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2016年伊朗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变特征.docx

合集下载

2021届《名师导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同步测试卷:六(人口与城市)

2021届《名师导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同步测试卷:六(人口与城市)

2021’新课标·名师导学·新高考第一轮总复习同步测试卷地理(六)(人口与城市)时间:60分钟总分:90分[对应学生用书p363]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劳动参与率反映潜在劳动者参与工作的意愿[劳动参与率=(工作人数+正在找工作人数)/16岁以上人口数×100%]。

读2010年亚洲四国劳动参与率数据表,完成1~2题。

劳动参与率(%) 女性劳动参与率(%)中国80.4 75.2印度57.7 30.3越南81.2 78.1日本74.1 63.21.表格数据反映(D)A.印度女性因性别比低参与劳动人数少B.劳动参与率高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C.日本男性劳动参与率比女性约高10.9%D.中国的劳动者总量比其他三国劳动者总和更多[解析] 劳动参与率受到劳动力工资水平、家庭收入规模,以及性别、年龄、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劳动力市场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印度女性参与劳动人数少,与性别比关系不大,A 项错误。

劳动参与率高往往说明社会就业压力大,且图表中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但其劳动参与率低于中国,所以B项错误。

表中没有男性劳动参与率的数据,无法比较男、女性劳动参与率,所以C项错误。

中国人口总数最多,且劳动参与率最高,虽然印度的人口总数也较大,但其劳动参与率大大低于中国,大致推算得出D项正确。

2.越南劳动参与率偏高的原因,推断合理的是(C)A.第三产业发达,就业机会多B.旅游业等服务业从业人员多C.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D.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不足[解析] A、B、D项描述与越南的实际情况不符合,因此不会是越南劳动参与率偏高的原因。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部分老年人需要靠超龄参加劳动来维持生活,以及大部分人都需要通过劳动获得收入,从而导致劳动参与率偏高,C项正确。

运用人口分布不均衡指数,可以分析区域人口的集中或分散趋势,其值越大,人口分布越集中,反之则趋近平衡,其数值的变化也能折射出区域城市化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老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2部分技能提升提升篇技能3选择题解题技能

老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2部分技能提升提升篇技能3选择题解题技能

第二部分技能三基础练(2022·山西临汾三模)河口羽状锋指盐度等性质明显不同的两种水体交汇形成的狭窄过渡带,其对存在海域的生物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图示意长江口某季节羽状锋附近海区。

据此完成1~2题。

1.长江口羽状锋离陆地最远的季节是( B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长江口羽状锋的存在可能会使所在海域( D )A.海水温度提高B.海洋污染加剧C.海洋生态破坏D.渔业资源增加【解析】第1题,夏季,长江流域降水量大,径流量大,河口地区受长江陆地淡水的稀释影响最强,河口羽状锋距离陆地最远,B正确。

故选B。

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河口羽状锋两侧水体盐度等性质明显不同,海水扰动相对较大,营养物质以及浮游生物丰富,有利于鱼类的繁衍生殖,其渔业资源增加,D正确。

海水温度的热量收入主要为太阳辐射,羽状锋的存在并不会使所在海域海水温度提高,A错。

海水扰动大,提高了海水的自净能力,海水污染不会加剧,海洋生态不会破坏,BC错。

故选D。

(2022·江苏盐城三模)读我国某地区山前平原2008—2015年当地降水量、蒸发量、水分盈亏量、地下水水位月变化折线图,完成3~5题。

3.折线①~④对应正确的是( C )A.①降水量B.②地下水水位变化C.③水分盈亏量D.④蒸发量4.该地最有可能是我国的( B )A.东北B.华北C.华南D.西南5.关于图示四要素叙述正确的是( D )A.降水量与地下水位变化一致B.水分盈余时地下水位上升C.蒸发量最大时地下水位最低D.地下水位最高约在2月份【解析】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降水量与蒸发量应该为正值,地下水位变化与水分盈亏量既可为正值、也可为负值,因此可判断①②是降水量与蒸发量、③④是地下水位变化与水分盈亏量,B、D错误。

①曲线最大值出现在4、5月份,②曲线最大值出现7、8月份,根据我国的气候特点可判断,该地应该4、5月份雨季未到,气温升高,蒸发量达最大,而雨季应该在7、8月份到达,因此①曲线为蒸发量,②曲线为降水量。

人口空间分布变动特征及演变趋势

人口空间分布变动特征及演变趋势

人口空间分布定义人口空间分布的重要性研究人口空间分布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统计分析法:通过对人口数量、密度、集聚度等指标的统计分析,揭示人口空间分布的特征和规律。

