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理论
简述支架式教学理论
本论文为提纲式论文,简单扩充就可以成为一篇完善的论文。
欢迎你使用!
简述支架式教学理论
介绍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我发现,启发他们的思考和培养自学能力。
它是一种基于学生学习兴趣和个体差异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掘知识,探索问题。
原理
支架式教学的原理基于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文化背景。
教师扮演的是学习指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逐渐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具体来说,支架式教学通过建立一个支撑学习的框架、鼓励学生参与决策和探索以及认知引导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掌握适用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更有效地获取知识。
应用
支架式教学适用于各种教育场景,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
在不同的场景中,支架式教学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操作方法。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启思考,引导互相合作的方式来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学习。
而在大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辩论、研究项目等活动,培养学生发掘有效学习策略的能力,以及扩展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科热情。
结束语
支架式教学理论的实现需要配合教学实践,教育环境和学生个体差异。
尽管不同的场景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方式,但在任何情况下,教育者都应尝试鼓励学生思考,主动探索,并尽可能地构建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模式,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支架教学的理论内涵及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本期特稿一、支架教学的内涵最近十多年来,我国的幼教工作者对“支架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力图运用支架教学来提高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并为此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和尝试。
无疑,这是很有价值的努力,但支架教学毕竟是一种外来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形态,要将其运用到我国的学前教育中,就必须做出更多的思考。
支架教学是美国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在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学策略。
“支架”,也称“鹰架”,在我国俗称“脚手架”。
支架教学中的支架是一个借喻,它借助“支架”的功能和根据需要持续提升高度的流程,来表达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的本质特点及其深刻而复杂的理论思考。
布鲁纳及其同事在观察母亲如何影响婴儿语言发展的活动中,发现母亲在提供给婴儿语言表达的支持中表现出和建筑活动中人们使用脚手架的现象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每当婴儿出现语言理解和表达的困难时,母亲会及时提供相应的支持,帮助婴儿实现理解和表达的意愿。
而当婴儿的语言水平提升后,母亲会减少支持,甚至不再提供帮助。
母亲的这种支持对婴儿语言能力的持续发展具有很好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支架教学的理论依据还有另外一个来源,那就是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有关儿童发展的社会构建理论。
维果斯基将儿童的发展分为两种心理机能,即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低级心理机能”和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高级心理机能”。
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技能转化的过程。
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始于社会关系和文化,儿童的记忆、注意、推理能力的发展都和学习使用社会的创造发明有关。
语言是儿童的心理工具,社会文化是儿童心理能力的发展资源。
尤其高级心理机能只能是儿童通过外部活动不断将社会文化内化的结果。
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中,维果斯基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支架式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我国教育界逐渐受到重视。
支架式教学强调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互动关系,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步提升能力。
本文将从支架式教学的定义、理论基础、实施步骤及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支架式教学的定义与理论基础1. 定义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步提升能力。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着“支架”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任务。
2. 理论基础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存在一个最近发展区,即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与在独立活动中完成的任务之间的差距。
支架式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理论,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与环境的互动而实现的。
支架式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理论,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3)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互动的过程,通过与他人合作,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升能力。
支架式教学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三、支架式教学的实施步骤1. 确定教学目标支架式教学的第一步是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师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的能力水平。
2. 分析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分析其最近发展区,以便提供合适的支架。
3. 设计支架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设计相应的支架,包括问题、任务、资源等,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4. 实施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支架。
5. 评价与反思教学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并反思支架式教学的实施效果,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小学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F ocus Subi+e s!科专辑/“多种手段促进学生写作水平提升”研究专辑27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小学写作教学中-应/◎陈芝铃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当前的写作教学存在诸多误区。
