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正蒙》有感
正蒙(北宋张载)
正蒙〔北宋〕張載目錄太和篇第一參兩篇第二天道篇第三神化篇第四動物篇第五誠明篇第六大心篇第七中正篇第八至當篇第九作者篇第十三十篇第十一有德篇第十二有司篇第十三大易篇第十四樂器篇第十五王禘篇第十六乾稱篇第十七太和篇第一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沈、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絪縕、相盪、勝負、屈伸之始。
其來也幾微易簡,其究也廣大堅固。
起知於易者乾乎!效法於簡者坤乎!散殊而可象為氣,清通而不可象為神。
不如野馬、絪縕,不足謂之太和。
語道者知此,謂之知道;學易者見此,謂之見易。
不如是,雖周公才美,其智不足稱也已。
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至靜無感,性之淵源,有識有知,物交之客感爾。
客感客形與無感無形,惟盡性者一之。
天地之氣,雖聚散、攻取百塗,然其為理也順而不妄。
氣之為物,散入無形,適得吾體;聚為有象,不失吾常。
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
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
然則聖人盡道其間,兼體而不累者,存神其至矣。
彼語寂滅者往而不反,徇生執有者物而不化,二者雖有間矣,以言乎失道則均焉。
聚亦吾體,散亦吾體,知死之不亡者,可與言性矣。
知虛空即氣,則有無、隱顯、神化、性命通一無二,顧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從來,則深於易者也。
若謂虛能生氣,則虛無窮,氣有限,體用殊絕,入老氏「有生於無」自然之論,不識所謂有無混一之常;若謂萬象為太虛中所見之物,則物與虛不相資,形自形,性自性,形性、天人不相待而有,陷於浮屠以山河大地為見病之說。
此道不明,正由懵者略知體虛空為性,不知本天道為用,反以人見之小因緣天地。
明有不盡,則誣世界乾坤為幻化。
幽明不能舉其要,遂躐等妄意而然。
不悟一陰一陽範圍天地、通乎晝夜、三極大中之矩,遂使儒、佛、老、莊混然一塗。
語天道性命者,不罔於恍惚夢幻,則定以「有生於無」,為窮高極微之論。
入德之途,不知擇術而求,多見其蔽於詖而陷於淫矣。
氣坱然太虛,升降飛揚,未嘗止息,易所謂「絪縕」,莊生所謂「生物以息相吹」、「野馬」者與!此虛實、動靜之機,陰陽、剛柔之始。
张载的人生境遇、生命志趣与历史地位
张载的人生境遇、生命志趣与历史地位作者:刘泉来源:《新西部》2020年第08期张载一生,无论是事兵、为官还是讲学著书,其实都贯穿着一个理念,那便是“开太平”,这也是张载人生终极的生命志趣。
“四为精神”在张载的一生中经历了萌芽、孕育、诞生、践行到凝练的全过程,涉及到人类的价值目标、生命意义、文化传承、社会理想等诸多方面,展现了张载博爱的情怀、远大的志向和强烈的使命意识。
继承关学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乃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张载(1020-1077年,字子厚,学者称横渠先生)是关学宗师,也是北宋理学的创立者之一。
张载早年喜兵,欲以武力收复失地。
拜谒范仲淹并受读《中庸》后,便致力于复兴儒学的事业。
其间虽有往返佛老典籍的经历,但终究归心于“六经”与孔孟。
张载登第(1057年)后,在地方居官几任,又奉召任崇文院校书(1069年),入朝同知太常礼院(1077年)。
熙宁十年(1077年),病逝于临潼,归葬于郿县横渠镇。
纵观张载一生,其大部分时间是在关中讲学,并致力于地方的教育与治理。
以下基于张载的生平,对其人生境遇中的三次转折与“开太平”的生命志趣进行解析和阐释。
张载的人生境遇(一)受读《中庸》:弃武从文张载年少时崇尚武力和军事,并有收复失地的志向。
因此,当范仲淹(989-1052年)赴陕西任招讨副使兼知延州时(1040年),21岁的张载便上书拜谒。
范仲淹认为张载是可造之才,所以告诫他“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并劝勉张载认真研读儒家经典著作《礼记》中的《中庸》篇。
他们二人具体所论,我们已经难以知晓,但张载确实衷心接受了范仲淹的劝诫,并且对《中庸》进行了认真的研读,在此基础上逐步建构了他的哲学体系。
张载的这一转折,是其人生格局的重要一步。
从这段经历来看,张载之勇不仅体现在其军事抱负上,更体现在其意志与性格的坚毅上。
张载放下多年来坚持的理念,接受并践行范仲淹的建议,无疑是一种“弃武从文”的行为。
辛亥革命时期王船山的主要映像
辛亥革命时期王船山的主要映像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在抗清斗争失败后隐居衡阳石船山著述,世称船山先生。
自晚清起,船山研究渐成显学。
不同的时代,王船山在人们心目中的映像是不同的,这除了因为人们研究的视角不同之外,更与时代的需要紧密相关。
辛亥革命时期亦是如此。
一、从传统“夷夏之辨”的代表人物到近代民族主义者“夷夏之辨”是传统的民族观念的核心内容。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一直是中国人一种坚定的民族观念。
自古代以来,“夷夏之辨”就是处理华夏利益与其他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
每当夷狄进逼中原,华夏文化发生危急的时刻,这个观念特别明显。
明末清初,“夷夏之辨”更是激烈。
满族入主中原之际,明季遗民反抗激烈,虽然抗清失败,但富有夷夏观念的民族思想愈发显著,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就是如此。
在这其中,王夫之持“夷夏之辨”最为激烈。
这对清朝初期的统治是极端不利的,因此,清初通过文字狱等方式,极力泯灭满族同汉族以及其他民族之间的文化界限。
随着清朝的强大,满汉之间的“夷夏之辨”逐渐衰落。
但是“夷夏之辨”观念本身并未衰落。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夷夏之辨”作为反对外国列强侵略的思想武器,又显示了他特有的作用。
因此,作为“夷夏之辨”思想最为激烈的王夫之的著作也逐渐大规模的印刻。
不过,令统治者始料不到的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之初的辛亥革命时期,“夷夏之辨”的大旗被再次举起,并且应用到了清政府自己的身上,“夷夏之辨”的结果就是“攘夷排满”,且成了时代的主流。
民族主义是辛亥革命时期用以排满革命的大旗。
