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公共管理比较

合集下载

中外公共行政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

中外公共行政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

中外公共行政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公共行政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与发展关乎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民生福祉的提升。

中外公共行政的比较研究,有助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我国公共行政改革与发展,提高治理效能和服务水平。

本文将从制度环境、理论基础、改革路径和发展成果等方面,对中外公共行政改革与发展进行比较研究,旨在为我国公共行政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制度环境的比较在制度环境方面,中外公共行政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发达国家,公共行政体系相对完善,法治化程度高,政府职能分工明确,绩效评价体系健全,公共服务透明高效。

而在我国,公共行政领域存在着权责不清、审批繁琐、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效率亟待提升。

我国需要在制度建设方面进行改革,加强政府内部管理,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构建现代公共行政体系。

二、理论基础的比较在公共行政理论方面,发达国家注重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的结合,提出了新公共管理、公共治理等理论。

这些理论强调市场化、企业化、社会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而在我国,公共行政理论仍以传统的行政管理理论为主,管理手段和方法相对滞后。

我国需要加强对新理论的学习,引进并发展适应中国国情的公共管理理论,以推动公共行政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发展。

三、改革路径的比较在公共行政改革路径上,发达国家倡导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化建设,重视社会参与和制度规范。

而在我国,公共行政改革路径则主要包括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优化服务等方面。

这些改革路径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着部门利益、地方保护等难题。

我国需要在改革路径上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加强社会参与和制度建设,构建有利于公共行政改革和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四、发展成果的比较在公共行政发展成果方面,发达国家的公共服务水平普遍较高,政府治理效能相对较好。

而在我国,公共服务水平不够高,政府治理效能有待提升。

尽管我国公共行政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中外公共行政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

中外公共行政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

中外公共行政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1. 引言公共行政改革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公共部门进行的一系列调整和改革,旨在提高行政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也积极进行了公共行政改革,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逐渐建立起符合中国特色的公共行政体制。

本文将从中外公共行政改革的目标、策略、成果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2. 目标比较中外公共行政改革的目标是提高行政效能、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但在具体的目标设定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发达国家,公共行政改革主要关注市民权益的保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的提升。

欧洲国家的公共行政改革主要关注公共部门的市场化和竞争化,以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

而中国的公共行政改革更加注重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和市民满意度,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

3. 策略比较中外公共行政改革的策略也存在差异。

在发达国家,公共行政改革主要采用市场化、私有化、竞争化等手段。

英国的“撤销政府”运动,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公共部门改革的思想,通过市场机制对公共部门进行调整。

而中国的公共行政改革更加注重政府的自身改革和能力建设。

中国政府通过简政放权、优化行政审批、减少政府权力过度干预等措施,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

4. 实施效果比较中外公共行政改革的实施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发达国家的公共行政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中包括提高了行政效率、降低了政府运营成本、提升了公共服务质量等。

英国的“新公共管理”改革使得政府在效率、经济性和透明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而中国的公共行政改革在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5. 共同问题与挑战中外公共行政改革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问题和挑战。

其中包括领导力不足、机制不完善、体制难以改变等。

领导力不足是公共行政改革中的一大难题,对改革进行统筹协调的领导力不足会导致改革难以深入推进。

机制不完善是另一个共同问题,改革需要健全的机制来保障其持续进行。

中外公共管理比较

中外公共管理比较

中外公共管理比较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负责管理和向公众提供服务的过程。

公共管理涉及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等方面,旨在提供稳定、公平和高效的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发展和公共福利的提高。

在国际上,公共管理是各国政府改革和管理现代化的核心议题之一,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公共管理模式。

中外公共管理的比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制度设计中西方公共管理制度设计存在差异。

西方国家公共管理制度着重强调法治和制衡机制,各级政府之间和政治与行政之间有明确的分权和监督关系。

例如,美国的总统与国会之间存在三权分立,法官独立裁判等制度保证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的相互制约;德国的法理国家模式中,国家权力相对于公民权利、联邦权、州权等尤为重要;英国议会制度较为灵活,依赖于传统和习惯法,擅长协商和调和不同利益。

而在中国,以中央集权为导向的行政体制和政治体制是公共管理的基础制度。

政府部门之间的垂直领导是中国公共管理的核心原则和制度。

在中国,政治力量主导了公共管理的制度设计,而法治和制衡机制相对较弱。

二、政治文化中西方公共管理的差异还体现在政治文化方面。

西方国家的政治文化趋于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注重公民权利和自由,政治权力更多的是由公众参与和监督。

相对而言,中国主张的政治文化是集权和稳定,更强调行政角色和国家利益,政界人士和公民的权利意识相对较弱。

这种差异在公共管理哲学和实践中会导致不同的决策取向和管理方式。

三、政策执行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实现政府决策目标的成败。

中国公共管理在政策执行方面相对规范、强制力较大,但是普遍缺乏公示公开和公民参与机制。

而在西方国家,政策执行注重程序公正和执行力度,加强了监督和评估制度。

此外,西方国家强调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在政策执行中的作用,经常将公共服务和市场化结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中外公共管理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西方公共管理制度设计、政治文化和政策执行等方面的比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国家的公共管理模式和思路。

