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地护理精神科急诊患者的暴力行为

预见性地护理精神科急诊患者的暴力行为
预见性地护理精神科急诊患者的暴力行为

预见性地护理精神科急诊患者的暴力行为

发表时间:2018-09-19T14:48:30.500Z 来源:《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5期作者:马福梅

[导读] 结论:通过对精神科急诊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可有效降低其暴力行为的发生几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建议采纳。大理州第二人民医院云南大理 671000

【摘要】目的:研究预见性护理在精神科急诊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4月-2018年6月本院精神科接诊的急诊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成实验和对照两组(n=36)。实验组实行预见性护理,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分析两组暴力行为的发生情况,并对各组的护理满意度作出比较。结果:实验组的暴力行为发生率为13.89%,比对照组的33.33%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22%,比对照组的80.56%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对精神科急诊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可有效降低其暴力行为的发生几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建议采纳。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精神科;急诊患者;暴力行为

对于精神科患者来说,其发生暴力行为的概率非常高,而暴力行为的发生除了会损害患者的身体健康之外,还会对他人造成严重的伤害[1]。为此,临床有必要根据精神科患者暴力行为的特点,积极采取一种可行性较高的手段来对其进行干预,以尽可能的减少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风险。此研究,笔者将着重分析预见性护理在精神科急诊患者暴力行为中的应用价值,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6年4月-2018年6月本院精神科接诊的急诊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将之利用随机数表法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36例。实验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为21-67岁,平均(45.21±3.78)岁。对照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为20-67岁,平均(45.92±4.01)岁。患者经临床检查确诊符合《中国精神障碍与诊断标准(第3版)》[2]中的相关诊断标准,有完整的病历资料,签署知情同意书,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对比两组的年龄和性别构成比等基线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都实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加用预见性护理方案,详细如下:

(1)主动和患者沟通,合理采取交流方式,和患者建立和谐、友好的相处模式。充分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于一级和重点患者监测表中进行准确的记录。向患者提供单人病房,确保病房干净、整洁且舒适,按时对患者进行安全检查,增强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以及责任感,确保患者生命健康。

(2)保持病区环境的清洁,通风良好,光照适宜,避免吵闹以及拥挤等,以免刺激到患者,从而对患者病情的恢复造成了不利影响。加强对危险物品进行管理的力度,确保病房以及病区中无玻璃制品以及剪刀等危险物品,避免这些物品成为患者暴力攻击的工具。确保病区中的门窗完整,加强防护力度。

(3)对于幻觉妄想比较丰富的病例,严禁接触病理体检;对于躁狂状态病例,严禁参加竞争性活动。若患者存在操纵行为,护士要尽量保持端正态度。针对活动比较多亦或者是有怀疑行为的病例,要避免与其发生争执,且不要关注其过分活动亦或者是怀疑的现象。针对存在暴利倾向的病例,要选择一种最适的接触方法,利用非语言以及语言的方式对其进行护理指导。

(4)对患者进行安全管理、用药、生活、饮食以及心理等方面的护理,确保患者的正常生理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此外,还应做好患者的心理辅导工作,鼓励患者进行生活功能康复训练,比如:做健身操等,以帮助其改善心智,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促进病情恢复。

1.3 评价指标

统计两组中发生暴力行为的患者例数,利用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分为不满意、一般满意和比较满意3个等级。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t用于检验计量资料,即(),χ2用于检验计数资料,即[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暴力行为发生率分析

实验组中有5例发生暴力行为,占总比例的13.89%;对照组中有12例发生暴力行为,占总比例的33.33%。和对照组进行比较,实验组的暴力行为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显著(X2=5.7829,P<0.05)。

2.2 护理满意度分析

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22%,比对照组的80.56%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如表1。

表1 两组护理满意度的对比分析表 [n,(%)]

3 讨论

精神科疾病患者比较容易发生暴力行为,从而对其自身以及他人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害。为此,临床有必要积极采取一种具有较高针对性的措施来对精神科急诊患者进行干预,以有效减少其暴力行为的发生风险。预见性护理属于是一种比较新兴的护理方法,能够在不良事件发生之前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从而达到避免不良事件发生亦或者是严重化的目的[3]。研究表明,精神科急诊患者发生

精神科暴力行为的防范和护理

暴力行为的防范与护理 精神科暴力行为是指患者在精神症状的影响下突然发生的自杀、自伤、伤人、毁物等冲动行为,以攻击行为较突出,具有极强的爆发生和破坏性,会对攻击对象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暴力行为是精神科最为常见的急危事件,可能发生在患者家里、社区、医院等,会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危害及严重后果。因此,精神科护理保同需要对患者的暴力行为及时预测,严加预防和及时处理。 暴力行为发生的征兆评估 1.行为:兴奋激动可能是暴力行为的前奏。一些早期的兴奋行为包括踱步,不能静坐,握拳或用拳击物,下鄂或面部的肌肉紧张等。 2.情感:愤怒、敌意、异常焦虑、易激惹、异常欣快、激动和心不在焉不稳定可能表示患者将失去控制。 3.语言:患者在出现暴力行为之前可能有一些语言的表达,包括对真实或想象的对象进行威胁,或提一些无理要求,说话声音大并具有强迫性等。 4.意识丧失:思维混乱、精神状态突然改变、定向力缺乏、记忆力损害也提示暴力行为的可能发生。 评估工具:

预防: 1.合理安置,环境安静、宽敞、明亮,避免不良刺激 2.注意观察病情,掌握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的征兆,如睡眠障碍及月经期均可以是暴力行为发生的先兆。及时发现与处理。 3.减少诱因:态度和蔼,适当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提供治疗及护理前,充分地告知患者,取得患者同意,尊重患者,不与其发生争执;避免患者参与一些竞争性的工娱活动,如下棋、打蓝球等。 4.提高患者的自控能力:鼓励患者以适当方式表达和宣泄情绪,如捶沙袋、枕头、棉被、撕纸、做运动等,无法自控时,求助医护人同帮助。同时,告知患者暴力行为的后果,并设法提高患者的自信心,让患者相信自己有控制行为的能力。 5.控制精神症状:及时报告医生,以便及时处理。实践证明, 长期或短期的药物治疗可有效控制和减少患者的冲动行为的发生。