王船山一生抗满清,“抗献忠,远必正,遁定国,避三桂,异事同情,初终一致”;73岁时作绝笔一首,自叹“荒郊三径绝,亡国一臣孤”,始终把自己作为“明遗臣”[1]。
王船山这些抗清史事和言论正是革命者所需要的。
因此,在辛亥革命时期,王船山在革命者的映像中就是一个民族主义者。
章太炎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中接受船山民族思想最突出者。
国学经典名言(15篇)
国学经典名言(15篇)国学经典名言11、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2、造化之功,发乎动,毕达乎顺,形诸明,养诸容载,遂乎说润,胜乎健,不匮乎劳,终始乎止。
——张载《正蒙》3、上达则乐天,乐天则不怨;下学则治己;治己则无尤。
——张载《正蒙》4、义,仁之动也,流于义者于仁或伤;仁,体之常也,过于仁者于义或害。
——张载《正蒙》5、仁通极其性,故能致养而静以安;义致行其知,故能尽文而动以变。
——张载《正蒙》6、能通天下之志者为能感人心,圣人同乎人而无我,故和平天下,莫盛于感人心。
——张载《正蒙》7、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尽道,所谓「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者也;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所谓「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者也;以众人望人则易从,所谓「以人治人改而止」者也;此君子所以责己责人爱人之三术也。
——张载《正蒙》8、有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无知。
——张载《正蒙》9、以心求道,正犹以己知人,终不若彼自立彼伪不思而得也。
——张载《正蒙》10、意,有思也;必,有待也;固,不化也;我,有方也。
四者有一焉,则与天地伪不相似。
——张载《正蒙》国学经典名言21.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2.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
3.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
4.差之毫厘,缪以千里。
5.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6.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7.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8.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9.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
10.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1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12.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13.一寸山河一寸金。
14.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15.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国学经典名言3知耻近乎勇——《中庸》(译: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表现。
)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译:以为自己的错误比别人的小,缺点比别人少而沾沾自喜。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译: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张载《正蒙》中“感”的意义阐释
( 蒙》 的成书 ,是张载去世后其弟子苏晒 “ 征 会归义例 ,略效 《 沦语》 《 、 孟子》 ,篇次章
句 ,以类相从 ,为 十七篇”而成 。它作 为张载晚期 的作 品,应该算是其思想较圆融 的结晶。 在这十七篇中, “ 感”字随处可见 ,其出现竟多达四十多次 ,在很多重大问题上他都用 “ 感”
有无相 感,则不见其成 ,不见其成则虽物非物 ,故 屈 一伸 相 感而利 生 焉 。
一
无 所 不感者 虚也 ,感 即合也 ,成也 。 以万物 本
一
,
故 一 能合异 。 以其 能合 异 ,故谓 之 感 。
“ 感”就是相合 ,具体来说就是使相异 的相合 ,
这种相合不是感本身有什么作用 ,而是 出于 “ 万物 本一” ,就是万物所本的那个 “ 一”能合 “ ,从 异”
虚……其感通聚结 ,为风雨” ;有时又用来说 明圣人的特质 ,以明其不同于俗人之处 ,如 “ 圣 人有感无隐” 。因此深入理解此书中的 “ ”字 ,对我们理解 张载哲学思想的整体脉络有很大 感
帮助 。在作进一步探讨前 ,首先须清理张载为何频频用到这个字 ,他对 “ 感”字究竟是如何
理解 的 ?
所 关注 的主要 问题 。
[ 关键词]张栽 ;正蒙;感 ;太和
[ 中图分类号]D 4 . 2 44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 5 6 2 0 )4 0 4 — 0 9 6 6 (0 90 — 0 10 4
An I t r r tt n o e W o d “ e e a h ” i h n a ’ h n me g e p e ai f h r n o t T lp t y nZ a g Z i S e g n Z
而使得 这种 “ ”通 过 “ ”表现 出来 。 “ 所不 合 感 无 感 ”彰 显 出 了 “ ” 的神 妙 万 物 的 意 味 。张 载 又 虚
《近思录》:宋代理学的入门读物
《近思录》:宋代理学的入门读物钟岳文说到理学,我们会想到南宋的朱熹,他被誉为理学的集大成者;而说到朱熹,我们又会想到他的《四书章句集注》,这是元明清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必读之书。
其实,关于朱熹的著作,还有一部非常有名,那就是他和好友吕祖谦合编的《近思录》。
这部书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正如陈荣捷先生在《近思录详注集评》中所说:“《近思录》为我国第一本哲学选辑之书,亦为北宋理学之大纲,更是朱子哲学之轮廓。