中外公共管理比较

中外公共管理比较

中外公共管理比较总之,在目前情况下,基于我国经济形态还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行政观念上尚缺乏足够的民主契约及法理性权威的背景下,当前我国行政改革的重点在于克服官僚制的弊端,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官僚制。

在此基础上,引进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合理之处,提高行政效能,使我国行政组织能更好地面对经济、政治全球化的挑战,从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首先,从中国社会的经济形态来看,中国属于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展国家,同时又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相对封闭和落后的国家。

因此,中国现在是由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向工业化方向发展,还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真正意义上的官僚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在当今中国,“官僚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当然,这种官僚制是指以理性和法制为特征的官僚制。

其次,分析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中,规则缺乏比较严重,即非规范化还普遍存在。

中国虽然已经有一套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的行政组织,但它却不能象真正规范的韦伯式的行政组织那样运行。

中国现行的官僚制的现状如下:分工不明确;职能不确定;经常无规则反复变化;随意性尤其是长官意志作用明显;至今没有一套系统的行政程序法对行政行为进行规范;法治的局面始终没有形成;依法行政很难落实;权责划分不清、配置不当,大权小责或小权大责,甚至有权无责或无权有责的情况还比较多;公务员行为约束规则不健全,现有的约束规则不健全,缺乏可操作性等等。

这些都是我国官僚制不足的表现。

因此,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还不充分,还缺乏理性精神,法制、契约观念的情况下,一味地追求“灵活管理”、“弹性管理”和“放松规则”的“企业化政府”,或以临时性组织代替稳定的官僚制体系,这无异于纸上谈兵。

总之,在克服官僚制的弊端基础上,引进新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的合理之处,提高行政效能,使我国行政组织能更好地面对经济、政治全球化的挑战,从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中外公共管理的认识中,必须考虑到中国自己的国情,先将中国的基本国情放在首位,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下,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别。

中外工商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中外工商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中外工商管理模式比较研究工商管理是指组织与利用资源,以达到组织的目标。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工商管理模式也有所差异。

本文将对中外工商管理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异同之处。

在中外工商管理模式中,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

它们都追求效益最大化。

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人们都注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效率,努力寻求高效经营的方法。

它们都重视人才培养。

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都将人才视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培养和管理人才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中外工商管理模式都注重市场营销和创新。

市场营销是企业获取利润的重要手段,而创新则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中外工商管理模式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中外在企业治理上有所不同。

中国的企业治理主要以家族式企业为主,注重企业的家族传承和长期发展。

而西方国家则注重股权分散,注重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中外在人才管理上有所不同。

中国企业注重稳定性和忠诚度,强调员工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内部培养和提升来管理人才。

而西方企业注重员工个人能力的发展和激励机制的设计。

在市场营销上也有差异。

中国企业的市场营销主要以低价策略和间接销售为主,注重传统的积累型市场营销方式。

而西方企业注重品牌塑造和直销,注重用户体验和数据分析。

在中外工商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中,可以发现中外在一些方面存在着互补之处。

在企业治理方面,中国的家族企业模式注重传统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而西方的股权分散模式注重公司治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性。

再在人才管理方面,中国的内部培养和提升模式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集体意识,而西方的激励机制和个人能力发展有利于提升员工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中外工商管理模式在追求效益最大化、重视人才培养以及市场营销和创新方面存在着共同之处。

但在企业治理、人才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中外在一些方面存在互补之处,能够相互借鉴并取长补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公共管理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公共管理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公共管理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公共管理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涉及到政府、组织和公众之间的协调与管理。

各国在公共管理方面有着不同的经验和做法,因此进行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对于各国公共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对于公共管理的国际比较,我们可以从不同国家的政府组织结构入手。

在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有明确的权力划分和分工,形成了一种上下级衔接、分层负责的管理体系。

这种分权分层的结构有助于提高政府效率,使各级政府能够更好地回应公众需求。

而在一些欧洲国家,例如瑞典和德国,政府的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强调自治和分权,以便更加灵活地应对社会变革。

这种结构可以防止权力集中和官僚主义的产生,提高政府的创新和应变能力。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政府组织结构,我们可以借鉴其优点,为我国公共管理体系的改革提供参考。

其次,不同国家在公共服务提供和公共政策制定方面也存在差异,这也是我们进行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德国和法国等欧洲国家,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体系经过长期发展,包括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提供有质量保证的公共服务。

而在美国,公共服务的提供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和非营利机构。

比较两种模式的优缺点,可以为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益借鉴。

此外,不同国家的公共政策制定也有不同的机制和流程。

在英国,政策制定过程非常注重参与和公众意见的反馈,以确保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而在新加坡,政府更加强调高效决策和执行力,注重以结果为导向的政策制定。

通过对不同国家公共服务和公共政策制定机制的比较,我们可以吸取其经验,为我国公共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可行性建议。

