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门读后感
韩寒《三重门》读后感(精选4篇)
韩寒《三重门》读后感(精选4篇)韩寒《三重门》篇1接触韩寒的文字都有一两年了,但是现在才开始看他的成名作,他的比喻依旧很新鲜,《三重门》比起《长安乱》《一座城池》还有《1988》,似乎更有故事情节一些,林雨翔像极了我现在的弟弟,胆怯,又好炫,些许叛逆但又没什么资本干大的坏事,跌跌撞撞,磕磕碰碰,又是一个学习生涯。
故事本身是极为平常的,夹杂些浅显易懂的讽刺,是我一直坚持看韩寒作品缘由,像是讽刺教育的那个部分,说“他只属于孟德斯鸠式的人物,不喜欢教育,但思想觉悟还没到推翻现行教育体制的高度。
因为一旦到了这个高度他马上就会被教育体制推翻。
” 不要只说学生,很多老师也深谙现行的中国式教育弊大于利,但是为了浅薄的工资,为了学校的升学率,自己的饭碗,只能乖乖顺从。
在以前广外的日子里面,由于是私立学校,老师的话语权比公立学校的话语权自由些,偶尔有间隙就会抱怨,甚至怒斥填鸭式教育,倏忽又回归平静,因为他们总得为月末那小小的工资条奋斗,为了生存,不总得带着镣铐跳舞的麽?还有一处挺触动我的,是林雨翔进了市重点学校后他的一个朋友说:“怎么叫‘看破红尘’,我看不起那种悲观的人,所谓的看破红尘就是把原本美好的红尘看成了破烂。
”对呀,看破红尘不正是悲观者遭遇挫折消极的通用借口么,有人说不相信爱情,看破红尘,还不是因为还没有遇到美好的爱情,或者没有努力去爱,就说爱情不存在。
他也就是因为看破了红尘所以离我而去,而我还在相信红尘是美好的,但是我不打算改变我的初衷,我始终相信,只要乐观,只要有勇气,红尘怎么看都是美好的,绚烂的,炫目的。
爱情不同于婚姻,也有异于商业,不在于结果如何,过程和付出不更是重要么。
但是,“女人的智慧和爱情诗相对的,爱情多了智慧就少了,这就是古希腊神话中智慧女神雅典娜不谈恋爱的缘故。
”要说智慧与爱情的本质区别,就是理性和感性的区别了,前者有理可循,后者莫名其妙,这种看似矛盾的说理也戳破了我许多密友的恋爱现实。
三重门读后感四篇.doc
三重门读后感四篇如鲁迅一样,林雨翔正是韩寒本人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只不过稍加改变其性格罢了。
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三重门读后感四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重门读后感四篇(一)读韩寒的《三重门》是和这萧瑟的天气一起进行的,窗外的雪纷纷扬扬的,天越来越冷,我的兴趣也在骤降,在未读完全书之前就都当了“逃兵”。
读上去,韩寒文笔的老成和文风的辛辣的确是让人感到眼前一亮,他的阅历,他的思想很难让人想象这本书出自一个18岁的少年之手,但是总觉得他的深沉是那么不自然,那么辛辣的讽刺从这个少年口中说出是那么不伦不类,不尴不尬。
虽然按着韩寒的意图一路笑过来,但阖上书册,却发现能值得回味的快乐并不多。
小说中四处伏击的调侃和存在着语法错误的比喻不仅没有加强小说要表达的思想,反而使得主题显得七零八落,语焉不详。
真正要引起人心灵震撼的力量,在呼之欲出的时候,却又像退潮一样逐渐暗淡。
因为《三重门》,一场有关教育的话题正讨论的如火如荼。
韩寒何去何从,教育又回如何,我想时间证明一切。
三重门读后感四篇(二)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三重门》,这不禁让我有感而发。
我认为书中的主人公林雨翔是个不好学的人。
虽说他小时候是个语文天才,才高八斗,但自从他不再读古文,读起白话文开始,就整天懒懒散散的,成绩直线下降。
林雨翔此时还不补习,于是他混完了小学混初中,混完了初中混高中,同时还喜欢上了漂亮女孩susan。
他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过着日子。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林雨翔小时候的记忆一点点地被抹去,梦想一次次朝林雨翔挥手……我们可不能像他一样,我们需要把心思全部都放在学习上,认真学习,获取知识,不能玩得过分。
现在我们只有好好学习,努力学习,这样我们以后就能玩得兴高采烈。
记得有一次考中环杯,考前一点也没当回事,没有认真复习,最后的结果就是落选了。
《三重门》是一本好书,时刻提醒着我们“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希望大家都能去阅读一下。
三重门读后感四篇(三)很早就想读韩寒是《三重门》了,不过一直都知停留在想的阶段,说实话我一直都知道韩寒是一个勇于批判现实的人,但是当我看完《三重门》之后我才真实地感受到韩寒的现实。
韩寒三重门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韩寒三重门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韩寒三重门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韩寒三重门读后感1《三重门》这本书,是韩寒的成名之作,他往后的著作我也多少拜读一二,从它们之中,并不能确切地说得到了什么,获悉了什么。
看完《三重门》,并不像看完《雾都孤儿》后能感受到当时英国光怪陆离的一面;也不像看完《呼啸山庄》后惊叹人心的复杂险恶。
而这本书,是一种现实,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各式各样的青年人。
