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作品的乡土意识
《红高粱》:莫言笔下的乡土情怀与民族精神
![《红高粱》:莫言笔下的乡土情怀与民族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c8fee463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5e.png)
《红高粱》:莫言笔下的乡土情怀与民族精神Overview1.引言:走进莫言的世界2.故事梗概与人物分析3.文学特色与艺术手法4.主题深度解读5.结语:《红高粱》的时代意义引言:走进莫言的世界莫言简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的作品在国际文坛上享有盛誉,为中国文学赢得了全球认可。
•乡土文学代表:他的作品深入描绘了中国农村的生活,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成为当代乡土文学的重要代表。
•融合魔幻现实主义:莫言的小说巧妙地将魔幻元素融入现实背景,创造出既神秘又真实的故事世界,展现了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红高粱》的历史地位•文学新高度标志:莫言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将《红高粱》推向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高峰,展现了作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创新精神。
•社会变迁反映:作品通过描绘高密东北乡的风土人情,生动反映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巨大变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价值。
•深远文学影响:《红高粱》不仅在当时引起广泛关注,其对人性、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启示和影响。
故事梗概与人物分析主要情节概述•九儿的命运轨迹:九儿的一生充满爱恨纠葛,她与家族、民族的抗争紧密相连,展现了女性的坚韧与牺牲。
•家族与民族的交织:作品中家族纷争与民族危机相互映照,揭示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不可分割性。
•高粱地的隐喻:高粱地不仅是故事背景,更是生命力与抗争精神的象征,反映了农民与土地深厚的情感联系。
关键人物剖析•九儿:展现了女性在艰难环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她的形象象征着不屈的生命力与对抗逆境的勇气。
•余占鳌:作为英雄与反英雄的矛盾结合体,他的性格复杂多面,体现了人性中善恶交织的真实面貌。
•家族长辈:代表了传统观念与现代变革之间的冲突,他们的角色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碰撞与挣扎。
文学特色与艺术手法语言风格•生动质朴的民间语言:运用贴近农民日常生活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展现乡土文化的原生态美,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田间地头,感受泥土的芬芳和生活的真实。
莫言与中国的乡土文学
![莫言与中国的乡土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a6ea16c3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68.png)
莫言与中国的乡土文学中国乡土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不同于城市文学,更贴近农民和农村生活。
它探讨的主题有着浓厚的乡土特色,更加接地气,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莫言是中国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深入乡村,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真实的中国乡土面貌,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新的文学风貌。
莫言是自学成才的作家,从事文学创作三十余年。
他主要创作了大量乡土小说,其作品风格和语言都非常独特,极具地域特色。
莫言的文学创作涉及到了乡村小人物、土地改革、农村生活、农民情感等方面,他的作品内容丰富、意蕴深刻。
莫言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现实问题,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
莫言最早的代表作是1985年发表的短篇小说《蛙》,这个小说让莫言一炮而红。
《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乡土小说,它讲述了农民对于关于集体化的思考和反思,笔触十分细腻,深入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和生活经历。
小说以青蛙为比喻,展现了农民在面对变革和困难时的无力感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深刻的思考与理性的批判。
《蛙》的成功开始了莫言作品的辉煌。
莫言的另一部作品——《红高粱家族》更是将莫言推向了文坛巅峰。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红高粱家族三代人的生活变迁,在记录家族历史的同时也揭示了农村家庭之间的温情、恩怨和复杂关系。
莫言在小说中出色地描绘了当时农村的社会生活,也展现出农民的精神面貌和执着追求。
这部小说不仅被翻译成多个国家的语言,也被改编成电视剧和电影进行了传播。
它的影响力和地位一直是乡土文学中的杰出代表。
莫言的乡土文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他深入农村,了解并感受到了乡村人民的疾苦和苦闷,他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创作了大量生动且鲜明的形象。
莫言的作品暴露了乡村的荒凉、悲凉和绝望,他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法来探索农村的文化及其价值,达到了艺术与现实相促进,相互体现的巨大作用。
莫言的乡土文学也具有很强的后发性。
他的作品激励了创作更多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品。
他的作品成为了后来作家的启示,被广泛地读者所喜爱和接受。
《红高粱》的乡土文学
![《红高粱》的乡土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76b4a995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49.png)
《红高粱》的乡土文学《红高粱》是中国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乡土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深受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红高粱》中体现的乡土文学特点和价值。
一、乡土生活的真实再现《红高粱》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细致描写,将读者带入了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农村的真实场景。
小说以毛娘家庭为主线,娓娓道出了他们的生活琐事、家族变迁,展现了农民的苦难和追求幸福的坚韧。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红高粱的独特风貌和农村人的朴实形象,使读者对乡土生活有了更加直观的感知。