有些教师认为学生的写作素养是自然养成的,忽视对学生写作的引导;还有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主体性,生硬灌输写作策略,使得学生害怕、厌恶写作。
在写作教学中运用“支架式教学有助于促进教师重视自身的引导作用!精心设计鹰架!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思维。
一、支架式教学的含义及功能支架!也有人称之为鹰架!原意是指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它是为了保证各施工过程顺利进行而搭建的工作平台。
在教育领域中!它常用来比喻专家或学习者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或达到某一水平而给予的支持。
支架式教学!指学生在学习一项新的概念或技巧时!教师通过提供足够的支持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
为学习者建构理解知识的概念框架!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先加以分解!再把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这是支架式教学的灵魂所在。
支架式教学理念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在一定的情境下,学生利用学习资料和别人(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知识!而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
而支架式教学要求教师要明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注重学生的能力水平从“现有”向“潜在”提升。
个人认为!支架式教学可以在指导学生的写作时运用!教师要重视写作教学的过程性指导!尤其强调在写作前、写作中、写作后展开具体的指导。
具体来说!支架式教学有以下几点功能。
1"有助于降低写作任务的难度。
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从而引导其思考和写作。
通过支架来创设“支持性”的情境!能让学生减少挫败感!感受习作的乐趣。
教师借助不同类型的支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写作,降低了写作的难度。
2.有助于明确写作任务的步骤。
有研究者认为!写作课程缺失程序性知识内容!而程序性知识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
支架式教学法
进入情境
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 中的某个节点)。
探索学习
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 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 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 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 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 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 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 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 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 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 继续攀升。
教学应用-范例
交大东方中学的一堂地理课《环球旅行家》 本节课主要是让同学们通过网络探究,小组合等形 式,制作自己的旅行计划。 老师在导入课程,给学生们分配好任务以后,先给 同学们呈现了自己制作的案例 其中包括:二月份去旅行,带轻便衣物及遮阳设备、 乘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 。按计划路线,去了三个城 市悉尼、堪培拉、墨尔本并分别介绍了这三个城市的 景观和特色,比如悉尼大歌剧院,考拉、袋鼠等特色 动物。 同学们在接下来的知识探究中就也可以从这几个方 面来进行知识的组织建构。
除了这些可设计的支架外,支架还有 更为随机的表现形式,如解释、对话、 合作等。
支架式教学的环节
搭脚手架 创设情境 探索学习 效果评价
搭脚手架
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 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a.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学习者独立解决问题 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 b.学习任务分析: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 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区。第一、二发展 区之间的距离就叫“最邻近发展区”。 c.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供合适的教学支架: 原则,因为教学可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因此 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学生智力发展的已有水 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儿童 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 平。
支架理论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支架理论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 中的实践与反思
◆ 冯加 俊
1 “ 接受支架”——帮助 学生学会从各种 资源里 收集 必要 的信 息
接受 支架,指教 师设计 的可 以帮助学 生观察和 理解 的
现 象 、 问题 和 实 例 , 它 们 与 学 生 最 终 需 要 掌 握 的 知 识 存 在
支 架源 于建筑用 的脚手 架,在现 代教 育教学 中往往借 用这 个术语 来描述 教学过程 中所 施予 的有 效支持 ,这就是
旅 游时间以双休 日为主 春 游范围为无锡 市区及江 阴、 宜兴 ,
在这 个过程 中设 计的 “ 接 受支架 ”是设 置认知 冲突 , 让学 生 自己发现 问题 、提 出问题 。并 让学生 回顾 以前 已经
学 习 过 的 知 识 点 ,分 析 题 意 , 分 析 哪 些 问题 可 以通 过 已有
指导 。 在 前 面 的课 程 学 习 中 ,学 生 已经 会 上 网浏 览 网 页 , 这
次需通 过搜索 引擎 以及 关键词 浏览相 应网站 ,如无锡 新传 媒和 其他 有关无锡旅游 的网站。这能够考查学生两种能力。 1 )获取信 息的能力 :从所阅读 的资料 中迅 速找到 自己
所需要的信息 。
教 学 支 架 。搭 建 指 引 学 生 向 更 高 层 级 认 识 水 平 前 进 的 学 习
支架 是建构 主义教 学中普遍 采用 的教学 设计技术 。美 国学 者伯尼 ・ 道奇 的 “ 支架 ”理论,设计 了三种 “ 支架 ”:第一 , “ 接受支架 ”;第二 , “ 转换支架 ”;第三, “ 产 品支架 ”。 为 了更 好地培 养学生现 代教 育技术应 用能力 ,笔者将 “ 支架 ”理 论引入 现代教 育技术 教学活动 中 。本 文 以教 学 项目“ 根据 地 区特 色开发 无锡春 色新发 现 春 游线路大 征 集 ’的活动 ”为 例 ,阐述 “ 支架 ”理论在 现代 教育技 术 教 学中的实践运用与反思 。 无锡春色新发现 春游线路大征集 江 南三 月,草 长莺 飞,正是 出游好 时节。现特 向各位
支架式教学实践模式(3篇)
第1篇一、引言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它强调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提供适当的支架,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支架式教学的定义、理论基础、实施步骤和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支架式教学的定义支架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需求,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持,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学习任务,实现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当支架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三、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与环境、与他人以及自身的互动,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支架式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强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潜能,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持,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达到更高的学习水平。
