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南汉国简介 一个乱世小国的生存之道

合集下载

五代十国简介

五代十国简介

五代十国简介展开全文五代十国(907年~960年)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891年~979年)的合称,也指唐朝灭亡到北宋建立之间的历史时期。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

960年,赵匡胤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十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合称十国。

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简介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6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本时期包括五代(公元907年-960年)与十国(公元891年-979年)等众多割据政权。

五代十国本质上是唐朝藩镇割据和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续。

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形势更甚,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

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

这五个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权虽然实力强大,但无力控制整个国家,只是藩镇型的朝廷。

而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有些自立为帝,有些奉五代为正朔(后梁时期的晋、岐、吴除外)而称王称藩,其中十个历时较长且称王或称帝的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为十国。

本时期时常发生地方实力派叛变夺位的情况,使得战乱不止,统治者多重武轻文。

中国的内乱,也带给契丹国南侵的机会,辽国得以建立。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其间定难军(后来的西夏)和静海军(交趾)逐渐独立,而静海军(后来的越南)自此永久脱离中国。

五代依次为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

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这是五代十国的开始。

五代十国的格局

五代十国的格局

五代十国的格局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较为动荡的时期,指的是公元907年至960年间的五个朝代和十个独立国家。

在这一时期,朝代更迭频繁,中央政权的稳定性大大降低,各地军阀割据,局势混乱。

本文将从政权更迭、种族文化融合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阐述五代十国的格局。

一、政权的更迭五代指的是唐末五个短暂的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

而十国,则是指五代时期十个地方政权,即南汉、南唐、吴越、闽、楚、前蜀、后蜀、宣、魏、吴。

这些政权的更迭主要是由于中央政权的衰弱和内外战争的不断爆发。

不同政权间的斗争激烈,使得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政权更迭频繁成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

二、种族文化融合五代十国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混居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种族文化融合格局。

各地政权经过长期纷争,逐渐融合了不同的民族元素。

例如南唐是汉族文化的代表,吴越则是吴越民族的主要政权。

由于相互交流,汉族文化和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得以相互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景观。

三、社会经济的发展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导致军阀割据,疆域分割,但同时也推动了一些地方政权在经济、文化和科技方面的独特发展。

在南方地区,经济相对较为繁荣,主要依靠海洋贸易和水利农业。

而北方地区由于长期战乱,经济相对较为困难。

但在一些地方政权的努力下,冶铁、造纸、织造等手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四、局势的演变与统一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使得局势动荡不安。

然而,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说,五代十国是中央政权分裂、地方势力强大的转折点。

后周在959年由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最终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动荡局面。

总结: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更迭频繁,种族文化融合成为一种特殊的现象,社会经济在不同地区呈现出差异化的发展。

然而,五代十国的格局最终被后来的宋朝统一,为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的历史经验也对后来的政权更迭和国家统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代十国的故事,不仅体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割据和分裂,同时也展现了民族融合和多元文化的魅力。

五代十国冷知识

五代十国冷知识

五代十国冷知识
1.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混乱的时期,十国之间不断的战争
和血腥斗争。

2.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南唐、南汉、吴越、楚、唐、后蜀、前蜀、闽、南吴、荆南。

3.五代十国时期有很多英雄人物,如李克用、孟知祥、刘知远、李煜、李存勖等等。

4.十国时期南唐王室自称为“汉室”,自认为是延续汉朝的正统。

5.吴越王钱镠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国王,他在位期间,不仅使国家繁荣
昌盛,还在国内外交往中受到了其他国家的尊重。

6.胡蒙是后周的建立者,他在位期间,不仅建立了一个稳定的政府,
而且还高度重视文化和科技的发展。

7.南方的十国在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化和艺术成就比北方的五代国家更
为出色,如南唐诗人李清照、南汉书法家怀素等。

8.楚国是五代十国时期最短寿的国家,只存在了五年,但在这五年里,它的军队和文化都有很大的贡献。

9.唐朝在五代十国时期重新被建立了两次,第一次是后唐,第二次是
后蜀。

10.在五代十国时期,随着战争不断加剧,很多地区的人口锐减,甚
至有些地方成为了“无人区”,导致许多城市被废弃。

五代十国简介及历史概述

五代十国简介及历史概述

五代十国简介及历史概述一、五代十国的背景和起因1.1 唐朝的衰落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王朝,然而在唐朝晚期,政治腐败、军队割据和国力衰退等问题开始显现。

唐朝最后一个皇帝李德裕被朱温篡位,标志着唐朝的灭亡。

1.2 五代的划分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这五个朝代。

这些朝代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朱温、李克用、刘知远、刘知远、郭威等军阀相继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统治范围各不相同。

1.3 十国的形成十国是指在五代末年,各军阀以及其他的少数族裔在地方上建立的政权。

这些政权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战乱频繁。

二、五代十国的时期特点2.1 动荡的政治局势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替频繁,各地形成了多个割据政权。

这些政权往往以武力夺取政权,并且政权之间的争斗非常激烈,形成了割据混战的局面。

2.2 经济的发展与萧条交替五代十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战乱频繁,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有些地方的经济发展较好,贸易繁荣;而在一些战乱频繁的地区,经济几乎停滞不前。

2.3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政权更迭频繁,各地政权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导致人口流动增多,各地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加深。

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4 文人墨客的辉煌时期五代十国时期,随着政权更迭频繁,许多文人墨客在政治动荡的时代里追求自身的文化修养,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北方文化孕育了辛弃疾、杜牧等文人,南方文化孕育了陆游、杨亿等文人。

三、五代十国的历史事件3.1 朱温篡唐建立后梁朱温是五代时期有名的军阀,他篡夺了唐朝的政权,建立了后梁,成为五代十国时期的第一个朝代。

3.2 李克用建立后晋李克用是一个有野心的军阀,他在唐末时期崛起,最终建立了后晋,成为五代十国时期的第二个朝代。

3.3 刘知远建立后汉刘知远是一个出色的将领,他领导了一支军队,最终建立了后汉,成为五代十国时期的第三个朝代。

3.4 后周兴起后周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最后一个朝代,它是由郭威和杨业等军阀共同建立的。

五代十国的顺口溜

五代十国的顺口溜

五代十国的顺口溜摘要:1.五代十国简介2.五代十国顺口溜详解3.五代十国的历史意义正文:五代十国(907-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分为五代和十国。

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而十国则包括北汉、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和南唐。