以后宋代之《朱子语类》,明代之《性理大全》,与清代之《朱子全书》与《性理精义》,均依此书之次序为次序,支配我国士人之精神思想凡五六百年。
”从朱熹、吕祖谦寒泉精舍相会说起朱熹(1130—1200)应该算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了,他曾任枢密院编修官、秘书省秘书郎,曾在江西南康、福建漳州、湖南长沙担任过地方官,最后官至焕章阁待制兼侍讲。
为政期间,他申明敕令,惩治奸吏,成绩斐然。
但朱熹从政的时间不长,他一生的主要时间都是在著书讲学,门人弟子遍天下,现在全国各地仍有朱熹讲学的场所保留下来,比如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等。
也就是说,朱熹的主要成就是在理学方面。
他继承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并吸收张载等其他学者的学说,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世称“朱子”。
为什么说朱熹是理学之集大成者呢?因为朱熹对北宋理学做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他的思想体系以二程(即程颢、程颐)学说为中心,改造了周敦颐的宇宙图式,吸收了张载的气学,并融合了邵雍的象数易学。
此外,他还致力于“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的注释和阐发。
朱熹去世后,他的学说受到官方的推崇,元朝皇庆二年(1313)恢复科举的时候,诏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来作为考试依据,朱熹的学说由此被定为科场程序。
明太祖朱元璋则规定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清康熙皇帝更是升朱熹为配享孔庙的第十一哲。
特别要指出的是,朱熹的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尤其对中国周边的国家影响巨大,比如,朝鲜的李朝将朱熹学说定为官方学说,并出现了李退溪这样的朱子学大家。
读正蒙有感800
读正蒙有感800余慕张子厚久矣。
初识其人,盖因张子“奋一朝之辩”,尤闻“横渠四句”,钦佩不已。
其言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短短四言,儒者济世平天下的责任意识表露淋漓,读来实大快人心。
适乙未年始,将习张子厚之理念,故急拜读其专著,愿有所获。
期月,虽德薄能鲜亦有所得,乃姑妄言之。
若有纰漏,望斧正。
欲言张子之系统见地,阙其太虚、太和之论不能尔。
《正蒙》序篇乃《太和》,因其必为己之言论寻一安身立命之基础,故宇宙观念的建构实是头等之大事。
此篇所叙一也,尽言“太虚即气”之核心论点。
要言宇宙不过天地之气尔,品物流形,亦即气之聚散幽明。
道者,即太和之气变化流行之规程。
一言蔽之“太和所谓道”,夫道者,不过天地中充盈之和气。
依吾所见,此“太和”不过老子“冲气以为和”之发衍。
何者?船山先生注曰:太和,和之至也。
阴阳异撰,而其氤氲于太虚之中,合同而不相悖害,浑沦无间,和之至矣。
由此观之,子厚所谓之太和,实乃阴阳二气混同而成之精气。
张子虽极力批驳老子之宇宙论,但数百年的三教合流令儒家体系难免混杂佛道理论,因而太和于理解则无过多难处。
太和作为阴阳之气的氤氲,若“阴与阳和,气与神和,是谓太和”,其特点即是清通。
和气分阴阳,用子厚所说: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足以看出,太和之气非贯通阴阳而不能存,阴阳无太和沟通牵连亦无法独存。
此观点确有极大进步意义,用之今日即名曰辩证法。
推而广之,万物皆互联互通,无一不以气为构型之本、流行之要。
至若“太虚”,张子言: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此句要言太虚为气之本体,乃气本来的、原始之存在状态。
太虚聚则为气,气散则为太虚。
而反观聚散之变化,其本体不为之损益。
太虚即清稀细微之气,其阴阳具理,理气浑然,是为气之本体。
余之浅见,此言论至少有益处二也。
其一,儒家本就不言有无,一切皆是实在的存有,因而关乎世界的起源,必非生于无。
故而只能以幽明来论述生灭聚散。
从《正蒙》天道篇看张载思想
从《正蒙》天道篇看张载思想作者:张超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13期摘要:张载,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
其晚年著作《正蒙》囊括了其绝大部分理论思想,研究这部著作,可以窥见张载的哲学思想,这对研究理学思潮有重要意义。
《天道篇》是《正蒙》的第三篇,位于《太和篇》《参两篇》之后。
该篇从天道运行及性质以及人对天道感悟等方面,将作者“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表现出来;从“气”“万物”“道”“太虚”等概念中,将作者的宇宙观、现世观牵引而出。
本文对《天道》篇进行简要分析,来探讨其中所表现出的张载思想。
关键词:张载《正蒙》天道篇天人合一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062-02“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这句名言出自张载,激励后世。
这四句话反映出了张载的学术思想以及学术境界。
这一思想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张载文本中传达出的内涵。
“天地之心”出自《周易·易卦》,张载认为“天地之心惟是生物”[2],可见,张载是承认天地之心的存在的。
在他看来,“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因为天理“能使天下悦且通”,从而使“天下”(社会)必然会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价值。
这种天地思想在《正蒙》中有多处的体现。
张载在天地之间阐述哲学思想,更将其蕴含在著作之中,通过对张载作品的分析,可以更深层次地把握其思想、了解其作品、阐述其主张。
一、《正蒙》天道篇简释张载说,“养其蒙使正者,圣人之功也。
”《正蒙》书名由此而来。
张载自身谈及《正蒙》说:“吾之作是书也,譬之枯株,根本枝叶,莫不悉备,充荣之者,其在人工而已。
又如晬盘示儿,百物俱在,顾取者如何尔。
”[3]该书为其晚年定论之作,彰显其理论全貌。
王船山即有《张子正蒙注》。
张载《正蒙》并未分篇,苏炳“于是辙就其编,会归义例,略效论语孟子,篇次章句,以类相从,为十七篇”。
天道篇位于《太和篇》《参两篇》之后,前两篇主要就宇宙本原以及“地所以两”“天所以参”的天地观进行表述。
