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知识点整理(含答案)

合集下载

《师说》文言常识

《师说》文言常识
知识点总结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词 3、实词活用 4、一词多义 5、特殊句式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1、用来…的 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2、…的原 因/凭借。 (今)表因果关系。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4、其皆出于此乎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 怪也欤 6、吾其还也
代,他。 代,那些。 代,指圣人。 语气,大概。 前指士大夫 后表语气 表祈使语气,还是
特殊句式
判断句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 (今)没有。
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到。(今) 初等教育的学校。
吾从而师之:(古)跟随 并且。(今)连 词,表目的和结果
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 许多的人。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古)所说 的。(今)含不承认的意思
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 不需要。
③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者也也
被动句 ①不拘于时
宾语前置句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状语后置句
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②而耻学于师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④学于余 省略句 ①吾从(之)而师之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道理 道理 道德学问 风尚 风尚 规律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4、句读之不知 /我之谓也 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6、君将哀而生之乎 7、蚓无爪牙之利 8、吾欲之南海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这篇文章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以下是对《师说》这篇文言文的知识整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2、文体“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4)无贵无贱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5)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3、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学习)③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①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4、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3)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5)位卑则足羞羞: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羞耻。

《师说》知识归纳及专项训练(含答案)

《师说》知识归纳及专项训练(含答案)

《师说》(韩愈)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义: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连词(3)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许多人(4)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今义:连词,表目的/结果(5)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泛指初等教育场所(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3、一词多义:(1)道: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吾师道也(名词,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道路)(2)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传文)《张衡传.》(名词,传记)(3)贤:其贤.不及孔子(名词,才能)师不必贤.于弟子(形容词,高明)(4)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名词,老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复(名词作动词,从师)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5)惑: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惑.而不从师(疑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6)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了解,考虑)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明白)(7)无:孰能无.惑(没有)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不耻相师.(学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复(从师)或师.焉(从师学习)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2)名词作状语:则群.聚而笑之(成群)(3)名词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以……为师)(4)形容词作名词: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明的人、愚昧的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低下的人;势盛位高的人)(5)形容词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以……为耻)(6)动词的使动用法: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使……学习)二、文言虚词1、之: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郯子之.徒(代词,这)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古之.圣人(结构助词,译为“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道之.不传/欲人.之无惑/师道之.不复(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标志)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指前面的“六艺经传”,译为它们。

高考必背古诗文重点知识测试:《师说》(含答案)

高考必背古诗文重点知识测试:《师说》(含答案)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

5.今其()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7.孔子师()子、()弘、师襄、老()。

8.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

三、理解式名句默写1.韩愈《师说》中开篇便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指出了古代求学的人获得成功的必然原因。

2.北宋理学家张载有言“为往圣继绝学”,韩愈《师说》中“,”一句正好诠释了教师在文化传承方面肩负的重要责任。

3.韩愈《师说》中“,”两句阐释了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都会有疑惑,进而强调了从师的必要性。

4.韩愈认为从师与年纪大小无关,比自己大的人只要“”,就要以之为师;比自己年纪小的人,只要“”,也要以之为师。

5.韩愈《师说》中表明自己只要能学到道理,就不考虑对方年龄大小的句子是“,”。

6.韩愈《师说》中“,”一句阐述了自己选择老师的唯一标准。

7.韩愈《师说》中“,”两句,分析了人们存在很多疑难问题的原因。

8.《师说》中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古代圣人已经很优秀了,还不断学习,批判了“今之众人”“,”的错误态度。

9.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士大夫之族”在从师学习上对其子“”和对自身“”的不同态度。

10.韩愈《师说》中“,”两句指出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心理的原因。

11.韩愈《师说》中用“,”两句和《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都体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12.韩愈《师说》中用“,”两句强调了技能和学业各有专门研究,人与人之间可以互相学习。

13.韩愈在《师说》中交代自己写作此文的目的句子是“,”。

14.韩愈《师说》中说人人都可以为师,在知识面前没有尊卑贵贱和年龄限制,“,”两句即表达了这种平等的学习观。

15.韩愈的《师说》中,作者用古今两种不同的从师态度进行对比,进而指出从师与不从师产生了的结果是“,”。

16.在《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17.韩愈在《师说》中,把为自己的孩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认为如果孩子只停留在句读的层面而不能解惑,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阐述了从师求学的道理,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

以下是对《师说》一文的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2、文体“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4)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5)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3、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③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代词,他们)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5)于①耻学于师(介词,向)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词,从)③于其身也(介词,对于)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比)4、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3)则耻师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5)位卑则足羞(形容词作动词,感到羞耻)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知识点归纳