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百姓生活困苦。

顺口溜“前后蜀,南北汉,南唐、南平曾为伴,吴越、吴、闽、楚十国,割据混战中原乱。

”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现象。

“前后蜀”指的是前蜀和后蜀两个政权。

前蜀建立于907年,后蜀则在934年建立。

两个蜀地政权在五代十国中具有一定的地位,但由于战乱和内乱,最终都灭亡于宋朝。

“南北汉”是指南汉和北汉。

南汉建立于917年,定都广州;北汉则建立于951年,定都太原。

两个汉地政权在南方和北方各自割据一方,但最终都灭亡于宋朝。

“南唐、南平曾为伴”指的是南唐和南平两个政权。

南唐建立于937年,是五代十国中较为强大的一个政权,其疆域包括今江苏、安徽、江西、福建等地。

南平建立于924年,疆域较小,位于今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吴越、吴、闽、楚十国,割据混战中原乱。

”则描绘了南方四国的景象。

吴越建立于907年,疆域包括今浙江、福建等地;吴建立于902年,疆域包括今江苏、安徽等地;闽建立于909年,疆域包括今福建等地;楚建立于907年,疆域包括今湖南、广东等地。

这四个政权在南方各自割据,战乱不断。

五代十国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是唐朝灭亡后的一段历史过渡,最终导致了宋朝的建立。

虽然这一时期战乱频仍,但也为中国的历史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这个时期,各地的政权互相竞争,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最终,宋朝的统一和繁荣,离不开五代十国时期的积累和铺垫。

总的来说,五代十国是一个动荡不安、充满战乱的时期。

历史趣谈五代十国之南汉历史 南汉历史简介

历史趣谈五代十国之南汉历史 南汉历史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五代十国之南汉历史南汉历史简介导语:九○五年,唐任刘隐为清海军(岭南东道)节度使。

九○七年,梁封刘隐为大彭郡王。

岭南离中原较远,唐末,中朝(唐朝)士人多来避乱;唐时大臣得九○五年,唐任刘隐为清海军(岭南东道)节度使。

九○七年,梁封刘隐为大彭郡王。

岭南离中原较远,唐末,中朝(唐朝)士人多来避乱;唐时大臣得罪,贬窜到岭南,子孙往往流寓不返,唐所任地方官,遭乱不得归朝,都客居在岭南。

刘隐招集这三类士人,作为辅佐,又使弟刘岩率兵平定岭南东西两道诸割据者,拥有岭南,建立起刘氏政权。

九一一年,刘隐死,刘岩继位。

刘岩用士人为诸州刺史,不让武夫作地方官,这是岭南较为安静的一个原因。

九一七年,刘岩自称皇帝,国号越(次年改国号为汉),建都广州。

九四二年,刘岩死。

刘岩及历代继位人都是暴君,《旧五代史》说“一方之民,若据炉火”。

到九七一年,宋兵入广州,南汉最后的暴君刘(音厂chǎng)投降,南汉亡。

南汉性奢唐清海军节度使(治广州)刘隐以劝进之功,开平元年五月,梁祖加刘隐兼侍中,封大彭王。

二年,为清海、宁海等军节度使、安南都护。

后又进封南平王,改封南海王。

岭南离中原最远,当时中朝士人多来避难。

唐世名臣贬谪南方,子孙往往流离不返。

刘隐辟置幕府,待以宾客,后卒用此数人致治云.乾化元年三月,刘隐病殂,弟岩(又名陟)继。

岩多延中国人士于幕府,出为刺史,由是刺史无武人。

末帝贞明三年七月,刘岩在番禺(今广东广州)即皇帝位,国号大越,改元乾亨,以广州为兴王府。

四年十一月,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

后刘岩改名?(yǎn音眼),史称南汉高祖。

大有十五年(公元942年)四月,刘?病殂,三子秦王弘度继位,更名玢,为殇帝。

十六年三月,其弟晋王弘杀殇帝,即皇帝位,更名晟,为中宗。

生活常识分享。

一分钟读懂历史五代十国

一分钟读懂历史五代十国

一分钟读懂历史五代十国一分钟读懂历史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中国北方地区于公元907年至960年间的一段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政治动荡、战火不断,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繁荣时期。

一、五代概述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相继建立而迅速灭亡的朝代。

其中,最重要的是后梁、后唐和后晋。

后唐是五代中唯一一个统一北方的朝代,同时也是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实力最强的朝代。

后晋是五代中建都最南的朝代,也是五代中政治机构最完备的一个朝代。

后梁则是五代中在领土上最小的一个朝代。

二、十国概述十国指的是自称为“国”的十个政权,包括前蜀、后蜀、南唐、吴、南汉、闽、楚、前蜀复国、后蜀复国和昭德。

这些“国”大多是由少数族群在各地建立而来。

其中,前蜀和后蜀是唯一的两个在南方建立的“国”,南唐是唯一的一个称帝的“国”。

三、五代十国的重要事件1. 黄巢起义:起义发生于公元875年,黄巢主张“除四害”,即除去佛道儒释,并且反对中央政府的统治。

起义造成数以百万计的人口毁灭,战乱直到五代十国时期仍未平息。

2. 陈桥兵变:发生在公元998年,是北宋建立前的重要事件。

它导致后汉灭亡,为后来北宋建立奠定了基础。

3. 吴越争霸:南唐与吴国之间的较量,发生于公元902年到937年间。

南唐最后败于吴国的攻势。

四、五代十国的文化艺术1. 画家:五代十国中的画家以赵佶、李唐和张择端为代表,他们对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诗人:五代十国诗人大多创作了抒情诗,其中以李煜的“秋夜寄邱员外”和李商隐的“锦瑟”等诗作著名。

3. 瓷器:五代十国时期被称为“唐宋之际”,这一时期的瓷器以吐鲁番青釉瓷、定窑白瓷和汝窑瓷为代表。

五、总结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但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它对中国政治、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五代十国时期非常动荡,但它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历史五代十国知识点

历史五代十国知识点

历史五代十国知识点一、背景介绍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指的是从907年唐朝灭亡到960年宋朝建立期间,中国分裂成五个大国和十个小国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战乱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也孕育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二、五代 1. 后梁(907-923年):后梁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第一个大国,由朱全忠建立,国号“梁”,后改为“后梁”。

朱全忠自称为“天下皇帝”,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如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军队等。

2.后唐(923-936年):后唐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第二个大国,由李存勖建立,国号“唐”,后改为“后唐”。

后唐在位期间对内实行了许多政治和军事改革,并对外扩张,将南方的吴越、南汉纳入统治。

3.后晋(936-946年):后晋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第三个大国,由石敬瑭建立,国号“晋”,后改为“后晋”。

后晋的建立标志着“五代十国”的形成,石敬瑭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改革,使得国力得到提升。

4.后汉(947-951年):后汉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第四个大国,由刘知远建立,国号“汉”,后改为“后汉”。

