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合集下载

伤寒论注(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全篇

伤寒论注(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全篇

伤寒论注(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全篇阳明经在体内位置,与太阳经相对而言,太阳经在表,阳明经在里。

阳明经内管胃,外管肌肉,胃为阳明之府。

阳明病,分病经和病府。

身热烦渴,目痛鼻干不得眠,不恶寒反恶热者,此为阳明经病,即邪在肌肉。

潮热谵语,手足腋下濈然汗出,腹满痛,大便硬者,此为阳明府病,即邪在胃。

病分经府,其治有别。

经病之证为外证,府病之证为里证。

4.1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太阳之邪传经入阳明经,为阳明经病;传入阳明府,则为阳明府病。

阳明府即胃,大便结硬不得出,是为胃家实也。

4.2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是《内径》言传经一般次第,非绝对日数。

阳明乃多气多血之府,风寒传入,邪盛于中,太阳之表邪已除,又未传其他经,则单纯阳明病脉大,即不浮大,不弦大。

一句话,正阳明之脉大。

4.3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阳明之病,本自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出不透彻,余邪传入阳明,在经则为阳明外证,为经病,入府则为阳明府病,胃实也。

4.4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太阳之邪传阳明,有来自中风的,有来自伤寒的。

若能食,是来自中风,以风乃阳邪,阳能化谷,故能食,名中风;若不能食,是来自伤寒,以寒乃阴邪,不能化谷,故不能食,名中寒。

阳能化谷者,风伤,卫迎之而发热,胃中热能提高故能化谷。

阴不能化谷者,寒伤,荣收缩以御之,血流因寒而变缓,胃中热能降低,故不能化谷。

4.5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太阳中风,发热,汗自出,恶寒。

太阳风邪传阳明,即风邪入肌肉,虽身热,但与太阳中风之热不同,乃发于肌肉,蒸蒸而热,不似太阳之阵阵发热。

风邪入肌肉,肌肉之热蒸蒸而上,故皮肤反而不恶寒而恶热。

阳明病外证:身热烦渴、目痛鼻干不得眠,不恶寒反恶热,病在经。

阳明病内证:潮热谵语、手足腋下濈然汗出、腹满痛、不大便或大便硬或大便难。

病在府。

4.6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四节 阳明病变证
【原提文要】】傷:寒论身湿黃热發发熱黄,,梔热子重蘗于皮湿湯主的之证。
(261)
治。
陈肥【蔚梔辨子:治十栀五要子箇炙已)相发合黃于蘗,二热兩重上 外三,味只,以有水身四黄升于,发煮湿热取,,一壅升而半滞无,三内去焦滓瘀,之分证溫再。服。
汪辨陽,苓阳明本友明證有:蓄,久辨血其瘀太人血证阳喜,,忘故蓄必者令血验,喜证其必忘,大有。必便畜屎验易血雖其,。鞕小亦所,便各以大利从然便;者反 易,其色必黑其者府,而宜言抵之當。湯下之。(237)
第四节 阳明病变证
【原文】病人無表裏證,發熱七八日,雖脈
浮熱數則者消,穀【可喜提下饑要之,】。至:假六论令七阳已日明下不蓄,大血脈便证數者不,解有,瘀合血 ,宜【抵辨當治湯要。点(】2:57病)机:阳明邪热与 若(2脈主5數症8不):便解发硬,热,而宿,下色瘀消不黑相谷止易结易,解。饥必,,協脉健熱数忘便膿,血大也。
第四节 阳明病变证
四、血(热)证 【原文】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嚥
者,此必衄。(202) 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則衄。(227

