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实验作业

合集下载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植物生态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对不同植物的观察和比较,掌握植物在生态系
统中的作用和适应性。

实验材料:五株不同种类的植物,土壤,水
实验步骤:
1. 准备五个相同大小的花盆,分别装上土壤。

2. 将五株不同种类的植物分别种在花盆里。

3. 每天给每株植物适量的水,控制花盆内的湿度。

4. 每天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叶片的颜色、数量和大小。

5. 在实验结束时,比较五株植物的生长状况,分析其中的差异。

实验结果:五株植物的生长情况各有不同,其中有些植物的叶片颜色十分鲜艳,生长也较快,有些植物的叶片颜色暗淡,生长缓慢。

在细致的观察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以下三个现象:
1. 植物与环境的适应性
每种植物都有自己适应的生存环境和生长条件。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几株叶片颜色鲜艳的植物在日光充足、土壤湿润的条件下生长得较为茂盛,而另外几株叶片暗淡的植物却在光线不充足、土壤缺乏养分的情况下生长稳健,说明它们已经适应了环境的不同变化。

2. 植物对水分的需求
水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品,但数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在实验中,我们控制了每株植物得到的水量,发现一些植物的叶片变黄、枯萎,说明缺少水分,一些植物的生长较快,说明有充足的水分,这再次证明植物对水分的需求不同。

3. 植物的相互作用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有些植物在与其他植物共生的情况下生长得更为茁壮,而有些植物却相反,说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它们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这次植物生态实验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了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和生长方式,对于我们今后研究和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帮助。

生态学综合实训实验报告

生态学综合实训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深入理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 掌握生态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包括野外调查、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等。

3. 通过综合实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严谨的态度。

二、实验内容本次综合实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生态系统类型识别与描述2. 生态因子调查与测定3. 生态群落结构分析4. 生态平衡与稳定性研究5. 生态修复与保护实践三、实验方法1. 生态系统类型识别与描述- 通过野外考察,识别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如森林、草原、湿地等)。

- 对所选生态系统进行描述,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植被组成等。

2. 生态因子调查与测定- 调查和测定生态系统中主要生态因子,如光照、温度、湿度、土壤肥力等。

- 采用仪器设备(如温度计、湿度计、照度计等)进行测量。

3. 生态群落结构分析- 对生态群落进行调查,记录物种组成、生物量、密度等指标。

- 分析群落结构特征,如物种多样性、优势种、群落演替等。

4. 生态平衡与稳定性研究- 研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 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探讨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5. 生态修复与保护实践- 选择典型受损生态系统,如退化草地、水土流失区等。

- 制定生态修复方案,并进行实践操作。

- 评估生态修复效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态系统类型识别与描述通过野外考察,我们识别出以下生态系统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以乔木为主要植被类型,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 草原生态系统:以草本植物为主要植被类型,具有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 湿地生态系统:以水生植物为主要植被类型,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功能。

2. 生态因子调查与测定我们对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态因子进行了调查和测定,结果如下:- 光照:森林生态系统光照强度较低,草原生态系统光照强度较高,湿地生态系统光照强度适中。

- 温度:森林生态系统温度适中,草原生态系统温度较高,湿地生态系统温度较低。

生态学实验

生态学实验

《生态学实验》实验一生态环境中生态因子的观测与测定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生态环境中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和测定方法及一些常见的测定仪器的使用方法,并比较不同生态环境中主要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材料太阳辐射仪(或照度计)、水银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干湿球温度计、风速测定仪、罗盘、竹竿、皮尺、卷尺、记录笔、记录纸等。

三、实验原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

任何一种生物都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生态环境中,不仅受到各生态因子的制约和束缚,同时也能明显地改变各生态因子。

本实验通过对不同生态环境中的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与测定,使学生掌握几种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和测定方法,并通过不同生态环境及同一生态环境中不同位置的比较,了解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

四、实验步骤1. 太阳辐射量调节太阳辐射仪到水平位置,连接辐射仪与辐射电流表;或调整照度计至“0”的位置,测下列项目:(1)总太阳辐射量将太阳辐射仪的探头直接暴露于太阳辐射下,待辐射电流表稳定后,记录读数,通过换算得出总太阳辐射量。

(2)散射辐射量在太阳辐射仪上面的一定高度,用黑色遮阳板遮住太阳辐射的直射部分,待辐射电流稳定后,记录读数。

(3)直射辐射量等于太阳总辐射与散射辐射量之差。

(4)地面反射辐射量将太阳辐射仪探头朝向地面,并与地面平行,待辐射电流表读数稳定后,记录读数。

2. 气温和土温(1)将一根竹竿(2~4m)垂直于地面,从地面起每隔50cm放一支温度计(注意不要让太阳光直射探头或温度计的下部,可用黑色遮阳板遮住阳光)。

(2)用小镐挖约20~50cm深的土炕,每隔5cm放一支土壤温度计。

(3)每隔约10分钟记录一次读数,需要注意的是,当用温度计测定温度的时候,取出或取下温度计时应尽快的读数,否则会增大误差。

3. 湿度单独测定湿度的常用温度计有通风干湿球温度计和露点温度计,干湿球温度计包括两个温度计,其球部并排暴露在空气中。

生态学实验1-3

生态学实验1-3

生态学实验一植物的种内和种间竞争[实验目的和要求]认识种内、种间竞争;了解其特点和规律[实验基本原理]竞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种(也可以是种内多个个体)在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妨碍作用。