张载的哲学思想
张载的哲学思想张载,字子厚,长安人,生于公元 1020 年(宋真宗天禧四年),卒于公元 1077 年(宋神宗熙宁十年)因家住陕西郿县横渠镇,世称横渠先生。
又因其讲学关中,其学生也多为关中人,故其学派称为关学。
“关学”是由张载创立,以其弟子及南宋、元、明、清诸代传承者人士为主体,教学及学术传播以关中为基地而形成的儒学重要学派,与宋代二程的洛学、周敦颐的濓学、王安石的新学、朱熹的闽学齐名,共同构成了宋代儒学的主流。
张载认为生在世上,就要尊顺天意,立天、立地、立人,做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努力达到圣贤境界。
关学的主旨,集中的体现在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概括的横渠四句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关洛濓闽新诸学派皆根源于《易经》和孔孟、在发展过程中互相吸收、融合又互有批评、创新,包括对佛学的批评和吸收,这是整个儒学史的一个共性特点,但在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和谐论和教育见解等方面关学又独具个性。
关学与理学其它几个学派相比,有其鲜明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学贵致用”。
第二个特点是株守儒学,躬行礼教。
张载一生著述很多,现存主要有《正蒙》《易说》《经学理窟》《语录》《后录》《文集佚存》《拾遗》等,一九七八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张载集》,收集了迄今所存的张载所有著作,是我们研究张载思想的主要资料。
一、“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一)对“ 太虚即气”的证论:首先,他指出“一切有形有象的可以名状的事物都是由太虚元气构的。
其次,他指出:太虚元气虽然时聚时散,但却是永恒绝对的实体。
张载进而又论证了太虚、气和万物的关系。
此外,张载还从人的感觉来说明太虚元气细微致极,不能为人的眼睛所看见,但它确实是一种客观存在。
(二)对释、老思想的揭露与批判:张载意识到了这一分歧所在,对当时流行的两种观点进行了批判。
一种观点认为太虚是气的根源,气是太虚所产生的,这是道家的“有生于无”的观点;另一种观点认为万物是空无的太虚中出现的幻象,这就是佛教认为山河大地都是假象的观点。
张载西铭正蒙干称
张载:《西铭·正蒙·乾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
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吾〕[一]幼。
圣其合德,贤其秀也。
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二]颠连而无告者也。
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
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唯肖者也。
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
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
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颍封人之锡类。
不弛劳而底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
体其受[三]而归全者,参乎!勇于从而顺令者,伯奇也。
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
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一]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气之性本虚而神,则神与性[二]乃气所固有,此鬼神所以体物而不可遗也。
舍气,有象否?非象,有意否?至诚,天性也;不息,天命也。
人能至诚则性尽而神可穷矣,不息则命行而化可知矣。
学未至知化,非真得也。
有无虚实通为一物者,性也;不能为一,非尽性也。
饮食男女皆性也,是乌可灭。
然则有无皆性也,是岂无对?庄、老、浮屠为此说久矣,果畅真理乎?天包载万物于内,所感所性,乾坤、阴阳二端而已,无内外之合,无耳目之引取,与人物蕞然异矣。
人能尽性知天,不为蕞然起见则几矣。
有无一,内外合,庸圣同。
此人心之所自来也。
若圣人则不专以闻见为心,故能不专以闻见为用。
无所不感者虚也,感即合也,咸也。
以万物本一,故一能合异;以其能合异,故谓之感;若非有异则无合。
天性,乾坤、阴阳也,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
天地生万物,所受虽不同,皆无须臾之不感,所谓性即天道也。
感者性之神,性者感之体。
在天在人,其究一也。
惟屈伸、动静、终始之能一也,故所以妙万物而谓之神,通万物而谓之道,体万物而谓之性。
至虚之实,实而不固;至静之动,动而不穷。
参观眉县张载祠有感
参观眉县张载祠有感参观张载祠有感张载(1020—1077),字子厚,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关学宗师,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因晚年在家乡设馆讲学,故世称“横渠先生”。
张载祖籍河南大梁(今开封)。
北宋景祐二年(1035),张载父亲张迪病逝。
年少的张载和弟弟张戬、母亲陆氏,护送父亲灵柩,离开四川涪州(今重庆涪陵),返回大梁。
然而,路途遥远,开销较大,一家人才走出斜谷,就用尽了身上的盘缠。
这时,又闻前方发生战乱,张载家人决定将张载父亲安葬于横渠镇南8 公里的大振谷迷狐岭上。
从此,张载便在眉县安家,入横渠镇崇寿院读书。
张载生活的时代,正值西夏鼎盛之际,北宋西部边境经常受其侵扰。
青年张载喜好兵法,立志从军,希望能够抗敌报国,建功立业。
21 岁时,张载写成《边议九条》,向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在延安军府衙内,范仲淹召见了这位儒生。
看到张载,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认为张载如果认真做学问,一定可成大器,所以劝他:“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意思是你本是一儒生,好好读书才是本业,何必要于志于兵呢?范仲淹还建议他研究儒学经典《中庸》。
