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邓稼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观评记录
初一语文邓稼先教案初中语文课文邓稼先教案(4篇)
初一语文邓稼先教案初中语文课文邓稼先教案(4篇)2023年初一语文邓稼先教案(精)一一、教材分析本册共有30篇课文(其中讲读15篇,自读15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课外古诗词背诵等。
本书的单元布局转变了以往按文体安排单元的形式,教材符合新课程的不再强调语文文体学问的要求,更加注意学生的人文体验。
以下是单元安排:第一单元:人与自我之一(生命体验)其次单元:人与自我之二(抱负信念)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之一(自然美景)第四单元:人与自然之二(科学世界)第五单元:人与社会之一(家庭亲情)第六单元:人与社会之二(想象世界)二、学生状况分析所教班级七年级二班共47人,由于他们刚进入初中,还不太适应新课标教材,因此这学期的任务艰难,盼望通过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在期中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三、教学目标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1、把握初一(上)阶段要求把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木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育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把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育学生语文朗读力量,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育学生语文语感打下根底。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战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育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四、教学措施首先、要留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
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
新课程强调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其次、要留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深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要留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
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公平、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公平、互动转变。
初中语文_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邓稼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邓稼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了解作者。
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3.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教学难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三、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1.多媒体(图片)显示原子弹爆炸时的蘑菇云,邓稼先画像、杨振宁画像。
(针对三幅图作适当的介绍,突出邓稼先的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为我国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2.出示课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其与邓稼先的关系。
他们是同乡、同学,情同手足的好朋友。
一个获诺贝尔奖蜚声世界半世纪,一个为国造核弹隐姓埋名28载。
3.检查预习,读准正音。
了解成语意思zǎi gē kě gē kěqì xiǎn wié rén zhī宰割可歌可泣鲜为人知chóu huà dāng zhī wǘ kuì fēng wáng bì lou筹划当之无愧锋芒毕露锋芒毕露: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部显露出来.。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懂得。
妇孺皆知:妇女儿童都知道。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的力量。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二)课文写了邓稼先哪些事例?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学生找事例,谈看法。
总结:邓稼先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
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
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舍小我贡献大我……有毅力,精忠报国……邓稼先具有的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的“纯”字代表的气质和品格的赞美。
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教学反思-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教学反思《邓稼先》教学反思一:《邓稼先》是一篇人物传记,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回忆性散文。
执教完这篇课文后,我感到有所得亦有所失。
先说教学中的“得”。
这一课的学习我采用了“创设情境”、“合作探求”和“研读评价”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影象材料激发先生兴味,导入课文的环节比较成功,很好地切入到了课题;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和探求,先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得到了培养,“自主、合作、探求”的学习方式也浸透在其中;班级交流给先生搭建了一个展现本人的舞台,使他们的概括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在课堂上得到了尽可能地锻炼。
本节课亦有所“失”。
一方面,比较重要的“合作探求”环节教师指点不够,“ 用本人爱好的方式浏览”这一学习要求在无量的课堂工夫里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反而使个别先生有些盲目或者无所事事,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另一方面,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诸如“我口说我心”这样的环节,本应充分调动先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想说、愿说,大胆地畅所欲言,说出本人的领会和理解,可是略微严肃的课堂气氛未能激发起先生活跃的思想,表达得不够。
结合本节课的“得”与“失”,在今后语文教学中,我认为本人还应作如下努力:第一、优化教学设计,表现新课程理念。
要富有创意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充分表现“自主、合作、探求”的学习方式,达到教学相长、师生共赢。
第二、要使课堂教学中呈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鲜活局面。
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离不开教师与先生、先生与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教师要成为“催化剂”,努力建筑平等交流的课堂氛围,促成一种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邓稼先》教学反思二:《邓稼先》是篇人物传记,课文以小标题方式叙写了邓稼先的光辉业绩,篇幅较长,该怎样讲授这篇课文呢?如果按照传统讲法,一个小标题一个小标题讲,泛泛而谈,先生会有多少播种?因而我想就解决两个成绩:1、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小标题的内容。