最后,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还可以从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角度展开。

在不同国家,有着各种各样的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

例如,美国公共管理体系中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市场化、效率和创新;而瑞典则提出“社会创新”理念,注重社会参与、可持续发展和创新思维。

通过对不同国家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比较,我们可以拓宽思路,丰富理论,为我国公共管理体系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中美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的比较研究

中美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的比较研究

中美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的比较研究公共管理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为解决社会问题和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提供了基础和支持。

作为培养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研究生教育在中美两国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旨在比较中美两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的异同,探讨其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背景介绍1.1 中美公共管理发展背景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对于高素质的公共管理人才需求不断增加。

而在美国,作为现代民主国家,长期以来一直注重培养具备优秀领导力和专业素养的公共管理人才。

1.2 中美研究生教育概况中国研究生教育经历了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以硕士为主导、博士与硕士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而美国则是全球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国家之一,其研究生教育体系成熟、多元化。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比较2.1 中美公共管理硕士课程设置中美公共管理硕士课程设置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公共管理硕士课程主要包括公共管理基础理论、决策分析与评估、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等。

而美国的公共管理硕士课程更加注重实践应用,包括分析、领导力开发、项目管理等。

2.2 中美公共管理硕士教学模式比较在教学模式上,中美存在一定差异。

中国的公共管理硕士教育注重理论培养,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研究方法的应用。

而美国则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强调学生在实际项目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招生条件与选拔机制比较3.1 中美公共管理硕士招生条件中国和美国在招生条件上存在一定差异。

中国大多数高校要求申请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并通过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简称考研)获得一定的分数。

而美国的公共管理硕士招生要求相对灵活,一般要求申请人具有本科学位,有时也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3.2 中美公共管理硕士选拔机制中国的公共管理硕士选拔机制主要依据考研成绩进行排名,成绩优秀者获得录取资格。

而美国则更加注重申请人的综合素质,包括学术成绩、工作经验、个人陈述和推荐信等。

四、师资力量与科研情况比较4.1 中美公共管理硕士师资力量比较中国和美国在公共管理硕士师资力量上也存在差异。

中外公共管理比较研究3

中外公共管理比较研究3




2.改革行政管理体制
(1)中央取消了对各级地方政府的监管。 (2)大区、省和市镇议会管理本地区的事务。 (3)议会主席为辖区最高行政长官。

பைடு நூலகம்
3.扩大了地方自治权
(1)1983年,中央政府下放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计 划、城市建设、住房、职业培训、土地整治等权力。 (2)1984年下放交通运输、社会活动、司法等权力。 (3)1985年下放教育文化、环境保护和警察等权力。 (4)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监督由过去的适当性监督转为 合法性监督;事前行政审批转为事后的司法监督。 1982年地方分权与权力下放后中央地方关系的基本格 局的特点:一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分成了两部分, 各有不同的行使者。二是法国不同层级之间,多数不 具有领导关系。


(2)省级政府的事权主要是:决定省的财政预算, 负责地方税收,制订城镇规划,管理省内的公路、港 口和运输,建设和装备中学教育设施,主持各种社会 救济机构,管理社会医疗和社会保险费用,制订和资 助农村的领土整治,讨论和分配中央调拨的费用等。 (3)市镇是法国地方政府的事权主要是:负责组织 和建立市镇行政机构和其他公共机构,管理公产、公 共工程,建立公共公益设施,管理市镇公共机构和医 院,批准工程计划,负责建筑和维修公共建筑,征收 不动产,接受遗产,讨论和通过年度财政预算,计划 市镇公共生活问题等。



3.希拉克促进公务员制度现代化
(1)推行公务员分权式的非集权化改革 (2)推行 “人才资源开发性管理” 改革。 ——预测管理。 ——人才资源的分散管理政策。 ——任职分配的透明度。 ——参与构架。 ——人才交流。 ——服务培训。
——行政机构为欧洲人员提供职位空缺。

不同国家公共事业管理的比较分析研究

不同国家公共事业管理的比较分析研究

不同国家公共事业管理的比较分析研究一、前言公共事业管理是所有国家都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在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公共事业管理对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国家稳定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虽然各个国家在公共事业管理方面有所不同,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交流的加强,我们有必要对不同国家的公共事业管理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更好地理解和借鉴各国的经验和教训,从而达到提高本国公共事业管理水平的目的。

二、中国公共事业管理现状中国的公共事业管理面临着许多挑战,例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度不完善、公共服务标准不一、管理缺乏透明度等等。

尽管中国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等领域的改革,但是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仍需加强。

三、美国公共事业管理现状美国的公共事业管理比中国更为完善,它拥有高效的公共管理系统和成熟的法律制度。

在美国,政府和市场的力量被充分利用,政府职能和市场机制得到了平衡。

同时,美国的全球影响力也是显而易见的,部分原因是美国公共事业管理的高效和灵活。

四、日本公共事业管理现状日本相对于中国和美国都较为特殊。

在日本,中央政府在公共事业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公共服务提供方面,日本已经做到了高质量和宽广范围的覆盖。

