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城市规划分析知识讲解
杭州市城市规划分析
![杭州市城市规划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dc345720722192e4436f62f.png)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分析建筑41班米兰 2140703006摘要:杭州市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杭州市城市建成区从最初的矩形发展到扇形,再发展到目前以钱塘江为轴心的沿江、跨江多核组团式布局模式,已初步呈现出现代化大都市的空间格局。
其多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和规划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杭州、多中心、城市总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一)历史沿革及规划发展历史:杭州城市空间结构从清末至2l世纪经历了多次变革:清末至2l世纪80年代为团状与指状形态下的单中心集聚结构,城市的主中心主要位于湖滨和吴山地区,功能以混合为主,城市各类公建都集中于此;而进入90年代后,城市形态仍以团状为主,但城市中心结构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即在原中心北部建立了新的城市中心一武林区域,同时外围也形成了两大副城——下沙和滨江,城市向多中心发展,而城市功能在地域空间上也出现了分化趋势;到2005年以后,随着跨江战略的深入实施,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指出杭州市未来的发展要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模式,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
目前杭州城市逐步形成了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的空间结构,各个中心功能专业化发展更为明显。
一、杭州市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是杭州第一个经国务院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
从1978年开始编制,1983年5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准。
此次规划的规划期限为1985年到2000年。
定义杭州市的城市性质为浙江省省会所在地,是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
城市总体布局按照“保护西湖风景,开辟钱江新区,逐步改造旧城,配套生活设施,调整工业结构,发展卫星城镇”的原则进行空间布局。
二、杭州市第二次城市总体规划(2000年)该轮总规对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的杭州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规划指导作用,引导城市空间有序拓展,对杭州未来的发展奠定了主基调。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https://img.taocdn.com/s3/m/d03bc4a058fb770bf78a55fc.png)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图(查看大图)一、杭州市城市现状(2005年)二、规划期限与目标1、规划期限近期:2001~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左右。
2、规划目标杭州市发展目标:经过20年的努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进一步发挥杭州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在全省的整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作用,强化科技创新和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逐步把杭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本轮规划的主要指标如下表:三、城市规划布局: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结构图2007年2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国函[2007]19号),在批复中明确了杭州的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确定了“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城市格局,即: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
采用点轴结合的拓展方式,组团之间保留必要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
从此杭州市城市的发展由“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
●一主三副:一“中心城区”三“副城:江南城临平城下沙城”①中心城区:即一主三副,由主城、江南城、临平城和下沙城组成。
承担生活居住、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旅游服务、科技教育、文化娱乐、都市型和高新技术产业功能。
逐步形成体现杭州城市形象的主体区域。
②江南城:由滨江区、萧山城区和江南临江地区组成,是以高科技工业园区为骨干,产、学、研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科技城和城市远景商务中心。
沿江地区为居住生活区、公建区和远景城市商务中心,南部为商贸、居住生活区,东、西部为工业区和文教科研区。
规划城市人口1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02平方千米。
杭州未来规划详图(地产分析材料)
![杭州未来规划详图(地产分析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6d9e2fee360cba1aa911da2e.png)
财政一般财 政收入占全
省27.0%
自营出口额.3%
一般经济环境
GDP(亿)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杭州GDP走势
5099 4781
4100 3442 2943 2543 2100 762 907 1036 1135 1225 1383 1568 1782
一般经济环境 杭州经济结构
60.00% 50.00% 40.00% 30.00%
53.81%
50.61%
51.23%
50.87%
50.17% 49.97% 47.75%
51.30%
50.61%
51.83%
50.40%
41.18%
42.95%
42.97%
45.10%
42.28%
42.74%
44.09%
4.核心位置:一主”即电厂河北侧沿康 桥路和拱康路设置的康桥地区公共中 心; “一副”指金昌路以南、拱康路沿 线的办公商贸区;“三中心”即北侧居 住服务中心、电厂居住服务中心和南侧 居住服务中心。
现状:杭州人对过江消费与过江居住的观念 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整个商业氛围 难成气候
第二阶段规划发展
前言
由于杭州的老城区以东南为中心,在发展第一阶段,杭州市市政府重点向东南方向推 进,钱江新城与滨江新城均已发展10年,而钱江新城无论是商业,住宅、行政、地铁都已 初步规模,一期开发基本完成。
滨江新城发展较慢,由于大部分杭州百姓及企业无法接受过江消费与居住,观念转 变需要一个过程,特别对于钱塘江是凶江一说,从风水角度,让大部分企业拒绝过江,杭 州市市政府在滨江长期推进较慢的基础上,开始重点发力位于杭州主城区内的东部新城与 北部新城。
杭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杭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86711a90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5c.png)
