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选修课2000字论文
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变迁的论文
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变迁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变迁鲁迅作品从20世纪20年代初入选北京孔德学校编印的非正式出版物《初中国文选读》以来,就—直是中学语文课本里的重头戏。
回首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里的变迁,从唤醒国民精神、维护新中国政权、巩固“文革”统治真理性,到解放思想,直到促进社会的多元化。
选文变脸背后折射出的是教育思想及价值观的几番浮沉。
民国:推广白话文的先锋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充分认识到要真正实现人精神的自由和思想的解放,就必须将民主与科学精神深深扎根于人民心中,“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而鲁迅的文章在这两方面都做出了突出成绩。
他在对封建制度进行无情攻讦的同时,也指出了“僵死的语言”是本文由收集整理封建统治者宣传“朽腐的名教”的载体,因而其作品从一诞生起就注定拥有不可磨灭的经典性。
教科书编者更是认识到推广白话文,打倒孔家店,传播反帝反封建思想的关键在于教育。
早在1923年,鲁迅作品《故乡》和《鸭的喜剧》就被选人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学制国语教科书》,随后,国内各书局、教育部门及一些著名的学校,在其自行编写的语文课本中收录发表在各种刊物上的鲁迅作品约五十余篇。
这一时期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数量之多,是“五四”新文学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
这一时期鲁迅的选文对推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以文艺的外衣力图唤醒愚昧的国民。
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面大旗,“第一次找到了中华民族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走向中国现代文化系统的一条必经的狭窄孔道”,将鲁迅作品收入中学语文课本,真正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植入了语文教学,打破了上千年来孔家店的垄断地位,实现了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历史过渡。
建国初:民族新文化的风向标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受到国际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语文课本政治化倾向比较严重,课本中的鲁迅作品成了政治的“传声筒”。
关于鲁迅的学术论文(2)
关于鲁迅的学术论文(2)关于鲁迅的学术论文篇二鲁迅散文艺术透析摘要:鲁迅的杂文像一面战斗的旗帜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放异彩,他是《新青年》开创的现实主义杂文的最杰出的代表者,也是战斗式杂文传统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
可鲁迅的《朝花夕拾》却以独特的方式创造了一种“鲁迅体”散文,这在现代文学史上也是一个值得好好探讨和研究的文学现象。
关键词:路线;散文;艺术中图分类号:I26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248-02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国现代杂文的开山大师,是中国文化巨匠,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五四”以来发轫并成熟的新散文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以其情浓意切,深邃而又温暖的《朝花夕拾》,为白话散文树立了可以和周作人“双峰对峙”,“二水分流”的鲁迅体“闲话散文”。
同时,《野草》的写作,又是散文的旁支,即散文诗领域的一个突破性的成就。
它以隐喻性象征意象群的想象、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中国阐释著称于世。
同时,鲁迅还有各种杂文选集。
为了分体论述的准确,在这里以对《朝花夕拾》的重读为侧重点,试图梳理出鲁迅在散文方面独特的艺术,从而透视鲁迅在悖论性生存的中国现代性转换中艰难的选择和建构。
一、散文集《朝花夕拾》的艺术内涵《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创作的回忆性散文集,总共有十篇。
最初以《旧事重提》为题,后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
其中记载了鲁迅童年的欢乐、发蒙于私塾、家道的中落、求学于异地、思想的转变种种事端,一直被学界认为它是研究鲁迅思想和艺术的“个人传记”。
十篇小散文,也因此成了十篇有意味的鲁迅成长记录。
值得注意的是,《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名称,“朝花”,古之谓“朝华”,即指早上的花;而“夕拾”,乃是傍晚采摘的意思。
古语有“朝而不夕”之说,“朝夕”皆为祭祀之时间,“朝而不夕”,是为“礼乐崩坏”的表现之一。
关于鲁迅的学术论文
关于鲁迅的学术论文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国现代杂文的开山大师,小编整理了关于鲁迅的学术论文,欢迎阅读!关于鲁迅的学术论文篇一我看鲁迅一第一次听说鲁迅这名字是一谜语:山东消息——打一人名,忘了发表在哪儿,反正是一印刷纸,一大堆谜语,让小孩猜。
大约八九岁的时候,我们院一爱看书的孩子跟我们一帮人吹:有一鲁迅,太牛逼了。
他眉飞色舞地说:丫行于一条黑巷,一群狗冲丫叫,丫说:呸!你这势利的狗。
我和一干听众大笑,当时我刚被304 医院一只三条腿的狗追过,吓得不轻,这句话对我的心理有大抚慰。
有那么几周,我们上下学,谁走在后面,前面的人就会回头笑骂:呸!你这势利的狗。
第一本鲁迅的书就是这孩子借给我看的,不是《野草》便是《热风》或是另一本,上面有骂狗这一段。
我一向有一特异功能,无论什么书,拿来一翻,必先翻出涉嫌黄色那一段。
鲁迅的书也不例外,一翻翻到一篇杂文,主要内容是摘抄当年一分流氓小报登载的社会新闻,说的是上海一妇人诉上法庭告其夫鸡奸,似乎引的是原始卷宗。
我当时是一特别正经的人,就是那种对这类下流故事爱看,看完之后又奋起谴责的家伙。