【提要】:阳明热在血分与热在气分的衄血 证。
第四节 阳明病变证
【原文】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 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濈然汗出則愈。(216)
陽明病,下之,其白外相有兼熱),手足溫,不結胸 ,心治中法懊:憹清,宣饑郁不热能,食方,但用頭栀汗子出豉者汤,。梔子
豉湯主之。(228)
第四节 阳明病变证
三、蓄水证
【【原提文要】】若:脈浮此發两熱条,论渴述欲阳飲明水热,盛小阴便伤不水利 柯者韵,伯豬苓:湯栀气主子不之豉利。汤的(不证2及2治3者及),禁白例虎。汤继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分析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分析
⑵腑: 胃肠——受纳腐熟水谷,转输排泄糟粕。
以降为顺,以通为用。
脾和胃——纳化相依 升降相因
燥湿相济
⑶阳气:二阳
3
⒋阳明病证候分类
邪热留扰胸膈证——栀子豉汤(清宣郁热) ⑴阳明热证: 胃热弥漫证——白虎汤类(辛寒折/清热) 阴伤水热互结证——猪苓汤(滋阴清热利水) 阳明腑实证——三承气汤(泻热通腑) ⑵阳明实证: 脾约证——麻子仁丸(润下缓通) 津枯便结证——蜜煎方或猪胆汁(导便润便) 阳明禁下 ⑶阳明其他证:胃寒欲呕证——吴茱萸汤(温胃降逆止呕) ⑷阳明变证:茵陈蒿汤证、(抵当汤证)
10
外证
[原文]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
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 热也。 (183) [提要] 阳明初感的见证及辨证要点
[释义]
恶寒特点:时间短暂,程度轻浅,可以自罢 恶寒机理:初感外邪,阳气内郁,热势未盛
11
[原文]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
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 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185) [提要] 太阳转属阳明的两种成因
[释义]
太 阳 病 初病发汗不彻 → 邪热化燥入里 发热无汗 呕不能食 汗出濈濈然 表邪 失治 入里 转 属 阳 明
9
三、阳明病脉证 [原文]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 不恶寒,反恶热也。(182) [提要] 阳明病的外证 [释义] 身热——里热炽盛 蒸腾于外 汗自出——里热迫津外泄 不恶寒——无太阳表证 反恶热——里热太盛而致患者有恶热感
4
第一节
目的要求
阳明病纲要
⒈掌握“胃家实”的涵义及作为阳明病提纲的意义。 ⒉熟悉阳明病的病因、病机、主证、主脉,明确 其与太阳、少阳病脉证的鉴别要点。

伤寒论课件: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课件: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阳 明
(二) 呕不能食——邪气内传入里,胃失和降
反汗出濈濈然——里热亢盛,迫津外泄
伤寒转系阳明者, 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提要】
论伤寒转系阳明的特征。
【释义】
伤寒转系阳明 ——邪离太阳,兼及阳明。 濈然微汗出 ——热迫津泄。 伤寒—无汗 转系即介于二者之间, 阳明—多汗 腠理始开——濈然微汗出。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 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 寒,反恶热也。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一、定义 阳明病是外感病发展过展中,邪
入阳明,正邪相争剧烈,邪热盛极的 阶段。以“胃家实”为主要病理机转, 其性质为里、热、实证。
二、阳明病的病因病机
阳明病的成因: 1、本经自感:里热素盛,感邪后直接入里化热化燥。
-------正阳阳明 2、太阳病失治、误治,胃中干燥转属阳明。
-------太阳阳明 少阳病误用发汗、利小便,伤津化燥转属阳明。
-------少阳阳明 阴病转出:以太阴转出阳明者居多。
三、阳明病的病变部位
1、从经络角度 -------足阳明胃经 2、从脏腑角度 -------足阳明胃腑
-------手阳明大肠腑 涉及小肠
四、阳明的生理
阳明
足阳明胃 —主受纳 手阳明大肠 —主传导
吸取营养、化生 精微,排除糟粕。
1、经脉的循行:从头至足,贯穿全身 2、脏腑的功能: 3、阳明阳气的作用部位: 4、阳气的功能:
热发于外——洪大滑数
特点: 热结于内——沉实而大
小结:
一、性质:胃家实 二、来路:太阳阳明、少阳阳明,正阳阳明,太阴转属阳明
汗、吐、利小便太过,伤津化燥 三、成因: 汗出不彻,邪热内传
阳气素盛 太阴病,阳复太过,邪从燥化 津液素亏 四、脉证: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内证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外证 濈然微汗出,始虽恶寒,大便硬, 脉大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二0)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二0)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二0)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原文】《伤寒论》第189条辨:“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原文解释】阳明感受风邪,出现口苦、咽喉干燥、腹部胀满、微微气喘、发热怕冷、脉象浮紧症状的,不能攻下。