杭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摘要本文旨在分析杭州市城市发展的概念规划,重点关注城市发展的目标、发展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通过对杭州市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一系列合理的发展策略和规划措施,以促进杭州市的可持续发展。
引言作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引擎之一,杭州市在过去几十年中快速发展。
然而,这种快速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
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杭州市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概念规划至关重要。
1. 城市发展目标杭州市城市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具体目标如下:•经济目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高技术产业和创新型产业的发展,提高杭州市的经济竞争力。
•社会目标: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社会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安全和福利,提升居民幸福感。
•环境目标:保护自然资源,加强环境治理,实现生态环境和城市发展的统一。
2. 城市发展规划2.1 城市规划杭州市城市发展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空间布局、交通规划和建筑设计等因素。
在城市规划方面,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城市空间布局:合理调整城市功能分区,促进城市内部和周边城市的协同发展,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交通规划:发展多元化的交通方式,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延伸性,推广绿色出行理念,减少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
•建筑设计:注重建筑的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适应能力。
2.2 经济规划杭州市的经济规划应该注重实体经济和创新驱动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实体经济:加强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培育新的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创新驱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设创新型企业和创新载体,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2.3 社会规划杭州市的社会规划应该注重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共服务的改善。
具体措施包括:•居民生活质量: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文体和社会福利服务,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杭州萧山P城区近期规划说明07.4
![杭州萧山P城区近期规划说明07.4](https://img.taocdn.com/s3/m/486e61330b4c2e3f57276372.png)
杭州市萧山城区近期建设规划说明目录第一篇分析篇 (1)第一章规划背景 (2)一、城市发展背景 (2)二、规划编制背景 (3)三、规划范围 (3)四、规划思路及技术路线 (3)第二章社会经济分析 (6)一、萧山区社会经济概况 (6)二、萧山城区的社会经济概况 (6)三、社会经济近期发展目标 (7)四、人口规模预测 (7)第三章城区建设用地分析 (9)一、城市建设现况 (9)二、现状建设存在问题 (10)三、建设用地规模预测 (10)第四章城区发展的SWOT分析 (11)一、优势条件(Strengths) (11)二、劣势条件(Weaknesses) (12)三、机遇条件(Opportunities) (12)四、挑战(threats) (12)第二篇战略篇 (13)第一章近期建设目标的确定 (14)一、规划指导思想 (14)二、近期建设目标 (14)三、近期发展策略 (15)第二章近期建设总体布局及发展重点 (15)一、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期布局的协调性分析 (15)二、近期建设总体部署 (16)三、“二线控制” (16)四、“七个重点”——近期七个重点发展地区 (17)五、“四块改善”——近期四块重点改善地区 (18)六、“四镇稳步”——近期稳步发展的四个乡镇 (19)第三篇规划篇 (20)第一章主要建设用地规划 (21)一、居住用地 (21)二、公共设施用地 (22)三、工业用地 (23)四、仓储物流用地 (25)第二章近期绿地系统建设与文物古迹保护规划 (26)一、绿地系统建设 (26)二、文物古迹保护 (27)第三章近期道路交通建设规划 (28)一、现状 (28)二、规划目标 (28)三、道路网建设 (29)四、静态交通建设 (29)五、公共交通建设 (30)六、轨道交通建设 (30)七、高速铁路建设 (30)第四章近期市政工程建设规划 (31)一、给水工程 (31)二、污水工程 (32)三、河道与雨水工程规划 (33)四、电力工程 (34)五、通信工程 (36)六、燃气工程 (38)七、供热工程 (39)第五章近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39)一、环境保护总体目标 (39)二、环境功能区划 (39)三、环境质量目标 (40)四、环境保护实施措施 (40)第四篇实施篇 (41)第一章近期建设项目汇总 (42)一、近期建设项目汇总 (42)二、近期建设项目分类 (42)第二章近期建设投资分析 (51)一、近期建设资金需求估算 (51)二、近期建设资金筹集原则 (52)三、重点建设领域的资金筹措方式 (52)第三章规划实施保障与措施 (53)一、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 (53)二、加快编制“五线”控制规划,实施“五线”管理 (53)三、加强建设用地规划许可预申请制度的研究 (53)四、完善近期建设的编制和实施机制 (53)五、加强近期建设规划实施法制化 (54)六、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54)杭州市萧山城区近期建设规划说明第一篇分析篇第一章规划背景萧山区位于浙江省北部,钱塘江南岸,属杭州市区,与杭州市西湖区、江干区和海宁市隔江相望。
杭州市区位、经济布局及未来发展PPT
![杭州市区位、经济布局及未来发展PPT](https://img.taocdn.com/s3/m/13a1773c783e0912a2162ae5.png)
未来发展
3、城市规划发展
杭州市的城市规划发展将围绕中心城区,建立形成南北 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在各组团之间、组团与中心城区之 间)。
经济产业布局
总体布局: “两核、三 带、五区、 多园”的总 体布局框架
经济产业布局
两核——大江东产业集聚区、 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
·杭州“江东新城”区
江东新城,位于浙江省杭州市 萧山东北部的沿钱塘江区域, 处于环杭州湾产业带和环杭州 湾城市群的核心位置,是杭州 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 发展区域、城市发展的重要功 能模块,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 希望和潜力所在。
未来发展
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观看
杭州市 区位、经济 布局及未来发展
资管11-2班 第2组
小组成员:
冯聪聪、李彤 刘东豪、刘再展 王艳彬
城市概况 区位特征
经济产业布局 未来发展
城市概况
