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 海洋地理 第二章第一节《海岸》课件 (共30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 海洋地理 第二章第一节《海岸》课件 (共30张PPT)

二、不同类型的海岸
1、基岸海岸(岩岸)
特点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它是陆地山脉或丘陵延伸 入海的边缘, 地势陡峭,坡陡水深。多岛屿、礁石。海岸分布着向海突出的 海岬和深入陆地的海湾,海岸线曲折,多天然深水港湾
分布: 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杭州湾以南的浙、闽、粤、
桂、琼、台
利用: 天然良港、旅游开发
二、不同类型的海岸
3、海岸带
含义:海洋和陆地相互交接、相互作用的地带 范围: 潮上带、潮间带、水下岸坡
主体: 潮间带
海浪 潮汐
流水
4、影响海岸发 育的因素
洋流 生物 全球变暖 风暴潮海底地震和火山爆发引?与地形有什么关系?
台湾野柳龟基岸海岸
哪些海岸 线平直,哪些海岸线曲折?与地形有什么关系?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21/ 8/42021/8/42021/8/4Aug-214-Aug- 21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 的错儿 。2021/ 8/42021/8/42021/8/4Wednesday, August 04, 2021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 力,自 胜者强 。2021/ 8/42021/8/42021/8/42021/8/ 48/4/2021

分布 江苏、山东(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河北等地
利用: 适合滩涂养殖
二、不同类型的海岸
4、生物海岸
特点: 红树林植物与泥沼相结合的海岸
(1)红树林海岸
分布: 热带及亚热带较低纬度的海岸
低洼地带
利用: 抵御风浪侵蚀,又是鸟类及
潮间动物栖息地物种丰富。 因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湿 地保护和海洋防灾减灾中具 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学案新人教选修217042

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学案新人教选修217042

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情景导入目标定位海底黑烟囱1979年,美国的阿尔文(Alvin)号载人潜艇在东太平洋中脊的轴部2 610~2 650米的海底熔岩上,发现了数十个冒着黑色和白色烟雾的烟囱,约350 ℃的含矿热液从直径约15厘米的烟囱中喷出,与周围海水混合后,很快产生沉淀变为“黑烟”,沉淀物主要由磁黄铁矿、黄铁矿、闪锌矿和铜—铁硫化物组成。

这些海底硫化物堆积形成直立的柱状圆丘,称为“黑烟囱”。

这些奇异的自然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太平洋海下板块碰撞,造成海底地层出现张裂和扩张,地球内部源源不断喷涌而出的熔岩冷凝成新的海底地壳,并将古老的海床置于其下取而代之。

海水在地心引力作用下倾泻深入地裂中,同时形成海底环流将熔岩中大量的热能和矿物质携带和释放出来。

当炽热的海水再度喷射到裂缝上冰冷的海水中,其中的矿物质被溶解并形成一缕缕漆黑的烟雾。

矿物质遇冷收缩最终沉积成烟囱状堆积物,地裂中的热液顺烟道喷涌而出形成景致奇异、妙趣横生的海底热泉。

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

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观点,洋盆的形成,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岛弧或海岸山脉、海沟的形成。

【思考】海底黑烟囱是怎样形成的?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1.洋壳的形成: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1.什么是大陆漂移学说?提示:1912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他根据大西洋两岸的大陆形状、地质构造、古生物等的相似性,认为二三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整块联合古陆,它的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

后来,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这一块联合古陆开始分离,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如下图)。

2.海底地形(1)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洋中脊是洋壳的诞生处。

(2)洋盆: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

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21海岸素材中图版2.

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21海岸素材中图版2.

第二章海岸与海岸地形2.1 海岸相关素材海岸概述海洋和陆地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的地带。

包括遭受波浪为主的海水动力作用的广阔范围,即从波浪所能作用到的深度(波浪基面),向陆延至暴风浪所能达到的地带。

它的宽度可从几十米到几十公里,一般可分为上部地带,中部地带(潮间带)和下部地带三个部分,上部地带,又称为陆上岸带,一般风浪和潮汐都不可能作用到,是过去因海水作用而形成的阶地地形,受陆上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沿岸风的作用形成沙丘,它的特征是海蚀崖,海蚀穴,海蚀阶地和平台。