空间分析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空间分析技术,对人口空间分布进行可视化表达和空间分析,揭示人口分布的格局和演变趋势。

比较研究法: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的人口空间分布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人口空间分布的共性和差异性,以及演变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机制。

这些方法可以相互补充,综合运用,以全面深入地了解人口空间分布的特征和演变趋势,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口政策和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人口空间分布的研究方法城市化吸引中心城市增长人口密度增加030201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集聚老龄化与少子化基础设施与服务不足农村衰退农村地区的人口疏离经济吸引力教育和医疗资源欠发达地区的挑战发达地区的人口流入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流城市化进程加速大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通过交通、经济、文化等多种纽带,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效应,促进城市群整体发展。

中心城市辐射效应人口集聚效应大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03人口逆城市化现象01乡村振兴战略实施02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乡村振兴与农村人口再分布跨国城市群崛起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城市群如北美、欧洲、亚洲等地的超级城市群逐渐崛起,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极和人口集聚区。

国际移民增加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国际间人口迁移规模逐渐扩大,影响全球人口空间分布格局。

国内人口迁移趋势在国内,人口迁移呈现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的总体趋势,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成为人口集聚热点。

国内外迁移与人口分布的全球化趋势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口流动经济增长与区域不均衡经济增长极的吸引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引导政府通过户籍制度、居住证制度等政策手段,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分布。

城市规划与人口布局城市规划确定城市功能分区和土地利用,直接影响人口空间分布。

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的规划与布局,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

课件7:1.2人口的空间变化

课件7: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各国经济发展 不平衡 2.劳动力供求关 系的地区差异
读图思考 20世纪80年代前和 80年代后我国人口 迁移的方向和目的,
80年代前,人口迁移总流向是从东部沿海省区流向东北和西 北以及海南,是以开发边疆,支援边疆建设为目的。
80年代后,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口主要由 中部、西部迁往东部沿海的省区和城市,以及工矿区。目的是 务工和经商。
为什么有人称土耳其国家足球队为“德国二队”?
主要成绩
入围世界杯决赛圈:
1954、2002年
入围欧洲足球锦标赛:
1996、2000年 在20世纪50、60 年代到德国打工的外籍劳工当中,土耳其人 是最多的. 居住在德国的年轻土耳其人不仅接受了德国的教育,他 们也受到了德国足球的熏陶。征战2002年世界杯的土耳其国家队当 中有8名球员是在德国出生的。土耳其足球早已打上了深深的德国 烙印。
20世纪80年代非洲撒哈拉地区的旱灾 模的环境难民
造成了大规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伯明翰、大庆等矿业城市早期开发而引起人口迁移
自然环境因素(矿产资源的开发)
经济因素
我国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吸引了 大量的人口迁入。
经济因素 中东石油国家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近年来由于石油经济 繁荣,吸引了大量的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移民
(二) (1)国际人口迁移

特点

二 以集团性、大 战 批的移民为主

迁出地 迁入地
原因
旧大陆(欧、新大陆 非、亚) (美洲、
大洋洲)
1.殖民主义扩张和 资本主义发展 2.地理大发现和新 航线的开辟
1.发展中国家流向 亚、非、拉 西欧
二 发达国家

1986年~2016年伊朗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变特征

1986年~2016年伊朗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变特征

1986年~2016年伊朗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变特征【摘要】本文通过分析1986年至2016年伊朗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演变特征,探讨了人口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在引言中,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正文部分分别探讨了不同时期伊朗人口空间分布的特征,包括城市化进程、人口密度变化等。

在对人口空间分布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影响因素,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比不同年代的人口数据,本文揭示了伊朗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特征,为制定人口政策和规划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伊朗、人口空间分布、演变特征、1986年、1996年、2006年、2016年、趋势分析、影响因素、未来发展、格局、空间分布变化、发展趋势、人口统计1. 引言1.1 研究背景191986年,伊朗人口主要集中在首都德黑兰及其周边地区,沿海城市也有较高的人口密度。

而内陆地区人口稀疏,大部分为农村人口。

而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1996年时,伊朗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大城市如德黑兰、马什哈德等人口激增。

2006年和2016年,人口继续向城市集中,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城市人口占比越来越高。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揭示伊朗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探讨影响这些变化的因素,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对于伊朗政府和决策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2 研究目的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不同时期伊朗人口空间分布的特点和规律,了解各地区人口分布的差异性。