若误行攻下,就会使腹部胀满更加厉害,小便不易解出。

很多人不知道阳明篇里,张仲景一再强调,在攻下的时候,一定要确诊是纯阳明实证。

如果有其他的症状,如口苦,咽干,这是少阳证,少阳胆,那个胆汁往上反逆。

少阳证,小柴胡汤,有胸胁苦满。

这个条辨,有腹满,看起来象是阳明证,但是,腹满也有虚证,例如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这也是有腹满,因为肚子里面满肚子的气。

还有微喘,发热,恶寒,所以,不能确定为纯阳明证的时候,千万不要去攻下。

一定要确定是阳明里实证的时候。

如果还有表证,去攻下,表邪就会入里,进入三焦。

我们把人分成三个部分,横膈以上是上焦心肺,横膈到肚脐中焦是脾胃,肚脐以下是下焦肾,膀胱,大小肠。

上焦为阳,下焦为阴,中焦半阴半阳。

当攻下以后,下焦的阴气往下走,上焦的阳气会往下陷到中焦。

阳气不应该呆在中焦,要回头,这样就会造成横膈膜震动,病人就会出现喘满的现象。

攻下以后,肠胃就会空虚,阳气就会下陷。

所以,有阳明证兼有伤寒表证或者是中风表证的时候,不可以攻里。

一定要确实是实热的时候,才可以攻下。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四三)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四三)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四三)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伤寒论》第211条辨:“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

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原文解释】发汗太过,或重复发汗,大伤阳气,出现谵语,脉象短的,属于死候;若脉与症相应的,不属死候。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这个病人已经发了很多汗了,伤了很多津液了,结果,医生一看,是桂枝汤症,因为有汗是桂枝汤,结果再用桂枝汤,这就是重复的发汗,大伤其津液,肯定会亡阳。

“谵语”因为医生重复的发汗,津液不够了,胡言乱语。

阳明症,把肠胃里面的水分被发掉了,才会造成燥屎,桂枝汤发出来的就是肠胃里的津液,一般来说,用桂枝汤,不见得会造成燥屎,因为桂枝汤里有炙甘草,有生姜,红枣。

可能是用了麻黄汤,或者葛根汤,才会造成这种情形。

“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短脉就是阴脉,代表里面的津液没有办法自己回头了,不能自己回头,就是很危险的了。

津液只要自己能回头,这个人就不会有问题。

伤寒论的条辨很多,已经发汗了,再发汗,就亡其阳,会死人,造成很多后面的中医不敢用,不敢用就不用了,不求无功,但求无过,这种心理不好。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三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三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三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伤寒论》第208条辨:“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

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

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原文解释】阳明病,脉象迟,汗出而不怕冷,身体沉重,短气,腹部胀满,喘息,若发潮热的,这是表症即将解除而已成里实,可以攻下里实;若手足不断汗出的,这表面大便已经硬结,用大承气汤主治。

若出汗较多,轻微发热而怕冷的,这是表症未解,病人不发潮热,不能用承气汤攻下。

若腹部胀满厉害、大便不通的,可用小承气汤轻微泻下来和畅胃气,而峻泻药攻下不可用。

这个条辨就是讲阳明病,如果有表证,要先解其外再去攻里。

这个就是外证要解掉了,本来是恶寒,现在不恶寒了,汗出。

当外证还没有完全去掉的时候,会有身体感觉沉重的现象,有腹满,短气,喘,有潮热,这是阳明证。

前面告诉我们太阳证快要去掉了,阳明证要出来了。

这个时机,就可以攻里。

攻里我们有很多种处方。

如果是手脚不断地出汗,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了,大便已经硬掉了,就是用大承气汤。