我对鲁迅文风的第一观感并不十分之好,如此文摘怎么能算他的东西?有一种人写文章专爱引用别人的话,当时是一时弊,现在还是一俗例,起先我把鲁迅也当成了这种人。
后来开始看鲁迅的小说,“”焚书坑儒,可是没烧鲁迅的书,书店里除了毛泽东选集马恩列斯全集剩下的就是鲁迅全集赫然摆在那里。
老实讲,当时很容易崇拜个谁,《艳阳天》我都觉得好,但是并没觉得鲁迅的小说写得好,可能是因为那时我只能欣赏戏剧性强和更带传奇性的作品,对人生疾苦一无所知,抱着这样自我娱乐的心态看书,鲁迅的小说就显得过于沉闷。
相对于北京孩子活泼的口语,鲁迅那种二三十年代正处于发轫期尚未完全脱离文言文影响的白话文字也有些疙疙瘩瘩,读起来总有些含混,有些字现在也不那么用了,譬如把“的”一律写作“底”,好像错别字似的,语气也变得夹生。
20xx字论文鲁迅
20xx字论文鲁迅篇一:鲁迅选修课20xx字论文浅谈鲁迅和胡适张昆昱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13级中加6班 20xx6156这两位文坛巨匠,与我相比,实在高出不止千千万,我且以一介书生的小视角来浅谈一下两位先生,希望已故两位先生不会介意后生的失礼。
鲁迅先生在中国的文坛地位远远高于胡适先生,但凡了解中国的同学对两位都不陌生,但是很多人对于后者只是处于知道有这么一个人的阶段,对于其生平却不知一二。
学习了本门课程,老师不拘一格的讲课风格吸引了我去对二人做个小小的比较。
首先,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两位。
对文化事业的贡献上看,胡适的功绩是不可抹杀的,鲁胡二人也是各有千秋。
一般说来,胡适开风气的作用更大,而鲁迅则更深刻。
对于胡适在学术文艺上的成绩,学者们的评价很不一致。
近今大陆上的某些学者,对胡适的学术成就大加推崇,认为他在鲁迅之上,而台湾的新儒家,则直斥其浅薄,别的国学家也一直在对他进行暗批。
但从对文化事业的贡献上看,胡适的功绩是不可抹杀的,鲁胡二人也是各有千秋。
一般说来,胡适开风气的作用更大,而鲁迅则更深刻。
在为人处世上,鲁迅与胡适确有不同。
一般说来,胡适比较随和、宽容,而鲁迅则较为顶真、急切。
这两种性格各有优缺点。
很多人会说,你这不是等同于没说吗?其实,客观的评价两个人物,我们不能简简单单得出孰高孰低的结论。
常言“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不是没有根据的。
言归正传,我在这里不是要否定鲁迅先生的成就,也不是要替胡适伸冤,只是想公平的评价一下两人而已。
胡适适是在现代文化史上有重大贡献的人物,同时也是开创性的人物。
他是白话文运动的先锋,他的“易卜生主义”影响很大。
在“五四”时期,鲁迅与胡适是同一营垒中的人。
大革命失败后,鲁迅对国民党的专制与屠杀给予激烈的批判,而胡适也对国民党钳制舆论、扼杀思想自由提出公开声讨,在这方面他们都是五四的传人。
晚年的鲁迅倾向左翼,卷入左联的活动,胡适与国民党的关系更是千丝万缕,但他们都没有加入政党。
读鲁迅有感2000字以上(最终定稿)
读鲁迅有感2000字以上(最终定稿)第一篇:读鲁迅有感 2000字以上读《鲁迅自传》有感读《鲁迅自传》,我了解到鲁迅先生从1881年出生到1930年的经历与著述,在文字叙述中,也蕴藏着他丰富的感情和鲜明的个性,使我更深刻的感觉到鲁迅先生的爱憎分明与救国救民的崇高精神。
鲁迅先生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号豫山,后改为豫才。
鲁迅是他的笔名,一八八一年九月二十五日出生在绍兴城内周姓望族,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让鲁迅在启蒙的时候先读历史,而不是四书五经;父亲周伯宜,对鲁迅非常宽厚,允许他读闲书;母亲鲁瑞更是喜欢他。
少年鲁迅便生活在这种颇为繁华而宽厚的环境中读书长大,调皮好斗,有着少年所特有的骄傲。
“忽而糟了一场很大的变故”,祖父却因为一次科场行贿案下狱,父亲也吐血并终于去世,亲戚便不再对鲁迅家客气,分房子的时候给鲁迅家最差的房子。
后来在广州,青年学生问他为什么憎恶旧社会,他回答:“我小的时候,因为家境好,人们看我像王子一样,但是,一旦我家庭发生变故后,人们就把我看成叫花子都不如了,我感到这不是一个人住的社会,从那时起,我就恨这个社会。
”是的,鲁迅先生恨,他恨官场腐败、封建遗毒,也恨自己的无能。
要知道,在绝对强大的事实面前再有力的个体思想也如萤火与之皓月,变的渺小无比。
鲁迅先生就是如此,面对逐渐衰败、日渐黑暗的社会,他多么想用他的力量去改变,可是现实却给了他多个无情的耳光。
少年鲁迅深刻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过早的体会到了人情冷暖,看透了上流社会人物的虚伪与堕落,对于封建科举制度的吃人罪恶有了切身的感受。
我仿佛看到先生一样的一点萤火在深邃的无边的黑暗中苦苦挣扎。
这是一段痛苦而真实的人生经历。
为了生存和发展,少年鲁迅不得不更多的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而奔波,虽然这其中的许多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
对此,鲁迅先生并不讳言。
也正是由于这一段痛苦的人生财富使得少年鲁迅迅速成长、成熟起来。
当先生被亲戚称为“乞食者”时,“我于是决心回家”,“决心”二字包含了少年鲁迅无限辛酸和强烈的自尊;当学费也无法筹措时,少年鲁迅宁愿流离他乡也不愿做幕友和商人,“自强自立,有强烈反抗精神”精彩人生必备性格初见端倪。
我看鲁迅先生-议论文-高二
我看鲁迅先生-议论文-高二我看鲁迅先生-议论文-高二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
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看鲁迅先生-议论文-高二,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往今来,很多高考考生都会由衷的发表感叹:一怕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鲁迅先生的文章。
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的,从《三味书屋》到《藤野先生》再到现在的《药》,算算大概也有五六个年头了:以前年纪还太小,不能完全明白文章的韵味,只是人云亦云地跟着老师说,说当时社会的黑暗,说人性的丑恶。
可是,现在自己也真的能够明白那是一个多么黑暗的社会,心中有恨,恨民众的麻木,很人性的.冷漠,更恨自己没有生在当时,也同样为医国医民奉献热血与青春。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用笔来拯救中国的人,当他看到中国留学生在看到中国情节时鼓起掌来时,他依然无故的选择了弃医从文;他所面对的社会是我们所不能想像的,是那样的阴暗、凄清与恐怖,可他仍义无反顾地用笔在写,用心在呐喊。
虽然曾经也有过彷徨,但内心的信念最终战胜了一切。
也许最难过的不是“醉生梦死”的麻木,而是“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唯我独醒”这是一种何等的寂寞啊!能够战胜孤独的人也许才是真证的勇者,想到这不禁让我对鲁迅先生肃然起敬。