2. 探讨不同年份间伊朗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趋势,揭示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3. 总结分析不同时期伊朗人口分布的特征,为未来的人口规划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深入研究伊朗人口空间分布的演变特征,可以为政府制定人口政策、实施区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伊朗人口均衡分布和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意义伊朗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对于了解该国人口发展趋势、资源利用和城乡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伊朗的人口分布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这反映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人口的空间变化涛

人口的空间变化涛

了解人口分布和迁移规律
通过研究人口空间变化,可以深入了解人口在不同地区和 不同时间段的分布和迁移规律,为政府决策和社会经济发 展提供重要依据。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人口空间变化研究有助于揭示不同地区人口增长或减少的 原因,为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推动城市化进程
通过分析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趋势和特点,可以为城市规划、 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指导,推动城市化进程健康发展。
人口结构变化
乡村发展带动了乡村人口结构的 变化,包括年龄结构、性别结构、 职业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国内外乡村发展策略比较
国内策略
国内乡村发展策略主要包括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民 持续增收等。
国外策略
国外乡村发展策略注重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协同作用,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强科 技创新、推动乡村旅游等措施促进乡村发展。
非洲地区人口增长迅速
02
非洲地区人口数量也在迅速增长,其中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
坦桑尼亚等国家人口增长尤其显著。
发达国家人口集中
03
全球发达国家人口多集中在城市,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
的城市化率非常高。
中国人口空间分布
1 2 3
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其中长三角、珠三 角和京津冀等地区人口数量最多。
社会公平与包容性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实现社会公平和包容性发展是一个重要问题。 需要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促进社会公正和谐。
04 乡村发展与人口空间变化
乡村发展现状及挑战
01
基础设施落后
02
经济发展缓慢
03
人口外流严重
许多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 后,如交通不便、水利设施老化、 电力供应不足等。

高中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文字素材1(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文字素材1(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素材人口的迁移有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两种。

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造成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

此外,政治、战争、国家政策和城市化、开发国土等方面的原因也影响人口的迁移。

人口迁移在客观上大大促进了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材料一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流向及原因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口迁移事件“永嘉之乱”时期的人口迁移。

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约90万人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南迁,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事件。

“安史之乱”时期的人口迁移。

发生在唐代,约100万人南迁,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心格局,我国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达到了均衡。

“靖康之乱”时期的人口迁移。

发生在宋朝,近100万人向南方迁移,完成了我国经济重心、人口重心、文化重心自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

“走西口”、“闯关东”、“东南沿海下南洋”等。

这些迁移基本上开始于明清时代,虽然不是偶发的巨大规模的迁移,只是一些不间断有规律的迁徙,但却都是中国人地关系紧张的最真实记录。

材料三新中国的人口迁移轨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经历了由政府直接引导迁移到自发迁移,由沿海向内地迁移到由内地向沿海迁移的转变。

人口迁移的这些变化,都与国家政策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一方面,受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影响,对城乡人口实行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人口的自由迁移流动基本停止;另一方面,由政府引导,曾有过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其中产生巨大影响的有:干部南下:1949年,中央从东北、华北、山东、陕西、河南等老根据地抽调大批干部,随队伍南下,顺利地完成了建国初期各地政权的组建任务。

南下干部约有13万人,加上随迁的家属,约有40万人。

支援新建工业基地和“三线”建设:在“一五”、“二五”期间,国家从东部沿海各省的工业城市,抽调工人、科技人员及随迁家属,支援新的工业基地建设。

这一时期也是建国后最大的省级人口迁移时期,年迁移总人口数达5594.5万人。

[题目]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

[题目]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

【题⽬】阅读图⽂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是伊朗⼈⼝分布图(左图)和地形与年降⽔量(单位:mm)分布图(右图),读图回答问题。

(1)据左图概括伊朗⼈⼝分布的特征。

(2)据右图分析地形、降⽔对甲地区河流的影响。

(3)⽔稻是伊朗仅次于⼩麦的主要粮⾷作物,主要分布于北部⾥海沿岸平原地区,请分析该地区种植⽔稻的优势条件。

【答案】(1)⼈⼝分布不均;西北稠密,东南(或东部)稀疏;⾸都附近⼈⼝最稠密。

(2)甲地区为⾼原,四周被⼭地环绕,河流由四周⼭地流向⾼原内陆(形成向⼼状⽔系),地形闭塞,降⽔稀少,河流径流量⼩,多形成内流河(多为季节性河流;河流流程短;流量从上游向下游减少)。