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分析

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分析 目的对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与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资料选自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2例急诊患者,将其随机划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个组均为61例。给予实验组研究对象常规护理,而对照组予以心理护理,对比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两组研究对象在生活质量评分、焦虑评分以及抑郁评分等方面的对比差异较为显著(P <0.05)。结论针对急诊患者,予以心理护理,不仅能改善其抑郁、紧张、焦虑以及恐惧等不良心理,缓解其心理问题和提升整体治疗效果,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不良情绪的发生几率。 标签:急诊;患者;心理护理 筆者将122例急诊患者视作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个组,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及心理护理,旨在研究心理护理对于急诊患者的重要性,取得了显著研究成果,现将研究程序进行详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选自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诊患者122例,男女比例为72:50;年龄在22~76岁,其平均年龄约(40±5.03)岁;病程在0.5~24h,其平均病程约(6±0.12)h。其中,有58例患者为外伤,31例患者为急腹症,18例患者为中毒,15例患者为其他类型急诊患者。将122例急诊患者随机分成两个组,每组均有61例,且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病程、性别以及疾病类型等相关资料中的比较均无明显性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给予对照组研究对象行常规护理,而实验组研究对象则实施心理护理,具体护理对策如下:①外伤类患者的心理护理。针对外伤类患者,其身体均受到了相应的刺激和伤害,加之伤口疼痛与出血,导致患者产生不安和恐惧的心理。针对这类型患者,需要护理人员及时作出反应,以沉着冷静的态度处理患者伤口,予以快速止血和包扎。为了避免患者直视自身伤口,护理人员还应主动与之进行沟通,以此方式转移其注意力和疼痛感,从而提升患者配合度。②急腹症类患者的心理护理。当机体患上急腹症类疾病后,其心理上会形成巨大恐慌,剧烈的疼痛感使之产生濒死感,因此在情绪方面的波动较大。这类型患者极易被激怒,在态度方面也会发生转变,不仅语生硬,而且动作粗暴。针对这类型患者,需要护理人员及时予以心理护理,防止其生命活动终止,使之急性症状得以有效缓解。针对患者家属,还需做好相关解释工作,使之知晓确诊之前禁止使用止疼类药物,以防具体病情被掩盖,不利于患者接受针对性治疗。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应当取得患者家属的配合、理解以及在支持,使之形成治愈信心,从而提升治疗疗效。③中毒类患者的心理护理。中毒类患者可有分成两组,即自服毒和误服毒。?訩自服毒类患者的心理护理。自服毒类患者均有轻生的念头,引发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其心理状态大多较为狭隘,觉得自杀是解除烦恼的重要方式,对于抢救工作也保持消极态度。针对这类型患者,在予以及时抢救的同

精神科护士受攻击行为伤害的原因及防范

精神科护士受攻击行为伤害的原因及防范 【摘要】攻击行为是指任何形式有目的伤害另一生物体的行为,其极端形式是暴力行为[1].攻击行为是精神科住院患者较常见的护理问题,是患者住院期间经常发生的危险行为之一.暴力攻击行为给医务人员及住院患者的安全带来很大威胁,在护理此类患者过程中较易发生护患冲突及纠纷,一直是精神科病房护理工作中的重点及难点,分析精神科护理中受暴力伤害的相关因素,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稳定护理队伍、促进护理事业持续发展。 【关键词】精神科护士暴力伤害防范措施 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精神病人暴力行为具有突发性、冲动性、盲目性特点,决定了精神科护士受暴力伤害的高风险性。护士在治疗护理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遭受病人的暴力攻击而致身心伤害。据调查精神科护士遭受精神病人暴力攻击率为98.47%[1]。保护护士人身安全、提高护理质量,针对暴力行为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措施。 1 发生暴力行为原因分析 1.1 患者因素 精神病人受精神症状支配大多缺乏自知力,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冲动伤人、毁物、逃跑等过激行为,尤其受病态思维的影响,激惹性极高,极具攻击性。 1.2 患者家属因素 精神病患者家属大都对精神科知识、治疗及护理缺乏了解。不能有效配合治疗护理,特别是首次患病者。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偶发意外(如猝死)和特殊治疗措施(如保护性约束)极难理解,情绪行为易失控。 1.3 病房管理模式及其他社会因素 精神病院大都采取一种封闭式管理,给精神病人得到更系统的观察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使家庭和社会得以安全。但这种管理模式病人常感到失去自由,生活单调而想及早脱离住院环境,极易发生情绪不稳而致暴力发生。个别病人社会关系复杂,探视人员杂乱,提出无理要求护士极易受到伤害。 1.4 护理人员因素 1.4.1专业知识不够熟练、业务技术不精 当前护理教育仍以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护理为主,学校很少系统地教授精神科这门课,在校及实习期很少接受如何防范暴力和保护自我的知识培训和技能训练,对患者及家属可能发生的冲动行为认识不足,缺乏预见性和应对措施。 1.4.2 服务意识薄弱,沟通技巧不足 精神科护理工作压力大、风险高、待遇低、社会偏见导致部分护士服务意识淡薄、态度粗暴,不能针对不同情况积极主动地接诊患者,对患者及家属的疑问不能耐心解释。与患者及家属不能建立良好、有效的沟通而致暴力伤害发生,尤其是低护龄护士。 1.4.3 责任心不强,警惕性低 个别护士责任心不强,不能及时处理患者及家属的呼叫。警惕性不高,不善于观察病情变化或观察不认真仔细,机械地执行医嘱;不能准确识别精神病性症状和躯体性疾病症状或及时发现病人异常并汇报给医生而致延误疾病诊治,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而引发暴力伤害。 2 防范措施 2.1 医院管理应对措施 2.1.1 重视安全管理,建立安全制度 常规工作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对可能出现的家属闹事做到充分的预见性。与

