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反思+说课稿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_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多角度赏析故都秋景,学习情景交融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诵读、探究讨论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理解“悲凉”的意蕴和对故都的秋的深厚情感,激发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

教学重点多角度赏析故都秋景,学习情景交融手法。

教学难点全面理解“悲凉”的意蕴和对故都的秋的深厚情感,激发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在他们的眼中,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秋草碧水,霜叶红花,秋有色;秋高气爽,北雁南飞,秋有形。

而在现代作家郁达夫的眼中,秋有味。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去一品他笔下的秋味。

二、课题解析故都的秋,故都指的是哪里?——北平。

作者为什么不写北平的秋,而写故都的秋呢?明确:——情怀:深深的眷恋和挚爱厚重的文化底蕴自然与人文的有机融合三、整体感知,初识其秋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故都的秋”有着怎样的特点?——清、静、悲凉2、文章的哪些段落描写了故都的秋?并用四字概括“故都的秋”的画面。

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民居秋意、秋槐落蕊、秋蝉残鸣、斜桥话秋、胜日佳果破院赏秋、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枣奇景清晨小院、槐树落蕊、秋蝉啼唱、闲话秋雨、秋果奇景3、欣赏作者笔下的秋之画面美(幻灯片播放图片)总结: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作者如此淋漓尽致地绘秋景、谱秋声、摄秋实,真实地表达了他对故都的热爱之情。

四、探究鉴赏品味语言美1、听3-11段朗诵,找出中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有感情地朗读,分析这些句子写出了故都的秋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幻灯片播放朗读视频)2、散文鉴赏语言的思维方式——手法 + 句意 + 感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及反思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品味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学习文本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手法。

知识与能力品味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学习文本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 ,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学习借鉴的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一、诗句传情,导入新课1、小检测填空。

春花( )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长风万里送( ),对此可以酣高楼。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 )。

落霞与孤鹜齐飞,( )共长天一色。

( )秋雨愁煞人。

学生补充名句,教师小结:一片落叶就是一个季节;一点秋意就是一番心境;一番心境就是一篇散文。

2、从古人写秋的文字里感悟秋天的特点。

王实甫: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毛泽东: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瑾:秋风起兮百草黄,秋风之性劲且刚。

能使群花皆缩首,助他秋菊傲秋霜。

秋天的特点:悲凉不堪、伤感凄苦、孤寂落寞;多姿多彩、充满豪情、坚强孤傲。

3、新宁大鱼塘秋景欣赏。

结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

”二、了解作者,积累常识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之(故都的秋)说课稿(2)新人教版必修2 教案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之(故都的秋)说课稿(2)新人教版必修2 教案

《故都的秋》说课稿一、本篇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属抒情散文。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品味散文语言,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

鉴赏<<故都的秋>>是在高一所学鉴赏散文方法上的扩展和加深,这篇课文是本册也是本单元教学的一篇重点篇目,它对本册散文的教学有着领起、示X的作用。

通过对它的学习和探讨,促使学生在散文的鉴赏和写作上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本篇课文教学实现的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首尾照应、回环往复的结构。

2、体会本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过程和方法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能力。

2、提高对散文的语言鉴赏能力,以及掌握运用散文语言表达上的一些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流露的情感,思考今天的我们对此应该持有怎样的认知态度。

三、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对故都的秋景特点进行分析。

2、掌握本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依据:这正是鉴赏散文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难点:1、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流露出的悲凉之音。

2、引导学生推敲悲凉情感的由来,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依据:本文写作的年代相对久远,作者的思想感情较难把握。

四、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1、说课导入导入:“自古逢秋悲寂寥”。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描写了秋天的萧杀凄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却刻画了秋天的绚烂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那么,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会是怎样一种景象呢?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四十年代的抒情散文名篇《故都的秋》。

这样导入的好处是:回顾以前所积累的知识,体会秋天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学习本课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2016(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含教后反思(精品)

2016(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含教后反思(精品)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郁达夫对“故都秋景”的独特审美体验。

2、使学生把握本文“雅俗相融”的语言风格,体会散文中“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3、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重点难点】品味《故教的秋》的雅趣与俗趣,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1、由学生自身经历入手,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

2、指导学生具体品读课文,体会郁达夫作品里的雅与俗,真与美。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问题一:同学们,请大家用一句话真实地表达自己对今天天气的感受。