后汉在位期间进行了一些政治和经济改革,但由于统治者的不作为,国势渐渐衰败。

5.后周(951-960年):后周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最后一个大国,由赵匡胤建立,国号“周”,后改为“后周”。

后周在位期间通过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手段,成功统一了中原地区,并于960年建立了宋朝。

三、十国 1. 后吴(907-937年):后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小国,由吴越国王钱镠所建立。

后吴在位期间继续了吴越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保持了相对的独立。

2.后越(907-978年):后越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小国,由吴越国内乱后的遗臣所建立。

后越在位期间经历了多次内乱和外患,但始终保持了相对的独立。

3.后吴(907-937年):后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小国,由吴越国王钱镠所建立。

后吴在位期间继续了吴越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保持了相对的独立。

中国历史上最荒淫黑暗的王朝,“小南强”的覆灭之路

中国历史上最荒淫黑暗的王朝,“小南强”的覆灭之路

中国历史上最荒淫黑暗的王朝,“小南强”的覆灭之路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乱世,虽然乱,但是每一个小王朝都有让人津津乐道的人物,有可圈可点的君主。

唯有一个国家,偏安一隅,声名不显,但却是这个乱世中最混乱最黑暗的国度,从开国皇帝到末代君王个个残暴成性,荒淫无度,堪称最奇葩的王朝。

这就是南汉。

一、以折磨人为乐的开国皇帝刘龑武则天是第一个对造字有特殊癖好的皇帝,她给自己发明了一个“曌”,意思是看我多英明神武,犹如空中的日月。

南汉的开国皇帝刘龑原名刘岩,没有武则天的命,却得了武则天的病,也给自己造了一个字“龑”,这下应该不用我解释,聪明的各位一眼就能看出来,敢情这位自恋狂认为自己飞龙在天,俯视万物了。

南汉坐拥广东、广西、海南三省,面积约40多万平方公里。

他的开国实在乏善可陈,大概就是刘龑的祖上是这一代节度使,后来天下大乱于是趁机揭竿自立,说白了就是一地方割据军阀。

公元917年,从哥哥刘隐手中接过权力的刘龑称帝,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刘龑也就成了南汉高祖。

都是汉高祖,但是这个官二代出身的高祖可比那个地痞流氓出身的高祖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不过虽然治国理政不行,搞发明创造倒是一把好手。

刘龑生性奢靡,喜欢大兴土木。

他横征暴敛,获取财宝无数,征发十万农夫为自己建筑宫殿。

这宫殿盖得,就算是一千年后的慈禧老佛爷见了,恐怕都要自叹弗如。

据说其中有一座南熏殿,四围的柱子都是中间被掏空的合抱粗沉香木,柱子下面的石墩采用的是雕琢精美的碧玉,碧玉中间放置着沉檀龙涎及各种异香。

香气透过石墩传入中空的柱子,又渐渐散发到全殿。

客人坐在殿中只觉香气袭人,芬芳异常,却又不知香气从何而来。

每当这时刘龑都会哈哈大笑,指着周围那二十四根柱子不无得意地说,这都是朕的二十四个藏用仙人的功劳,朕的机智和风雅,纵不能上追尧舜禹汤,做个圣主仁君,也不失为风流天子。

中国历史上昏君数不胜数,但是能够正视自己直言自己不是什么贤君的,恐怕只有刘龑一人了。

除了搞建筑,他还喜欢折磨人,比如“灌鼻、割舌、支解、跨剔、炮炙、烹蒸”等酷刑都是最爱,不光如此还自己创新发明了一种九蒸九晒之法,就是把人先扔进热水里,再取出来敷上盐晒一晒,然后扔水里蒸,如此这般循环九次,直到皮肉烂光,凄惨死去。

五代十国详细介绍

五代十国详细介绍

五代十国详细介绍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

这段时期的背景是宋朝的完结与北宋的建立,由于国家的崩溃,整个国家分裂成十国。

首先是北汉,以它的家传人物曹操和曹丕为首,它的首府是长安。

其次是南梁,它的家传人物主要是陆抗,它的首府是建宁。

第三是江夏,以它家传人物曹冲为首,它的首府是宁化。

下面是蜀汉,以它的家传人物刘备为首,它的首府是成都。

再下一个是吴汉,以它的家传人物孙权为首,它的首府是东吴。

其次是汉南,它的家传人物主要是韩遂,它的首府是司隶。

然后是汉中,它的家传人物主要是袁绍和袁术,它的首府是汉中。

接下来是吐谷浑,它的家传人物主要是拓跋和拓跋旻,它的首府是西夏。

最后是孝武,它的家传人物主要是孝文帝,它的首府是洛阳。

五代十国既有团结共同抗击外戾的情况,也有内讧分争的情况,由此可以看出,五代十国是一段非常丰富多彩的历史时期。

可以说,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段时期,也是为中国现代历史奠定了基础的关键时期。

七年级历史五代十国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五代十国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五代十国知识点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是指在五代时期(公元907年-960年)出现的十个政权,这十个政权的相互更替构成了五代十国时期,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七年级历史五代十国的知识点详解。

一、五代史的背景五代时期是指907年至960年间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国家权力分割的时期。

五代时期的背景是唐朝灭亡之后,全国政权分裂为数十个大小不等的统治区域。

五代时期历时如此之久,主要与社会风貌、民族关系、地域因素等有关。

二、五代十国的出现五代十国的出现是由国家权力分割所引起的。

唐朝灭亡后,天下分割为数十个大小不等的区域,形成政权分裂的局面。

其中大部分为晋、湖、广、蜀、南等地区的大小诸侯割据,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少数民族政权。

而五代十国就是在这种政权分裂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

三、五代十国的特征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国家权力分裂的原因,各地方政权都有自己的特点。

五代十国的特征大致有以下几点:1. 割据混战:各地方政权之间没有统一的中央政府,政权之间的联系异常松散。

割据混战的局面存在着一种较长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中国历史史实,例如后蜀的公平政治、南汉的文化繁荣、前蜀的精神风貌等。

2. 区域特色:五代十国分布于全国许多地区,而各地方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也比较明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3. 少数民族政权: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契丹、渤海人通过征服其他少数民族或者同化中原汉族获得了自身的政权。

因此,五代十国时期出现了一些少数民族政权,例如辽、吐蕃、青唐等。

四、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政权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替异常频繁,但是其中一些政权的历史地位却比较重要。

这里列举了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政权:后梁:由后唐降将朱全忠于907年建立,是历史上中原第一个国家,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以北、洛阳市以南一带。

后唐:由李克用于923年建立,后唐是唐朝的延续,也是五代十国时期规模最大的政权。

后晋:由石敬瑭于936年建立,后晋首都开封,距离洛阳市仅有20公里,统治了中原地区大部分地区。

五代十国的战乱与英雄野史

五代十国的战乱与英雄野史

五代十国的战乱与英雄野史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涌现出许多英勇的英雄人物,这些人物的战争故事成为了后世野史中的佳话。