从研读《中庸》开始,张载踏上了学术创造的道路。
北宋嘉祐二年(1057),张载赴大梁应考,时值欧阳修主考,张载进士及第。
在候诏待命之际,张载受宰相文彦博之邀,在开封相国寺设虎皮椅讲易。
在同程家兄弟的交流中,他发现程颢和程颐对《易经》的见解远比自己精到。
张载是二程的表叔,但他虚心待人,当感到二程对《易经》的研究超过了自己,便毅然撤掉了虎皮座椅,然后对听讲的人说:“易学之道,吾不如二程。
可向他们请教。
”此后,他先后任祁州司法参军、云岩县令著作佐郎、签书渭州军事判官等职。
不管在何处任职,他都办事认真,政令严明,推行德政,提倡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
51 岁时,因对王安石新政有看法,张载辞官回到横渠镇,依靠家中薄田生活,在崇寿院讲学著书。
《正蒙》
《正蒙》.txt人和人的心最近又最远,真诚是中间的通道。
试金可以用火,试女人可以用金,试男人可以用女人--往往都经不起那么一试。
《正蒙》张载着苏昞序先生着正蒙书数万言。
一日,从容请曰:“敢以区别成诵何如?”先生曰:“吾之作是书也,譬之枯株,根本枝叶,莫不悉备,充荣之者,其在人功而已。
又如睟盘示儿,百物具在,顾取者如何尔。
”于是辄就其编,会归义例,略效论语孟子,篇次章句,以类相从,为十七篇。
范育序子张子校书崇文,未伸其志,退而寓于太白之阴,横渠之阳,潜心天地,参圣学之源,七年而道益明,德益尊,着正蒙书数万言而未出也,间因问答之言,或窥其三。
熙宁丁巳岁,天子召以为礼官,至京师,予始受其书而质问焉。
其年秋,夫子复西归,殁于骊山之下,门人遂出其书,传者浸广,至其疑义独无从取正,十有三年于兹矣。
痛乎微言之将绝也!友人苏子季明离其书为十七篇以示予。
昔者夫子之书盖未尝离也,故有“枯株晬盘”之说,然斯言也,岂待好之者充且择欤?特夫子之所居也。
今也离而为书,以推明夫子之道,质万世之传,予无加损焉尔。
惟夫子之为此书也,有六经之所未载,圣人之所不言,或者疑其盖不必道。
若清虚一大之语,适将取訾于末学,予则异焉。
自孔孟没,学绝道丧千有余年,处士横议,异端间作,若浮屠老子之书,天下共传,与六经并行。
而其徒侈其说,以为大道精微之理,儒家之所不能谈,必取吾书为正。
世之儒者亦自许曰:“吾之六经未尝语也,孔孟未尝及也”,从而信其书,宗其道,天下靡然同风,无敢置疑于其间,况能奋一朝之辩,而与之较是非曲直乎哉!子张子独以命世之宏才,旷古之绝识,参之以博闻强记之学,质之以稽天穷地之思,与尧、舜、孔、孟合德乎数千载之间。
闵乎道之不明,斯人之迷且病,天下之理泯然其将灭也,故为此言与浮屠老子辩,夫岂好异乎哉?盖不得已也。
浮屠以心为法,以空为真,故正蒙辟之以天理之大,又曰:“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
”老子以无为为道,故正蒙辟之曰:“不有两则无一。
张载的人生境遇、生命志趣与历史地位
张载的人生境遇、生命志趣与历史地位作者:刘泉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20年第08期张载一生,无论是事兵、为官还是讲学著书,其实都贯穿着一个理念,那便是“开太平”,这也是张载人生终极的生命志趣。
“四为精神”在张载的一生中经历了萌芽、孕育、诞生、践行到凝练的全过程,涉及到人类的价值目标、生命意义、文化传承、社会理想等诸多方面,展现了张载博爱的情怀、远大的志向和强烈的使命意识。
继承关学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乃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张载(1020-1077年,字子厚,学者称横渠先生)是关学宗师,也是北宋理学的创立者之一。
张载早年喜兵,欲以武力收复失地。
拜谒范仲淹并受读《中庸》后,便致力于复兴儒学的事业。
其间虽有往返佛老典籍的经历,但终究归心于“六经”与孔孟。
张载登第(1057年)后,在地方居官几任,又奉召任崇文院校书(1069年),入朝同知太常礼院(1077年)。
熙宁十年(1077年),病逝于临潼,归葬于郿县横渠镇。
纵观张载一生,其大部分时间是在关中讲学,并致力于地方的教育与治理。
以下基于张载的生平,对其人生境遇中的三次转折与“开太平”的生命志趣进行解析和阐释。
张载的人生境遇(一)受读《中庸》:弃武从文张载年少时崇尚武力和军事,并有收复失地的志向。
因此,当范仲淹(989-1052年)赴陕西任招讨副使兼知延州时(1040年),21岁的张载便上书拜谒。
范仲淹认为张载是可造之才,所以告诫他“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并劝勉张载认真研读儒家经典著作《礼记》中的《中庸》篇。
他们二人具体所论,我们已经难以知晓,但张载确实衷心接受了范仲淹的劝诫,并且对《中庸》进行了认真的研读,在此基础上逐步建构了他的哲学体系。
张载的这一转折,是其人生格局的重要一步。
从这段经历来看,张载之勇不仅体现在其军事抱负上,更体现在其意志与性格的坚毅上。
张载放下多年来坚持的理念,接受并践行范仲淹的建议,无疑是一种“弃武从文”的行为。
正蒙(北宋张载)
正蒙〔北宋〕張載目錄太和篇第一參兩篇第二天道篇第三神化篇第四動物篇第五誠明篇第六大心篇第七中正篇第八至當篇第九作者篇第十三十篇第十一有德篇第十二有司篇第十三大易篇第十四樂器篇第十五王禘篇第十六乾稱篇第十七太和篇第一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沈、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絪縕、相盪、勝負、屈伸之始。
其來也幾微易簡,其究也廣大堅固。
起知於易者乾乎!效法於簡者坤乎!散殊而可象為氣,清通而不可象為神。
不如野馬、絪縕,不足謂之太和。
語道者知此,謂之知道;學易者見此,謂之見易。
不如是,雖周公才美,其智不足稱也已。
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至靜無感,性之淵源,有識有知,物交之客感爾。
客感客形與無感無形,惟盡性者一之。
天地之氣,雖聚散、攻取百塗,然其為理也順而不妄。
氣之為物,散入無形,適得吾體;聚為有象,不失吾常。
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
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
然則聖人盡道其間,兼體而不累者,存神其至矣。
彼語寂滅者往而不反,徇生執有者物而不化,二者雖有間矣,以言乎失道則均焉。
聚亦吾體,散亦吾體,知死之不亡者,可與言性矣。
知虛空即氣,則有無、隱顯、神化、性命通一無二,顧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從來,則深於易者也。