在先生的众多文章巾我是最喜欢《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子,这里的文章大多都是记述鲁迅先生幼年时期的生活,故事平淡,却让人感到一种淡淡的温暖,一种家的温暖。
这里没有杀戮,没有争斗,有的只是那平缓的心境。
这也许是一种趋利避害的天性,让我总是不由得去偏爱那些舒适祥和的文章。
这就是鲁迅先生,当全中国人民仍处在朦胧黑暗之中时,鲁迅却振臂高呼,以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的伟大人格,用不懈的努力,以求拯救中国人民。
他经受磨难,却给后人留下了不朽的真理。
关于鲁迅的议论文(精选76篇)
关于鲁迅的议论文(精选76篇)鲁迅的议论文篇1二十多年前。
一九六三年,我过一捻叫《摄记》的小说,发表在《人民文学》月刊上。
后来还被译成英文,介绍到国外去了。
但是,这捻小说里有个知识性的错误,我在很久以后才发现。
这是个描写一位优秀教师教育孩子的故事。
其中,那位老师说了这样一段话:“这孩子好奇心盛,勇敢,自尊心很强。
同时,也顽皮,好惹事生非。
对待这种孩子必须细心,就像给麦子间苗,稍一大意,就会把麦苗当杂草拔掉。
”这段话有什么错误呢?农村小朋友一看就会知道:麦子是不用间苗的!可是,那时我还从来没有下过乡,只是听到过有“间苗”一说,就顺笔写了个“给麦子间苗”。
那年夏天,我随北京农村文化工作队下乡演出。
这天有个爱好文学的小伙子,特地跑到我的住处,向我指出了上述的错误,并建议把“给麦子间苗”改为“给谷子间苗”。
当时有位《北京口报》的记者在场,他认为这件事很能说明“搞创作必须深入生活”的道理;经我同意后,他写了一篇做《青年社员给作家提意见》的短文,发表在报纸上。
是的。
这件事的确具体地说明了“深入生活”的重要性;同时,不是也能说明知识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吗?伶迅先生当年在给一个叫颜黎民的文学青年的信里,就曾经语重心长地嘱咐他:“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
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得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所以希望你们不要放弃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
”鲁迅先生的这段话,对于小朋友们学习作文也很有指导意义。
作文同样需要知识,不光为了不出“给麦子间苗”那样的笑话,更重要的是为了丰富作文材料,充实文章内容。
我们写文章,离不开社会生活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比如北京的小朋友描写颐和园的景色吧,就得有一点关于颐和园的历史知识,还得有一点儿关于园中各种树木、花草以及庭院建筑的知识,这样文章才能写得饱满、生动,叫人爱读。
否则,你就只能“含糊写景,空洞抒情”了!文章是表达思想的。
初中鲁迅作品的教学论文
初中鲁迅作品的教学论文鲁迅的作品中充满了坚韧的战斗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对于中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感悟,把握鲁迅精神,与文化大师进行对话,是充盈学生精神世界的文化大餐之一,有助于学生养成真挚的充满人性的品格。
对于当下的中学生语文学习来说,鲁迅作品有利于学生阅读、反思,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和艺术品味的涵养;对未来的发展来说,学生能通过鲁迅作品了解历史、社会和人生,感受社会的变化和语言的声音。
初中语文课本共收录了鲁迅的9篇文章:其中有两篇选自《野草》(《风筝》《雪》),三篇选自《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三篇选自《呐喊》(《社戏》《故乡》《孔乙己》),一篇选自《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其中阅读课文(除了文言文、诗歌、写作之外的课文)总数为108篇,鲁迅作品约占7%。
从这个比例来看,鲁迅作品可算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头戏,直接影响着中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从作品的体裁上看,几乎涉及鲁迅创作的所有方面。
可见,鲁迅的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地位。
为了更好地挖掘鲁迅作品的深层文化意蕴与感受作品当中的诗意,鲁迅作品一般在中学语文课上是精读课文,是属于阅读教学。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学语文课堂孜孜以求的鲁迅作品教学目标包括:领略有意味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对于鲁迅作品,茅盾评论说:“在中国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这些“新形式”,除了独特的叙事方式外,当然还包括他特有的语言风格。
其语言结构的繁复、修饰语的叠加、标点符号的活用,都是同时代作家所不可比拟的。
这一点在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诸多篇目中,都能感受得到。
例如,《故乡》中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话语方式的对照,《孔乙己》中孔乙己表现出来的失语症等等。
这一表现形式就是要广大教师带领学生去感受的。
关于关于鲁迅的小论文
关于关于鲁迅的小论文鲁迅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近代作家,下面就是本文库为您收集整理的关于关于鲁迅的小论文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关于关于鲁迅的小论文一作为汉语的“这一个”,鲁迅无疑是使用汉语写作的典范,无论是情境还是社会文化语境,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制约着他,这也与他的生存习俗及其生存模式息息相关。
作为汉语的“这一种”,鲁迅的小说文本,无论是叙事策略还是叙事审美形态,无疑都渗透了这种文化语境乃至意境理念的“基因”.比如,鲁迅笔下的鲁镇,就是一个渗透了鲁迅自身文化审美观念的意中之象(即意象),被鲁迅“意中”的这个鲁镇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典型环境,鲁迅笔下诞生的每一个典型性格都与鲁镇的文化血肉相连,无论阿Q生存的未庄还是“我”与吕纬甫、魏连殳,以及车夫遭际交往的S城,也都被覆盖在鲁镇文化的“麾”下,鲁镇的文化语境业绩也就决定了鲁迅笔下的人物性格差不多都被“定格”在“鲁镇化”的语境之中。
说得更确切一点,这种“定格”就是一种文化习俗、生活模式的“定格”,也是一种“集体习惯”的“定格”,什么样的文化环境就滋生什么样的文化性格,这似乎也符合文学创作的规律及其规范。