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发表时间:2011-05-13T10:35:39.1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李莉 [导读] 对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是个十分重要却又常易被忽视的问题。 李莉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二医院 150056)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2-0241-01 对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是个十分重要却又常易被忽视的问题。顾名思义,“急诊”一词使人产生紧迫感和危急感。有些人认为,对急诊患者,只需施行先进、有效的救治措施,不需要心理护理,况且在紧急关头,也没有时间、精力搞心理护理。临床实践证明,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医护人员的人格特征、心理品质、职业素养、救治水平都可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关系到心理护理的成败。 (一)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急诊时的护患交往不同于平常,患者没有机会充分了解护士以及修正或改变对护士的最初印象。因此,能否使患者建立起对护士的信赖,护士给患者的“第一印象”尤其重要。良好的“第一印象”源于护士良好的职业素质,主要体现在: 1.具有高度的同情心,能体恤和宽待病人。如患者因不堪忍受病痛折磨,拒绝合作时,护士应耐心抚慰患者,直至解除其心理症结。 2.能始终保持沉着、冷静的情绪,善于以静制怒。对患者在应激状态下出现的某些丧失理智的行为,护士应能理解,并采取“冷处理”的方法,耐心诱导、劝解,帮助其恰当地面对现实。 3.讲究文明礼貌,能注重从仪表、举止、神态、语调上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如对老年患者施以尊称和扶助,对丧失生活勇气的青年患者予以特别关注等等。 4.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娴熟,精湛的技术,敏锐的观察力和敏捷的动作都是保证护士参加急诊抢救时能紧张而有秩序地工作的必备条件,是消除病人负性情绪的一剂良方。如护士能根据经验,主动针对病人可能出现的心理反应做工作,可以优化患者对护士的“第一印象”。 (二)分析患者心理状态的方法 在急诊情境下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询问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主要依据源于护士的观察。 1.掌握一般情况。如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特点。若掌握某患者血压突然升高是由于职业因素导致高焦虑的结果,便可对症处置。 2.家庭背景调查。包括患者在家中的地位,经济收入,与家庭成员的差系及亲属对患者的态度等等。如某患者情绪波动起伏是受其亲属态度所左右,就应首先做亲属的工作,以便从根本上稳定患者情绪。 3.健康状况分析。了解患者的健康史,有无急诊经历,此次发病的超因,严重程度及预后等。若患者平素体健,此次虽因急性心肌梗塞急诊入院,但因其自觉症状不明显而麻痹大意时,护士应主动帮助患者认识自身疾病的发展和转归,防止病人因疏忽而发生意外。 4.患者情绪的判断。患者的面容、神态、语调、姿势都可反映其情绪。但个体差异使患者的焦虑、紧张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并不成正比。护士应既不被因耐受力差而被夸张了的负性情绪所迷惑,也不忽视由于患者自控能力强而遮掩了的心理反应。 5.综合分析,寻找症结。通过以上几点,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整体归纳,综合分析,才能找出心理问题的症结。应防止凭“先入为主”的印象,对患者心理主观臆断。如不能因某个女患者形体娇小而怀疑其主诉的真实性,不能凭衣着打扮判断个体的心理素质;不能歧视自杀生还者等。 (三)实施心理护理的几个原则 急诊患者的心理状态千差万别,复杂多变,有时一个护士要同时面对几个心理状态完全不同的患者,在实施心理护理时,应注意: 1.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首先处理紧急的、严重危害身心的问题。如心绞痛时出现的高焦虑一般要比肾绞痛引起的心理反应严重得多。 2.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解除其心理障碍。如同样得了急腹症,老年患者多担心危及生命,青年患者多担心落下残疾,影响日后的生活。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方可取得良效。 3.主动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治疗过程及效果作出恰当的解释或预告,帮助患者建立必要的心理准备。如告知心绞痛患者用硝酸甘油片后可能出现头痛,待头痛发生后,病人不仅不会生疑,反而会增加对护士的信任,获得安全感。 4.场合允许时,可在对患者实施救护措施的同时予以开导和劝慰。如既往健康者得了急病,有的已感心理压力很大,再接受一系列从未遇到过的检查、治疗,容易产生恐惧和顾虑。护士若能一边行操作准备,一边简明扼要地向患者说明意义,便可得到病人积极、主动的合作。 5.时常与患者“心理换位”,设想并防止患者可能造成的心理创伤。如亲人突然亡故的刺激可使一个健康者晕厥倒地、卧床不起,成为急诊患者。故在通知猝死者亲属时,应注意策略,使其有一个逐步认可事实的心理准备过程,建立起较好的心理应付机制。

暴力行为的防范与护理

暴力行为的防范与护理 一概念 暴力行为是由于愤怒、敌意、憎恨、不满等情绪对他人。自身或其他目标所采取的破坏性。 攻击行为,可造成成严重伤害或危及生命。如个体针对自己的伤害则属于自残、自杀、自伤行为。暴力具有极强的爆发性和破坏性,会对攻击对象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威胁生命。 精神病人由于心理活动紊乱,是发生暴力行为的主要危险人群,他们的暴力行为可能发生在家中、社区、医院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依赖等。精神病人常见的暴力行为有口头的攻击,如谩骂、威胁、讽刺、嘲笑等;身体攻击,如打人、踢人、咬人等。) 二防范与护理 护理评估 发生暴力行为原因评估 1.精神疾病:其中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等最高。这主要是与精神症状包括幻觉、妄想、躁狂状态、冲动和意识障碍等因素有关。因此,在临床中认真评估与暴力行为有关的精神症状和精神状态,对预防暴力行为的发生非常重要。 2.心理因素:个体在早期心理发育过程中,经历过严重的情感剥夺或性格形成期处于暴力环境容易采取暴力应对方式。社会学习理论也认为,暴力行为是在社会化过程中,由内在和外在的学习而来的,内在学习是实行暴力行为时的自我强化;外在学习是对角色榜样的模仿,如父母、同伴、娱乐界偶像等。此外,特殊的处境、某些功能性精神疾病、人格障碍的人有暴力倾向。 3.生特因素:智力低下、内分泌失调、脑器质性疾病、精神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改变、疾病、药物、脑外伤等。 4.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影响是导致暴力行为的因素。如对成员、同辈、媒体或周围人们不良行为方式的模仿会增加暴力倾向,尤其是从暴力行为中获益之前后更容易产生暴力行为。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如炎热、拥挤、嘈杂、冲突、缺乏交流也可引发暴力行为、精神科病人如果在病房聚集一起、过分拥挤、处于被动、封闭式管理、天气炎热等环境因素中时更容易发生暴力事件。