2、分析邓稼先的人物抽象。
分两课时,一节课解决一个目标。
初中语文_邓稼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邓稼先》教案《邓稼先》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概括感人事迹。
2、品读,赏析精美语段。
3、悟读,学习崇高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作者的思路。
2、了解主人公在特定背景下的爱国深情。
课前准备:1、让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解决字词难点;把自己在阅读时的疑问记下来;围绕课文,查找作者杨振宁和“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有关资料。
2、教师准备中国第一枚原子弹、氢弹实验的照片或影像资料。
3、学生积累一些爱国的名言名句。
教学过程: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的认知基础:1、学生通过上一学期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述自己的意思。
学生的欠缺:1、本文篇幅较长,语言厚重,理解起来有难度。
对教材的不适应是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最大困扰。
所以需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
2、学生语文素养高低不等,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语言的表达能力欠缺,课外知识积累较少。
由于没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需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课堂学习效果分析本课能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通过探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促进了学生的心灵成长,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了解先生其人”这一环节,采用快速默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第二、三、四、五部分。
“体会作者匠心”这一环节,主要把握第一、六部分在结构内容上的作用。
“感悟赤子之情”这一环节主要探究第五部分语言、内容上的亮点,培养学生赏析、朗读的能力。
“掌舵人生航向”这一环节主要通过邓稼先与杨振宁的对比突出邓稼先的爱国思想,并且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这一节课整体流程,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有利于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当然这节课,活力不足,需要课堂形式上进一步创新。
教材分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要展现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的突出贡献。
探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有利于学生的心灵成长;理清作者的思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一单元第1课《邓稼先》精品教案与反思.docx
1 •邓稼先一、教材分析《邓稼先》是一篇传记文,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儿千年的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语言平实、感情丰富。
这篇课文涉及的背景资料较多,例如我国近一百多年來的历史、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史、邓稼先的生平资料、作者杨振宁的有关情况。
了解这些资料,有助于把握课文内容。
建议结合“积累拓展”五,指导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有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对文本背景有所了解。
本文语言平实,人物关系单纯,时间推移、地点转换都非常清晰,适合作速读训练。
速读后再结合默读和朗读,以进一步把握课文。
二、教学目标1.通过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揣摩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
4.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并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四、教学策略1.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提出问题。
2.画出你对课文感悟最深的地方,并写上评语。
3.通过反复朗读,逐步理解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导入。
民族的进步、历史的发展需要伟大的人物,今天,我们一起來了解一位•为我们的民族做111过伟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一一“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的突出事迹,一起来感受和学习他的伟大精神。
(二)了解作者的基本信息。
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怀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20世纪物理学大师,对物理学的贡献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
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初中语文_邓稼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邓稼先》教案《邓稼先》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概括感人事迹。
2、品读,赏析精美语段。
3、悟读,学习崇高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作者的思路。
2、了解主人公在特定背景下的爱国深情。
课前准备:1、让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解决字词难点;把自己在阅读时的疑问记下来;围绕课文,查找作者杨振宁和“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有关资料。
2、教师准备中国第一枚原子弹、氢弹实验的照片或影像资料。
3、学生积累一些爱国的名言名句。
教学过程: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的认知基础:1、学生通过上一学期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述自己的意思。
学生的欠缺:1、本文篇幅较长,语言厚重,理解起来有难度。
对教材的不适应是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最大困扰。
所以需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
2、学生语文素养高低不等,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语言的表达能力欠缺,课外知识积累较少。
由于没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需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课堂学习效果分析本课能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通过探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促进了学生的心灵成长,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了解先生其人”这一环节,采用快速默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第二、三、四、五部分。
“体会作者匠心”这一环节,主要把握第一、六部分在结构内容上的作用。