潮间带,由海滩和潮坪两部分组成,在这一带是海浪活动最积极、作用最强烈的地带。

下部地带又称水下岸坡带,就是过去的海岸,而今已下沉到海水底下的地方,一般从低潮时海水到达的地方算起,到波浪、潮汐没有显著作用的地带。

世界海岸线长约44万公里,中国海岸线长达18000余公里,岛屿岸线14000余公里。

海岸带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矿产、能源、土地等自然资源。

还有众多深邃的港湾,以及贯穿内陆的大小河流。

它不仅是国防的前哨,又是海、陆交通的连接地,是人类经济活动频繁的地带。

这里遍布着工业城市和海港。

海岸具有奇特的、引人入胜的地貌特征,可辟为旅游基地。

在海岸及其邻近地带居住着世界人口的2/3,由此给海岸、河口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海啸、飓风和台风侵袭海岸和海滩,对沿海的工业、农业造成危害。

组成部分在垂直于岸线的海岸横剖面上,海岸有下列组成部分:①海岸(狭义)。

紧邻海滨,在海滨向陆一侧,包括海崖、上升阶地、海滨陆侧的低平地带、沙丘或稳定的植被地带。

②海滨。

也称海滩。

从低潮线向上直至地形上显著变化的地方(如海崖、沙丘等),包括后滨和前滨。

有人认为海滩尚应包含与海滩发育过程密切相关的水下部分。

后滨指由海崖、沙丘向海延伸到前滨的后缘,其上发育暴风浪所形成的滩肩,有高度不大的陡坎或陡坡。

滩肩向海一侧的边界为海滩坡度突变处,称肩顶或滩肩外缘。

前滨指肩顶至低潮线之间的滩地。

2020届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教案: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节 海底地形的分布

2020届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教案: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节 海底地形的分布

....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观察海底地形图,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启发法、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都知道,陆地上高低起伏,有山脉、盆地、高原等地形,那海底地形是怎么样的情况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海底地形。

海底地形有哪些类型?(学生回答)
海底地形: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成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等主要类型。

(读图2.14,归纳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大陆架和大陆坡:见教材P16
岛屿和海沟:见教材P16
洋盆和洋中脊:见教材P17
大陆隆:也称大陆基。

是大陆坡麓向大洋盆地缓侵倾斜的海底沉积带。

深度约为1500—5000m 之间。

靠近大陆坡的地方较陡,接近大洋盆地的部分较缓。

大陆隆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极洲周围。

海隆:深海底宽广而下坡平缓的高地。

呈长条状或近似圆形,高出海底数百米,宽约数百千米。

海山:高出海底1000m的死火山和活火山,坡度在5°-15°之间。

深洋底的火山为点状散布,呈椭圆形或狭长形。

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
....。

高中地理选修二讲学稿: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

高中地理选修二讲学稿: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一节海岸【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及景观图片,概述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学习目标】1、了解海岸线和海岸带的定义2、阅读景观图片,概述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3、运用地图,了解主要海岸类型的分布状况【学习过程】一、海岸线和海岸带1、海岸是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带。

自然地理中海岸包括和带。

2、海岸线定义:是海洋与的分界线。

实际上,海面由于潮汐等因素而涨落不定,因此海岸线的位置也随之迁移。

通常人们把与陆地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3、海岸带(1)潮间带:和之间的地带(2)海岸带:①位置:海洋和陆地相互交接、相互作用的地带②宽度:潮间带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的宽度潮上带+潮间带+水下岸坡③环境特征:兼备海陆两种属性,是地球上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图相互作用最频繁、最活跃的地带。

阅读:“海岸线的进退”4、影响海岸发育因素:海浪、潮汐、洋流、风暴潮、海啸、流水及生物、全球变暖、地壳运动等因素(1) 是海岸线;是潮间带;______ 是水下坡岸;(2) 海岸带是相互交换和相互作用的地带;其范围由向两侧扩展到一定的宽度。

是海岸带的主体。

二、不同类型的海岸活动:课文第14页 1、填表:2.辽东半岛: 海岸 江苏北部: 海岸 珠江三角洲: 海岸 南沙群岛: 海岸 【课时评价】 一、基础过关 1.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区是A .大陆架B .海岸带C .大陆坡D .洋盆 2.图示海岸类型为A .基岩海岸B .生物海岸C .淤泥海岸D .三角洲海岸3.目前,“阳光海滩”风靡全球,是人们进行日光浴、游泳的理想场所,这种海岸属于 A .基岩海岸 B .砂质海岸 C .淤泥质海岸 D .生物海岸 4.下列海岸类型最适合开辟盐场的是A .淤泥质海岸B .砂质海岸C .珊瑚礁海岸D .基岩海岸 5.下列海岸类型中多优良港址的是A .基岩海岸B .淤泥质海岸C .生物海岸D .砂质海岸 6.形成淤泥质海岸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 .侵蚀作用B .搬运作用C .沉积作用D .变质作用 7.关于红树林海岸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红树林海岸是一种泥沼地海岸 B.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地区C.具有很强的抗御风浪侵蚀、保护生物多样性作用和湿地保护等作用D.红树林具有气根,在沿海漂浮繁殖,可以在各种地区的沿海生长8.世界上典型的珊瑚礁海岸有:A.渤海沿岸、浙江沿海和美国西部海岸B.澳大利亚东北海岸、马尔代夫沿海C.江苏北部沿海、广东福建沿海D.夏威夷群岛、斯里兰卡沿海二、能力挑战9.读“黄河入海口的海岸线变迁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2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2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一节海岸思维激活我国海岸带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便捷的海上通道,为沿海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我国海岸带北起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口,南到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长达18 000多千米,海岸类型繁多,分布格局也独具特色。