(3)①该地区地势平坦,便于耕种;②地处中纬度⼤陆内部,夏季⾼温;③降⽔丰富,灌溉⽔源充⾜【解析】试题分析:(1)先看清下⽅的图例,再看图中⼈⼝分布,⼈⼝分布空间差异很⼤,明显分布不均。

西北稠密,东南稀疏。

(2)地形影响河流的流向、空间分布等⽔系特征,⽓候影响河流的补给、⽔量等⽔⽂特征。

根据右图图例和图中信息,可以看出甲地区为⾼原,四周被⼭地环绕,所以河流应该由四周⼭地流向⾼原内陆,形成向⼼状⽔系。

从位置和地形分析甲地⽓候特征,地形闭塞,为温带⼤陆性⽓候,降⽔稀少,所以河流径流量⼩,多形成内流河。

(3)⽔稻耗⽔量⼤,需要热量充⾜,最适合的地区是⾼温多⾬的⽓候,地形⽅⾯要求地势平坦,便于耕种。

⽔稻种植劳动量⼤,劳作⾟苦。

综合上图中伊朗⼈⼝、降⽔、地形的分布来分析,最适合种植⽔稻的地区是北部⾥海沿岸平原地区。

这⾥⼈⼝密度⼤,劳动⼒资源丰富;该地区地势平坦,便于耕种;地处中纬度⼤陆内部,夏季⾼温,降⽔丰富,灌溉⽔源充⾜。

1.2 人口的空间分布

1.2 人口的空间分布
发展中国家亚非拉等发达国家西欧北美西亚北非等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国家调动为主流向地区特点影响因素19491986年80年代中期以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开放政策自发迁移为主落后地区发达地区发达地区边疆未开发地区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影响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政治因素自然环境因素1
国家实行计 划经济体制 和严格的户 籍管理制度 改革开放 政策
80年代 中期以后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经济因素 文化因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影响因素
自然 环境因素
政治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①气候
气候不仅直接影响人的身体,而且影响着一个地区的 土壤、植被和水文等,从而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 的影响,并通过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而影响人口迁移。
②土壤
土壤是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农业
生产有着特别的重要意义,因而也是影响人口迁移 的一个重要因素。
③淡水
淡水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活、 生产的空间布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现在某些大 河流域如长江、珠江、尼罗河、也是人口密集地区。
2.归纳美国国内四次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战争、自然灾害、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新资源地的开发、新工业区的建立、环境质量 的改变等。
3.分析美国太平洋沿岸、墨西哥湾沿岸人口迁入的主 要原因。
该地区有大量新兴工业和新资源而成为 “阳光地带”。
1、我国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 区的设立,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其主要原 因是( B ) 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气候因素 D.资源开发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6年~2016年伊朗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变特征中图分类号:K912 文献标识码:A人口、资源、能源、粮食和环境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五大问题,人口是核心问题之一[1]。

其增长带来较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受到学者们长期关注[2-3]。

随着中国与中东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化,中东工业经济格局、城市化、可持续发展以及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机制探讨等问题研究逐渐升温。

同时,近年中国加强世界地理研究的呼声日趋升高[4],伊朗作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经济带上重要的节点国家,中伊两国经贸领域合作不断扩大,使伊朗成了地学视域导控下中东地理研究的焦点。

已有研究主要涉及法律[5]、石油资源[6-7]、核问题[8]、地缘政治[9-10]、早期文化[11]等领域,对人口的相关研究仅涉及人口政策[12-13]、城镇体系[14]、历史时期人口研究[15]等方面,采用定量化指标来系统评价人口分布格局空间演化特征的分析较为鲜见。

现有研究虽初步刻画了伊朗人口发展相关方面的特征及部分影响因子,但未能有效解释伊朗省域尺度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化的总体轨迹与态势。

为此,本文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和偏移-分享分析法等,采用伊朗省域人口密度、人口分布不均衡指数和人口重心分布等指标明晰省域人口空间格局分异,尝试测度伊朗人口空间格局分异轨迹。

科学研判伊朗人口分布空间格局,对进一步了解伊朗人口及经济发展态势,维护中伊政治经济稳定性具有现实意义。

同时作为中东区域典型案例,希冀对丰富世界地理领域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伊朗地处25-40°N,44-63°E,是文化?v史悠久、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