3.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逐步习得社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支架式教学强调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中,实现知识的传递和技能的习得。
四、支架式教学的实施步骤1.确定学习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需求,设定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
2.搭建支架:教师根据学习目标,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持,如提供学习资料、创设情境、示范操作等。
3.引导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4.反馈与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及时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策略。
5.调整支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适时调整支架,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6.总结与反思: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学习经验,反思学习过程,为后续学习提供借鉴。
五、支架式教学的评价方法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参与度、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等。
支架式学习理论及其应用
05 支架式学习理论 的挑战与未来发 展
面临的挑战
01
支架式学习理论在实 践中的可行性
支架式学习理论虽然被广泛接受,但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需要 和能力水平来设计和调整支架的难度 和复杂性是一个挑战。
02
平衡支架的提供与学 生的自主性
在支架式学习中,如何平衡提供足够 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完成任务与尊重 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是一个重要的 问题。
• 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支架式学习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 过支架的搭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在未来 学习和工作中的竞争力。
02 支架式学习理论 的应用范围
在线教育领域
支架式学习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在线教育领域,特别是在线语 言学习。通过为学生提供结构化的学习资源和支持,帮助学 生理解并掌握复杂的概念和技能。
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的支架式学习可能会更加智能化,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来个性化学生的学习路径和提供更 精准的支架。
跨学科应用
支架式学习理论不仅可以在教育领域发挥其作用,还可以在诸如企业培训、职业发展等领域中找到应用,为不同领域的学 习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支持。
对教育改革的启示
重塑教师角色
在支架式学习中,教师的角色从 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引 导者和支持者,这将对教育改革 中教师角色的重塑产生重要影响 。
特点
支架式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引导性、学习的系统性和发展的全面性。它注重学生的个体差 异和需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支架的搭建,帮助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实现自我超越和全 面发展。
支架式学习的理论基础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学生建构和内化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理论。
这种教学理论在教育领域中受到了广泛的和应用。
本文将探讨支架式教学理论和实践,包括其概念、作用、适用范围和实施步骤等方面,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支架式教学理论最早是由布鲁纳和伍德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
他们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一种类似于“支架”的支持,以帮助他们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这种“支架”是一种教学框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掌握复杂的概念和技能。
支架式教学的作用和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支架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它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探索和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支架式教学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因为它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要,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难点和障碍。
支架式教学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它可以应用于不同学科领域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
但是,支架式教学的实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以帮助他们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教师要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进行支架式教学前,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他们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同时,教师还需要准备一些教学资源,如教材、课件、工具等,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支持。
支架式教学的实施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适当的教学计划和方案。
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接着,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以帮助他们掌握复杂的概念和技能。
支架式教学 Scaffolding Instruction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以“学生为主体”的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结构主义理论提出的重要教学方法,它强调教学应为学习者建构理解知识的概念框架,框架中的每一个概念是学习者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
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很显然,这种教学思想是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