问题二:如果请大家任选一种事物来表达这种感受,你会选什么?准备如何讲述?二、谈谈议议,接触文本1、讨论:下面词语在你的印象中,是富于诗意的吗?【小黑板展示】悲凉一碗浓茶破屋秋草牵牛花落蕊扫帚的丝纹秋蝉衰弱的残声都市闲人黄酒/白干稀饭/馍馍鲈鱼/大蟹黄犬/骆驼学生议论:“我”眼中的这些词语教师归结:1、多数词语较“俗”;2、多数词语在传递情感方面倾向于“悲”;3、若要欣赏这些词语的诗意,得具有“与众不同”的品质。

2、知人论世三、读读品品,走近文本1、“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教师:从第一段来看,作者欣赏的秋天是“清,静,悲凉”,如果要从这三个词中选择最不好与“美”相联系的词,大家认为是哪个?为什么?学生思考,讨论。

2、品读精彩句子,谈谈感受步骤:教师示例,侧重于教师自身的阅读经历;学生摘句欣赏,交流体验。

1、“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以名花和美酒喻秋旨在说明“秋”不是一种高贵的事物,“秋”不过是大自然普普通通的一种季节更替。

“名花”总是具有一种高贵典雅的气质和姿态,其开放时总是处于一种很柔和很内敛的状态;美酒呢,首先是不能太“烈”,当然也不能大口大口地喝,而应以品为主,“品”到半醉便是恰到好处。

《故都的秋》说课稿(优选15篇)

《故都的秋》说课稿(优选15篇)

《故都的秋》说课稿(优选15篇)《故都的秋》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高中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

这个单元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本课又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二、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对散文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层面不够深入,教师要适当引导、培养人文意识,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三、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情感与价值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四、教学重点:听读朗读,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五、教学方法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为此我考虑到高一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心理特征,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和设疑讨论法两种方法。

1、朗读法。

朗读有助于学生品味本文的语言美,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设疑、讨论法。

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感,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优美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

设疑、讨论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课前布置预习题: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作品的写作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

1、情景导入:多媒体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并展示京城秋景图片,以浓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音乐结束,我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畅谈感受,朗诵收集到的关于秋天的诗文。

如诗: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及反思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及反思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及反思学情分析本课面对的是高一学生。

在必修一中,学生已经学习过写人记事的散文,对散文的文体已有些了解,但针对本单元写景状物的散文,学生在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上有限制,使得学生很难体会本文中所表现的悲凉的秋味。

所以本堂课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

本文与同单元的《荷塘月色》一样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

本文紧扣“清”“静”“悲凉”,以情取景,以景显情,表现北平特有的秋味。

本单元是高中五本必修语文书第一次介绍写景散文的单元,本文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散文鉴赏能力,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②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的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①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②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时长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PPT2)秋天是一个非常富有韵味的季节,一代代文人骚客以“秋”为题,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比如元代作家马致远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以秋的多种景物组合,抒发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日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之情。

又比如毛泽东从事革命,路过长沙,面对湘江生机勃勃的秋景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隐晦地展现自己的远大理想抱负。

今天,我们来品味一下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是什么样的,作者对“故都的秋”又有着怎样的感情?二、标题分析(PPT3)首先,看到题目“故都的秋”,你有什么感觉?1. “故都”是哪儿?——北平资料:明朝洪武元年,即1368年,大都更名为北平府,取"北方安宁平定"之意,北平第一次成为北京的名称。

后于明朝永乐十九年(1421年)作为明朝的都城改名为北京,与南京对应。

《故都的秋》说课、评课

《故都的秋》说课、评课

《故都的秋》说课、评课《故都的秋》说课稿《故都的秋》是新课标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课。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写景状物散文,学习时重在分析散文精巧的结构,欣赏散文所描绘的景色以及散文表情达意的表现手法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故都的秋》是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它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使笔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声、秋意“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笼上了一层深远的悲凉、落寞之情。

这就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

虽然它是本单元的第二篇散文,但作为一篇经典散文之作,其示范作用不可忽视。

加之散文阅读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重点,更应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掌握鉴赏写景状物散文的一些方法。

由此,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1、能够通过学习《故都的秋》的结构层次,巩固文学作品的圆形结构(圆形内结构、圆形外结构)以及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注意:圆形结构已经在前一篇课文《荷塘月色》学习过。