如果是汗多,还有一点点怕冷,有一点点发热,这是提示,表证还没有完全解掉,这个时候,不可以用承气汤。

如果是肚皮胀满,大便又拉不出来,可以用小承气汤来轻微的通一下,千万不可以用大泄下。

我们先讲实证,如果胃炎,肠炎,是不能攻的,不要乱攻。

在《金匮要略》里面有一张处方叫大黄甘草汤,胃的下方有二斗食物,这二斗食物可以保证我们的生命延续七天,也就是在七天之内,如果找不到食物吃,只喝水也能活七天,活这七天就是靠胃的下方的二斗食物。

但是,如果是吃了坏死的食物,那这坏死的食物在胃里面呆七天,那怎么可以呢?我们如何来清除胃的下方坏死食物,就是用大黄甘草汤来清除。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是坏死的食物?朝食暮吐,也就是早上吃进去的东西,黄昏的时候吐出来,这就代表食物在胃里面没有消化掉,这就是大黄甘草汤。

【《伤寒论》原文+翻译+译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

【《伤寒论》原文+翻译+译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

【《伤寒论》原文+翻译+译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原文】问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谓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约①(一云络)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实②是也;少陽陽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注释】①脾约:因胃热乏津,脾之输布功能为胃热所约,以致肠燥便结的,名脾约。

②胃家实:胃家包括胃与大肠,指胃肠燥实。

【译文】问:三种不同的病症,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各是指的什么?答:太陽陽明症,就是指脾约症,即胃燥津伤而引起的便秘症。

正陽陽明,就是指胃家实症,即肠胃燥热积滞成实症。

少陽陽明,是指误用发汗、利小便之法,使津液损伤,致津枯肠燥而成实,则形成大便难以解出的病症。

【评析】本条讲陽明燥实症的症型和成因。

本条以三陽陽明冠于陽明病篇之首,旨在揭示陽明病的复杂情况:既有太陽新病与脾约宿恙同见的太陽陽明,又有少陽病误治致津伤便难的少陽陽明,又有不兼太少而陽明自家燥实的正陽陽明。

脾约症的特点是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乃习惯性便秘,大多见于杂病,决不会是外感病初期,所以有一些注家解释脾约症为太陽转属陽明,是不切实际的。

少陽陽明是少陽病因发汗、利小便太过,津伤肠燥而致的烦实大便难症,此时少陽病应当还未全罢,所以名为少陽陽明。

如果少陽病已全罢,就没有突出少陽的必要,因为误治伤津化燥转属陽明,尤其多见于太陽病,并非仅见于少陽。

因此,太陽陽明为外感兼夹杂病,实际属于合病,少陽陽明为少陽误治转属陽明,性质同于并病,只是没有命名罢了。

至于正陽陽明,正,是纯的意思,不夹杂太陽或少陽,单纯为陽明燥实症。

由此可见,以本条为陽明病篇之首,既有症型的区分,也有成因的提示,并且以问答方式讨论,其本身就有着特殊意义。

【原文】陽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译文】陽明热实症的病机,主要是胃肠燥实。

【评析】本条讲陽明热实症的提纲。

胃家包括胃与大肠,“实”指邪实,就是《内经》所说的“邪气盛则实”,因此,胃家实应包括胃的无形热盛与大肠的有形热结。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六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宜麻黄汤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六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宜麻黄汤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六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宜麻黄汤
《伤寒论》第235条辨:“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原文解释】阳明病,呈现浮脉,无汗而又喘促的,用麻黄汤发汗,就可痊愈。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就用麻黄汤,所以,麻黄汤是非常好用。