中国浙江省省会,中国著 名风景旅游城市,华东地区特 大城市,中国十五大副省级城 市之一,中国十大重点风景旅 游城市之一,中国七大古都之 一,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金 融和交通中心,杭州都市圈核 心城市。
区位特征
南京
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 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 大运河南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 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
就长江三角洲而言,上海是 这一区域经济圈中的核心城市, 而杭州和南京则是这一区域的次 中心城市。
上海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解读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6959e9bbc77da26925c5b0a6.png)
发布时间:2008-11-3一、本次总体规划获批复对杭州市城市发展有何重要意义?答:城市总体规划是引导和调控城市建设,保护和管理城市空间资源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对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指导城市有序发展、提高建设和管理水平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此次国务院批复的总体规划,确定了杭州市“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城市格局,明确了杭州市由“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的发展方向,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和西湖风景名胜区提出了具体要求,并为杭州市到2020年的城市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二、本次总体规划对杭州市城市性质是怎么定位的?答:科学的城市定位对城市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对城市性质的确定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证和研究,确定的城市性质既体现了杭州在国家、区域、全省所处的地位,又贯彻了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
国务院批复的杭州市城市性质表述为:“杭州市是浙江省省会和经济、文化、科教中心,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
”为此,批复中还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做好杭州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
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不断完善城市功能,逐步把杭州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这不仅明确了杭州市城市性质,而且还从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站在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实现这一性质的具体要求,明确了杭州今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三、能否介绍一下这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背景?答:杭州市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于1978年7月编制,1983年5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实施。
该规划对指导杭州市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杭州钱江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案例分析(城市规划)
![杭州钱江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案例分析(城市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f3a604c9524de518964b7da2.png)
2、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
(1)轨道交通 目前,杭州城市轨道交通的线网规划还处于调整阶段,尚有许多不定 因素,但对经过钱江新城核心区的线路已经过多次讨论,本次规划仍按照控制 性详细规划确定的轨道交通线路和站场位置考虑与周边地上、地下空间的关系。 同时,为加强轨道交通站与城市主轴线市民中心、波浪文化城的关系,本设计 中将原位于新安江路单侧的新安江路站移至道路交叉口处。 (2)公交站场 结合规划轨道交通站的位置及地块的用地性质,在富春江路与奉化江 路交叉口的东南角设置公交中心站,约11936平方米,在富春江路与新安江路交 叉口的西南楔形绿地内设置公交首末站,约5300平方米,方便轨道交通与公交 的换乘。 考虑到该两处公交站均位于楔形绿地内,和主要道路的交叉口及对景 处,地面露天的公交站场对城市景观将会产生不利影响,同时破坏了楔形绿地 的整体性,因此本设计要求两公交站场应与绿地统一规划设计,结合地形的高 低起伏变化设置地下或半地下停车场。同时,为提高土地利用率,规划建议允 许在尽量减少地面设施的前提下结合公交枢纽设置地下或半地下的商业服务设 施,考虑到该因素,本设计将该两处市政设施用地在原控制性详细规划基础上 范围扩大。
步行系统——以城市主轴线为步行主区域, 以楔形绿地和滨江地区作为步行次区域,并 在三个高架城市阳台处交汇。
轨道交通线
总结:轨道交通支撑的竖向立体交通开发, 各交通无缝对接,强调步行系统的连续性
公交中心站
公交中心站 轨道交通线
交通组织与停车
步行系统
车行系统
4.中轴线
以中央公园、市民中心、杭 州大剧院和国际会议中心等 文化建筑构成核心区的主轴 线,穿越核心区中央地带, 全长1.5公里。 中央公园 总结:突出轴线主题,强 调历史与未来的结合,建 筑与景观的结合。
杭州市总体规划
![杭州市总体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28e13c04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76.png)
杭州市总体规划一、背景介绍杭州市是中国浙江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带的重要城市之一。
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旅游、经济和科技中心之一,杭州市的发展对于浙江省以及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推动杭州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的整体规划水平,杭州市政府制定了杭州市总体规划。
二、规划目标1. 经济发展:促进杭州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2. 城市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环境质量。
3. 城市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4. 生态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5. 文化传承:保护和传承杭州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三、规划内容1. 经济发展规划根据杭州市的产业结构和发展需求,制定具体的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同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提升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2. 城市空间规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合理划定城市发展边界,加强城市内部的功能区划分。