若謂虛能生氣,則虛無窮,氣有限,體用殊絕,入老氏「有生於無」自然之論,不識所謂有無混一之常;若謂萬象為太虛中所見之物,則物與虛不相資,形自形,性自性,形性、天人不相待而有,陷於浮屠以山河大地為見病之說。
此道不明,正由懵者略知體虛空為性,不知本天道為用,反以人見之小因緣天地。
明有不盡,則誣世界乾坤為幻化。
幽明不能舉其要,遂躐等妄意而然。
不悟一陰一陽範圍天地、通乎晝夜、三極大中之矩,遂使儒、佛、老、莊混然一塗。
語天道性命者,不罔於恍惚夢幻,則定以「有生於無」,為窮高極微之論。
入德之途,不知擇術而求,多見其蔽於詖而陷於淫矣。
氣坱然太虛,升降飛揚,未嘗止息,易所謂「絪縕」,莊生所謂「生物以息相吹」、「野馬」者與!此虛實、動靜之機,陰陽、剛柔之始。
《正蒙》读书笔记二
《正蒙》读书笔记二【原文】: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至静无感,性之渊源;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
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惟尽性者一之。
【解释】:太虚:指宇宙的原始的实体气。
本体:指形成现象的根本实体。
客形:指外部形态;表现形式。
渊源:指事物的本原。
尽性:指发挥人和物的本性,使各得其所。
【提问】:1、太虚是怎样形成的?它的本体是由什么组成的?2、气体的聚散变化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3、气体在什么状态下是无法感觉到的?4、气体带给人的客观感受是什么?5、穷尽物体本性的人是什么样子的?【译注】:太虚是没有形状的(在不能达到太和的状态下,便形成了太虚),因为它的本体是由气组成的,气的聚散变化,都是客观存在的形式(气体的一切变化都离不开万物,所以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体)。
到达极致的静态时气体是无法感觉到的(这是在太虚的状态下,这种静态是容易变化的),但是它存在着浮沉、升降、动静、相互感应的本性(这是太和之体的本性);对于气体不但有感觉还有对它运动变化规律的认知,这就是气体相互运行带给人的一种客观感受(典型的客观唯物论,因为气体的运行是可感可知的)。
客观的感受与形体和没有客观感受与所见的形体(如果不能感受到气体和看见形体,就能在太虚中穷神知化),这两种感知气体的境界只有通达宇宙本性的人才能将它们全面理解。
(在太虚之中,气体的作用没有停止,并且有一定规律,但是它来自太和,便具有气体未发生作用的状态,这两种境界,可感知的是气,不可感知的是神,它们具有同一个体,这里讲的是太虚的概念。
)【解答】:1、太虚是怎样形成的?它的本体是由什么组成的?(太虚是由阴阳两种气体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它的本体是由气组成的。
)2、气体的聚散变化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是以客观形式存在的。
)3、气体在什么状态下是无法感觉到的?(在极致的静态时,气体无法感觉。
)4、气体带给人的客观感受是什么?(对于气体不但有感觉还有对它运动变化规律的认知,这就是气体相互运行带给人的一种客观感受。
张载正蒙乾称篇第十七读后感
张载正蒙乾称篇第十七读后感
张载正《蒙乾称篇第十七》,出自古文观赏家清代张载正之手,是一部极具气魄的品德类经典。
这部经典的文字清新明快,深入浅出,无不体现出张载正以社会主义思想洞若观火说教的特点,也彰显出古文观赏家对聪明古人智慧的敬仰。
经典之中,张载正以精微的文字对比绘出古人智者满怀热忱励学图强,并把其成果应用于治理国家,藉助国家繁荣平安的状况。
其中,也深刻地揭示出古人智者执着虚无之妙,精深远见之谦虚。
同时,张载正笔下的古人智者,所表现出的虚怀若谷的心态,以及怀有宽容之心的仁义,无时无刻不令人敬仰,十分值得当今经文观赏家所推崇。
此外,张载正在经典之中的宽容之心,以及统一天下的信念,取自于他多年来的思考,他的宽容带给我们所有人一种新的思维。
张载正在文章中告诉我们,我们需要更加宽容大度,关爱他人,在不同的学说和思想中保持包容,共同构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最后,张载正作品《蒙乾称篇第十七》,激励了古代读者学习智慧,同时也给现代读者提供了一些思考和参考。
我们都可以学习到古人智者的心态和品格,努力实践和体会,在今天的社会中,做一个懂得宽容的真正的勇士。
- 1 -。
张载正蒙乾称篇第十七读后感
张载正蒙乾称篇第十七读后感
张载正蒙乾称篇第十七,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思想家张载正在明朝宋理家之后,对王阳明蒙学思想最为全面而系统的文章。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从中可以看出张载正深厚的文化底蕴,他将王阳明《蒙乾》中的重要思想深入浅出,把它们以更具体的方式形成一种崭新的思维模式。
从理论上讲,张载正的《张载正蒙乾称篇第十七》重点在于深化王阳明的《蒙乾》思想。
张载正在文章中阐述了“认识论”,说明了“灵性”与“尘性”之间的关系,并论述了“以精英精神为本,以儒家政治思想为主”的精神内涵。
他强调以“清洁”和“精神”为价值标准,认为追求“清洁”和“精神”是人生的最高目标。
此外,他还提出了“以实践为本”的可行性思想,认为面对改变的世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掌握知识,才能与时俱进。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文章的整体语言表述流畅,深入浅出,表达清晰,使用比较少的抽象词汇,便于读者理解。
文章中运用了一些术语,比如“蒙乾”、“认识论”、“灵性”等,都使用得非常恰当。
从思想角度看,张载正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深刻而独特,思路清晰,值得深思。
他的文章昭示了思想的动态性,让人们深刻思考,同时也积极鼓励社会成员发展主动性,亲身去实践,使改变成为可能。
他对思想的认知和对改变与进步的勇气,使他在思想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总而言之,张载正的《张载正蒙乾称篇第十七》是一篇具有重要
现实意义的文章,它使我们能够理解燕阳明蒙学思想的本质,并借此探索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核心。
文章的深刻思想和精辟言论,对现代人的思想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激励人们努力突破旧有模式,勇敢担当,不断进取,把握时代脉动,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实现。