二、历史背景下的乡土抗争《红高粱》背景设定在抗日战争时期,通过小说中毛娘与日军的斗争,展现了农民在困境中的顽强抵抗。
小说以乡土民间为舞台,将乡土文化与抗日斗争有机结合,表达了作者对于民众抗争精神的赞颂和对侵略者的鞭挞。
同时,通过展现红高粱作为象征物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凸显了对家庭、人民、土地的热爱以及民族自尊心的萌发。
三、宗族观念与世代传承《红高粱》以毛娘家族为线索,讲述了家族成员的兴衰起伏和世代相传的故事。
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毛家宗族的细致描绘,揭示了传统宗族制度的弊端和家族成员之间的复杂关系。
同时,小说中的后代们也不断反叛、追求自由与独立,展现了作为一代又一代的乡土人民的坚持与变革。
四、对人性、生命、命运的思考《红高粱》以人性的复杂性为切入点,揭示了人在特殊环境下的诱惑与挣扎。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多样,有忠诚、善良的人物,也有自私、残忍的人物,呈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塑造,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善恶的界限和命运的无常。
小说带领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引起人们对人性的深度思考。
总结起来,《红高粱》通过其独特的乡土叙事风格,生动再现了山东农村的生活场景,并通过对抗日战争时期乡土抗争的描写,展现了乡土人民的团结和抗争精神。
同时,小说中宗族观念与后代追求自由的对立也呼应了时代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
通过对人性、生命、命运的思考,小说引导着读者思考人生意义的问题。
论莫言《生死疲劳》中的乡土情结
![论莫言《生死疲劳》中的乡土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af02f6a1c281e53a5902ff0a.png)
王英杰认为,莫言写作势头的长盛不衰的秘诀在于他生在民间,长在民间,并且热爱着民间,民间便是他作品滋长新生的“温床”。他从莫言乡间创作的起因分析、到莫言小说的艺术性特点、再到小说的美学特征,用三个阶段来剖析莫言的乡土气息,进而深入的对莫言进行研究。
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乡土小说就发展成为文学一个重要流派,但九十年代开始,随着城市化进程,创作空间被加速压榨,社会环境变得动荡不安,乡土作家们开始怀念当初那个年代。本文通过对《生死疲劳》的分析以及展示社会底层的农民在城市化进程表现出的疑虑痛苦,有助于研究者更好的认识农村并了解乡土创作中的乡土情结。研究《生死疲劳》的乡土情节与城市化进程的联系,可以让我们很好的从文学方面考虑政策的正确与否。
⑤朱凯悦:《论《生死疲劳》的文化内涵》,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民族学院,2015年,第10页。
⑥田敏:《浅议莫言作品中的乡土情结》,《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⑦杨淮钦:《黑树上的新枝》,重庆:西南大学,2014年,第16页。
⑧田秀平:《论莫言小说写作的乡土意识》,《剑南文学》,2013年第6期。
五、参考文献
①阮崇友:《论莫言<生死疲劳>的乡土情结》,《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年第12期。
②胡密密:《《生死疲劳》小说中乡土语言的杂合翻译—以“第三空间”理论为视角》,《昌吉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
③梁珊:《关于莫言《生死疲劳》的叙事研究》,《语文建设》,2016年第17期。
④张皓涵:《生命在土地间流转—以《生死疲劳》为例论莫言小说之“乡土意识》,《名作欣赏》,2016年第12期。
[短篇小说4期]浅谈莫言乡土小说的文化意蕴 -修改
![[短篇小说4期]浅谈莫言乡土小说的文化意蕴 -修改](https://img.taocdn.com/s3/m/b2921e6a1ed9ad51f01df2b4.png)
浅谈莫言乡土小说的文化意蕴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石磊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的文学创作得到了世界文坛的认可,也为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大家庭中寻觅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他的文学创作来源于自己多年的农村生活,在莫言创造的文学世界中,对自己故乡山东高密东北乡涌动着永恒的爱与恨。
一、莫言的故乡情结2012年10月11日是一个值得中国文学永远铭记的日子,首位中国籍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根据瑞典文学院发布的新闻,我们了解到莫言是由于“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
”同时,在莫言的小说中“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
由此可见,莫言小说创作中对于民间文化的吸收和民间故事的借鉴为莫言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本人的文学创作开辟了新的空间。
莫言本人对于自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表现的较为平静,这从他在瑞典文学院发表获奖感言《讲故事的人》中就可以看到。
作为一个从山东高密东北乡走出的世界级作家,莫言对于自己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保持着高度的谨慎,他认为自己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而他所讲的故事正是那些发生在他自己、亲人、乡亲们身上真实的故事,是对于乡土生活的真实描写。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乡土小说是莫言文学创作中最有分量的部分。
“所谓乡土小说,主要是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或乡镇的生活,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1]p53对于这一点,我们能够在莫言创作的多部小说中感受到农村生活带给他的巨大影响。
在《红高粱》中开篇就是对于一大片高粱地的描写,这正是莫言家乡的真实写照。
作为一种无法割舍的情结,莫言时刻将自己对于家乡的那份乡愁记载在心中。
德国小说家措特勒曾将作家对于故乡的那份感情分为“呼吸故乡”和“头脑故乡”,丁凡先生将其阐发出新的理解:“我以为所谓‘呼吸故乡’应该就指‘生存故乡’,也就是地理位置上的故乡;而‘头脑故乡’,我以为就是指‘梦幻故乡’、‘精神故乡’,这就是作家头脑中,具体说是创作思维中的故乡,它是作家主体活动中的梦幻般的世界。
浅谈莫言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浅谈莫言小说中的乡土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b0b652cf360cba1aa811dae4.png)
浅谈莫言小说中的乡土情结摘要:莫言,一位在当代文坛享有盛誉的作家,在二十世纪的乡土小说创作中,他作为一个独特的存在,主要来源于他那份沉重的人生履历。
用高密话写高密人,似乎已是莫言小说创作思维的一种较为固定的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源于心灵深处的故乡情结,源于对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的回忆。