重点发展城市中心区和城市副中心,提升其功能和形象。
同时,加强城市绿地建设,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3. 交通规划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重点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包括地铁、轻轨和公交系统的建设。
加强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减少交通拥堵问题。
4. 生态保护规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制定具体的生态保护措施,包括加强水资源保护、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加强环境监测等。
同时,加强生态修复工作,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5. 文化传承规划保护和传承杭州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加强对历史建造和文化遗址的保护,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同时,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文化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四、实施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2. 完善法律法规,提供法律保障。
3. 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规划的认知和参预度。
杭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杭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385d83b76c175f0e7dd13773.png)
杭州都市区功能定位研究一、杭州都市区功能的脉络演变1、从鼎盛到衰落有着四千多年历史的杭州,在她悠久绵长的发展过程中,既有经历了从地方性的城市演变为全国性的中心城市的辉煌的时期,也有经历了城市逐渐衰落、影响力渐减的曲折过程。
而今正面临重新崛起,迈向成长为未来区域中心城市的新机遇。
早在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杭州就已进入与黄河流域等同的发展阶段。
秦时已成为钱塘江南北两岸商贩活动的中枢。
此后的唐、宋、元时代,杭州作为全国水、陆驿站交通的枢纽,大运河、钱塘江、浙东运河、海道航线以及驿道的交汇点,以及通往中亚、东欧各地的东西陆上交通线的起讫点,一直处于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经济中心地位,也是全国的工商业活动和贸易活动中心。
南宋时到达鼎盛时期,杭州城“辇彀驻跸,衣冠纷集,民物阜藩,尤非昔比”,一跃而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的综合中心,也是全世界的第一大都会。
元朝时期政治地位虽然有所下降,经济上仍为全国乃至世界的第一大都市。
马可波罗在闻名于世的《马可波罗游记》里,把杭州称为“天堂之城”、“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
从元末开始,杭州地位趋于衰落。
一方面城市受到动荡时期战争的严重破坏,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通商口岸的地位受到威胁:明朝海上贸易的禁断,使得杭州失去了原有交通枢纽的地位,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于南京、扬州等城市;后来清代根据《马关条约》,杭州又成为对外通商口岸,但上海的开埠使得“东南第一大通商口岸”的机会就再也不复回到杭州了,相比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其他城市兴起的同时,杭州渐趋衰退。
以GDP 来看杭州在1990年代后全国所处的地位:在沿海省会城市中,杭州排名处于中游,落后于南京和广州,与济南相近;在全国直辖市及省会城市中位于10名左右,除了落后于四个直辖市以及南京、广州两个沿海城市外,还落后于武汉、成都等内地省会城市。
表 历年来杭州市区GDP 的排名情况浙江省内排名 在沿海省会城市中排名 在全国直辖市及省会城市中排名 1990 1 4 12 1995 1 3 9 1999 1 4 11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1、1996、200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注:沿海省会城市包括石家庄、济南、南京、杭州、福州、广州、南宁共7个城市;全国直辖市及省会城市不包括拉萨共30个城市 2、从消费型城市到生产型城市不管是作为全国经济中心还是区域中心城市,工业革命以前的杭州都是消费型城市。
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ef8ad1c6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cc.png)
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杭州市作为中国的重要城市之一,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对城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规定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建设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首先,杭州市的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应当规范城市的空间布局。
杭州市在城市规划中应当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科学确定城市发展的方向。
对于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域,应当明确规划它们的发展方向和专业设置,以确保城市的有机整体性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在市中心和交通便利区域要适当控制高层建筑的密集程度,以保护人们的生活环境和保障城市的舒适度。
其次,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还应当注重建筑设计的质量。
建筑物是城市的标志和景观,它们的设计和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形象和品质。
因此,规定应当明确建筑设计的规范和标准,鼓励创新和环保设计,加强建筑材料的质量监管,促进建筑节能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规定还应当规范施工管理,加强对施工企业的监管,确保建筑物的建设质量,防止出现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
此外,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还应当注重交通运输的管理。
杭州市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繁忙交通的城市,交通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针对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规定应当明确交通组织和发布的标准和方法,合理规划交通路网和交通设施,促进交通流畅和减少城市运输成本。
此外,规定还应当加强对交通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增强交通秩序和安全。
最后,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还应当注重环境保护和绿化。
城市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规定来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