五、不同国家公共事业管理的比较分析1.政府角色中国的政府在公共事业管理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这包括公共服务的提供、预算的分配和资源的管理等。

但是由于政府重视的是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的质量有时受到损害。

相比之下,美国和日本的政府角色较为平衡,其职能包括公共服务的提供、制定和执行政策以及财政预算的管理等。

2.市场机制美国的市场机制比中国和日本更发达,这意味着市场机制可以更好地与公共服务提供者协同工作。

市场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满意度。

然而,在过度利用市场机制的情况下,公共服务标准的统一性和公平性可能会受到损害。

3.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在不同国家,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也有所不同。

国内外ppp模式的政府管理比较分析

国内外ppp模式的政府管理比较分析

国内外ppp模式的政府管理比较分析PPP模式即的字母缩写,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为了帮助相关人员了解ppp模式,小编梳理相关资料内容,基本情况如下:国外ppp模式1英国为了解决对教育、医疗、住房、国防、废物处理等公共设施不断增长的需求,英国政府对PFI (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PPP模式做了大量的探索,并率先推动私营资本在公共领域方面的投资。

在PFI/PPP方面,英国政府没有专门的法律,大多数是以政策(policy)和指南(guideline)的形式出现。

2003年的《PFI:适应投资挑战》(PFI: Meeting the Investment Challenge)是英国关于PFI/PPP项目最早的政策指南,对政府责任做了详细规定,包括基于物有所值(value for money)的正确选择PFI方式,改进PFI方式采购方法,保证私人资金有效性和灵活性等。

2006年的《PFI:加强长期合作》(PFI:StrengtheningLong-term Partnerships)中肯定PFI在公共设施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PFI的选择标准。

2008年的《基于长期价值的基础设施采购》(Infrastructure Procurement:Delivering Long-term Value)与以往政策相比,对PFI方式的必要性做出了新的阐述:不仅为了满足公众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同时也为了满足经济繁荣的需求。

并且为适应英国日益繁杂的采购需求,该政策针对性地列出基础设施采购纲要,以实现对重要项目的有效监管和采购过程的物有所值。

2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为了更好地指导PPP项目在香港的实行,效率促进组(Efficiency Units)先后出台了《公私合营项目PPP指南》和《公私合营项目PPP 指南2008》。

中外国家公务员管理制度之异同

中外国家公务员管理制度之异同

中外国家公务员管理制度之异同公务员是指代表国家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行使国家权力、履行国家公务的人员。

公务员管理制度就是对公务员的考录、考核、奖惩、待遇、培训、晋升、调动、解职、退休、保障以及分类管理等作系统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现代公务员制度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早在19世纪中叶,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就开始实行公务员管理制度.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始于1993年8月《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颁布。

相比较而言,西方公务员制度比我们早了近1个世纪,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之处。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一味照搬、引进呢?对于其如何借鉴、改善,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况且,我国在西方公务员制度已有优秀成果“肩膀"上,结合自身国情,走出了自己特色.本文在此只作差异性分析,以期日后借鉴、改进时可作参考之资.一、中外国家公务员制度性质的比较1。

西方公务员制度的一元性.一元性指一个社会在同一时候只存在一种制度,和一种国家权威,不因两党或多党竞选执政制度,而使公务员对其中一个政党惟命是从.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化已经实现,公务员的选、训、用、退等环节基本上能做到国家意志下的“任人唯贤".但这里的“一元性”和“任人唯贤”只是相对而言的。

因为,西方国家实行议会制,通常是两党不定届性执政,当发生换届换党执政时,对公务员特别是国家政府关键部门的人员任免升迁都产生很大冲击,甚至发生政局变性。

2。

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多元性.多元性的特征是指在一个社会的同一时期同时存在着不同的制度、行为和观点.中国处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时期,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多元经济形态及多元价值观使公共行政也具有多元性。

这种多元性,首先表现在录用人员上的价值双重性,即一方面,一些地区、一些时间实行竞争上岗、公开考试、择优录用;另一方面,又有部分地方有些时候搞暗箱操作、任人唯亲。

其次,表现为公务员制度在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特别行政区有不同的规定。

最后,多元性表现为公务员升迁的机动性与隐秘性比较明显,比如党政领导班子换届时,公务员的突发性升迁事件较多。

中外PPP管理制度对比及建议

中外PPP管理制度对比及建议

中外PPP管理制度对比及建议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公私合作)模式在减轻政府财政压力、满足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投资和管理效率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很多国家政府将PPP模式作为有效地吸引国内外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创新途径。

尽管PPP模式已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引入我国的电厂、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领域,目前我国关于PPP的管理制度仍仅限于地方政府或部委层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PPP的发展提供了支持,但远未达到完善的程度。

