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培养创新人才保障措施
培养创新人才保障措施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成为了重中之重。
只有通过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并促使经济蓬勃发展。
然而,培养创新人才并不仅仅是提供教育和技术资源,还需要采取一系列安全措施来保障他们的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如何通过各种安全措施保障创新人才的培养。
首先,保障教育资源的安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
教育资源包括教材、实验设备、图书馆资料等。
其中,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而实验设备则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在教育资源方面,需要制定相关规定和标准,确保教材的编写过程符合科学原则和教育要求,同时加强实验设备的保护,以防止其被盗窃或损坏。
其次,保障学生信息安全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化教学和在线教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普遍。
然而,与此同时,信息泄露和网络攻击的风险也日益增加。
因此,针对学生的个人信息和学习数据,学校和教育机构需要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这包括对学生信息进行加密和备份,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严格控制教师和工作人员的权限,并定期进行安全审计和漏洞检测。
此外,加强对师生双方的人身安全保障也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推动力量,而学生则是创新的主体。
因此,给予教师和学生一种安全的学习和工作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学校和教育机构应加大对校园安全的投入,增加安保人员和监控设施,确保校园内的人身安全。
同时,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意识,加强自我防护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
另外,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资源分配也是保障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之一。
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广泛分布在人群中,而不仅仅局限于特定的社会阶层或地区。
因此,教育机构应致力于营造公平的学习环境,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具体而言,可以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提供免费的教育培训,并制定相应的资助政策,以减轻家庭负担,让更多有创新潜力的学生得到培养和发展的机会。
最后,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一环。
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研究
文章编 号 :6 3—15 ( 0 0 0 —0 4 0 17 7 1 2 1 ) 1 18— 4
关 于创 新 型 人 才培 养质 量 保 障体 系构 建 的研 究
袁夫 彩 赵 希 文 ,
(. 1 河南工 业大 学 机 电工程 学院 , 河南 郑 州 4 0 0 ; . 尔滨 工业大 学 教务 处 , 507 2哈 黑龙 江 哈 尔滨 10 0 ) 5 0 1
制度 , 以实现 创新 型人才 培养 的 目标 ¨ 。 J 王 树 国先 生在 第 三届 中外 大 学 校长 论 坛 上 , 以“ 于创新 型人 才 培 养 的 另一 种 思 考 ” 题 分 关 为 析 了培养 创新 型人才 的 “ 十要 素 ” 激励 、 导 、 : 引 网
标具有 “ 激励 ” 作用 , 可 以“ 它 引导 ” 学生 形 成正 确 的价值取 向, 目标 是 培 养 创 新 型 人 才 的 前 导 要
理 的 职责 , 化 了本科 教 学 的 中心地 位 。学 校 以 强
精细化管理加强育人 的内涵建设 , 把过程管理与
目标 管理 相结 合 , 社会 对人 才 的要分析 和 改进 。体 系 的输 入 相 关 方是 学 生 和教 师 , 人要 求是 每 年 的 学校 本科 教学 工 作要 输 点 ; 出相 关 方 是 学 生 和 用 人单 位 的 满 意程 度 。 输
王树 国先生对 于培 养创新 型人才 十个 要素 的分析
精 英教 育理念 , 立 了精英 人 才 培养 目标 和 实施 确 以创新 能力培 养 为核心 的素质 教育 的指导 思想 。 为保 证精 英人 才 培养 战 略 的实施 , 学校 通 过
实行 以“ 力 下 放 、 心 下 移 、 权 重 理顺 关 系 、 整 结 调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保障措施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保障措施1.建立严格的招生和选拔机制高校应建立起严格的招生和选拔机制,以确保只有具备一定创新潜力和能力的学生才能进入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这意味着要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评估和选拔手段,包括学术成绩、科研能力、创新思维、领导才能等等。
这不仅有助于选拔出真正的创新人才,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活力。
2.广泛开展科研项目和实践机会为了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应提供广泛的科研项目和实践机会。
这些项目和机会可以包括学术科研、工程设计、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让学生能够在真实世界中应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高校还应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3.建立导师制度和导师团队高校应建立起导师制度和导师团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导师可以是专业教师或者行业专家,他们应具备丰富的科研经验和创新能力,能够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
导师团队的建立可以形成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成果。
4.鼓励学生参与创新竞赛和学术交流高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竞赛和学术交流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是学校内部的比赛和交流,也可以是国内外的大型竞赛和学术会议。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还能与其他学生和专家进行交流和互动,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
5.提供奖励和支持措施为了鼓励学生投入创新人才培养,高校可以提供奖励和支持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包括奖学金、科研经费、实践津贴等,用以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
同时,高校还应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创新研究和实践活动。
6.建立人才评价和推进机制高校应建立起完善的人才评价和推进机制,对学生的创新成果和能力进行评价和认可。
这可以通过学术论文发表、专利申请、项目成果等方式进行评价,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术和职业发展机会。
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推进,包括提供更多的培训和交流机会,为他们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一、前言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创新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而创新的实现离不开有人才的支撑,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成为许多高校和企业思考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阐述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概念、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展望。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概念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是指针对不同的科研项目和产业需求,通过不同的培养环节和培养方法,系统地培养一批具有领导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机制和体系。
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1. 培养目标:确定不同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如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等。
2. 培养课程:制定符合培养目标需求的课程体系,强化学生的系统化、专业化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 创新教育: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推广创新教育等先进的培养方法。
4. 实践平台:搭建适应不同培养目标的实践平台,开展科技创新、创业实践等实践性课程。
5. 团队协作:打破学科、院系和地域等限制,培养跨学科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现状1.高校随着社会创新的需求,高校越来越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一些重点大学已经开始尝试建立系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比如,清华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浙江大学2016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等。
2.企业企业也开始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除了培训计划外,一些企业也开始跟高校合作,共同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如阿里巴巴的达摩院、腾讯的未来网络科技人才计划等。