“感悟赤子之情”这一环节主要探究第五部分语言、内容上的亮点,培养学生赏析、朗读的能力。
“掌舵人生航向”这一环节主要通过邓稼先与杨振宁的对比突出邓稼先的爱国思想,并且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这一节课整体流程,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有利于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当然这节课,活力不足,需要课堂形式上进一步创新。
教材分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要展现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的突出贡献。
探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有利于学生的心灵成长;理清作者的思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_邓稼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邓稼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识记、积累重点词语。
2、全面了解邓稼先的生平经历,认识邓稼先。
3、熟读课文,体会作者写作意图4、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全面了解邓稼先的生平经历,认识邓稼先。
难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一位平凡的人,他拥有农民般温和与质朴,纯真代表了他的人格,他又是一位伟人,几十年前的一声巨响,洗刷了中国百年的耻辱,让巨龙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他的灵魂与原子弹结缘,他的功绩与共和国同在!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人公----邓稼先。
(板书课题)二、预习检测1.同学们,经过课下的预习,大家对邓稼先了解多少?[预设]是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设计者,中国原子武器制造的领导者,被“两弹元勋”。
(ppt展示补充介绍邓稼先)2、作者介绍[预设]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ppt展示补充介绍)[过渡]“我们大家知道邓稼先和杨振宁的关系吗?文章中有没有具体的内容介绍了这两个人的关系?第二部分第一自然段。
(ppt展示两个人关系的画面)[师]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这篇文章是杨振宁回忆邓稼先生平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也属于一篇人物传记。
3、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的文字,它往往通过一些特殊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殊贡献、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
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
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
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过渡]回忆性散文往往是记叙作者与主人公交往经过的片断,在这篇文章中,有一部分是写杨振宁和邓稼先直接接触的内容,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这一部分。
(第三部分:民族感情?友情?)让我们走进这段文字,看看邓稼先留给作者怎样的印象。
三、读一读朗读第三部分,找出邓稼先和杨振宁的对话,并分析这是一个怎样的邓稼先?(ppt展示问题)(一生朗读,其他同学思考问题。
)[预设]实事求是,严谨,认真,胸怀坦荡,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七年级语文下《邓稼先》教案
《邓稼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回忆性文学传记的特点,学习本文变换视角、引用、比较等
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品味本文语言,体
会作者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邓稼先的爱国品质和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邓稼先的卓越贡献和崇高品质,学习他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
2.难点:品味本文语言,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回顾历史名人事迹,引导学生了解邓稼先的杰出贡献和崇高品质。
2.课文朗读:通过集体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自主探究: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和主题思想。
教师提出探究性问
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4.合作交流: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分享答案。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理
解课文内容。
5.深入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内涵,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学生
通过小组讨论、比较阅读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强调邓稼先的贡献和品质。
布置作业,要求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和拓展阅读。
四、教学评价:
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反思和评价,找出自己的不
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2.小组互评:小组之间互相评价学习成果,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肯定学生的进步和成绩,鼓励
学生继续努力。
《邓稼先》教案与教学反思
《邓稼先》教案与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目标】1.了解传记的常识及邓稼先、杨振宁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积累词语,掌握“宰割、筹划、彷徨”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过程与方法】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
3. 体会文章饱含感情的语言特色。
找出文章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 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导语设计设计1:(背景导入)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
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他的世界。
设计2:(激发兴趣)教师展示预先准备的中国第一枚原子弹、氢弹实验的照片和相关的新闻报道。
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
师提问:谁来说说原子弹、氢弹实验成功的重大意义。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回忆散文《邓稼先》,感受这位科学巨人无私的献身精神和“纯正”的人格魅力。
设计3:(激情导入)激情朗诵: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的诗──《踏遍戈壁共草原》师问:谁读过这首诗?你知道是歌颂、悼念谁的吗?(邓稼先)第1课时学习目标积累词语,掌握“宰割、筹划、彷徨”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重点)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重点) 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