本文将回顾五代十国时期的战乱,并探讨其中的英雄人物。

一、五代十国的战乱五代十国时期是指中国历史上从907年到960年的一个时期,这段时间间隔了唐朝和宋朝之间的时期。

在这段时期内,中国分裂成为了十个独立的政权,这些政权经常发生战争,战乱不断。

五代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政权,十国指的是前蜀、后蜀、南唐、南汉、南楚、南平、吴越、闽、楚和北汉这十个独立政权。

每个政权都有各自的领导人和对抗的敌对势力,导致了无数的战争爆发。

在这些战乱中,许多英勇的将领和英雄人物崭露头角,他们以其出色的勇武和才智在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传奇人物。

二、英雄人物的野史1.赵匡胤赵匡胤是五代十国时期著名的英雄人物,他是后周太祖,也是后来的宋朝的开国皇帝。

赵匡胤在战乱时期表现出色,他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最终统一了中原地区,建立了宋朝。

2.杨业杨业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开国皇帝,他在战乱中也展现出了非凡的英雄气概。

杨业带领着南唐军队多次击败北方敌对势力的进攻,巩固了南唐的地位。

他以其英明的统治和文化的繁荣,被后世称为“南唐杨氏显圣皇帝”。

3.李存勖李存勖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开国皇帝,他是一个崇尚大义的英雄人物。

在战乱时期,李存勖带领唐军多次抵御敌对势力的进攻,并最终消灭了冯州政权,确立了后唐政权。

4.杨广杨广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的开国君主,他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在战乱时期,杨广成功地征服了中原地区的各个政权,建立了后梁政权,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治理措施。

5.刘知远刘知远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汉的皇帝,他以其军事才能和政治远见而闻名。

刘知远成功地统一了西南地区,建立了后汉政权,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恢复了社会的秩序与经济的发展。

这些英雄人物在战乱的时期中勇往直前,他们以其出色的领导才能和非凡的战斗能力,在乱世中独树一帜。

五代十国有多混乱 最后是怎样消失的,又都是谁灭亡的

五代十国有多混乱 最后是怎样消失的,又都是谁灭亡的

五代十国有多混乱?最后是怎样消失的,又都是谁灭亡的?虽然说我们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在历史上,我们的先人也经历了许多国家分裂割据的时代。

其中,五代十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那个时期,整个华夏大地都在经历一场战争与和平频繁交替的状态。

在当时,用“混乱”一词形容五代十国,那是再好不过了。

政治上,各个国家有多种不同的朝政制度、地方制度,多达近百种。

这也导致了地区经济差异巨大,百姓生活水平受到严重的不良影响。

当然,最混乱的肯定是各个政权之间时常相互出兵讨伐,以至于整个中国社会几乎都处在一种不稳定的状态。

这也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那么,最后终结这个混乱时代,消灭五代十国的是谁呢?没错,就是后来建立宋朝的赵氏政权。

从史料上看,我们绝不能说是宋朝消灭了当时所有的割据政权。

毕竟有少数小国是因为两个政权互相争夺而导致消失的。

但是,如果没有宋朝,就肯定不会出现后来统一的和平局面。

五代分别是后周、后汉、后唐、后晋、后梁这几个王朝。

它们都是在唐王朝被灭到宋朝出现这70多年的时间建立起来的。

公元960年,后周几位大将发动了一场兵变,赵匡胤顺势登上帝位。

后周的灭亡,也宣告着五代的结束。

历史上,统一乃是大势所趋。

赵氏政权拿着后周留下的财政和军队,开始了统一大业。

宋朝建立之后后,赵匡胤通过武力征讨和招抚,陆陆续续消灭了十多个割据政权,基本实现了对中原的统一。

北方逐渐完成统一后,赵匡胤将更多的重兵放在了南方。

为了能进一步南下,赵匡胤在军事、政治上做出了改革,增强了军队的活力。

公元962年,独立在两湖地区的节度使周兴沣被手下毒杀,政治上的夺权之战,使得两湖境内出现一片大乱的局面。

赵匡胤深知时机已到,于是兵分三路对湖南湖北发起进攻,最终俘获了周兴沣之子周保全,稳定了两湖局势。

公元934年,后蜀在川内建立。

这是一个五代十国中少有的一个稳定繁荣的国家。

可是赵匡胤并不会理会后蜀发展的如何,他的眼里,只有统一大业。

初中历史五代十国知识点梳理

初中历史五代十国知识点梳理

初中历史五代十国知识点梳理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它发生在唐朝灭亡后的907年至960年间。

在这个时期,中国分裂为多个政权,其中包括: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南唐、吴越、南汉、南宋、北汉等五代十国。

本文将对五代十国历史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

五代十国时期的开端可以追溯到唐朝末年,当时中央政权的衰落导致各地割据势力的崛起。

907年,唐朝灭亡后,后梁建立,取代了原本的中央政权。

然而,后梁政权并没有能够维持长久,其后被后唐所取代。

后唐是五代十国时期中最为强大的一个朝代,它的国力相对较强,统治地区广大,政权稳定。

然而,由于政权内部的政治纷争以及对外的战争不断,后唐最终也难以维系统一。

后唐灭亡后,后晋取而代之。

后晋的兴起标志着五代十国时期的第三个朝代。

后晋初期,政权较为稳定,但后期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后晋灭亡后,后汉成为五代十国时期的第四个朝代。

后汉是五代十国时期中存续时间最短的朝代之一。

尽管后汉的统治区域相对较小,但其后期的国力逐渐强大。

然而,经过几次大规模战争后,后汉最终被后周所灭。

后周是五代十国时期最后一个朝代,也是五代最为重要的朝代之一。

后周吸收了前几个朝代的经验教训,在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重要改革,使得政权得以长期巩固。

后周的统治终结于960年,为北宋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此外,五代十国时期还出现了一些割据势力。

在南方,吴越、南汉、南宋等地方政权相继兴起。

这些南方政权虽然地理位置南迁,但在文化、经济等方面却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在北方,北汉建立,成为五代中一支重要的割据势力。

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众多,除了政权更替外,还包括了战争、内乱、民族迁徙、文化发展等。

这个时期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政治不稳定的时期,也是文化多元、经济繁荣的时期。

综上所述,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这个时期涌现了许多政权和割据势力,包括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南唐、吴越、南汉、南宋、北汉等。

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众多,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代十国的南方抵抗南汉与吴越

五代十国的南方抵抗南汉与吴越

五代十国的南方抵抗南汉与吴越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政权割据混乱的时期,其中南方地区也出现了许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南方政权。