3.政府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时也开始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
例如,教育部推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等。
四、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未来展望未来,创新型人才培养将更加个性化、定制化。
同时,企业和高校的合作模式也会越来越多元化、深化。
政府将更多地出台创新型人才培养政策,激励更多人才参与创新活动。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评价体系研究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评价体系研究近年来,随着高校人才培养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日益加速,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与完善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并提出评价体系研究的建议。
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是因应时代背景、面对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当前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高校恰恰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
另一方面,由于现代技术的不断革新,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因此,高校必须根据当下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选择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选择包括了以下几种:1. 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模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第一种模式是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模式。
这种模式以学生的职业规划为出发点,为学生能力培养和职业发展进行定位,以此为目标进行人才培养。
在这一模式中,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习适合自己的科目和专业,从而达到更好的职业发展目标。
2.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模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第二种模式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创新精神、敢于担当、勇于开拓的品质,且适用于各个学科领域。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学习发展新技术和改进传统技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 以社会实践为载体的模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第三种模式是以社会实践为载体的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加深对社会和职业的认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三、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建设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评价体系的建设非常重要。
评价体系应该是科学、客观和合理的,以确保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效果和质量。
下面是评价体系的建设建议:1.专家评价高校应聘请多个相关领域的专家来对学校进行评价,评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研究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研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创新一词成了近年来热门的关键词。
在国家战略的指导下,各领域都开始注重创新,企业也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来适应市场变化。
如何培养出一批可持续创新的人才,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这需要建立相应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
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型人才是一种能够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的人才。
创新型人才能够自主思考,独立完成因项目开发所需的任务,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办法。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需要实现以下几个方面:1.1多元专业背景交叉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应该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不同专业的交叉,这样能够激发出创新思维和创意潜力。
比如,在工程上的研发实践中,需要不同的专业人才共同配合,研发一个更加全面完整的产品。
因此,应该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推动多元专业背景交叉的培养,以培养具备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1.2注重实践操作与经验积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教授理论知识,而且需要注重实践操作和经验积累,由此形成创新能力和创新方法。
创新型人才的实践操作包括对实际问题的调研和解决、掌握领先的技术和方法等,这些实践过程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实践操作和较高的实践能力。
1.3引导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对提高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创新型人才应当具备独立的学习能力、掌控知识的能力和深刻理解的能力。
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应该这方面注重引导,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并善于发挥学生主力,从而培养出一批自主学习的创新人才。
2.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除了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外,还需要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支持。
要想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强化培养机制的优化和建设,从而让创新型人才迅速崛起。
2.1教师的角色培养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不仅应该拥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而且应该善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培养思维习惯。
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研究
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研究1. 引言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创新型人才更是推进国家创新发展的驱动力。
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的研究成为了高等教育领域中一个热门的话题。
本文将从国家政策层面、高校课程开发与教学方式、实践创新以及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2. 国家政策层面的构建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国家对高校的评价也逐渐从数量化管理向质量化管理转变。
国家政策鼓励学校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创新平台,以提高学校教学水平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人才支持。
国家还鼓励高校实施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创新实践,将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高校课程开发与教学方式的更新高校课程开发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
学校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变化,开设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课程,调整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式。
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学,开发网络课程、微课程等形式,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性学习的需求。
同时注重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校外实习、科研项目等实践性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实践创新的重要性创新实践是创新型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高校要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
如开展科技创新实验、创业实践、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活动,通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方式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实践能力。
