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建筑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水岸山居
“普利兹克建筑奖中国第一人”王澍的设计之道
│2020 · 12 经验交流 85│王澍于2012年获得普利兹克国际建筑大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
在获奖之前,几乎没人能预料到名不见经传的他会获此殊荣;在获奖之后,王澍却继续主持其“业余建筑工作室”,没有借机打品牌、扩规模、上项目。
在浮躁之风盛行的当下,竟还有人如此云淡风轻地躬行“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不得不引人研究。
王澍主张建筑师要从情趣、从心性出发开启设计之途,明确将把他的设计哲学思想表述为“重返自然的道路”。
在王澍看来,造房子就是造世界,换言之,设计师就是第二造物主,而这个人工的“小世界”应当是自然、源自心性和富于文人情趣的。
“普利兹克建筑奖中国第一人”王澍的设计之道■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 梁刚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设计之趣可以说,情趣是王澍设计之道的一个关键词,但关于情趣,王澍却从未下过符合形式逻辑规范的定义,这大概是出于他对文人情趣“心可得而拟,口不可得而言”特性的洞悉。
他只是强调与建造技术相比,情趣要重要得多。
受前辈学者童寯的影响,王澍钟爱和激赏以小见大、由内观外、曲折尽致的江南园林。
回眸中国固有传统,造园之曲折尽“致”与绘画之临泉高“致”本别无二“致”,都是情趣之义。
现在的问题是,在建筑现代性视野中,这种古典文人情趣是否还有活化的可能?在王澍看来,可以通过合适的现代建筑语言表达使得情趣与关于情趣的叙事䜣和无间。
王澍说自己首先是个文人,只是碰巧会做建筑。
他的建│86 经验交流2020 · 12│筑作品呈现独特的风格徽章,与其设计诗学趣味高度匹配。
这种风格特征可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是暗示性。
王澍主张作为建筑师应注意克制自身过强的表现欲,要求在建筑哲学领域驱逐僵硬的必然性范畴。
强调暗示,在建筑领域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打破设计的固化功能性而更多呈现过程性、事件性和开放性。
循此思路,王澍设计的宁波美术馆竟有多达五六种不同的进入方式,有的具有仪式性、有的具有日常性,但归根到底是追求差异性,王澍把美术馆内部空间形容为“巨大的如植物根茎的迷宫”,他强调,“建筑师只是提供一种暗示着多种可能性的场所,但并未决定它。
中国美院杭州象山校区
Y
ouhesk
Arch
3
象山校区设计背景 地理位置
火车东站
目的地
Y
ouhesk
Arch
4
象山校区的用地性质
象山校区的用地性质
象山校区从使用功能属于教育用地
Y
ouhesk
Arch
5
象山校区功能分区
生活区
教பைடு நூலகம்区
Y
ouhesk
Arch
6
象山校区动静分区
静区
动区
Y
ouhesk
Arch
7
象山校区空间特性
Y
ouhesk
Arch
12
象山校区的入口
主入口
次入口
后勤入口
Y
ouhesk
Arch
13
象山校区空间的流线
人流路线
象山校园的人行流线 是根据建筑的布置, 形成单向的流线。
Y
ouhesk
Arch
14
THE END THINK YOU
Y
ouhesk
Arch
15
Y
ouhesk
Arch
10
象山校区建筑群体的组合
象山校区的建筑群体组 合是综合式,采用多种方 式处理,象山校区采用 自由、灵活的非对称形 式。建筑组合形成庭院。 庭院
Y
ouhesk
Arch
11
象山校区建筑群体的轴线
象山校区的建筑群体基 本是没有轴线,但是这 些建筑可以串联起来, 校园的风景也是一样的
半私密空间
Y
ouhesk
Arch
8
象山校区用地划分
象山校区从用地划 分上可以看作是均 衡的划分方式中的 间接划分,如图中 圈中的建筑是将场 地平均的划分。并 且,这些建筑根据 功能大小同。
毕业设计_场地设计论文—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场地设计论文——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摘要:本文选取了自己很感兴趣的王澍先生设计的中国美术院校象山校区作为场地设计课作业的调研分析对象,主要想分析一下建筑与场地的矛盾与统一,深入了解一下新乡土主义建筑的特质,从布局、色彩、材料、肌理、自然营造、空间处理、造园手法等方面入手,分析其中蕴含的东方文化精髓与韵味,旨在学习如何关注建筑的地方风格与文化根源,如何在当代建筑中继承和体现东方传统建筑的精髓。
关键词: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自然环境、传统、色彩、材料、肌理、自然营造、空间围合、借景、步移景异、建筑造型引言:2002年,杭州南山路开始改建,杭州市政府想把这条路建成上海的衡山路,西湖边上的很多民居就开始拆毁。
为了阻止这一切,王澍沿西湖拍了400多张照片,一张一张地讲给负责改建的官员看:每一幢房子,都带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他说:你们知道南山路的历史有多久吗?从你们改建完成那天起,南山路的历史就只有1年了。
象山校园正是建立在王澍对时间和传统的理解之上。
图1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校区1、宏观规划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没有选择进入中国时下流行的政府组建的大学院区,而是选址在杭州南部群山的东部边缘,尽管这里暂时会存在一些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但是依照中国的文化传统,在建筑选址时,环境中的山水甚至比建筑更加重要。
王澍先生认为“中国的山与建筑的关系,从来不是景观关系,而是某种共存关系。
”于是,象山校区便是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建筑共存活用在今天的范式。
校园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