其中南汉与吴越是两个在南方抵抗北方政权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从南汉与吴越的兴起、抵抗北方政权的战争、政权的衰落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南汉与吴越的兴起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地区出现了众多小国,其中南汉与吴越成为两个有一定地位的强大国家。

南汉建立于907年,由刘隐发起,其后继位的刘龑整顿政权,开创了南汉的辉煌时期。

而吴越则是由吴元济在907年建立,吴越国相对较早地发展了航海业,使得其在南方地区获得了更大的影响力。

二、南汉与吴越的抵抗战争1. 南汉的抵抗南汉一直以来都力图抵抗北方政权的统一统治。

刘隐时期,南汉通过与北汉的战争保住了一定的疆土,并且通过外交手段使得与北方政权保持一定的关系。

刘龑继位后,继续抵抗北方政权的统一,他进行了多次战争,并且在外交上建立了更广泛的友邦。

特别是他在与北方政权曹州的战争中取得了重要的胜利,使南汉在南方地区的统治更加巩固。

2. 吴越的抵抗吴越由于其早期航海发展,使得其对南方地区有着较大的控制力。

在与北方政权的抵抗中,吴越凭借其强大的海军力量,进行了多次海上对抗,并且一直保持了南方边疆的稳定。

吴越通过巩固海上力量与北方政权抗衡,使得南方地区的政权得以保住。

三、南汉与吴越政权的衰落1. 南汉政权衰落南汉政权在刘龑之后逐渐衰落。

刘龑死后,南汉出现了一系列的内乱,相继出现了君臣之间的斗争,使得南汉政权日益动荡。

最终,南汉在978年被北宋所灭。

2. 吴越政权衰落吴越政权经过吴元济的时期达到了辉煌,但在其后的吴显时期,政权出现了许多问题。

吴显继位后荒废政务,放纵奢侈,不重视国家建设。

吴越政权也逐渐失去了对北方政权的抵抗能力。

最终,吴越在978年被南唐所灭。

结语: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地区出现了南汉与吴越两个重要的抵抗北方政权的南方政权。

他们通过战争和外交手段,一直保持着对北方政权的抵抗。

南汉:一个乱世小国的生存之道

南汉:一个乱世小国的生存之道

南汉:一个乱世小国的生存之道南汉,一个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方小朝廷。

一、南汉国产生的历史背景安史之乱后,唐朝政令通行的地区日渐缩小,以节度使为首的地方官和一些地方权贵又大量掠夺兼并土地,终于激起了唐末农民大起义,起义虽然最后被唐王朝镇丆压下去,但是在连年战乱之后,唐王朝已名存实亡,政权逐渐落在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手里,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自立国号曰“梁”。

随后相继出现了定都开封或洛阳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同时与之并存的南北十个王国,形成了史称的五代十国的局面。

割据于岭南的独立南汉王国,在五代十国的历史中存在的时间较长,从公元917年(后梁贞明3年)刘岩称帝,在广州建立兴王府起,至公元971年(宋开宝8年)宋兵入广州,刘鋹降宋止,前后经历了五十五年的时间。

刘氏祖籍河南。

祖仁安是为太祖,仕唐为潮州刺史,徙闽之仙游,后复迁广东番禺。

刘隐父亲刘谦,在广州当牙将,黄巢起义军北上后,僖宗年间,调任贺水镇将,因击贼有功,升任封州刺史、贺江镇使。

当时的封州地处西、贺两江,是通往中原地域和控制岭南的水陆交通要道,是具有十分重要战略地位的重镇,刘谦拥有精兵万人和一支舰队,成为粤西和桂东地区的强有力的地方割据势力。

刘隐袭其父之职,经营十六年,把统治地域从封州扩大到广州,跃而成为岭南东道最强有力的实力派,升任靖海军候补节度使、观察史(902年)。

刘隐多方投靠朱全忠,多次上书朱氏“劝进”,入梁后又献“助军钱”20万、“龙脑腰带、珍珠枕、玳瑁、香药等,随后又送龙形通犀腰带、金托里含陵玳瑁器百余副、香药、珍巧、获白鹿,耳有两缺,以鹿并图形献之。

”,得封清海、靖海(交州)两军节度使、南海王(910年)。

随着南方各地的群雄割据的出现,南方各区域出现了立国分治的局面。

刘隐此时十分注意网罗人才。

他所延揽的人才主要有以下三种:1、唐末避乱移居岭南的中原士人;2、唐时的被贬官流放到岭南的大臣流寓不返的子孙;3、唐朝在当地的地方官。

九州万国70说南汉国

九州万国70说南汉国

九州万国70说南汉国
秦末赵佗建立南越国,后来广东地区就称南粤。

在南越国故地,到五代十国时期建立的另一个较大的政权就是南汉。

南汉国的建立者为刘龚,时间在公元917年也就是后梁贞明三年。

当时的车号称大越。

刘龚以汉刘氏后裔自居,第二年改国号为汉。

史称南汉国。

唐末,刘谦任唐封州刺史,封州即今广东封开县。

刘谦死,其长子刘隐继任父职。

后受梁册命,封为南平王,后改南海王,刘隐死,后梁以南海王授刘龚。

刘龚依仗父兄遗业,消灭同时地方一些小割据者,统一岭南地区并开拓之。

最终建国,以广州为兴王府,相当于都城。

南汉国的区域大体是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地区。

相对于唐末乱世的中原倒是一个安定和谐的乐土,不少中原名人逃亡至此避难。

939年位于今天越南北部交趾的吴权独立,越南从此脱离中国一千年的统治。

刘龚在位二十五年,对南汉国发展有一定贡献。

其后代没有太大影响。

北宋建立后,公元971年,大将潘美一举灭南汉。

南汉国从公元917年到公元971年,传四主,共历五十四年。

五代十国之南汉世系(917年—971年)

五代十国之南汉世系(917年—971年)

五代十国之南汉世系(917年—971年)五代十国之南汉世系(917年—971年)2011-05-11 17:26:52| 分类:中华帝王世系 |字号订阅南汉国,公元917---971年,凡五十五年,历四主。

905年,刘隐为唐清海节度使,据广东及广西南部。

907年,刘隐受后梁封为彭郡王,909年改封为南平王,次年又改封为南海王。

刘隐死后,其弟刘龑袭封南海王。

刘龑凭借父兄在岭南的基业,于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在番禺(今广州)称帝,称兴王府,国号“大越”。