精神科暴力行为的干预

精神科暴力行为的干预 发表时间:2018-12-04T12:59:48.63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31期作者:郑春英 [导读] 掌握应用精神科技能来预防各种危急状态的发生,在危急事件发生能采取有效应对的措施。 郑春英 (福建省漳州市福康医院福建漳州 363000) 【摘要】目的:掌握应用精神科技能来预防各种危急状态的发生,在危急事件发生能采取有效应对的措施。方法:密切观察病情,及言语,表情,动作,行为的变化,巧用技能。结果:通过护理观察,巧用技能,有效预防各种危急状态的发生,在发生后进行有效的处理。结论:运用专科知识与技能,既能降低工作难度,提高工作效率。又能有效保护患者及他人人身安全,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护理技能;暴力行为;预防;医疗纠纷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1-0351-02 暴力行为在精神科是最常见,又最需要防范的一种应急危机,暴力行为是指精神病患者在精神症状的影响下发生的自杀,自伤,伤人毁物等冲动行为。以攻击行为较突出,破坏性极强。甚至危及生命。发生暴力行为不单躁狂症患者(mania),还有抑郁症depression,分裂症schizophrenia),癫痫等病人。如:(1)林某,女,25岁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对社会不满入院,住院一段时间突发抓工作人员手大喊我要回家,不然马上撞墙,咬舌。(2)方某,51岁,男以大声喧哗,毁物入院,住院后不配合任何治疗方案,用言语攻击工作人员等。 1.暴力行为评估 (1)不同精神患者暴力行为发生,针对性是不同。分裂症患者最常见,主要受幻觉和妄想支配出现命令性行为或自卫心理,听到有人叫其做什么,或以一物体为参照物暴露症状引出暴力比如视拍片机为拖拉机,违拗症对护理人员的管理会产生反抗和敌对,而发生暴力;躁狂症急性期易激惹,得不到满足,就冲动,个别出现性欲亢进而出现暴力;抑郁症心理较自卑,没有安全感,怕拖累,而自伤或自残;癫痫患者人格会改变,报复心强,暴力行为更残忍,有一种置你死地的感觉。 (2)强行住院,患者出现反抗;工作人员管理经验不足,歧视挑逗患者也会激发冲动 (3)暴力行为发生的征兆:静坐不能,握拳,敌意,横眉冷眼,异样焦虑或欢快,进食单一寡言,身上出现抓伤,威胁性言语等。 2.暴力行为预防 (1)首先我们要清楚认识到护理对象是人,其次是病,要尊重病人的人格,不辱骂病人,不用粗暴的动作和生硬的言语,不激惹病人,合理安置躁动病人。指导家属入院前仔细阅读住院须知,一周后视病情情况方可探视,配合医护工作,避免激惹冲动发生。 (2)对不合作的病人采用强制的手段只会造成抵触心理,要以四心为基点即关心,耐心,爱心,责任心。以患者为中心,主动关爱患者生活情况,了解患者近期心情变化,是否想亲人,为何不配合治疗,出院为啥不吃药,历假情况,对反馈问题及时解答,个人隐私严守保密,并于住院制度宣教。节假日做好心理指导,安抚患者情绪,适时巧妙应用暗示方法,非语言技巧(握臂),让患者感到放心。确保治疗方案实施,控制阳性症状,达到治疗目的。 (3)护士要掌握药物的性能包括药名,剂量,作用,副作用,颜色,如何预防和熟练的技能操作,以取得病人的信任与支持。举例,告知患者及家属口服锂盐会出现胃肠道反应,平时少量多次服用盐水促进排泄,不药粉,因为药粉后遇温水变成凤凰红。 (4)严密观察病情动态变化,包括言语,动作,表情,神态,进食睡眠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处理,合理要求要给予满足,不合理要求给予制止,宣教。必要时采用约束。观察患者在冲动发生前有无睡眠障碍,女患者是否月经期,探视家属说事,减少诱因。 (5)注意与病人沟通方式,表情,位置,空间,距离,肢体语言变化。 (6)鼓励患者以适当方式表达和发泄情绪。比如组织病人唱歌,打球,整理床单位,提高自控能力,树立药物治疗疾病的信心。根据患者病情,身体情况,个体文化,每周安排一天参加康复治疗活动,建立良好人际交流及回归社会角色适应。康复后要告知监护人做好监护责任。 (7)加强护理人员岗前培训及业务学习,掌握专科技能与危机事件应急处理。 3.暴力行为护理 (1)病室保持安静,整洁,舒适,消除环境的不良刺激,护理人员保持仪表仪容整齐及敏锐观察力。 (2)严密观察病情动态变化,有伤人,冲动,毁物,自杀行为遵医嘱设一级护理,在阅览表注明,活动范围要在护理人员视线内,严格交接班。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处理,辅以心理疏导与宣教。入院时指导家属仔细阅读住院须知,保持电话畅通,告知家属治疗区病人多,集体生活难免出现斗嘴,肢体碰撞,有特殊情况院方及时通知,家属及时到位,防范医疗纠纷,建立合作治疗关系。 (3)异常班半小时巡视一次病房,对病人的床单位位置包括康复患者,暴力患者,年老体弱,要心中有数。随身携带对讲机,手机,了解值班人员包括医生,护士,电工,总值班是谁,抢救物品放置要清楚。比如缝合包,以备应急。出现危机事件要大声呼救。 (4)暴力行为患者出现阳性症状采用药物控制,辅以护理。在阳性期时常不配合任何治疗。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年龄,面貌,文化,性格,躯体的情况巧用技能。口服药物:向患者示意这是维生素,钙片,消炎药,或顺患者想象把药物看做星星时不与争辩于认可,诱导服入,拒绝张口检查用和蔼态度示意患者张口看一下牙齿情况,护士动作及眼快,发现无残留,嘱咐患者多喝水,保证药物入肚,如遇有睡前药同晚餐药一起服用,避免值夜班人员少被攻击;做治疗包括肌注,输液:输液时向患者示意你最近进食少,补充下营养,如果您多吃点饭,输液可少,或外伤于消炎,但防输液时困摔倒,给您约束保护,可避免误会与树敌现象发生,约束时动作要快,防患者出现反跳现象;肌注时组织康复患者握住患者躯体,分散注意力,做到无痛技术,动作要快;对软硬不吃患者遵医嘱鼻饲,程中于药物治疗重要性宣教。使患者对护理产生信任,建立护患关系,树立药物治疗信心。 (5)对有攻击行为的患者,护士避免与患者单独相处,避免激惹的语言,不站在患者正面,而应站在患者两侧,一旦出现攻击行为迅速握住患者打人的手臂,用平静温和的态度于劝说,示意你已经被制服。针对女性患者,而男性出现攻击时,不必惊慌,胆大,镇静,心细,首先寻求帮助,一面组织康复患者,一面呼叫保安,报告医生,与患者保持1米距离进行心理疏导,等到人员到齐,从侧面或背面齐心协力制服。护理人员迅速拿保护带各两节即一条保护带有四节,一节先当手指到肘关节距离,腰部相当缠绕处,从腰部绕过,一手握住患者手臂,一手拿保护带在手臂与躯干以一拳距离于腕关节处约束,双脚踝关节以一拳距离为宜,收紧度以一指为宜,约束时先手后脚最

