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
国境口岸寨卡病毒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SNT5177-2021
国境口岸寨卡病毒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国境口岸寨卡病毒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的生物安全要求,样本的采集、运输、寨卡病毒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和现场快速检测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国境口岸入出境人员疑似寨卡病毒的核酸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租用于本文件。
GB 19489 实验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WS/T 230 临床诊断中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的应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卫科教发〔2006〕15号)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5号)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寨卡病毒 Zika virus一种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病毒,呈球形,直径约为40 nm~70 nm,有包膜。
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为10.8 Kb,分为亚洲型和非洲型。
寨卡病毒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60 ℃ 30 min可灭活,70%乙醇、0.5%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均可灭活。
3.2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将RNA的逆转录(RT)和cDNA的聚合酶链式扩增(PCR)相结合的技术。
本标准采用一步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在一步法RT-PCR中,首先以RNA为模板,利用下游特异性引物,在依赖RNA的DNA聚合酶(逆转录酶)的作用下转录合成互补DNA(cDNA),该步骤称作“逆转录”;随后,再以cDNA为模板,利用上游和下游特异性引物,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进行PCR循环扩增;最终使RNA分子的某个特定区域(目的片段)被扩增达几百万倍。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
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同时排除登革热、 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 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 (1)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 (2)分离出寨卡病毒。 • (3)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阳转或者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以上升
,4-6小时1次,儿童5-10mg/kg/次,每日3次。 • 3.伴有结膜炎时可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滴眼液,1-2滴/次滴眼
,每日4次。
(三)中医药治疗。
• 本病属中医“瘟疫·疫疹”范畴,可参照“疫疹”辨证论治。
•
1.邪犯卫表证。
•
症状:皮疹、发热、恶风寒、咽痛、肌肉骨节疼痛,或见肌肤疹点隐约,或头颈皮肤
一、病原学
• 寨卡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恒河猴中发现。 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70nm,有包 膜,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根据基因型别分 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 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0.5%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 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二)传播途径
根据监测,我国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 德宏州、临沧市以及台湾部分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辽宁、河北、 山西、陕西、甘肃、四川、西藏一线及以南广大区域。
(三)人群易感性。
• 人群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乳动物细胞(Vero)等方法进行分离培养,也可使用乳鼠脑内接 种进行病毒分离。
外送样本寨卡病毒核酸检测质量管理工作方案(2023年版)
外送样本寨卡病毒核酸检测质量管理工作方案(2023年版)外送样本寨卡病毒核酸检测质量管理工作方案 (2023年版)1. 背景在当前全球寨卡病毒的流行情况下,为了及时有效地进行检测工作,我们决定推出外送样本寨卡病毒核酸检测服务。
本文档旨在提供2023年版的外送样本寨卡病毒核酸检测质量管理工作方案。
2. 目标本质量管理工作方案的目标如下:- 确保外送样本寨卡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提供高质量的检测服务,满足客户需求;- 保障检测过程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3. 检测流程外送样本寨卡病毒核酸检测流程如下:1. 收集样本:由专业医护人员从患者体内采集样本,并妥善保存。