说青年人不稳重,浮躁,一点也没错,因为长者们走过的路确实比我们多了些。
可是,我们这一代有我们的个性,有我们的思想,思想应该是不断更新而并非传承。
只有在不断更新的过程中,才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传承下来的思想道德理念固然可贵,可是令人厌恶的一面却无法磨灭。
中国传统理念中,家长为尊,师长为圣,他们的话就是至理名言,对于这些谆谆教导,我们本应无可非议全盘接受。
家长说一,就是一,师长说二,就是二。
而许许多多的家长,都有极强的虚荣心理,他们从小教会孩子,什么叫做谎言,谎言越是动听,就越真实。
新东方的郭将老师曾经告诉我们这样的经历,他说:“你们的家长是不是也是这样,小时候让你们花一下午硬着头皮背一首奇难无比的诗,晚饭过后拉着你的小手到了邻居面前说:‘你们看看,我家这孩儿多聪明,他过目不忘啊。
你看他刚随便翻了一篇诗,随意瞄了几眼,就会背了,来,孩儿,背给大伙儿听听。
’背完之后,赞许声如悦耳的鸟声接连不断,叽叽喳喳、哗啦哗啦。
作为家长的他们心里那个乐啊无法用言语形容,就好像中了百万大奖,嘴里含着永远不会化的蜜糖,那种笑容似乎上了天堂。
而之后就立马把你们拖回家继续苦背诗歌,日复一日干着同样的累活儿,而他们天天享受飞向天堂的快感。
”听罢,我们都笑得前伏后仰,现在想想,感觉这笑话酸味儿浓得很,家长的虚荣心,怎能去损害孩子纯白的内心世界呢?怎能建立在孩子们的痛苦之上?可能举这样一个例子有点偏激,无论如何,家长是尊者,师长是圣人,这个观念仍然会被中国传统教育所坚持着,就好像一块溃烂的肉,你无法阻止它继续溃烂下去,最终愈演愈练。
《三重门》读后感(5篇)
《三重门》读后感(5篇)《三重门》读后感篇一韩寒作家的《三重门》出版于20xx年,当年的这把自由之火烧出了200万册的销量。
韩寒作家上初中就发表文章,以体育特长生身份进入上海松江二中,读了两年高一却连续两年挂课七门,最终于20xx年退学。
他的《三重门》是不是更像自己当年的心路历程呢?《三重门》没有太过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太紧张的节奏,象极了我们生活中朝夕相处的学渣学霸父母师友。
林雨翔,饱读诗书,学富五车,但是又低调胆小,内心戏充足。
马德保,没有太多真才实学,可是总归在一群庸人的小镇上中绝世而独立。
Susan,鹤立鸡群的美才女,对林雨翔鼓励启迪,是林雨翔的力量源泉。
沈溪儿,叽叽喳喳,就喜欢玩味些不小心牵线搭桥帮小姐欲说还休的桥段。
罗天诚,不近女色不恋红尘,自带深沉,只在见到喜欢的美女时流露点人性的烟火之气。
谢景渊,勤奋的书呆子,没有好的家世,凡事只能靠勤学苦练。
钱荣,富二代,有资源优势,傲视群雄,谈情说爱却不耽误他日精月进,跟林雨翔是死对头。
姚书琴,“妙绝师太”也难过美男关。
他们是不是像极了你学生时代身边的性格各异的同学?而且,他们之间或相互嫉妒倾轧,或相互揭底拆台,或相互鼓励取暖。
还有他们的父母,为了孩子的成绩报班吧,奔走吧,找出路吧,总归都是使出十八般武艺,想办法给孩子铺就一条又红又专的光明大道。
然而,我最爱极了《三重门》里的各种大调侃小尖酸的韩氏幽默,比如:“马德保培育成功这性格(胆小怕事)比林雨翔多花了三十年,可见走了不少冤枉路。
”“不漂亮的女孩子撒的娇,则像我国文人学成的西方作家的写作手法,总有走样的感觉;看她们撒娇,会有一种罪恶感,所以男的都会忙不迭答应,以制止其撒娇不止。
”“体育生像是历代鬼怪小说里妖怪变的人,总有原物的迹象可寻,不能靠缄默来掩人耳目——每天去训练就是一个铁的事实。
”“正步走时队伍像欧洲海岸线,主席台上的领导直摇头。
结果这个耻辱没能保持多久,被后面的几个班级连续刷新,主席台上的头摇累了,索性坐看云起,懒得再摇。
三重门读后感优秀6篇
三重门读后感优秀6篇《三重门》读后感篇一近段时间闲来无事,将儿子高中阶段买的一摞书拿来看看,感受下当时的他思想轨迹。
之前他买的书我也看过,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未做思考,所以读后的印象是不痛也不痒。
抽出的第一本书是《三重门》,是中国当代作家韩寒假所著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该书通过少年林雨翔的视角,向读者揭示了一个真实的高中生的生活,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展现开来,体现了学生式的思考、困惑、梦想。
《三重门》的名字来自《礼记·中庸》——"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
“三重”指的是“礼仪”,“制度”和“考文”。
作者年轻时为了如何让书名显的有文化一点,经过反复的思量,才取下了这个为人多次误读为“三种考试,三道门”的名字。
本书创作于韩寒出道之时,韩寒当时还只是一个小有名气的"混混",他放荡不羁,他出言无忌。
学习不好,却偏偏有着写作的才能。
他在当时的教育体制之下不堪重负,有所感概,又没有人阻止他去思考,于是他的独特的思想便如脱缰野马,把一腔情绪发泄于纸张上面。
以自身的经历为主角背景,创造了林雨翔这个角色,也把新一代的年青人的叛逆思想写得入木三分。
小说也并非作者的刻意之作,在韩寒看来这是一个"巨大的历练",用以锻炼他的"写作能力"和"硬笔书法水平"。
读完后我总算找到高中阶段翰身上的痞气与油气从何而来,作者及男主人公身上某些特质翰同学还真的有,不知是看过后模仿还是这个阶段的小男生都有这种共性的毛病。