《师说》知识点归纳

三、《师说》1、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

初中学过的《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

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2、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

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本文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3、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

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4、语言积累。

A.师(1)作名词,有三种情况:① 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② 作“专门技艺人”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③ 作“姓”讲----------------------------孔子师郯子……师襄(2)作动词,有三种情况:① 作“学习、效法”讲----------------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② 作“从师”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③ “师道”,偏正关系----------------- -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④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B.之(1)作代词,有两种情况:①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② “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2)作助词,有四种情况:①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②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③ 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④ 音节助词,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3)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① 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②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③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C.其(1)作代词,有四种情况:①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② 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③ 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2)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① 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② 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5、背诵古文《师说》。

《师说》文言知识点梳理

《师说》文言知识点梳理

《师说》文言知识点梳理《师说》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二、词类活用。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2.吾未见其明也。

3.吾从而师之。

4.而耻学于师。

5.孔子师郯子。

6.小学而大遗三、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今义: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今义: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今义:4.吾从而师之。

古义:今义:5.今之众人。

古义:今义:6.小学而大遗。

古义:今义:7.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四、虚词归纳(一)之1.青,取之于蓝。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人非生而知之者。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6.郯子之徒。

7.作师说以贻之。

8.彼童子之师。

9.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10.古之学者必有师。

1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二)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善假于物也。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而耻学于师。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6.其皆出于此乎?7.不拘于时,学于余。

(三)乎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其皆出于此乎?5.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6.呜乎!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五、一词多义(一)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吾从而师之。

4.吾师道也。

5.齐师伐我。

6.师心自用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8.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二)传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4.舍相如广成传舍(三)所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圣人之所以为圣。

六、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2.吾从而师之3.而耻学于师4.孔子师郯子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6.小学而大遗7.吾未见其明也8.惑而不从师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七、文言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知识点归纳最经典版(学生、教师+答案)

《师说》知识点归纳最经典版(学生、教师+答案)

《师说》知识点归纳(完整全新——学生版)班级姓名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义: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4.小学而大遗.5.士大夫之族.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8.作《师说》以贻.之三、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今义: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今义: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今义:4.吾从而师之。

古义:今义:5.今之众人。

古义:今义:6.小学而大遗。

古义:今义:7.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今义:四、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1)吾师.道也(2)吾从而师.之(3)而耻.学于师(4)孔子师.郯子(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6)小.学而大.遗(7)吾未见其明.也(8)惑.而不从师(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五、解释一词多义(实词):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吾从而师之。

④吾师道也。

⑤齐师伐我。

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惑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惑而不从师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6.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会天大雨,道不通④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⑥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⑦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⑧废先王之道。

八、理解性默写(5)《师说》中,写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6)韩愈在《师说》中阐述老师职责的句子是“,”。

(7)《师说》中,韩愈认为不必苛求老师一定要比弟子强的句子是“,”。

(8)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韩愈在《师说》中也明确提出了择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9)韩愈在《师说》中用“,,”三句阐明了古代圣人良好的学习态度。

(完整版)师说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师说知识点整理

《师说》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

(今)没有。

4、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6、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许多的人.7、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

(今)不需要。

三、一词多义(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2)传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3)道1、有碑仆道(名词,道路)2、吾师道也(名词,道理)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4、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5、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6、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其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5)于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2、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3、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之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

(完整版)《师说》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师说》知识点总结

《师说》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不愿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方法等;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他而且;今,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

4、今之众人古,一般人;今,大家,许多人。

5、圣人之所以为圣古,……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6、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对儿童、少年实行初等教育的学校。

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三、重点实词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名词,道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道相似也名词,(懂得的)道理4、惑惑之不解形容词作名词,疑难问题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四、重点虚词1、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后一个是“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2、而人非生而知之者/犹且从师而问焉/择师而教之表承接吾从而师之表递进惑而不从师/而耻学于师/小学而大遗表转折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表并列则群聚而笑之表修饰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3、之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圣人/今之众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彼童子之师助词,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提宾标志(或取消句子独立性)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吾从而师之/择师而教之/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则群聚而笑之。

高中课内文言文《师说》基础知识背记(有答案)

高中课内文言文《师说》基础知识背记(有答案)

一、文学常识作者韩愈,字,世称“”,又称“”“”。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的散文语言,破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明人列他为。