建筑和自然景观各占一半。
建筑不再突显,而是让位于境界和气象,得到得山水之照应和领引。
校园中心是郁郁葱葱的象山,山脚下是一弯流水,30余座建筑像书法笔触一样顺着水势围绕象山一气呵成,平静的沉浸在平缓的山水之间,这一群建筑就像守护的星座,一张一弛一松一紧之间便勾勒出象山。
整体的自然错动与内院的几何严谨形成了动静之间的生趣转换,不规则总图构成一种空间的运动关系。
”图2 总平面图王澍在象山新校园的建造中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主张。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最佳建筑奖提名]提名人:史建提名理由:与那些沉浸于超速营造中的中国主流建筑师不同,身居学院要职的王澍远离现实的喧嚣,一意于他的理想城市、建筑的营造。
园林城市和园林建筑的营造一直是王澍梦寐以求的,而象山校区正好实现和满足了他多年来的夙愿。
这是一个人的、人文理想主义的校园规划和校园营造,两期营造环绕了象山,呈散点状分布山野间,随意而自然,没有刻意设计的建筑形象,也没有着意营造的中心校区,校区是铺展于象山脚下的园林城市。
在象山校区,王澍有计划地大量使用了当地废弃的旧瓦,这不仅使建筑陡增了历史感,也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态度:这些旧瓦大部分是1970年代江南初步富裕时期大量建造的产物,而今在再度翻造运动中惨遭遗弃,旧瓦的回收再利用既是追忆正在逝去的建造传统,也是应对剧变现实的批判性策略。
更为重要的是,象山校区的规划与建筑设计隐含着再造东方建筑学的宏愿,也着意于建构园林城市、建筑的范本。
提名人:王明贤提名理由:中国最大规模的建筑实验场,其营建方式体现了中国建筑"循环建造"的特点。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规划与设计在当代建筑美学叙事中重新发现中国传统的空间概念,并诠释出园林和书院的精神;来自浙江省拆房现场的旧建筑材料砖头、瓦片、石头的使用,体现了中国建筑"循环建造"的特点,又是对当下城市大规模拆迁改造的回应。
设计单位:业余建筑工作室/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营造研究中心项目地点:杭州,转塘镇,象山,中国用地面积:约400亩建筑面积:约150000平方米设计范围:总体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设计时间:2001.4-2002.9;2004.6-2006.6施工时间:2003.6-2007.10;2005.6-2007.9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与局部钢结构,砖砌填充墙主要材料:竹模板混凝土,回收旧砖瓦,本地杉木,竹,钢建筑师:王澍/陆文宇建筑师简介:王澍,1963年生,1997年,他在杭州创立了业余建筑工作室,2000年获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学博士。
浅析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浅析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功能与形式、文化孰轻孰重一.引言:今年四月份的时候我们去杭州建筑认知实习,有幸的和王澍及他的象山校区来个亲密的接触。
以前总是在书本网络上了解他及他的作品,感觉他是个很有个性的建筑师,他的作品充满了“中国式解构”的意味。
对他也充满了崇拜之情,当大巴车进入美院的象山校区,她与南山校区的建筑风格完全不同。
在这里你仿佛进入江南水墨画般的仙境,新奇的艺术造型,个性的立面和开窗形式,传统的乡土材料。
此时的建筑很具有吸引力,大家都很急不可耐的下车,一睹她的真容。
但通过几个小时的实地参观接触,我对他却没有了崇拜,反而有了种质疑——“功能”难道比“所谓的形式、文化”更重要吗?首先谈谈象山校区的建筑设计的独到优异之处吧二.象山校区的设计的独到之处。
第一,王澍设计的象山校区,大到整体的布局经营,小到建筑的形式、材料,确实有很多对传统与本土营造方式的思考。
这种对当代建筑界“忘本”现象的批评,并最终提出了结合本土与当代现实的具体实验方案,这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第二,王澍在文章中常说,环境比建筑更重要。
设计师对环境自然而然的改造,以及大量的种植和绿化,的确使校园富有生机和意趣。
象山校区这种崇尚自然的独特环境,在众多大学校园中的确是不多见的。
这不仅为美院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也打破了多年来几乎大同小异的大学校园格局,使大家重新思考大学校园的建设问题。
第三,建筑师重新认识本土营造观念,特别是挖掘出了一些在当代仍显示着可用价值,甚至在当前社会中显得十分先进的建筑理念。
美院建筑利用传统与本土的材料与观念,却又获得出其不意的新奇感,三.象山校区的不足之处单纯为了立面效果,根本没有考虑人的真实感受。
从外立面看建筑的效果很不错,很有艺术气息,与我们见惯了的正常建筑截然不同,打破了多年来几乎大同小异的大学校园格局,使大家重新思考大学校园的建设问题。
但他完全没有将人考虑进去,仿佛就在“玩弄”建筑,“玩弄”美院的在校师生。
用旧砖瓦做出的建筑被誉为浙江最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2020.3墙材网用旧砖瓦做出的建筑被誉为浙江最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位于杭州转塘镇,周围是青山绿水。
象山北侧是校园的一期工程,是由10座建筑与两座廊桥组成的建筑群,建筑面积约7万m 2,作为公共艺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图书馆与体育馆使用。
象山南侧的校园二期工程由10座大型建筑与两座小建筑组成,建筑面积近8万m 2,包括建筑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实验加工中心、美术馆、体育馆、学生宿舍和食堂。
校区总体规划十分注重校园整体环境的意境营造和生态环境保护,借鉴中、西方大学校园的发展模式,创造一个功能分区合理,融建筑、空间、园林绿化、自然环境于一体的校园总体布局,真正建成符合教育旅游要求的园林式、开放式的校园环境。