规定应当鼓励城市绿化和植物的种植,促进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和降低排放物的含量。
同时,规定还应当加强对污染排放的监管和管理,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保护环境和市民的健康。
综上所述,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制定和实施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些规定能够规范城市的空间布局,提高建筑设计和施工质量,优化交通运输管理,保护环境和绿化,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杭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杭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f8ad2ff6caaedd3383c4d3c5.png)
杭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总报告规划专题专题一:杭州都市区功能定位研究专题二:产业分工与道路择定专题三:塑造创新的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专题四:提升杭州的中心职能—金融和物流专题五:交通发展战略规划专题六:杭州都市区空间结构规划专题七:杭州城市风貌与城市形象专题八:杭州旅游发展规划专题九:杭州都市区生态化建设专题十:杭州城市的人文与精神专题十一:经营城市与制度创新第一篇:发展与危机Development & Crisis第二篇:人文与精神Humane & Spirit第三篇:理念与目标Philosophy & Objective第四篇:产业与路径Industry & Route第五篇:空间与环境Space & Environment第六篇:经营与创新Operation & Innovation第一篇:发展与危机一. 值得关注的大背景—杭州城市发展的宏观环境Background—the Macro-environment of1.汹涌澎湃的世界性浪潮(1)全球化影响日益加深(2)市场化考验十分严峻(3)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4)现代化前景不容乐观思考和研究杭州城市的发展,必须以开放的思维理念为指导,以广阔的时空背景为参照,以清醒现实的认知态度为基础,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竞争力为目标。
2.正在转变的全国性格局从全国产业战略布局的发展态势看,正在实现由“一个大局”向“另一个大局”的转变,杭州等沿海城市的发展面临着国际、国内双重压力。
3.激烈重组的长三角区域在这个高度竞争、迅速变动的内部环境里,杭州能否找准位置、抢占优势、强化中心地位,妥善处理好与周边城市的竞争与协作关系,将直接决定杭州未来长远发展的成败。
4.极化竞争的省域环境浙江省内目前各级城市都在极力强化要素的集聚发展,竞争的态势有增无减。
二. 古今江南的富庶地—杭州城市发展的稳健步伐Rich and Populous City in Ancient &Modern times-- the Stable Step of hangzhou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1.富甲一方的江南都会“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https://img.taocdn.com/s3/m/a598ffcc89eb172ded63b7b8.png)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图(查看大图)一、杭州市城市现状(2005年)二、规划期限与目标1、规划期限近期:2001~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左右。
2、规划目标杭州市发展目标:经过20年的努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进一步发挥杭州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在全省的整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作用,强化科技创新和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逐步把杭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本轮规划的主要指标如下表:三、城市规划布局: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结构图2007年2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国函[2007]19号),在批复中明确了杭州的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确定了“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城市格局,即: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
采用点轴结合的拓展方式,组团之间保留必要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
从此杭州市城市的发展由“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
●一主三副:一“中心城区” 三“副城:江南城临平城下沙城”①中心城区:即一主三副,由主城、江南城、临平城和下沙城组成。
承担生活居住、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旅游服务、科技教育、文化娱乐、都市型和高新技术产业功能。
逐步形成体现杭州城市形象的主体区域。
②江南城:由滨江区、萧山城区和江南临江地区组成,是以高科技工业园区为骨干,产、学、研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科技城和城市远景商务中心。
沿江地区为居住生活区、公建区和远景城市商务中心,南部为商贸、居住生活区,东、西部为工业区和文教科研区。
规划城市人口1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02平方千米。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https://img.taocdn.com/s3/m/ab873e846529647d2728529e.png)
城市規劃原理—杭州市城市總體規劃院系:建築系3X學號:10312346組員:羅佩佳指導老師:陳信安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一:区位条件:杭州是浙江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科教和文化中心,是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它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
二:城市发展:1、历史角色:杭州曾是五代吴越国和南宋王朝两代建都地,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
杭州是良渚文化的发祥地。
南宋时,杭州是全国的文化中心,经济空前繁荣。
2、当代角色:长江三角洲外的第二大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
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有“上有天堂,下游苏杭之称”。
三:城市范围: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杭州市域行政管辖范围,包括杭州市区和富阳、临安、桐庐、建德、淳安等五个县(市),总面积16596平方米。
城市规划区围:包括杭州市区行政管辖范围和水源保护区,其中市区含上城、下城、拱墅、西湖、江干、滨江、萧山、余杭等八个城区,面积为3068平方千米;水源保护区涉及富阳市的部分临江地区,面积为54平方千米;总面积为3122平方千米。
四:城市规模1:人口规模市域人口数量(万人)市区长住人口(万人)2010年870 570 预计2020年1030 6502、用地规模2、经济规模五: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布局形态为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