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基(Vygotsky, 1978)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要的,也就是说,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支教式教学基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内容: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
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维果斯基阐述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概念。
他认为,儿童的发展任何时候都不是仅仅由成熟的部分决定的。
教与学的有效互动简析支架式教学
教与学的有效互动简析支架式教学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与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如何提升教与学的效果,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已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重点。
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逐步构建知识体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旨在简析支架式教学的核心理念、实施步骤及其对教与学有效互动的影响,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首先介绍支架式教学的理论背景和基本含义,阐述其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接着,将详细探讨支架式教学的实施步骤和方法,包括如何搭建支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组织合作学习等。
本文还将分析支架式教学在促进师生有效互动方面的独特作用,包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教师的引导作用等。
本文将总结支架式教学的实践意义,并提出在教学中如何灵活运用支架式教学策略,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支架式教学理念根植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一理论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认为学习者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方式,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具体教学模式,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支架式教学正是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通过搭建支架,帮助学生逐步从现有水平过渡到可能的发展水平。
认知灵活性理论:斯皮罗等人提出的认知灵活性理论强调学习的多维表征和概念的重构,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灵活的、能够适应不同情境的过程。
支架式教学_实践应用(3篇)
第1篇摘要: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引导和辅助,帮助学生逐步实现自主学习。
本文将从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实践步骤以及在我国的应用现状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引言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起源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通过搭建支架,帮助学生逐步实现自主学习。
支架式教学在我国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1.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一个“最近发展区”,即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所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
支架式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理论,通过搭建支架,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实现自主发展。
2.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通过与环境互动,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相结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支架式教学强调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3.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通过与他人互动,实现认知发展。
支架式教学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三、支架式教学的实践步骤1. 识别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通过观察、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 搭建支架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搭建支架,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主动建构知识,实现自主发展。
4. 评价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
四、支架式教学在我国的应用现状1. 支架式教学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广泛应用支架式教学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学中。
简述支架式教学理论
简述支架式教学理论【摘要】支架式教学理论是一种基于认知心理学的教学理论,旨在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究相结合,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支架式教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前置知识的呈现、目标设定、指导和反馈,核心要素包括认知导学、任务设计和师生互动。
支架式教学的实施方法包括启发性问题、示范教学、小组合作等。
其优点在于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但也存在局限性如实施难度较大。
支架式教学适用于各个教育阶段和不同学科领域。
支架式教学理论的实践意义在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动力,未来发展方向则需进一步探索不同学习情境下的支架式教学策略和效果评估方法。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理论, 简介, 起源和背景, 基本原理, 核心要素, 实施方法, 优点, 局限性, 应用领域, 实践意义, 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支架式教学理论简介支架式教学理论是一种基于认知心理学的教学模式,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果。
支架式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适当的支撑和指导,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该理论强调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框架和结构,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支架式教学理论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过支架式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使学习过程更加有序和高效。
支架式教学理论已经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对支架式教学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实践,可以为教学工作者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习成就。
1.2 支架式教学的起源和背景支架式教学的起源和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提出。
