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
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2、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基础知识:一、元素周期表(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周期: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故元素周期表共有个周期①周期序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②周期的分类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1、2、3周期称为,周期其期称为长周期,第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因为一直有未知元素在发现。
2、族:元素周期表共有个纵行,除了三个纵行称为Ⅷ外,其余的每一个纵行称为一个,故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族。
族的序号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
①族的分类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个纵行共分为个族,其中个主族,个副族,一个族,一个族。
a、主族:由元素和元素共同构成的族,用A表示:Ⅰ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副族:完全由元素构成的族,用B表示:Ⅰ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第Ⅷ族:三个纵行d、零族:第纵行,即稀有气体元素②主族序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③族的别称ⅠA称为元素ⅡA称为元素ⅦA称为元素零族称为元素自主探究:(06广东高考)同主族两种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的差值可能为()A、6B、12C、26D、30还有哪些可能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自我测试:1.有人认为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ⅠA族的氢元素,也可以放在ⅦA族,下列物质能支持这种观点的是()A.HFB.H3O+C.NaHD.H2O22.短周期元素X和Y可以形成XY4型化合物,若X的原子序数为m,Y的原子序数为n,则m和n的相互关系为()A.m–13=nB.n+5=mC.m+8=nD.n–11=m3.已知a为ⅡA族元素,b为ⅢA族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分别为m和n,且a、b为同一周期元素,下列关系错误的是()A.n=m+1B.n=m+11C.n=m+25D.n=m+104、元素周期表中前七周期的元素种数如下:()周期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元素种数28818183232请分析周期数与元素种数的关系,然后预言第八周期最多可能含有的元素种数为A.18B.32C.50D.645、某元素X,它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则X在周期表中位于()A.第二周期B.第三周期C.ⅣA族D.ⅥA族6、有短周期元素A、B、C,其中A、B同周期,B、C同主族,且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核电荷数之和为31,则A、B、C为()A.C、N、SiB.N、P、OC.N、O、SD.C、Si、S7、A、B两元素,A的原子序数为x,A和B所在周期包含元素种类数目分别为m和n。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第1课时)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1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2、掌握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周期性变化。
【自主预习】2.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表示方法要理解图中各符号的含义。
例:氯原子,圆圈内表示,弧线表示,弧线内数字表示3.写出1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思考并归纳:核外电子排布规律?4、阅读教材第14页科学探究部分,了解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排布、元素的原子半径呈现什么规律性的变化?【预习检测】1. 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表示的各是什么微粒?2.有X、Y两种原子,X原子的M层比Y原子的M层少3个电子,Y原子的L层电子数恰好是X原子L 层电子数的二倍,则X为,Y为。
【问题存疑】【合作探究】探究活动一、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各电子层最多容纳_______个电子;(2)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____个电子(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_____个);(3)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______个电子;(4)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____ 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___ __的电子层。
以上规律相互联系。
学以致用:1. 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是否正确?如有错误,指出错误的原因。
2.今有结构示意图,试指出x的可能数值及相应微粒名称和符号,并画出该微粒的结构示意图。
探究活动二、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附: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示意图讨论:(1)第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半径变化规律是什么?第三周期呢?为什么?(2)比较O2-与O半径大小? Ca 2+与Ca原子半径大小?(3)比较O2-与Na+半径大小?总结:简单微粒半径的比较方法:1. 原子半径原子半径的大小主要由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和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作用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
(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气体除外)。
如:第三周期r(Na)>r (Mg)>r(Al)>r(Si)>r(P)>r(S)>r(Cl)。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doc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教学内容元素周期律教学目标知识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能力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德育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资料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
教学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情景]放映钟表,时间的周期性变化,的flash.[引入] 四季的轮回,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些描述时间的词语,都体现了时间变化的一个典型的特点——周期性,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来研究元素性质的变化特点,总结其规律。
[幻灯片]第二节元素周期律[讲述]为了更方便的研究元素的性质的变化规律,我们引入原子序数的概念[幻灯片]一、原子序数按照核电荷数有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做原子序数。
[提问]根据原子序数的概念,思考:它与原子组成粒子的数量有什么关系?数值上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意义上并不相同二、原子结构和性质的递变规律[练习)]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
[幻灯片] 1~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
请同学们对照,自己写得对不对。
[讲述]今天要讲的是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我问什么要大家写原子结构是意图呢?这二者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结构决定了元素的性质。
所以要研究性质必须先研究结构。
[总结学生的回答]很好,说得全面。
就构决定性质![提问]那么,现在为了研究元素的性质,我们一起来找找看元素的结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有什么变化。
请同学们观察你们手中的原子结构够示意图,总结其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思想和周期表的组成,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同时也能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思想和周期表的组成,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
2. 教学难点:周期表对元素性质的预测和周期律的历史背景。
三、教学过程【导入】1. 通过图片展示和简单的活动,学生们了解有哪些元素以及它们分别的性质,引发学生们对于元素性质变化的思考,为引入元素周期律做铺垫。
2. 色码表的制作,让学生自行收集不同颜色的小球,为下一环节的分类打下基础。