不过意象之于本象是一种超越,虽然鲁镇就是绍兴的代名词,但我们以文学的规范说法,鲁镇又不等于绍兴,他是经过作家思考、沉淀以至命名,是被艺术化、理想化了的一个世界,他虽然魂系绍兴,却又是梦中的绍兴、模糊的绍兴,是被形而上思维高度抽象化了的一个边缘无限宽泛、却又要“收取门票”的特定世界,不是什么人想进来就能进来的世界;既然是“意中之象”,凡是能进来的人物形象也应该是作家艺术世界中的意中之人,诸如孔乙己、祥林嫂、阿Q以及吕纬甫、魏连殳、包括那个车夫等都是作家的意中之人,作家往往不请自到。
鲁镇是江南水乡,又是两千年封建文化根深蒂固的一个“封地”.它是鲁迅独有的意象的生产“基地”,又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缩影;是艺术的天堂,又是生活中的“黑暗王国”.你无论是从孔乙己走进鲁镇,还是从祥林嫂走进鲁镇,似乎都能领略到“咸丰酒店”的虚荣以及鲁府、赵府、钱府等大同小异的风格及其某种象征意味。
鲁迅作品论文大学生2000字
鲁迅作品论文大学生2000字鲁迅作品论文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先驱,他的作品给予了无数人深刻的思考与触动。
本文将围绕鲁迅的作品展开论述,探索大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理解与影响。
一、《狂人日记》中的社会批判《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
通过讲述主人公的疯狂日记,鲁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落后。
在这个作品中,他以讽刺与讥讽的笔调,对中国古老的封建文化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大学生们通读《狂人日记》,会深切感受到作者对社会的痛心疾首,以及对个人命运的绝望。
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我们对此更有共鸣与思考。
这部作品引发了我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并激发了我主动去改变社会的动力。
二、《阿Q正传》中的人性思考《阿Q正传》是鲁迅的又一力作,也是对封建社会的谴责。
通过描写反派人物阿Q,鲁迅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
阿Q的孤独、无力和懦弱,凸显了封建社会对个体的压迫和摧残。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
我开始思考一个人是如何形成的,是环境的塑造?还是人自身的选择?鲁迅通过《阿Q正传》的写作方式,激发了我对人性的思索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呐喊》中的压抑与解放《呐喊》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其中描写了大量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
这些作品以鲁迅独特的写实手法,揭示了人们在受压抑的环境下所面临的困境与冲突。
在我读完《呐喊》后,我深刻体会到底层人民的无助与无奈,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对现状的勇敢呐喊。
这些作品引发了我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深思,并激发了我为改变社会秩序努力的欲望。
四、《药》中的现代主义呈现《药》是鲁迅的一篇现代主义小说,以寓言的形式讲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
通过幽默的文笔和夸张的手法,鲁迅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和对社会的反思。
阅读《药》让我深刻认识到现代主义文学的魅力,同时也加深了我对鲁迅的独特创作风格的理解。
这一作品激发了我对文学形式多样性的追求,并且在创作过程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与表达方式。
五、鲁迅作品对大学生的影响鲁迅作为中国文学的巨擘,他的作品深刻地触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
关于鲁迅的2000字论文
关于鲁迅的2000字论文鲁迅先生论文有关鲁迅文学的论文换一种眼光看鲁迅[摘要]鲁迅先生始终植根于生他养他的土地里,他的每一步都留下足够的分量,从东昌坊口新台门的第一声啼哭到万国公墓“民族魂”的入殓,每一步都给我们留下取之不竭的精神食粮~[关键词]鲁迅先生驻足于北师大学四宿舍前,凝视着“三一八”纪念碑,端详先生清癯的面容,想像先生灯下奋笔疾书《为了忘却的纪念》时的悲愤。
我深知在不惑之年里先生内心的悲凉:兄弟反目,学生喋血,政府通缉,前途渺茫。
在艰难的环境中,先生奋然抗争,毫不退缩。
于是,先生铮铮铁骨的斗士形象就定格在国人的心目中。
然而我细读鲁迅。
才发现鲁迅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普通人而生存着,他有着丰满的形象。
作为孩童,他展现给我们的是童话般的晶莹世界。
百草园的一草一木,都可带来无穷的乐趣,在三味书屋学习虽然枯燥但却可以在寿老先生的眼皮底下描绣像。
放假的时候和乡下的小伙伴划船去听社戏,偷煮毛豆吃。
冬天下雪了支起竹1匾捉麻雀,也能听听闰土讲夜晚沙滩捉獾猪的传奇经历。
在安桥头的水乡,那是一个孩子们的世外桃源。
和小伙伴们的纯洁友情,让鲁迅先生在漂泊的异乡时常回味,倍感温暖。
作为青年,他有着务实的追求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
由于家道衰落,不得已上洋式学堂,不顾路程险阻,东渡日本求学。
先生博览群书,惜时用功,先涉足自然科学,又研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于人性及国民性的问题。
先生坚信: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又因为希望救治像父亲这样病人的痛苦,便选择医学专业,却由于痛心国人精神的麻木便毅然弃医从文,苦苦寻找着救治国人的精神良药。
这却是一条寂寞与艰难的道路,先生铁肩担道义,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留下了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鞭策。
先生也便成了盗取圣火的中国式普罗米修斯。
作为中年人,他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
为了养家糊口,不停地在职场上奔波,从杭州到南京到北京又到南方,生计的重担迫使他要做多分兼职工作。
论文 鲁迅
鲁迅,时代需要你