麻黄汤是治喘,不单单是喘,其实咳嗽也是喘。

所以,我们学中医要扩大一点,不要仅限于字面上的东西,要知道如何去延伸。

所以,咳嗽也是喘,我们有大青龙汤,小青龙汤,很多处方里面都会用到麻黄。

麻黄是入肺。

无汗而喘者,因为病人还有表证,都可以使用麻黄汤。

意思就是只要有表证,看到的是桂枝汤证,就用桂枝汤去解,看到是麻黄汤证,就用麻黄汤去解。

阳明证要攻下,一定是要没有表证才可以攻下。

这是基本的原则。

遇到太阳中风,就用桂枝汤,病人是太阳伤寒,就算是病人有阳明证,看到了麻黄汤证,还是先用麻黄汤,把汗发掉以后,再去攻下。

千万不要来一个自己创立的麻黄汤合承气汤
这个条辨就是说,如果病人阳明病,又兼有脉浮,无汗而喘,喘就是伤寒,麻黄汤证,就需要发汗,发汗则愈。

宜麻黄汤,就是说在阳明病攻下前,,如果病人确定有表证,一定要先解表后再攻下。

这一条和上一条,都是用“宜”,而不是“主之”,也就是说,“宜”是首选,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来解。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五六)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五六)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五六)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伤寒论》第224条辨:“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原文解释】阳明病,汗出多而口渴的,属汗多津伤、胃津不足的口渴,不能用猪苓汤治疗。

因为猪苓汤能够通利病人的小便,而进一步损伤津液。

这个条辨的原文只是一个原则,但是,如果真的有小便不利,是因为堵到东西了,要用猪苓汤把它清出来,我们所说的急下存阴。

“急下存阴”也称急下存津法,指在热性病过程中,由于津液日夜耗损,急需用泻下药通大便,泻去实热,以保存津液的方法,称为“急下存阴”法。

所以,经方与时医不太一样,我们是用急下存阴的方式,而不是滋阴的方式。

在临床上看到燥热,烦渴,时方就开始滋阴了,麦门冬,天门冬什么都下去,病人是因为便秘引起的,我们用大承气一攻下以后,病人燥渴的现象统统都去掉了,津液就回头了。

所以,我们要急下存阴,绝对不要去补他。

这里,我们要确定,病人的津液很伤的时候,不要再给猪苓汤,因为猪苓汤会把小便利出来。

猪苓汤再利小便会加速失水,本来口渴缺水而已,猪苓汤一下去,就变成脱水了。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六七)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抵当汤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六七)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抵当汤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六七)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抵当汤
《伤寒论》第237条辨:“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

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

屎虽鞕,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原文解释】阳明病,健忘的病人,则体内一定有蓄血。

由于淤血久停,气血阻滞,故使人健忘。

其大便虽然硬结,但易解出,且颜色一定是黑的,宜用抵当汤攻下淤血。

抵当汤代表身体里面有瘀血,一般有血症的话,就是善忘。

平常我们会问病人大便是什么颜色,如果大便是黑色,那就代表病人身体里有瘀血。

我们在治疗肝硬化,肝癌的时候,大便就是黑色,这就是在排毒。

'阳明证,其人善忘者’在《黄帝内经.灵枢》第八十篇《大惑论》:“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

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我们人如果是阳明燥实,被大便堵到了,或者是下焦有湿热,上焦是虚的,这个时候气没有办法到上焦,到脑部去,这个时候,就是上气不足,下气有余,所以,就会出现善忘的现象。