采用点轴结合的拓展方式,组团之间保留必要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
2007年2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国函[2007]19号),在批复中明确了杭州的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确定了“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城市格局,即: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
杭州市城市规划
![杭州市城市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c3406b57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fb.png)
杭州市城市规划杭州市城市规划是指对杭州市的城市发展进行规划和布局,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杭州市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的功能分区、用地规划、交通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首先是城市的功能分区。
根据杭州市的经济发展需求和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包括商业区、居住区、产业区、文化休闲区等。
商业区的规划要合理布局各类商场、超市等商业设施,提供方便的购物和娱乐场所。
居住区的规划要注重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合理规划住宅建设,同时配套建设社区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产业区的规划要促进不同产业的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文化休闲区的规划要注重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建设公园、博物馆等文化设施,丰富市民的业余生活。
其次是用地规划。
杭州市城市规划要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用地规划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注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在城市建设中,要优先利用闲置土地和老旧厂房,减少土地占用量。
同时,要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合理安排城市外围和河湖周边的绿地和生态保护区,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再次是交通规划。
杭州市城市规划要注重提高交通效率和便利性,缓解交通拥堵现象,提高出行质量。
交通规划要合理规划公交、出租车、地铁等公共交通路网,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方便市民出行。
同时,要合理规划道路网,提供便捷的城市路网系统,提高交通通行能力。
此外,还要鼓励非机动车和步行,提供良好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鼓励市民绿色出行。
最后是生态环境保护。
杭州市城市规划要注重保护和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城市生态功能和自然景观。
生态环境保护包括水质保护、绿化覆盖、空气质量改善等方面。
要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河湖治理,改善水环境质量。
要加大绿地建设力度,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增加城市空气质量。
要控制工业污染和车辆尾气排放,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总之,杭州市城市规划旨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
杭州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杭州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7ff8bb08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9c.png)
杭州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杭州十四五规划是杭州市未来十年发展蓝图,是杭州市推进高质量发展、提高城市品质重要依据。
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家重要经济中心、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区和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泛珠三角重要节点城市,飞跃发展为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目标多特式服务型城市。
首先,全面降低生态污染水平,确保优良生态环境,依据杭州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建设,要积极扩大生态绿化面积,大力改造美化生态污染以及其他污染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切实提升城市品质。
其次,完善体育配套设施,鼓励和引导全民健身,建设起完全覆盖全市的体育旅游推广及服务,促进杭州市体育文化事业发展。
此外,实施信息技术引领创新发展战略,进一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拓展产业结构,支撑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提供强劲动力。
杭州十四五规划下会鼓励地方创新,构建开放型金融行业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改善投融资环境,鼓励科技民营企业发展,推动金融信息系统和社会资金运营能力建设,建立宏观管理制度和监管政策体系,支持金融服务供需结构的稳定发展,推进金融可持续发展,加快金融改革开放进程,支持金融创新。
未来,杭州将由此实现全覆盖的现代化城市,杭州的制度、管理、技术、服务将进一步完善,充分发挥城市节点的作用,朝着国际现代大都市的方向发展。
杭州市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分析
![杭州市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de622f7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83.png)
杭州市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分析
杭州市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住宅用地:住宅用地是城市建设用地的主要组成部分。
可以分析不同区域的住宅用地面积占比,以及不同类型的住宅用地(如普通住宅、高档住宅、经济适用房等)的分布情况。
2. 商业用地:商业用地包括商务办公、商场、市场等。
可以分析不同区域商业用地的规模及分布情况,以及商业用地与住宅用地的比例关系。
3. 工业用地:工业用地是支撑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分析不同类别工业用地的分布情况,如制造业、物流业等。
4. 公共设施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包括学校、医院、公园、体育场馆等。
可以分析不同区域公共设施用地的分布情况,以及与居民需求的匹配程度。
5. 交通用地:交通用地包括道路、铁路、机场等。
可以分析不同区域交通用地的规模及分布情况,以及交通用地与城市功能的关系。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可以了解杭州市城市建设用地结构的特点和问题,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杭州东边发展规划方案