那时的翰钟情于此部小说也不无道理,他从小学开始,写作及语言表达这块能力一直强于其他科目,小学时期还是我们当地报社“校园小记者”,所写文章优先能在报纸上发表,翰因此小收一笔稿费。
后发展为小记者可三不知参加校外活动出外参观或游玩,翰参加过几次,后因不服从组织纪律,难以管教,报社就改换他人了。
到了初中翰写作水平仍遥遥领先其他学科,每次考试作文分扣得都较少,语文与英语一直保持稳步有升的状态,他学语言确实较为轻松。
三重门读后感(通用10篇)
三重门读后感(通用10篇)三重门读后感(通用10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重门读后感(通用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三重门读后感篇1读韩寒的《三重门》是和这萧瑟的天气一起进行的,窗外的雪纷纷扬扬的,天越来越冷,我的兴趣也在骤降,在未读完全书之前就都当了“逃兵”。
读上去,韩寒文笔的老成和文风的辛辣的确是让人感到眼前一亮,他的阅历,他的思想很难让人想象这本书出自一个18岁的少年之手,但是总觉得他的深沉是那么不自然,那么辛辣的讽刺从这个少年口中说出是那么不伦不类,不尴不尬。
虽然按着韩寒的意图一路笑过来,但阖上书册,却发现能值得回味的快乐并不多。
小说中四处伏击的调侃和存在着语法错误的比喻不仅没有加强小说要表达的思想,反而使得主题显得七零八落,语焉不详。
真正要引起人心灵震撼的力量,在呼之欲出的时候,却又像退潮一样逐渐暗淡。
因为《三重门》,一场有关教育的话题正讨论的如火如荼。
韩寒何去何从,教育又回如何,我想时间证明一切。
三重门读后感篇2在五年级时我第一次接触了韩寒的作文当时我觉得十分有意思。
后来又经过妈妈的介绍读了韩寒的经典著作《三重门》。
三重门主要讲了本书通过少年林雨翔的视角,向读者揭示了一个类真实的高中生的生活,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展现开来,体现了学生式的思考、困惑和梦想。
韩寒以自己的方式思考着、激动着、愤怒着、抗争着、改变着,透过那些犀利的、尖锐的甚至是刻薄的语言,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天才少年的灵光闪现。
我知道了三重门指的是:第一重——亲情第二重——友情第三重——恋情第一重——亲情写出了亲情,是一个永不衰退的话题。
人有百种,对亲情的感悟就有百样。
在韩寒的笔下,我看到了他对大多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抵触心理:林雨翔的父亲会在儿子年幼时逼迫他阅读中华文明历史的结晶,也同样在儿子中考在即时,让他上补习班,花重金买补脑、增长记忆的营养品,力求在中考中能发光发热,但他们却忽略了人类最简单也最浓厚的情感。
《三重门》读后感范文5篇
《三重门》读后感范文5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简单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重门》读后感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三重门》读后感范文5篇(一)读韩寒的《三重门》是是在高一的暑假。
韩寒文笔的老成和文风的辛辣的确是让人感到眼前一亮,他的阅历,他的思想很难让人想象这本书出自一个18岁的少年之手,但是总觉得他的深沉是那么不自然,那么辛辣的讽刺从这个少年口中说出是那么不伦不类,不尴不尬。
虽然按着韩寒的意图一路笑过来,但阖上书册,却发现能值得回味的快乐并不多。
小说中四处伏击的调侃和存在着语法错误的比喻不仅没有加强小说要表达的思想,反而使得主题显得七零八落,语焉不详。
真正要引起人心灵震撼的力量,在呼之欲出的时候,却又像退潮一样逐渐暗淡。
因为《三重门》,一场有关教育的话题正讨论的如火如荼。
韩寒何去何从,教育又回如何,我想时间证明一切。
其实,我觉得《三重门》这本书还适合那些教育部门的权威,那些有免费好车的人,那些“李刚”,希望他们从中能得到一点东西吧……《三重门》读后感范文5篇(二)看了《三重门》后仿佛在回忆过去,而读主人公林雨翔时,我感觉到了他性格有些跟我很相似。
正如后记中写的:这就是生活。
的确,在这本书里作者写的都是实话,出自作者的肺腑之言,所有的语句都是直白、尖刻的。
人物林雨翔表现出的是一个少年的狂傲、一段青春的不羁。
也许这是一个典型的心理年龄,十多岁的少年处在一个不安分的年龄,爱表现、爱出风头、有一定的才华与能力,希望得到老师与同学的赞美,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所以林雨翔想树立的是一个独立完全的自己。
对于赏识自己而自己不喜欢的老师,为了达到某些目的,仍然会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在现在看来也许这不能叫无情,而且这种名字为“现实”。
与我们这些同龄人相处,父母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是父母把我们的饮食起居包办了的。
三重门读后感-三重门读后感心得体会
三重门读后感-三重门读后感心得体会《三重门》里写得是一个学生——林雨翔,由初中升入高中,这段时光里的故事。
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三重门》读后感心得体会五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三重门》读后感【1】自己也不是很了解韩寒是何许人也,但也略听过他的名字。