摘要:由于鲁迅文学在当代引发各种争议,本文针对鲁迅对中国不同时期的影响以及不同时期人们对他的评价加以研究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鲁迅回到现实,让鲁迅精神更深入心。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鲁迅作为一代伟人,一直活在历史的血液里。鲁迅著作的过程是一个历史重现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便会有不同的言语来评论他,为他戴上不同颜色的帽子。今天,就让鲁迅带领我们破开蒙昧之雾,弘扬新一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共同走向辉煌的未来。
二、拨点革命之途
任何一个时期,都需要像鲁迅这样的民主主义者来引领中国文学及思想的主流。毛泽东时期,鲁迅也发挥着自己对革命思潮的引领作用。他曾经说过,中国是一个大染缸,染缸问题不解决,再好的制度,即都使在国外非常好,且行之有效,搬到中国来都同样会变样,变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毛泽东等新民主主义革命者主张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在中国实行同苏联相类似的社会主义制度。然而,新事物在开始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各种旧事物的阻挠和攻击。这时候,先进的知识分子,优秀的青年出现了。鲁迅作为拥有先进思想的代表,无论是在中国早期的革命中还后期的探索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④1940年毛泽东在他的著名著作新民主主义文化论中谈到,十年内战时期有农村革命深入和文化革命深入,而作为共产主义者的鲁迅,却正在这一围剿中成为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毛泽东他是引鲁迅为同志的,理所当然地把它的方向确立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这一结论。都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贵的性格。另外,鲁迅是站在文化的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可以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的文化思想不仅是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实践道路上的精神力量,也是整个中华民族之魂。但是,很多人也说毛泽东等人是利用鲁迅思想来进行一些政治运动,也就是说这些利用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换个角度想想,其实鲁迅生前多次被利用,有他乐意的,也有他不乐意的。鲁迅也预见到他死后会有人谬托知己,以他的死尸为沽名获利之具。但如果因为鲁迅曾被“专治利用”,就认为鲁迅的思想实质与专制主义相通,则大谬不然。因为鲁迅提倡的是以弱势群体为本位的斗争哲学,其实质是反压迫反专制。但是毛泽东对鲁迅的论断并非都是他的创见,他只不过是站在政治家的立场和高度,根据鲁迅其人及其创作的实际,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使命出发,综合了广大读者对鲁迅的看法,对鲁迅做出了总体性评价。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鲁迅的相关论文(2)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鲁迅的相关论文(2)中国近代历史人物鲁迅的相关论文篇二《鲁迅的生命关怀》摘要:“生命”是鲁迅的一个基本概念,对生命的关爱是鲁迅文章的基本底色。
鲁迅说,“博大的诗人”是必定“感得全人世间,而同时又领会天国之极乐和地狱之大苦恼的精神。
”本文主要论述鲁迅文章中的幼者本位和弱者本位思想以及关于人之父的使命来发现鲁迅的“生命之爱”。
关键词:鲁迅;生命;幼者本位;弱者本位1 “救救孩子”――幼者本位鲁迅在《狂人日记》中首先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口号,“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铁青。
”“但是小孩子呢?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出世,何以今天也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
这真叫我怕,教我纳罕和伤心。
我明白了。
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孩子是幼小者和“被吃者”,鲁迅发现他们是被成人社会以文化的名义吞噬的对象。
长者对于幼者,在鲁迅那个年代,“父为子纲”依旧占有主导地位,“他们(中国的‘圣人之徒’)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
”而这些儿童又是受到怎样的成人世界有意识无意识的影响呢?例如鲁迅《示众》中的儿童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例子。
各种各样的儿童,胖小孩,小学生,被老妈子抱着的小孩,戴硬草帽的学生等等,都加入到成人看客的行列中,甚至是乐在其中。
正卖着馒头,为了看热闹,“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
”成人裹挟着孩子,使他们的人生第一课就是接受看客教育。
这种情况又是一代又一代地因袭着。
但是另一方面,鲁迅发现曾经是如此快乐自由的少年被生活的痛苦、社会的压迫压垮了,“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鲁迅忧虑那些淳朴天真的少年长大后会不会变成第二个闰土呢?“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
高中与鲁迅有关的记事作文1500字
高中与鲁迅有关的记事作文1500字高中与鲁迅有关的记事(一)初识鲁迅是在高中一年级的一个下午。
那天我们在语文课上讨论《呐喊》这部小说,老师借鲁迅的文字让我们感受鲁迅的思想和精神。
我对鲁迅一无所知,只是觉得他的文字有一种直抒胸臆的力量,能直击人心。
于是,我开始对鲁迅的作品产生了兴趣。
在课余的时间里,我开始阅读鲁迅的小说和散文。
逐渐地,我开始了解鲁迅的人生经历和他对这个时代的思考和批判。
他以犀利的笔触刻画出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黑暗,深入剖析生活的残酷与无奈。
在读完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后,我站在窗边看着窗外的一片繁忙都市,心中不禁涌起了一种沉重的压抑感。
我开始思考自己身处的环境和鲁迅笔下的人物有何不同。