常常常忘东忘西的人,我们就要看他的大便好不好,只要大便通畅,上面就容易治好。

而这个条辨讲的是下焦有蓄血,下焦是实。

这个下焦实,有可能是大便堵到了,有可能是蓄血。

腹腔里面有瘀血的话或者是子宫里面有肿瘤有瘀血,就是抵当汤。

如果是膀胱有瘀血堵到了,表现出来的症状是有小便不利,这个时候开出来的方子是桃核承气汤。

抵当汤会用到水蛭,虻虫。

我们用抵当汤的时候,病人一定要有善忘,大便又是黑色的。

有瘀血的人,一般三阴交会找到压痛点,还有就是舌头边上有齿痕,还有就是口渴又不想喝水。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的病理特点、证候类型及治法1.成因传经:太(少)阳病误治,伤津化燥成实三阴病阳复太过,或寒湿久郁化热直犯:胃阳素盛外邪直接侵犯阳明内有蕴热2.病理特点:胃肠燥热亢盛病位:胃、大肠性质:里实热证3.主要证型及治法:热证:无形邪热弥漫于经——燥屎未成主证:身大热、大汗出、口大渴、脉洪大清热法——白虎汤实证:有形实邪结聚胃肠——燥屎已成主证:腹胀满、便秘、潮热、烦躁、脉沉有力攻下法——承气汤第一节阳明病辨证纲要一、阳明病提纲【原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0)【分析】胃家:泛指胃肠,《灵枢》:“大肠小肠皆属于胃”实:邪气亢盛,《素问》:“邪气盛则实”“胃家实”是对阳明病热证、实证病理机制的高度概括二、阳明病脉证【原文】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2)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183)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184)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186)身热——里热蒸腾于外汗自出——热盛迫津外泄不恶寒——表解里热独盛反恶热——阳明里热炽盛脉大——邪热亢盛,气血沸腾,充盈脉道阳明热证——邪热充斥内外,气血奔腾——洪大而数阳明实证——燥热聚结胃肠,实邪内阻——沉实而大阳明病的主脉是()A.浮脉B.大脉C.洪大脉D.浮滑脉E.沉脉『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阳明脉大。

第二节阳明病本证一、阳明病热证(一)栀子豉汤证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

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

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221)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228)【提要】此两条论阳明病栀子豉汤证的证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译文】太阳、阳明两经并病,太阳表症已解,仅只见发潮热,手足微微出汗,大便解出困难而谵语的,是属阳明里实,攻下里实则可痊愈,适宜用大承气汤治疗。

二阳并病,是先见太阳表症,继见阳明里症,治疗必须遵循先表后里的原则,凡是表症未罢的,只可小发其汗,切不可攻下,本条虽然也是二阳并病,但太阳表症已罢,全是阳明里实症,潮热,手足漐漐汗出,谵语,都是典型的里实症候,虽然仅是大便难,也应当使用大承气汤。

【原文】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①(一云络)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②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注释】①脾约:因胃热乏津,脾之输布功能为胃热所约,以致肠燥便结的,名脾约。

②胃家实:胃家包括胃与大肠,指胃肠燥实。

【译文】问:三种不同的病症,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各是指的什么?答:太阳阳明症,就是指脾约症,即胃燥津伤而引起的便秘症。

正阳阳明,就是指胃家实症,即肠胃燥热积滞成实症。

少阳阳明,是指误用发汗、利小便之法,使津液损伤,致津枯肠燥而成实,则形成大便难以解出的病症。

【评析】本条讲阳明燥实症的症型和成因。

本条以三阳阳明冠于阳明病篇之首,旨在揭示阳明病的复杂情况:既有太阳新病与脾约宿恙同见的太阳阳明,又有少阳病误治致津伤便难的少阳阳明,又有不兼太少而阳明自家燥实的正阳阳明。

脾约症的特点是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乃习惯性便秘,大多见于杂病,决不会是外感病初期,所以有一些注家解释脾约症为太阳转属阳明,是不切实际的。

少阳阳明是少阳病因发汗、利小便太过,津伤肠燥而致的烦实大便难症,此时少阳病应当还未全罢,所以名为少阳阳明。

如果少阳病已全罢,就没有突出少阳的必要,因为误治伤津化燥转属阳明,尤其多见于太阳病,并非仅见于少阳。

因此,太阳阳明为外感兼夹杂病,实际属于合病,少阳阳明为少阳误治转属阳明,性质同于并病,只是没有命名罢了。

辨阳明病脉症并治(10)

辨阳明病脉症并治(10)