总体布置从地势和环境特点出发,遵循简洁、高效的原则,分区明确,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的可变性、整体性。
整个校园建筑的结构形式选用最常见的钢筋混凝土框架与局部钢结构加砖砌填充墙体系,建筑师利用这种体系,大量使用回收旧砖瓦,并充分利用这里的手工建造方式,将这一地区特有的多种尺寸旧砖的混合砌筑传统和现代建造工艺结合,形成一种有效隔热的厚墙体系。
选用一种环保的中空混凝土现浇厚板屋顶,和回收旧砖瓦的上人屋面做法结合,形成一种有效隔热的屋顶体系,这种厚墙与厚板的结合,在这个夏季炎热冬季阴冷的地区能有效减少空调的使用。
整个校园建筑和景观共使用多达700万片回收旧砖瓦,节约了资源,也深刻影响着教师与学生的生态观念。
Most beautiful university in Zhejiang9墙材网2020.3名哲学家陈嘉映曾这样赞美:“是国内大学里少有的,能让师生咖啡馆小酌、秉烛神游度夜,而毫无作息表压力的校园。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地处杭州转塘镇,是由王澍设计而成。
这位普利兹克建筑奖首位中国籍的设计师,极为推崇唐宋的绘画和音乐,同时,当年为了遵循“再回收利用”的原则,从浙江省收集了超过700万片不同年代的旧砖瓦,用于象山校区的建设。
(完整版)王澍-水岸山居
2.园林意境
园林意境
江南古典园林--文人士大夫理想生活寄托--对自然的态度--情趣
疏密得当——整体布局 曲折尽致——叙事安排 眼前有景——对景的处理、借景对景
园林意境——疏密得当
“疏密得宜”呈现整体布局阶段 《江南园林志》“疏中有密,密中有疏,弛张启阖,两得其宜,即第一境界也。” “水岸山居”的疏密布局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水岸山居-村落空间营造
合院类型
四中合院类型 天井式 三面围合 三面围合,东西穿越 东西穿越,南北视线穿越
合院代表自然与建筑和谐相处,不同的合院在竖向上错落叠合,产生新奇体验
水岸山居-村落空间营造
丰富差异性-相似性
传统村落是以生活事件以及日常生活作为依据,自发营造发展演变,具有丰富差异性与相似性。“水岸山居” 汇聚大量的细节的、琐碎的细节,“水岸山居”出现了竹、木、土、石、混凝土、钢多种建筑材料,而这些材 料的建造方式以及形成的构建又是多种多样的。在一个场景中会同时出现,而且是毫无装饰的碰撞。
小结
“水岸山居”的园林意境营造: (1)抱以“情趣”的态度,营造出一种邀游人进入的空间,以园林意境标准
疏密得宜、曲折尽致、眼前有景这三个方面进行建筑设计。 (2)在建筑形态中利用园林片段进行简化转译——类型学。 对于造园王澍更多的是对意境的追求以及邀人进入的意识而不是简单的叠山理
水。
3.山水画-画意境营造
山水画——山水立轴
《仿黄鹤山樵山水图》 (3)山顶回望
当游人穿过建 筑内部,到达屋顶的 栈道,瞬间眼前开阔。
(2)山内观山
中部进入一组 建筑,建筑在小桥的 后面,在建筑内部游 人需要走进去,那里 异常丰富,居停外望 象山称为山内观山。
解读中国当代著名建筑
解读中国当代著名建筑――以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为例摘要:如何构筑有着历史文脉的现代建筑,一直是中国建筑设计界研究的重点之一,随着象山校区的建成一种古老而又崭新的建筑为我们提供了对该项问题的新思路。
关键词:象山校区,建筑,传统文化古谚语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从建筑学的角度,可以字面的理解为:建设城市是历时弥久的工程,只有经过岁月积累才能形成其独特的生活韵味,这是铁器时代的法则,在今天的中国旱已经失效,自从城市成为资本的温床之后,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便将城市拐上了“日新月异”的高速路。
迈入21世纪,随着后现代派对文脉传承的追求,全国各地各种生搬硬套了传统文化元素的建筑纷纷出现,例如沈阳方圆大厦,北京天子酒店??这些建筑在破坏周边环境的同时也摧毁了原有的人文环境。
现代建筑如何融入历史文脉,设计师王澍用他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答。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位于杭州市市郊的转塘,学校占地800亩。
呈反C状环象山建造,王澍保留了场地中原有的溪流,湖泊,田陌在象山脚下筑起30几组建筑,它们形似四合院,却又不四面密闭,向山之处一面是打开的,每一组都在指示着象山的所在。
这30几组采用了由竹木砖瓦作为材料的楼舍透出一股浓重的中国风。
表现传统文化的建筑曾一度被概括为“民族形式”。
设计思想是将中国传统建筑中形式美的元素运用到现代建筑中去,从而追求一种形神兼备的再现感,传统结构也被作为一种必要的形式和象征。
越来越多的建筑师不再追求对传统建筑表面性的描摹,转而强调对传统建筑所蕴含的文化的解读和提炼。
在设计中将传统元素抽象化、符号化,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建筑语言之中,用建筑表达文化传承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从而摆脱了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
在象山校区的设计中,王澍建筑师着力于协调人造环境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协调校园建筑与先在于此的象山的关系。
从这样一种因缘于中国古代造园术的逻辑出发,演化出一套松散的校园空间结构,与城市中习见的作为权力等级序列或效率组织体系的空间对应物的军营式校区大异其趣,这使得我们今日能有机会体验一种阔别已久的恬淡安逸而并不沉溺怀旧的“书院”生活,进而重新发现中国传统价值观庞大体系中具有永恒意味的闪光点。
田园·风土——浅析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环境营造
浅析 中 国美术学 院象 山校 区的环境 营造
■ 文 /王 立 群
- ≥ 摘要 :中国美院象 山校区是王澍先生 2 0 0 7年在杭州进行的成规模 的校园建设实践。文章以中国美术学 院象 山校 区作 为研 究
对象 , 从选址布局 、 材 料美学 、 空1 司处理 、 场所精神 等方面去分析校区 的环境营造 。
环境 , 同时也 能感 受到外 形多 变 , 立面 丰富 的建 筑 , 犹 如漫 步江 南水 乡一般 。青砖 、 白墙 、 竹子、 茅 草等材料在 整个校 园中多次 出现 。整个 校园将中国传统的空间概念 、 传统的诗意和审美展现的淋漓尽致。