他的乡土小说以一种平民姿态表达着对乡土中国苦难的体验乃至认同,“作为老百姓的写作”始终是他的创作宗旨。
所以说,他的作品是与故乡的土地同生同长、荣辱与共的。
本文将从创作内容、创作语言、创作情感三个方面对莫言小说中的乡土情结进行探讨与剖析。
关键词:莫言乡土情结高密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
他的故乡在山东高密县,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他,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来写乡村生活,通过高粱地这个文化摇篮,毫无保留地将其作品融入了深沉博大的农业文化,并以此作为自己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并且,作为农民之子,他不仅感受了农民的苦难,也全部接受了他们的情感,可以说他的创作都是在农村生活的磨砺锻打中完成的。
莫言的乡土小说在给我们构筑了一个充满生命活力与野性的乡村世界—高密东北乡的同时,对乡村世界进行了审美表达和批判,借此探究生命的本质和意义,并展现出浓厚的乡土蕴味。
那么,他的小说渗透了怎样的乡土情结?从哪些方面可表现出来?本文就从以下三方面对莫言小说中的乡土情结进行阐述:一、乡土情结成就“高密东北乡”莫言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他爱农民之所爱,恨农民之所恨,与农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1984年,莫言在《白狗秋千架》中第一次使用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地理概念。
我想,如果从莫言小说的创作内容来考察他的乡土情结,那么首先应该体现在莫言用高密东北乡的山川河流、五谷杂粮在编写着每个人物的故事的同时,演绎着高密东北乡的历史。
1.恋“祖”情结演绎“高密东北乡红高粱式”的刚勇莫言的故乡在山东高密县,生活在这块土地的人们具有无拘无束的叛逆性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敢爱敢恨,同时亦保留着除暴安良、抗御外侮的坚韧不拔的伟大生命潜能。
论莫言小说中的乡土文化
![论莫言小说中的乡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a456f419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70.png)
论莫言小说中的乡土文化莫言是当代中国最具备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读者。
莫言的小说中,乡土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这种文化不仅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而且也承载了各种社会问题和人性探究。
本文旨在探讨莫言小说中的乡土文化,并对其价值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莫言的小说中,乡土文化成为了其创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这些作品通过描绘中国乡村的历史、传说、风俗,生动地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并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以他自己的故乡为背景,描述了一个具有20世纪中国特色的乡村家族历史。
小说中,村庄中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传说和故事,如女鬼、男尸、红高粱的传说等。
这些故事虽然看似神秘和离奇,但是都有着深刻的人性寓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哲理。
二、描绘乡村中的阶层关系和社会现实莫言的小说不仅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还在乡村生活和社会现实的脉络中探寻了人性和社会问题。
在《丰乳肥臀》中,莫言描绘了20世纪中国农村的生活和家族命运,通过女主角那充满磨难和历程的人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女性和人生价值的理解。
同时,小说运用多种叙事手法,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阶层关系和残酷现实。
在小说中,莫言描写了中国的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困境和矛盾。
三、借助乡土文化拓展文学的视野和深度莫言通过他的小说,不仅探寻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农村社会的生态,还将小说中的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文学手法,进一步拓展了文学的视野和深度。
在《蛙》中,在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莫言用生态学的视角,探究了生态环境与人类命运的关系。
这种视角和表现方式,不仅体现了作家的文学创新与高度,还为读者提供了对人性和存在的更深刻的思考和探究。
四、乡土文化是莫言小说中的重要文化基础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莫言小说的创作中,乡土文化是其一个重要文化基础。
浅议莫言作品中的乡土情结
![浅议莫言作品中的乡土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2c8a92faaeaad1f346933f6b.png)
切都 看厌 了 , 岁 月在 麻 木 地 流 逝着 , 那 些 低
矮、 破 旧的草 屋 , 那条 干涸的河流 , 那 些 木 偶 般 的 乡亲们 , 那些 凶狠奸 诈 的村 干 部 , 那 些 愚 笨骄 横 的
莫 言在 作 品 中表 现 出浓 郁 的 “ 乡 土情 结 ” , 其
故 乡情结 成 为 莫 言作 品素 材 的 源 泉 , 他 用 乡土 情
却 也 印证 了“ ( 莫言 ) 是个 在 精 神 上 拒 绝 长 大 的孩 子” 。儿童对 于母 亲 的情 感 , 正 与莫 言对 于 故 乡 的 眷 恋 。一个 孩子 , 不论 他 多 喜欢 在外 面 玩耍 , 不论
这 些作品 中, 一 直有 一个难 解 的 乡土 情结 。试 图剖 析 与解读 莫 言作 品 中的“乡土情 结 ” 。通 过梳 理 与分析 莫 言作 品 中所 呈现 出 的“ 童年 ” 、 “ 故 乡” 、 “ 土地” 等 重要 元 素 , 论 证 莫 言 对 于 故 乡、 大
地、 母 亲的情 感体认 。 关键 词 - 童年 ; 故 乡; 土地 中图分类 号 : I 2 0 6 . 7 文献标 识码 : A
的童 年经历来 解 释成 年 以后 的异 常 行 为 。莫 言 的
臀》 的母亲具有“ 伦理学” 与“ 人类学” 的双重意义。 因此 , 作家 莫言在 作 品 中显 现 的 “ 童年 视 角 ” , 正 是
他“ 精 神恋母 ” 的特征 。其 “ 精 神恋母 ” 情 结 当然 同
时也 具有 “ 伦理学” 跟“ 人类学” 的 双重 重 大 含 义 ,
世 界 的全 新 目光 。 ”
定山东高密东北乡为作品的故事发生地 ; 一次次 地有 机地 组 合 他 记 忆 中的 人 物 与 故 事 , 一 次 次 构
论述莫言小说的特质
![论述莫言小说的特质](https://img.taocdn.com/s3/m/b22c7164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ad.png)
论述莫言小说的特质莫言的文学作品,题材敏感、风格独特、想象狂放、语言犀利,在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的创作中独具个人风格和魅力,激励了新一代的年轻人。
(1)浓厚的“乡土”情怀莫言所创作的作品中几乎所有优秀作品都是以“东北高密乡”这片充满想象的土地上展开叙事,并有意识地向历史纵深挖掘,向广袤的中国乡村无边的延伸。