有关我国海岸带形成的主要因素,你知道多少呢?提示:海岸带地区地质环境的形成和演化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动力:一是地球深部的内动力,主要表现为地壳的升降运动和水平运动。

二是地球外动力作用过程。

如气候变化(冰期、间冰期)所导致的海平面的变化;光、水、风等风化作用,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风暴、海浪等动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削高填低和海岸带侵蚀与淤积变化.三是人类活动,已经成为影响和改造海岸带地质环境的重要地质营力.在上述三方面地球动力系统的作用下,海岸带地质环境演化集中体现在海岸线的往复变迁,这一变迁是海平面的升降运动、地壳的升降运动、泥沙的输送、沉积与海浪(海流)侵蚀等地质作用过程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的共同作用的结果.自主整理一、海岸线和海岸带1.海岸线(1)概念: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的分界线称为海岸线。

通常人们把海平面升到____________处时与____________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2)特点:海面由于____________作用等因素而涨落不定,海岸线的____________也随之迁移。

2.海岸带(1)概念:海岸带是海洋和陆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带,其范围由____________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的宽度。

____________是海岸带的主体。

(2)特点:是地球上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最频繁、最活跃的地带。

(3)影响因素:海岸在发育过程中,要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洋流、流水以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二、不同类型的海岸1.基岩海岸(1)组成:基岩海岸由坚硬的____________组成,又称____________。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2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课件 精品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2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课件 精品

图为“世界某海域等深线示意图”。读图回 答
图中字母所指的海底地形判断正确的是 B A.图中A处是大陆架 B.图中B处是海岭 C.图中C处是海沟 D.图中D处是大陆坡
海底地形的成因
• 海底扩张学说
• 板块构造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
1、炽热岩不断从大洋中脊轴部的中 央裂谷带涌升 2、新洋底把老洋底向两侧挤推,导致 洋底不断扩张 3、洋底岩石年龄由大洋中脊向两侧 递增
珊瑚礁海岸
不同类型的海岸
1、基岸海岸(岩岸) 特点: 1、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2、它是陆地山脉或丘陵延伸 入海的边缘 3、地势险峻,坡陡水深。海岸分布着向海突出的海岬和 深 入陆地的海湾--岬湾相间 4、海岸线曲折,多天然深水港湾 5、海浪侵蚀和岩石崩塌作用下形成海蚀地貌
分布: 利用:
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杭州湾以南的浙、闽、 粤、桂、琼、台 天然良港、旅游开发
南沙群岛
复杂的海底地形 大陆架
大陆坡
大陆隆 大洋盆地 海沟 大洋中脊
大陆边缘
大陆架:水深在200米以内 大陆坡:水深大于200米
大陆隆:水深在1500~~5000米 大洋盆地:水深在3000~~6000米 海沟:水深在6000米以上
大洋中脊:顶部水深在2000~~3000米
洋中脊
1、找出图中太平洋洋中脊的位置
海岸低洼地带
澳大利亚大堡礁 生物堆积作用形成的 利用:保护海岸,抵抗海浪侵蚀、 一种特殊海岸
避风良港
分布: 热带基岩海岸边缘-南沙群岛、
珊瑚礁(堡礁)
珊瑚礁(环礁)
澳大利亚-大堡礁
世界最大的珊瑚礁
类型 基岩海岸 砂质海岸 淤泥质海 岸
生 物 海 岸
成因
特点
利用

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章末整合新人教版选修

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章末整合新人教版选修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教材P10思考杭州湾以北海岸线(除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外)比较平直,沿岸多以平原为主;杭州湾以南海岸线曲折,沿岸多以山地、丘陵为主。