、
选址与布局
时, 眼前的景色可以幻化成纸上灵动的画面。校园中种着高粱地 , 种
一
大, 是 非常大胆 的设 计。在每一 个合院 中, 都用砖 块砌起一个 基座 , 来 达到地势 的变化 , 就 像一个下 沉 院落 , 将 空间进 行 了分 割。这些 下沉 的院落灵感来源于传统建筑中的“ 天井” , 院落中或种着桂花、 或种着 翠竹 , 地面上铺着 青砖 , 很好 的营造 了一个传 统意蕴 的院落 。 空 间处理 得再好也需 要有校 园功能 ,这一 点象 山校区也是 做得 很好 的。因为这是 一所艺 术类 的大学 , 更需 要营造一 种优美 、 闲适 的 景观环境 来进行 艺术 的创 作 。当师生们走 在校 园中的小径 、 走 廊时 , 周 围的景 色能激 发f 电 1 门 的创 作灵感 , 当他们驻 足象 山脚下 、 建筑 外廊
坪上立着 的领 导人碑 刻 , 用火 车头改造 的咖啡馆 , 无不显 示 了校 园的 文化l 生。3 、 交, 庄l 生 与参与性 。同学 问 、 师生间 的交往 能促进 大家 对学 校的认 同感 和场所感 。 校 区内的设计非 常注重尺度 感和归属感 。 宽大 的草坪 、 笔直 的小 道都是大家 交流 的好 场所 。 不管 是合院式建 筑围合 出的下沉 院落还是特 别设 计 的蜿 蜒的建 筑外廊 都是学生 交流学 业 的 好去处 。 前 文提到 的建筑 屋顶也是一个 独特 的交 流场所 。 校 园内开垦 的几块菜地 , 院落 门前 种 的高 粱地 , 大 面积 的鱼 塘都能增 加学生 对于
王澍-水岸山居
3空间 水街行走片墙之间 小和虚实的对比。
2墙体 22道墙分为18段,片墙之间根据场所功能进行疏密布置。
园林意境——疏密得当
3空间 水街行走片墙之间的空间大小和虚实的对比。
园林意境——曲折尽致
“曲折尽致”呈现整体布局阶段 (1)有明显曲折的长廊以及曲折的坡道;(2)有多种路径选择曲折;(3)又有像迷宫一样 的迂回曲折;
2迂回曲折 二层不同标高的楼层通过曲折的楼梯实现三维立体的迂回曲折 游览过程中会多次以不同的视角到达同一个地方,欣赏到不一样的景色,体验丰富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园林意境——眼前有景-借景框景
《江南园林志》中对“眼前有景”并没有做直接的解释,却将其作为最高境界。“侧看成峯, 横看成岭,山回路转,竹径通幽,前后掩映,隐现无穷,借景对景,应接不暇,乃不觉而步 人第三境界矣。”
(4)对合院类型以及对村落丰富性与差异性的再现。
2.园林意境
园林意境
江南古典园林--文人士大夫理想生活寄托--对自然的态度--情趣
疏密得当——整体布局 曲折尽致——叙事安排 眼前有景——对景的处理、借景对景
园林意境——疏密得当
“疏密得宜”呈现整体布局阶段 《江南园林志》“疏中有密,密中有疏,弛张启阖,两得其宜,即第一境界也。” “Hale Waihona Puke 岸山居”的疏密布局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水岸山居-村落空间营造
合院类型
四中合院类型 天井式 三面围合 三面围合,东西穿越 东西穿越,南北视线穿越
合院代表自然与建筑和谐相处,不同的合院在竖向上错落叠合,产生新奇体验
水岸山居-村落空间营造
丰富差异性-相似性
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公共艺术、景观和建筑谈学习感悟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公共艺术、景观和建筑谈学习感悟王刚(北京化工大学,北京,100000)摘 要:大学现在来讲已不是那么陌生,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大学,我国的大学发展也是百花盛开,百花齐放。
国内的大学不同于国外环境,我们的大发展阶段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好多大学依然保留着建校时的老建筑,老的标志性雕塑,老校门等等,这些都是见证高校的发展。
在国内大学中中国美术学院的校园设施、公共艺术建设可谓是独具特色,这也是依托学校优势,在整个象山校区的建设中功能与结构相适应,材质与原生相和谐,整体与自然相和谐。
关键词:校园;公共艺术;景观;建筑中国美术学院坐落于风景秀美的浙江省杭州市(以下简称国美),这是一所有着80余年历史的校园,象山校区作为中国美术学院在2004年和2007年分期而建的校区,是一处与杭州地区的山水美景相呼应的优美校园,在建设中校方也是本着“山水校园,人文校园”的基本宗旨。
在学校不断的迁徙过程中也是不断追求学校在校园环境和人文气息上有更大的突破。
这也是要求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环境有机相统一结合。
在象山校区是著名建筑师,普里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老师团队创作建设而成,象山校区整体建设在国内高校中可谓是独具特色,整个设计与建设之路可谓是工程量之大、设计之难、材料整理之复杂最终完成效果之震撼。
此项目全部使用回收废废旧材料,共用去了800万件回收旧材料,从设计到最终落成共经历长达十年之久,独具匠心。
走在校区中在高楼林立的大城市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让本就人文气息浓郁的中国美术学院更加诗意盎然。
本文分析象山校区从中体会学习感悟。
[1]从整体上理解“自然、生态”在整个校区的设计中是没有高楼大厦的,但却是让象山校区整体坐落于大自然的怀抱中,运用的回收废旧材料、石头、原木料、竹子等等天然的材料并在加上现代化的钢筋混净土结构创作出了具有江南水乡建筑特色、有现代风格的、自然生态的且形态不同的各式功能性建筑,包括宿舍楼、图书馆、博物馆等等。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分析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分析1. 简介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的一个小岛上,坐落在长江三角洲和宁波市之间。
该校区是中国美术学院的第二个校区,占地面积约200亩。
象山校区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当地传统的建筑特色和现代艺术元素。