布鲁纳在其著作中提出了“支架理论”,认为学习应该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上,通过引导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以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为导向。
支架式教学的背景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被passively 接受知识,而支架式教学则强调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建构者和活跃参与者。
布鲁纳的支架式教学理论
布鲁纳的支架式教学理论(一)学习观,他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他提出了学习三过程:1、获得:新知识获得。
(首先要学会)2、转化:超越给定的信息。
(实质其实就是要理解)3、评价:对知识合理性进行判断。
(即转化的对不对,可以来做题检验,做对那说明转化对了,做错说明转化有问题)(二)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态度和方法),布鲁纳把学科的基本结构放在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中心地位,让它成为教学的中心,就此他提出了四原则:1、动机原则:内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三种内在动机,好奇内驱力(即求知欲),胜任内驱力(即成功的欲望),互惠内驱力(即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共处)。
2、结构原则:知识结构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征形式呈现。
动作性表征-感知运动阶段图像性表征-前运算阶段前期符号性表征-前运算阶段后期及以后3、程序原则:产生正向学习迁移。
(我们教学要按照一定的程序,比如由浅入深,由简到难)4、强化原则:反馈。
(我们遇到想要保留的学习结果要及时进行强化,这样才能保留住这种行为)(三)发现学习,不只限于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动,而且还包括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发现学习具有四个作用:1、提高智能的潜力。
2、使外部奖赏向内部动机转移。
3、学会将来做出发现的最优方法和策略。
4、帮助信息的保持和检索。
发现学习具有四个特点:1、强调学习的过程,而不只是最后的结果。
2、强调直觉思维。
3、强调内部动机。
4、强调信息的组织、提取,而不只是存储。
支架式教学理论
支架式教学理论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以“学生为主体”的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结构主义理论提出的重要教学方法,它强调教学应为学习者建构理解知识的概念框架,框架中的每一个概念是学习者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
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很显然,这种教学思想是来源于前苏联着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
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基(Vygotsky, 1978)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要的,也就是说,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支教式教学基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内容: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
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完整)支架式教学理论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以“学生为主体"的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结构主义理论提出的重要教学方法,它强调教学应为学习者建构理解知识的概念框架,框架中的每一个概念是学习者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
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很显然,这种教学思想是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
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基(Vygotsky, 1978)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要的,也就是说,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支教式教学基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内容: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
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维果斯基阐述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概念。
他认为,儿童的发展任何时候都不是仅仅由成熟的部分决定的.他说,至少可以确定儿童有两个发展水平:第一个是现有的或叫今天的发展水平,是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而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独立地、自如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任务.第二个是潜在的或叫明天的发展水平,是那种尚处于形成状态,刚刚在成熟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须在教师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和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智力任务。
支架式课堂
支架式课堂摘要:支架式教学在教学课堂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以学科为出发点,简述支架式教学理论及适用课堂的四种支架,解决课堂的重难点,拓深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达到对知识更深的理解。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支架;支架类型1.支架式教学理论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观的一个分支,是建构主义中较为完善的一种教学理论。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支架式教学的直接理论来源,维果茨基认为,在进行教师教学与学生发展的有效关系时,需确定学生可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学生已经习得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二是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学生需要在中介人(通常是老师、父母、同伴)帮助下,学生能独立完成本不能完成的问题。
强调通过中介人的支架帮助,学习任务由教师向学生动态转移,过程中逐渐撤出支架,使学生完成自主学习。
该教学理念认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教师通过教学支架的搭建,教会学生独立学习,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水平更高的水平。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的定义众说分坛,其中较权威的是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III)相关文件中的定义:支架式教学应该为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建构一种概念框架,框架(支架)中的概念是为学习者发展对问题进一步的理解所需要的内容,因此,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便于学习者逐步加深理解以及完全解决问题。