《檀香刑》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Y山东义和团运动、八G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活灵活现地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兵荒马乱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
《蛙》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牛》、《生死疲劳》、《丰R肥T》等都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
在文学世界里莫言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
(2)“幻觉实主义”创作手法的运用《食草家族》是莫言肆意挥洒他的奇崛想象力的长篇小说,堪称汉语文学中将荒诞魔幻发展到极致的作品;历史与现实,人为与自然,视觉、味觉、触觉与魔幻荒诞的想象,浓墨重彩与天马行空的抒写,在这部作品中浑然一体,令人惊叹。
《生死疲劳》描写了一个被冤S的地主经历六道轮回,变成驴、牛、猪、狗、猴,最后终于转生成一个带有的先天性疾病的大头婴儿;这个大头婴儿不停地讲述着自己身为畜*生时的种种奇特感受,以及地主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半个多世纪生死疲劳的悲欢故事。
小说透过各种动物的眼睛,体味了五十多年来中国乡村社会的苦难历史蜕变。
莫言获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对现实的描写,他是现实主义描写的魔法师,他观察整个中国社会的传统和现代,这是他的特色和创新。
(3)“意识流”的创作手法莫言在自己的小说里大量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包括内心独白、多视角叙事、慢镜头描写、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等,代表作品如《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透明的红萝卜》、《红蝗》等。
《红高粱》的乡土与情感
![《红高粱》的乡土与情感](https://img.taocdn.com/s3/m/1e7cbdab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8a.png)
《红高粱》的乡土与情感《红高粱》是中国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以乡土文学的形式展现了民国时期中国农村的生活与情感。
小说中,莫言通过对红高粱庄这个特定乡土背景的描写,深刻地刻画了农民的艰辛生活与复杂的情感世界。
本文将从乡土的意义、农民的劳作和生活、家庭关系以及爱与欲望等方面,探讨《红高粱》中乡土与情感的交织。
第一部分:乡土的意义在《红高粱》中,乡土不仅仅是一种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情感寄托和精神归属。
红高粱庄作为小说的中心场所,是人们生活的根基,承载了他们的记忆、习俗与文化传统。
在这片乡土上,人们与土地紧密相连,彼此依存着。
小说中的乡土不仅是一个地方,更是一个集体的精神寄托,是农民们对家园的热爱与依恋。
第二部分:农民的劳作和生活《红高粱》以红高粱的种植与农民的劳作为主线,生动地展现了当时农民的艰辛生活。
小说中,农民们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下,勤劳耕种,为生计努力奋斗。
他们对土地的依赖和对丰收的期盼贯穿始终。
通过描写农民种植红高粱的辛勤过程,莫言展示了农民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品质。
第三部分:家庭关系的复杂性在《红高粱》中,家庭关系是情感的重要载体之一。
小说中的家庭关系纠缠复杂,充满了欲望、矛盾和猜疑。
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关系更加复杂。
父母为了子女的幸福付出了许多,而子女却常常无法理解父母的用心。
莫言通过揭示家庭关系的曲折,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亲情与个人欲望的交缠。
第四部分:爱与欲望的碰撞在《红高粱》中,爱与欲望作为情感的主要元素之一,穿插在故事的方方面面。
从葫芦娃与粪坑娃的纯真童年友谊,到红拂的爱情纠葛,再到世纪儿子与金光理发店老板娘之间的激情,小说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不同形式的爱与欲望的碰撞。
这些情感的纠结与交织,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引发读者对于人性和情感的深思。
结论部分:通过对《红高粱》中乡土与情感的讨论,可以看出,乡土成为了人们情感生活的重要依托与展示平台。
农民的劳作、家庭关系和爱与欲望等方面的描写,使得小说具有了丰富的情感内涵,深入探索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情感的纠结。
莫言作品中的乡土气息
![莫言作品中的乡土气息](https://img.taocdn.com/s3/m/c0d928b1ad51f01dc381f12d.png)
莫言作品中的乡土气息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浓郁的乡土味道乡土文学作为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贯穿于文学创作的整个历史之中。
现代乡土小说的勃兴始于20世纪初。
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全面否定传统、主张全盘西化等思想盛行,在此背景下,人们开始回归,努力在乡土田园中找寻精神的归宿和力量,于是便出现了以鲁迅等人为代表的乡土小说。
1949年以后,以“山药蛋派”和“荷花淀派”为代表的乡土文学依然是中国文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之后,乡土文学更是被赋予了回顾过去、思考未来、反映现实等重要责任,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通过描写乡土对中国社会的文化根基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总之,从鲁迅笔下的浙东乡土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到萧红笔下的呼兰河、汪曾祺笔下的苏北小城,再到贾平凹笔下的陕西南部山村和莫言的高密东北乡,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中国乡土文学的历史画卷,也体现了乡土创作作为一种经典的文学创作潮流拥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乡土文学的盛行源自中国传统社会的乡土性本质。
正如费孝通所指出的,“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因此,生活经验的乡土性使得相当多的现代作家开始以乡土生活为素材,以乡土和乡民为基点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整体文化和历史进行观察和反思。
多年来,乡土始终是中国作家解不开的情结,并为此魂牵梦绕。
二、莫言及其乡土王国从高密东北乡走出来的莫言是新时期乡土小说的代表,同时,他也被称作新时期以来“真正触摸到乡土灵魂”的作家。
莫言的作品,从最初的《透明的红萝卜》到后来荣获诺奖的长篇巨著,都是关于乡土农村的人和事,展现了百姓乡民在高密东北乡这片乡土中的勤奋耕耘、奋争和对生活的希冀盼望。
莫言的作品深刻揭示了中国传统的乡土情怀,描述了这种乡土文化的历史嬗变过程,一部一部地,排列组和成了中国乡土文学的宏伟史诗。
论文:浅论莫言小说的乡土情结
![论文:浅论莫言小说的乡土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7807cf572b160b4e767fcf76.png)