5. 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的建立高校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的改革是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应采取科学客观的人才评价机制,强化教学、科研、实践、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评。
同时,要建立激励机制,给予优秀教学和科研成果获得的荣誉、奖金和岗位晋升等激励,以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
对于学生,应建立荣誉墙、优秀创新团队等评选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实践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与探讨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与探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格局的逐渐改变,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被认为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趋势。
然而,要培养出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并非易事。
这需要许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如教育资源、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等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入手,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与探讨进行分析。
一、教育资源的优化教育资源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育机构、图书馆和研究中心等都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因此,教育资源的优化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教育机构的专业设置应该更加符合实际需求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当前,高校和职业教育机构专业设置过于单一,缺少切实有用的专业,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应该在专业设置上更好地对接实际需求,打造更加科学、实用的专业板块。
其次,各级图书馆和研究中心的建设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优化图书馆和研究中心的规划和布局,把优秀的学术资源聚集在一起,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全面和更专业的支持。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探讨除了教育资源的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在非常实用的意义上来说,这个机制包括在教育过程中、在职业生涯和职业发展中的全方位的培养、支持机制。
1. 教育过程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在教育过程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努力打造开放、宽松、创新、多样的学习环境。
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要秉持“领悟”“发现”和“创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探究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2. 在职业生涯和职业发展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型人才在职业生涯和职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一系列的支持机制,例如人才发展规划、培训计划和创新成果转化等。
确立创新与实效相结合的企业文化,纵深推进创新创造,发挥现代科技的辅助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制度,支持人才的发展和实践创新。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实践与探索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实践与探索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迅猛,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已经成为各个领域的重要议题。
如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成为了许多教育机构和企业组织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以期为相关领域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1. 引言创新人才培养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培训和实践活动,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这种人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新知识和技术的能力,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因此,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2. 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改革是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教育改革需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意味着教育机构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探索。
3. 实践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通过实践教育,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经验。
实践教育可以包括实习、实验、社会实践等形式,通过与实际工作环境的接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升创新能力。
4. 企业合作与创新人才培养企业合作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生可以接触到实际的创新工作环境,学习到企业的管理经验和实践技能。
同时,企业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创新项目,通过实践参与培养创新人才。
5. 创新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竞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方式。
通过参与各种创新竞赛,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创新竞赛可以包括科技创新、设计创新等多个领域,为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是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机会。
6. 政府支持与创新人才培养政府支持是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机构和企业组织的支持力度,鼓励他们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活动。
同时,政府还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资源和环境保障,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与实践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与实践第一章绪论创新型人才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要条件。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与实践,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支撑。
本文将从机制储备、培养模式、实践活动等方面探讨如何构建有效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与发展。
第二章机制储备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建设,是推动创新型人才成长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学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建立切实有效的机制储备,是推动创新型人才教育的关键一步。
2.1 制定明确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学校应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明确机制建立的目标,并根据不同学科、不同阶段的学生培养需要制定不同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人才引进、创新创业支持等方案,对学生进行全程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2.2 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需要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学校应从办学理念、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实验室设备等方面入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倾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3 建立人才引进体系学校应建立人才引进体系,引进有实力、有经验、有成就的人才,搭建校内外人才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实践和发展空间。
第三章培养模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成功实践需要借鉴先进的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学校应通过不断创新、不断跟进,探索符合自身条件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3.1 自主学习式培养模式自主学习模式是一种学习者主体地参与课程设计、实践活动、学习成果评价等全过程的教育教学模式。