在这个定义中隐含的内容是指,教师通过支架引导教学的进行,学习者逐渐掌握和建构、内化教授的知识与技能,使他们能自主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达到独立发现探索的位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逐渐撤出支架,减少对学生的指导,将探索与监管学习的任务由以教师为主转移至以学生为主,在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在学生无法理解学习内容时,及时再构建一个支架(在一堂课中可构建一个或多个学习支架),确保能为学生提供足够但不过多的引导,这就需要教师再增加学生能力与减少指导之间做到微妙的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
以“学生为主体”的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结构主义理论提出的重要教学方法,它强调教学应为学习者建构理解知识的概念框架,框架中的每一个概念是学习者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
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很显然,这种教学思想是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
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基(Vygotsky, 1978)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要的,也就是说,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支教式教学基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内容: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
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维果斯基阐述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概念。
他认为,儿童的发展任何时候都不是仅仅由成熟的部分决定的。
他说,至少可以确定儿童有两个发展水平:
第一个是现有的或叫今天的发展水平,是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而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独立地、自如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任务。
第二个是潜在的或叫明天的发展水平,是那种尚处于形成状态,刚刚在成熟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须在教师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和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智力任务。
他把这两个水平之间的间距称为“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应当指望于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指望于他的明天”,“只有那种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因为“它把最近发展区的正在成熟阶段的一系列的机能激发和调动起来了”。
支架式教学的环节:
⑴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⑵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⑶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
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
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⑷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
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
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
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⑸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
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支架式教学模式表现形式分类
1. 范例支架
2. 问题支架
3. 建议支架
4. 向导支架
5. 图表支架
1. 范例。
范例即是举例子,它是符合学习目标要求的学习成果(或阶段性成果),往往含纳了特定主题的学习中最重要的探究步骤或最典型的成果形式。
如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制作某种电子文档(多媒体演示文稿、网站、新闻稿等)来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可以展示前届学生的作品范例,也可以自己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制作范例来展示,好的范例在技术和主题上都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作用。
范例展示可以避免拖沓冗长或含糊不清的解释,帮助学生较为便捷地达到学习目标。
如在《南极》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设置了一个去南极考察的情境,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考察南极的自然资源或生物资源,并把考察的结果通过幻灯片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全班交流。
在学生进行“考察”之前,教师展示了一个“南极的企鹅”范例,它展示了南极企鹅的种类、特点、生活习性、保护等。
学生通过这个范例,很自然就明白了如何表达自己的“考察”结果。
范例并不一定总是电子文档等有形的实体,还可以是老师操作的技巧和过程。
教师在展示这种非实体的范例时,可以边操作边用语言指示说明,对重要的方面和步骤进行强调。
2. 问题。
问题是学习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支架,相对“框架问题”而言,支架问题的系统性较弱,有经验的教师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地、应机地提供此类支架。
同时,在特定主题的学习中,“支架问题”往往比“框架问题”更具结构性,更加关注细节与可操作性。
当教师可以预期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时,对支架问题进行适当设计是必要的。
如学生在比较全国各主要城市的安全性时,不知从哪个方面入手。
教师问:各个城市的犯罪比例是多少?在过去的十年间是如何变化的?
3. 建议。
即当学生在独立探究或合作学习遇到困境时,教师提出恰当的建议,以便于学生的学习顺利进行。
当设问语句改成陈述语句时,“问题”支架就成为了“建议”支架。
与“问题”支架的启发性相比,“建议”支架的表现方式更为直接。
如学生在了解运河杭州段的情况时,教师建议学生可以去杭州内河管理所了解运河的建设情况,去杭州运河文化博物馆了解运河的文化。
4. 向导。
向导亦可称为指南,是问题、建议等片段性支架根据某个主题的汇总和集合,关注整体性较强的绩效。
如观察向导可以避免学生错过关键细节;采访向导可以帮助学生收集特定信息;陈述向导可以帮助学生组织思维等等。
如在学生做杭州大运河的网站时,教师事先提供了一个向导评价,要求学生所做的网站包括运河的历史、运河的文化、运河的现状,表现形式上既要有图片,还要有方便的超链接等等。
5.图表。
图表包括各种图式和表格。
图表用可视化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描述,尤其适合支持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如解释、分析、综合、评价等。
图表的形式变化多端,即便是基本的图表形式也有数十种,在皮尔斯博士(Pierce J. Howard)的《知识工作者的可视化工具――批判性思考的助手》一书中总结了足有48种图表(书中称为组织信息的可视化方法)形式,包括概念地图、维恩图、归纳塔、组织图、时间线、流程图、棱锥图、射线图、目标图、循环图、比较矩阵等。
除了这些可设计的支架外,支架还有更为随机的表现形式,如解释、对话、合作等。
支教式教学作用:
(1)学习支架使得学习情境能够以保留了复杂性和真实性的形态被展示、被体验。
离开了学习支架,一味强调真实情境的学习是不现实、低效率的。
(2)学习支架让学生经历了一些更为有经验的学习者(如教师)所经历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体悟与理解。
学生通过内化支架,可以获得独立完成任务的技能。
(3)保证学生在不能独立完成任务时获得成功,提高学生先前的能力水平,帮助他们认识到潜在的发展空间。
(4)对学生日后的独立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使他们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或构建支架来支持自己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