急诊科常见护理常规

急诊科护理常规目录 一.心脏骤停的急救护理常规 (1) 二.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护理常规 (3) 三.呼吸衰竭护理常规 (4) 四.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常规 (6) 五.上消化道出血护理常规 (8) 六.脑出血护理常规 (9) 七.开放性骨折护理常规 (11) 八.昏迷护理常规 (13) 九.急性左心衰护理常规 (14) 十.过敏性休克护理常规 (15) 一、心脏骤停的急救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迅速判断患者意识呼叫患者姓名,轻拍患者肩部,观察其对刺激有无反应,判断意识是否丧失,判断时间不超过 10 秒。确认患者意识丧失,立即呼救,寻求他人帮助。 2、判断呼吸看:患者胸部有无起伏;感觉:面部贴近患者的口鼻,感觉有无气体呼出;听:耳听患者呼吸道内有无气流逸出的声音,判断有无呼吸,判断时间不超过 10 秒。无反应表示呼吸停止,应立即给予人工呼吸。

3、判断患者颈动脉搏动术者用食指和中指指尖触及患者气管正中(相当于喉结部位),旁开两指,至胸锁乳头肌前缘凹陷处,判断时间不超过 10 秒。如无颈动脉搏动,应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 【护理措施】 1、一旦确诊心脏骤停,立即向周围人员呼救并紧急呼叫值班医师,积极就地抢救,立即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术(CPR)。 2、紧急实施徒手心肺复苏术,建立呼吸通道 (1)将患者置于硬板床或背部坚实的平面(木板、地板、水泥等),取仰卧位,双腿伸直,解开上衣,放松裤带。 (2)开放气道,清除呼吸道内异物:开放气道采用仰头抬颏法:患者仰卧,急救者一手放在患者前额,使头部后仰,另一手的食指与中指置于下颌骨外向上抬颏。若呼吸道内有分泌物,应当时清洁呼吸道,取下活动义齿,再开放气道。 (3)人工呼吸:人工呼吸采用口对口呼吸法:抢救者深吸气后,用口唇把患者的口全罩住呈密封状,缓慢吹气持续 2 秒,确保胸廓隆起。送气时,用一手拇指与食指捏住患者鼻子防漏气;呼气时,两手指松开。通气频率为 10~12 次/分钟,每次吹气量为 700~1000ml。 应用简易呼吸器法:将简易呼吸器连接氧气,氧流量 8~10L/min,一手以“EC”手法固定面罩,另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每次送气 400~600ml,频率 10~12次/分钟。 送气同时观察人工呼吸的有效指征,即见患者胸廓起伏。 (4)胸外心脏按压:抢救者跪于患者的右侧,快速确定按压部位为胸骨中下 1/3 处。按压手法:以一手掌根部放于按压的准确部位,另一手平行重叠于此手背上,手指并拢,只以掌要部接触按压部位双臂位于患者胸骨正上方,双肘关节伸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按压幅度:使患者胸骨下陷成人为 4~5cm;5~13岁儿童为3cm;婴幼儿为2cm。按压频率:100次/分钟。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为30:2。操作5个循环后再次判断颈动脉搏动及自主呼吸 10 秒,如已恢复,进行进一步生命支持;如自主呼吸未恢复,继续上述操作5 个循环再次判断,直至高级生命支持人员及仪器设备的到达。 (5)心肺复苏的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效指征:①能摸到大动脉搏动,收缩压在8kPa(60mmHg)以上; ②发绀减退,面色、口唇、甲床及皮肤等色泽由灰转红;③散大的瞳孔缩小;④呼吸改善或出现自主呼吸;⑤昏迷变浅或出现反射或挣扎;⑥可以排尿;⑦心电图波形改善。 以上只要出现前2项指标,说明有效,应继续行CPR。胸外心脏按压的同时,可用面罩呼吸囊加压给氧,必要时立即行气管内插管或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 3、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给药通道,遵医嘱及时准确给予各种抢救药物,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并密切观察药物的效果。 4、进行心电监护。如出现室颤,经药物治疗无效,应尽快进行电除颤术。 【健康指导】

急诊患者的入院护理

急诊患者的入院护理 1报告医生 2准备急救器材及药品 3安置患者 4配合抢救 5询问病史 不舒适的心理社会因素 1焦虑或恐惧 2角色适应不良 3生活习惯改变 4自尊受损 5缺乏支持系统 半坐卧位适用范围: 1头面部及颈部术后 2 心肺疾病引起呼吸困难 3腹腔、盆腔手术后 4 恢复期体质虚弱的病人 疼痛病人心理护理 1减轻心理压力 2分散注意力,方法: 参加活动 音乐疗法 有节律按摩 深呼吸 指导想象 松弛疗法 压疮(pressure ulcer)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原因: (一)压力因素 1、垂直压力(pressure) 2、摩擦力 (friction) 3、剪切力 (shearing force) (二)营养状况营养不良是导致压疮发生的内因 (三)潮湿皮肤经常受到潮湿及排泄物刺激,使皮肤抵抗力降低。皮肤组织极易破损。(四)年龄老年人皮肤干燥,缺乏弹性,皮下脂肪萎缩、变薄,皮肤易损性增加。 全关节范围活动练习ROM练习指根据每一特定关节可活动的范围,通过应用主动或被动的练习方法,维持关节正常的活动度,恢复和改善关节功能的锻炼方法。 目的: 1维持关节活动度 2预防关节僵硬、粘连和挛缩 3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关节营养的供给 4恢复关节功能 5维持肌张力 吸痰的注意事项 1吸痰前,检查电动吸引器性能是否良好,连接是否正确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每吸痰一次因更换吸痰管

