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正蒙》有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作业哲学基地班周嘉诚 2014300010012

观《正蒙》有感

余慕张子厚久矣。初识其人,盖因张子“奋一朝之辩”,尤闻“横渠四句”,钦佩不已。其言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短短四言,儒者济世平天下的责任意识表露淋漓,读来实大快人心。适乙未年始,将习张子厚之理念,故急拜读其专著,愿有所获。期月,虽德薄能鲜亦有所得,乃姑妄言之。若有纰漏,望斧正。

欲言张子之系统见地,阙其太虚、太和之论不能尔。《正蒙》序篇乃《太和》,因其必为己之言论寻一安身立命之基础,故宇宙观念的建构实是头等之大事。此篇所叙一也,尽言“太虚即气”之核心论点。要言宇宙不过天地之气尔,品物流形,亦即气之聚散幽明。道者,即太和之气变化流行之规程。一言蔽之“太和所谓道”,夫道者,不过天地中充盈之和气。

依吾所见,此“太和”不过老子“冲气以为和”之发衍。何者?船山先生注曰:太和,和之至也……阴阳异撰,而其氤氲于太虚之中,合同而不相悖害,浑沦无间,和之至矣。由此观之,子厚所谓之太和,实乃阴阳二气混同而成之精气。张子虽极力批驳老子之宇宙论,但数百年的三教合流令儒家体系难免混杂佛道理论,因而太和于理解则无过多难处。太和作为阴阳之气的氤氲,若“阴与阳和,气与神和,是谓太和”,其特点即是清通。和气分阴阳,用子厚所说: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足以看出,太和之气非贯通阴阳而不能存,阴阳无太和沟通牵连亦无法独存。此观点确有极大进步意义,用之今日即名曰辩证法。推而广之,万物皆互联互通,无一不以气为构型之本、流行之要。

至若“太虚”,张子言: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此句要言太虚为气之本体,乃气本来的、原始之存在状态。太虚聚则为气,气散则为太虚。而反观聚散之变化,其本体不为之损益。太虚即清稀细微之气,其阴阳具理,理气浑然,是为气之本体。余之浅见,此言论至少有益处二也。其一,儒家本就不言有无,一切皆是实在的存有,因而关乎世界的起源,必非生于无。故而只能以幽明来论述生灭聚散。太虚之性恰好相符,故而能有效弥合张子观点与传统儒学之间隙,浑然一体。其二,太虚和气之聚散过程昭示:生死不过气的消散,死而不亡。即”聚亦吾体,散亦吾体,知死之不亡者,可与言性矣。”于张子而言,欲深入了解人之本性,对于生死之变数必须有清醒之认识,继而有言性之资格。

毋庸讳言,张子宇宙生成论的建构超越汉儒的理论,是较为成功之努力,其理论的缜密和牢固对而后对佛道的抨击产生巨大作用。张子以太虚作为太和之气的来源,万物的初始,高扬了天的主体地位。然则,太虚不能单独存有,其与气之联系万万不能忽视,此举意在提醒众儒,作为本体之太虚定无法离开作为发用

的气,割裂开来是违背本体不二的理论的。由此,他开始了对佛道的抨击。

“若谓虚能生气,则虚无穷,气有限,体用殊绝,入老氏’有生于无’自然之论,不识所谓有无混一之常。“此乃言道,于张子所见,道德真经中”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明显点明“无”是道家的本源。姑且以此思之,老氏以天地如槖籥,动而生风,是虚能于无生有,变幻无穷;而气不鼓动则无,是有限矣,然则孰鼓其槖籥令生气乎?船山之注解甚得子厚精髓,道家的虚本源决定了对于生成之主体的空缺,这是子厚所理解的。于此,是一较为精彩的辩驳。然,以老聃本身言之,抑或道家的理论来说,宇宙本源乃道本无二矣,故而可以说子厚的论证或许无太大意义。当然,这是当时古人的纷争,旁观者清,无可置喙。

”若谓万象为太虚中所见之物,则物与虚不相资,形自形,性自性,形性天人不相待而有,陷于浮屠以山河大地为见病之说。“此乃言佛,对于释者之批判则显得有力许多。沙门常言”缘起性空“”即色是空“,人世间的一切法相都是虚妄的,毫无意义的。浮屠谓真空常寂之圆成实性,止一光明藏。在子厚看来,此明显割裂了本体与发用。现实世界实乃真实之存在,若强谓之为虚妄,则是对于真空法界的陆沉,因为本就是空无一物,又何处惹尘埃呢!如此一来,现象世界的存在既已成为可有可无之物,吾等又何必苦苦执着求诸得道成佛,皆无物尔。

张子于纠佛道之偏论建树颇大,其承袭韩退之道统,以复兴儒学为己任,实乃肩负责任感与使命感之大儒。张子关于心性亦有大学问。

子厚在《太和》篇曾言: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实乃心性理论之发轫。此二句兼人物言之;下言性心,则专言人矣。秉太虚之和气健顺相涵之实,而合五行之秀以成乎人之秉彝,此人所以有性也。足见,人由气之聚而成,气蕴含太虚之至理,成人身后便凸显为人的独特秉性存于其间,实乃造化钟神秀,阴阳合太极。张子把“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规定为人性的两大内涵。“天性在人,正犹如水性之在冰,凝释虽异,为物一也;受光有大小、昏明,其照纳不二也。”故而,人同时禀赋的天地之性赋予每个人以潜在的善性,而气质之性是气聚后而成,极具特殊性,导致各人品质不齐。为了恢复先天的善性,必须要变化气质,使善恶混同的气质之性复归于绝对善之天地之性,继而成圣。

张子之理实为精深,非余即刻能穷尽尔,挂一漏万,惶恐之至。盖因有所观即有所悟,非叙写不能抒发尔。故以一得之愚班门弄斧。望能熟读子厚之经典,回顾今日之所叙,有所进步足矣。

(初以吾所谓“文言”叙写,工夫不至,望老师理解,着重感发张载宇宙生成论,心性论理解不太透彻,请老师指点一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