至少“当代青年领袖”这个名号在高中的时候还是知道的。
当然,我也不知道他是否读完了整个义务制教育阶段(小学,初中,高中),但是从《三重门》里的东西来看,这厮应该有所见,有所闻吧。
我倒是完完整整的从幼儿园读起,一直到高中毕业。
的确,中国的应试教育就像旧时女人裹脚,裹完才发现走起路来一摇一摆,可是已经没法恢复了。
但是,现在在大学里的我往回想,在记忆里最深刻的学习时段还真是高中三年。
什么原因那就不细谈,不是因为高中老师说过“当你毕业后,回想起来最深刻的是高中”,也不是什么高中那些美好的读书时光,就我而言,比起小学,初中以来,高中更让我自信了,也或者是初中和小学记忆力太差,记不住,高中才是真正发育阶段,这样理解也行。
现在看来,最最怀念的是高中时候和同学打闹的情形。
自然我没有像林雨翔那样为了过度的证明自己(的确是过度的证明自己)而和他人斗气,去挣些没必要的东西。
而且,我很庆幸自己在读高中以前没有沾染所谓的“文人之气”,没有说中文时乱用英语代替词语什么的,初中在那郊区读的好处就是读完后你啥也不懂。
完了,写了半天写自己了。
这不是读后感吗?反正我写读后感一向都是没有任何思绪。
初中的假期作业中写的读后感基本都被老师当差文扔了回来,接着就被当草稿纸了,自然没有用来当草纸,那太浪费了。
你想想,一个本子要五毛,写完作文后利用最后的空间,连老师打的'勾勾叉叉也不放过,这不是国家倡导的节能减排吗?完了,又写过头了。
哎,算了,继续写下去估计应试教育阶段的生活也给全端出来了。
不敢否认应试教育的确很恶心。
但是我也是从应试教育中混过来的人。
虽然没有资格去乱评论他人的书,但总是触景生情,这景,好的写手是能够通过文章表现出来的。
读《三重门》有感精选8篇
读《三重门》有感精选8篇读《三重门》有感篇一《三重门》,单是书名,就让你浮想联翩:它代表什么?作者是怎么想到的?讲了什么事?……带着这些疑惑,我走进《三重门》,了解了作者韩寒。
《三重门》的作者韩寒,不仅是一个优秀的作家,还是一名职业赛车手呢!初中开始写作和投稿,曾获新概念作文比赛第一名。
1999年出版首部长篇小说《三重门》,创畅销纪录。
韩寒是一个充满正义感的人,也颇有争议——经常和别人打口水战,但坚持于梦、乐观坚强是他永恒的信仰。
在这本书中,主要介绍了林雨翔的初高中生活,但这也不得不从他童年说起。
伙伴们在铁路上玩耍时,他却被父亲逼迫背《史记》、《中庸》,在初中升高中时,林父托了关系,让雨翔以体育特长生的名义意外的进了市重点,而susan为了和林雨翔上同一所学校,故意漏掉了五道题,与市重点失之交臂。
谁知命运如此阴差阳错!雨翔知道了实情,且在市重点,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心里非常烦,徘徊在夕阳中……掩卷深思,想着小说最后消融在夕阳里落寞的主人公——林雨翔,虽然他不适应当时的教育,不喜欢理科,但文学素养却是极高的,他写出的文章是一等一的棒,还获得全国一等奖。
他写的之所以非常的有韵味,这源于他看书多,而且从小培养的文学素养,让他妙语如珠,信手拈来。
一个人不管天赋如何,多读书总不是一件坏事。
只要从小多看书,作文才能棒。
开卷有益。
这本书不仅成功塑造出一个个性鲜明的主人公,而且语言非常幽默,让人耳目一新。
不仅能使快乐的人大笑不止,而且能让难过的也开怀大笑。
比如林雨翔生活的小镇只有一个学校,“那学校好比独生子女”。
在佯装给同学讲题,等他脑袋开窍,却“仿佛保险柜的门,一时半会开不了。
”那恰当的比喻真的是如虎添翼,让文章平添几分幽默,更引发思考!韩寒说:“我是金子,我要闪光的。
”他虽然不接受传统的教育,但他独一无二的性格依然使他闪光。
你,我,都可以成为闪光的金子。
读《三重门》有感篇二《三重门》是初二的时候看的,那时的韩寒是社会的话题,是风头人物。
[读后感]三重门读后感5篇
[读后感]三重门读后感5篇三重门读后感三重门读后感(一):《三重门》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已经微微泛黄了,我原本对于《三重门》没有太多的兴趣,它在书架上完全处于摆设状态,但,从寒假时我无意看到书的序言的那一刻时我就对这本书有了浓厚的兴趣,“啊,这本书的序是曹文轩写的啊!”看完书的序,我长叹一声:“怎样以前没看到这本书呢,该死该死,曹文轩能够对于韩寒所写的这本书有极大的好评,那这必须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书了。
”我放下了手中的事儿,开始阅读这本书。
看着韩寒的简介我不由一惊,六门功课高挂“红灯”而留级,这个韩寒是何许人?留级生的身份却以一篇《杯中窥人》获得了大赛一等奖!看完简介我明白了,这本书是韩寒以自我为真实写照而写。
随后,我开始阅读这本书了。
因为对此书的浓厚兴趣,我花了不到两个星期就看完了,晚上睡觉时看,早上起床看,甚至连上厕所时都会看,只要有时间我就会捧上这本书来阅读。
妈妈说:“你这么如饥似渴的看书,真是少见啊。
”这本书写了林雨翔一九九五年到二零零零年的事儿。
林雨翔善于文科,父母为了让他能够考上重点中学给他买补品,报补习班,但他没有考上,而在父母的“努力”下,林雨翔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进入了市南三中……读后,我感叹道:“难怪曹文轩会给出如此好的点评,这本书完完全全的道出了生活。