3吸痰动作轻柔,防止呼吸道粘膜损伤 4痰液粘稠时,可配合叩击,蒸汽吸入,雾化吸入,提高吸痰的效果 5储存瓶内吸出液应及时倒掉,不得超过2/3 6每次吸痰时间小于十五秒,以免造成缺氧 氧疗的副作用 当氧浓度高于60%,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可能出现氧疗副作用,常见的氧疗副作用有: 1氧中毒:其特点是肺实质的改变,表现为胸骨下不适,疼痛,灼热感,继而出现呼吸加快恶心呕吐烦躁断续的咳嗽。 2肺不张:吸入高浓度的氧气后,肺泡内氮气被大量置换,一旦支气管有阻塞时,其所属肺泡内的氧气被肺循环血液迅速吸收,引起吸入性肺不张。预防措施是防止分泌物的阻塞。3呼吸道分泌物干燥:应该加强湿化和雾化吸入,氧气是一种干燥的气体,吸入后可导致呼吸道粘膜干燥,分泌物粘稠不易咳出且有损纤毛运用。 4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仅见于新生儿以早产儿多见,由于视网膜血管收缩视网膜纤维化最后出现不可逆转的失明,因此应控制氧浓度和吸氧时间。 5呼吸抑制,见于2型呼吸衰竭者,氧饱和度降低,二氧化碳饱和度增加,由于二氧化碳分压长期处于高水平,呼吸中枢失去了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呼吸的调节主要依靠缺氧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来维持,吸入高浓度的氧,解除缺氧对呼吸的刺激作用,使呼吸中枢刺激加重,甚至呼吸停止,因此对此种病人应该给予低浓度低流量1-2升每分钟,氧分压维持在8kpa 发热的临床过程 1体温上升期:产热大于散热。体温骤升/渐升。主要表现是皮肤苍白、畏寒、寒战、皮肤干燥 2高热持续期: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主要表现是皮肤潮红、灼热;口唇、皮肤干燥;呼吸深而快;心率加快;头痛、头晕、食欲不振、全身不适、软弱无力 3退热期:散热大于产热,体温骤退/渐退至正常水平。骤退型者大量出汗,皮肤潮湿,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等虚脱或休克现象 体位引流:患肺处于高位,引流的支气管开口向下: 实施要点: 1患者体位是:患肺处于高出,其引流的支气管开口向下,便于分泌物顺体位引流而咳出,临床上应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采取相应的体位进行引流 2嘱患者间歇深呼吸并尽力咳痰,护理人员轻扣相应部位,提高引流效果 3痰液粘稠不易引流时,可给予蒸汽吸入,超声雾化吸入,祛痰药,有利排除痰液。 实施时间与次数为:每周2-4次,每次15-30分钟,已选择在空腹时进行。 4监测内容包括:患者的反应,如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等,应停止引流,2。引流的色质量并予以记录,如引流液大量流出,应注意防止窒息,如引流液每日小于三十毫升,可停止引流。 应用冷、热疗法的禁忌 冷疗法的禁忌: 1循环障碍 2组织损伤、破裂 3水肿部位 4慢性炎症或深部化脓病灶 5冷过敏者 冷疗禁忌部位

实施护士分层管理对精神科暴力行为的影响

实施护士分层管理对精神科暴力行为的影响 目的:探讨护士分层管理对精神科暴力行为的影响。方法:自2015年7月1日起对取得护士职业资格证书,从事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1.5年以上的17名护士,采用护士分层管理,弹性排班,根据护士不同能级,将护士分为N1~N4四个层级,制定各层级护士岗位职责,采取扁平化责任制整体护理的工作模式,比较护士分层管理前后6个月暴力行为发生率。结果:实施护士分层管理后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士分层管理能有效降低住院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提升护理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nurse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on the violent behavior of psychiatric department.Method:Since July 1,2015,obtained the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of nurses,17 nurses working in psychiatric clinical nursing work for more than 1.5 years,used the nurse hierarchical management,flexible scheduling,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nurses,nurse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levels of N1-N4,the development of each level of nurses job responsibilities,took the flat responsibility system as a whole nursing work mode,and compare the incidence of violent behavior of nurses in the 6 months before and after the management.Result: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urse stratified management,the incidence of violent behavior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1).Conclusion:Hierarchical management of nurse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violence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re,it is worth promoting the application. [Key words] Stratified management;Psychiatry department;Violence 精神科暴力行为是指精神病患者在精神症状影响下突然发生的自杀、自伤、伤人、毁物等冲动行为,以攻击行为较为突出,具有极强的爆发性和破坏性,会对攻击对象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1]。及时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是精神科护理的首要工作,更是精神科护理的难点之一。据调查,精神病患者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率约为一般人群的10倍。有研究发现在精神病患者的攻击对象中,精神病院的工作人员占首位,而护士所占的比例最高[2]。笔者所在科对精神病患者发生暴力行为进行根源分析,其中,患者因素、工作人员因素、管理因素、环境因素所占比例最大。而工作人员因素、管理因素是护理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选择有效的护理管理措施是确保护理安全的重要前提。护理人员的分层次使用是适应现阶段护理管理的一种重要模式[3]。笔者所在医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笔者所在科是中西结合科封闭式病房,收治的是男性精神病患者。通过实行护士分层管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精神科暴力行为的防范