次年,刘龑以汉朝刘氏后裔的身份改国号为“大汉”,史称南汉。

971年为北宋所灭,历五主,共六十七年。

南汉世系表(917-971)(1)南汉高祖刘龑──┬──(2)南汉殇帝刘玢917─942│942─943│└──(3)南汉中宗刘晟─────(4)南汉后主刘怅943─958958─971───北宋灭南汉南汉亡襄帝烈宗刘隐,其祖刘安仁,上蔡(在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后迁至闽中。

父刘谦,为广州牙将。

因剿黄巢有功,封为封州刺史、贺江镇遏使,以御梧、桂以西。

刘谦死后,长子刘隐代为封州刺史。

唐乾宁(894---898)中,为节度副使。

天祐二年(905),为节度使。

后梁开平元年(907),加检校太尉兼侍中。

二年,兼静海军节度使、安南都护。

三年,加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南平王。

乾化元年(911),进封南海王。

同年,病死,年三十八岁(874---911)。

天皇大帝高祖刘龚,初名刘岩,襄帝之弟,母段氏。

襄帝为行军司马时,职居薛王府谘议参军。

襄帝镇南海时,职居副使。

襄帝死,袭位。

乾化二年(912),为清海节度使,检校太保、同平章事。

三年,加检校太傅。

末帝即位(913),封南海王,加所有襄帝在时官职。

贞明三年(917),即帝位,国号大越。

二年,改国号为汉。

在位三十二年(911---942)。

年号为乾亨九年(917七月---925十一月),白龙四年(625十二月---928二月),大有十五年(928三月---942三月)。

五代十国南汉简介

五代十国南汉简介

● 唐末中原大乱,南海是最后一个割据的地方,唐僖宗以后,各个节度使出镇的地方都被割据,天 下大乱,唯独岭南地区没有被出镇,所以自刘隐开始割据此地。当时,交州的曲承颢、桂州(今 广西桂林)的刘士政、邕州(今广西南宁)的叶广略、容州(今广西北流市)的庞巨昭,分别占 据各地;卢光稠割据虔州攻打岭上,其弟卢光睦割据潮州,其子卢延昌割据韶州(今广东韶关); 高州(今广东高州)刺史刘昌鲁、新州(今广东省新兴县)刺史刘潜及江东七十余寨全都占据各 地,都不受节制。
三代暴虐
● 晚年的刘䶮,年高志逸,“见北人必自言世居咸秦,耻为南蛮王,呼中朝天子为洛州刺史”他与 大多数的传统君王一般,在政局稳定之后,开始期冀在有生之年享受奢侈的生活。刘䶮在晚年猜 忌士人,“以士人多为子孙计”,从而排斥士人。 [14]由于高祖刘䶮晚年政治之奢暴,伴随而来 的是士人地位的下降与离心。同时刘䶮却亲近宦官,使得宦官势力逐渐成长,甚至到了滥觞的地 步,成为五代十国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大有十五年(942年),刘䶮去世,时年五十四岁,庙号 高祖。其子刘玢继位,改元“光天”,并以晋王刘弘熙辅政,是为南汉殇帝。
● 开平三年(909年)十二月,刘隐派遣其弟刘䶮攻打高州,刘昌鲁把他打得大败;刘昌鲁接着进 攻容州,但没有攻克。刘昌鲁自己估计终究不是刘隐的对手,于是归附楚王马殷。刘䶮荡平了岭 南割据的诸寨,击杀高州刺史刘昌鲁等人,在该地重新设置了刺史,并最终出兵讨灭了卢氏,尽 取潮向、韶各州。又西与马殷争夺容、桂二地,马殷夺取了桂州,俘虏了刘士政;刘䶮也趁机夺 取了容州,驱逐了庞巨昭,又攻取了邕州。刘隐、刘䶮兄弟自从接受后梁封爵之后,一直奉后梁 为 正 朔 , 并 暗 中 扩 展 疆 界 。 乾 化 元 年 ( 9 11 年 ) 三 月 , 刘 隐 病 危 , 上 表 朝 廷 委 任 其 弟 节 度 副 使 刘 䶮暂时主持留后事务。三月初三日,刘隐病逝,时年三十八岁,刘䶮继任其位。

十国-《南汉王朝》

十国-《南汉王朝》

十国-《南汉王朝》五代时期的南汉政权,南汉政权能够存在多年,与五代乱世相始终,固然有其远离中原山水相隔无法长臂管理的地理优势,也少不了那些昏暴之君灵光一现的明治之举。

清海军节度使、静海军节度使,安南都护、南平王刘隐,这位南汉政权的实际奠基人,虽然死后的光环被飞龙在天的弟弟刘䶮全然遮住,但如果没有他在危急时刻承袭父志,扑杀恶贼,以拥护节帅的名义窃取藩镇实权,最终取而代之,哪有刘氏的大好基业?因此,刘隐可谓南汉政权筑巢引凤、雄据天南的首功霸主。

岭南地区,自秦汉时期并入中国版图以来,因其远离中原政权,在交通信息不畅的古代,一直得不到充分发展。

而随着中原板荡、胡马纵横,不断有中原百姓南迁避祸,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与文化,在与当地各族的碰撞与融合中,逐渐推动了岭南地区的发展与繁荣。

在这些背井离乡的客家人中,刘隐无疑是一位对岭南开发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一代豪杰。

刘隐生于公元874年,这一年唐朝换了一个新年号乾符,刚刚上位的马球皇帝唐僖宗李儇希望用新年号带来新气象,然而早已深染沉疴的大唐王朝根本无力回天。

就在刘隐小婴儿一岁那年,王仙芝、黄巢先后竖起了反旗,大唐王朝进入了倒计时。

天下大乱将中原冲了个天翻地覆,却给一向以僻远荒凉的岭南地区带来了生机,无数的河洛百姓扶老携幼逃往岭南,寻求生命的乐土。

刘隐自称是彭城(今江苏徐州)刘氏的后裔。

这个刘氏确实很牛,据说出自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族人中冒出过南朝刘宋政权开国皇帝刘裕那样的超级猛人。

不过,刘隐却不是产自江苏徐州,而是出于河南上蔡,也就是五代时期猛人集散地蔡州的治下之民。

不过,刘隐家族早就离开上蔡,迁入福建并下海经商了。

刘隐的爷爷刘安仁(一说刘安)常年在南海(今广东广州)经商,事业有成后就花钱运作了个潮州长史,弃商从政端上了公家的饭碗。

到了刘隐父亲刘谦这一代,再度弃文从武,当上的广州牙将。

这个刘谦善于打怪升级,剿灭群盗就和变戏法似的,不断让人见证奇迹,到了公元883年,就因为曾剿击流窜至广州的黄巢有功,被授予封州刺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代十国南汉国简介一个乱世小国的生存之道一、南汉国产生的历史背景安史之乱后,唐朝政令通行的地区日渐缩小,以节度使为首的地方官和一些地方权贵又大量掠夺兼并土地,终于激起了唐末农民大起义,起义虽然最后被唐王朝镇丆压下去,但是在连年战乱之后,唐王朝已名存实亡,政权逐渐落在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手里,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自立国号曰“梁”。