【展开】1. 通过对于普朗克、门捷列夫、柯西和门德里夫提出的元素周期律做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理解周期律的基本思想和周期表的组成。
2. 解释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方式,回顾周期表中元素分类的基本方式和命名规律,让学生们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
3. 进一步讲解元素周期律中元素性质的预测,让学生了解周期表的应用和实用价值。
4. 分组或自由活动,让学生们通过分析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变化以及不同元素之间的联系,探究元素周期律的更深层次的规律。
同时以简单易懂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规律。
【总结】1. 回顾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梳理课程内容,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2. 对元素周期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做简单介绍。
四、教学反思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我重点强调了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以及周期表的组成,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了元素性质的预测和周期律的历史背景。
通过让学生进行分类活动和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并且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元素周期律所涉及的知识点。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注重教学重难点与生活联系的整合以及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保障学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1.2.1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
青州三中高一化学导学案编号 课型 主备教师 把关教师 使用教师 使用班级、时间020104 新授崔斌王文刚高一化学组教学课题 1-1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 学 目 标 1.了解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2. 认识元素周期律。
3.在总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周期性变化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初步掌握用事实和数据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 教学 重难点1. 元素周期律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学习内容】 一.元素周期律 1. 原子序数:原子序数与原子中各组成微粒数之间的关系:【交流与研讨】教材P11 元素周期律初探【方法引导】 原子序数为横坐标、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纵坐标的直方图。
12345678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序数原子序数和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2.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序数 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1 ——23 —— 10 11 —— 18【小结】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3. 周期与周期性:1.周期:每完成一个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过程)所消耗的时间。
2.周期性: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现象。
【方法引导】为了观察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分别画出以原子序数为横坐标、原子半径为纵坐标的折线图。
4. 原子半径原子序数 电子层数原子半径1 ——23 —— 10 11 —— 18【小结】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
【小组讨论】影响原子半径的因素:(1)电子层数相同时,影响原子半径的因素是什么? (2)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其影响因素是什么?(3)如何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判断原子半径和简单离子半径大小?5.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主要因素: 1..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2. 核电荷数: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3. 核外电子数:电子层和核电荷数都相同时,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主题一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和族的含义,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学习方法,了解元素性质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干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和族的含义,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内容。
2.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学习方法,总结元素性质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干系。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PPT课件、元素周期表、图片、实验器械等。
2. 准备教学内容:准备好相关的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视频、案例及实验。
3. 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的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参与教室讨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元素,请学生列举出一些熟悉的元素及其化合物。
2. 提问:同砚们知道这些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存在哪些规律吗?3. 引入课题:元素周期律。
(二)新课教学1. 讲授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分类,让学生了解周期表中的横行代表周期,纵列代表族。
2. 介绍周期表中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并讲解同周期和同族元素之间的递变规律。
3. 结合周期表,讲解同周期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规律,以及同主族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和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4. 介绍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以及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的观点和变化规律。
5.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并引导学生分析钠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6.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其他元素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并尝试总结出元素周期律的普遍规律和特殊性。
7. 分组讨论:在周期表中某些区域的性质变化规律。
8. 请学生发言,分享自己的探究效果和总结,并由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三)教室小结1. 回顾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分类。
2. 总结元素周期律的主要内容和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
越小
如 Na > Mg > Al
F < O < N <C
⑶电子层数和核电荷数都相同 (同种元素)时,再看核外电子数
Mg
+12
+11
Na
(或最外层电子数),核外电子数
(或最外层电子数越多), 则半径 越大
Cl
+17
+17
Cl-
如 Cl < Cl-
下列各组微粒半径大小比较中,不正确的是( AB ) A. r(K+) > r(K) C.r(Na+) > r(Mg2+) > r(Al3+) B. r(Mg2+) > r(Na+) > r(F-) D.r(Cl -) > r(F-) > r(F)
4. B原子核外M层电子数是L层电子数的1/2,则B 是 。
科学探究一 元素核外电子排布情况 1—2号元素,从H到He只有1个
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目由1 11—18号元素,从Na 到Ar有3个电子层, 个增加到到 2到 个,而达到稳定 3—10 号元素,从Li Ne有2个电子层, 随原子序数的增大,最外层电子数目由 随原子序数的增大,最外层电子数目 1个增加到结构 8个,而达到稳定结构
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
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 能量最低 的电子 层里,排满一层后再排下一层;