)2、能够通过赏析本文的语言,掌握文章“情景交融、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抒情方法。

3、能够体会作者在秋景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由于“情景交融、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抒情手法在之前的课程中并未单独列为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但它又是分析鉴赏散文的重要切入点,所以我把第2个教学目标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而文学作品的圆形结构已经在前一篇课文《荷塘月色》学习过,所以在此只做分析《故都的秋》的结构的方法。

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通过秋景分析“情景交融、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抒情方法时能够比较容易理解到,故将教学目标1和3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确定好以上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后,我计划用两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

第一课时用以整体感知,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和找出作者描绘的秋景。

即分析文章的结构(划分层次),引出五幅秋景图(秋晨观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

《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

《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

《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下面是高一语文的说课稿范文《故都的秋》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故都的秋》说课稿一、教学背景1.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必修第二册单元的-篇写景抒情散文,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

“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2.学情分析: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散文并不陌生,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而且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的能力主要还停留在初读和泛读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在形成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与指点。

3.教学目标:新课标要求第四学段的学生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位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据新对教材、学情以及新课标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文笔的清新、隽永、亲切,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由衷的热爱故都的秋的美好情感,陶冶情操;并体会作者当时心中的孤寂、悲凉。

4.教学重难点:由于本文主要描写故都的秋景,以景来抒情,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分析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因为高一的学生鉴赏散文的水平不高,并且又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已远,在把握作者心境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感悟景物中所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活动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堂教学时的现场效果,即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将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并将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故都的秋》【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感知作家独特的视角,领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内心的忧思及深沉的爱国之情。

2.品味语言,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

2.学习以景显情、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方法散文教学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在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1.移情法。

列举描写秋天的古典诗句,营造浓浓的秋意、秋的文化,将学生引入一个欣赏秋景,感受秋文化的情境中去。

2.诵读法。

“书读千遍,其意自见”,朗读在散文的教学中则尤为突出。

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反复诵读可使学生感受到文章感情之浓厚,意味之隽永,文辞之优美。

3.设疑讨论法。

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疑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合作探究。

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由填字游戏引出课题。

(教师出示诗句,学生口头回答)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3.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贺《李凭箜篌引》)4.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些都是关于秋的诗句。

秋天以有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他们笔下的秋天,呈现出万种风情,多姿多彩。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关于秋的现代散文《故都的秋》,一起品味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先生笔下的秋,看看它又显现出何种情思呢?二、探讨文本,理清结构(一)检查预习1.字音辨识潭柘寺(zhè) 廿四桥(niàn) 驯鸽(xùn) 落蕊(ruǐ) 细腻(nì)平仄(zè) 歧韵(qí) 椭圆(tuǒ) 颓废(tuí)2.词语辨析(1)十足·实足二者都是形容词。

《故都的秋》说课稿(10篇)

《故都的秋》说课稿(10篇)

《故都的秋》说课稿(10篇)《故都的秋》说课稿1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故都的秋》。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是郁达夫先生的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

本文通过对“秋晨的天空、秋槐的落蕊、秋蝉的残鸣、秋雨的凉意、秋枣的色彩”等画面描写表现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赞美了故都秋色特有的美,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忧郁、冷清的情怀。

整体而言,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学习本文可以逐渐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感受散文情景融合的艺术之美。

二、说学情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高一的学生已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自主性不断增强,具备一定的散文鉴赏能力,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停留在初读和泛读的层面,难以深入理解本文的抽象形象以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概括课文内容,品味文中形象,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领悟法、合作探究法,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作者悲凉、伤感的情绪。

四、说教学重难点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课的重点为: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本课难点为: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情感。

最新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Ⅱ《故都的秋》教案

最新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Ⅱ《故都的秋》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Ⅱ《故都的秋》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普通中见奇特,平凡中显绝妙,以普通而又富有代表性的景物表达绝妙情感的方法。

2、知人论世,较深层次分析作者文章中寄寓的情感。

3、通过文字,去触摸一个“文学的城市”。

教学重难点:1、学习作者匠心独具的不寻秋而秋味隽永的高超写作技巧。

2、解读作者文字中寄寓的独特情感。

教学设想:《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Ⅱ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名篇。

本篇写成于1934年,到现在已经70多年过去了。

70多年来时代在变迁,不变的是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都必选此篇。

7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学生读者通过此篇,了解了“故都”,了解了“故都的秋”,了解了郁达夫。