随后相继出现了定都开封或洛阳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同时与之并存的南北十个王国,形成了史称的五代十国的局面。

割据于岭南的独立南汉王国,在五代十国的历史中存在的时间较长,从公元917年(后梁贞明3年)刘岩称帝,在广州建立兴王府起,至公元971年(宋开宝8年)宋兵入广州,刘鋹降宋止,前后经历了五十五年的时间。

刘氏祖籍河南。

祖仁安是为太祖,仕唐为潮州刺史,徙闽之仙游,后复迁广东番禺。

刘隐父亲刘谦,在广州当牙将,黄巢起义军北上后,僖宗年间,调任贺水镇将,因击贼有功,升任封州刺史、贺江镇使。

当时的封州地处西、贺两江,是通往中原地域和控制岭南的水陆交通要道,是具有十分重要战略地位的重镇,刘谦拥有精兵万人和一支舰队,成为粤西和桂东地区的强有力的地方割据势力。

刘隐袭其父之职,经营十六年,把统治地域从封州扩大到广州,跃而成为岭南东道最强有力的实力派,升任靖海军候补节度使、观察史(902年)。

刘隐多方投靠朱全忠,多次上书朱氏“劝进”,入梁后又献“助军钱”20万、“龙脑腰带、珍珠枕、玳瑁、香药等,随后又送龙形通犀腰带、金托里含陵玳瑁器百余副、香药、珍巧、获白鹿,耳有两缺,以鹿并图形献之。

”,得封清海、靖海(交州)两军节度使、南海王(910年)。

随着南方各地的群雄割据的出现,南方各区域出现了立国分治的局面。

刘隐此时十分注意网罗人才。

他所延揽的人才主要有以下三种:1、唐末避乱移居岭南的中原士人;2、唐时的被贬官流放到岭南的大臣流寓不返的子孙;3、唐朝在当地的地方官。

刘隐广招这三方面的士人,留置幕府,作为辅佐,其后刘隐的许多的重大决策都是这些士人参与作出的。

又使弟刘岩率兵东西两道的诸割据者,并新、邕二州,平定江东七十余寨,又辟番禺山扩建广州城,城内建起双阕。

刘氏经过近三十年的角逐,挤垮和消灭了一些地方势力,为建立南汉国奠定了政治和物质基础。

二、南汉立国后的政治经济状况刘氏经历了两代人的角逐,公元911年刘隐卒,其异母弟刘龑继起承袭官爵,攻取韶、潮、高、容四州,于梁末帝贞明三年(917年)八月,刘龑即帝位于广州,是为高祖(917-945年),年号乾亨,国号大越,第二年改为汉,史称南汉,以别太原刘氏的北汉。

设置百官南汉立国初期仍沿袭唐朝典章制度。

刘龑任命赵光裔为兵部尚书,杨洞潜为侍郎,李殷衡为礼部侍郎,魏曙为工部侍郎,皆同平章事。

其后又逐步完善典章制度,朝中有中书令、左右仆射、大尉、太师、开府仪和三司、中书门下侍郎、翰林(集贤殿)学士、尚书左右丞、著作郎等官衔。

宦官统归内侍省;武官有元帅、都统、都护、招讨使、指挥使、团练使、观军容使。

地方官有节度使、观察使、刺史、县令等。

这些典章制度中虽杂有汉晋时代的官衔,但大体上是沿袭唐代的官制。

充实州县南汉将广州改称为兴王府,又分南海县为咸宁、常安二县,将兴宁升为齐昌府;迁循州治于龙川县;新设置桢州(今惠州)、常乐州(今广西博白县)、英州(今英德县)、雄州(今南雄县)和敬州(后改为梅州),在历来州县稀疏的粤东和粤北增置一府四州。

多用幕府人分领诸州,刺史不用武官,摆脱了唐后期藩镇割据的之弊,南汉后期全境共辖60州,214县,拥有170623户。

开设科举刘岩兄弟采取的一些措施,如启用中原的一些名人分治诸州,立学校,设全选,开科举,对发展岭南的经济、文化有一定的作用。

从乾亨四年起便设立了科举制度,设学校,置选部,开贡举,每年取进士、明经十多人。

据史料反映,南汉所取进士,在政治上或学术上有所建树的,有咸宁县人简文会(首榜状元)、番禺县人钟允章、曲江县人胡宾王。

外睦四邻刘龑为了避免与邻国发生军事冲突,采取了外睦四邻的措施。

同闽、楚、云南等国首领通婚、通商,同蜀、吴订交。

从而免于较大的战祸波及,这对巩固其统治地位,发展生产有了一定的作用。

注重经济南汉立国后,维持其统治地位达五十年之久,期间没有与外邻国家发生重大战争,出现了较稳定的局面,且广州又是与外国通商的口岸。

南汉刘氏世代又是商贾出身,亦懂得通过商业渠道进行盘剥。

兴王府所建宫殿的珠宝都是舶来品。

由此可见当时的商业比之北方诸国较为发达,在其统治期间岭南地区的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农业生产方面,由于当时中原和北方战祸频繁,因此有不少的人迁徒岭南,这些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也增加了岭南地区的劳动力;加上黄巢起义,严重地打击了当地的封建势力,这些有利因素无疑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冶矿业方面,南汉的冶矿业有较大规模,冶炼技术也有较大进步。

冶铸的金属有铁、铜、铅等。

铸钱,南汉钱币分铜制和铅制两种,文曰:“乾亨重宝”。

是岭南首次大规模造币。

南汉在阳春铸钱,铜钱周径七分,每个重三铢六参(相当于一钱五分),比唐开元、天宝重一半;铸铁规模也较大,如刘晟建乾和殿用了十二条巨型铁柱,每条周长七尺五寸,高一丈二尺,如按实心估算,每条柱重量在30000斤左右;刘龑、龚橙枢造佛像佛塔各一座,供奉在法性寺(今光孝寺),塔分七层,高一丈二尺,是我国观存最大最精的古铁塔。

铸铜,除铸造铜钱外也铸造铜钟,兴王府长寿寺(今六榕寺)铜钟,一口钟重量达1260斤(后移南华寺);阳春出铜,阳春、四会出铅,义宁(今新会县)出锡。

在冶金冶银方面也很具规模,单“秀华”、“万政殿”等诸宫殿就花费了白金三千多锭。

南汉的采珠业也有较大的发展,南汉专事采珠的媚川都,一在雷州与合浦之间的珠母海,该海域自汉以后都是著名的采珠区,历代设有官府收税;一在东莞大步海及其邻近海域,这里也盛产珠蚌。