通过比较分析英国等国家和地区与我国PPP模式的管理制度,并基于所识别出的差异和不足对我国现有相关的管理制度建设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国内外法律框架和机构形式比较综观世界,在PPP方面相对领先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的法规制度,可以看出关于PPP模式的法律制度大致分为两种:一是由立法机关或行政机关制定针对PPP模式的统一立法,在PPP方面相对先行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大多采用了统一立法的模式,如日本的《关于充分发挥民间事业者的活力来促进特别设施整备的临时措施法》,韩国的《对社会基础设施民间投资法》,菲律宾的《法令第6957号(BOT法)》等。

二是不专门立法,但以现行法律加以规范,采用政策+指南的方式进行管理,同时有全国性的机构对PPP的政策、方针给予全面、权威的控制与解释,并对PPP模式的推广与执行提供全面支持,法律体系完善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多采用这一模式。

如法国的PPP模式直接适用法国行政法中的公共特许工程法律制度,英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都有专门的PPP中心负责统筹管理PPP项目。

在我国,社会资本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

沙角B电厂被认为是我国第一个BOT项目。

原外经贸部于1995年1月颁布了《关于以BOT方式吸收外商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这是我国第一份部委级相关的管理规定。

此后,为满足发展需求,基础设施投资在中国经历了两次热潮,期间政府也颁布了许多相关政府管理文件,给人重复和无所适从之感。

中外管理思想比较研究

中外管理思想比较研究

中外管理思想比较研究引言中外管理思想的比较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旨在探讨不同文化和语境下的管理思想和实践,深化对管理学的理解和认识,对于推进全球化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和竞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篇文档将从四个方面对中外管理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关键概念、理论框架、实践方法和管理文化,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概念中外管理思想在关键概念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西方管理思想注重个人主义、竞争、市场经济和自由化,重视效率和利润,提倡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

而中国管理思想则注重集体主义、团队合作、社会责任和发展战略,重视绩效和品质,提倡以人为本的服务。

这种差异反映了两种思想的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同时也体现了不同的管理风格和思维方式。

理论框架中外管理思想在理论框架上也存在着不同的特点。

西方管理学注重理论研究和体系构建,强调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模式;而中国管理学则更注重实践创新和经验积累,强调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管理理论。

两种理论框架的不同反映出了不同的学科传统和研究方法,同时也体现了不同的知识观和科学观。

实践方法中外管理思想在实践方法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管理方法强调计划化、定量化的管理方式,通常是由一位或几位经验丰富的管理者来决策;而中国管理方法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因素的管理,通常采用集体讨论、调和决策等方式来实现管理目标。

两种实践方法的不同反映出了不同文化和社会体制的差异,同时也表明了不同的管理风格和管理哲学。

管理文化中外管理思想的最后一个方面是管理文化。

西方管理文化是以个人自由、竞争和创新为核心,重视尊重个人的权利和创造力,鼓励个体通过竞争和市场机制来实现成功。

而中国管理文化是以社会责任、团队合作和集体利益为核心,重视个体对社会和组织的贡献和奉献,强调集体的力量和影响。

两种管理文化的不同反映了不同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观,同时也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结论综上所述,中外管理思想在关键概念、理论框架、实践方法和管理文化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外公共行政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

中外公共行政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

中外公共行政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摘要:公共行政改革与发展是各国政府必须重视和实施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以中外公共行政改革与发展为核心,通过比较研究,总结了中外公共行政改革与发展的异同,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文章认为,中外公共行政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是提高行政效能、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以及实现社会公正。

中外的改革路径和重点略有不同,中方主要注重机构改革和权力下放,而西方国家更侧重于管理方式和社会参与。

无论中外,在推进公共行政改革与发展时,都需要注重政府效能、权力监督和公民参与的平衡,以实现行政效能、社会公正和民主的统一。

一、引言1. 改革路径和重点的不同中外公共行政改革的路径和重点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方主要注重政府机构改革和权力下放,旨在提高政府效能和服务质量。

近年来,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机构改革举措,如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简政放权等,通过精简机构、优化权力配置、提高服务效能等方式推进公共行政改革和发展。

而西方国家更侧重于管理方式的改革和社会参与的推进。

西方国家注重建立公共管理体系,通过市场化、多元化、网络化等手段提高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质量。

2. 管理模式的不同中外公共行政改革的管理模式也有所不同。

中方主要采用计划管理模式,即政府部门按照计划进行行政管理。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集中权力、高度垂直、层级多、决策效率较低。

而西方国家则更注重市场导向和社会参与,采用市场化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市场为导向、竞争为动力、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可以提高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质量。

3. 人员选拔机制的不同中外公共行政改革的人员选拔机制存在差异。

中方主要采用国家公务员制度,即通过公开考试选拔人才担任公共行政职位。

这个制度的优点是公平公正、选拔人才。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监管不严、腐败问题。

而西方国家主要采用职业化选拔机制,即运用市场机制选拔人才,提高公共行政人员的能力和素质。

这个机制的优点是能够选拔到更适合的人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权力滥用、腐败等。

比较中外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的异同

比较中外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的异同

比较中外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的异同中国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我国最早的公共事业组织管理法律制度要数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其对结社自由做了有关规定。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相对完善起来,公共事业组织立法具有五个特点,分别是:1归口登记和双重登记体制;2分级管理体制;3限制竞争原则;4年度检查制度;5财务监督。