(难点) 学习过程三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君当先 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哀君早辞世 功勋泽人间板书设计邓稼先杨振宁百年屈辱与“站起来了”——创设背景两弹元勋——总述生平事迹(总)鞠躬尽瘁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忠厚朴实死而后已民族感情?友情?——严谨求实(分)我不能走————默默奉献永恒的骄傲——无比赞颂(总)第2课时学习目标体会文章饱含感情的语言特色。
初中语文_邓稼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邓稼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学习使用多种阅读方法去解读文本,理清思路,提高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二、走近邓稼先,了解他的伟大贡献,感受他的崇高品格。
三、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大漠铸利剑,沙场砺精兵。
在内蒙古草原深处的练兵场上。
现代化的中国军队以崭新面貌亮相,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中国正以军事强国的姿态站在世界的舞台,中国人民正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
正是中国历史中涌现出了无数“铁的脊梁”,中国才能铸造今日的辉煌。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其中一位“铁的脊梁”,中国的“核弹之父”“两弹元勋”邓稼先。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一是要学习使用多种阅读方法去解读文本,理清思路,提高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二是要走近邓稼先,了解他的伟大贡献,感受他的崇高品格;三是要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屏显学习目标)四、了解背景,识记字词。
1、两弹一星2、邓稼先和杨振宁他俩是同学、老乡、朋友,深厚的友情、爱国的情感把他们紧密连在一起。
杨振宁正是从一位科学家,一个好朋友的角度来写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一定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里面。
3、检查字词预习。
三、速读全文,理清思路。
1、如果把这篇散文看成一部壮美的“史诗”,那么小标题就是它的“诗眼”。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结合全文内容,看看本文的六个小标题,说说你发现它们有哪些特点(屏显速读法)。
总结: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三种拟写小标题的方法:对比引用质疑2、同学们想想,为什么要先对比历史?请大家朗读这段中国任人宰割的百年历史。
总结:突出他的贡献巨大。
一个国家的军事和国防力量决定了它在世界的地位。
阅兵式不仅仅是庆祝解放军生日,也是在展示军事力量,向世界宣告我们的强大和不可侵犯。
邓稼先正是在国防武器的尖端领域创造了奇迹。
3、如果说对比历史是为了突出在巨大转变中邓稼先的贡献,那么对比他和奥本海默,意在何为呢?小组讨论。
总结:表现他的忠厚平实,他是最具有中国农民朴实气质的人。
初中语文_《邓稼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邓稼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一、学情分析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但对于一些较为深奥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他们可能还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
因此,在进行《邓稼先》一课的教学时,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以便更好地设计教学方案。
我们要了解学生对邓稼先的了解程度。
在课前,我们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或口头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邓稼先的基本认识,包括他的生平、事迹以及对中国科技事业的贡献等。
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学生的了解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我们要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已经有所提高,但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文章,他们可能还难以完全理解。
因此,在进行《邓稼先》一课的教学时,我们需要注意文章的难度,适当进行简化或解释,以确保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内容。
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已经多样化,他们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有着不同的喜好。
因此,在进行《邓稼先》一课的教学时,我们需要注意文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以便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满足他们的需求。
二、教材分析《邓稼先》一课选自初中语文教材,是一篇介绍中国著名科学家邓稼先的文章。
文章通过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贡献,展示了他为中国科技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他的爱国精神和科学精神。
在教材中,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和事迹;第二部分介绍了邓稼先对中国科技事业的贡献;第三部分介绍了邓稼先的爱国精神和科学精神。
文章语言简洁明了,结构清晰,适合初中生阅读。
在进行《邓稼先》一课的教学时,我们需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文章的难度和深度,适当进行简化或解释,以确保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课后反思我们要反思教学设计是否合理。
在教学设计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和需求,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初中语文_邓稼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邓稼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邓稼先教学目标:1、积累“鲜为人知”“鞠躬尽瘁”等词语。
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感悟人物形象。
3、诵读语句,体味情感。
4、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把握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进行爱国主义、奉献精神的德育渗透。
难点:把握邓稼先的价值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视频。
2.导语: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一幕幕振奋人心的情景,一定会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这一切都凝聚着许多人的智慧和力量,尤其是无数的科学家及科技工作者,他们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奉献了青春、热血甚至生命,邓稼先是他们当中最杰出的代表。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这位名人的足迹,去深入他的灵魂,去感悟他的精神……二、检查预习1.问题:同学们,你们对邓稼先与杨振宁了解多少呢?学生回答: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归纳:除了同学们掌握之外,杨振宁与邓稼先还是多年挚友。