2. 总体规划象山校区的总体规划设计采用了“树林-街巷-庭院”三个主要元素。
校区的建筑布局以大树和绿色草坪为主,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艺术氛围。
校区内的道路和街巷错落有致,增加了校区的活力和交流空间。
同时,庭院的设计也考虑到了师生的休闲需求,设置了休息区和健身设施。
3. 主要建筑3.1 教学楼象山校区的教学楼设计简洁大方,采用了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
教学楼的外墙采用了玻璃幕墙,增加了建筑的采光和通风效果。
教学楼主要包括教室、实验室、工作室等功能区域,满足了学生学习和创作的需求。
3.2 画廊校区内的画廊是展示学生作品的重要场所。
画廊的设计简约而不失格调,采用了白色和木色的调配,凸显了作品的艺术性。
画廊内还设置了专业的展览灯光,使作品更加鲜明。
3.3 图书馆象山校区的图书馆是一个现代化的学术资源中心。
图书馆的外观宛如一本打开的书,寓意着知识的开放和拓展。
图书馆内部设有阅览区、自习区、电子阅览室等功能区域,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图书资源。
3.4 学生公寓学生公寓是学生们生活和休息的地方。
象山校区的学生公寓建筑外观简洁大方,内部布局合理。
学生公寓内设有宿舍、厨房、洗浴等设施,为学生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4. 设施配套4.1 运动场象山校区的运动场地坪铺设了人工草皮,设有足球场、篮球场等多个运动区域,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体育锻炼场所。
4.2 食堂象山校区的食堂设有多个餐厅,提供丰富多样的菜品选择。
食堂采用开放式厨房设计,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食品的加工过程,增加了食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3 会议中心校区内的会议中心是校内会议和活动的重要场所。
会议中心设有多个会议室,配备了现代化的音视频设备,满足了会议和活动的需求。
城市园林的守望者——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在如今喧嚣的社会,王澍沉浸于乡间,寻找中国传统民间匠作技术,创造性地传承中国传统建筑并与之对话。
在他看来,中国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体现着建筑与自然的和谐。
他喜欢运用自然的材料和自然的营造方式,并融入本土的民族文化,让建筑有历史、有文化、有记忆,同时具有现代建筑的时代感。
王澍对中国园林深感兴趣,认为造园是自然与城市之间的思考方式,认为这个诗意、安静的活动首先由文人来完成;此外,王澍对山水画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因此,他在建筑作品中融入了许多造园的特征、手法和山水画的构图,营造出“天人合一”的环境和永久的诗意。
一、项目概况象山位于杭州市西湖区转塘镇,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就是因这座山而得名。
21世纪初,我国大部分大学在组建大学园区,中国美术学院没有追随这股潮流,而是独树一帜,选址在一座名为“象山”的小山附近。
象山校区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工程分两期建设,首先动工的校区位于象山北侧,二期则位于象山南侧。
整个项目从2001年至2007年历经6年完工。
第一期工程从2001年设计,至2004年建成,由图书馆、体育馆、公共艺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和两座廊桥组成,较大的建筑共10座,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
第二期工程从2004年设计,至2007年建成,由美术馆、体育馆、设计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实验加工中心、学生食堂和宿舍组成,较小的建筑有2座,较大的建筑有10座,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
二、合院建筑布局从平面图上看象山校区,其建筑布局形式是一种合院式的分布格局,面向象山而造园,营造了一幅与山共存,建筑实体向内心(象山)围合的画面。
在设计象山校区时,王澍对校园设计思考的定位落在了中国传统书院上,这个传统不仅仅涉及纯美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探讨人的基本生存方式。
回望中国传统书院,有诗云:“生平有志在山水,得绂此邦非偶尔,行行白鹿书院来……”(钱闻诗《三峡桥》)中国传统书院的选址都非常考究,诗中所说的白鹿书院就依庐山五老峰而建。
中国美术学院:以山水之境成就诗意栖居
中国美术学院:以山水之境成就诗意栖居作者:木子霏来源:《小演奏家》2018年第02期作为国内学科最完备、规模最齐整的国立高等美术院校,创立于1928年的中国美术学院历经初创期的艰辛、成熟期的丰硕和拓展期的跃进,始终站在时代艺术的前沿,肩负振兴民族艺术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与世界艺术积极对话。
如今,中国美术学院拥有南山、象山、张江三大校区,于2003年建成的南山校区成就了水墨美院的现代演绎,2007年投入使用的象山校区则孕生了艺术家园的望境塑造,独具匠心的校园成为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新名片。
【美丽校园】于西子湖畔、象山之麓看中国最美校园西湖涌金,清波粼粼,象山叠翠,白鹭点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依湖而居,青砖灰墙,绿藤围绕,早已成为文化风景区。
象山校区围山而建,别具匠心的21座建筑仅占校园面积的50%,其余地方都让位给了山水和农田。
校园内抬眼就能看到目前国内最大的夯土现代建筑群——水岸山居,传统建造工艺复原在眼前,信步可至国内首家民艺博物馆,可近距离品读近50000件皮影藏品及水乡木作、手工器物,这里是青年学子观摩研习的实验室、工作坊。