”我认为,韩寒的笔,十分的尖锐犀利老成,倘若我不看作者简介,我还以为韩寒是位老爷爷,谁让他的那么悲观和犀利呢?有好多句子都让我惊讶,这还是一位年幼的韩寒吗?怎样这么悲观?我记得有一个句子是这样的:当一个人要死的时候,什么名,什么利,什么爱,什么恨,都是棺木上的一缕尘埃,为了一缕尘埃而辛苦一辈子,值吗?还有一句是这样的:做人,要么大俗,要么大雅,半俗不雅是最痛苦的了。
这本书中的好句段多得数不胜数,记得结尾处讲到:走还是不走呢?也许放开这纷纷扰扰自在一些,但不能放开——比如手攀住一块凸石,脚下是深渊,明知爬不上去,手又痛的流血,不明白该放不该放,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
韩寒的三重门读后感
韩寒的三重门读后感《三重门》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林雨翔的中学生。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韩寒的三重门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韩寒的三重门读后感(一)初次开始阅读这本书,并非出自我本意,甚至准确点来说有点被逼迫的倾向。
原因不用说,当然是来源于我们可爱的中文老师细心地想让我们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不忘母语。
关于这一点,对于已经开始感到词穷的我来说,甚是理亏,于是只能点头哈腰的握手同意。
说来也奇怪,原本只是想要大概看一下简介然后就草草了事的想法立即在看到第三章左右的地方消失的云飞雾散,一点影子都没有了。
《三重门》完全不符合当今正在流行的校园青春风和古代穿越风;也跟幽默搭不上太多关系。
却不知有什么魔力能让一直不愿意看批判风格的我,几乎痴迷的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直到看完。
当时针缓缓的指到十二点时,我轻轻地合上了电脑,靠在椅背上努力想让自己放松放松。
但不知怎么的,脑子里面乱如团麻。
不得不说我对于《三重门》最后的结局感到困惑和不解。
而且这个疑问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如同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在故事中,韩寒把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很多弊端和缺点都凸显在了男主人公和他周围的朋友身上。
学生们错误的把读书理解为为了以后好挣更多的钱,而并非为了充实他们的内在和培养他们所散发出的气质。
可见这些孩子的家长也并非了灌输什么正确的信息以及做出良好的榜样。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就是当林雨翔其中的一个朋友自豪地对他说读书有屁用,读书不就是为了有钱吗?都有了那还读屁书?林雨翔不语,但是我们可以大致揣摸出他当时的心情不是在心理默默地认同就是辱骂他太过骄傲,只知道仗着自己父母有钱就到处鬼混。
“反正我爸有钱…”“反正我认识谁谁谁…”“我就不…你也不能拿我怎么样…有本事去找我爸妈…”自打出生到现在,我都数不清到底听过多少个人用一种傲慢,居高临下的语气对一些家庭条件比自己差的同学或是学校任课老师这样说了。
但是平心而论,这些钱真的都是属于你的吗?很显然的,钱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
三重门
三重门《三重门》读后感(一)周五,我在网络上开始拜读韩寒的大作《三重门》了,当我跟我爸说我在看韩寒的文章时,他的第一反应是“你还看得懂韩寒的文章?”我笑而不语,其实当时我是惭愧的,因为我心理清楚,韩寒的文章绝对没有表面读起来那么简单,其中有着对社会,对人性的讽刺,然而即使我知道有这些含义,却仍然读不出那层味道,只要当明确地有“中国的教育制度就是这样。
”的文字出现时,我才能发现,所以的确是惭愧。
其实我对韩寒的了解是很浅的,比对毛主席的了解还要浅。
尽管我对毛主席也不是了解多少。
说实话,读韩寒的文章时,目前的我有一种骄傲的感觉,感觉读他们这种作家的文章是很高尚的,我的思想是很进步的,尽管事实并非如此。
我是第一次读《三重门》,以我的水平,我只能将它当作一篇校园小说,写到这里,真心感觉我的觉悟低,可即使是这样,有很多的文段都被我无情地跳过了(对不起韩寒)。
原本还指望能写出点东西来,至少像个半篇读后感,尽管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经自己这么一分析,还是算了,不要拆了自己的台面。
我在想,如果我哪天能读懂韩寒的文章了,那我也许已经完全浸没的社会这滩浑水里了。
写这种东西完全是受胡佳凌同学的启发,引用她的原话:“每个人都会遇到那么一些事,只是这个时候的我就会慢慢地静下来,思考一下。
直到下一次坐在书桌前无所事事的时候,便会又想起来,于是记录下我所生活的点点滴滴。
”我才写完没几篇就急于摘出一篇发表了,呵,人还是要面子的动物啊,自以为有点成就就急于炫耀了。
写到这里,自己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三重门》读后感(二)韩寒的长篇小说《三重门》刚一问世,就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在中学生中更是捧客如云。
读了这部小说之后,我为韩寒丰富的学识与超时代的文学素养深深折服。
但我认为,同他那精彩万分,无懈可击的杂文《杯中窥人》,《穿着棉袄洗澡》相比,《三重门》实在是大为逊色。