2、检查字音元勋( xūn ) 孕( yùn )育鲜( xiǎn )为人知曛( xūn )鞠( jū )躬尽瘁( cuì )罗布泊( pō ) 黯( àn ) 铤( tǐng )筹(chóu)划彷(páng)徨(huáng) 妇孺(rú)皆知马革裹(guǒ)尸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速读课文:课文写了邓稼先的哪些事例,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小组合作完成,找代表回答)明确: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效祖国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两弹元勋” 功勋卓著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没有私心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诚真坦白从不骄人最高奉献⑥一封短短的信---------强烈的民族自尊心⑦1982年,“我不能走”。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邓稼先》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3.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技 教学目标
巧。
4.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无私奉献
的精神
1.初一的同学阅读能力一般,借助本篇文章可以锻
炼他们的阅读速度。 学生学习能
2.初一的同学归纳、总结的能力有限,应教会学生 力分析
如何有效的提取信息。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探讨的能力。
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胜利
设计了两弹──“两弹元勋”功勋卓著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
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没有私心
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
宣队军宣队的队员──勇敢、公正无私
⑥一封短短的信──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朴实
其他小节文中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天下兴亡匹 夫有责报效祖国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 理论,并胜利设计了两弹──“两弹元勋”功勋卓著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 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⑦1982年,“我不能走”。──执着追求无私
奉献责任心强
四、课堂小结
在这里我选取了整体感知这个环节来展示。
教学过程
1、学生速读课文,概括文章六部分的大意。(自
己思考,写下答案后小组合作交流)
①在历史的背景上引出邓稼先。 ②写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③通过与奥本海默的对比,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和品 格。 ④通过作者与邓稼先的交往与对话,表达对邓稼先 的情感。 ⑤描写邓稼先在罗布泊的工作情形,突出他身先士 卒的献身精神。⑥总结评价邓稼先。 2、思考:这六部分能不能相互调换顺序? 不能调换,这六个阶段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①引子引出人物②总写邓稼先的一生、贡献③通过 对比,突出人物性格特点④从另一角度表现人物性格⑤ 详写一个例子重点表现⑥总结 3、小组合作,每一小组一部分,认真品读,思考 每一部分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品质? 完成填空“的邓稼先”,并要求说出依据。 示例: 第一小节:贡献巨大的邓稼先 理解:在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在有亡国灭种 的危险的时刻,他勇敢地站了出来,几经努力,成功的 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让中国在世界之林站了起来, 所以说他贡献巨大。
初中语文_《邓稼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邓稼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并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3.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4.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语我们都知道,奥本海默是美国的“原子弹之父”,萨哈罗夫是苏联的“氢弹之父”,在我们中国,也有一位“原子弹之父”,也称“两弹”元勋,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二、整体把握情节,理清思路1、速读全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2、全班分为6个小组,每组派一个代表对文章6个部分进行抽签选择,组员用5分钟时间对自己负责的部分作复述准备,并用最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可用原文也可用自己的语言)3、课文六部分间是否可以调换顺序?如果不能,你能试着找出它们的联系吗?学生合作研讨,教师点拨: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想感情1、学习第三部分⑴默读并划出表现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性格和为人的句子或词语。
⑵文中重点写的是谁?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⑶“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你能试着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吗?2、学习第五部分(1)自由研读,提出理解中的疑难并说出作者用《吊古战场文》的目的是什么?3、学习其余部分⑴在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中,你能说说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吗?⑵研读第四部分1、本文不仅在内容上较之一般的传记高出一筹,语言也毫不逊色,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同学们试试看,能否有所发现。
五、拓展延伸1、比较阅读屈原的《九歌•国殇》,体会二者共同的思想感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请以“假如我是名人”为话题,组织一段话。
七、作业布置1、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学了本文后自己有什么收获。
2、收集“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请参照课文选择一人为他写小传。
《邓稼先》学情分析新泰市青云中学孙凤菊人物传记,是中学生最喜欢阅读的课外读物之一。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邓稼先》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在其所起的作用更是不理解;为了中国的强盛而鞠躬尽
瘁的人应具备什么精神品质不理解,由于不理解所以不
感兴趣。(灵魂的生活,不同观念的人就有不同的理解。)
在讨论、交流中学生开始对此有了一些兴趣。在整体感 知直道研读文本的内容、词语的作用、思想情感的体验 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得积极主动,难点大家也能在反复 读文本的过程得以突破。
人截然不同:奥本海默锋芒毕露,令人难堪,而邓稼先
则忠厚朴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没有 教学过程
私心,具有最高的奉献精神。
引导学生,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
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
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
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征。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通过比较来表现人物的写作
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较的方法来表现人物, 学生学习能
这既要学生积极参与,动脑思考。教师也需要积极的引 力分析