1→2→3→ 4→ 5→6 → 7 K→L→M→N→O→P→Q 每层电子不能超过 2n2 个;
最外层电子不能超过 8 个(K层是最外层时不 超过 2 个),次外层电子不能超过 18 个,
倒数第三层电子不能超过
由1个增加到8个,而达到稳定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推荐)教案--优秀.doc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教学内容元素周期律教学目标知识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能力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德育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资料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
教学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情景]放映钟表,时间的周期性变化,的flash.[引入] 四季的轮回,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些描述时间的词语,都体现了时间变化的一个典型的特点——周期性,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来研究元素性质的变化特点,总结其规律。
[幻灯片]第二节元素周期律[讲述]为了更方便的研究元素的性质的变化规律,我们引入原子序数的概念[幻灯片]一、原子序数按照核电荷数有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做原子序数。
[提问]根据原子序数的概念,思考:它与原子组成粒子的数量有什么关系?数值上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意义上并不相同二、原子结构和性质的递变规律[练习)]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
[幻灯片] 1~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
请同学们对照,自己写得对不对。
[讲述]今天要讲的是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我问什么要大家写原子结构是意图呢?这二者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结构决定了元素的性质。
所以要研究性质必须先研究结构。
[总结学生的回答]很好,说得全面。
就构决定性质![提问]那么,现在为了研究元素的性质,我们一起来找找看元素的结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有什么变化。
请同学们观察你们手中的原子结构够示意图,总结其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篇一: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必修2 第一章物质构造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通过初三和必修I的学习,学生已经根本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根底知识。
例如初三学习的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根本的物质构造知识,这些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根底。
在本章中,这些知识将更加细化,理论性更强,体系更加完好。
通过《物质构造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关于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展综合、归纳。
同时,作为理论指导,学生能更好的把无机化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在物质构造的根底上,将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结合起来,将学生在初中和必修I中所学习的氧化复原反响和许多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连汇贯穿。
在第三节,通过化学键的学习,可以为今后有志深化学习化学的同学打下一定的根底。
总之,本章内容既是必修的重要理论内容,也是为选修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根底。
二、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明白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2、掌握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周期性变化。
才能目的:提高学生们归纳整理的才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的:学会总结,学会概括,体会构造决定性质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周期性变化。
难点:明白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四、学情分析:通过初三和必修I的学习,学生已经根本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根底知识。
例如初三学习的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根本的物质构造知识,这些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根底。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六、课前预备:学生学习预备:导学案- 1 -教师教学预备:投影设备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检查学案填写,总结不明白点(主要以学生课前板书答案展示的方式)(二)、情景导入,展示目的:教师:原子构造大家在初中就已经理解了,刚刚通过同学们对导学案的展示已经对原子构造理解的不成征询题了,那么核外电子详细如何样排布?有什么规律特点,以及元素周期表可以表达出哪些构造规律,与元素性质规律有什么联络,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内容。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
结】
1、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核外电子层
1.以原子序数为横坐标, 以原子序数为横坐标, 为横坐标 2、元素的常见最高价化合价和最低负价为纵坐标 、元素的常见最高价化合价和最低负价为纵坐标 最高价化合价 在(1)图的基础上用不同颜色的笔绘出直方图 )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由近 1)离核远近: )离核远近: 2)能量高低: )能量高低: 由低
电子层( 电子层( n) 1 K 符号
远 高
4 N 5 O 6 P 7 Q
2 L
3 M
3)第一层最多容纳2 个电子。 )第一层最多容纳 个电子。
同一周期: 同一周期: 左
>右
结论:随原子序数的增加, 结论:随原子序数的增加, 3、元素的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
【总
随原子序数的增加
结】
1、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核外电子层 2、元素的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 化合价 3、元素的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
4)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不超过 个) )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个 层不超过2个 层不超过
1.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横坐标, 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横坐标, 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横坐标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纵坐标画出折线图;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纵坐标画出折线图; 最外层电子数为纵坐标画出折线图
【总
随原子序数的增加 2、元素的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 化合价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
二、编排原则 1、按照原子序数(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 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 3、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 序由上而下排成一纵行—族。
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 周期序数 = 电子层数
①元素周期表中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的元素,
N : +7 2 5
O : +8 2 6
F : +9 2 7 Ne : +10 2 8
Na : +11 2 8 1 Mg :+12 2 8 2 Al : +13 2 8 3 Si : +14 2 8 4
P : +15 2 8 5 S : +16 2 8 6 Cl : +17 2 8 7 Ar : +18 2 8 8
57
6 55 56 -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71
18 32
7 87
88
89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小结】对于ⅢA到ⅦA族, 同主族相邻元素的原子序数相差下一周期所容纳元素种。类
2、同主族相邻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
8 5 6 7 8 9 10
III IV V VI VII
3 11 12 B B B B B
VIII
8 IB