《开蒙》读后感
《开蒙》读后感朋友!今天我们来唠唠那本让我心潮澎湃的《开蒙》。
哎呀,一提到这本书,我心里就像被一阵清风吹过似的,格外舒坦。
这书啊,就像是精神世界里的那一颗颗水蜜桃,你懂我意思吧?还记得那一天,偶然之间,这本《开蒙》就跑到了我手里。
一开始我也没抱太大希望,心想不过是讲人生、讲道理的书。
但一翻开,那种清晰明亮的文字,就好像是老朋友在耳边轻声细语地聊天,让我瞬间就沉醉其中。
书中有一段讲到成长,就像果树经过狂风暴雨才能结出美味的果实。
当时我心里咯噔一下,差点没从椅子上跳起来。
这不就是和老张头的水蜜桃一个理儿吗?大自然的馈赠可从来不简单,所以我们也得经历挫折才能长大。
书里那些小故事,一个比一个生动。
有个故事讲的是一个调皮的小孩,通过启蒙教育,逐渐变成了一个有担当的人。
我想起小时候村里那帮调皮蛋,他们总是让大人们头疼不已。
但不得不说,等到有一天他们真正意识到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嘿,那变化可真是大得惊人呢,就像水蜜桃终于熟透了,甜美无比。
说到这,我有时候想,如果《开蒙》这本书会说话,它肯定会说:“快来读我呀,我可有趣啦!”哈哈,我想象中的书也有点傻气,但就是可爱得不行。
不过我也想,如果每个人的成长都能有这样一本书去指引,那该多好。
我们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可总是在寻找生活的方向。
有时候像无头苍蝇一样,明明眼前摆着千百条路,却总觉得无所适从。
《开蒙》就是这样一位明灯,让人感受到那种温暖和坚定的力量。
我有位朋友,看了这书后的感想就是,生活要简单一点,就像吃水蜜桃,不用想太多其他的,就享受当下的美味。
他总和我说,成长这件事儿,不用急,静下心来,慢慢体会其中的乐趣。
所以呢,读完《开蒙》,我觉得心里装满了温柔的力量。
不论遇到什么难题,想起书里那些智慧的话语,心里就踏实多了。
这本书简单明了,没有刻意的雕琢,却能轻易打动人心。
这就是它的魅力。
我说了这么多,不知道你有没有同样的感受呢?如果你对这本书有更多的想法,欢迎来和我分享啊,我可想听听你的故事了。
张载正蒙乾称篇第十七读后感
张载正蒙乾称篇第十七读后感
张载正蒙乾称篇第十七是明代著名作家张载正前三十集中四五
十回中的一部古文章。
这部小品集中体现了张载正对蒙乾称帝制的深思与持久理想,对于其他维护宪政的作家来说,其所蕴含的思想深刻而划时代的。
张载正的这部小品,以蒙乾称帝国的建立及其形成的新的社会格局为主线,深入探讨了一汗蒙乾的理想凝聚、实践实施的具体过程,以及随着社会改革而变化的社会价值观念。
他强调了一汗蒙乾结合政治、财富、法律、历史、习俗等深层原因,营造了一种蜃楼般的政治统治模式,这一政治统治模式也沉淀下来,经历了几百年的变迁,成为中华民族自身的一种深层文化。
在当今的社会,我们可以将蒙乾称帝的一汗之功及其有关的历史经验,与当今的社会经营作一比较。
一汗蒙乾当时着眼于政治实践,以及更广义上的历史经验,他把政治与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完整的模式。
这一模式为当今的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传承与现实问题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寻求改善社会现状的出路。
在《张载正蒙乾称篇第十七》读后,我从中感受到了一个人“见微知著”的见解。
这是一个重要的“深思熟虑”,是一种思考和思考的基础,是一种需要反思和自我实现的实践,而这种实践可能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从而有助于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
总之,通过阅读《张载正蒙乾称篇第十七》,我不仅有机会认识
到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传奇人物,了解了一汗蒙乾的理想与实践,还深入探讨了政治与文化合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我进一步认识到历史传承与当代社会改革的联系,从而对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有一定的启发。
读正蒙思想汇报
读正蒙思想汇报正蒙思想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概念,被认为是一种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思想。
正蒙思想提倡以诚实、守信为基本准则,弘扬真善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本文将从正蒙思想的由来、核心理念、实践方法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读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了解与启发。
正蒙思想的起源正蒙思想起源于XX年,是由一些理论家与实践者共同探讨形成的。
这一思想的提出,是针对当下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困扰,旨在引导人们追求真理、拥抱善良、美化心灵。
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体系,正蒙思想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同。
正蒙思想的核心理念正蒙思想强调诚实、守信、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性,主张在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中做一个真诚守信的好人。
同时,正蒙思想倡导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注重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这些核心理念贯穿于正蒙思想的始终,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价值取向。
正蒙思想的实践方法要贯彻正蒙思想,个人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我修养与德行培养,建立起健康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此外,参与公益活动、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等都是践行正蒙思想的有效方式。