处于竞争的个体在生长和种群数量的增长等方面都会受到抑制。

一般可以认为,每个个体的平均生物量小,意味着为了惊蛰消耗的物质或能量就多,竞争也比较激烈,反之亦然。

[实验仪器设备、材料]1、实验仪器和设备花盆、泥土、标签、烘箱2、实验材料种内竞争:大豆种子种间竞争:大豆、豇豆种子[实验步骤]1、实验材料的选择和培养盆的准备选择籽粒饱满完整、大小均匀(保证发芽率)花盆中土面低于盆口约2cm,贴上标签,标明处理、重复号和播种日期。

2、种内竞争实验高密度组:播种大豆20颗,发芽后留12颗中密度租:播种大豆10颗,发芽后留6颗低密度组:播种大豆2颗,发芽后留1颗每组2个重复。

共需6个花盆。

日均气温在15度以上,培养20天左右;日均温度15度以下,培养30天以上,视情况收获。

培养期间适时浇水。

3、种间竞争以高密度方式播种,两者的比例分别为:0.00︰1.00,(20颗/盆,豇豆20颗,发芽后留下12颗),0.25︰0.75,(大豆5颗,豇豆15颗,发芽后留下大豆3颗,豇豆9颗)0.50︰0.50,(大豆10颗,豇豆10颗,发芽后留下各6颗)0.75︰0.25,(大豆15颗,豇豆5颗,发芽后大豆留9颗,豇豆留3颗),1.00︰0.00(20颗大豆,发芽后留12颗)共5个处理,即每个处理重复3次,共需15个花盆。

[竞争结果判定及分析]1、将培养好的各盆植物适时收获。

在不损坏植物的前提下,仔细地将每个培养盆中的植物个体完整收获,洗去表面泥土,记录每个植株的株高,根长。

2、称其湿重,计算每个个体的平均湿重(生物量)3、以株高、根长、平均湿重为指标,进行竞争结果的比较。

表1-1大豆:表1-2豇豆表1-3大豆[注意事项]1、实验时,尽可能保证各处理的光照、肥力、水分等实验条件的均一。

园林生态学实验

园林生态学实验
H 3.3219(lg N 1 s ni lg ni)
N i1
五、讨论
1、比较不同群落类型旳物种多样性指数,并 给以生态学意义上旳解释。
2、 比较不同组之间旳成果,分析相同或相异 旳原因。
3、谈谈你对校园绿化优缺陷旳认识及在园林 植物群落配置方面旳提议。
地理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形:_______________坡向:___________坡度:_______________
枯枝落叶层旳性质及其覆盖旳百分率:
_
土壤:(土壤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
群落特点:(外貌、构造、动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7 优势树种和常见树种旳年龄构造
个体数
植物名称
I级幼苗 II级苗木 III级幼树 IV级立木 V级大树
高度<33cm
高度 >33cm, 胸径不不 小于
2.5cm
胸径 2.5—
7.5cm
胸径 7.5—
22.5cm
胸径 >22.5c
m
讨论
1、分析势树种及常见树种旳年龄构造属 于增长型、稳定型,还是衰退型?
样 方 号:_________________ 样地中总丛数:______________ 总 盖 度:_________________
灌木登记表
采集 号


亚 层
株 数 (丛)
盖 度 (%)
高度 ( 米)
生 活 力

生活型


涉及 株数 和丛 数之 和
覆盖面积 ,用%表 达
用强、中、 大2-5m

生态学实训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训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提高我们对生态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我们进行了本次生态学实训实验。

二、实验目的1. 熟悉生态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培养观察、记录和分析生态现象的能力;3. 提高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4. 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

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生态系统调查2. 植物群落结构分析3. 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度计算4. 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四、实验方法1. 生态系统调查:采用样方法,随机选取一定面积的样地,调查样地内的植物种类、数量、分布等特征。

2. 植物群落结构分析:记录样地内植物种类、高度、冠幅、叶面积等特征,分析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动态。

3. 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度计算:根据植物种类、高度、冠幅、叶面积等特征,计算不同植物种类的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度。

4. 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分析样地内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均匀度等指标,评估生态系统稳定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态系统调查本次实验共调查了10个样地,样地面积为100m²。

调查结果显示,样地内共有20种植物,其中乔木6种,灌木8种,草本6种。

植物种类丰富,分布较为均匀。

2. 植物群落结构分析通过对样地内植物种类、高度、冠幅、叶面积等特征的分析,发现植物群落结构较为复杂。

乔木层以杨树、柳树为主,灌木层以荆条、胡枝子为主,草本层以狗尾草、蒲公英为主。

植物群落层次分明,结构稳定。

3. 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度计算根据植物种类、高度、冠幅、叶面积等特征,计算得出各植物种类的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度。