II B
13 14 15 16 17 18
M L k
18 4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篇一: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必修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通过初三和必修I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基础知识。
例如初三学习的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本章中,这些知识将更加细化,理论性更强,体系更加完整。
通过《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
同时,作为理论指导,学生能更好的把无机化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在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将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结合起来,将学生在初中和必修I中所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和许多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连汇贯通。
在第三节,通过化学键的学习,可以为今后有志深入学习化学的同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总之,本章内容既是必修的重要理论内容,也是为选修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2、掌握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周期性变化。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们归纳整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总结,学会概括,体会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周期性变化。
难点:知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四、学情分析:通过初三和必修I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基础知识。
例如初三学习的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六、课前准备:学生学习准备:导学案- 1 -教师教学准备:投影设备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检查学案填写,总结疑惑点(主要以学生课前板书答案展示的方式)(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老师:原子结构大家在初中就已经了解了,刚才通过同学们对导学案的展示已经对原子结构了解的不成问题了,那么核外电子具体怎样排布?有什么规律特点,以及元素周期表能够体现出哪些结构规律,与元素性质规律有什么联系,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内容。
元素周期律(课时1)课件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
D. 单质的氧化性 X > Y > Z
3、原子序数1—18号元素中:
(1)与水反应最剧烈的金属是_____N_a_______; (2)与水反应最剧烈的非金属单质是____F__2 _____;
(3)在室温下有颜色的气体单质是____F_2__C_l2_____; (4)在空气中容易自燃的单质名称是___白__磷___;
金属性依次增强
小结: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
①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H2的难易程度(越易置换出 氢气,说明金属性 越强 ) ②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碱性越强, 则金属性 越强 ) ③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位置越靠前,说明金属性 越强) ④金属单质之间的置换 (金属性 强 的置换金属性 弱 的) ⑤金属阳离子氧化性的强弱 (对应金属阳离子氧化性越弱,金属性 越强 )
(2)、同一主族,核电荷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大。
2、离子半径:
(1)、对于同种元素:
①阳离子半径 < 原子半径; 阴离子半径 > 原子半径
如:r(K+) < r(K) 、
r(Cl-) > r(Cl)
②同一短周期中,阳离子的半径都小于阴离子的半径.这是由于 同一短周期中的阳离子总比阴离子少一个电子层。
(2)、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变化呈周期性变化
影 响
①电子层数
原 最主要因素 子
半 径
②原子序数
大 次要因素 小
的
因 ③核外电子数
素
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
第 二 节 元素周期律 第1课时讲学稿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1课时一、元素周期律(一)元素周期律[板书]1、电子层排列的周期性【科学探究1】[科学探究1]写出1—18号元素的名称、原子结构示意图。
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总结并找出规律。
结论: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发生周期性变化。
[板书]2、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也呈现周期性变化。
总结:同一周期,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逐渐,呈现周期性变化。
[练习]1、比较Na、S原子半径的大小。
2、比较Na、O原子半径的大小。
(二)、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1、原子半径大小的比较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
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
2、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1)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电子层数相同,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能力,半径。
(2)同主族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元素周期表中从上到下,电子层数逐渐,离子半径逐渐。
(3)同一元素的不同离子的半径大小比较同种元素的各种微粒,核外电子数越多,半径,高价阳离子半径低价离子半径。
【小结本课】【反馈练习】1.ⅦA族元素单质的沸点( );第三周期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 );IA族元素单质熔点( );F-,Na+,Mg2+,Al3+四种离子的离子半径( );同周期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 ).2.按粒子的半径从小到大顺序排列的是(A.Cl,S,PB.N,O,FC.Al3+,Mg2+,Na+D.K,Na,Li3.下列各组微粒中,按微粒半径依次增大排列的是( )(A)Al3+,Al,Na,K (B)F,Cl,S2- ,S(C)S2-,Cl - ,K + ,Ca 2+ (D)Mg,Si,P,K4.a元素的阴离子,b元素的阴离子,c元素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已知a的原子序数大于b的原子序数,则a,b,c三种离子半径大小的顺序是( )A.a>b>cB.b>a>cC.c>a>bD.c>b>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学案4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掌握最外层电子数、元素化合价和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递增而呈现出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学习重难点】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的电子由于能量不同,它们运动的区域也不同。
通常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____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____的区域运动。
2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电子层排布:
核电荷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
各电子层的电子数
K L M N O P
2 氦He 2
10 氖Ne 2 8
18 氩Ar 2 8 8
36 氪Kr 2 8 18 8
54 氙Xe 2 8 18 18 8
86 氡Rn 2 8 18 32 18 8 【讨论】请同学们仔细分析以上表中数据,能找出一些什么规律呢?请填写下表:K层是最外层时,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除K层外,其他各层为最外层时,最多能容纳电子数
次外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倒数第3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第n层里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3、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排布在能量的电子层,排满后再进入能量的电子层。
(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n表示电子层);
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个(K层是最外层时,最多不超过2个);
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个;
倒数第三层不超过个。
【练习1】判断下列示意图是否正确?为什么?