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黑暗是否依然存在?我应该如何反思和改变?高中的这一年,我对鲁迅的作品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他的文字教会了我看待世界的方法,教会了我勇敢地批判和追求真理。
我从鲁迅身上学到了对生活充满爱和责任感,学会了站在正义的一方,勇敢地探寻内心深处的真实和善良。
高中时期,我开始参加学校的文学社团,学习写作和表达的技巧。
每次写作,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鲁迅的名言:“让我们做这个时代的狮子,而不是植物。
”我狠狠地铭记在心,努力做一个有灵魂和担当的人。
高中时期的我,和鲁迅虽然没有机会面对面交流,但是他的作品和精神始终陪伴着我。
正是鲁迅让我明白了作为一个青年人的责任与使命,让我懂得了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激发了我为追求真理和公正而奋斗的勇气。
高中的岁月已经过去了,但是鲁迅的思想和精神将一直伴随着我。
我相信,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鲁迅会给予我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我将努力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心的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继续传承和发扬鲁迅的精神,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中与鲁迅有关的记事(二)高中的第一次文学讲座是关于鲁迅的。
当时我对鲁迅并不熟悉,听着老师的介绍,我才逐渐了解到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和思想家。
从鲁迅作品退出中学教材说起作文
从鲁迅作品退出中学教材说起作文《从鲁迅作品退出中学教材说起》作文一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最近有个事儿引起了大家的讨论,就是鲁迅的作品退出中学教材啦。
鲁迅爷爷可是个很厉害的人呢!他写的文章特别深刻,能让我们看到过去社会的样子。
就像《孔乙己》里那个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的孔乙己,他的命运多可怜呀。
可是为什么会退出教材呢?也许是因为鲁迅爷爷的文章有点难懂,里面的意思太深了。
对于中学生哥哥姐姐们来说,理解起来可能有点费劲。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不应该去读鲁迅爷爷的作品啦。
我们可以在长大一点的时候,自己去读,去感受他文字的力量。
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多读书,读各种各样的好书,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变得更聪明!《从鲁迅作品退出中学教材说起》作文二小朋友们,今天我想和你们说一说鲁迅作品退出中学教材这件事。
你们可能不太了解鲁迅是谁,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作家。
他写的故事里有很多有趣又让人思考的人物,比如《故乡》里的闰土。
那为什么他的作品要退出中学教材呢?有人说,是因为现在的中学生学习压力大,鲁迅的文章比较难理解。
可是我觉得呀,虽然难,但也是很有价值的。
就像爬山,山越高越难爬,但爬到山顶看到的风景就更美。
虽然在中学教材里看不到鲁迅爷爷的作品了,但我们还是可以在图书馆里找到,自己去读一读,说不定会有新的发现呢!《从鲁迅作品退出中学教材说起》作文三小朋友们,你们听说了吗?鲁迅的作品不在中学教材里啦。
鲁迅呀,他写的东西可有意思啦!像《阿 Q 正传》里的阿 Q,总是做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儿。
那为啥这些作品不在中学教材里了呢?可能是怕哥哥姐姐们读起来太辛苦,因为鲁迅的文字有时候很深奥。
不过没关系,我们以后长大了,还是能去读的。
就像好吃的糖果,现在吃不到,以后总有机会尝到。
我们要好好读书,以后就能读懂更多更棒的作品啦!《从鲁迅作品退出中学教材说起》作文四小朋友们,我来给你们讲个事儿,鲁迅的作品退出中学教材啦。
鲁迅爷爷写的文章可好了,能让我们知道过去的好多事情。
鲁迅及其文学探讨 毕业论文参考范文
毕业论文题目:鲁迅及其文学探讨姓名:学号:性别:专业:年级:指导老师:年月日鲁迅及其文学探讨中文摘要文学是一种语言性艺术,是运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去表情达意的艺术样式。
然而,鲁迅所承受的是一个民族无路可走的悲哀,他无法顺利地在其间抽身,相反,他愈在其间探索愈是加深了悲哀,这种悲哀集合起来无处发泄,慢慢成了心内的黑暗及虚无感。
这种鲁迅才能让人理解,因为他有痛,有伤,然而奋然前行!关键词:鲁迅; 文学;思想;影响;学习。
目录中文摘要 (ⅰ)目录 (ⅰ)1.鲁迅简介及其当时社会背景 (2)2.鲁迅先生的深刻而且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 (2)3.对鲁迅的文学作品分析及评价 (4)4.他对当时生活强烈的的期望与他坚韧顽强的灵魂 (5)5.鲁迅及其文学创作对当时社会的深远影响和意义 (6)6.崇尚伟大的精神和他所具有的价值 (7)7.鲁迅对我国文化事业的贡献 (7)参考文献 (8)鲁迅及其文学探讨从古至今,多少关于文学的言论,甚至传说,准确的说:文学是一种语言性艺术,是运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去表情达意的艺术样式。
然而,鲁迅所承受的是一个民族无路可走的悲哀,他无法顺利地在其间抽身,相反,他愈在其间探索愈是加深了悲哀,这种悲哀集合起来无处发泄,慢慢成了心内的黑暗及虚无感。
这种鲁迅才能让人理解,因为他有痛,有伤,然而奋然前行!在人生道路上留下了辉煌的色彩。
一、鲁迅简介及其当时社会背景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代表作品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
也是新文化涌动的倡导者。
鲁迅生活在一个无言语自由、黑暗、有反动派的社会里。
因此,他一生中就以写文章表达出自己强烈的感情和对民族灵魂的深切期望。
高中语文论文:读鲁迅,我们永远在路上全国通用
高中语文论文:读鲁迅,我们永远在路上全国通用第一篇:高中语文论文:读鲁迅,我们永远在路上全国通用读鲁迅,我们永远“在路上”摘要:鲁迅是我国古代文学和文化最优秀的承传者,通过鲁迅作品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感觉和审美能力,而个性解读,创新思路会让鲁迅作品教学永远保持时代感.题记:“二十年来,这个文化新军的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文字等)无不起了极大的革命。