从立法角度而言,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立法还存在很多“缺失”,但相应的也在逐步的完善其法律制度。

外国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外国公共事业组织的成立,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登记要求,在登记条件中,每个国家对:注册资金的要求,活动范围的限制,个人额外经济收益的限制,登记时限的限制也各有不同。

在资金构成中,外国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中有MAE 法,每个国家都有严格的法律诠释并且对资金有不同的限制。

外国公共事业组织的责任制度与报告要求包括忠实义务与公开性和透明性。

在外国公共事业组织中“解散”在各国的法律制度中也都有不同的叫法。

总之,外国的公共事业组织起步早,其相对应的管理法律制度也相对较为完善。

异:(1)由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才设置了兼管公共事业管理组织登记工作的机构,所以中国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起步晚。

(2)国内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比较松散,素有“二政府”之称。

(3)国内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不完善,存在许多的缺失。

如公共事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等等)由于国内公共事业组织认定成为具有公益性质,从事特定公共服务或政策鼓励的社会活动,由于这一特殊性,国内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对于公共事业组织有一定程度上的优惠,在国外却没有这种优惠。

(5)发达国家公共事业组织发育健全,经费充足,相较我国缺乏政府扶持,经费少,成本高,人才流失等情况,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对于公共事业组织管理缺乏强力有的管理,没有通过立法来保证其正常运作。

(6)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由于起步晚,可以借鉴外国的经验,发展完善较快。

(7)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实施。

中外公共行政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

中外公共行政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

中外公共行政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公共行政改革是指公共管理系统的重大变革,旨在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和客户服务,并增强其透明度和责任。

这一改革旨在改进机构和程序,以实现更好的政策实施和服务交付。

中外公共行政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表明,在全球化和信息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各国公共行政的改革和发展受到了新挑战和新机遇。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外公共行政改革与发展的具体情况。

一、中方的公共行政改革1.行政机构改革改革方案涵盖了现役行政人员的数量合理化配置和建立高效的管理系统。

在实行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也提出了废止不必要的执法规章,改善行政执法的效率和合法性。

2.财政体制改革针对财政体制的改革,政府决定将投资管辖中心进行统一并加速公共资源的调配。

取消原有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别负责和划拨特定项目的责任以实现规范公共资金的批准和使用。

3.政务公开一体化中方着重于政务公开的一体化改革。

为了提高公众参与和公共监督的程度,中方在政务公开中表现出了最大的努力。

外方主要推行政府机构改革,旨在进一步降低政府线性,实现更自主、更市场化和更有效的运作。

2.制定新的民生政策改革能够使得政府制定新的民生政策,针对更需要人民的问题。

政府致力于解决贫困、卫生、教育和住房等民生领域的问题,使社会发展更加公平、公正。

3.推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外方致力于推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提高公共管理系统的工作效率和信息管理的规整。

政府于是让民间的灵活性和信息能够更广泛的流通,加速人员资源的配置。

总之,中外公共行政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表明,政府在应对新的全球性经济和社会交流和技术创新的问题时,需要更多地发挥政府的职责和责任,创造一个更公正、更协调、更高效的社会管理。

中外公共行政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

中外公共行政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

中外公共行政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深,各国政府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管理挑战,公共行政改革成为了各国政府的重要议题之一。

中外公共行政改革在理念、体制、制度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共性和差异性,因此对中外公共行政改革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吸取各国经验,促进我国公共行政改革的进步。

本文将从中外公共行政改革的历史渊源、理念及体制改革、制度建设等方面展开比较研究。

一、历史渊源在对中外公共行政改革进行比较研究时,首先应该了解其不同的历史渊源。

西方公共行政改革起源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西方国家的政府管理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促使西方国家进行了一系列公共行政改革。

而中国的公共行政改革则起源于19世纪末的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但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公共行政改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停滞不前。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才开始对公共行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二、理念及体制改革在公共行政改革的理念及体制改革方面,中外存在一些共性和差异性。

西方国家在公共行政改革中强调市场化、精简效率、用户导向等理念,主张政府应该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政府的过度干预,提高政府的效率。

而中国在公共行政改革中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主张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保障公共利益,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在体制改革方面,西方国家主要是通过管理体制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方式来推动公共行政改革,而中国则主要是通过行政机构改革和分权下放的方式来推动公共行政改革。

三、制度建设在制度建设方面,中外公共行政改革也存在着一些共性和差异性。

西方国家在制度建设方面主要是强调政府的透明化、法治化和民主化,致力于建立一套完善的公共管理制度和法律体系,以约束政府的权力行使。

而中国在制度建设方面主要是强调政府的规范化、职能化和法治化,致力于建立一套严密的行政管理制度和法律体系,以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