专业学位论文论文题名:浅论莫言小说的乡土情结专业: 汉语言文学年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2013年8月中文摘要在当代中国小说中,莫言的小说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莫言的小说从乡土情结出发,以爱恨交织的情感独树一帜。
他的小说充满魔幻与现实的意味,但莫言始终以母亲、大地、顽强的生命力为主要表现对象,构成了乡土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土情结对莫言小说的作用:一是乡土情结是莫言小说素材的重要源泉;二是莫言的乡土小说是对历史的佐证。
关键词:乡土情结;母亲;土地;生命力AbstractIn contemporary Chinese novels, the novels written by Mo Yan achieved remarkable literary achievements. His novels start from local emotion, which are full of both affection and hatred, with the reality of “magic”composition. The local emotional novels written by Mo Yan consist of mothers, lands and strong lives, which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in his novels. The local emotion is valuable in two aspects of his novels: one is that the local emotion affords plenty of source materials for Mo Yan; another is that the novels filled with local motions become part of Chinese history, and explain the history.Key Words: The local emotion;Mother;Land; Vitality目录引言 (1)一、莫言小说的乡土特征 (1)(一)莫言小说的创作立场根源于民间 (2)(二)莫言小说的乡土特征 (2)二、莫言小说乡土情结的表现 (3)(一)哺育生命的母亲 (3)(二)孕育生命的土地 (5)(三)顽强的生命力 (7)三、乡土情结对莫言小说的意义 (8)(一)乡土情结是莫言小说的素材源泉 (8)(二)以乡土情结为根源的莫言小说对历史的佐证 (9)结论 (9)注释 (10)参考文献 (10)致谢 (11)附录 (11)浅论莫言小说的乡土情结指导教师:引言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此殊荣是对莫言在文坛上所做贡献的肯定。
论莫言文学作品的乡土情结_杨黎丽
![论莫言文学作品的乡土情结_杨黎丽](https://img.taocdn.com/s3/m/457d39ae284ac850ad0242cc.png)
2.1 怨 乡 :爱 之 深 ,恨 之 切 莫言出 生 于 山 东 省 高 密。 这 是 一 片 神 奇 的 土
地,莫言的 祖 祖 辈 辈 世 世 代 代 生 活 在 这 里,在 这 片 土地上日 夜 辛 勤 地 劳 作 着。 年 少 时 的 莫 言 曾 对 这 片土地充满了厌恶 和 憎 恨,这 里 的 人 们 每 天 面 朝 黑 土背朝天,付 出 了 很 多,得 到 的 却 很 少。 莫 言 的 记 忆中,低矮、破旧 的 茅 屋,干 涸、缺 少 生 命 力 的 河 流, 奸诈、狡黠 的 村 干 部 …… 莫 言 曾 幻 想,假 如 有 一 天 能离开这片土地,自 己 将 永 远 不 会 再 回 来。 对 于 故 乡的记忆,更 让 莫 言 刻 骨 铭 心、难 以 忘 怀 的 是 童 年 时的饥饿和孤独感,这 些 给 他 带 来 了 惨 痛 的 人 生 经 验 。 莫 言 出 生 于 1955 年 ,生 活 在 那 个 物 质 生 活 极 度 匮乏的年代,老 百 姓 吃 不 饱 穿 不 暖,很 多 人 挣 扎 在 死亡线上。 童 年 时 期 的 莫 言 深 刻 体 会 到 了 灾 荒 年 代给自己带来的痛 苦,这 种 饥 饿 和 孤 独 给 莫 言 带 来 的伤痛是终生难 以 磨 灭 的。 莫 言 21 岁 时 离 开 家 乡 去异地参军,当 他 爬 上 装 运 新 兵 的 卡 车,看 到 那 些 同车的小伙子流着 眼 泪 与 家 人 告 别 时,莫 言 头 也 没 回一下,他 感 觉 自 己 犹 如 飞 出 牢 笼 的 鸟 儿,故 乡 已 经没有任何留 恋 的 东 西 了。但 是,让 莫 言 没 有 想 到 的是,曾带 给 他 无 限 伤 感 和 深 深 怨 恨,让 他 迫 切 渴 望离开的故 乡,在 离 开 它 三 年 之 后,当 莫 言 重 新 踏 上这片土地 时,心 中 竟 是 那 样 的 激 动,遏 制 不 住 的
浅谈莫言心中的“乡土”
![浅谈莫言心中的“乡土”](https://img.taocdn.com/s3/m/079769caa216147916112884.png)
浅谈莫言心中的“乡土”作者:田雪来源:《人间》2016年第05期摘要:莫言作为新时期乡土文学的代表,其作品的乡土味道却不同于以往乡土文学的两种传统:鲁迅开创的启蒙批判传统和以废名、沈从文为代表的文化怀乡传统,他的作品带有一种主体性、独创性、民间性和叛逆性并且蕴含着一种独特的农村经验和中国心情,我以《白狗秋千架》为例,联系莫言的其他乡土作品,从对乡村苦难生活、风景特色以及作品的语言色彩谈一下莫言作品对乡土小说的继承与突破。
关键字:莫言;乡土小说;《白狗秋千架》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21-01一、对乡村苦难的展示莫言的作品中始终保持着对苦难的正视,这和鲁迅所开创的写实主义的乡土小说是一脉相承的。
在莫言的笔下,乡村的苦难一如既往。
十年前,如花儿般芬芳的“暖”在秋千架事故后人生改变,十年的沧海桑田,把一个“婷婷如一只花,双目皎皎如星”的少女变成一个残疾无知粗鲁的妇女,暖不再年轻、不再美丽,残暴而粗鲁的聋哑丈夫,三个聋哑孩子,“暖”的生活陷入绝望的境地,鲜活的生命逐渐凋零枯萎,成为了时间的牺牲品。
同时在村庄中还有一种封建枷锁在束缚着人的思想:八叔用乡村世俗的等级观念来阻止“我”探望“暖”,这也是莫言笔下的乡村,封建观念在酝酿着苦难的继续,这也是一直以来的现实主义的乡土文学中存在的。
但是另一方面,莫言的作品却又突破了乡土小说对乡村愚昧衰败一味展现,也表现了一种狂野的旺盛的敢于反抗的生命力和精神世界。
在作品中暖对“我”冷语相对,而“我”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怀着愧疚忏悔的心情接受暖的嘲讽,能够感受到“我”在暖面前是弱势的一方,在最后暖要求“我”给他一个健康的孩子,哪怕是通过违反社会伦理的“通奸”来达到。
这一情节将处于绝境中的暖一下子拔出生活的泥淖,打破了个体生命力无力摆脱命运和对苦难逆来顺受的现状,赋予了农村生命一种冲破愚昧枷锁,争取自由的生命意识。
从《红高粱》看莫言的乡土文学
![从《红高粱》看莫言的乡土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3df9b0ca26fff705cc170af3.png)
从《红高粱》看莫言的乡土文学[摘要]莫言是新时期的重要作家,也是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的标志性人物,其短篇小说《红高粱》被视为“寻根文学”的终结,同时作为“新历史小说”具有战争叙事的开创性。
在《红高粱》中有着浓郁的农村地域风情和浓厚的乡土气息,这与莫言的乡村经历息息相关,莫言的小说让我们理解“乡土中国”的意义。
[关键字]莫言红高粱乡土文学乡土中国莫言曾经说:“故乡和人是有血脉联系的,尤其是小说家。
故乡释放了无穷的自由,但对我是一种束缚。
”故乡对于莫言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可以说莫言有着深深的乡土情结。
从莫言最早引起人们注意的《透明的红萝卜》到后来屡获大奖的长篇巨制,每一篇都是写的农村人物和故事。
莫言有着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历,他从这些乡土生活经验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同时这些经历为他提供了大量的农村写作素材。