据郁达夫的儿子郁飞回忆,《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应《人间世》社王佘杞邀写成于1934年8月17日晨的。

郁达夫在8月16日接到王佘杞的催稿快信,于8月17日晨便写就了此传世名篇,这源于郁达夫信手拈来,举重若轻,妙笔生花的高超写作技巧。

这不得不令人佩服郁达夫平日对景物、人情观察的细致、细腻。

郁达夫摄入本文的景物都是极普通,但又极富代表性的,写入本文的人物是一些市井小人物,人物之间的对话也都是口语俗话,然而正是这些普通景物,平凡人物、口语俗话,经郁达夫的妙笔点画后却给人一种不用寻秋而秋味自隽永的感觉。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在浓浓的故都秋味中又寄寓了郁达夫特有的“清、静、悲凉”的感受。

因此,我们试图从题目入手,通过景物的选取体味郁达夫寄寓在文中的独特情感,进而知人论世去破译这种寄寓在文中的独特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缕清风,一片悠云,一份随意,感受梦里水乡的风姿绰绰;一杯香茗,一窗碎月,一份闲心,细读江南文化的古韵悠悠。

江南、水乡,对我辈生活于北方的人来说是一种诱惑,是一种吸引。

那北方、古都对于南方人呢?无庸置疑,同样是一种诱惑,同样是一种吸引。

一庭院落,一碗浓茶,几句闲聊,点画出故都的市井情韵;一树槐蕊,几声鸽鸣,数点秋凉,体味出故都秋天的特有况味。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说课稿 Word版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说课稿 Word版

《故都的秋》说课稿桐城五中毛腊梅一、说教材《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写景状物散文中的名篇,构思精巧,语言优美隽永,描绘秋声、秋色、秋味,抒写了清、静、悲凉的心境,抒发了作者对故都秋的深深眷恋之情。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年年混战,郁达夫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他辗转来到北平,写下此文。

本文最大的特色就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

散文阅读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重点,这篇文章又是写景状物散文中富有典型性的美文。

按照单元要求,应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学会写景散文分析鉴赏的一些方法。

二、说学情高一学生刚刚接触此类情景交融的散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尚未掌握阅读此类散文的方法。

解读文本,学生依靠参考书,喜欢贴标签。

由于时代久远,学生难以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美读文本,品秋味。

2、知人论世,品情怀。

3、情景交融,悟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反复诵读,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学生质疑、抢答问题,小组PK。

情感与价值目标:加强人文积淀,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品秋味,品情怀。

2、教学难点:理解“清、静、悲凉”的涵义及原因。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说教法与学法课堂教学中应明确三个理念,三种角色,一个创新点。

三个理念:大语文教学观、核心素养观、课堂有效评价观。

角色定位:教师有时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有时是一个积极的合作者,有时是一个解惑的师者。

创新点:教学中创设一个交流的平台,师生平等交流,不求意见统一,只求激活思想。

教法:本课主要采用美读法、课堂有效评价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学法:(1)课前预习法(2)美读感知法(3)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任务用引用和设问方式导入,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美感思维,明确本课的教学任务。

二、聆听名诵,整体感知对于散文美读欣赏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借声传情,调动学生的想象思维,从而沉浸在作者创设的美妙的故都秋景中,使同学们从语言美中深入到图画美,再到情感美。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本单元的学习必须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所言之情。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1934年8月写于北平,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秋院清晨、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闲话秋凉、胜日秋果”等画面,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学情分析: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朱自清写的《荷塘月色》,所写景色较为具体,考查的是学生的形象思维。

而本文所写的秋味则是抽象难把握的,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出了较高要求。

高一学生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阅读中不能准确捕捉重点词句,通过学习力求帮助他们学会鉴赏散文,把握主旨。

教学目标:1、能说出郁达夫生平及其创作风格。

2、能抓住“清、静、悲凉”来赏析故都的秋,感受本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3、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

设计思想: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读写结合。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中所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导读法,点拨法教学流程:一、由题导入,温故知新由题切入。

回顾《荷塘月色》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品味本文标题。

从题目可以得出写作内容是“秋”,而“故都”中的“故”字表明是旧的,含着历史厚重感以及作者深切的眷恋之情。

引导学生聚焦在“秋”上速读全文。

(意图:教给学生由题入文的读书方法)二、整体感知,归纳点拨要求学生带着课后练习第一题再读课文,圈点批注。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通过板书点拨明确行文思路和内容结构。