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的。
其动员之广大,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代。
而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一、个性解读:让鲁迅作品教学异彩纷呈难忘今年六月份的鲁迅作品教学研讨会,在淮北市教研室的精心组织下我们听了几节好课,收获很大。
不同老师展示了不同教学风格,有的对课文解读细腻,如春风化雨,娓娓道来;有的大刀阔斧,不拘小节,粗犷豪放;有的重情,以情动人;有的重趣,引人入胜;有的善导,巧妙设疑;有的善点,发幽探微。
让人从侧面领略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更见证了鲁迅作品恒久的生命力,“旁观者清”,听别人上课,对自己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听课过程中,有时忍不住暗暗喝彩,有时有如醍醐灌顶,谁说鲁迅作品难教,原来只要你认真解读了,不同文章就会带给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觉。
再提及网上对鲁迅作品味同“鸡肋”的热议,还有中学校园里时下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不禁让人感慨。
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不好学,几乎成了中学校园里师生的“共识”。
师不教“鲁迅”,学生不识“鲁迅”,难道不是咄咄怪事?作为文学经典,鲁迅作品是经过历史的筛选而沉淀下来的精髓,是民族和世界文化的典范,是垂范后世、经久不衰、泽被深远的文本。
呐喊研学论文
呐喊研学论文《呐喊》研学论文鲁迅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伟人,他的重大贡献就在于为中国的前途命运奔走呐喊。
细读鲁迅先生动活泼的呐喊,有着特别的历史背景。
只有把他的呐喊放在这个特别的历史背景之下,才能真正体会他的生命力和价值。
《故乡》是鲁迅先生取材于农村现实生活的一篇短篇小说。
小说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小说以章运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深刻隽永的人物形象。
通过这一人物形象,一方面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另一方面,集中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人性”探索的意义,突出反映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拯救。
《故乡》里写了三个故乡,即少年时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和希望里的故乡。
在这不同的故乡里,我们看到了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在性格上都迥异的闰土。
《呐喊》小说之一《故乡》将虚构作者与现实结合,令人不得不怀疑作者与小说人物的统一性,浓郁、强烈的抒情性,田园牧歌的情感也在闰土的一声”老爷”中彻底破灭,“我”的再次离去与闰土的离去是相互见证与背离的.鲁迅是真正透彻了解农民的心灵的作家.《故乡》比起古典文学构筑的童话世界更富于现代性,它是描写无暇的童话世界中被毁灭的悲哀,他“描写现实世界与童年经历的分裂对立,表现在现实世界中童年的纯粹而美丽的童话般世界的崩坏与堕落,以及那个为‘一轮金黄的圆月’所照亮的想象世界的歌吟般的追寻”,实际上是引导人们的目光投入更深沉与痛苦的现实.乡村是没有陌生人的世界,与《祝福》、《社戏》中的“我”一样,鲁迅却正是从一个陌生人的视角来发现、观察“陌生化”的“故乡”的,它是对现实的一种永恒的拯救,关照现实对立的想象,以田园牧歌的笔调上位于这种自己身处其间却又终是孤独的陌生,极其高超的寄托了自己的现实主义精神.这种现实主义,不同于直接的白描,正是童话般的想象世界加深了现实的深重性.“幻景”与”现实”混沌一片,从“离乡”到“作怀乡梦”,“我现在的故事”始终在“心理的回乡”与“现实的回乡”所构成的张力中展开,而且必然是一个“幻景”与”现实”相互剥离的过程,剥离的痛苦与“金黄的圆月”相映成辉,是折射后更为苦痛的现实.在当今社会上,出现了视鲁迅式人物于痛恨之中的现象。
学习鲁迅研究课的思考
学习鲁迅研究课的思考近些年来,鲁迅研究课成为了高校人文社科课程中备受瞩目的一门课程。
作为一门以鲁迅为出发点的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对于作家及其作品的深入理解以及批判思考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学习鲁迅研究课程的过程中,我从中受益匪浅,获得了不少思考。
本文以个人的视角,对于学习鲁迅研究课程时所获得的一些思考做一番总结和归纳。
一、阅读的重要性鲁迅研究课程的核心是对鲁迅及其著作的分析、解读、评价,因此阅读作家的著作是非常必要的。
阅读作家的著作不仅可以使我们对于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有更直观的了解,也可以从中读懂他们的思维方式、创作手法以及社会思潮。
在学习鲁迅研究课的经历中,我认为通过阅读作家的著作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的思想,领悟到他对于社会变革的积极探索与建设,促使我们对于文字的研究也更有自信和底气。
二、思考的重要性在学习鲁迅研究课程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不断深入思考。
我们需要思考作者在其著作中所表达的思想,思考他们的社会观念、人生观、价值观及其形成的背景和原因。
我们需要思考作家的创作意图、表现手法以及作品中的艺术形式等。
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自己的观点,与作品中的思想,与老师同学的讨论相结合,深入探索问题的本质,不断挑战自己的思考边界,从而达到更精通地理解作品与思想的目的。
思考是一个长期的、繁琐的、有时候也有些痛苦的过程,但是在将思考变成自己思想与言论的那一刻,我们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也将被重新建构和塑造。
三、独立思考与交流的重要性学习鲁迅研究课程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独立思考,也需要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通过交流,我们可以学习听取不同的观点,思维方式和见解,也让自己与更多人的思想碰撞相互切磋,从而更加客观地认识和理解鲁迅的作品和思想。
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思想,充分利用我们在交流中得到的反馈,并有意識地进行优化和提炼。