中国美术学院的学子令人羡慕,在一片山水相望、滋养心灵的美丽环境中学习美、创造美。
中国美术学院重视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发展,秉承人文教育的山水精神,将对自然风景的感悟与大学建造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育人环境。
这种把空间营造与心灵塑造共构的大学理念,这种具有中国本土内涵的建造方式还获得了著名的普利兹克建筑奖。
中国美术学院构筑的是一座现代书院,一座人文山水相望相契的精神家园,这正是中国美术学院校训中所提倡的“行健、居敬、会通、履远”。
校园里的民艺博物馆掩映在葱郁的树林间,在层层叠叠的斜坡后面仿若一个小村庄。
江南是最适合水墨画的,屋子不能太高,打开窗户就能看到远处的水田,倾斜的屋顶用瓦片搭盖而成,雨滴打在上面叮咚作响。
江南的传统生活方式以茶米为食,以麻丝为衣,以竹陶为用,以林泉为居,围绕这种衣食用居维系着一个独具风采的器用世界,浸染着本土日常生活的技艺精神,这种器用世界与技艺精神被人们称之为“民艺”。
对话王澍
对话王澍:传统无法回去,但能复活2014-02-26 16:54 来源:人民画报打印文章发送给好友字号T | T2013年7月的最后一天,40℃高温下的杭州像一只大蒸笼。
但来到位于杭州西南郊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在绿树、藤萝、池塘、芳草的环绕中,钟摆的节奏似乎慢了下来,体感温度也降了一些。
果真如它的缔造者——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所说:“这个小世界里甚至有自己独立的时间。
”就在王澍最新完成的作品——象山校区内的“水岸山居”,他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
采访前,他不做预先的准备,采访时,他所有回答都是即兴。
他在宋代山水画中观照当代中国的未来;他口中的传统既是具体的“工匠的技术”又是抽象的气质和理念;他回答每一个问题都语言平实,思路清晰,但又总流露出一些脱离话题本身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辨的味道;作为一个自诩的“业余建筑师”,他对建筑却有种格外严肃的道德观和责任感,庆幸自己“没有祸害人间”……这就是对话中的王澍,面对他,你仿佛面对着一句阐述事实的悖论句式:不想当文人的工匠不是好建筑师。
人民画报:众所周知,你特别喜欢宋代山水画,从中汲取了很多建筑的灵感。
宋代山水画最吸引你的是什么?王澍:它和某种超越时间的、对艺术、对世界的看法有关,也和很当代的问题有关。
比如宋代是大尺度的山水画达到最高峰的时候,而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改天换地的时代,短期内我们对人的生活环境和景观做如此大量、快速、大尺度的变化和建造。
我觉得,我们特别需要去反观宋朝人在干什么。
宋代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
宋以前的建筑,尺度非常巨大,用的材料巨大,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巨大。
在宋代,其实已经碰到第一次生态危机,突然之间,建筑用料的尺寸开始缩小,用很小的木料来做很大的结构,就变成了一种技术上的衍变和创造,可以说是中国的一个高峰。
同时在艺术上,宋代也达到中国的最高峰,文化水平高到不可企及。
宋朝人的绘画表达了,在那个时代大家的眼睛和想象里,世界是那样一个美好、自然的世界。
王澍的世外桃源——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王澍的世外桃源——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意义性的建筑解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1)“山决定了那座房子的尺度,那座房子就像一棵树种在山边。
远处几座新民居还算朴素,但尺度感大得多,决定尺度的已不是那山。
”①民居是最通俗的建筑形式,但同时它也承载了一个国家或民族建筑的灵魂。
可以说,中国当代能像王澍这样如此深刻又紧密地将极为先锋的创作与古老的民间传统联系在一起的人并不很多,这种对于传统的借鉴表现了王澍对传统的尊重。
然而,单纯的传统性结构并不能承载他对于建筑的全部理解,生活的每一片断都是在原有旧事物的基础上叠加了一些新的事物,我们对传统的寻找不断受到各种意外事件的阻挠,愈是想回复到最初的“零”位置,反而离开这个位置越远,在此那个回归传统的过程便被永远搁置了。
(2)“一种思考着的目光,面对这个世界,沉静而温暖。
视角的突然转折,好像有点走神。
”对王澍而言,一个理想的读者应该包含一种理想的失眠。
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一些图像,它们不能被言语所表达;因为对于他想要的,语言显得过于准确了。
于是我们幡然醒悟到他所表现的并非一个建筑,而是一种印象。
梦境是第二种生活,好像半睁着眼在观看什么似的。
有时候,在半梦半醒之际,我们看见它们,想要抓住它们,定义它们,然后我们醒来,它们逃之夭夭……这是些模糊、鬼魅般的景象、记忆和氛围,它不在词语的表达之内,又存在于词语之间,它说不出来,就像江南早春的晨雾,我们张着半开半闭的眼睛瞰览风景,无法界定清楚任何物体的形状。
王澍甚至乐意享受可能出现的这种恍惚的感觉。
(3)“中国的山与建筑的关系,从来不是景观关系,而是某种共存关系。
从外看塔,密檐瓦压暗塔色,檐口很薄,材料与山体呼吸,塔如吸在半山,在如象山般多雾的气候中,塔甚至完全隐匿,变得很轻。
那一刻,我明白了庞大坡顶建筑可能的立面做法,一种内外渗透性的立面,而那塔的轻和隐匿让我看见了象山校园的返乡之路。
”在当代中国,任何一个建筑师都无法回避传统问题,这是中国建筑师的一个古典情结。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浅析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在当代中国,任何一个建筑师都无法回避传统问题,这是中国建筑师的一个古典情结。
一方面,面对现代,我们不得不放弃古典情感;然而另一方面这种放弃又必须是在熟悉和尊重基础上作出的决定,若没有古典情感而要在自己的作品中放弃古典情感是不可能的。
能像王澍这样如此深刻又紧密地将极为先锋的创作与古老的民间传统联系在一起的人并不很多,这种对于传统的借鉴表现了王澍对传统的尊重。