教材P14思考珊瑚礁海岸是由珊瑚虫的遗骸和分泌物堆积而成。

珊瑚虫属腔肠动物,生长需依附在牢固不动的基岩上;红树林的植物根系需要在泥土中生长,淤泥质海岸可满足此要求。

教材P14活动活动1海岸类型形态特征利用方式图A 砂质海岸海岸坡缓,有砂质物质的堆积可建优质海滨浴场图B 基岩海岩海岸为悬崖;坡陡水深、海蚀地貌海湾可以成为天然良港,旅游辽东半岛——基岩海岸江苏北部——淤泥质海岸珠江三角洲——淤泥质海岸南沙群岛——珊瑚礁海岸教材P16思考大洋中心部位为大洋中脊,从大洋中脊向两侧分布有洋盆、海沟和岛弧、大陆坡、大陆架等地形。

教材P17活动1.从海岸线到大洋中部依次分布为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

2.教材P19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洋中脊是洋壳的诞生处,地幔物质从中脊顶部裂谷带涌出,形成火山。

因为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使离洋中脊越近的海底岩石年代越新,且呈对称分布。

教材P20活动该实验活动的目的是验证在加热状态下,地幔物质能够发生对流运动。

实验应该注意将两块海绵浸湿,且它们之间应留有空隙,并将蜡烛放置在裂隙下方。

点燃蜡烛后,随着水的沸腾,两块海绵会发生相互分离,它们之间的裂隙扩大。

裂隙处水体发生垂直上升运动,带动两侧海绵向左右分离。

教材P22活动在制作模型时,应注意选择硬纸板作为底板,在其上划开三条缝隙;用于拉伸的彩带条,采用具有一定弹性的彩带纸。

中缝A处代表洋底的裂谷,形成大洋中脊;两边缝隙B、C处代表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交接处,形成海沟;图中从A向B、C两侧,岩石年龄由新到老。

该模型还缺少对海底地形中大陆架、大陆坡、海岭等的模拟。

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学案新人教版选修2

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学案新人教版选修2

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情景导入目标定位东京消息:据媒体报道,2012年6月1日,日本自民党制定了“无人国境岛屿管理法案”,法案规定政府可购买尖阁诸岛(钓鱼岛)等位于国境的无人岛屿或强行取得所有权。

自民党将把该法案提交本届日本国会,希望以此明确其保卫主权及海洋的立场.消费链接:日本无耻政客的叫嚣,将中日钓鱼岛之争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下面我们看一下中国钓鱼岛的基本概况。

钓鱼岛位于东海海域,在台湾省的东北,距中国福建省东山岛约190海里,距台湾省基隆市东北约90海里,距琉球群岛的与那国岛约78海里。

钓鱼列岛指的是一组岛屿,除主岛钓鱼岛外,还有黄尾屿、赤尾屿、北小岛、南小岛、大北小岛、大南小岛、飞濑(岩礁濑)等岛礁,散布在东经123°20′~124°45′,北纬25°44′~26°00′的海域中,陆地面积共计6。

5平方千米,钓鱼岛周边海域渔业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闽台渔民的重要渔场。

【思考】钓鱼岛属于海底地形中的哪一种类型?还有哪些海底地形类型?说明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洋盆、洋中脊的分布位置。

海底地形分布规律海底地形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成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等主要类型。

1.海底地形有何特点?提示:一是海底地形的多样性;二是海底地形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海底地形主要有大陆架、大陆坡、海沟和岛弧、洋盆和洋中脊,它们以洋中脊为轴,基本对称分布。

错误!大陆架和大陆坡(1)大陆架: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一般坡度较缓,水深在200米以内.其宽度从低潮线起向海洋方向延伸至坡度显著增大的地方为止。

大陆架接受来自大陆的河流沉积物和营养盐,阳光可透射至海底,海洋生物繁盛.(2)大陆坡:由大陆架向外伸展,海底坡度突然增大,形成一个相对陡峭的斜坡,叫作大陆坡。

水深一般为200~4_000米,是地球上最绵长、最壮观的斜坡。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节 海底地形的分布1学案 2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节 海底地形的分布1学案 2

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思维激活我们知道地球被誉为“蓝色星球",那是因为地球表面有3/4以上被海水覆盖。

可你知道吗?地球表面的平均海拔在海平面2 000米以下呢!神秘的海底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提示:海底地形大体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洋底等。

洋底是海洋的主体部分,约占海洋总面积的80%。

海底地貌有海岭、海盆、海沟、海丘、海山、海渊和海底高原等。

太平洋洋底地形复杂多样,可分为四部分,即大陆边缘、过渡带、大洋床和大洋中脊,尤其是具有以岛弧—海沟系为代表的明显过渡带。

大西洋海底地形特点之一是大陆架面积较大;其二是洋底中部有一条南北延伸的海岭,整条海岭蜿蜒成“S”形,把大西洋分隔成与海岭平行伸展的东、西两个深水海盆。

大西洋东部地区,特别在北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有许多水下浅滩.印度洋海盆,是世界各大洋中最为复杂的,其大陆架要比大西洋的大陆架稍窄一些,其宽度各地不等。