通过此模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参加大量实践活动,自行调整学习进度和内容,提高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
3.2 导师制培养模式导师制培养模式是建立在学生和导师之间的合作关系上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
导师为学生提供指导,为学生提供学科知识和实践过程的支持,帮助学生锻炼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促进学生快速提升创新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
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加强高级创新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
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加强高级创新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如何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加强高级创新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
通过对现有和实践进行分析,本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改进选拔机制、加强基础教育、推动产学研合作等。
这些建议旨在提供有针对性的和措施,以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而创新型人才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
然而,当前我国在高级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包括选拔机制不够科学、基础教育存在问题、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等。
因此,加强高级创新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现有和实践进行分析,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和措施,以促进高级创新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推动高质量发展。
1.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通过对现有和实践进行综合分析,结合相关理论和经验,提出建议。
第二章高级创新型人才的特征与需求分析2.1 高级创新型人才的定义与分类高级创新型人才是指在特定领域具备较高专业素养、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并能够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人才。
根据不同领域需求,高级创新型人才可分为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精英等不同类型。
2.2 高级创新型人才需求分析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及科技进步要求,对不同类型的高级创新型人才需求量进行了详细分析。
例如,在信息技术领域需要大量具备前沿技术研究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制造业领域需要具备工程技术和管理能力的人才等。
第三章选拔机制改革与优化3.1 选拔机制存在问题分析目前我国高级创新型人才的选拔机制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分注重学术成果,忽视实践能力;过分注重学历学位,忽视实际工作经验等。
这些问题限制了高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3.2 建议:改革选拔机制针对现有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加强实践能力考核、注重综合素质评价等。
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制2023-11-04•引言•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保障措施目•案例分析与应用•结论与展望录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当前国家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
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为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创新能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综述、实地调查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对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研究目的与方法02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概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背景随着国家对创新驱动发展的需求日益凸显,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积极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培养目标不明确部分高职院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存在模糊认识,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导致培养出的学生缺乏特色和竞争力。
课程体系不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完善的课程体系支持,而一些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存在短板,如课程设置单一、缺乏跨学科融合、实践环节不足等,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一些高职院校教师创新意识不足、实践能力不强,难以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国内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国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介绍国外典型的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课程”等,分析其特点、优势和不足。
国内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梳理国内高职院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其经验、问题和挑战。
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研究
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研究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关键力量。
产学研合作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和机制,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分析其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与意义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通过整合各方的资源和优势,实现共同创新和发展。
创新型人才则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在不同领域和岗位上创造新价值的人才。
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和高校的理论教学相结合,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促进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能够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创新型人才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他们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3、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能够获取最新的技术和人才支持,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推动高校教育改革产学研合作促使高校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二、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1、共建实习基地模式企业与高校共同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学生在实习基地中能够接触到企业的实际生产和运营过程,了解行业发展动态,积累实践经验。
2、项目合作模式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围绕特定的项目开展合作,学生参与项目的研发和实施过程。
这种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锻炼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联合培养模式高校与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教学活动。
学生在高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已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而创新能力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基础。
通常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高校培养,企业培养和社会培养。
其中,高校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 高校培养高校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其任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科学研究人员,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中,高校具有重要地位。
首先,高校的人才培养要注重实践。
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才能应对社会的需求。