与柳宗元并称“”,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其作品都收录在《》里。

说,是一的文体,可以,也可。

它的说理方式是以解释为主。

它的任务是阐述、说明某一事物、某一问题的道理。

学法:先通读全篇,理顺文意。

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夯实基础,为迁移读懂课外文言文打好基本功。

二、主题《师说》论述了以及,批判了当时社会上“”的陋习,提倡,,的学习风尚(运用了论证)。

在文中,韩愈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气魄。

三处对比:①古之圣人--②爱其子,择师教之--③百工之人--三、基础积累1.传道受业解惑(通,。

)2.或不焉,或师焉(通)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今义:。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①;②。

今义:表关系的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

今义:。

)4.小学而大遗:(古义:今义:。

)5. 年十七,好古文(古义:今义:。

)6.今之众人:(古义:今义:。

)7.吾从而师之:(古义:今义:。

)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今义:。

)词类活用1.孔子师郯子(,。

)2.吾师道也(,。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4.而耻学于师(,。

)5.或师焉(,。

)6.小学而大遗(,)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③齐师伐我(,)④吾师道也(,)⑤或师焉,或不焉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⑥吾从而师之(,)2.传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④朔气传金柝(,)⑤舍相如广成传(,)3.道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③道相似也(,)④会天大雨,道不通(,)4.其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④其皆出于此乎(,)⑤其可怪也欤(,)⑥其出人也远矣(,)⑦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5.于通假字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②学于余\而耻学于师(,)③其皆出于此乎(,)④于其身也(,)⑤师不必贤于弟子(,)⑥不拘于时(,)6.之A.代词①择师而教之(,)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相当于)B.助词①古之学者(,)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的标志)④蚓无爪牙之利(的标志)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的标志,放在中心词和补语之间,译“”)⑥填然鼓之\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顷之\久之(用在动词、形容词或者时间的词后,,无意义)C.吾欲之南海\辍耕之垄上(,)7.而①人非生而知之者(词,表,)②惑而不从师(词,表,)③吾从而师之(词,表,)④犹且从师而问焉(词,表,)⑤而耻学于师(词,表,)⑥择师而教之(词,表)⑦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词,表,)⑧小学而大遗(词,表,)⑨则群聚而笑之(词,表)文言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句)3.而耻学于师(句)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5.师不必贤于弟子(句)6.不拘于时(句)7.学于余(后置句)《师说》一、文学常识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又称“韩吏部”“韩文公”。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和实词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和实词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和实词《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是古代论师道的重要文献。

这篇文章阐述了从师求学的道理,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

以下是对《师说》中一些重要的文言文知识点和实词的梳理。

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4、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5、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三、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2、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名词,道理)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4、惑惑而不从师(动词,有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5、其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的)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四、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名词用作动词,从师。

3、而耻学于师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4、孔子师郯子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5、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6、位卑则足羞羞:意动用法,感到羞耻。

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被动句不拘于时。

4、状语后置句学于余。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是一篇阐述从师求学道理的文章。

以下是对《师说》这篇文言文的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2、文体:“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4)无贵无贱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3、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指有专门技艺的人。

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3)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5)位卑则足羞形容词作动词,感到羞耻。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宾语前置句(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被动句(1)不拘于时。

4、状语后置句(1)学于余。

(2)耻学于师。

四、重点句子翻译1、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完整版)师说知识点归纳整理

(完整版)师说知识点归纳整理

师说知识点归纳整理一、虚词1.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3. 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二.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2)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知识点整理(含答案)

《师说》知识点整理(含答案)

《师说》知识点整理一、作者句读(d òu)或不焉(fǒu )经传(zhuàn )从师(cóng)读书(dú)不能(b ù )传道(chuán )聃(dān) 蟠(pán) 苌弘(cháng) 近谀(yú) 贻(yí)冉(rǎn) 潘(pān) 长幼(zhǎng) 须臾(yú) 怡(yí)二、实词及虚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古之学者必有师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君子不齿圣人无常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专门学问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5)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

跟随、而且今义:连词,表结果、目的等(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常指许多人(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小学学校教育3.一词多义(1)师a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c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f 孔子师郯子d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e 或师焉,或不焉(动词,从师)(2)传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 a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c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d 策之不以其道(途径,方法) e道芷阳间行(取道)f不足为外人道也(说)(4)惑a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c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5)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语气助词,凑足音节)(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13)吾欲之南海(动词,往到)(14)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的标志)(6)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7)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8)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9)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10)乃(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2)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3)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于是)(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表判断,是,为)4. 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动词,学习)(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三、文言句式1. 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介词结构后置(1)而耻学于师(2)师不必贤于弟子(3)不拘于时,学于余3.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 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5.省略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士大夫)则群聚而笑之6.固定句式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哪里……吗?)四、重点句子翻译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师说》知识点归纳整理