北冰洋海底地貌的突出特点就是大陆架非常宽广;另一特点是起伏不平,一系列海岭、海盆、海槽和海沟交错分布。

北冰洋中部有一横贯的海底山岭,洋底山地坡度大、陡峭,有火山喷发,是构造断裂褶皱山。

自主整理海底地形分布规律海底地形的分布具有明显的____________。

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主要类型。

1.大陆架和大陆坡(1)大陆架:____________向海洋的自然延伸,一般____________较缓,水深在____________以内。

其宽度从____________起向海洋方向延伸至坡度显著____________的地方为止。

大陆架接受来自大陆的河流____________,阳光可透射至海底,____________繁盛。

(2)大陆坡:由大陆架向外伸展,海底坡度突然增大,形成一个相对陡峭的斜坡,叫做大陆坡。

水深一般为____________,是地球上最绵长、最壮观的____________。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2节海底地形的分布教案新人教版选修2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2节海底地形的分布教案新人教版选修2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1)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海洋地质学家,模拟实地考察海底地形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2)实验:开展海底地形模型制作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对海底地形分布规律的理解。
(3)游戏:设计海底地形探险游戏,引导学生通过游戏了解海底地形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海底地形的基本概念。海底地形是地球表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等。海底地形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海底油气的开发、海底矿物的开采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海底地形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例2:海底地形对海洋生物的栖息地有何影响?
答案:海底地形对海洋生物的栖息地有重要影响。例如,大陆架地区海水较浅,阳光充足,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从而为海洋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海沟地区水深压力大,光照不足,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因此,不同海底地形地区的生物种类: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海底地形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海底地形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海底地形探险》、《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海底地形的形成与演化》等。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1)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海底地形研究的新进展,如最新发现的海底地形类型、海底地形对环境的影响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本章整合》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本章整合》ppt课件

2019/8/11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thank
you!
2019/8/11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本章整合
海岸线与海岸带
基岩海岸
海岸
砂质海岸
海岸类型
淤泥质海岸
海岸与海底地形
生物海岸 大陆架和大陆坡
海底地形的分布 岛弧和海沟
洋盆和洋中脊
海底地形的形成 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
一、如何理解海岸线、海岸带?海岸带的优势有哪些?
1.掌握海岸线的概念要注意四个要点。 (1)是海陆的分界线。 (2)位置是变化的。 (3)海岸线的具体含义。 (4)海岸线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具有一定宽度的一个沿海岸延伸的条带。 2.利用海岸带示意图,了解海岸线、海岸带、潮间带三者之间的位置关 系,海岸带的宽窄受地形影响,各地有差异。
形成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事物或现 成因 象
板块边界 举例 类型
火山、地 震和地热 资源
位于板块的交接处,地壳活跃,多 火山、地震及地热资源
消亡边界 或生长边 界
日本、冰岛、印度 尼西亚等国
位于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交
海岸山脉 和岛弧
接处,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 以下,大陆板块被挤压,隆起形成 海岸山脉,大洋板块俯冲过程中, 产生岩浆活动形成岛弧
遍自己写的笔记,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错误。遗漏之处要补全,错别字要纠正,过于潦草的字要写清楚。同时,将自己 对讲课内容的理解、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用自己的话写在笔记本的空白处。这样,可以使笔记变的更加完整、充实。 • 三、课后“静思2分钟”大有学问 • 我们还要注意课后的及时思考。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心中快速把刚才上课时刚讲过的一些关键思路理一遍,把老师讲解的题目从题意到解答整个过 程详细审视一遍,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一些关键的解题技巧。所以,2分钟的课后静思等于同一学科知识的 课后复习30分钟。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2《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节 海底地形的分布》_2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2《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节 海底地形的分布》_2

《海底地形的分布》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本课为人教版选修二第二章第二节,课标要求根据海底景观图或海底地形图,判断不同海底地形,并归纳海底地形的分类。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及特征2.过程与方法阅读海底地形景观图或海底地形图,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培养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三、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本节的部分内容专业性较强,有一些新概念,如洋盆、海沟等,本节主要介绍了海底地形的分布情况,主要考察学生的认知识记情况,以及等值线图的判读。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陆地地形的分布情况,特别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理念知识课堂,趣味课堂,生活课堂!五、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展示、小组竞赛、合作探究、提问、启发诱导等方式相结合六、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播放电影《海王》剪辑片段导入,在课程开始之前,老师想和大家分享一段视频,共同领略海底世界的奇幻想象。