辨阳明病脉症并治(10) 原⽂:问⽈: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便已,胃中燥烦实,⼤便难是也。

(184) 浅析:此⾔阳明病的成因。

阳明病成因⼤致可分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三种。

太阳阳明,有太阳转属阳明⽽化燥成实,和病在太阳阶段即见⼤便成硬的两种含义。

因均为太阳表热与阳明燥热并于太阴脾⼟之中,使脾受制约,不能为胃⾏津⽽胃燥便硬者,故⽈:”脾约是也“。

正阳阳明,指胃阳素盛或有宿⾷,病即直犯阳明,由以传腑⽽化燥成实,以胃实为显著者,故⽈:”胃家实是也。

“少阳阳明,指病在少阳阶段,经过发汗利⼩便等误治,损伤津液,少阳相⽕内⼊阳明与燥⽓相合,因⽽燥烦成实,证见”⼤便难是也“。

可见,阳明腑实证,由于来路不同,”实“的程度亦不同。

故治疗亦有变化。

按:本节追溯阳明之所由成,叙例正阳阳明,兼揭太阳阳明,少阳阳明,旨在强调联系与区别。

三阳皆是阳热证,归于阳明则⽆所复传,因其来路不同,针治当有变化。

先取天枢,⼤肠俞为主要配⽳,胃经天枢⽳系⼤肠之募,主治腹满胀痛,胃肠积滞。

背之俞⽳⼤肠俞,有调理⼤肠⽓机主津液之⽤,⼆⽳俞募相配,针⽤泻法,主治阳明热实之燥热津伤,⼤便秘结。

见正阳阳明者,于⼆⽳加配⼤横,曲池,照海。

⼤横当⼤肠所过之处,为脾经与阴维脉之会,与天枢配主治绕脐腹痛,与⼤肠俞配⼜可逐秽通肠,加胃经荥⽳内庭清阳明壮热,同时补肾经照海⽳,滋阴⽣津,泄⽕通便,则阳明实热可除。

若见太阳阳明者,于前⼆⽳宜平补平泻法,疏导阳明腑⽓⽽通积滞,加配胃经条⼝及⼤肠经之下合⽳上巨墟,调⼤肠津液⽽解热,同时补背之俞⽳脾俞,运脾⾏津,令热解津⽣当愈。

若见少阳阳明者,于前⼆⽳加三焦经之经⽳⽀沟,利三焦,调⽓机,通关开窍,配⾜少阳胆经之合⽳阳陵泉,清胆热泻郁⽕,通腑⽓⽽⾏积滞。

四⽳合配,以除少阳阳明见胃中燥烦实,⼤便难之证。

原⽂: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二三)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二三)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二三)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伤寒论》第192条辨:“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原文解释】:阳明病,起初食欲正常,大便通畅,小便反而不利。

病人感到骨节疼痛,好像有翕翕发热的症状,突然发生狂躁不安,不断地出汗,随之而病解除。

这是水湿之邪不胜谷气,邪随汗出,脉见紧象,所以知为病愈。

这192条和191条很相近,191条是不能吃,这192条是想吃,但是,有骨节烦疼,有热的现象。

“阳明病,欲食”。

想吃东西就是脾脏功能还可以,但是不见得已经开始吃东西了。

我们要知道胃的常态,就是胃里的热,这个热除了能把水气化掉以外,同时把食物煮咀弄碎,然后送到小肠去消化吸收。

我们知道,我们人体有津,有液。

这个液就是食物吃到胃里面去以后,因为食物里面含有水分,这个水分与食物混合在一起通过胃进入小肠消化以后,产生出来的液,这个液充足以后,就是营养剂,骨节可以曲伸,才可以把骨髓补得很好,补脑就是补髓,也叫补髓益脑。