在莫言的小说中,有一片神秘的土地,那就是“高密东北乡”,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发生在这片土地上。
不同于沈从文等人营造的乡土文学的和谐美,莫言用审丑、变形、荒诞等手法去描绘这片土地。
莫言在这个野性十足、鬼魅奇妙的土地上展开了他的每一个故事,并且有意识的向历史的纵深深挖,向广袤的中国乡土无线延伸。
莫言是一个有着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作家,作为山东人的他以其特有的勇敢、坚强、智慧来表达自己,讲述了这一片他既热爱又仇恨的土地上的故事。
《生死疲劳》描写了建国后农村五十年的历史,《丰乳肥臀》让我们看到了农村母亲的伟大,《四十一炮》讲述农村的改革,《蛙》记录农村的计划生育,《红高粱家族》是关于农民抗日的故事。
可能莫言并没有刻意去叙述中国的整个近代史,但在他的作品里,我们却从农村角度看到了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这一完整的历史,可以说莫言的小说是中国历史变化的一个缩影。
《红高粱》是莫言“红高粱”系列小说的压卷之作,它以儿童的视角,讲述了“我的奶奶”戴凤莲以及“我的爷爷”余占鳌两个人之间的故事。
故事发生的地点依旧是高密东北乡这片土地,我的爷爷和我的奶奶这那充满野性的红高粱地里进行了野合,之后生下了我爸。
莫言《红高粱》中的乡土情怀 - 教案
![莫言《红高粱》中的乡土情怀 -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285b03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26.png)
莫言《红高粱》中的乡土情怀教案一、引言1.1莫言及其文学成就1.1.1莫言简介:莫言,原名管谟业,中国当代著名作家,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1.2文学成就:以其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著称,作品多反映中国农村生活,尤其擅长描绘乡土风情。
1.1.3《红高粱》地位:作为莫言的代表作之一,《红高粱》展现了浓厚的乡土情怀和深刻的历史思考。
1.1.4教学意义:通过学习《红高粱》,学生可以深入理解莫言的文学风格和乡土情怀的内涵。
1.2乡土情怀的定义与重要性1.2.1定义:乡土情怀是指个体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和依恋,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是对乡土生活的深刻描绘和情感表达。
1.2.2重要性:乡土情怀是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1.2.3文学价值:《红高粱》作为乡土文学的典范,其乡土情怀的表现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1.2.4社会影响:莫言的乡土情怀作品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发了人们对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关系的思考。
1.3教学目标与预期成果1.3.1理解莫言的文学风格:通过学习《红高粱》,学生能够理解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风格。
1.3.2深入体会乡土情怀:学生能够从《红高粱》中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和乡土生活的独特描绘。
1.3.3培养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红高粱》,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4增强文化自信和责任感:通过学习《红高粱》,学生能够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和对社会历史的责任感。
二、知识点讲解2.1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2.1.1魔幻现实主义定义:魔幻现实主义是一种将现实与幻想结合的文学风格,通过超现实的元素来反映现实。
2.1.2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特点: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故事,形成了独特的文学语言和叙事风格。
2.1.3在《红高粱》中的体现:《红高粱》中充满了神话、传说和超自然现象,这些元素既增加了作品的神秘色彩,又深刻反映了现实生活。
评析《美好的日子》的反故土书写
![评析《美好的日子》的反故土书写](https://img.taocdn.com/s3/m/7b2fedb8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2a.png)
评析《美好的日子》的反故土书写
《美好的日子》是著名作家莫言的一部作品。
这部小说通过对20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的描写,展示了一个充满反故土叙事的故事情节。
本文将从聚焦主题、叙事层
次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对小说的反故土书写进行评析。
本小说的聚焦主题旨在反映中国农村社会的落后和故土观念的束缚。
小说以一个乡村
家庭为主线,通过描写主人公小云的成长经历,展现了乡村社会的种种弊病和困境。
作者
生动地描绘了农村人民对于命运的无奈和重复的生活状态,突出了中国农村的贫穷、愚昧
和封闭性。
通过这种反故土的书写,作者试图引发读者对农村社会的反思,并提出对社会
问题的关注。
小说的叙事层次也体现了对故土观念的反思。
整个小说采用了双重叙事结构,既有主
人公小云的亲身经历叙述,也有其儿子老马对父亲的回忆和书写。
这种双重叙事的方式使
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和立体,同时也取得了更加客观的叙述视角。
通过这种叙事手法,作者
可以在第一人称叙述的同时进行对故土观念的反思,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多样的观察角度,使得小说的反故土书写更加全面和深入。
小说的语言风格也体现了对故土观念的反思。
莫言采用了质朴、生动的口语化文体,
使得小说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叙述中采用了大量的方言和乡土词汇,使得故事情节
充满了地域特色,同时也使读者更加容易沉浸其中。
通过这种语言风格的运用,作者成功
地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学中对于标准汉语的刻意追求,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故土观念的
反思。
莫言作品中的乡土情怀
![莫言作品中的乡土情怀](https://img.taocdn.com/s3/m/df1d13b5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64.png)
莫言作品中的乡土情怀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面向全球公布:来自中国的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本土作家。
从1981年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发表,到去年的《蛙》荣获茅盾文学奖,莫言小说创作已走过三十年。
他至今创作了11 部长篇,一百多部中短篇。
由于风格不断变化,莫言先后被划入现代派、寻根文学、新历史小说等不同的流派。
对这种贴标签的做法,他很幽默地表达了看法:“大多数所谓的文学思潮,与自己的作品其实没有什么关系,小说是作家创作的,思潮是批评家发明的。