从中国古代《西游记》中四海龙王和水晶宫,到西方神话中的海王,古今中外,人们对海底世界的探索从未停止。

影片中我们欣赏到大西洋底炫目美丽的亚特兰蒂斯,也看到海沟族领地的阴暗诡谲,让人望之生畏。

那么真正的海底地形究竟如何,让我们今天共同走进蓝色大海的传说,探究海底地形的分布。

二、学习目标展示,使学生明确重点几种海底地形的特点及分布规律三、新课讲授【创设情境,背景探究】(一)人类对海底地形的探索为了探知海底地形地貌,人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1925~1927年期间,德国“流星”号船考察南大西洋,首次揭示了洋底地形。

1953年以来,开始使用精密的回声测深仪获得越来越多的洋底地形剖面。

人们发现,洋底也和陆地一样,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长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

大洋最深点深11034米,位于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这一深度超过了陆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8844.43米)。

人教版选修二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选修二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一、单选题读下图,完成1~5题。

1.岩层①—④中,年龄最新的是()A.①B.②C.③D.④读下图,完成1~5题。

2.岩层①—④中,年龄最新的是()A.①B.②C.③D.④下面左图为“某同学在‘谷歌地球’截取的部分区域图”,右图为某同学绘制的“局部区域素描图”,据此完成1~2题。

3.两图中没有出现的海底地形的特征是()A.地形相对平坦B.坡度较缓,深度不大C.狭长而深凹D.两侧群峰对峙,内壁陡峻下图为“世界某海域等深线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4.图中字母所指的海底地形判断正确的是()A.图中A处是大陆架B.图中B处是海岭C.图中C处是海沟D.图中D处是大陆坡5.有关全球构造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A.大陆漂移说是由魏格纳提出的B.海底扩张说认为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的诞生处C.板块构造学说是在海底扩张说和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产生的D.上述三大学说的提出,说明人类对海底地形已有了科学完整的认识读下图,完成1~5题。

6.岩层①—④中,年龄最新的是()A.①B.②C.③D.④读下图,完成1~5题。

7.岩层①—④中,年龄最新的是()A.①B.②C.③D.④下图为“某地区沿南回归线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完成1~2题。

8.甲处地形为()A.海沟B.大陆坡C.海岭D.大陆架读“某海域海底地形示意图”,完成1~2题。

9.地形乙是________形成的()A.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托顶作用下B.新洋壳不断生长,海底不断扩张中C.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洋底下倾、陷落D.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大陆板块受挤隆起读图,完成下面四题。

10.只可能出现于热带的是()A.①B.②C.③D.④读图,完成下面四题。

11.只可能出现于热带的是()A.①B.②C.③D.④由于海面的涨落不定,海岸线的位置也随之迁移,阅读“1986年—2006年黄河三角洲河口海岸线的变迁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引起黄河三角洲河口海岸线变迁的因素有()①河流携带泥沙的堆积作用②海浪的侵蚀作用③地壳运动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③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图”,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2.2 海底地形的分布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2.2 海底地形的分布

-10-
第二节 海底地形的分布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随堂演练
方法技巧等高线(或者等深线)密集说明坡度大,稀疏说明坡度小。 等深线数值越小,海拔越高,说明海水越浅,在海底地形中属于地势 较高的部分。
-11-
第二节 海底地形的分布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随堂演练
1 2 3 4-5 6 7
1关于大陆架和大陆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陆架组成物质与海洋相同 B.大陆架宽度从高潮线起向海洋延伸至坡度显著增大的地方 C.大陆架即大陡坡 D.大陆坡相对陡峭 解析:大陆架组成物质与陆地相同;大陆架宽度从低潮线起向海洋 方向延伸至坡度显著增大的地方。 答案:D
-12-
第二节 海底地形的分布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随堂演练
1 2 3 4-5 6 7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洋盆又称“深海平原”,构成了大洋底的主体 B.洋盆地壳活动相对活跃 C.洋盆地形较为陡峭 D.洋盆内部是一系列广阔平坦的平原,没有山脉、丘陵 解析:洋盆地壳活动相对稳定;洋盆地形较为平坦;洋盆内部分布着 一些海底火山、海底丘陵及海底山脉。 答案:A
-3-
第二节 海底地形的分布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随堂演练
(一)大陆架和大陆坡 1.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一般坡度较缓,水深在200米 以内,海洋生物资源丰富。 2.大陆坡:由大陆架向外伸展,海底坡度突然增大,形成一个相对 陡峭的斜坡。大陆坡水深一般为200~4 000米。 (二)岛弧和海沟 1.岛弧 (1)位置:大陆坡的前缘。 (2)举例:太平洋西部海域的岛弧分布最为典型。 2.海沟 (1)分布:岛弧外缘,一般是大陆坡和洋盆的分界线。 (2)举例:世界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