韩寒的知识应该是丰富的,所以他的小说随手拈来就有很多东西。
只是,一涉及到社会场面的描写,多少就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了,很典型的就是在小饭馆里看朋友打架的那一情节。
三重门读后感四篇
三重门读后感四篇,欢迎大家阅读。
三重门读后感四篇(一)读韩寒的《三重门》是和这萧瑟的天气一起进行的,窗外的雪纷纷扬扬的,天越来越冷,我的兴趣也在骤降,在未读完全书之前就都当了“逃兵”。
读上去,韩寒文笔的老成和文风的辛辣的确是让人感到眼前一亮,他的阅历,他的思想很难让人想象这本书出自一个18岁的少年之手,但是总觉得他的深沉是那么不自然,那么辛辣的讽刺从这个少年口中说出是那么不伦不类,不尴不尬。
虽然按着韩寒的意图一路笑过来,但阖上书册,却发现能值得回味的快乐并不多。
小说中四处伏击的调侃和存在着语法错误的比喻不仅没有加强小说要表达的思想,反而使得主题显得七零八落,语焉不详。
真正要引起人心灵震撼的力量,在呼之欲出的时候,却又像退潮一样逐渐暗淡。
因为《三重门》,一场有关教育的话题正讨论的如火如荼。
韩寒何去何从,教育又回如何,我想时间证明一切。
三重门读后感四篇(二)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三重门》,这不禁让我有感而发。
我认为书中的主人公林雨翔是个不好学的人。
虽说他小时候是个语文天才,才高八斗,但自从他不再读古文,读起白话文开始,就整天懒懒散散的,成绩直线下降。
林雨翔此时还不补习,于是他混完了小学混初中,混完了初中混高中,同时还喜欢上了漂亮女孩susan。
他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过着日子。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林雨翔小时候的记忆一点点地被抹去,梦想一次次朝林雨翔挥手……我们可不能像他一样,我们需要把心思全部都放在学习上,认真学习,获取知识,不能玩得过分。
现在我们只有好好学习,努力学习,这样我们以后就能玩得兴高采烈。
记得有一次考中环杯,考前一点也没当回事,没有认真复习,最后的结果就是落选了。
《三重门》是一本好书,时刻提醒着我们“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希望大家都能去阅读一下。
三重门读后感四篇(三)很早就想读韩寒是《三重门》了,不过一直都知停留在想的阶段,说实话我一直都知道韩寒是一个勇于批判现实的人,但是当我看完《三重门》之后我才真实地感受到韩寒的现实。
《三重门》读后感800字5篇
《三重门》读后感篇1韩寒的长篇小说《三重门》刚一问世,就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在中学生中更是捧客如云。
读了这部小说之后,我为韩寒丰富的学识与超时代的文学素养深深折服。
但我认为,同他那精彩万分,无懈可击的杂文《杯中窥人》,《穿着棉袄洗澡》相比,《三重门》实在是大为逊色。
韩寒的知识应该是丰富的,所以他的小说随手拈来就有很多东西。
只是,一涉及到社会场面的描写,多少就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了,很典型的就是在小饭馆里看朋友打架的那一情节。
用了大段的文字来描写双方如何互丢“生煎”,写得索然无味且毫无真实感。
或许是到最后他自己也写得无趣,于是赶紧把笔锋一转,让主人公逃离现场,呵,什么都解决了。
韩寒在《三重门》的序中提到,他是用了知识来代替生活阅历的不足。
但我认为,阅历方面的东西是永远无法替代的。
所以,稍加留心就可以发现,在韩寒的小说中凡涉及到现实社会的情节,多是零星几笔,不敢多作停留。
韩寒的书中充满了智慧的语言,让人忍俊不禁,却又引人深思。
可惜这种风格没能坚持到最后,当小说过半后,写到林雨翔进入市南三中起,也许是作者的智慧已经用尽了,也许是这段故事与他当时的处境太相近了,以致他无法如上帝般远距离地看着书中的人生。
没有了距离,太贴近的故事似乎使韩寒写的时候施展不开,雄心勃勃地拉出的几个人物,如和主人公同为体育生的几个同学,都无力再深入写下去了,—隆重的出场,却无力的退出。
韩寒的小说中还有相当重的模仿痕迹,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
感觉上,韩寒似乎是边看着《围城》边琢磨着如何下笔的韩寒写林雨翔,说他的获奖是从旅游手册中翻过来的,说他评论着那首卧梅诗时候的尴尬,说他想争夺文学社社长时的处心积虑……一点情面也不给,把主人公一点一点地剥了皮,揭出他内心的软弱,无能和虚伪来,明明白白的钱氏风格。
即使是小说的主人公林雨翔也都充满了方鸿渐的影子,没有了自己独特的形象。
更糟的是,到了最后,韩寒终于不忍心再对小说的主人公刻薄下去了,竟让女主人公Susan爱上了他,结尾的那几个电话,真是坏了他的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三重门读后感在愉快的心情下读完了韩寒的作品《三重门》,再一次感受到韩寒的幽默。
这种幽默的力量真的勾起了我美好的回忆,把我带回到情窦初开的花季雨季。
说到主人公林雨翔不得不从他的童年说起。
快乐的童年人似乎都差不多,痛苦的童年各有各的不同。
林雨翔的童年直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痛苦的噩梦。
当村里的同伴都在铁路边玩耍的时候他被文绉绉的父亲关在黑暗的阁楼中,在孤独与痛苦中一遍遍地背诵着诸如《史记》《大学》等古文。
