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硬笔书法创作中的同字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硬笔书法创作中的同字变化
[摘要]我们在硬笔书法创作教学中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一幅作品中出现几个相同的字,如何写好这几个字,变还是不变?怎样变?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为此本人作了一些探索,研究了同字变化:一是用笔——运用工具方法的变化;二是笔势——字在上、左(右)面字的影响下而生的姿态变化;三是结体变化——通过点画的不同组合而产生奇趣。
[关键词]硬笔创作同字变化
变化,是艺术的生命。王羲之说:“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孙过庭也有类似的要求:“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
在以现代文为主要书写内容的硬笔书法中,相同字、相同部首、相同点画(如连续几个捺脚)的反复出现是常事。如何妥善安排呢?以下,谨就相同字的变化,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
首先是用笔——运用工具方法的变化。
硬笔所书线条,绝非如部分人所说的变化小,难表现。事实上,它除了在粗细幅度上难与毛笔抗衡外,从微观的角度看,完全可以表现出毛笔那样的诸多变化,如方圆、藏露、粗细、收放、虚实、疾徐、曲直等。因而毛笔书法的一切用笔方法,我们还是可以借鉴的。
1、起笔,特指下笔瞬间的细微动作。
起笔,又称发笔、落笔、下笔等。米芾有“又无索靖真迹,看其下笔处”之说。《习字诀》也云:“若求古人笔法,须于下笔处求之。”古人于此极为重视,把下笔处看成是书家功力所在,探求书法真谛的突破口。
起笔时,从笔锋的出入上看或者藏锋或者露锋(藏锋动作很小,几乎是感觉上的),或者轻或者重,相同点画便有不同姿态,相同字也就产生了细微变化。如王羲之《圣教序》中的“开”字,请特别注意每竖的变化(见图一)。从形态上看,有方笔、圆笔、尖起、曲起之别;起笔的角度不同,也自成不同的面目。如“者”字,特别注意其短横和长撇(见图二)。但不管是哪种起笔法,都有其明确的目的性。即:(1)作为开端或具有承上启后的关系;(2)追求变化,八面落笔。
2、收笔,特指点画结束处的动作。古人所写的点、横、竖,几乎都有收笔。不同的收笔,同样也产生了千变万化。如《兰亭序》中的几个“一”字,各具形态,气象万千。或粗或细,或弧或直,或长或短,或尖起钝收,或起方收圆。(见图三)。
不过,起笔与收笔包含在点画完成的同一过程中,不可截然分开。没有只有起笔的点画,也没有只有收笔的点画。所以欲求同字变化,起笔、收笔都应同时考虑,才能使点画有质感和立体感,或光洁圆润,或刚劲苍老,或明媚轻柔,使之姿态各具。圆润光洁之点画犹如毛笔的中锋运用,书写中很少有提按顿挫动作,除了注意起、收笔的藏露之外,中断则流畅而过,形状圆润而具立体感,如临风荡漾之柳条,或如行星之轨迹。刚劲之点画的书写
提按幅度较大,犹如毛笔逆锋涩行,而非顺笔而拖,务求弹性与韧劲。苍老之点画如“万岁枯藤”盘根错节,如“屋漏痕”浑厚而有力度,重点在笔尖的提按动作,或轻或重,或润或涩,或驻或行,古朴而雄浑。
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图五图六当然,由于硬笔书法“硬”的特点,古人的书论也只能是有选择地扬弃。要是写硬笔字也做到米芾所讲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那就不是硬笔书法了。这里所讲的起笔、收笔方法,只是用来分析同字变化的原因的,我们在写硬笔字时,心中有这些笔意,手下自然流露即可,切不可机械模仿毛笔的用笔。
第二个可使同字有变化的是笔势——一字在上、左(右)面字的影响下而生的姿态,包括点画间的呼应、曲直、俯仰等。
1、游丝——在点画交汇之际有意无意间带出的一丝痕迹,加强了点画间的呼应效果。游丝用得自然,既可避免点画雷同,又可贯穿全篇气势。王羲之说过,游丝或短或连,合乎自然者,就是此道高手。
创作时,游丝或粗或细,或有或无,或似有非有(笔断意连),同样可使相同字变化自然。如王羲之《姨兰亭序》中的“之”(见图四)。
2、俯仰——通过字不同趋向的姿态,形成不同的面目。《姨母帖》中的“十”字,前者仰,后者俯,大可玩味(见图五)。
3、因势生态——根据上一字的字态,协调地写出下一字的姿态来。当出现相同字时,因前一字不同,便会有不同的笔势,促使下面相同字的姿态也不同,请细细品味《兰亭序》中的二十个“之”字。
第三个同字变化的途径是结体变化——通过点画的不同组合而产生奇趣。
如图六中的“而”字,看似淡淡几笔,若不是胸有成竹,哪能这样平中见奇!
1、字的大小、高矮变化。如图五的“十”,前者小,后者大。这种大小的分布绝不是循规蹈矩,排列均匀的珠子,其分布是极其自然的,是作者根据章法的需要,使之成为“大珠小珠落玉盘式”的分布。有些作品有意在头尾或中断安排几个特大的字,其它则均匀的小,让观者一看即知是故意所作,效果肯定是不尽人意的。
2、字的正欹变化。正,即字型的端正、平稳。侧,则是字型欹侧,向左右二方倾斜,具有动势。“正以取势,侧以取妍”,正而不板,欹而不倾。如《兰亭序》中的几个“以”字,斜正变化,协调自然。
二
以上简略分析了同字变化的三个途径。三者或体现在同一组相同字的变化中,或不全会在同一组中出现,都由书写者书写时的情绪变化、书写技巧而定,强求不得。但同字变化却又不得不求。这也是矛盾。
如果说毛笔书法是线条的艺术,硬笔书法则是结构的艺术。硬笔书法的美,集中体现在字的结构上。所以同字求变化,结构变化最实用,效果也是最明显的。
有了结构变化,没有笔势联系,仍是一盘散沙。从理论上讲,不同的字,必有不同的笔势影响下一个字,因此下一字的姿态也必然不同。一件成功的作品,每一字都是为整体服务的,每一字都必然是此篇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孙过庭《书谱》曰:“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这就要求书写者在不影响全局章法的前提下,尽局部变化之能事。
三
李斯说过:“书之微妙,道合自然。”这种自然,不是幼稚、粗率,而是艺术修养到了极高层次所表现出来的成熟。它看似毫不经意,平淡无奇,细一琢磨,才发现其深刻的内在美,是返璞归真的大美。自然美在硬笔书法中的表现有它的可行性。这是书法这种特有的艺术何硬笔工具本身所具有的塑造能力决定的,说到底是一种通过人的再创造所达到的“第二自然”,是一种人化的自然。同字变化要做到自然。
那么,什么是不自然的同字变化呢?
1、与书体不相附的。本是写草书的,却夹杂着几个端正的楷字,变化虽大,总觉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