然而,单纯的传统性结构并不能承载他对于建筑的全部理解,生活的每一片断都是在原有旧事物的基础上叠加了一些新的事物。
他的代表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就是对传统和现代建筑结合的漫长探索。
环境“规划并建设一个美术学院的校园,不仅是一个景观问题,而是在更本质的层次上对建设模式的选择。
决定着知识与教育将来在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世界中成长,决定着学生的世界观、艺术观、道德观将在一个什么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养育,并最终影响、决定着我们所生存的这块土地的未来。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设计整个方案选址正是以此为基础,让建筑场所回到重新再造自然场景之中,回到一个有森林、花草、山水组成的原生态的自然之中的一个尝试。
就好比王澍一直所向往,喜爱的江南园林一般,他企图把中国传统上的园林元素而不仅是建筑,重新呈现在杭州南部群山的东部边缘,呈现在一所校园里。
而成功落成的象山校区在今天便是中国传统与山水、建筑共存活用的范式。
象山校园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建筑和自然景观各占一半。
在西方,建筑一直享有面对自然的独立地位,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建筑在山水中只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次要之物。
在王澍看来,整个建造体系关心的不是人间社会固定的永恒,而是追随自然的演变。
象山校区里,建筑不再突显,而是让位于境界和气象,得到得山水之照应和领引。
原本平坦的场地被顺山形水势改造为这一带典型的低丘,连续、突然转折、高低起伏且不断分叉的步道系统使这里成为一种水平绵延的漫游场所。
整体的自然错动与内院的几何严谨形成了动静之间的生趣转换,不规则总图构成一种空间的运动关系。
浅析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浅析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功能与形式、文化孰轻孰重一.引言:今年四月份的时候我们去杭州建筑认知实习,有幸的和王澍及他的象山校区来个亲密的接触。
以前总是在书本网络上了解他及他的作品,感觉他是个很有个性的建筑师,他的作品充满了“中国式解构”的意味。
对他也充满了崇拜之情,当大巴车进入美院的象山校区,她与南山校区的建筑风格完全不同。
在这里你仿佛进入江南水墨画般的仙境,新奇的艺术造型,个性的立面和开窗形式,传统的乡土材料。
此时的建筑很具有吸引力,大家都很急不可耐的下车,一睹她的真容。
但通过几个小时的实地参观接触,我对他却没有了崇拜,反而有了种质疑——“功能”难道比“所谓的形式、文化”更重要吗?首先谈谈象山校区的建筑设计的独到优异之处吧二.象山校区的设计的独到之处。
第一,王澍设计的象山校区,大到整体的布局经营,小到建筑的形式、材料,确实有很多对传统与本土营造方式的思考。
这种对当代建筑界“忘本”现象的批评,并最终提出了结合本土与当代现实的具体实验方案,这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第二,王澍在文章中常说,环境比建筑更重要。
设计师对环境自然而然的改造,以及大量的种植和绿化,的确使校园富有生机和意趣。
象山校区这种崇尚自然的独特环境,在众多大学校园中的确是不多见的。
这不仅为美院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也打破了多年来几乎大同小异的大学校园格局,使大家重新思考大学校园的建设问题。
第三,建筑师重新认识本土营造观念,特别是挖掘出了一些在当代仍显示着可用价值,甚至在当前社会中显得十分先进的建筑理念。
美院建筑利用传统与本土的材料与观念,却又获得出其不意的新奇感,三.象山校区的不足之处单纯为了立面效果,根本没有考虑人的真实感受。
从外立面看建筑的效果很不错,很有艺术气息,与我们见惯了的正常建筑截然不同,打破了多年来几乎大同小异的大学校园格局,使大家重新思考大学校园的建设问题。
但他完全没有将人考虑进去,仿佛就在“玩弄”建筑,“玩弄”美院的在校师生。
“活着”的建筑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水岸山居
“活着”的建筑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水岸山居
小麦
【期刊名称】《室内设计与装修》
【年(卷),期】2014(000)008
【总页数】8页(P72-79)
【作者】小麦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传统水墨画在现代建筑中的表现--列举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和王澍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J], 呂思训
2.尊重本土营造r——以王澍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水岸山居"为例 [J], 万骁骁
3.自然视角下的建筑传统文化回归——解读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J], 麻响箭
4.论\"在地性\"建筑与其营造手法——以王澍作品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为例 [J], 刘彤
5.现代建筑空间的整体性与断裂——论中国美院象山南校区建筑群的空间类型 [J], 季文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设计家|王澍专辑:隔岸问山
设计家|王澍专辑:隔岸问山“对我来说,每一次的建筑的设计都是一个世界的建造。
”——王澍水岸山居,位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内。
这座入口只有3米高,100万片青瓦连绵遮盖住整个屋面的建筑,承担着学校对外服务的窗口的作用。
王澍把水岸山居称作:瓦山。
“07年象山校园做完,校园有了,但是缺这么一个地方作为学校的一个活动的中心。