他必须始终听父亲的教导——现在背得滚瓜烂熟,以后就出口成章了。
也因为这样,在小学时代,他是出了名的神童。
随着林父的升迁,雨翔的中学年代是在城镇中渡过的。
因课业繁重他感到学习很吃力,他已没有了资本让同龄人称他为神童,他失落极了;原本美满幸福的家因林母整天整夜的玩麻将,一无心思料理家务,二无心思管教小孩,最后闹得鸡犬不宁,在这种吵闹中,雨翔从小孤寂的心更加寂寞无助;花季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然而又伴随着无限的烦恼。
就在升高中的那一年他被Susan深深地吸引了,然而他只能把那种爱慕之情暗暗地放在心底,一遍一遍地思念。
就因为这样那样的种种原因他中考失败,没能考上高中。
最后无耐被父亲用钱送到市重点高中。
在市重高中他显得更加彷徨。
他基础太差而且无心学习,他逐渐堕落。
好似在他的生命中什么都不顺,什么都不好。
面对着生活的坎坷他该如何抉择,他该怎样冲破层层关卡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天地?韩寒描写的这个人物可以说是当代中学生的代表,很多中学生都可以看到自己的缩影,或从小就被父母逼着读书写字,没有闲暇的时间;或父母感情不合闹离婚;或父母恋上赌博,对这个家不管不问;或学校根本就没有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不断给孩子因压增负;或在情窦初开的时期被感情困扰着……总之,《三重门》就好像在描写我们自己的故事,我们与林雨翔一样是故事的主人公。
那么,主人公林雨翔的命运将会怎样呢?也许作者想留一个广阔的空间让我们去想像,也让我们反省省,他并没有在故事的结尾道出林雨翔的抉择。
林雨翔何去何从?当代的中学生像林雨翔一样叛逆的中学生该何去何从?有这样一则故事引发了我的思考,香港着名歌星邝美云,曾参加香港小姐竞选,获得第三名。
在竞选期间,记者提了一个叼钻的问题,“你读书时成绩不好,你是否很笨?”这个问题的确棘手,可是邝美“你们注意到没有,读书时成绩一流的毕业后干什么?云的回答却发人深思。
她是这样回答的:可能当工程师、律师、医生;而成绩二流的毕业后干什么呢?他们中很多人却当了那些工程师、律师、医生的老板。
”的确,我们无需烘烘烈烈,在保持一颗纯真的心下我行我素就是最时智的选择!篇二:三重门读后感花了一个寒假读了韩寒的书,虽然韩寒这个名字已经“红”了好些年,但是,直到最近,我都才有机会拜读他的任何一部着作。
也许他有些坏,也许他有些叛逆,也许他还有点才华,也许他有些忧郁,也许他有些思想过度,也许他有些不太合众。
太多的也许构成了他与众不同的学生生活。
就是他,与现代中学生不同,但又有些共同点的“高材生”——韩寒。
他是中国最年轻的小说家之一,出版了许多本震撼中国文坛的经典学生小说,他的成名作《三重门》是他第一本出版发表的小说,由于文中的言语之犀利、老练,让人难以想象这竟出自一位高中生之手。
《三重门》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林雨翔的中学生。
如鲁迅一样,林雨翔正是韩寒本人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只不过稍加改变其性格罢了。
小说开头介绍雨翔的“出处”,是一位小镇中学的初中生。
他在他父亲的“教导”下,对古文略有了解,文科长于理科,于是参加了校文学社,在志同道合的马老师指导下,他以一篇急急忙忙赶出来的作文竟然意外地获得了全国作文大赛一等奖,可见其功底深厚。
中考前夕,他的父母为了他能考上市重点高中,花尽了心思,找人为他恶补了一段时间,补课费就达五千多元,还不包括这样那样的补品。
他的心思不全在学习上,除了学习,还在为了一个叫Susan 的女孩“劳心劳力”。
虽说如此,她也鼓励雨翔努力学习,并说三年之后在清华园见。
雨翔的心愿是和她考上同一所高中,而他在父母的“努力”下——搞了个体育特长生,打了几万块钱的红包,跌跌撞撞地进入了市南三中。
但阴差阳错的是Susan以三分之差,无缘市南三中的门槛,与雨翔擦肩而过,雨翔后悔不已。
挤进了高中后,但他的学习是每况愈下,几门功课高高挂起了“红灯笼”,照亮了前面黑暗的道路。
可他哪知,Susan是特意为了他才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市南三中的录取通知书,甘愿放弃十分的题目。
雨翔也只好无奈。
韩寒的学生生活也许就是如此,经历了跌宕起伏,有失有得,光辉暗淡的崎岖生涯。
也许只有如此,他才能写下这么有哲理性的小说。
从文中不难看出韩寒思想的超前,他对中国的教育有着深刻的批判。
他以老练、犀利、并带有幽默性的言语,对学生生活的进行全方位了概述。
我在想为什么韩寒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是什么支持他?哪来的勇气?哪来的精神支柱?他是察觉到了自己的智慧——有智慧在助他。
有了智慧,一切都会变成另一副模样,一切都会有另一种说法。
其实每个学生都应该对自己的学校生活有种独特的见解,而不是就像老师所说的中学生活多姿多彩,他们是过来人,他们与我们的时代已经不同了。
他们对学校的感触更多的还留在他们的那个时代。
不会每个学生的学校生活都和老师说的那样,不会每个学生都像一些人一样有故事般的校园生活,其实说它枯燥,也不恰当,只不过是学生为了去更好的学校而给自己的一种负担。
中学生活应该给学生一种自己的见解,应该让学生形成这种见解,无论是对是错。
这种见解都会在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路中改变,在遇到了社会上的坎坷后产生新的或者更全面的认知。