精神科暴力行为的防范 近年来,广东省兴宁市人民检察院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发现兴宁市频频发生暴力型精神病患者(俗称“武疯子”)伤人,甚至致人死亡的恶性案件,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暴力型精神病患者成为社会治安的一大隐患。如何加强对暴力型精神病患者的防范措施,是值得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重视的一个问题。现结合检察办案实践,就如何防范暴力型精神病患者犯罪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当前暴力型精神病患者犯罪的一些现状和存在问题 近年来,精神病患者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精神病患者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和如何防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尽管多年来政法部门会同卫生、民政和残联等有关部门积极开展精神卫生防治工作,为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是近来本地一些精神病人伤人杀人,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等恶性问题仍比较突出。 精神病人,是指患有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严重的智能欠缺或者精神发育不全达到中度(如痴愚)或者更为严重程度(如白痴)等严重精神障碍或者精神疾患的人。暴力型精神病患者犯案,其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规定有一些将构成刑法上的犯罪,但相当大的一部分,由于行为人———精神病人在主观心理状态方面的严重障碍,将

不被认为是犯罪。 无论是构成犯罪或者不构成犯罪,社会对他们适用的矫治措施都应考虑到他们的疾病,才可能有效地保障社会秩序的安定。按照法律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违法犯罪的,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治疗。但是,如果无法找到监护人,或者监护人十分贫困,无能为力时怎么办?政府由哪个机构来负责强制治疗?具体程序怎样? 本市的民政部门由于财政较困难,还没有很好的办法来对无能为力的精神病人进行救助。卫生部门现在采取的新型合作医疗为精神病人的治疗提供了很好的保障,但是合作医疗报销都属于事后报销,对于困难群众事前拿出一笔巨款来付医疗费又是一个难题。所以,现在对精神病人管理等方面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精神病人的危害社会行为的原因和致病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构成的。对此,社会只能通过综合治理的手段,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抑制这些因素所起的危害作用。我们检察机关在办案过程中,依照法律规定,如果犯罪嫌疑人一经鉴定为精神病人或者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处于精神病病发期时,那么,公安机关立案的应撤销案件;已移送起诉的,检察院应作出不起诉决定;在审理过程中,法院应作出终结诉讼的裁定。

精神科护理案例分析题汇总

精神科案例分析题 病例1分析题 患者男性,31岁,1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多疑、敏感,认为邻居在背后议论他,说他的坏话。感到马路上的人也在说他,诋毁他的名誉。近1个月病情加重,认为邻居收买了公安局的人派人跟踪监视他,想害死他,并用高科技仪器控制他的脑子,让他头痛,使他生不如死。为此,患者多次拿刀找邻居,被家人及时制止。近3天,患者拒食,听到有声音告诉他:“饭里有毒,不能吃。”医生与其交谈时,患者表情变化不明显,语声偏低,反应慢,很少抬头看医生,否认自己有病。问题: 1.请指出该患者的主要精神症状是什么?答:1.主要精神症状:有被害妄想(1分)、幻听(1分)、情感淡漠(0.5分)、无自知力(0.5分)。 2.该患者的医疗诊断是什么?偏执型精神分裂症。(2分) 3.主要的护理措施有哪些?.主要护理措施包括 (1.)躯体方面:纠正营养失调;改善患者睡眠;观察药物副作用;协助料理个人卫生;躯体疾病护理。(1分) (2.)心理功能方面:对被害妄想:耐心护理,说服劝解,保证进食,注意安全;对情感淡漠的护理:利用语言及非语言方式表达对患者的关心,鼓励其说出内心的感受,改善其情绪衰退。(1分) (3)社会功能方面;强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社会交往能力训练,

工作能力训练,娱乐能力训练。(1.5分) (4)安全护理(1.5分)。 案例2 男,38岁,工程师,个性孤僻,工作认真。3年前,患者对某同事提过意见后,彼此关系疏远,渐怀疑将会遭到对方报复。以后开始怀疑周围的人在监视他,并认为某同事在背后策划、曾向领导写信控诉被害情况。一年前调动工作至另一城市,不久,即听到有声音说其妻子已来到该城市常听到害他和夺妻等有关的事,否认有病,只承认患过神经衰弱。 患者有哪些精神症状?被害妄想.幻听.无自知力、情感淡漠 可能的疾病诊断是什么?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常用护理诊断有哪些?1营养失调2睡眠形态紊乱3生活自理缺陷4思维过程改变5有冲动、有暴力行为的危险(对自己或对他人)6不合作7医护合作问题 护理措施有哪些? 病例3 李某,男,17岁,未婚,因急起行为反常5天入院.国庆节前几天连续操练节目,甚感疲劳,节后出现失眠。10月9日急起话多、唱歌、唱戏,到街头闹市区游荡。说看见别人身边有鬼,对一个不相识的小孩说其父已死,吓得小孩哇哇大哭。上课时突然拍桌踢椅,吃饭时将碗中的鱼头往窗外抛,。曾数次跑到监狱门口与岗哨纠缠,声称父、弟均在狱中。

暴力行为的防范及处置措施1

暴力行为的防范与护理 一、概念 精神科暴力行为是指患者在精神症状的影响下突然发生的自杀、自伤、伤人、毁物等冲动行为,以攻击行为较突出,具有极强的爆发生和破坏性,会对攻击对象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暴力行为是精神科最为常见的急危事件,可能发生在患者家里、社区、医院等,会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危害及严重后果。 二、暴力行为发生的征兆评估 1.行为:兴奋激动可能是暴力行为的前奏。一些早期的兴奋行为包括踱步,不能静坐,握拳或用拳击物,下鄂或面部的肌肉紧张等。 2.情感:愤怒、敌意、异常焦虑、易激惹、异常欣快、激动和心不在焉不稳定可能表示患者将失去控制。 3.语言:患者在出现暴力行为之前可能有一些语言的表达,包括对真实或想象的对象进行威胁,或提一些无理要求,说话声音大并具有强迫性等。 4.意识丧失:思维混乱、精神状态突然改变、定向力缺乏、记忆力损害也提示暴力行为的可能发生。 三、预防暴力行为发生的措施 对有多次或恶性暴力行为史或现在具有某些暴力行为征兆的患者,应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 1. 适宜的环境:将患者要安置在安静、宽敞、温度适宜的环境