在制度建设方面,西方国家还普遍采取了分权制衡的制度安排,以限制政府的权力,保护公民的权利;而中国则主要是通过国家监察体系改革和反腐倡廉建设,加强对政府的监督和约束,保障政府的廉洁和效能。

公共管理的国际比较研究

公共管理的国际比较研究

公共管理的国际比较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公共管理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各国纷纷开始进行公共管理的国际比较研究,致力于探究不同国家之间的公共管理模式及其存在的差异。

公共管理是一门涉及国家、政府和行政机构的学科,它旨在研究和提高政府机构、公共部门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效率和效力。

本文将以欧美国家和东亚国家为主要研究对象,比较它们在公共管理方面的异同。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欧美国家在公共管理方面的特点。

欧美国家在政府机构和公共部门组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这些国家注重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强调公共服务的效率和公正性。

在决策过程中,欧美国家更加注重专业性和科学性,倾向于采用制度化的方法来确保政策的实施和监督。

此外,这些国家还非常注重公众参与,试图通过民主的方式让公众参与到政府决策和公共事务中。

然而,东亚国家在公共管理方面有其独特的特点。

东亚国家注重政府对社会的引导和控制。

这些国家普遍采取强势政府模式,政府在决策和执行方面具有较大的权力。

与欧美国家相比,东亚国家更注重稳定和效益,更强调政策的一致性和执行力。

公务员制度在这些国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严格的选拔和培训,确保政府官僚机构的效能和廉洁性。

在应对公共管理挑战方面,欧美国家和东亚国家也存在差异。

欧美国家更注重市场机制和竞争的作用,倾向于采取市场化的手段来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他们更加重视公共部门的改革和创新,通过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推动政府机构和公共服务的效能提升。

而东亚国家则更加重视稳定和社会秩序,更加注重行政管理的规范性和稳定性。

他们更倾向于通过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来控制政府行为,以确保政府能够有效履行职责。

虽然欧美国家和东亚国家在公共管理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也有着一些共同点。

首先,无论是欧美国家还是东亚国家,都面临着全球化、人口老龄化和环境变化等共同挑战。

他们都需要应对日益复杂和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以满足公众对公共服务的不断增长的需求。

中外合作办学 公共管理硕士

中外合作办学 公共管理硕士

中外合作办学公共管理硕士
中外合作办学公共管理硕士是一种国际化的研究生教育项目,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公共管理人才。

这种教育模式通常由国内高校与国外知名高校合作开展,学生可以在国内或国外学习,并获得两个学位。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通常涵盖公共政策、公共事务、组织管理、国际关系等方面的课程,以及针对不同领域的专业方向,如政府管理、城市规划、环境管理、非营利组织管理等。

中外合作办学公共管理硕士的优势包括:
国际化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学生可以获得国内外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并有机会与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师生交流,拓展国际视野。

双学位认证,学生可以获得两个高校的学位证书,提升学历的国际认可度。

灵活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在国内或国外学习,以及不同的课程组合和研究方向。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公共管理硕士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实践项目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公共管理的实践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公共管理比较——公务员制度
--****
摘要:基于中外当前国情,国家公务员制度是现代人事行政制度的主要存在形式也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西公务员制度的比较,揭示中西公务员制度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借鉴西方公务员制度的优点,同时,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不断完善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建立富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推进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

关键词:公务员制度中国西方比较
正文:公务员制度作为各国公共管理体制的一部分,与一国的基本国情有着密切的关系。

各国公务员制度不仅程度不同地反映着政治文明建设的普适价值,也扎根于自身所处的具体社会和历史条件之中,是人类政治文明成果和本国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历史传统等因素的综合体现。

由于中西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差异,中国与西方的公务员制度当然也就有了很大的不同.
一、考录制度
(1).实行以考任制为核心的录用制度
公务员任用的形式主要有选任制、委任制、聘任制和考任制几种。

考任制是公务员制度的基础,是指通过考试的办法,以应选人员的成绩优劣作为客观标准来选用所需的公务员,这是大多数人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的必由之路。

各国都强调公务员考试录用要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

这是公务员制度的基本标志。

根据我国公务员法规定,从非公务员到公务员以考任制为主,选任制、委任制、聘任制为辅。

英美两国的官吏制度改革,是以建立考试录用制度为开端的,法国、日本、德国等国建立现代国家公务员制度也是从实行考试录用开始的。

美国联邦官员中有90%是通过公开竞争考试的办法录用的。

公务员参加录用考试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出身、党派、宗教信仰、家庭背景、婚姻状况等因素而遭受歧视或享受特权。

主要按报考人的考试成绩,参考其资历、学历、品德和健康状况,择优录用。

(2).实行以工作实绩为基础的考核制度
世界各国对公务员的考核,称呼不尽相同,如埃及称“考核”,法国称“鉴定”,日本称“勤务评定”,奥地利称“工作成绩评定”等,内容却无实质性差别,其主要内容是考绩,即通过对公务员工作能力、努力程度,尤其是工作成效等的考核,决定其职务的升降和奖惩。