导,两者比较,所要表达的东西一定要有认识。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邓稼先》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邓稼先》
称
本文共六个小部分,各部分紧密相关,又各有侧重
点。本文重点就是理解清楚作者思路,深入了解课文的 教材分析
思想内容;教学难点:了解本文将邓稼先与美国科学家
奥本海默对比写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快速阅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
思考反思:通过这样一个教学过程,我感受到学生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邓稼先》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2.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
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邓稼先》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邓稼先》
称
文章内容:
这篇文章不同凡响,比一般传记高出一筹。文章的
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地介绍邓稼先的事迹,但
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
先,邓稼先等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
林。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
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
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
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
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
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
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
﹙二﹚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
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当代中学生对尖端技术充满好奇心,对科学家怀着 学生学习能
崇敬之情,因而要铺设创造一种庄重的氛围,学习是让 力分析
学生体会到邓稼先的伟大。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邓稼先》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邓稼先》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1.《邓稼先》教学设计之一知识和水平目标:1.积累并理解“宰割、筹划、彷徨、马革裹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词语,并学会使用。
2.高快速阅读的水平,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过程和方法目标:1.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
2.会语言及句式特点,理清各部分的关系。
3.探究作者写人物传记的独特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教学难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图片)显示原子弹爆炸时的蘑菇云,邓稼先画像、杨振宁画像。
(针对三幅图作适当的介绍,突出邓稼先的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为我国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意,完成下列各题。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个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不过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试阐释这两句话。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稼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
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3、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多媒体播放原子弹爆炸成功的视频。
同学们,我们刚才看到的就是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时,在西北大漠,罗布泊那惊天动地的一幕,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胜利那激动人心的局面!这是足以让全体中国人扬眉吐气欣喜若狂的局面;这是中华民族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诗篇。
就是这撼天动地的一声巨响,一个东方巨人彻底站在了世人的面前!有人说:原子弹是一个民族“铁的脊梁骨”。
就是从这一天开始咱们中国人挺直了腰板。
全世界每个人心灵的天平上都称出了“中国”这两个字的重量!……今天就让我们结识一位为我们中华民族铸造了“铁的脊梁”的人──中国的“核弹之父”、“两弹元勋”:邓稼先!(板书)简介作者、邓稼先:杨振宁,美籍华人,物理学家。
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1945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57年与李政道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最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之一。
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走近邓稼先:朗读课文,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温馨提示:1.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2.文中的小标题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4.某些段落的中心语句明确:一: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中国近代的悲惨历史背景下,引出邓稼先.二:两弹元勋: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三:邓稼先和奥本海默:通过对比突出邓稼先的品格和奉献的精神.四:民族感情?友情?:侧面烘托出邓稼先严谨,做出的巨大贡献.五:“我不能走”:用恶劣的工作环境衬托出邓稼先坚强,奉献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六:永恒的骄傲:借用电报、书信赞扬邓稼先高尚的人品,无私的精神,巨大的贡献.问题探究:1、第一部分写邓稼先为什么先从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史写起?2、第三部分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3、文章哪一部分最能体现邓稼先忘我的精神?明确; 1、多媒体展示列强侵略祖国的历史图片作者以1898年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情况为例,说明旧中国是怎样“任人宰割”。
今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让读者认识到:邓稼先不是一位普通的人物,而是一位历史性人物,对祖国、对民族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2、他们最本质的区别是性格和为人:奥本海默锋芒毕露,而邓嫁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作者将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对比的目的:更加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精神品质,自然而然得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精读赏析:速读课文,标示出你认为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句子,并说一说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明确:质朴无华甘于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私心光明磊落身先士卒不怕牺牲胸怀祖国心系人民祖国我为你骄傲:有一个记者这样说过:“总有一些人让我们泪流满面。