【练习2】画出37号、52号、83号、
37号52号83号35Br 53I
【练习3】总结1至18号原子结构的特殊性。
(1)原子中无中子的原子:
(2)最外层有1个电子的元素:
(3)最外层有2个电子的元素:
(4)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元素:
(5)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
(6)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元素:
(7)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4倍的元素:
(8)与氩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的阳离子是:
(9)与氩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的阴离子是:
(10)核外有10个电子的粒子:
分子:
阳离子:
阴离子:
二、元素周期律
【讨论1】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变化的规律性
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达到稳定结构时的最外层电子数1~2 1 1~2 2
3~10
11~18
【结论1】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变化。
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会重复出现原子最外层电子从个递增到个的情况(K层由个递增到个)而达到结构的变化规律。
【讨论2】3-18号元素的主要化合价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主族序数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
原子序数 3 4 5 6 7 8 9 10
元素符号Li Be B C N O F Ne 最外层电子数 1 2 3 4 5 6 7 8
最高正价最低负化合价+1 +2 +3 +4 +5
-4 -3 -2 -1
主族序数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 原子序数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元素符号Na Mg Al Si P S Cl Ar 最外层电子数 1 2 3 4 5 6 7 8
最高正化合价最低负化合价+1 +2 +3 +4 +5 +6 +7
-4 -3 -2 -1
【结论2】(1)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化合价会重复出现由()→(),中部出现负价,由()→()的变化规律。
(2)O、F无价,金属无价。
(3)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
(4)非金属:最高正化合价+∣最低负化合价∣=。
【练习4】在下列元素中,最高正化合价数值最大的是( )
A.Na
B.P
C.Cl
D.Ar
【练习5】元素X原子的最外层有3个电子,元素Y原子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这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是( )
A.XY2
B.X2Y3
C.X3Y2
D.X2Y
【练习6】下列各组指定原子序数的元素,不能形成AB2型化合物的是()
A.6和8
B.16和8
C.12和9
D.11和6
【讨论3】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
同一周期,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呈现周期性变化。
【小结】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变化规律。
1.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个→个(除H,He)随着原子序数2.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
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
的递增3.元素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正价:→(除O、F)
负价:→
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
非金属:最高正化合价+∣最低负化合价∣=。
元素的原子半径和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的原因: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决定
即:结构性质
反映
三、微粒半径的比较
1、原子半径大小的比较: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
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
如:r(H) r(Li) r(Na) r(K) r(Rb)
r(F) r(Cl) r(Br) r(I)
r(Si) r(P) r(S) r(Cl)
r(Li) r(Be) r(B)
r(Li+) r(Na+) r(K+) r(Rb+)
r(F-) r(Cl-) r(Br-) r(I-)
2、对于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原子半径相应的阳离子半径。
如:r(Na) r(Na+)
原子半径相应的阴离子半径。
如:r(Cl) r(Cl-) 3、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简单离子,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
核电荷数越小,离子半径越。
如:r(N3-) r(O2-) r(F-) r(Na+) r(Mg2+) r(Al3+)
r(S2-) r(Cl-) r(K+) r(Ca2+)
【练习7】下列微粒半径大小比较正确的是()
A. Na+<Mg2+<Al3+<O2-
B. S2->Cl->Na+>Al3+
C. Na<Mg<Al<S
D. Cs<Rb<K<Na
【练习8】下列化合物中,阳离子与阴离子半径比最小的是()
(A) NaF (B) LiI (C) CsF (D) L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