2. 样本运输:将采集好的样本储存于符合要求的运输中,并标注好相应信息。
3. 外送服务:将样本送至检测实验室进行寨卡病毒核酸检测。
4. 数据分析:实验室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并生成相应的报告。
5. 报告发送:将检测报告发送给客户,确保及时传递结果信息。
4. 质量管理措施为了确保外送样本寨卡病毒核酸检测的质量,我们采取以下措施:- 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检测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样本管理:严格管理样本,确保样本的完整性和追溯性。
- 样本运输安全: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和运输规范,确保样本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 实验室设施要求:保证实验室设施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确保实验环境的洁净和安全。
- 人员培训和资质要求: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的技能和意识,确保检测人员具备相应的资质。
5. 风险管理和应急措施在外送样本寨卡病毒核酸检测过程中,我们需要做好风险管理和应急措施的准备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样本泄露、损坏或污染的风险;- 运输过程中样本的意外丢失或受损;- 实验室设备故障导致检测延误;- 实验室工作人员人为操作失误。
为了应对这些风险,我们将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计划和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评估和测试,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类突发情况。
国境口岸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第16部分:寨卡病毒SN∕T 3306
国境口岸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第16部分:寨卡病毒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国境口岸寨卡病毒的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国境口岸出入境人员血液、尿液、唾液等及埃及伊蚊、白蚊伊蚊携带寨卡病毒的筛查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租用于本文件。
GB 19489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素SN/T 4652.2 国境口岸寨卡病毒病防控技术规范 第2部分:标本采集和处理方式SN/T 4652.3 国境口岸寨卡病毒病防控技术规范 第3部分:实验室检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24号)3 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RNA: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DNA: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TP:脱氧核苷三磷酸(deoxyribonucleoside triphosphate)EDTA: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diamine tetra acetic acid)LAMP:环介导恒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4 生物安全措施及防污染措施寨卡病毒在我国归属于三类病原微生物,应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BSL-2)开展实验室检测。
应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要求,做好生物安全防护工作。
LAMP扩增灵敏度高使得其更容易污染导致假阳性,因此应高度重视扩增产物的污染问题,反应过程中和反应完成后应避免开盖。
加样过程应在生物安全柜进行,加样顺序为:阴性对照、样本、阳性对照,切勿打乱顺序,否则易出现假阳性。
废弃物处理应符合GB 19489中的规定。
5 技术概要根据寨卡病毒的NS5基因序列设计内、外引物及环状引物,识别靶序列上的8个独立区域,利用Bst DNA聚合酶启动循环链置换反应,在特异性基因序列启动互补链合成,在同一链上互补序列周而复始形成有很多环的花椰菜结构的茎-环DNA混合物,同时从dNTP析出大量焦磷酸根离子。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及防控方案解读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及防控方案解读一、病毒介绍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是一种由寨卡病毒属的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被发现,其主要传播媒介是黄蚊子。
病毒感染后的潜伏期一般为3-14天,常见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关节痛、肌肉痛、结膜炎等,多数感染者症状较轻。
寨卡病毒对孕妇及新生儿的危害较大,易导致胎儿小头畸形,因此对于孕妇及准备怀孕的女性要尤为重视。
二、诊断目前寨卡病毒感染的确诊方法主要是通过实验室检测。
建议在出现呈现传染病症状后3-5天就进行血、尿样检测,确诊后严格遵循医生指导进行治疗。
三、治疗寨卡病毒属于一次感染性疾病,症状一般较轻,无需特殊处理。
感染者应该休息以增加免疫力,多喝水以补充体液。
对于寨卡病毒感染引起的结膜炎一般采取滴眼液进行治疗,疼痛程度较重者可给予解热、止痛等对症治疗。
不过,对于临床表现出现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受侵犯者需予以重视,并给予积极治疗。
四、防控寨卡病毒感染的预防主要是控制传播媒介——黄蚊子的繁殖和传播渠道。
以下是一系列有效的防控措施:1.消灭传播寨卡病毒的蚊子。