”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让我们泪流满面的人。
他在临终前仍然不忘国家命运叮嘱说:“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请结合我国现在的发展状况,将你认为最值得骄傲的事告诉他,让英雄的在天之灵得以告慰明确: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升天;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成功升天;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成功升天;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成功升天;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将中国第一名航天员送上太空;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2008年8月8日,北京举办第二十九届奥运会,中国取得奖牌总数100枚的历史最好成绩;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天成功2009年中国海军舰艇编队抵达亚丁湾海域,正式开始护航。
中国嫦娥一号卫星成功撞月2010年上海世博会。
2011 神舟八号天宫一号空间交会对接2013 神舟十号再次飞天实现对接。
青春中国心:邓稼先用他朴实的话语和满腔的热血,诠释了一个大写的中国人,让我们感受到了一颗热情澎湃的中国心。
我们也是炎黄子孙,我们也拥有一颗澎湃的中国心。
当前我们祖国虽在各方面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和一些欧美国家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并且某些国家依旧对我们虎视眈眈。
作为建设祖国的接班人,我们应该为了什么活着?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现在就请拿起你的笔表一表你的中国心。
小结:同学们的豪情壮语,坚定的决心让我的心也波涛澎湃,相信只要把我们每个人的中国心凝聚在一起,我们的祖国将会永远屹立在世界之林。
结束语:今天这节课我们结识了科学家邓稼先,更学习了他的精神,也知道我们所肩负的使命。
十年后建设祖国的重任就会落在我们肩上,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挑起这个重担。
祖国的明天将会因为我们而变得更加美好。
板书设计:站中任人宰割起国原子弹来心了学情分析1.本文篇幅较长,课上时间有限,学生对长文的把握还很欠缺,容易掉进就事论事的琐细分析之中,要力图建立起对课文的整体框架认识,这就要求必须熟读课文充分预习(也可给专门时间朗读)。
2.文中两个古文小段,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吊古战场文》,课前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它。
3.课前督促学生搜集邓稼先的事迹及图片,既能丰富学生课外阅读,锻炼他们检索资料的能力,又能使他们先对这位功勋人物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效果分析在整体感知直到研读文本的内容、词语的作用、思想情感的体验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得积极主动,难点大家也能在反复读文本的过程得以突破。
有些学生在读书的过程能提出自己的疑问,也能发散思维,开阔自己的思维范围,体现学生的思考能力不断提高。
通过孩子们我们更深刻的理解了邓稼先那平凡的外表下那颗不平常的心,对他更加的肃然起敬,这是这节课中一个很大的亮点!教材分析《邓稼先》这篇回忆性散文,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做为一个世界闻名的物理学家,在介绍另一个享誉中外的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时,通过多视角,多层面追述他所熟悉的人物的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内容, 把读者带进往昔的岁月,从而使读者获得真切的感受.这不是一篇单纯的传记,而是一位友人写给另一位友人最深情的挽歌.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但可以领悟到邓稼先伟大的人格魅力,而且还会被那充溢于文章行间的真情打动.作者并不是站在一个科学家的角度来客观地为另一位已故科学家树碑立传,而是从一个朋友的角度来真挚地怀念自己已故的友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使退去了所有头衔名号之后,普通而又真实的邓稼先.也正因为这份普通和真实,邓稼先的人格才愈见伟大. 这些内容使学生在阅读当中需要体验把握的.评测练习邓稼先用他朴实的话语和满腔的热血,诠释了一个大写的中国人,让我们感受到了一颗热情澎湃的中国心。
我们也是炎黄子孙,我们也拥有一颗澎湃的中国心。
当前我们祖国虽在各方面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和一些欧美国家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并且某些国家依旧对我们虎视眈眈。
作为建设祖国的接班人,我们应该为了什么活着?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现在就请拿起你的笔表一表你的中国心。
《邓稼先》是一篇人物传记,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回忆性散文。
执教完这篇课文后,我感到有所得亦有所失。
通过这样一个教学过程,我感受到学生们已开始接受这位英雄了,他们可以把中国的屈辱史同邓稼先这些中国有英雄气概的中国男儿及他们身上所具备的精生品质、为中国在短时间内发生巨大变化而做出巨大贡献联系在了一起,感悟到中国的发展是离不开这些为了中国的强盛而敢于鞠躬尽瘁的无名英雄的。
这一课我运用多媒体影像资料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文的环节比较成功,很好地切入到了课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得到了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渗透在其中;班级交流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使他们的概括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在课堂上得到了尽可能地锻炼。
不足之处: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略微严肃的课堂气氛未能激发起学生活跃的思维,表达得不够。
结合本节课的“得”与“失”,我认为今后的工作力度还要放到有创意地设计教学过程中去,使其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到教学相长、师生双赢。
课标分析依据新课标精神,结合七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阅读能力,教学这篇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
因此确定的目标是:1、知识目标:⑴了解杨振宁、邓稼先两位科学家的有关情况及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⑵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2、能力目标:⑴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⑵了解本文语言句式多变,情感真挚的特点,体会课文恰当的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德育目标: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观评记录***老师:善于运用“助读法”,利用课外资料充实文本,做到了化抽象为具体,化单薄为厚实,有了资料的铺垫,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之走进文本,认识了立体的“邓稼先”。
用他山之石,攻出文本之深意。
***老师:文本的解读应该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思路,课堂解读有些离散,缺乏整体对于朗读能力的关注不够。
***老师:课文虽然长了一些,但是可以选一些语言精彩的段落进行朗读训练,以体会语言,提高语文的朗读能力。
意识。
另外教材的处理也比较零碎,没有在“处理文本”方面多琢磨,有些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