因此,学校应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能力。
其次,高校人才培养要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高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用创新的眼光看待问题。
此外,高校还应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从事研究和创新打下基础。
2. 企业培养企业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主体,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
企业需要有创新型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因此,企业也需要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首先,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培养。
这可以通过企业内部培训课程或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来实现。
另外,企业可以在招聘时注重选拔具有创新精神的员工,有效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其次,企业可以加强与高校的合作。
企业与高校合作,可以为企业引入一些新的想法和技术,同时为高校提供一些实践性的机会。
这种合作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和高校的创新能力。
3. 社会培养由于社会上的变化和创新速度越来越快,所以个人的创新能力也需要不断地提高。
社会培养可以帮助个人在这个方面进行改进。
社会培养主要包括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
继续教育是为广大社会人士提供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的机会。
通过参加继续教育课程,人们可以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在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以下三个因素是关键的:1. 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鼓励和支持创新的文化,具有以下特点:鼓励创新精神和行为,为创新提供支持和资源,允许错误和失败,提供开放和协作的环境。
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与评价体系
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与评价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了各个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
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和评价体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本文将分为机制和评价两部分,从不同角度分析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与评价体系。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1、课程体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
在不同学科领域中,应该有不同的课程设置。
对于专业课程,应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加实验等实践环节。
此外,还应该开设跨学科课程,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例如,可以开设人文素质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
2、实践环节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
学生应该能够参与到实际的创新项目中,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创造力。
实践环节可以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创新竞赛等形式。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去。
3、导师制度导师制度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需要有一位导师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研究。
导师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经验,并能够指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研究。
与此同时,导师也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心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4、项目培养项目培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应该参与到不同的创新项目中,了解各个领域的最新发展和趋势。
通过项目培养,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积累实际经验,为将来的创新工作做好准备。
二、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既要考虑学生的学术成绩,也要考虑其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
本节将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
1、学业成绩学业成绩是创新型人才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学习成绩可以反映其学习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学业成绩也可以反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因此,在创新型人才的评价体系中,学业成绩仍然是一项重要的指标。
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创新型人才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不同于传统的知识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新知识和价值,是各行各业中最具竞争力的人才。
为了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各大高校和企业不断探索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一、探索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创新型人才需要广泛的知识背景和综合素质。
传统的单一学科知识已经难以满足这些需求。
因此,高校和企业应当探索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鼓励学生参加跨学科的课程,在不同领域中学习并运用知识。
同时,课程体系应当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例如,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创新类课程,如创新实践、创新创业、创新设计等,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培训也应注重培养员工创新能力。
二、推行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通过与企业合作,高校和研究机构可以更好地了解实际问题,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而企业也可以从学术界获得创新灵感和科技支持,促进企业的创新能力发展。
在产学研结合中,企业可以提供实践基地和项目资助,帮助学生和研究人员深入了解实际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校和研究机构则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获取企业的需求和领域内最新技术动态,拓展研究方向。
三、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和学习方向,参加各种社团和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和同学的交流和互动,发现并解决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高校和企业应当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
例如,高校可以设置学生沙龙和社团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不同的学科知识和实践经验。
企业也可以采取轮岗制度和倡导员工自我学习,提高员工的多元化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注重评价体系的完善创新型人才需要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传统的单一学科知识并不能全面衡量他们的能力。
因此,评价体系的完善至关重要。
一方面,各大高校和企业应当注重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如项目研究和实践考核,对学生和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考量。
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首先需要构建一个符合创新教育理念的课程体系。
这个体系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课程体系:增加创新教育课程。
我们可以开设一些专门的创新教育课程,如“创新思维与方法”、“创新创业实践”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跨学科融合。
我们可以尝试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融合在一起,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
我们可以在课程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如实验、项目设计等,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科研训练计划科研训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施科研训练计划:设立科研项目。
我们可以设立一些适合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让学生能够在科研实践中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