”莫言的作品中,关于人性、种族的思考被纳入历史变迁的宏大史诗中,语言、结构方面的先锋探索更加注重融合传统文化和民间资源,强化小说故事的传奇性和喜剧性,呈现出举重若轻的轻逸之美。
一直以来,农村生活始终是莫言叙述的.中心,他以自己的创作,建构了“山东省高密县东北乡” 这样一个具有象征意味的乡土世界。
他每部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地都是从这里登场。
他多次谈到故乡对于作家、对于他自己的意义:放眼世界文学史,但凡有独特风格的作家,都有一个文学的王国。
福克纳有他的约克纳帕塔法县,马尔克斯有他的马孔多小镇,鲁迅有他的鲁镇,沈从文有他的边城。
而这些文学的王国,无一不是在它们君主的真正故乡的基础上创建起来的。
在1976年参军离开农村以前,莫言在真实的高密县东北乡贫瘠的土地上当了20年农民。
这20年是极左政治路线下民生艰难的时代,留在他童年记忆中最难忘的是饥饿、神鬼故事和母亲的叹息。
莫言小说中那千奇百怪的故事,对自然、社会、人生惊世骇俗的看法,都和母亲、童年、大自然、故乡紧密相连。
当然,莫言也认识到故乡对作家的局限性,如何使故乡的梦境成为贯通人类普世性价值的纽带,这是莫言乡土小说的愿景。
著名文学评论家陈思和教授认为:“莫言的乡土小说,一方面是他对民间艺术风格的自觉、理性的追求,一方面是与民间的文化形态紧密关联。
”而在莫言看来,民间是一个巨大的话题,可以把它简化为作家的创作心态问题:是为老百姓写作?还是作为老百姓写作?毫无疑问,莫言选择的是后者。
莫言作品的乡土意识
![莫言作品的乡土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1ef23e3dcfc789eb162dc80f.png)
莫言作品的乡土意识摘要在当代中国的小说创作中,莫言的小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
在莫言的小说中,"乡土意识"作为一个明显的存在已经被很多研究者所发现并讨论。
但本文试图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对莫言小说中的"乡土意识"做进一步的剖析与解读。
在莫言二十余年的小说创作中,农村题材、农民形象和童年视角屡屡出现,并且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故乡景物、动物牲畜等描写都具有高度的拟人化特征,这一切在莫言的笔下变成了具有生命感的鲜活存在。
这样独特的写作方式与审美追求与莫言的"乡土意识"紧密相连。
本文通过把握莫言小说中所呈现出的"童年记忆"、"故乡情结"、"土地观念"和"天人合一"等重要元素,结合它们的特征与成因进行梳理与分析,试图论证莫言对于故乡、对于大地的情感与他对于母亲的情感体认是具有一致性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情感对于莫言的价值观具有最根基、最核心的意义。
关键词:童年记忆;土地观念;乡土意识。
目录一、莫言小说中的"故乡情结" (4)(一)莫言的童年记忆...............................................................4(二)故乡在莫言小说中的呈现 (6)二、莫言小说中的"土地观念" (7)(一)人生与土地 (7)(二)"天人合一"与"大地之母" (8)三、"乡土意识"对于莫言小说的意义 (10)(一)"乡土意识"作为莫言小说素材的源泉 (10)(二)"乡土意识"作为构建莫言式民间历史的基石 (11)(三)"乡土意识"作为故乡、土地与母亲的情感统一体 (13)四、参考文献 (15)一、莫言小说中的"故乡情结"(一)莫言的童年记忆童年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人在童年时期就开始了对于世界与自身的感悟与认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言作品的乡土意识摘要在当代中国的小说创作中,莫言的小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
在莫言的小说中,“乡土意识”作为一个明显的存在已经被很多研究者所发现并讨论。
但本文试图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对莫言小说中的“乡土意识”做进一步的剖析与解读。
在莫言二十余年的小说创作中,农村题材、农民形象和童年视角屡屡出现,并且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故乡景物、动物牲畜等描写都具有高度的拟人化特征,这一切在莫言的笔下变成了具有生命感的鲜活存在。
这样独特的写作方式与审美追求与莫言的“乡土意识”紧密相连。
本文通过把握莫言小说中所呈现出的“童年记忆”、“故乡情结”、“土地观念”和“天人合一”等重要元素,结合它们的特征与成因进行梳理与分析,试图论证莫言对于故乡、对于大地的情感与他对于母亲的情感体认是具有一致性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情感对于莫言的价值观具有最根基、最核心的意义。
关键词:童年记忆;土地观念;乡土意识。
目录一、莫言小说中的“故乡情结” (4)(一)莫言的童年记忆 (4)(二)故乡在莫言小说中的呈现 (6)二、莫言小说中的“土地观念” (7)(一)人生与土地 (7)(二)“天人合一”与“大地之母” (8)三、“乡土意识”对于莫言小说的意义 (10)(一)“乡土意识”作为莫言小说素材的源泉 (10)(二)“乡土意识”作为构建莫言式民间历史的基石 (11)(三)“乡土意识”作为故乡、土地与母亲的情感统一体 (13)四、参考文献 (15)一、莫言小说中的“故乡情结”(一)莫言的童年记忆童年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人在童年时期就开始了对于世界与自身的感悟与认知。
西方精神分析学派尤其认定,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对于他以后的成人生活具有决定性影响。
奥地利的医生兼学者弗洛伊德常常用个体的童年经历来解释其成年以后的异常行为。
在他之后的荣格认为:祖先的记忆也存在于今天的我们的头脑中;法国的学者拉康则认为,人不过是在模仿人自身之外的“他者”。
一个人对于世界的最初的感受与记忆,以及童年生活的环境与环境中的人,对其往往具有异常深远的影响,这在人的一生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一个作家的童年经验与记忆,对于其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
对于莫言,更是如此。
在莫言20岁参军之前,他是个完全在农村里长大的孩子,连热水澡都没有洗过。
他的《红高粱》、《天台蒜薹之歌》、《丰乳肥臀》、《檀香刑》、《四十一炮》以及《生死疲劳》都是清一色的农村题材,主要人物也是农民。
他的中篇小说中的《司令的女人》、《透明的红萝卜》、《欢乐》、《三十年前一场赛跑》以及短篇小说中的《初恋》、《苍蝇与门牙》也都是地道的乡土小说。
中国乡土小说的开端应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期,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鲁迅的“乡土小说”。
知识分子与农民是鲁迅笔下最常见的两种人物类型。
①鲁迅的乡土小说比较有代表性有《阿Q正传》、《故乡》、《祝福》、《离婚》和《社戏》等作品。
鲁迅乡土小说中的精神视野处在“乡土生活”的上方,在他的小说中透露出的是“觉悟者”对于“尚未觉悟者”的批判与悲悯,正是所谓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②从文本结构上,呈现出的形态正如学者钱理群所描绘的“看与被看”的二元模式,而在思想层面上则是具有五·四时期的文化特征——“启蒙与被启蒙”的二元模式。
鲁迅的乡土小说中描绘出的农民形象与乡村世界,更大程度上是作者以一个“外来者”的眼光,居高临下地审视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
③①鲁迅开创的知识分子与农民两人题材被后来的中国作家一直传承下来,在当代文学中,莫言、贾平凹等人一直是农民题材的孥持者,2008年f}{I连科的长篇小说《风雅颂》则对知识分子做了“另类”的书写。