中学正是一个让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人生观,社会观等等的一个过渡过程,当我们踏上社会后会有新的认识,其实中学完全可以不用这样对学生熏陶,因为一个中学生的观点不是那么容易被改变,如果有人轻易就会改变,那么他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学生《三重门》体现了不少现代学生的想法,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需要与时俱进,多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尽心尽责的把工作做到更好。
篇三:三重门读后感初次开始阅读这本书,并非出自我本意,甚至准确点来说有点被逼迫的倾向。
原因不用说,当然是来源于我们可爱的中文老师细心地想让我们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不忘母语。
关于这一点,对于已经开始感到词穷的我来说,甚是理亏,于是只能点头哈腰的握手同意。
说来也奇怪,原本只是想要大概看一下简介然后就《三重门》草草了事的想法立即在看到第三章左右的地方消失的云飞雾散,一点影子都没有了。
完全不符合当今正在流行的校园青春风和古代穿越风;也跟幽默搭不上太多关系。
却不知有什么魔力能让一直不愿意看批判风格的我,几乎痴迷的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直到看完。
当时针缓缓的指到十二点时,我轻轻地合上了电脑,靠在椅背上努力想让自己放松放松。
但不知怎么的,脑子里面乱如团麻。
不得不说我对于《三重门》最后的结局感到困惑和不解。
而且这个疑问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如同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在故事中,韩寒把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很多弊端和缺点都凸显在了男主人公和他周围的朋友身上。
学生们错误的把读书理解为为了以后好挣更多的钱,而并非为了充实他们的内在和培养他们所散发出的气质。
可见这些孩子的家长也并非了灌输什么正确的信息以及做出良好的榜样。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就是当林雨翔其中的一个朋友自豪地对他说读书有屁用,读书不就是为了有钱吗?都有了那还读屁书?林雨翔不语,但是我们可以大致揣摸出他当时的心情不是在心理默默地认同就是辱骂他太过骄傲,只知道仗着自己父母有钱就到处鬼混。
“反正我爸有钱…”()“反正我认识谁谁谁…”“我就不…你也不能拿我怎么样…有本事去找我爸妈…”自打出生到现在,我都数不清到底听过多少个人用一种傲慢,居高临下的语气对一些家庭条件比自己差的同学或是学校任课老师这样说了。
但是平心而论,这些钱真的都是属于你的吗?很显然的,钱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
若不是自己父母在外面劳心劳力,到处奔波,如今的孩子们怎么会这么幸福?不光是现在的学生对于学习开始产生抵触情绪或是受到了中考,高考制度的局限而出现偏科问题。
就连老师和学校也是对于很多容易给别人带坏榜样的“差生”和“有靠山的学生”整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他说对就对,就是错了也勉强算对。
凭着这样的现象逐渐增多,那些天天被欺负又有苦说不出的学生只能默默忍受着一切,把痛苦扛在肩上,含在嘴里。
林雨翔就很明显的成为了众多“牺牲品”中的一个代表。
别人泼了水他没阻止也要被训;明明是对方先跟他过不去却反而因为一点小小的抵抗落了一个准备接受处分的下场。
中国古代着名的文学作品之一三字经里面写道:子不教,父之过。
正所谓孩子如果有问题,那肯定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出自于他的父母。
林雨翔的父母从小对自家儿子抱有很大希望,天天逼迫他背古文,背经纶;却很少真正的给予他过专属于家人的温暖和爱。
林父不懂装懂,只收藏而不看书。
虽然韩寒基本没有怎么描写到林雨翔到底受了多少他父亲的影响,但是我坚信这种行为只会让孩子走进误区,甚至步入迷途。
作为父母和老师,最应该做的事是让孩子在一个快乐单纯的环境下健康的成长;而不是跟株歪脖树一样,都站在悬崖边上了也不知道抢救。
有时候多听听孩子的想法不一定是件坏事;既能帮助他解决烦恼,又能在同时间减少代沟,增加感情。
一举多得的美事,何乐而不为呢?关于结局的部分,在经过多次反复地思考和仔仔细细地把整本书又嚼了一遍后,我终于发现为什么韩寒只留给人们一句“一张落寞的脸消失在夕阳里”,而不是把结局写的皆大欢喜,光明的这一边终于战胜了邪恶势力了。
这本书是一本能够被称为文学现象的书;同时它也的的确确的反应了中国中学生最真实的一面。
如果韩寒真的把结尾写的太过美好反而会让人觉得有些虚假,毕竟在全中国现在还依旧肯说实话,又有胆量把它写说来的人不多了。
《三重门》不尊为经典之作,却也是一本少见难得的好书。
希望这本书在开导了我的过程中,同样点化了下一个即将要看或是已经在看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