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与语言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理解与语言行为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符号系统,它是思维的外壳、文化的载体、交际的工具,是人类赖以缔造世界的主要手段。语言存在与具体的、个别的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中。口头语言交际就是言语活动,书面语言交际生成言语作品,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中的言语是有意义的。了解和传达意义是交际的目的。但言语不仅表达意义而且本身往往是一种行为。
(1)“今天是星期日”
是一句最简单、最平常的话,它的意义是:说话人说话的当天是星期日,这句话是有真假的,不是真,就是假的。如果有人问:“今天星期几?”这句话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但是,对于这句话,我们还可以做进一步研究。因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中,向不同的对象都可以说这句话,如果是两夫妻,丈夫潜心工作,到了星期天,妻子对他说:“今天是星期天。”她不是对“今天”是一个星期七天中的哪一天做说明,而是希望丈夫在六天工作后休息一下。相反,如果丈夫是一个懒汉,妻子的意思就是要他干家务活,平常不干,星期天也不干吗?再者,如果是一个孩子对父母讲这句话,他也许是要求父母带他上公园或游乐场,不管属于哪种情况,“今天星期天”都是说话人在向听话人发出的一种请求。
1955年,英国哲学家奥斯丁在美国哈佛大学做了一系列讲座,题为《论言有所为》,他把有真假值的语句,称为“言有所述”。把上述表示请求的语句,称为“言有所为”。他的理论,称为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一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言语行为。还是例(1),如果两夫妻每个星期天都带孩子上公园,而今天尚未行动,孩子说这句话,表示提醒;如果父母曾经允诺,星期天带他上公园,孩子说这句话,表示请求;如果父母要孩子复习功课,孩子说这句话,表示不满;如果孩子在外边玩,父母叫他回家,孩子说这句话,表示拒绝。
同一种言语行为,可以用不同语句表达。例如:把门关上!
(2)请把门关上,好吗?
你愿意把门帮忙关上吗?
是谁忘了关门?
刚才谁进来了?
没看见门上的字吗?老兄?
(门上:“随手关门”)
嘻,什么时候长尾巴了?
(关门夹住尾巴)
要命,门又开了!
这些语句,虽然意义不尽相同,但表达了一个共同言语行为:关门言语行为,可以有很多种类,如:告诉、许诺、拒绝、命令、请求、建议、邀请、保证、劝告、说服、警告、恐吓、欺骗、鼓舞、满足、窘迫、引入歧途……不一而足,言语行为的繁多品类,同一语句表达不同的言语行为,同一言语行为用不同语句表达,提示我们:在阅读、理解具体的言语作品时,言语行为理论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3)鲁侍萍(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话请你也不必说了。
周朴园:那更好了,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
鲁侍萍:不过我觉得没有什么可谈的。
周朴园:话很多,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周朴园:那双方面都好,再有,我要问你的,你自己带走的儿子在哪儿?
鲁侍萍:你不要怕,他永远不会知道的。
三十年前,周朴园和鲁侍萍有过那么一段往事,周朴园以为侍萍已经“死”了,对她充满了怀念的情感。这种感情,不能说是假的。年轻的侍萍毕竟是美丽的,毕竟为他生了两个儿子,而且他的两度婚姻并不如意,眼前的繁漪的不驯就大不同于回忆中的侍萍的纯良,更何况物在人亡,时间为周朴园制造了审美的心理距离……。但是,一旦这个距离消失了,土壤消失了,现实的侍萍代替了记忆中的家庭。更何况,侍萍三十年前服侍周大少爷,三十年后,女人又偏偏又跑到周家来做使女,内心异常悲痛愤激。周朴园更感到“怕”。所以,他要侍萍“静一静”。他表示-忏悔,他要向侍萍诉说他的怀念。他要侍萍不至于爆发了。他达到了目的。他说:“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大改”。这句话,固然具有怎样的意义:你还是像三十年前一样,只要几句甜言美词就可以轻易入港;但它不仅表达这个意义,它还表达一种行为:断定。周朴园断定,以侍萍的天性纯良,是不会把三十年前的往事说出去的。同样,下一句“鲁贵像是个不老实的人”也不在于对鲁贵的为人作一判断,而是表达一种行为:警告;绝不能让鲁贵知道我与你三十年前的事,否则,后果不堪!鲁侍萍的回答“他永远不会知道的”,也不在陈述一个事实,而是在于表达一种行为:保证;自己绝不会告诉鲁贵!
最后我们再读一下唐弢《琐忆》中的一段:
(4)由于一个偶然的机缘,我却不期而遇地晤见你鲁迅先生,互通姓名之后,鲁迅先生接着说:
“唐先生在写文章,我替你挨骂哩!”
唐弢本来听说人说鲁迅脾气大,爱骂人,不敢去接近他。自己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杂文。走狗文人误以为是鲁迅先生写的。呜呜不已。唐弢为此十分内疚,想
见鲁迅道歉,却又不敢去见,这只是唐弢而论。就鲁迅而论,情况就不同了。是谁能写出这样的杂文?居然可以以假乱真?居然使走狗文人误以为是我的文章?此人不同寻常!无论思想或艺术,唐弢绝非等闲。所以鲁迅先生非常想见唐弢,他为自己替唐弢挨骂而感到高兴。多有几个唐弢让自己挨骂,该多好!所以他见了唐弢。通了姓名,就来了那么一句“唐先生在写文章,我替你挨骂哩!”这句话,不在于陈述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双方都知道;这句话在于表达一种行为:高兴、满意;原来你就是唐弢,就是你写出了“鲁迅风”来,真高兴有你这样的有为青年,真高兴见到你!
可是,唐弢基于前述的心理背景,没有理解鲁迅的话,以为表示另一种行为:不满、指责、十分窘迫。所以有了下边的继续:
“你真个姓唐吗?”
“真个姓唐。”我说
“哦。哦。”他看着我,似乎十分高兴,“我也姓过一回唐的。”
说着,就哈哈地笑起来。
鲁迅说的“我也姓过一回唐”,是指自己用过唐俟的笔名。但他不在于陈述这一事实,而在于表达一种言语行为:宽解;“半晌疑云”连同“很久以来”在唐弢“心头”积集起来的疑云。一下子全都散绝了。
从以上举例分析,可见言语行为理论,无论在阅读、理解文学作品或非文学作品,无论理解对话或者陈述言语,都是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