中,关掉音响、电视等可能产生的噪音,减少环境的刺激作用。 2. 减少诱发因素:适当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如吸烟、打电话、吃小零食;提前或退后一些打扰患者的治疗和护理项目,如留取检验标本、注射、处理个人卫生如洗澡理发等;暂不安排这类患者参加竞争性的工娱疗活动;不与患者争执等。 3. 提高患者的自控能力:鼓励患者以适当方式表达和宣泄情绪,明确告知患者暴力行为的后果;设法提高患者的自信;设法分散患者的注意力,转移患者的暴力意图;告知患者觉得无法自控如何求助等。 4. 加强对精神症状的控制:保证药物的供给;把患者可能的暴力倾向及时告诉医生,以便做出及时有效的医疗处理。 四、发生暴力行为时的措施 1. 寻求帮助:当有攻击他人或破坏物品等暴力行为出现时,首先要呼叫其他人员帮助,以便能尽快控制场面。 2. 控制场面:疏散围观病员,转移被攻击对象,维持周围环境的安全与安静。 3. 解除武装:以坚定、冷静的语气告诉患者,将危险物品放在一旁,然后将其移开,同时向患者解释此物品是暂时保管,以后归还,以取得病人信任;如语言劝说无效,一组人员转移病人注意力,另一组人员趁其不备快速夺取危险物品。 4. 转移病人:将患者转移到安静的房间,减少外界干扰。 5. 身体保护:患者无法控制自己行为时,可采用保护性约束方式协助患者控制自己。保护过程中需告知其约束的目的、陪伴在旁与

浅谈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浅谈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发表时间:2010-11-18T10:28:13.873Z 来源:《中国医药卫生》2010年第10期供稿作者:朱琳 [导读] 急诊患者起病急,发展快,病情重,大多数急诊患者在到医院后往往经历痛苦,恐惧,担忧,怀疑,抗拒等心理过程 朱琳 宿松县人民医院(安徽宿松246501)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0 5734(2010)10-0108-01 急诊患者起病急,发展快,病情重,大多数急诊患者在到医院后往往经历痛苦,恐惧,担忧,怀疑,抗拒等心理过程,甚至产生无助悲哀等消极情绪。急诊科护士首先接触患者,护士的语言行动都会对患者产生很大影响。这时,急诊护士不仅应具备很强的应急能力和过硬的抢救技术,还必须了解和掌握各种病人心理需要,根据病人的心理特点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消除不的心理因素,使患者身心处于最佳状态,保证对患者及时诊断治疗。 1 抢救患者的心理护理 1.1 外伤患者的心理护理在急诊患者中大多数为外伤患者,如车祸,坠落伤,临床表现为疼痛,出血,患者往往惊慌失措,恐惧万分,迫切要求尽快得到最佳治疗护理。例如:患者,男,21岁,骑摩托车时摔伤左手及右小腿,由于出血过多,患者面色苍白,呻吟不止,家属和患者都非常着急。应嘱患者不要直视伤口,以免增加恐惧心理,迅速输液、给氧和清创止血。操作迅速果断,注意忙而不乱,并主动与患者交谈,转移患者注意力,使患者产生一种亲切感,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同时安慰家属,使其给患者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配合清创手术顺利进行。 1.2 服毒患者的心理护理: 1.2.1 自服者往往因社会家庭个方面的因素而产生轻身心理,如屡次高考落榜,失恋,夫妻吵架,婆媳关系不和睦等。例如:患者,女,24岁,因两次考研失败又失恋而产生抑郁心理,觉得自杀可以解脱现有的一切烦恼,自服农药被急诊送入院。这类患者往往有厌世情绪,多数处于狭隘心理状态,抢救中情绪激动并阻拦治疗,导致操作无法进行。如果没做好心理护理,很可能导致错失抢救时机。对于这类患者,应积极用温和体贴的态度和语言去感化患者,不要用刺激性语言,同情关怀病人,使其体会到医务人员在为抢救其生命而努力,认识到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主动配合抢救。同时我们也做好家属的说服工作,使患者最大程度地获得家属的安慰,打消悲观厌世的念头,树立起生活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1.2.2 误服者多具有焦虑、担心、害怕的心理,此时,应向患者耐心解释所服药物的薄性反应,使患者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不至于在某种毒性突然发生时感到恐慌,并及时指导患者进行正常的口服洗胃,若剂量大、病情重者应插管洗胃。 1.3 急腹症患者的心理护理:急腹症患者腹痛剧烈,难以忍受,害怕恐惧心理特别严重。他们对医护人员寄予很大的希望,迫切要求能够止痛、迅速解除其痛苦。这时护士应以急患者所急、痛患者所痛的态度,一方面迅速检查,尽快明确诊断,并耐心解释不能随便用止痛药,以免掩盖病情,使病情恶化,不利于诊断、治疗。同时,要用温暖同情的语言和行为消除其紧张心理,使其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并给予患者必要的鼓励,增强其抵抗疼痛的信心,使其认识到医务人员非常了解患者目前所受的痛苦,正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其病情进行彻底诊察和治疗,以激励患者。配合诊治。 2 急诊患者的常规心理护理 2.1 就诊时的心理护理:急诊护士最先接待患者,其一言一行、—举一动都会对患者产生很大影响。故而首先要求护士有整洁、利落、稳重、端庄的仪表,对病人态度和蔼热情、语言温和、礼貌待人,使患者一踏进急诊室就有一种平静的心理,产生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诉说病情时要认真聆听,不要东张西望,不要随意插话,同时仔细分析,尽量做到诊断准确,缩短不必要的转诊时间。另外,一切手续要求简单,使患者产生一种轻便感。 2.2 处置后的心理护理:多数患者取得药物后,常担心药物的效果,此时护士要配合医生对所用药物做一定程度的解释,如用阿托品可能出现心慌、口干、面红等反应,嘱患者不要害怕,可多饮水。对一些不够住院条件而主动要求住院的患者,要向其说明不住院的理由,仔细指导回家后的注意事项及随诊时间,使患者放心离去,这样如果旧病复发,也不会产生恐慌心理。总之,急诊护理人员除了要具备必要的医学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术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良好的个人修养及职业道德,提高急诊护理的工作质量和护理效果,帮助患者尽快解除身心痛苦,使其早日恢复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