故都的秋教学说课稿

故都的秋教学说课稿

故都的秋教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写景状物,抒发真情”,通过学习这些文章,学生能够感受自然之美,体会作者在描写景物中所蕴含的情感。

《故都的秋》描绘了故都北平的秋色,通过对北平秋色的细腻描绘,流露出作者对故都的眷恋和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苦闷和忧郁。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培养学生鉴赏散文能力和提高审美素养的良好素材。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散文这种文体,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散文的能力。

但是,对于散文中深层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高一学生对于自然景色有一定的感受和体验,但对于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对于散文的鉴赏方法还不够熟练,需要在教学中加以指导和训练。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品味本文语言,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独特感受。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对故都的眷恋和向往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和大自然的热爱。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独特感受。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体会本文悲凉、清静的意境。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必修二2《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必修二2《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情况及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本文结构脉络。

2.通过分析五幅秋景图,品味本文明白简洁的语言特色。

3.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重点: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把握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和所表现的意境,掌握以情驭景,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难点: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深层次的理解文章的丰富内涵,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年四季中有没有人最喜欢秋季?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有一位作家也很喜欢秋季,他甚至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只为了“留住北国的秋天”。

北国的秋天对于他有着什么样的意义,他为何甘愿折寿也要留住秋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郁达夫的脚步走近他笔下的散文,感受《故都的秋》有怎样的秋日图景。

二、解题释义,读懂题目“故都的秋”,实际上指“北平的秋”。

但二者不能换。

北平作为三朝都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故”有“从前、过去”的意思。

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

譬如:“故乡”“故人”。

称为“故都”,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配乐朗读,标段分层播放配乐朗读,让同学标注读音,划分段落分清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2)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对比。

第二部分(3—12)重点描述故都的秋的特点并发表议论。

第三部分(13—14)再次对比两种秋天,强调对北国之秋的眷恋。

(二)自读课文,思考问题(1)快速阅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明确:向往、迷恋、眷恋。

高中语文_《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故都的秋》教课方案【教课方法】朗读法、鉴赏剖析法、议论法【教课课时】一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打开历史长卷,我们不难发现,好多文人墨客,都十分喜爱吟咏秋季。

他们笔下的秋,或绚烂或冷清或哀婉或难过,总而言之,各有各的美。

在初中时代,我们也学过了好多对于秋的诗句。

(进行对于秋的飞花令)(注意累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徐再思《水仙子·夜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叶绍翁《夜书所见》自古逢秋悲寥寂,我言秋天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塞下秋来景色异,衡阳雁去无留神。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那么下边,我们一同走进郁达夫笔下的那个秋季。

(板书课题)二、题目解读“故都的秋”故都:描绘地址,北平秋:描绘内容,秋景作者为何称为“故都的秋”而不是“北平的秋”呢?明确: 1、悠长的历史和深沉的文化底蕴。

2、和依恋之情。

(显现老北京图片)三、走近作者郁达夫,原名郁文,现代有名小说家,散文家。

从前留学日本,归国后与郭沫若、田汉等组建了“创建社” ,第一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沦落》,震动文坛。

1930 年参加“左联”;抗战期间,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45 年 9 月被日本宪兵队奥密杀戮;1952 年,中央人民政府追命他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到,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宽泛。

主要作品:《春风陶醉的夜晚》、《迟桂花》、《迷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北平的四时》等。

背景探访从 1921 年到 1933 年,郁达夫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

因为国民党白色恐惧的威迫,郁达夫于30 年月初由上海乔迁杭州,在那边居住了近三年。

高中语文_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概括五幅秋景图,了解所写秋天之景。

2、鉴赏景物,赏析五幅秋景图,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感受景物美。

3、揣摩文本,领悟秋景图内涵,体味情与景和谐统一,品味情感美。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引领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山东人民出版社必修一第三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通过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秋景的细腻描摹,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眷念和落寞之情。

全文紧扣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秋花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等几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听秋声,观秋色,品秋味,将客观景物与作家的主观色彩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

本课是散文鉴赏的典范课文,对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体味“故都的秋”画面背后的审美意义,培养人文意识,感悟生命的意义,提搞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想境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瑞士思想家阿米这句话在屏幕反复滚动出现。