以亚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为主,国土总面积164.9万km2。

截至2016年,伊朗共有31个省份,总人口达8004.31万人。

北接北高加索、中亚、俄罗斯,东临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西靠阿拉伯世界,南依波斯湾,是重要的地理节点,其不仅是中亚、东欧国家进入印度洋的必经之地,也是我国“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同时作为波斯湾沿岸石油产量贡献极大的国家,巨大的油气储量与特殊的交通区位对全球战略格局具有重要意义[14]。

改革开放以来中伊两国关系和平稳定发展,两国在经济、文化以及外交等领域开展了较多的合作交流。

本研究的人口统计数据来自《伊朗统计年鉴》及世界城市人口统计网站,选取1986年、1996年、2006年、2016年4个时期作为研究断面。

行政区划矢量数据及辅助分析数据如DEM、水网密度、路网密度数据来自地理空间数据云,省会城市的坐标用Google earth来获取,1986年~2016年伊朗分离新建省份7个,为保证数据的可得性和连续性,采用2016年伊朗31个省域行政区的土地面积与人口数量比例对其他三个时期的行政区划进行归一处理。

2 研究方法2.1 人口分布不均衡指数运用人口分布不均衡指数U,分析区域人口的集中或分散趋势[16],其值越大,人口分布越集中,反之则趋近平衡。

计算公式为:式中:n为研究单元个数;xi为研究单元i的人口占研究区总人口的比重;yi为研究单元i的土地面积占研究区土地总面积的比重。

2.2 人口空间格局变化分析2.2.1 人口重心分布人口重心指以研究区中各研究单元的人口数量为权重而得到的空间质心,是分析人口分布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的重要方面。

计算公式如下:式中,X和Y分别表示人口分布重心的经纬度坐标,Pi表示各研究单元人口规模,Xi、Yi为各研究单元重心坐标。

参考已有研究[17-19],本文取(Xi,Yi)为研究单元行政中心坐标。

2.2.2 偏移-分享分析借助偏移-分享法可分析区域内部人口分布空间格局演化,将特定时期某一区域的人口增长分解为“分享”和“偏移”分量,前者增长指该区域以整个地区人口增长率增长时所获得的增长量,后者增长指该区域人口增长对分享增长量的偏差数额,其值>0,表明较平均水平而言人口向该区域集聚;其值<0,表明人口由该区域向外扩散。

设研究期为[0,t],代表区域为伊朗的西北部、中部、东南部3大区域①,具体模型[20]如下:式中:ABSGRi、SHAREi、SHIFTi分别为i地区在(to,ti)时段中的绝对增长量、分享增长量和偏移增长量,VOLSHIFTintra为子区域内不同地区间总偏移增长量,VOLSHIFTintraj为子区域之间的偏移增长量,VOLSHIFTtotal为区域总偏移增长量,r为省域单元数目,n为地区数目,m为子区域数目。

2.2.3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包括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本文用来描述伊朗人口密度省域差异的空间集聚特征,计算公式[21]为:式中:n为31个省份数,wij为第i个和第j个省份的邻近权重矩阵,xi和xj分别为它们的属性值,x为均值,Z(I)为标准差,E(I)为I的期望,Var(I)为方差,Ii为第i个省的空间自相关方程。

(7)、(8)式为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前者描述伊朗总体相关性,后者为每个省的相关性,与LISA图结合可形成高-高、高-低、低-高、低-低集聚区。

两种方式均通过I值即空间自相关程度判断空间差异,愈接近1空间差异愈小,愈接近-1空间差异愈大,等于0时不相关。

本文分析结果以置信度>95%时可信,即概率1.96,为显著空间自相关。

3 结果分析3.1 人口空间分异3.1.1 人口数量及增长态势以修订后的4个断面31个省份的人口数据为基础作图1②,可以看出,伊朗人口增长态势的总体特征较为明显,近30年以来人口总量不断增加,总人口由1986年的4944.5万人增长至2016年的8004.3万人。

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总人口的增速,年均增长率持续下降,总人口增长速度放缓。

分阶段来看,人口数量变化受伊朗人口政策和城市化发展影响明显。

根据曲线特征可以看出,1986年~1996年伊朗人口增幅较大,年平均增长率为2.15%;1996年~2006年总人口增加了1044.5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下降为1.74%,增长率的下降趋势与此阶段生育率下降密切相关,伊朗在1988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伊朗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快,城市人口近30年增长5634.25万,城市化率在1996年时就突破了60%,至2016年时增至74.3%。

伊斯兰城市文明历史悠久,在中世纪时期其城市化水平已超越欧洲[22]。

二战前,中东地区的城市也主要集中分布在伊朗和东地中海沿岸,因此伊朗的城市化起步早。

二战后,伊朗国内政局稳定,开始大力发展石油工业,城市的经济结构向以石油经济为主体转变,由此带动相关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城市雇佣人口增加。