开放实验室。
我们可以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实验和研究,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术导师制度。
我们可以实行学术导师制度,让学生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学术交流与讲座学术交流和讲座是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开展学术交流和讲座:定期举办学术讲座。
我们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来学校进行学术讲座,让学生能够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和研究进展。
组织学术沙龙。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学术沙龙,让学生能够在交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参加学术会议。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让学生能够在会议中与同行交流、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开展创新创业竞赛:举办创新创业大赛。
我们可以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创意和想法,并付诸实践。
设立创新创业基金。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研究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研究引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保障高校教育质量和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和多样化,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将研究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的现状1.定量指标主导:目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主要以定量指标为主,如学生的成绩、就业率、科研成果等。
这种机制无法充分评估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软实力素质。
2.高校自评为主:目前评价机制主要由高校自行评估,缺乏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评价。
这容易导致高校自我吹捧和数据造假。
3.忽视非学术培养: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重视学术能力培养,而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
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1.忽视综合素质评价:现有评价机制主要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而忽视课外活动、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评价,导致学生培养的单一化。
2.学校自评容易失真:高校自评容易出现自我吹捧和数据造假的问题,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评价公信力缺乏保障。
3.缺乏社会对高校教育的评价:现有评价机制主要由高校内部评价,缺乏独立的社会评价,无法发现高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4.评价指标单一与落后:现有评价机制主要依赖学术成绩和就业率等定量指标,没有及时跟进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培养。
三、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的改进建议1.引入多元化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应该从学术成绩扩展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等软实力素质。
可以引入学生的科研成果、社会实践经验、领导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指标。
2.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机构来进行高校教育质量评估,减少高校自评的失真和数据造假的可能性,提高评价的公信力。
3.加强社会评价:引入社会评价机制,让雇主、校友、学生家长等社会各界参与到高校教育质量评价中,提高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研究调研报告
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研究调研报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四大任务之一,全面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xx县在全面分析当前人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党政人才引领xx科学发展、专业技术人才引领行业快速发展、技能人才引领技艺创新发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技能人才队伍引领技艺创新发展、社会工作人才引领服务社会发展等方面,做了一些调研和思考。
一、人才发展状况近年来,xx县把人才作为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摆上更加突出位置,确立人才优先发展布局,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善于创新创业的优秀人才,为xx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了更好的把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科学发展优势,xx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以党政人才引领科学发展、专业技术人才引领行业发展、技能人才引领创新发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引领经济发展、农村实用人才引领创业发展、社会工作人才引领服务发展的“xx英才·创新创业”服务发展活动,这是新时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深化人才工作互动双赢的有效载体,是服务科学发展、服务基层干部、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举措,是推动xx经济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
其具体做法是:(一)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统筹引领xx科学发展。
一是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
深化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积极推进干部教育培训经常化、制度化,建立和完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探索“干部能下”机制;二是结合好班子建设和年度班子考核,对排名靠后的县直单位和镇(街道)班子现场进行剖析,帮助其整改提高;三是引进高尖端人才来我县挂职服务。
引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卢渊挂职副县长,其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四大重点区域、小城镇建设、商於古道旅游开发、西部花都项目建设和美丽乡村改造项目方案与设计,搭建市县与高校的交流合作,积极促成商洛市城市建设规划培训班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顺利开班。
人才培养 保障机制
人才培养保障机制人才培养保障机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各个领域的重要任务。
为了保障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效果,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一、培养目标明确要建立一个有效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首先需要明确培养的目标。
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不同的,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
明确培养目标可以帮助培养者更好地制定培养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提高培养的效果。
二、教育体制改革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的建立还需要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
当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因此,要倡导创新教育理念,推行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培养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其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评价,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此外,还要改善教师的待遇和工作环境,激励教师积极投身人才培养工作。
四、优化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要根据培养目标和需求,优化课程设置。
一方面,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另一方面,要注重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
五、建立实习实训机制实习实训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实习实训机制。
首先,要与相关企业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提供实习实训的机会和平台。
其次,要制定实习实训的规范和标准,确保实习实训的质量和效果。
此外,还要加强对实习实训的指导和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六、建立评价体系为了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应包括多个维度和指标,既要注重学生的学术能力,也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帮助培养者了解培养的效果,及时调整培养计划,提高培养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发表时间:2019-09-11T11:10:55.00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1期作者:夏天明