1.大屏幕:我们初中学过的《天净沙秋思》《秋词》,各自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秋天是个多情的季节,它撩拨着无数文人的无限情思。

在秋天里,有人感伤,有人豪迈,意有深浅,情有厚薄,于是秋也就有了不同的姿、色、声、味。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片风景,领悟郁达夫的心灵世界。

二、学习过程第一环节:与作者相识篇写什么----整体感知秋景,把握感情基调1:作者写故都的秋,但是课文的2段、13段不是写故都的秋,写了哪个地方的秋?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写?学生诵读,抓住南国之秋的“润、慢、淡”的特点。

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对于北国之秋的喜爱。

2:请找出文中能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的段落和关键词.(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到1段。

高中语文必修《故都的秋》说课稿讲评稿

高中语文必修《故都的秋》说课稿讲评稿

--------------------------------- 精选公文范文 --------------------------高中语文必修《故都的秋》说课稿讲评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高中语文必修《故都的秋》说课稿范文讲评稿2《故都的秋》说课稿 1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故都的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从本文自身的特点出发,我准备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述。

一、说教材:《故都的秋》选自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

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让学生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1 ---------------- 精选公文范文 ----------------我设计了“三、二、一”个教学目标:所谓“三”是要求学生掌握 3 个知识点:分别是怎样扣住“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秋;怎样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如何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二” 是培养学生两个方面的能力:分别是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通过理解本文“情”与“景”的自然融合,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一”是实现一个德育教育的目标,那就是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三、说重点、难点重点:联系文中展现的五个秋景片段,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难点: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情感。

四、说教学方法1.教法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散文并不陌生,感受过散文2 ---------------- 精选公文范文 ----------------的语言美、意境美,而且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的能力主要还停留在初读和泛读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在形成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了解现代散文充分体现作者个性的特点。

二、从语言入手,赏析散文融情于景、缘情造景的艺术技巧。

三、认识平常生活平常景物所蕴含的美以及丰富的人文内涵。

【重点难点】品味散文景物的特点,从而深入探究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及审美情趣,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1.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了解作品的行文线索、景物特征,并搜集古代诗文中赏析秋的名篇名段名句,结合课文进行赏析。

2.每位同学就阅读中的疑惑提出1-2个问题。

3.教师将学生的提问分类整理归纳。

4.根据学生的提问设置教学过程,做好ppt课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雅士,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学生举例。

【课件展示】教师展示有关秋的名句名篇。

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课件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二、初步感知1.交流初读感受。

从体裁上来说,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你读全文的感受。

找找看,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课件展示】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枣。

2.体会写景抒情散文的辞美、景美、情美。

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

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课件展示】教师展示五个句子。

师生共同品味辞美、景美、情美。

完成练习二:仿写三、细读品味(一)品味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理清文章的结构。

文章结构简图。

品味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

(二)体悟作者深蕴于北国之秋的情和美。

概括文章第二部分五幅秋景图,并体会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缘情造景的艺术技巧。

五幅秋景图。

全文结构详图。

四、感受郁达夫的精神世界及作品的艺术美。

(一)艺术上的表现技巧。

写故都的秋,可选之景很多,如颐和园、北海公园、故宫、天坛等,可作者为什么不从故都丰富的历史文物古迹中去寻找故都的秋呢?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明确。

郁达夫散文主张。

写景抒情类散文的特征是什么呢?该怎样来鉴赏这类散文呢?写景抒情类散文的特征及鉴赏借鉴。

(二)知人论世1.本文主旨是颂秋,为何却突出“悲凉”之感?2.作者并非北平人,在北平居住时间也不多,上海、南京、武汉的秋都可写,因为那些地方是他居住生活的地方,可为什么独眷恋北平的秋呢?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明确。

郁达夫其人。

时局。

主客观因素。

在全文中,我们读出怎样的一个郁达夫?明确:平民化倾向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形象。

五、结束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

朋友,让我们珍惜这几点星光!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那和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故都的秋》教学反思《故都的秋》是传统的散文名篇,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鉴赏训练,使学生真正步入审美鉴赏的殿堂。

我将《故都的秋》定位为散文鉴赏课,课型为一节。

教学时以秋天的图景感受入题。

再总提第一段使学生入境,美读设置问题:文本描写故都的秋的段落有哪些?总提五幅秋景图。

再以“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突破口,师生互动探究生成开放型课堂,始终以散文的文体特点为基点和生长点,通过品读联想、合作探究等方法进入散文的鉴赏层次。

