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签效应
亲爱的女儿,你好:
今天我们讲一个有趣的心理学现象,叫做“标签效应”。
先说一个常见的景象。我们在参加一些活动的时候,桌上往往会有一些瓶装水。假设有的瓶装水有标签,有的瓶装水没标签,你会选择哪一瓶?
实验表明,虽然两种瓶装水是一样的品质,但人们大都选择有标签的。
为什么呢?心理学认为,标签给了人们一种肯定暗示,更容易被接受。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各行各业中。随便举几个例子,在学校里,老师更喜欢获得过证书的学生;在招聘中,单位更喜欢名牌学校毕业的学生;在培养干部时,人力资源更喜欢选择在大学担任过职务的员工。
这些现象,都是标签效应在发挥潜在的影响。
那么,标签效应是好是坏呢?
标签效应既有正向的,也有反向的。
老爸分别讲两个实验。
第一个实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在招募的一批行为不良、纪律散漫、不听指挥的新兵中做了一个实验:让他们每人每月给家人写一封信,说自己在前线如何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奋勇杀敌、立功受奖等。结果,半年后这些士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真的像信上所说的那样去努力了。
这个实验说明,给一些人正向的标签,这些人在标签效应的心理暗示下,会逐步变成标签所标定的人。
第二个实验。
斯坦福大学著名的“假病人实验”。学校招募了8个志愿者,包括一位研究生,三位心理学家,一位儿科医生,一位精神病学家,一位画家,一位家庭主妇,让他们假装病人向精神病医院的医生反馈说幻听严重。除了反馈的症状外,他们表现一切正常。
可笑的事情发生了。结果,他们8人中有7人被诊断为狂躁抑郁症,被关进了精神病院。
在精神病院里,他们不再反馈有幻听,同时做出和正常人一样的表现。但医护人员却认为他们的正常行为是“妄想症”加剧的表现。正常的聊天被记录为“交谈行为”病症,正常的写笔记被记录为“书写行为”病症。
这是反向的一种标签效应,并且极度危险。一旦被标定
为神经病,无论怎样的表现,都无法摆脱“被精神病”的牢笼。
那么,面对这种标签效应,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呢?
简单的说,面对陌生人群要高调,面对熟悉人群要低调。
面对陌生人群时,为了让人们快速记住你,认可你,要给自己贴标签。比如自己获得过什么荣誉,参加过什么论坛,受到过什么名人接见等。通过这些标签,别人会更容易接受你的观点。
面对熟悉人群,要给自己撕标签。一个长时间相处的团队,彼此的能力、性格大家是了解的。这时就不需要用标签来定位自己,而是用表现来证明自己。
举个极端的例子,假设比尔盖茨做演讲。
在一个大家都不知道他身份的会堂里,他说:不好意思,我没上过大学,辍学后在车库里开了个公司,现在我给大家讲一下怎样做成世界500强的企业。
下边的人可能直接就起哄了:你一个大学都没上过的屌丝,还讲什么做成世界500强,你给我出去。
在一个大家都知道他身份的会堂里,他说:你们在座的,都是教授、博士、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你们比,我简直就是
一个文盲。给你们讲课我很惭愧,要不就不耽误大家的时间了。
下边的反应可能是:比尔比尔你真棒,我们想听到天亮。
所以,不要在任何场合都谦虚。谦虚是美德,有时也是障碍。
标签效应要合理运用,发挥其正向,规避其反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