![杭州东边发展规划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b71179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db.png)
杭州东边发展规划方案背景杭州市是浙江省省会,已经成为了中国的新一线城市。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杭州的东部地区开始逐渐成为了城市发展的新热点。
在这个背景下,杭州市政府委托相关部门对该地区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并提出了对该地区的发展规划方案。
基本情况杭州市东部地区包括高桥、龙湖、南汇、和义、花木等地。
这个地区总面积为312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00万。
整个区域在杭州市的整体发展中,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东部地区具有很强的产业基础,也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
比如,南汇是全国著名的农产品基地,高桥是大型物流园区聚集地,花木是杭州知名的花卉之乡。
发展目标根据杭州市政府对该地区的调研,制定了该地区发展的目标和规划方案,主要目标包括以下几点:建设具有影响力的城市中心在东部地区建设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城市中心,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
这个城市中心需要满足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的要求,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市民的需求和生活便利。
实现高质量发展东部地区的发展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个发展模式需要紧密结合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优势,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和创新。
提高城市品质通过提升城市的品质,改善城市环境和人居条件,从而吸引更多人前来生活、工作和学习。
这个工作需要注重环境保护、文化保护和公共服务建设计划。
打造城市新名片东部地区需要打造一个独特的城市新名片,吸引更多的人和企业前来投资和发展。
需要注重区域特点和文化传承,并探索新的城市建设模式。
发展策略为了实现以上的发展目标,杭州市有关部门提出了以下的发展策略:优化产业结构东部地区将主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在此基础上发展旅游和服务业。
产业发展需要与建设城市中心相紧密联系,建设中心城区吸引更多人才和机构前来发展。
构建创新生态采取政府引导、人才聚集、企业创新等多种方式,构建一个创新生态,带动产业创新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桥梁、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建设一些具有国际水平和本地特色的公园、文化中心等城市设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州市城市规划分析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分析建筑41班米兰 2140703006摘要:杭州市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杭州市城市建成区从最初的矩形发展到扇形,再发展到目前以钱塘江为轴心的沿江、跨江多核组团式布局模式,已初步呈现出现代化大都市的空间格局。
其多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和规划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杭州、多中心、城市总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一)历史沿革及规划发展历史:杭州城市空间结构从清末至2l世纪经历了多次变革:清末至2l世纪80年代为团状与指状形态下的单中心集聚结构,城市的主中心主要位于湖滨和吴山地区,功能以混合为主,城市各类公建都集中于此;而进入90年代后,城市形态仍以团状为主,但城市中心结构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即在原中心北部建立了新的城市中心一武林区域,同时外围也形成了两大副城——下沙和滨江,城市向多中心发展,而城市功能在地域空间上也出现了分化趋势;到2005年以后,随着跨江战略的深入实施,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指出杭州市未来的发展要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模式,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
目前杭州城市逐步形成了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的空间结构,各个中心功能专业化发展更为明显。
一、杭州市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是杭州第一个经国务院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
从1978年开始编制,1983年5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准。
此次规划的规划期限为1985年到2000年。
定义杭州市的城市性质为浙江省省会所在地,是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
城市总体布局按照“保护西湖风景,开辟钱江新区,逐步改造旧城,配套生活设施,调整工业结构,发展卫星城镇”的原则进行空间布局。
二、杭州市第二次城市总体规划(2000年)该轮总规对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的杭州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规划指导作用,引导城市空间有序拓展,对杭州未来的发展奠定了主基调。
城市性质上,开始通过分层次确定城市的主导功能,较好的解决了发展旅游和发展工业的关系。
城市布局上,开始向沿江、跨江多核组团式发展,特别是城市新中心即后来的钱江新城核心区的建设,奠定了从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转变的基础。
从1993年开始编制,1996年行政区划调整,新设滨江区。
2001年3月,杭州市行政区划再次调整,设立设立萧山区和余杭区,市区行政范围进一步扩大。
此次总体规划的期限为2000年到2010年,城市性质是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浙江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
城市布局发展方向调整为以主城为基础,沿跨江、沿江两条轴线,向东、向南发展,严格控制向西发展;布局形态,从现状的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心,跨江、沿江多核组团式布局,组团之间保留必要的绿色空间,形成“一个主城、两个副城(下沙、滨江)、六个旅游区(西湖、灵山、之江、西溪、龙坞、江南)”的布局形态。
三、杭州市第三次城市总体规划(2010年)2001年,为解决杭州城市发展空间狭小的问题,经国务院批准,杭州市再次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新设萧山区和余杭区,市区面积由683平方千米扩大到3068平方千米。
2010年,根据《城乡规划法》对该版总体规划进行实施评估,评估认为实施成效显著:实施“两疏散、三集中”,初步形成了“一主三副六组团六条生态带”的城市空间格局;确立“五位一体”大公交体系,基本建成“三纵五横”快速路骨架;全力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城市环境风貌显著改善;大江东、城西科创产业平台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此次总体规划期限为2010年到2020年,城市性质是浙江省省会和经济、文化、科教中心,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