最后以第12段的议论提升思想,明确概括出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并引申出写作背景。

纵观整个上课过程,本节课有这样一些优点:第一、注重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从品味语言入手,去解读全篇。

体现了语文的语言性。

评课的教研员老师说我这一点把握的不错。

第二、注重了诵读教学,通过诵读加深对语言的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身品味语言的精妙。

第三、注重了课堂提问,激发探讨兴趣,促进引发多数学生积极的活动愿望,有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并能促进人际活动,加强学生与其他同学的沟通与反应。

第四、注重了合作学习,学生在相互讨论评价中共同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

能够以对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对教学流程我觉得设计的是较为清晰的,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则课前学生基本没有预习,对文本的内容不熟悉,伤感悲凉,忧郁孤独的感情不能较好的领悟。

二则课堂上品读时间不充分,教学不循常规,打乱了学生的接受心理。

突然上多媒体体课,学生觉得很新鲜。

看来我自得的设计“亮点”──直接进入描写“故都的秋”文字部分,再进行瞻前顾后的文本鉴赏,学生不适应,学生习惯了逐段推进的鉴赏模式,这种突出重点段落的方式,学生仍然含混不清。

据此,我想教学时首先增设了两个问题:诵读一二自然段,思考: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各有什么特点,先写南国之秋用意何在?品读最后两段,运用比喻把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进行对比有什么好处?解决之后,再进入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带着感情进行品读,然后,结合前面的四个问题,明确划分成四组各组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探究。

则说五幅画面的时候面面俱到,本来是想详说三个画面的,后来时间一紧,都是详的没有深入,略的讲的有点罗嗦。

评课老师也说出了这一点。

我想今后上课我想尝试新的方法,把第一个画面讲透讲深,然后分四组让学生分别讨论余下的画面。

真正能掌握鉴赏散文的方法。

再则高潮和收尾部分较为仓促,给人虎头蛇尾之嫌,没有受到精心设计的功效。

发现还是自己太过理想化,“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对学生的真实水平的关注才是关键。

教学是把双刃剑,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效的整合文本资源和学生资源,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尊重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再据此设计教学,否则,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出现“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跑堂课现象,无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与开放的思维方式。

总之,我尝试按散文文体规律“形散而神不散”的教学思想去组织教学,在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一点上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现在静下心来反观发现,我的设计不符合职高学生的接受心理,没有探究透彻,有人为拔高之嫌,后面还需锐意进取,改革创新。

《故都的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篇目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故都的秋》,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四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课文特点及地位:《故都的秋》所处的单元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单元。

现代散文不仅由白话代替了文言,而且由“代圣人立言”变为“表现自己”,由“文章”上升为“文学”,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

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来学习本文,将对散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本次比赛要求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及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二)能力目标: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3.尝试网络环境,结合多媒体,解读经典文本。

(三)情感目标:1.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2.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四)教学重点:听读朗读,品味语言。

(五)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二、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所以,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和设疑讨论法两种方法。

1.朗读法。

在前两个诗歌单元养成的诵读习惯在本单元要加强巩固和发展,训练美读。

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设疑、讨论法。

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

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三、学习方法这是一堂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体现学习主体的朗读鉴赏课,因此我安排以下四个步骤的学法引导:第一、课前组织要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

第二、通过多媒体听读朗读,感受作品语言。

第三、深入研读文本,适时讨论,探究其情景相融的艺术手法,感受人文精神。

第四、拓展课堂,结合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

四、教学过程课前布置预习题: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作品的写作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

我先用多媒体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同时展示京城秋景图片,以浓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音乐结束,我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畅谈感受,回忆或朗诵收集到的描写秋天的诗文。

【名句参考】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刘禹锡)【名篇参考】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维《山居秋暝》欧阳修《秋声赋》学生通过上述图文的欣赏,自然会沉静在秋意之中,对本文会产生浓厚的求知欲。

这时候,我就说:这些佳句名篇,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抒发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鲜明的个性,选择了独特视角,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创作了一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领略故都的秋味。

屏幕显示课题和作者。

以上课文导入,尽量控制在5分钟之内。

接着,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及有关课文意境画面。

听完朗读之后,下面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整体感知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