历来允许民间采珠。

媚川都有军士二三千人,实行定额采珠供税,采珠是在没有任何安全设备的情况下进行的。

每以石缒索系兵士或珠奴身上,入海五七百尺潜海采珠,珠奴死者众,所采珍珠充积内库(据《南汉书》记载:焚宫之后尚余美珠四十六瓮)。

这些珍珠除了作经商销售牟取暴利外,便是供刘鋹父子宫庭中装饰宫殿及奢侈品之用。

制陶业。

南汉的官窑(今南海官窑)出产的彩绘瓷盘及近代出土的南汉其它瓷器,反映出南汉制瓷工艺优于唐代制瓷工艺。

由于广州是通商口岸,来往的商船较多,为了对外通商的需要,南汉也有一定数量的造船业。

南汉较注重商业。

南汉立国后的商务话动,主要是通过大庾岭和湘漓水陆道路与中原地区通商;还同黔蜀通商。

除此之外也同外国通过广州口岸进行通商。

商品贸易主要是珠玑、珍宝及香料等为主,商业比之其他小国较为发达。

南汉刘氏经过近三十年的角逐,建立起刘氏政权,又将有五十年没有大的战祸波及,因此刘氏在岭南的崛起,客观上有利于维护地域性的社会安定局面,也有利于岭南的经济的发展。

原来较为落后的楚、闽、南汉等地区,经过五代十国时期,经济文化都有了显著的进展。

但是列代的历史学家对南汉诸王的评价,都认为刘岩及其继位人都是暴君。

三、南汉各国主的统治941年4月继位的刘玢(殇帝)于次年3月为其弟刘晟所杀。

刘晟(942-958年),中宗,年号“乾和”,利用立国初期积聚起来的实力,又从楚国夺取了十八州。

这使南汉版图北抵湖南,超过西汉时的南越国。

刘晟死后,刘鋹(958-971年,后主,年号“大宝”)嗣位,由于自刘岩称帝后,历代继位人都是暴君,对人民的残酷统治,到刘鋹时其统治危机便充分暴露出来了。

如《南汉书卷一》中所著“土木穷极奢华,济暴性以滥刑,弃姻好于边衅,始纵之既坏,即使立贤议行,亦且势难补救,荒基如殇帝,易怪乎萧墙之祸之速也!”。

刘氏立国后,大兴土木,大肆挥霍,单兴王府一城兴建的宫殿就有45所以上,作离官千余间,有南宫、大明、昌华、计泉、玩华、秀华、玉清、太微等官;刘岩建“昭阳殿”,用金作屋顶,银作地面,木料都用银作饰,殿下设水渠,渠内布满珍珠,又琢水晶琥珀作日月,放在东西两条玉拄上。

刘鋹造“乾和殿”铁铸柱12条,造“万政殿”装饰一条柱子就用去白银三千两,又用白银和云母相间隔包装殿壁。

刘氏使用的溺器皆饰以七宝。

“兴王府”中凿湖五百余丈,曰“药州”,聚方士炼药,纵罪人使移“太湖灵壁及三江所产巨石凡九,浮诲归置州中以自赎。

”。

刘氏又不顾百姓疾苦,频频礼佛、建佛塔、迎佛骨,赐寺田,一时成风。

“故曲江名山秀水、膏田沃野,率归于浮屠”,单兴王府四面便修建了28所寺庙,再加上兴建的宫殿亭榭就占了大半个府城。

刘鋹在宫中豢养男女宦官2万多人,还收养了一批美貌的波斯女人,游戏宫中,荒淫无度。

南汉还有庞大的军队,刘鋹在位时临时增拨抗宋师的官兵就有20万之众,还驯养一批供作战用的大象和有一定数量的海军和舰船,如刘隐在位时楚军围攻封州时,派去支援的神弩军和战舰百艘。

南汉各统治者为了应付统治集团的庞大开支,大大加重了对税户的榨取。

刘鋹时实行大斗收税,一石实收一石八斗;重民赋敛,民不聊生,即使在舟居者也不能幸免。

琼州,斗米税四、五钱。

定媚川都课税,邕人入城者输一钱。

南汉统治者出巡各地,多则月余,少则旬日,所到之处,以豪民为课户,以供饮宴犒赏费用。

大海中生金錂蚬,味殊珍异,刘鋹则令人采之以自奉,却禁止百姓采此蚬。

对一般工匠役,稍有不如的便如以杀戮。

刘岩在位时,当时永川团练使(后迁左仆射)黄损曾上书劝谏曰:“陛下之国,东抵闽粤,西逮荆楚,北阻彭蠡之波,南负沦溟之险,盖五岭而表之,犀、象、珠、玉、翠、玳、果之富,甲于天下,所谓金城汤池,用武之地也。

今民庶穷落,而工役繁兴,天灾人怨,兵家所忌,苟或不虞,其何恃以为战?且湖、洛未平,荆、吴犷狡,正宜务农息民,以宏圣基,庶遏强敌;乃纵耳目之好,尽生民之膏。

兴土木之工,伤朴素之化,供一己逸欲,而失天下心,臣窃以为陛下不可取也。

”刘岩面对着众官说:“我殊不喜此老狂。

”黄损被弃,只好退居求州北沦塘湖上,诗酒自娱。

南汉统治集团不但不听谏阻,为了镇压人民对南汉统治者残酷的压迫和剥削的反抗,则滥用刑罚,施以暴政。

南汉的刑罚有灌鼻、割舌、支解、刳剔、炮炙、烹蒸、锤锯、及汤镬、铁床诸法,还有抵象、斗虎和水狱(水中尽放毒蛇,活活把犯人咬死)。

在统治集团内部刘鋹也越来越孤立,由于刘鋹昏庸,要政落在一班宦官宫妾手中,朝官只是备员,军政大事全由男女官龚橙枢、卢琼仙主宰,皇帝也成了他们的傀儡;所有南汉的亲王旧将,都谗杀殆尽,城壁壕隍,都被辟为池沼,楼舰皆段,兵器俱腐。

南汉统治集团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迫使人民纷纷起来反抗,早在刘玢统治时,桢州已有农民、岛民起事。

941年7月,博罗县小吏张遇贤聚众起义,以僧景全为谋主,自号“中天八国王”,建元永乐,任命百官。

他们的起义没有统一的纲领和统一的作战部署,任由将帅自由丆行动,夺取沿海州县,张遇贤本人急攻循州,刘玢派越王洪昌、循王洪杲往援,被张遇贤围于钱帛馆,只是在裨将万景忻、陈道庠力战下,方才突围逃走,粤东地区一时成了农民起义军的天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