在个人住所或工作场所内,使用电子蚊香、纱窗等物品减少蚊子的进出,注意卫生环境,每周清理周边庭院和花园中多余的盆植物水、废品等垃圾,减少蚊子的栖息地;2.注意个人卫生,穿着长袖衣裤、袜子遮盖皮肤,不要穿过于暴露的衣物,使用涂抹安全高效的驱蚊剂、避免外出在容易受到蚊虫叮咬的环境,特别是黄昏和黎明时刻;3.加强对于地方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力度,增强全民传染病预防和健康教育宣传,提高感染风险意识,尤其是对于孕妇及准备怀孕的女性,需要格外注意防护与保护。
五、寨卡病毒病毒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主要以发热、皮疹、关节痛为主要症状,可引起孕妇胎儿小头畸形等严重危害。
治疗上无特殊疗法,只能提供对症支持治疗。
预防和控制寨卡病毒感染,除了积极清除传播蚊子外,个人的个人卫生以及对健康教育宣传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精品推荐】中国寨卡病毒检测方法
中国寨卡病毒检测方法
小编希望中国寨卡病毒检测方法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必要请您下载收藏以便备查,接下来我们继续阅读。
本文概述:自从去年以来我国先后在不同地区出现了寨卡病毒,国家开始投入大量精力来研究这种病毒,那么大家知道中国寨卡病毒检测方法是什么吗?让小编为来告诉你吧。
寨卡病毒也是一个发现时间挺长的病毒了,在上世纪40年代就在非洲乌干达被分离到了,之所以没有引起关注是因为这么多年来它主要引起散在的轻症病例,人感染以后,绝大多数都没有任何表现,大概只有1/5的人会发病大家知道如何检测寨卡病毒吗?检测寨卡病毒的标准检测方法是对样本进行PCR,分析样本中的病毒RNA探针是否存在,虽然这种方法能很好的检测到病毒,但是病原体的RNA 很快就会被降解掉,在患者把样品送入临床时,病毒也许已经消失,或者只能抓住它的尾巴了,这超过了检测时间限制,患者的血清中混有病毒,几天时间里研究人员观察病毒是否会感染培养基,如果没有,那么病毒就已经被血清中的抗体中和了,这表明患者曾经接触过寨卡病毒,下面具体的了解一下中国寨卡病毒检测方法有哪些吧?
如果你近期曾在有寨卡病毒病的国家/地区居住或旅行,并出现了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疼痛,应考虑感染寨卡病毒病的可能。
但要最终确诊是否感染,需要通过。
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
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
2
目录
1
简要说明
3
诊断、报告和治疗
5
流行病学调查
2
疾病概述
4
实验室检测
6
预防与控制措施
简要说明
3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是由寨卡病毒(Zika Virus)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一种自限性急性疾病。
2015年5月,巴西报告首例寨卡病毒病病例,截至2016年1月底, 巴西等24个美洲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感染病例。
临床表现
12
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关节痛、肌肉痛、 结膜炎等。感染寨卡病毒后, 约80%的人为隐性感染, 仅有20%的 人出现上述临床症状, 一般持续2-7天后自愈, 重症和死亡病例少 见。
寨卡病毒感染可能导致少数人出现神经系统和自身免疫系统 并发症, 孕妇感染后可能会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
2. 建立寨卡病毒检测能力 建立和逐步推广寨卡病毒的实验室检测技术。各省级疾病预 防控制中心要尽快建立实验室检测的相关技术和方法,做好实验 室技术和试剂储备,逐步提高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该病的实
写在最后
25
本课件根据国卫发明电〔2016〕4号文《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 (2016第一版)》制作,内容基本无删改。
(2)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母婴传播: 曾自孕妇胎盘中检测出寨卡病毒,提示寨卡病 毒可通过胎盘由母亲传染给胎儿。此外,有寨卡病毒血症的孕 妇,可能会在分娩过程中将寨卡病毒传播给新生儿。在乳汁中 曾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但尚无寨卡病毒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
流行病学
8
3.人群易感性
包括孕妇在内的各类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曾 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寨卡等蚊虫传播传染病实验室检测策略
基因结构
CHIKV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为不分节段的正链RNA, 直径约70nm,有包膜,含有3个结构蛋白(衣壳蛋白C、包 膜蛋白E1和E2)和4个非结构蛋白(nsP1、nsP2、nsP3和 nsP4)。长度约为11~12 kb。病毒基因组编码顺序为5’- NS1-NS2-NS3-NS4-C-E3-E2-E1-3’。
2007年以来,全球共有52个国家或地区有寨卡病毒流行的证据,其中2015年以来, 报告寨卡病毒病本地传播病例的国家或地区40个(中国CDC寨卡疫情防控简报);
寨卡病毒病疫情
临床表现
潜伏期尚不明确(3-12d?)。约1/5的感染者 出现临床症状
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热、头疼、舌红、 皮疹、肌肉痛、关节痛、结膜炎、眶后痛、手掌 足底红肿等
二、蚊媒标本采集 疫点内采集的伊蚊成蚊及幼虫,分类鉴定 ,填写媒介标本采集信息表,按照采集地点分装,每管10-20 只。
三、标本保存、运送 能够在24小时内开展检测,2-8℃保存; 能在7天内开展检测,-20℃保存;如保存7天以上,-70℃以下 。运送时低温冷藏运输,避免冻融,遵守国家关于三类病原 体的相关生物安全规定。
• InBios International (West Nile Detect IgG Capture ELISA, West Nile Detect IgM Capture ELISA, Seattle, WA).