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课后检测新人教选修2

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课后检测新人教选修2

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一、选择题1.世界上最深的地震可能发生在( )A.洋中脊B.海沟C.大陆内部D.断层上答案:B2.有关洋盆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又称“深海平原”,构成了大洋底的主体B.水深较浅,多在2 000米左右C.内部多海底火山,说明地壳活动强烈D.分布有海底山脉、海底丘陵,说明地形很不平坦解析:选A。

此题考查洋盆的特点,要求对洋盆的分布特点有全面的认识。

洋盆水较深,平均深度4 000~6 000米,处于板块内部,故地壳活动相对稳定,且因其地形较为平坦,有“深海平原”之称。

下面图1为某同学在“谷歌地球”截取的部分区域图,图2为某同学绘制的局部区域素描图。

据此完成3~4题。

3.图2中甲地形与图1中序号“________”所示的地形相同( )A.①B.②C.③D.④4.两图中没有出现的海底地形的特征是( )A.地形相对平坦B.坡度较缓,深度不大C.狭小而深凹D.两侧群峰对峙,内壁陡峻解析:第3题,图1中序号①~④依次是大陆架、岛弧、海沟、洋盆;图2中的甲为大陆架、乙为大陆坡。

第4题,两图中没有出现的海底地形是洋中脊。

答案:3.A 4.D人们把海洋誉为“蓝色国土”。

读图回答5~6题。

5.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b~c为大陆架,d为海沟B.b~d海水温度垂直变化不大C.f处往往成为板块的生长边界D.d处地质稳定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d处是世界渔场主要分布区B.a处有利于发展海水养殖业C.e处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D.c~d处是目前海洋污染最严重的地区解析:本题组考查板块构造和海底地形的有关知识。

同时必须知道:洋盆有丰富的锰结核矿,大陆架上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同时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答案:5.C 6.B下图为世界某海域等深线(单位:米)示意图。

读图,完成7~8题。

7.该海域位于( )A.北大西洋B.北太平洋C.南印度洋D.南太平洋8.图中字母所指的海底地形判断正确的是( )A.图中A处是大陆架B.图中B处是海岭C.图中C处是海沟D.图中D处是大陆坡解析:根据经纬度可判断出该海域位于南太平洋,从等深线的数值和分布疏密可推出:A处是海沟,B处是海岭,C处是大陆坡,D处是洋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一节 海岸
〖基础梳理〗
海岸线:通常人们把海平面升到 时与陆地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概念:海洋和陆地 、 的地带 海岸带 范围:由潮间带向 扩展到一定的宽度 主体:
海岸的发育过程:受海浪、 、 、流水以及 等因素影响 基 组成:由坚硬的 组成,又称
岩 特点:地势 ,坡陡水深、岬湾相间, 十分曲折 海 成因: 和岩石崩塌
岸 利用方式;形成天然良港, 开发等 砂 主要物质组成: 和 质 主要地貌:沙堤、 、 等地貌 海 成因:堆积物颗粒较粗,经海水 和 ,形成沙滩 岸 利用方式:天然的优质 淤 分布: 或平原地区 泥 主要组成物质:淤泥 质 特点:海岸带 、坡度小,海岸线 海 成因:平原河流流速慢,只携带 的物质沉积而成 岸 利用方式:滩涂养殖
组成:红树林植物与泥沼相结合
生 红树林海岸 分布: 及 的海岸低洼地 物 作用: 保护、 保护和海洋防灾减灾 海 主要组成物质:珊瑚虫的遗骸和分泌物 岸 珊瑚礁海岸 形成:生物 作用 作用:保护海岸、抵抗海浪侵蚀 〖归纳总结〗 海岸线和 海岸带
不同 类型 的海 岸
〖思考题参考答案〗
思考(P10)我国大陆海岸线自鸭绿江口至北仑河口,长达1.8万多千米。

此外,岛屿海岸线长1.4万多千米,海岸线总长3.2万多千米。

我国海岸线曲折,较大海湾有150个,多港阔水深的天然港口。

杭州湾以北海岸以砂岸为主,地形表现为上升的山地丘陵海岸与下降的平原海岸交错分布,但以平原海岸居多,多淤泥质海岸,海岸线较平直,退潮时泥滩一片。

杭州湾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为整体抬升的山地丘陵海岸,其间镶嵌了小块的河口平原。