“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

因为吃进去的食物没有办法供应营养。

如果说是小便不利,骨节疼。

小便不利,就是肠胃的功能不是很正常,没有办法把食物化成液,补不到骨髓上面去,才会有骨节烦疼的现象。

“翕翕有如热状”。

肠胃的蠕动不是很好。

当肠胃的蠕动正常的时候,就把营养消化给四肢。

但是,有时候又没有,也就是说时好时坏,所以会感觉一阵一阵的热。

“奄然发烦,濈然汗出而解者”就是胃气要回来了。

“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就是肠胃功能不是很好,食物与水还是混杂在一起,没有办法完全区分开来。

水不胜谷气,就是脾脏的功能很好,胃的热量不够。

这种情况,张仲景也是放在阳明篇里,因为阳明篇就是讲的肠胃的问题。

191和192,这两条都不要去攻他。

大便要从到尾都硬的,才是正阳明。

191条的先硬后溏,这就不是正阳明,所以,不可以攻。

192条小便不利,大便自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者,此为不传也。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鞕者,为阳明病也。

伤寒转属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风,脉浮而缓,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鞕后溏。

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初欲食,小便不利,犬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然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小则愈。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其人本虚,胃中冷故也。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

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若咳者,其人必咽痛;不咳者,咽不痛。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忄农)者,身必发黄。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阳明病,脉浮而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自汗出。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鞕故也。

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鞕。

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则知大便不久必出。

所以然者,以小便数少,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阳明证,心下鞕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阳明证,眼合色赤,不可攻之,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方甘草二两(炙)芒硝半斤大黄四两(酒洗)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

阳明病,脉实,虽汗出,而不恶热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者,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炙)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初服更衣者,停后服,不尔者,尽饮之。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者,可以大承气汤;不鞕者不可与之。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鞕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

(方见前)阳明病,实则(言严)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言严)浯,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阳明病,发汗多,若重发汗,以亡其阳,(言严)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言严)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方见前)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夜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言严)语,小承气汤主之。

(方见前)阳明病,(言严)语,发热潮,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方见前)阳明病,服承气汤后,不转失气,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阳明病,(言严)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尔,宜大承气汤下之。

(方见前)阳明病,下血,(言严)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阳明病,汗出,(言严)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实也,须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宜大承气汤。

(方见前)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言严)语。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若发汗则(言严)语,遗尿,下之,则手足逆冷,额上出汗,若自汗者,宜白虎汤。

自利者,宜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

白虎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棉裹)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连三两黄芩三两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絷絷汗出,大便难而(言严)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方见前)阳明病,脉浮而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言严)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忄农),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栀子十四枚(劈)香豉四合(棉裹)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取二升半,去滓,纳香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快吐者止后服。

阳明病,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三两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阳明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猪苓一两(去皮)茯苓一两泽泻一两阿胶一两滑石一两(碎)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阳明病,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方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人参二两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阳明病,胃中虚冷,不能食者,不可与水饮之,饮则必哕。

阳明病,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衄。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忄农),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方见前)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也。

(方见上)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涕,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小柴胡汤见上)麻黄汤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右四味,以水九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

动作头痛,短气,有潮热者,属阳明也,白蜜煎主之。

白蜜煎方人参一两地黄六两麻仁一升白蜜八合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煎三味,取五升,去滓,纳蜜,再煎一二沸,每服一升,日三夜二。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便虽鞕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王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蜜煎导方食蜜七合右一味,纳铜器中,微火煎之,稍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着,可丸时,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鞕,纳谷道中,以手紧抱,欲大便时乃去之。

猪胆汁方大猪胆一枚右一味,泄汁,和醋少许,灌谷道中,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甚多。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劈)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粥一升,以取药力,覆取微似汗。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方见前)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汤方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劈)大黄二两(去皮)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病减,黄从小便去也。

阳明病,其人善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善忘,屎虽鞕,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下之。

抵当汤方水蛭三十个虻虫三十个(去翅足)大黄三两(酒洗)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忄农)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大便初鞕后溏者,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方见前)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丑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大者,宜发汗。

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方见前)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方见前)病人小便不和,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息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方见前)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小半夏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寸二枚(劈)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小半夏汤方半夏一升生姜半斤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