②关于鲁迅与“传统文化”抗争的情形与思考,以及对于当下人的感召意义,在当代学者众多的论述中,李新宇先生的感悟与思考显得十分独到而且深刻的,他的《愧对鲁迅》一书在众多讨论鲁迅的著作中卓尔小群,观点新锐精准,而且文笔动人,具体町参见李新宇:《愧对鲁迅》,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年。
③对于中国文化,鲁迅异常清醒,这也造就了他的孤独。
当然鲁迅的思想也受到了来自中西方多种思想的影响,参见王富仁:《鲁迅——中国文化的守夜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而以莫言为代表的当代乡土小说家,则是从作者的乡间生活经历入手,以乡土生活的内部作为出发点。
他们的写作姿态并不凌驾于在那片土地上人们的本土逻辑之上,甚至是带有返朴归真式的眷恋以及发自肺腑的崇拜。
在当代乡土小说中,不同作家的作品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莫言之前的当代乡土小说作家,比如赵树理,他的小说中透露出的是自然而然的、对于农村与农民的亲切。
或许正是他的“乡土出身”才使得他能够半自觉地完成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最高指示”。
他的那些贴近农民生活与顺应农民语言习惯的小说很容易就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接受与喜爱。
此后作家的作品,比如浩然的小说,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片欣欣向荣的基调,这或许是那个时代整体气氛的产物。
在与莫言同时期的贾平凹的小说里,体现出了作者则义无反顾地用地道农民习惯与品性写作,顽固地拒绝了当下日新月异的都市现代化的文明习气,他最近的长篇小说《高兴》亦是如此。
同样是乡土小说,同样是农村题材,莫言小说中的“乡土味”与其他作家的乡土小说相比较而言,则显得更加复杂且又多元化。
二十年的农村生活带给莫言的印象并不是鲁迅眼中的“阿Q精神”与“愚昧不化”,也不是赵树理与浩然的笔下的“津津有味”与“农村新貌”,更不是贾平凹所推崇的非城市化的价值观与生活理念,而是一种眷恋中夹杂着反感,疼痛中伴随着崇拜的、复杂的、爱恨交织的情感。
正如莫言自己所说的那样:“十八年前,当我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高密东北乡贫瘠的土地辛勤劳作时,我对那块土地充满了刻骨的仇恨。
它耗干了祖先们的血汗,也正在消耗着我的生命……一切都看厌了,岁月在麻木地流逝着,那些低矮、破旧的草屋,那条干涸的河流,那些木偶般的乡亲们,那些凶狠奸诈的村干部,那些愚笨骄横的干部子弟……当时我幻想着,假如有一天,我能幸运地逃离这块土地,我决不会再回来。
”①莫言接着又说道:“故乡如一个巨大的阴影,依然笼罩着我。
两年后,当我重新踏上这片土地时,我的心情竟是这样的激动。
当我看到满身尘土、满头麦芒、眼睛红肿的母亲艰难地挪动着小脚从打麦场迎着我走来时,一股滚热的液体哽住了我的喉咙,我的眼睛里饱含着泪水……那时候,我就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了故乡对于一个人的制约。
对于生你养你、埋葬着①莫言;《超越故乡》,选自《会唱歌的墙》,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233-234页。
你的祖先灵骨的那片土地,你可以爱它,也可以恨它,但你无法摆脱它。
”①对于故乡,莫言既有想要远远地逃离开,“决不再回来”的决绝,又有再次返乡时的心中那巨大的感动。
这片土地赋予了莫言无法选择的农村生活经历,当他逃离出去后,看到的生活的是另一番景象——城市中的美丽与丑恶(反映在其作品中的有:长篇小说《酒国》、短篇小说《倒立》等),当他回到故乡时,事实上是带有乡村与城市,或者说是传统与现代,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来重新审视这片古老的土地的。
于是,在莫言的小说中我们也就常常看到这样两种景象:一种是这片古老的土地所呈现的艰难与痛苦,比如《丰乳肥臀》中的一家人忍饥挨饿,“母亲”连自己的亲生女儿都无法养活,只好卖给别人,以及上官金章与他的母亲各自忍辱负重历尽千辛万苦的一生。
另一种则是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那种让我们久违了的血性与豪情,比如《红高粱》里的“我奶奶”的那比男人还坚定果敢的胆魄与气度,再比如一帮土匪豁出去命去跟同本鬼子决战的勇猛。
正是这种对于故乡的爱恨交织的情感,才让莫言的小说显示出了与其他作家的乡土小说截然不同的风貌。
(二)故乡在莫言小说中的呈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故乡正如一位母亲,不仅赋予了莫言以生命,同时还给予了莫言以无法泯灭的记忆与对于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表现在莫言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将小说的故事发生地设定在了山东高密东北乡;一次次地让他的记忆中的人物与故事在想象中和崇拜中的英雄、传奇进行有机地组合。
不仅如此,在莫言在小说中,“童年视角”也被常常使用,从《红高粱》里的“我”的“自述”到《丰乳肥臀》中的上官金童的“恋乳”,再到《四十一炮》中罗小通跟大和尚的对话,以上皆是如此,此外还有像中篇小说《司令的女人》、短篇小说《初恋》干脆就让“儿童”作为故事的主人公等等。
张德培对于莫言的“童年视角”的使用的论断可谓一语中的,他说:“莫言的小说看到的就是一个植根于农村的童年记忆中的世界,一种儿童所独有的看待世界的全新目光。
”②“童年视角”在莫言小说中的一再被使用,一方面说明了童年记忆对于莫言来印象十分深刻,一方面也正是在印证,如莫言自己所说的“(莫言)是个在精神①莫言;《超越故乡》,选自《会唱歌的墙》,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233-234页。
②程德培:《被记忆缠绕的世界——莫言创作中的章年视角》,选自《莫言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0页。
上拒绝长大的孩子”。
①而儿童对于母亲的情感需要,正与莫言对于故乡的眷恋具有绝对的一致性。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的五光十色,无论他多么喜爱在外面玩耍,但总是要回家的,回到让他觉得最习惯了的、适应了的环境,回到带给他最初的温暖感与安全感的母亲的身旁。
对于莫言,故乡正是在扮演着这样一位母亲般的角色。
正如批评家张清华所指出的那样,《丰乳肥臀》的母亲具有“伦理学”与“人类学”的双重意义。
②由此可见,莫言在文本中的“童年视角”,从某种意义上看,正是他“精神恋母”的体现。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莫言的“精神恋母”情结也同时是具有“伦理学”与“人类学”的双重意义的,而在“人类学”层面上,故乡无疑正是生养并孕育了故乡上的人们的“母亲”。
二、莫言小说中的“土地观念”(一)人生与土地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赖与感情,是在祖祖辈辈长期的田间劳作的直接经验中建立起来的。
从播种到收割,农民以付出汗水,收获粮食为生。
土地直接养育了土地上面的农民。
农民在长期的与土地“打交道”的过程中,对土地的特性也非常熟悉,并且也积蓄出了非常深厚的感情。
不仅莫言的童年记忆来自那片土地,而且莫言的先辈的生活真实经历与传说中的民间传奇也都来自于那片土地。
莫言在他的《超越故乡》一文中,鲜明地提出“故乡就是血地”的论断。
土地作为“血地”,在血缘上与作家是血脉相连的。
正像莫言所说的那样:“这地方有母亲生你时流出的血,这地方埋葬着你的祖先,这地方是你的血地。
”③这片土地不仅生育了土地上的人们,并且也养育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在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中,作者通过西门闹转世为驴、牛、猪、狗、猴以及大头婴儿蓝千岁见证了西门屯在上个世纪后半叶的“山乡巨变”,展现出了农民对于土地的强烈感情。
这其中的情感有依恋也有敬奉,有惋惜也有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