英国对公务员实行“功绩考核制”。

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日常考勤和定期考核,以考绩为主。


核在美国人事管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被认为是合理惩戒的尺度提升解雇得依据,调整薪金的参考,提高效率的途径。

它主要通过考勤和考绩为主。

对于考绩的具体内容,许多国家都根据本国情况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

例如法国公务员的考核项目共有14项,即身体适应性、专业知识、守时值勤、整洁及条理情形、工作能力、合作精神、服务精神、积极性、工作速度、工作方法、洞察力、组织能力、指挥监督能力、判断能力。

法国地方公务员的管理比国家公务员的管理简单得多,但同样要遵守《法国公务员总章程》。

巴黎市大约有5万名地方公务员,有的地方仅有数千名地方公务员甚至更少。

二、公务员权利与义务
我国和西方公务员既有相同,也有区别。

我国和西方国家公务员权利和义务的共同点体现于都规定公务员要依法行事,忠于职守,为大众服务,遵守纪律,不得经商,不得参加与本部门有关的赢利活动,不得兼职等。

而其差别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西方各国强调地方公务员的权利和义务一般仅限于服务的地区范围,而在我国,所有的公务员所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都是相同的,根本不受服务地区的范围限制;其次,西方各国强调公务员“政治中立”,不介于政党活动,即为文官工作不受党派斗争的影响。

规定“政治中立”的目的是为了在多党竞争的政治环境中,避免“政党分赃制”造成的工作混乱和官员队伍的动荡不稳,从而使业务类公务员不卷入政治斗争,以保证政府各项工作的有条不紊地进行,稳定公务员队伍,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政治的稳定。

但是实际上完全做到“政治中立”是不可能的。

在我国,则是要求全体公务员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并接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教育,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是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服务并提供组织保证的,这与西方文官制度所标榜的“政治中立”有本质的区别。

三、职位分类
我国公务员的职位分类: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三类职位。

我国公务员的级别,按照所任职务及所在职位的责任大小、工作难易程度以及国家公务员的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工作经历确定。

各国对职位分类的具体划分各有差别,美国国会早在1923年通过《职位分类法》,对各部职员分为5类,44等,1949年,美国国会通过新的《职位分类法》,把公务职位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叫“一般类”,第二类叫“技艺保管类”。

英国1971年改革,以职位基础划为10类:综合类、科学类、法律类、研究类、警察类、训练类、秘书类、专业技术类、社会安全类、资料处理类。

德国的公职人员分为两大类。

第一位是特别职位,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属于此类;第二类是一般职位,分为政治官员和业务官员。

四、中外公务员奖惩和晋升的比较
西方各国公务员的奖惩制度大同小异,一般分为物质和精神两种。

在对文官的奖励上,方法比较单一,较重视物质奖励,如颁发实物奖、奖金或加薪晋级,往往忽视精神方面的奖励。

对文官的惩处,一般由人事监督机构与行政法院系统负责,对惩处的时限规定不甚明确,但对违纪处分的撤销规定十分清楚,违法处分记录一般作永久性保存。

目前我国对政府公务员的奖励有嘉奖、记三等功、记二等功、记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五种。

处分种类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和开除六种。

西方国家公务员的晋升一般是在年度考核的基础上,采取考试的办法进行,正常情况下平均三至五年晋升一次,经过考试合格者可以晋升上一级职务。

公务员的交流则大多数国家依靠人事异动制度,即每年年初根据上年考核情况和当年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有计划的人员岗位轮换。

我国政府公务员的晋升,是依据人事管理权限确定,即按中央、省、市、县各级不同人事管理权限,晋升任免不同层次的公务员职务。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开始在政府机关中实行处级干部聘任制。

综上,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
1、加快立法,强化执法,提高公务员管理的法治化水平。

研究制定出台尚缺的单项法规。

如公务员纪律、行为规范、调任、竞争上岗等;对现有的单项法规要在实践检验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2、强化竞争激励机制为重点,推动公务员制度的完善,完善考试录用制度,加强对应试者行政能力、潜力的测评。

改进考核制度,激励公务员奋发向上。

3、要注重公务员的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公务员的培训体制。

西方公务员制度的一个长处就是极其重视对公务员的培训,培训方式多样、时间固定、程序规范,其制度已经法律化。

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和研究的。

4、要实行公务员队伍统一管理。

这是促进公务员制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西方国家公务员都是由人事部门统一管理的,这有三点益处:一是有利于人员流动,若想调换某个或部分公务员的工作岗位,只要人事部门作出决定即可马上得到执行,而不受其他部门的制约;二是有利于整个公务员队伍结构的平衡,发现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可以立即得到更正和完善;三是使公务员各项制度的内容在执行时有统一的标准,从而避免公务员由于各部门的要求及赋予的权力不同而出现待遇不公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张骏生.中外公务员制度比较.中国劳动出版社,2013
2、苏海南.杨燕绥等著.中国公务员福利制度改革.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3、姜海如.中外公务员制度比较.商务出版社.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