这里多基岩海岸,海岸线曲折,港湾深入内地,岸外岛屿罗列,多海蚀崖、海蚀阶地、海蚀柱、海蚀洞等海蚀地貌。

此外,大致在北回归线以南的沿海,有红树林或珊瑚礁发育,组成了独特的生物海岸。

思考(P14)红树林植物是一类生长于潮间带的乔灌木的统称。

红树林海岸是生物海岸的一种,是红树林植物与淤泥相结合的海岸,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较低纬度的海岸低洼地带。

淤泥质海岸主要分布在河口或平原地区,海岸带宽度大,坡度小,海岸线平直,为红树林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珊瑚不是植物,而是一种叫珊瑚虫的微小的腔肠动物。

珊瑚虫到处漂游,它一旦碰到海岸边的岩石或礁石时就扎根生长。

珊瑚虫以群居为主,它们纷纷伸出触手,从海水中捕捉食物。

食物消化以后分泌出石灰质,形成骨骼与灰质外壳。

当珊瑚虫死亡之后,其骨骼遗骸积聚起来,其后代又在骸上繁殖,如此长期积累就形成珊瑚礁海岸。

活动(P14)1.见下表
2.辽东半岛——基岩海岸江苏北部——淤泥质海岸珠江三角洲——淤泥质海岸南沙群岛——珊瑚礁海岸
〖典型例题〗
〖例1〗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表示海岸带的序号是;
表示海岸线的字母是。

(2)分析比较海岸线与海岸带的关系。

〖例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的是海岸,其最易在海
岸上发育。

(2)该海岸主要分布于我国哪些地区?
(3)该海岸有何重要意义。

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
〖基础梳理〗
位置:从起向海洋方向延伸至坡度显著增大的地方为止大陆架特点:水深米以内,坡度较缓
范围:平均宽度约为千米,占海底总面积的8%
位置:向外伸展,海底坡度突然增大,形成
海大陆坡一个相对的斜坡
底特点:水深,宽度从十几千米到几百千米不等
地岛弧位置:边缘与的过渡地带
形岛弧与典例:海域最为典型
分海沟海沟位置:岛弧外缘,一般是与的分界线
布典例:海沟是地球上最深的地方
规洋盆特点:水深4000~6000米,地形较为,构成了大洋底的
律洋盆和组成:海底里、海底丘陵及海底
洋中脊分布:多分布在大洋中心,并相互连通
洋中脊形状:大西洋中脊与两岸大致平行,呈“”形,
印度洋中脊呈“”形
景观特点:中轴为,两侧群峰对峙,内壁陡峻〖归纳总结〗世界海底地形类型示意图及特征
〖思考题参考答案〗
思考(P16)海底地形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从大洋中心洋中脊到大陆边缘,海底地形分别为洋中脊、洋盆、海沟、岛弧、大陆坡、大陆架。

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一般坡度较缓,水深在200米以内。

大陆坡由大陆架向外伸展,海底坡度突然增大,形成一个相对陡峭的斜坡,水深一般为200~4 000米。

岛弧是指大陆和洋盆之间呈弧形分布的群岛,岛弧分布在大陆坡的前缘。

海沟位于岛弧的外缘,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

洋盆又称“深海平原”,构成了大洋底的主体。

洋中脊是地球上最长的海底山系,常分布在大洋中心部位。

活动(P17)1.从海岸线到大洋中部依次分布为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

2.见下表:
〖基础梳理〗
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中洋壳物质对流的结果
的形洋中脊: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作用下形成的,也是成与洋壳的
海底新洋壳: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涌出,冷却凝结形成的
地形洋盆的形成: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构成的。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洋壳交接处碰撞导致洋壳的
的消原因:大洋板块因较大,较低,向大陆板块下俯冲至地幔,洋壳亡与在下融为岩浆
海底海底地海沟:板块的俯冲带动洋底形成海沟
地形形形成岛弧: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或
〖归纳总结〗要点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要点二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
〖思考题参考答案〗
思考(P19) 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地幔内存在热对流,熔化了的地幔顶部的玄武岩熔岩物质,形成高温上升流,在大洋中脊隆起,侵入并上升涌出,遇水作用而蛇纹石化,从而形成新的大洋地壳,将原先存在的大洋地壳不断向外推移,使整个海底不断自大洋中脊向两侧扩张。

所以,洋中脊附近多火山分布,由内往外岩石形成年代由新到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