从07年一直做到10年,中间做了很多方案。
有一天早上我很早去工作室,坐那喝杯茶,突然就看见了那样一个东西,连续的那个屋顶,就很快画了一个草图出来,就把前面所有的设计全部推翻,所有东西立刻就变得清晰。
'王澍把这段耗费了几年光景打磨设计稿的过程,比喻为酿酒。
王澍钟爱山水,游走四方。
他的所见所闻所思,都成为了他后来的建筑灵感。
“80年代我去湘西旅行的时候,看过一个村子,我现在还记得它的名字叫洞庭西。
一个村子几百户人家覆盖在一个屋顶下面,它所有的屋顶全部是连起来。
连街道上都是屋顶,下雨的时候是所有地方都不淋雨的。
”室内的建筑结构错落有致、蜿蜒曲折,让人仿佛置身在山间游走,这是王澍打造“迷路”空间的基本要求。
“室内采用了暖黄色的夯土墙。
除了保持温度,同时为支撑、切割空间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水岸山居另一个别致的设计,就是整个建筑体屋顶交错的木条。
“自然材料里头新的木结构,我称之为叫小料大构。
这个是环保的一个方向。
怎么样用现代的方法,重新把中国的木结构的一种哲学思想继承下来,这使我利用这个学校里这个机会大胆实验。
这么复杂的做法,一般情况下这是不可能做的到的。
在中国这个条件下,其实都是一群农民工干的。
找到农民工擅长的工艺,完了之后鼓励他们,用他们擅长的做法做,他们很高兴我们跟他们讨论问题,特别激动。
”在前来拍摄水岸山居之前,我们一直听闻楼顶的屋瓦面上有一条“天梯”。
采访中向王澍老师询问,他像个老顽童似得开玩笑:一般都是不告诉人的,看你有没有缘分能上去啦。
兜兜转转在这座迷宫中拍摄数天,最后,在建筑的最深处,一个不起眼的入口,天光折射,才意识到终于找到通往“天梯”的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2012年的普利兹克建筑奖余温未散之时,王澍的又一件作品已经悄然伫立在了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内。
在保护自然传统、保留文化多样的课题上,永远孜孜不倦的王澍,此次将目光集中到了距今几千年的我国古老建筑材料——夯土上。
当全世界都在热衷挖掘新奇的建筑形式,寻求新型建筑材料的时候,只有少数人愿意停下脚步,回头看看,思考建筑的本源和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需求。
建筑是一种载体,做有生命力的建筑,是解决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建筑师王澍曾说过:对于“活”的传统,不能轻言放弃。
留住材料上的时间,留住生命的痕迹,乡土建筑最玄妙的地方就在这里。
水岸山居位于中国美院的象山校区,
是一处背山临水的建筑群,建筑主体全部
采用生土建造,并加入了类似村落的设计,
可以说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夯土现代建筑
群。
关于夯土建筑,根据历史记载早在
40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掌握了夯土技术,
这种传统的建造方法是将生土经过加固处
理,形成结构紧密,坚硬的夯土,进而层层
夯实,用作建筑。
古代的宫殿,土楼等都是
采用夯土技术,事实证明,福建著名的裕昌
楼距今已经600多年了,却依旧坚固。
与
混凝土住宅的保质期相比,夯土建筑如果
保存得好可以存在千年,这样对环境的影
响也就相应地减少了。
从树木和花草的掩映中,可以看到整
个建筑的全貌:曲折的空间,蜿蜒的长廊,
土黄色的夯土建筑墙体,以及以木结构支撑
的灰黑色屋顶和竹条饰面的建筑立面……
回转的空间和大尺度的建筑构件显得古朴
而现代。
这样如诗如画的建筑群,谁又能
想到它仅仅是用打地基时挖出的泥土建造
而成呢。
同时,在整个建筑群中,还能看到
许多旧材料的运用,包括当地一些拆迁老
建筑时留下的废弃砖瓦,石块等。
它们被
回收重新利用起来,以另一种形态重现在
新的建筑当中。
虽然原来的房子不见了,
但原来的记忆和痕迹却到处都是。
因此,
在建筑师看来,这不仅仅是对老建筑的保
护,而是让其以传统和文化载体的形式,继
续有“生气”的活着。
专辑072
AUG
2014
工程名称:水岸山居酒店坐落地点:浙江杭州竣工时间:2013摄
影:张静
01水岸山居全景
02树木和花草的掩映中的水岸山居
073
074
AUG
2014
在水岸山居中,除了建筑之外,还有山有
水,有鱼塘有桥梁……在这个亲近自然的大
环境中,建筑已经不是主体,朴实谦逊的隐藏
在自然之中,这合乎建筑师之前说过的,与西
方建筑学截然不同,在中国传统人文建筑学
说里,自然比房子重要得多的说法,这也正是
建筑师对于环境与建筑关系的理解。
建筑中
除了夯土的主体结构,其余的构建以及装饰
都采用了源于自然的材料。
我们看到包括入
口处、长廊、部分建筑外墙、室内天花墙面等,
大面积的都是以天然竹条饰面。
未经雕琢的
清水泥室内墙面和地面,配合简单的木制家
具让人回归无负担的最自然状态。
同时,回
收来的瓦片摞成的室内外装饰墙面,古朴而
充满趣味。
依靠纵横交错的木结构支撑的灰
黑色屋顶高低错落,一条匍匐其上的长廊将
所有的建筑贯穿起来,走在吱吱呀呀的屋顶
长廊之上,俯视脚下的建筑群落,有种时光倒
流的意味。
075
07巨大的竹条饰面构建出一个门罩08最朴实的材料使建筑回归自然09建筑、自然与人的对话
10、11纵横交错的木结构支撑的灰黑色屋顶高低错落12木结构支撑的巨大屋顶
专辑
076
AUG
2014
在这个建筑中,建筑师很好地回答了
怎样的建筑形式和美学效果能够让人感觉
到既是当地的传统,又存有现代气息的问
题。
正如普利兹克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
爵对王澍的评价一样,他的作品能够超越
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
时的世界性的建筑。
也正是建筑师这份扎
根于中国传统和文化,扎根于平民生活的
心态,才能使他和他的建筑在面对全世界
的时候,可以同别人对话。
这是建筑师又一次对建筑与自然、与
传承、与美学之间关系的探索和实践,也将
成为“美丽中国”的又一次体现。
本次对于
夯土建筑的重新认识和运用,更为全球拥
有传统土建筑的国家和地区,关于传统建
筑的保护和发展给予了全新的启发。
收稿日期:2014.07.14
077
专辑
078
AUG
2014
13酒店内部的楼梯也如同外部的长廊一样,蜿蜒曲折14会议室
15别致的门牌与夯土墙16小景17标准间18双人房19客房会客区
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