2023/12/31
35
三、基孔肯雅热
•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1952年首次 在坦桑尼亚证实了基孔肯雅热流行,1956年分 离到病毒。
• 恢复期标本
– 血清 – 抗体筛查
2023/12/31
标本种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
方案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附件1
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
寨卡病毒(ZikaVirus)属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呈球形,直径约为40-70nm,有包膜。
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为10.8Kb,可分为亚洲型和非洲型两个基因型。
寨卡病毒病的检测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检测、IgM抗体检测、中和抗体检测和病毒分离等。
寨卡病毒与黄病毒属其他病毒具有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目前主要采用病毒核酸检测。
一、检测对象
(一)疑似和临床诊断病例。
(二)伊蚊成蚊和幼虫。
二、样本采集、保存和运输
(一)病例标本采集。
对怀疑感染寨卡病毒的患者,推荐采集血清标本开展检测。
用无菌真空干燥管,采集患者非抗凝血5mL,及时分离血清,分装2管,保存于带螺旋盖、内有垫圈的冻存管内,标记清楚后低温保存,其中1管用于现场实验室检测,1管用于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复核。
对病例应尽可能采集双份血液标本,两份标本之间相隔14天为宜,住院病例可于入院当天和出院前1天各采集一份。
(二)蚊媒标本采集。
疫点内采集的伊蚊成蚊及幼虫,分类鉴定后,填写媒介标本采集信息表,按照采集地点分装,每管10-20只。
(三)标本保存、运送。
如标本能够在24小时内开展实验室检测,应将标本置于2-8℃保存;如能在7天内开展检测,应将样本置于-20℃保存;如需保存7天以上,应将样本置于-70℃以下。
标本运送时采用低温冷藏运输,避免冻融,样本运输应遵守国家关于三类病原体的相关生物安全规定。
三、检测方法
寨卡病毒病的检测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检测、IgM抗体检测、中和抗体检测和病毒分离等。
寨卡病毒与黄病毒属其他病毒具有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目前主要采用病毒核酸检测。
开展蚊媒寨卡病毒检测时,对捕获的伊蚊成蚊或幼虫进行病毒核酸检测。
开展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时,应同时考虑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可能。
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实验室检测应按照相应的技术指南开展。
(一)临床标本检测。
1.病原学检测
病原学检测主要适用于急性期血液标本,一般认为发病7天内检测阳性率高。
(1)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是目前早期诊断寨卡病毒病的主要检测手段。
(2)病毒分离: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C6/36)或哺乳动物细胞(BHK21、Vero)进行分离培养,出现病变以后,用检测核酸的方法鉴定病毒。
也可使用乳鼠脑内接种进行病毒分离。
2.血清学检测
(1)血清特异性IgM抗体:发病3天后可检出病毒特异性IgM抗体,但发病7天后检出率高。
可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
IgM抗体阳性,提示患者可能新近感染寨卡病毒,但寨卡病毒IgM抗体与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等黄病毒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
(2)中和抗体: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方法检测。
患者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阳转或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且排除登革、乙脑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可以确诊。
(二)媒介标本检测。
1.标本处理
将分类后的伊蚊成蚊或幼虫,按照采集地点,每10~20只为一份进行研磨处理。
2.病毒核酸检测
用RT-PCR的方法进行寨卡病毒核酸检测
3.病毒分离
病毒核酸阳性的标本进行病毒分离。
四、生物安全
寨卡病毒在我国归属于三类病原体,应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BSL-2)开展实验室检测。
应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要求,做好生物安全防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