独立思考与交流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更体现在我们的生命中。
每一个有想法的人需要争取求知自主权,坚持自己的思考与行动,与社会相互沟通、相互探讨、相互碰撞和相互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鲁迅和胡适
张昆昱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13级中加6班20136156
这两位文坛巨匠,与我相比,实在高出不止千千万,我且以一介书生的小视角来浅谈一下两位先生,希望已故两位先生不会介意后生的失礼。
鲁迅先生在中国的文坛地位远远高于胡适先生,但凡了解中国的同学对两位都不陌生,但是很多人对于后者只是处于知道有这么一个人的阶段,对于其生平却不知一二。
学习了本门课程,老师不拘一格的讲课风格吸引了我去对二人做个小小的比较。
首先,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两位。
对文化事业的贡献上看,胡适的功绩是不可抹杀的,鲁胡二人也是各有千秋。
一般说来,胡适开风气的作用更大,而鲁迅则更深刻。
对于胡适在学术文艺上的成绩,学者们的评价很不一致。
近今大陆上的某些学者,对胡适的学术成就大加推崇,认为他在鲁迅之上,而台湾的新儒家,则直斥其浅薄,别的国学家也一直在对他进行暗批。
但从对文化事业的贡献上看,胡适的功绩是不可抹杀的,鲁胡二人也是各有千秋。
一般说来,胡适开风气的作用更大,而鲁迅则更深刻。
在为人处世上,鲁迅与胡适确有不同。
一般说来,胡适比较随和、宽容,而鲁迅则较为顶真、急切。
这两种性格各有优缺点。
很多人会说,你这不是等同于没说吗?其实,客观的评价两个人物,我们不能简简单单得出孰高孰低的结论。
常言“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不是没有根据的。
言归正传,我在这里不是要否定鲁迅先生的成就,也不是要替胡适伸冤,只是想公平的评价一下两人而已。
胡适适是在现代文化史上有重大贡献的人物,同时也是开创性的人物。
他是白话文运动的先锋,他的“易卜生主义”影响很大。
在“五四”时期,鲁迅与胡适是同一营垒中的人。
大革命失败后,鲁迅对国民党的专制与屠杀给予激烈的批判,而胡适也对国民党钳制舆论、扼杀思想自由提出公开声讨,在这方面他们都是五四的传人。
晚年的鲁迅倾向左翼,卷入左联的活动,胡适与国民党的关系更是千丝万缕,但他们都没有加入政党。
从思想气质上说,两人十分不同。
在学术上,胡适引入规范,告诉大家现代学术要按照什么方式和方法做,影响深远。
鲁迅的学术研究充满洞见,但他更强调的是不断打破规范,总是怀疑这些极易体制化的知识具有压迫性。
胡适是典型的现代化派,相信历史的进步,文章平易流畅,气质上是乐观的。
鲁迅与胡适一样对传统展开批评,但没有胡适的那种乐观气息和十分的自信。
原因大致有两点,一个是他在反对传统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的灵魂里也中了传统的毒,想要摆脱而不能,所以他的文化批评和文明批评的矛头所向也对着自己,只是别人不大察觉而已。
鲁迅对传统的批评中有一种胡适所没有的切肤之痛。
另一个是他虽然以进化论的观念批判传统,但并不认为现代的国家比过去的国家更开明。
大约是在1907年,鲁迅以西方为例说,君主专制打破了宗教专制,法国大革命打破了君主专制,倡导民主自由,实行多数统治,一人专制尚有反抗的余地,多数专制很可能比独夫专制还要恐怖。
他赞成革命,赞成立宪制,但是他对这些所谓的“现代”从来不迷信。
1929年,他对冯雪峰说,我也不要去你们未来的黄金世界,因为那里还会有将叛徒处刑的吧。
他是在
左翼对他的围剿中、也是在他对左翼的反抗中成为一个真正的左翼的。
1908年,鲁迅写了篇文章叫《破恶声论》。
在这篇文章中,他说现在有两种“恶声”,一种说你现在要成为“世界人”,用现在的话说,都全球化了,还谈什么文化、民族或者其他的东西?另一种说你现在要成为“国民”,因为现在这个时代正是民族主义的时代。
鲁迅说这两者都是“恶声”,因为这些说法中没有人的自觉、没有人自身的独特性,无非是鹦鹉学舌而已。
他说这是“万喙同鸣”,用他晚年的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无声的中国”。
“无声”不是没有声音,而是吵吵嚷嚷,都说差不多的、自以为绝对正确的话。
这篇文章中有一个特别好的命题,叫做“伪士当去,迷信可存”,他说这是当务之急。
“伪士”就是那些每天抱着自以为进步或先进的观念的人,办洋务、搞改良、谈民主、论立宪、搞共和,左的流行他就左,右的流行他便右,全球化来了他就成了“世界人”,在民族主义潮流中他成了“国民”。
这些人是发不出自己声音的“伪士”。
他为什么又说“迷信可存”呢?迷信首先你要信,你不信不会迷,这里有一种对“真实感”的追求。
没有这种真实感,一切都是虚无的。
鲁迅批评名教,反对传统,但他竟然对“迷信”有这样的理解,他对“鬼”的世界有着隐秘的迷恋。
这些在胡适这样的典型的启蒙人物、现代化的倡导者身上大概是不会发生的。
我对“胡适还是鲁迅”的问题没有多少兴趣,因为这种二元对比本身多是将历史简化为一种单一立场和态度的产物。
其实,他们还不如直截了当地问:到底是改良好,还是革命好?到底是站在左边,还是站在右边?胡适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一个现代化派,比较倾向于从国家的立场或智识阶级的立场来看这个社会,一点一滴地进步就好了。
鲁迅有一种很深的“从下面”看问题的视角,他对阶级问题的兴趣大概与这种视角有很大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胡适是一个相信一点一滴改变的改良主义者。
鲁迅也赞成改良,但绝不排斥革命,也不排斥暴力革命。
北伐的时候,鲁迅给许广平写信说,改革最快的还是“火与剑”,还说孙文所以不能成功,是因为他没有“党军”。
但鲁迅所说的革命是一种真正的社会改造,而不是假借革命的名义的屠杀,先是老人杀青年,而后是青年也开始杀青年。
他期待通过这样一种革命消灭各种压迫形式,但对此却从来没有奢望。
他说的革命不是一场革命,而是“永远革命”。
一个革命者必须是“永远失败的革命者”,因为那些叫嚷着革命成功的人很快就会蜕化为新的统治秩序的守护人。
从80年代后期开始,尤其是90年代,整个社会思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告别革命”这个命题有道理,今天不再存在产生20世纪革命的那种社会条件了。
但“告别革命”的命题在许多人那里其实是一个“否定革命”的口号,除了否定全部的左翼传统之外,他们没有对革命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前提给予认真的分析。
以这样的方式肯定胡适,贬低鲁迅,其历史观上的肤浅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后人评价两人,好也罢,不好也罢,两个人依旧长眠于地下一言不发,中国对于他们无论哪一个都是祖国,从大的层面来看,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谁是执政党,都代表的是我们国家的利益,这也是两岸未来能够和谐回归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