《师说》知识点归纳整理

师说》知识点归纳整理《师说》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二、古今异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

(今)没有。

4、小学而大遗:(古)① 小的方面;② 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6、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许多的人。

7、吾从而师之:(古)跟随。

(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

(今)不需要。

三、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2)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其、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5)于、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2、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3、学于余(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之、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

师说学习知识点梳理包括答案.doc

师说学习知识点梳理包括答案.doc

一.文学常(1) 荀子,名况,字卿,国末期国人,曾游学于,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国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天的思想。

(2) 《荀子》,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存32 篇。

由《》《孟子》的体,展有的文,志着古代理文的一步成熟。

二.解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意思。

(1)学不可以已.(4)金就砺利.停止磨刀石( 2)木直中合乎.(5)而者彰清楚.(3)有槁暴..( 6)假者.晒干借助,利用(7)善假于物也.外物,指各种客条件(8)用心躁也.浮躁,不心三.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

(1)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有”通“又”“ 輮”通“煣” ,使弯曲)(2)知明而行无矣(“知”通“智”智慧)( 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 、禀)四.找出古今异并解(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广博地学,广泛地学。

今:知、学..的渊博。

(2)声非加疾.也疾:古,,洪亮;今,①疾病,②快。

(3)假者假:古,凭借,借助;今,与“真”相。

.(4)蟹六跪而二螯跪:古,脚或腿;今,跪下的“跪”。

.(5)輮以(6)金就砺利金:古,指金属制的刀;今,黄.金。

(7)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爪子和牙;今,坏人的帮凶。

..(8)非蛇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寄居,托身今:托付五.找出活用的并解(1) 木直中,輮以的使用法,使⋯⋯弯曲(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作状,每日(3)上食埃土,下黄泉名作状,向下(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用作,游水(5) 假者,非利足也形容用作,使⋯⋯快,走得快(6) 用心一也数活用形容,一六.一多意用法辨析:① 而呼,声非加疾也,而.者彰③不能称前之.声誉,名声假:①乃以吴广假王的听②博.④不求达于候名②假有人焉,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假如,如果③以是人多以假.余借④乃悟前狼假.寐,盖以与“真”相,不真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⑥大臣犯法无所假容:①忽然尺一下,群响止②率妻子邑人来此境隔③以妙到了极点④佛印弥勒很,非常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渡⑥恩断断焉:① 土成山,雨焉兼② 椒丘且焉止息兼,在里③圣心焉气,不④ 焉,囷囷焉⋯⋯的子⑤塞翁失,焉知非福怎么望:①吾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也向看②日夜望将至盼望,希望③先达德隆望尊名望④适冬之望日前后月之,每月十五⑤三十日不,立太子王,以秦望希望⑥吾令人望其气察七.写出下列文言句式(1)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上食埃土,下黄泉,用心一也(定后、判断)(2)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省、判断)(3) 青,取之于,而青于(状后)(4) 冰,水之,而寒于水(状后)(5)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状后)(6) 木直中,輮以(省)(7) 而不舍,金石可(8) 一,不能十步(省)八.翻重点句子(1)而呼,声非加疾也,而者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知识点整理一、作者
句读(d òu)或不焉(fǒu )经传(zhuàn )从师(cóng)
读书(dú)不能(b ù )传道(chuán )
聃(dān) 蟠(pán) 苌弘(cháng) 近谀(yú) 贻(yí)
冉(rǎn) 潘(pān) 长幼(zhǎng) 须臾(yú) 怡(yí)
二、实词及虚词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古之学者必有师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君子不齿圣人无常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专门学问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
(5)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

跟随、而且今义:连词,表结果、目的等
(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
今义:常指许多人
(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小学学校教育
3.一词多义
(1)师a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c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f 孔子师郯子
d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e 或师焉,或不焉(动词,从师)
(2)传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 a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c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d 策之不以其道(途径,方法) e道芷阳间行(取道)
f不足为外人道也(说)(4)惑a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c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5)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13)吾欲之南海(动词,往到)(14)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的标志)(6)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7)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8)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9) 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10)乃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2)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
(3)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于是)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表判断,是,为)
4. 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三、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介词结构后置
(1)而耻学于师
(2)师不必贤于弟子
(3)不拘于时,学于余
3.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 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5.省略句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士大夫)则群聚而笑之
6.固定句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哪里……吗?)
四、重点句子翻译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3.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学习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4.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所以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5.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译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6.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不懂得文章字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
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遗忘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

7.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8.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感到羞耻,以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9.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巫医乐师和各类工匠这些人,君子们认为不屑一提,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他们,难道不令人奇怪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