[导读]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代高职教育的重要指向,应当创新高职教育教学的方法,完善高职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形成综合性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切实解决学生创新成长中的问题,解决传统高职教育的困境。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环艺系,湖南益阳 413000)
课题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课题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XJKX18B226。
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代高职教育的重要指向,应当创新高职教育教学的方法,完善高职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形成综合性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切实解决学生创新成长中的问题,解决传统高职教育的困境。
关键词:高职;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高职教育教学活动应当面向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找出高职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空间,基于学生的个性化能力水平,不断拓展和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1.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1.1人才定位不科学
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不过关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的层次性设置不明确,没能基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活动。
现有的人才培养往往倾向于经济发展的低端产业链条,没能在行业前沿与经济发展趋势的大背景下优化人才培养的定位。
没能把科技转化与人才建设有机统一起来。
不能基于社会需要建立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现有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实践性和科学性不足,由于缺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机制,没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养制度的优化,导致人才培养投入不当,人才质量难以适应社会现实需要。
只有优化教学资源的分析,切实把握国家政策,才能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1.2质量保障不健全
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综合性的体系,只有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还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机制,没有基于学生的基础素质,社会的现实需要和高职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要量身订做具体的教学计划,没有对高职学生展示全面的评估,降低了学生自主成长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还有的高职院校缺乏对学生成长的激励机制,不能根据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发展特色技能,因此影响了高职学生整体质量的提高。
由于高职人才培养灵活性低,没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导致人才培养过于机械,创新教育教学体系也未能吸引学生广泛参与。
1.3硬件条件的不足
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还要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硬件条件的建设。
一方面要求高职院校加大本校校内实践体系硬件设施设备的建设力度,另一方面强调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实践空间,构建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孵化体系。
但是,当前高职院校投入到高职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硬件设备不足,高职未能建立指向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硬件资源体系,不能基于社会机构满足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需要。
现有的综合教学体系还不足以有效的支撑高职学生实现创新创业的梦想。
2.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机制
2.1政策保障机制
为了达到更好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应当大力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切实通过有效的政策指导高职学校教学和促进学生主动的开展一系列实践学习活动。
首先,应当加大创新创业政策落实力度,切实基于政府主导构建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教学体系,引导社会企业与高职院校广泛的合作,基于地方经济发展战略需要对高职教育资源进行有效引导。
其次,还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切实鼓励和扶持学生参与一系列创新型的学习与研究活动,给高职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在良好的政策鼓励机制引导高职学生从事相关生产实践。
第三,还要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大力支持高职院校兴建大量的硬件设施设备,强调高职硬件设备的建设,构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良好的校内实践基地的支撑下推动高职创新型教学的顺利开展。
第四,优化专业课、辅助员、心理咨询与政治思想教育部门的辅助作用,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全面开展。
2.2教学保障机制
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促进教师主动有交的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
高职院校应当加大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任务。
首先,加大双师型教育的培养力度,加大对现有教师资源的培训,促进教师掌握有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切实把探索性、情境型、实践型、互动型的教学模式融入到高职教学当中。
其次,还要加大教师队伍人才的更新,注重把企业专家人才与高职教师队伍进行衔接,基于良好的教育人才与实践人才的相互衔接优化教师队伍体系,更好的指导学生主动的从事创新创业的活动项目。
第三,还要优化高职教师进入企业实践的机会,引导高职教师在行业生产一线掌握前沿技术发展趋势,从而提高高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
第四,还要优化专家支援体系,进一步运用教师承担专业课题,教师带领学生创新的方式完善创新型教育教学活动的孵化形式。
2.3优化支撑体系
高职教学应当深入的落实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应当大力支持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活动,注重创新有效的实践教学的互动形式。
一方面促进学生以学徒制、假期实习制、毕业实习制和见习制的方式深入企业进行学习实践。
另一方面还要由高职院校承担一些企业的生产科研任务,促进高职学生主动承担社会实践项目,达到提高和积累学生实践经验的目标。
还要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校内外实习教学活动,基于校内实践模拟职业情景,并且组织开展一系列的趣味性的创新型技能比赛活动,给学生提供创新的创新展示平台,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2.4完善评估机制
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应当采用持续性教学方式,强调优化课程设置的规划,建立综合性的评估机制,切实在高职学生入学后就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估,在有效的引导模式下促进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全面成长。
首先,应当完善的学生心理、就业、知识、实践能力的综
合性的评估机制,对于学生的个性特征与专业能力进行综合评估,指导学生努力的方向。
其次,切实了解学生的个体意愿,帮助学生把握自主创新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
第三,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数据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努力的方向,通过一对一指导的方式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做到在有效的评价机制下达到学生全面成长的目标。
第四,还要建立高职学生的激励机制,加大对创新型实践学习的奖励,对学生的创新成果给予正确的评价,达到鼓励学生创新实践目标。
结论:
实现创新型教育教学的目标还要构建完善的体系,优化创新型教育教学的活动方式,注重构建完善的教育教学实践体系,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的基础上,不断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达到高质量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向前,银丽萍.美国创新型人才开发及启示[J].第一资源,2013(2):64-73.
[2]韩宏.高校创新型人才薪酬激励政策研究—以济南地区3所高校为例[J].济南大学学报,2013,(1):81-85.
[3]郭世田.当代中国创新型人才发展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