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发展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外,在各族、各地土生土长的民歌或曲艺 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戏,种类繁多,也不断在发 展。其中有一支以西皮和二黄为主要曲调的戏曲 ——皮黄,广泛地吸收了其他地方戏的优点,在 北京一带盛行起来,这就是京戏。(从清初起, 地方戏曲日趋繁盛,出现了丰富的唱腔和多样的 剧目。乾隆末年,四大徽班(指三庆、四喜、春 台、和春)进京。经过安徽、湖北艺人的长期努 力,又吸收其它许多剧种的优点,京戏形成了。) 近百年来,京戏逐渐形成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 在戏曲舞台上的地位很高,被称之为“国剧”。
净行:俗称花脸,又叫花面,面部化装用脸谱,一般都是扮 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的男性角色。
杂行:是上述三类不能包括的杂角。例如在《窦娥冤》中的 卜儿(老年妇女)、和尚、皇帝等。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 代表作《窦娥冤》
马致远 代表作《汉宫秋》
白朴
代表作《墙头马上》《梧桐雨》
郑光祖 代表作《倩女离魂》
元曲四大悲剧
金杂剧,亦名院本,与宋杂剧相近,但有了发展和变化:①用大曲 演唱的节目减少。②艳段的节目形式有了丰富。③增加了“院么”的节 目。④以散说为主,唱的比重较小。金院本的剧目,比之宋杂剧也大为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五)元代——戏曲的成熟期
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 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 进入成熟的阶段。
(三)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
唐代的李隆基(唐玄宗,唐明皇)酷爱歌,舞将宫廷中的歌舞伎 集中在梨园,学习歌舞,戏曲,以供宫廷宴乐,这可能是历史上最早 的大规模培训戏曲歌舞演员的场所。杨贵妃舞的《霓裳羽衣》在当时 最为著称。除了请专门的人士来教习,还请当时有名的文人雅士为他 们编撰节目,像唐朝著名的诗人李白、贺知章等人都为梨园编写过节 目。这里成了历史上有名的集歌、舞、戏于一体的练习场所。所以京 剧界追本溯源,称这一行业为梨园行。
南北朝时,歌舞相兼的小戏成为一个突出的品类,从百戏中脱颖而出,它继承 了乐本位的基本特质,与优人之戏——滑稽戏为当时两个最大的戏曲类型。滑稽戏 不断地吸收借鉴了角抵戏的养分后,角抵戏就逐渐淡出了。
《隋书·音乐志》记录了北周歌舞活动情形:“及宣帝即位,而广召杂伎,增 修百戏。鱼龙曼衍之伎,常陈殿前,累日继夜,不知休息。”
科又叫科范,指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音响效果等的舞台指示。 如“笑科”、“把盏科”。
生、旦、净、杂
生行: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其中包括老生、小生(文 小生、武小生)。
老生:中老年人物,因戴胡须,又称须生。
小生:青年人物,不挂胡须,分文小生、武小生。
旦行:扮演女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可分为正旦、花旦、武旦、 老旦、彩旦等。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 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 ,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 音乐剧、木偶戏等。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 种综合艺术。
戏曲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戏剧。戏曲的内涵包括唱念做打,综合了对 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载歌载舞,又说 又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 一帜。其主要特点,以集汉族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一是男扮 女、女扮男;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三是有夸张性的化装 艺术--脸谱;四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 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汉族的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 “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 一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戏曲始终扎根于汉族民间, 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唐代的歌舞戏极其兴盛,其中最著名的是《大面》《钵头》和 《踏谣娘》,并称为唐朝的三大歌舞戏,已初步具备了后世戏曲艺术 的雏形。
(四)宋金——戏曲的发展期
把属于一个宫调之若干曲子,联成一起称为一套,例如赚词;而集 合许多宫调的一支支曲,再加说白夹叙,说唱故事的形式,则称为“诸 宫调”。诸宫调亦称“诸般宫调”。诸宫调所用的伴奏乐器,在宋代时 期主要为鼓、板、笛;金元以后,开始加入弦乐器和其他打击乐器。
《窦娥冤》--关汉卿 《汉宫秋》--马致远 《梧桐雨》--白朴 《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
《拜月亭》--关汉卿 《西厢记》--王实甫 《墙头马上》--白朴 《倩女离魂》--郑光祖
(六)明清——戏曲的繁荣期
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 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 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 形式。温州是它的发祥地)。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 它不受四折的限制,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 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
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的 是汤显祖。 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 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 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明后期的舞台,开始流行以演折子戏为主的风尚。所谓 折子戏,是指从有头有尾的全本传奇剧目中摘选出来的出目。 它只是全剧中相对独立的一些片断,但是在这些片断里,场 面精彩,唱做俱佳。
据宋人周密《武林旧事》记载的《官本杂剧段数》,其剧目有两类 ,一是以大曲命名,如《王子高六么》;一类没有曲名,如《眼药酸》 ,属于滑稽戏;还有一种以爨为名的,应是歌舞段子。宋杂剧的演出形 式,是先演个艳段,也叫爨,因有五个脚色出场,所以又叫五花爨弄, 然后再演正杂剧,最后加演一段“杂扮”的玩笑段子,内容上各不相同 。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 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 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 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 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 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 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 【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是独立的单曲,主要是从民间 的小曲和词调变化来的。如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
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同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各套曲子的联缀多 有一定的顺序,末曲多以尾声结束。
杂剧是元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标志。
元曲
元曲
散曲
杂剧
小令:独立的只曲,相当于单调的 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套数:即套曲,由同一宫调的至少两 个曲牌联成的组曲。 我国元代兴起的一种将歌曲、宾白、 舞蹈诸要素结合起来的戏曲形式,它 有自身的的特点和较严格的体制 ,并 形成了韵散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 剧本。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