城市发展方向为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实施“南拓、北调、东扩、西优”的城市发展战略,形成“东动、西静、南新、北秀、中兴”的格局。
空间布局结构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
采用点轴结合的拓展方式,组团之间保留必要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形成“一组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
四、杭州市第三次总体规划修改(2015年)按照新型城市化战略的总体要求,突出解决城乡协调和产城融合发展、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
围绕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提升杭州城市发展。
目标定位在围绕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严格空间开发管制和规模调控;围绕增强城市发展活力,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引导要素合理集聚;围绕增强城市支撑保障能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围绕增强城市魅力,加强历史文化遗存和特色景观风貌保护。
此外,本次修改充实并细化了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的规划内容,强化了杭州作为长江三角洲南翼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从长三角、浙江省、行会走都市区和杭州市域层面制定区域协调的策略,增强区域综合交通、轨道交通、历史文化保护、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防灾减灾等覆盖城乡的规划内容。
(二)、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一、城市规划布局: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
1、一主三副由主城、江南城、临平城和下沙城组成。
(1) 一主:“中心城区” ,承担生活居住、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旅游服务、科技教育、文化娱乐、都市型和高新技术产业功能。
逐步形成体现杭州城市形象的主体区域。
(2) 三副城:江南城、临平城、下沙城江南城:由滨江区、萧山城区和江南临江地区组成,是以高科技工业园区为骨干,产学、研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科技城和城市远景商务中心。
沿江地区为居住生活区、公建区和远景城市商务中心,南部为商贸、居住生活区,东、西部为工业区和文教科研区。
规划城市人口1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02平方千米。
临平城:由临平城区、运河镇等组成,是以城市现代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
北部为工业区和配套生活服务区,中部为公建区和居住生活区,南部为物流区。
规划城市人口5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46平方千米。
下沙城:由下沙、九堡、乔司组成,是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教园区为骨干的综合性新城。
北部为教育科研区,南部、西部为工业区,中部及东部临江地区为居住生活区。
规划城市人口6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54平方千米。
2、双心双轴双心:即湖滨、武林广场地区--旅游商业文化服务中心;临江地区--由北岸的钱江新城和南岸的钱江世纪城共同组成的城市新中心。
双轴:即东西向以钱塘江为轴线的城市生态轴;南北向以主城--江南城为轴线的城市发展轴。
3、六大组团分成北片和南片,北片由塘栖、良渚和余杭组团组成,南片由义蓬、瓜沥和临浦组团组成。
六大组团的功能主要在于吸纳中心城区人口及产业等功能的扩散,形成相对独立、各具特色、功能齐全、职住平衡、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组合城镇。
塘栖组团:是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城市北部的休闲旅游观光基地和余杭经济开发区(临平工业区)、钱江经济开发区的配套服务基地。
东部为居住生活区,西部为工业区。
规划城市人口4万人。
良渚组团:是城市西北部以良渚文化和生态农业为主题的文化休闲旅游基地。
严格保护良渚文化遗址群,合理控制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
北部为良渚遗址保护区,西部、东南部为居住生活区,西南为生态农业旅游区。
规划城市人口4万人。
余杭组团:是城市西部的近郊住宅区和高教科研基地。
西部为居住生活区,南部为休闲度假区,东部为教育科研区。
规划城市人口7万人。
义蓬组团:是城市东部大型综合性工业发展基地。
东部和东南部为工业区,西部和西南部为居住生活区,北部和东部临江地区为生态旅游区。
规划城市人口16万人。
瓜沥组团:是城市东南部以临港工业、轻纺工业、服装加工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区和区域性物流中心。
北部为工业、物流区,南部为居住生活区。
规划城市人口5万人。
临浦组团:是城市南部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基地。
北部为居住生活区,南部为高新科技园区。
规划城市人口4万人。
4、六条生态带在各组团之间、组团与中心城区之间,利用自然山体、水体、绿地(农田)等形成绿色开敞空间,划定生态敏感区,避免城市连片发展而影响生态、景观和城市整体环境水平规划建设六片绿色生态开敞空间:①灵山、龙坞、午潮山风景区--西湖风景名胜区②径山风景区--北、南湖滞洪区--闲林、西溪湿地风景区③超山风景区--半山、皋亭山、黄鹤山风景区--彭埠交通生态走廊④石牛山风景区--湘湖旅游度假区⑤青化山风景区--航坞山--新街绿化产业区(大型苗木基地) ⑥东部钱塘江滨海湿地保护区--生态农业区。
二、城市主要建设用地布局1、居住用地布局与住宅建设:一主三副六组团在主城中主要有城中、城东、城南、城西、城北五个居住片区,共设置53个居住区改造老城区内低标准住宅区,重点发展城东、城北居住片区。
江南城则重点形成城厢、城北、滨江三个居住片区,共设置12个居住区。
临平城主要形成临平、运河、星桥三个居住片区,共设置10个居住区。
下沙城主要安排为工业区和高教园区配套的居住区,形成东、西二个居住片区,共设10个居住区。
行政区内居住区总计为85个居住区,预计可以容纳400万人左右。
外围组团按照新区建设与旧城更新并举的方针,在塘栖、良渚、余杭、义蓬、瓜沥、临浦等组团建设与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居住区。
2、公共设施用地二个市级中心为主体,三个城市副中心、十四个地区级(城市组团)中心为骨干,居住区级中心为基础,小区网点为补充的多层次、多中心、多元化、网络型城市公共中心体系。
①市级公共中心:两个——旅游商业中心(延安路及近湖地区)与中央商务区(钱江新城、钱江世纪城)◎改造延安路及近湖地区--旅游、商业中心区:中河路以西、环城北路以南、河坊街以北、西湖以东地区,承担商业、旅游服务、文化休闲等功能。
◎新辟城市新中心(钱江新城、钱江世纪城)--中央商务区:西兴大桥与钱江二桥之间两岸临江地区,承担行政办公、金融贸易、会议展示、文化娱乐、旅游服务等功能,是区域性商务中心。
在钱塘江南岸预留城市远景商务中心用地,近期以控制为主。
②市级副中心:疏解市级公共中心容量,延伸其服务功能。
进一步完善萧山市心路地区、临平城中心区,建设下沙城中心区等城市副中心。
③地区级和城市组团中心:重点建设城站地区、铁路东站地区、江滨五号区块、卖鱼桥-大关-拱宸桥、滨盛路中段、庆春路东段、文三路西段和三墩等地区级中心,以及塘栖、良渚、余杭、临浦、瓜沥、义蓬组团中心。
3、城市综合交通①城市公共交通:突出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优先地位,形成以轨道交通和地面快速公共交通为主导,高效方便的换乘系统为依托,常规公共汽(电)车为基础,其它公共交通工具为辅的现代化公共交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