尤其是伊朗共和国成立之初,国际石油价格上涨,伊朗利用充足的资金推进城市建设,形成许多新兴城市,城市化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另外,伊朗的土地改革、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计划等国家政策对城市化发展也有刺激作用。

因此,伊朗的高度城市化是历史、经济、政策、传统观念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

但高度城市化带来的各方面压力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口增长,由此抵消了一部分2012年伊朗废除控制人口政策所带来的影响,也使得近几年人口增长速度较为缓慢。

3.1.2 人口分布不均衡指数运用公式(1)可得1986年~2016年伊朗人口分布不均衡指?担ㄍ?2)。

近30年来,伊朗人口不均衡指数呈先上升后下降态势,其中1986年~2006年增长幅度达18.33%,这一阶段人口流动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以石油开发为主导的经济发展,外来人口不断向第二、三产业发达、就业岗位多的大中城市迁移聚集,主要包括德黑兰省、厄尔布尔士省、伊斯法罕省、法尔斯省等工业产值高的地区。

这不但加剧了人口地域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且造成了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德黑兰一度成为中东乃至全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港口众多的西南波斯湾沿岸因人口快速聚集,生态环境破坏也逐步加剧[23]。

近10年不均衡指数略有降低,人口分布不均衡状态有所缓和,是由于2006年至今伊朗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化进程速度放缓。

从全国范围来看,与人口吸引力强的西北地区相比较,东南地区和中部地区位于伊朗高原,受限于其较高的海拔和干旱的气候,人口分布从古至今较为稀疏。

3.1.3 人口密度分布特征1986年伊朗全国人口平均密度为30人/km2,2016年全国人口平均密度达49人/km2。

根据伊朗人口普查数据③,以省域尺度为研究单元,得到伊朗人口密度分布图(图3)。

从图3可以看出,伊朗人口密度空间分异显著。

高密度的人口集聚区分布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西部和北部的都市圈以及沿海港口地区,并呈半环状向外围递减,出现以德黑兰为中心的单核集聚态势。

此外,港口城市也是人口密度极高的地区,包括波斯湾沿岸的布什尔、阿巴丹、阿巴斯、霍梅尼和里海沿岸的安萨利赫诺莎尔港。

2016年人口高度集聚的核心区主要包括德黑兰省、厄尔布尔士省、吉兰省以及马赞达兰省,人口密度分别达到了935人/km2、515人/km2、182人/km2、135人/km2,人口分布密度较低的区域则集中在中部及东南部地区,31省中有9个省的人口密度低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其中南呼罗珊省和塞姆南省人口密度低于10人/km2,为全国人口分布最为稀疏的地区。

总体来看,伊朗人口密度整体上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特征,人口密度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呈显著正相关[24]。

伊朗西部山区和里海沿岸受地中海气候及西风影响显著,年降水量较大。

此外,波斯湾沿岸人口密度也较大,这是由于其油气资源分布密集,港口城市交通优势突出,经济发达。

而极少数城市位于沙漠或年降水量不足100mm的南呼罗珊省、北呼罗珊省、塞姆南省、恰哈马哈勒-巴赫蒂亚里省、科吉卢耶-博韦艾哈迈德省环境恶劣,长期以来经济落后,人口密度低。

3.2 人口空间格局演化3.2.1 人口重心移动运用公式(2)计算得到伊朗四个时期的人口重心坐标(表1),并用ArcGIS软件做出重心移动轨迹图(图4)。

伊朗人口分布重心始终位于伊斯法罕省的西北部(约33°N,51°E)。

以伊斯法罕为中心的“十字形”地带和阿塞拜疆地区,即包括胡齐斯坦、伊斯法罕、呼罗珊、马赞达兰、德黑兰、法尔斯的“十字形”带状区域,人口均高于300万,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其土地面积仅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3%,却集中分布着全国56%左右的人口。

在研究时段内,伊朗人口重心尽管变化幅度不大,但演化态势较为明显,从重心移动轨迹上看,1986年~2016年伊朗人口重心呈现缓慢稳定地向东部移动趋势,在东西方向上向东移动了19′34″,南北方向上移动了42″。

经度方向的移动幅度明显大于纬度方向,这是由于位于东部的呼罗珊省和西北部偏东的伊斯法罕省,人口总量在31个省中的排名分别为第二和第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