正蒙思想强调行动胜于言辞,通过实际行动去影响和改善周围的环境与人群。
正蒙思想对社会的影响正蒙思想的传播与实践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促进公共道德提升、缓解环境污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各界人士对正蒙思想的认同与践行,催生了一系列公益活动与慈善事业,为社会带来了更多正能量。
结语正蒙思想作为一种新兴的思想流派,正在悄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
本文从其起源、核心理念、实践方法和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思考与启示。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播并践行正蒙思想,共同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以上为正蒙思想汇报,感谢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作业哲学基地班周嘉诚 2014300010012
观《正蒙》有感
余慕张子厚久矣。
初识其人,盖因张子“奋一朝之辩”,尤闻“横渠四句”,钦佩不已。
其言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短短四言,儒者济世平天下的责任意识表露淋漓,读来实大快人心。
适乙未年始,将习张子厚之理念,故急拜读其专著,愿有所获。
期月,虽德薄能鲜亦有所得,乃姑妄言之。
若有纰漏,望斧正。
欲言张子之系统见地,阙其太虚、太和之论不能尔。
《正蒙》序篇乃《太和》,因其必为己之言论寻一安身立命之基础,故宇宙观念的建构实是头等之大事。
此篇所叙一也,尽言“太虚即气”之核心论点。
要言宇宙不过天地之气尔,品物流形,亦即气之聚散幽明。
道者,即太和之气变化流行之规程。
一言蔽之“太和所谓道”,夫道者,不过天地中充盈之和气。
依吾所见,此“太和”不过老子“冲气以为和”之发衍。
何者?船山先生注曰:太和,和之至也……阴阳异撰,而其氤氲于太虚之中,合同而不相悖害,浑沦无间,和之至矣。
由此观之,子厚所谓之太和,实乃阴阳二气混同而成之精气。
张子虽极力批驳老子之宇宙论,但数百年的三教合流令儒家体系难免混杂佛道理论,因而太和于理解则无过多难处。
太和作为阴阳之气的氤氲,若“阴与阳和,气与神和,是谓太和”,其特点即是清通。
和气分阴阳,用子厚所说: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足以看出,太和之气非贯通阴阳而不能存,阴阳无太和沟通牵连亦无法独存。
此观点确有极大进步意义,用之今日即名曰辩证法。
推而广之,万物皆互联互通,无一不以气为构型之本、流行之要。
至若“太虚”,张子言: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此句要言太虚为气之本体,乃气本来的、原始之存在状态。
太虚聚则为气,气散则为太虚。
而反观聚散之变化,其本体不为之损益。
太虚即清稀细微之气,其阴阳具理,理气浑然,是为气之本体。
余之浅见,此言论至少有益处二也。
其一,儒家本就不言有无,一切皆是实在的存有,因而关乎世界的起源,必非生于无。
故而只能以幽明来论述生灭聚散。
太虚之性恰好相符,故而能有效弥合张子观点与传统儒学之间隙,浑然一体。
其二,太虚和气之聚散过程昭示:生死不过气的消散,死而不亡。
即”聚亦吾体,散亦吾体,知死之不亡者,可与言性矣。
”于张子而言,欲深入了解人之本性,对于生死之变数必须有清醒之认识,继而有言性之资格。
毋庸讳言,张子宇宙生成论的建构超越汉儒的理论,是较为成功之努力,其理论的缜密和牢固对而后对佛道的抨击产生巨大作用。
张子以太虚作为太和之气的来源,万物的初始,高扬了天的主体地位。
然则,太虚不能单独存有,其与气之联系万万不能忽视,此举意在提醒众儒,作为本体之太虚定无法离开作为发用
的气,割裂开来是违背本体不二的理论的。
由此,他开始了对佛道的抨击。
“若谓虚能生气,则虚无穷,气有限,体用殊绝,入老氏’有生于无’自然之论,不识所谓有无混一之常。
“此乃言道,于张子所见,道德真经中”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明显点明“无”是道家的本源。
姑且以此思之,老氏以天地如槖籥,动而生风,是虚能于无生有,变幻无穷;而气不鼓动则无,是有限矣,然则孰鼓其槖籥令生气乎?船山之注解甚得子厚精髓,道家的虚本源决定了对于生成之主体的空缺,这是子厚所理解的。
于此,是一较为精彩的辩驳。
然,以老聃本身言之,抑或道家的理论来说,宇宙本源乃道本无二矣,故而可以说子厚的论证或许无太大意义。
当然,这是当时古人的纷争,旁观者清,无可置喙。
”若谓万象为太虚中所见之物,则物与虚不相资,形自形,性自性,形性天人不相待而有,陷于浮屠以山河大地为见病之说。
“此乃言佛,对于释者之批判则显得有力许多。
沙门常言”缘起性空“”即色是空“,人世间的一切法相都是虚妄的,毫无意义的。
浮屠谓真空常寂之圆成实性,止一光明藏。
在子厚看来,此明显割裂了本体与发用。
现实世界实乃真实之存在,若强谓之为虚妄,则是对于真空法界的陆沉,因为本就是空无一物,又何处惹尘埃呢!如此一来,现象世界的存在既已成为可有可无之物,吾等又何必苦苦执着求诸得道成佛,皆无物尔。
张子于纠佛道之偏论建树颇大,其承袭韩退之道统,以复兴儒学为己任,实乃肩负责任感与使命感之大儒。
张子关于心性亦有大学问。
子厚在《太和》篇曾言: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
实乃心性理论之发轫。
此二句兼人物言之;下言性心,则专言人矣。
秉太虚之和气健顺相涵之实,而合五行之秀以成乎人之秉彝,此人所以有性也。
足见,人由气之聚而成,气蕴含太虚之至理,成人身后便凸显为人的独特秉性存于其间,实乃造化钟神秀,阴阳合太极。
张子把“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规定为人性的两大内涵。
“天性在人,正犹如水性之在冰,凝释虽异,为物一也;受光有大小、昏明,其照纳不二也。
”故而,人同时禀赋的天地之性赋予每个人以潜在的善性,而气质之性是气聚后而成,极具特殊性,导致各人品质不齐。
为了恢复先天的善性,必须要变化气质,使善恶混同的气质之性复归于绝对善之天地之性,继而成圣。
张子之理实为精深,非余即刻能穷尽尔,挂一漏万,惶恐之至。
盖因有所观即有所悟,非叙写不能抒发尔。
故以一得之愚班门弄斧。
望能熟读子厚之经典,回顾今日之所叙,有所进步足矣。
(初以吾所谓“文言”叙写,工夫不至,望老师理解,着重感发张载宇宙生成论,心性论理解不太透彻,请老师指点一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