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
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

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

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 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但

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
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

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

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 如《窦娥冤 》: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
12世纪中期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 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元杂剧和金院本,如关 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 儿大报仇》等作品。元杂剧最初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 流行于北方。元灭南宋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剧种。
元杂剧知识介绍
“元曲”,一般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是戏曲,散曲属诗歌,它们 都以曲词为主,因而总称为曲。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 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 “元代戏曲”。
中国戏剧发展史
中国古代戏曲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 以称做“戏曲”。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 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 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 南戏”“戏文”“永嘉杂剧”。
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 统戏剧文化的通称。王国维是中国第一个系统地研究古 代戏曲的人,他把戏曲定义为演员用代言体,“歌舞以 演故事”的一种艺术形式。(《宋元戏曲史》)
(一)先秦西汉——戏曲的萌芽期
俳优是宫廷中以滑稽表演取悦国君贵族的人,类似西方 宫廷中的小丑。俳优一般由侏儒充当,所以在秦汉时期的文 献中侏儒、俳优是同一个概念。《韩非子》云“俳优侏儒, 固人主之所与燕也”,意思就是俳优们是参加帝王私人宴会, 表演助兴的。《尚书》里的“歌”,《诗经》里的“颂”, 《楚辞》里的“九歌”,都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 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史记• 滑稽列传》中,春秋楚国一位叫“孟”的优人,穿戴已故去 的相国孙叔敖的衣冠,模仿孙叔敖的举动,使孙的遗族得到 封赠。
在内容上,杂剧的每一折均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 唱是元杂剧的主要部分,包括宫调曲牌名称和曲词。 剧本里唱词前面都标明宫调与曲牌的名称,如[正宫·端 正好]、[商调·集贤宾],“正宫”、“商调”是宫调名 称,“端正好”、“集贤宾”是曲牌,即曲子的名称。曲 谱是固定的,戏曲家按谱填词即可。 一折戏只能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首尾一韵;还规 定一本戏由一个角色唱到底,其他演员只有道白。男主角 唱的叫末本,女主角唱的叫旦本。但也有变例,如《西厢 记》第四本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流唱的情况。这说 明元杂剧在发展中逐渐突破了它自身的局限。
白又叫宾白,即剧中人物的台词、道白。因杂剧以“唱为主,白 为宾,故曰宾白”。元杂剧的宾白,除一般的独白、对白外,还有定 场白、冲场白、背白和带白。定场白是角色第一次上场时作的自我介 绍,一般用韵语。
如《窦娥冤》第一折里赛卢医第一次上场念:“行医有斟酌,下 药依本草;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然后自报姓名、籍贯、身份 之类。这是元杂剧的一种程式,可以看出话本说唱的影响。冲场白是 角色再次上场的说白。背白是角色背着同台其他角色向观众的独白。 带白是插在曲词中的道白。
正旦:主要扮演娴静庄重的青年、中年妇女。因常穿青素褶 子,故又名青衣。
花旦:多扮演性格明快或活泼放荡的青年女性。表演常带喜 剧色彩。
武旦:扮演擅长武艺的女性,按扮演人物的身份和技术特点, 又分刀马旦和武旦两种类型。
老旦:老年妇女。
彩旦:又叫“丑旦”、“丑婆子”,扮演滑稽或奸刁的女性 人物。表演富于喜剧、闹剧色彩,实属女丑,故常由丑行 兼扮。
(二)汉魏南北朝——戏曲的萌芽期。
汉代的音乐相对发达,汉武帝设立了专门的“乐府”机构,是采集和管理音乐 歌舞的部门,这一部门采集到了大量的民间乐曲,有“相和歌”、“歌戏”等,对 日后的戏曲歌唱、音乐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汉魏时期,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jué)抵”【古代两人相抵较量气 力的一种运动,类似现代摔交的一种技艺表演】(即百戏——古代民间表演艺术的 泛称)、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 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英、 陶三春、赵匡胤等。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 的皮黄。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在 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 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 盛。
明清传奇包括众多的地方声腔。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是 昆山腔和弋阳腔。昆山腔经过嘉靖时期的魏良辅(生卒年不详)的改 革,创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的“水磨调”,讲究宇清、板正、腔 纯。将弦索、萧管、鼓板三类乐器合在一起,建立了规模完整的乐队 伴奏。而一出《浣纱记》的演出,使昆山腔通过舞台的光大流布,成 为全国性剧种。产生在江西的弋阳腔则主要流行于民间,由江湖戏班 演出,每流传到一地,即结合当地的语言和民间音乐,衍变为地方化 的声腔。弋阳腔不用管弦伴奏,仅以锣鼓为节奏,一唱众和,采用徒 歌、帮腔的形式,通俗性、民间性和注重演出效果是它的特色。它与 昆山腔典雅、清细的风格,形成中国戏曲内部的两种不同走向。明代 戏曲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角色分工更加细密。比如昆山腔就有12个 角色,主角不限于正生、正旦,净、丑也不止是调笑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