结果显示,不同植物种类的生态位宽度存在差异,且生态位重叠度较低,表明植物群落内物种间竞争较弱。

4. 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通过对样地内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均匀度等指标的分析,评估得出该生态系统稳定性较高。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理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我们的观察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一)实验材料实验选取了校园内的一片草地作为研究区域,同时准备了测量工具如尺子、温度计、湿度计等,以及记录工具如笔记本和笔。

(二)实验方法1、物种调查采用样方法对草地中的植物物种进行调查。

在选定的区域内设置多个样方,记录每个样方内植物的种类和数量。

2、环境因子测量在实验区域内不同地点测量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并记录测量时间和地点。

3、数据分析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计算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并探讨环境因子与物种分布的关系。

三、实验结果(一)物种调查结果经过样方调查,共记录到X种植物,其中优势物种为具体植物名称。

不同样方内的物种组成和数量存在一定差异。

(二)环境因子测量结果实验区域内的温度在具体温度范围之间变化,湿度在具体湿度范围之间波动,光照强度在具体光照强度范围之间。

(三)数据分析结果通过计算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发现该草地的物种丰富度为具体数值,多样性指数为具体数值。

进一步分析发现,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对物种分布有显著影响。

例如,在温度较高、湿度适中、光照充足的区域,某些喜阳植物的分布较为密集。

四、实验讨论(一)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因素物种多样性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在本次实验中,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的差异导致了不同植物在草地中的分布不均匀。

此外,土壤质地、养分状况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也可能对物种多样性产生影响。

(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高的物种多样性通常意味着生态系统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因为丰富的物种能够更好地利用资源,抵御外界干扰和病虫害的侵袭。

(三)人类活动的影响校园内的草地受到人类活动的一定干扰,如踩踏、修剪等。

这些活动可能会改变草地的生态环境,影响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生态学实验报告引言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通过实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规律。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实验设计实验采用了一个小型封闭生态系统,包括水域、陆地和空气三个部分。

在水域中放置了一定数量的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陆地上放置了一些植物和昆虫,空气中则有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和氧气。

通过调整这些环境因素的数量和比例,观察生态系统的变化。

实验过程1. 水域环境变化实验:将水域中的浮游生物数量增加一倍,观察浮游生物的生长情况。

结果显示,浮游生物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但当数量达到一定阈值时,生态系统开始出现崩溃的迹象,浮游生物数量急剧下降。

另外,将水域中的底栖生物数量减少一半,观察底栖生物的生存状况。

结果显示,底栖生物数量逐渐减少,但并未引起生态系统的崩溃。

这表明底栖生物对环境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2. 陆地环境变化实验:在陆地上增加二氧化碳浓度,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结果显示,植物的生长速度加快,但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过高的二氧化碳浓度可能导致植物受到伤害。

另外,在陆地上增加昆虫数量,观察植物的受损情况。

结果显示,昆虫的增加导致植物受到破坏,甚至有些植物无法生存。

这说明昆虫对植物的掠食行为对生态系统的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

3. 空气环境变化实验:在空气中增加氧气浓度,观察生物的呼吸情况。

结果显示,氧气浓度的增加促进了生物的新陈代谢,使其更加活跃。

另外,在空气中增加二氧化碳浓度,观察生物的生存状况。

结果显示,过高的二氧化碳浓度对生物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其生存能力下降。

结论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环境因素的变化会对生物产生不同的影响。

2. 生物对环境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适应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3. 生态系统的平衡是由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维持的,一旦某个组成部分发生重大变化,可能会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

环境生态学作业

环境生态学作业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复习思考题1. 简述耐受性定律及其补充原理。

2. 从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阐述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3. 试述全球环境的地带性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4. 简述环境因子的分类类型及其生态作用特点。

5. 理解内稳态的概念及生物对环境适应的主要类型。

答:⑴①内稳态(homeostasis): 生物系统通过内在的调节机制使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②内稳态通过形态、行为和生理适应实现。

③大多数内稳态机制依赖于负反馈过程。

依靠三个基本组成成份:接受器;控制中心;效应器。

负反馈过程(维持哺乳动物血液渗透性)④生物借助于其他的行为机制为自身创造一个适于生存和活动的小环境,是使自身适应更大环境变化的又一种方式。

⑤鼠兔靠躲入洞穴内生活可以抵御-10℃以下的严寒天气,因为仅在地下10厘米深处,温度的变动范围就不会超过 1~4℃。

⑥当外界温度为22~25℃的时候,大白蚁(Macroter-mes natalensis)巢内却可维持30℃±0.1℃的恒温和98%的相对湿度。

白蚁巢的外壁可厚达半米,几乎可使巢内环境与外界条件相隔绝,又由于白蚁的新陈代谢和巢内的菌圃都能够产生热量,这就为白蚁群体提供了可靠的内热来源。

巢内的恒温则靠控制气流来调节,因为在巢的外壁中有许多温度较低的叶片状构造,其间形成了很多可供气体流动的通风管道,空气可自上而下地流入地下各室,从而使整个蚁巢都能通风。

蚁巢内的湿度是靠专职的运水白蚁来调节的,这些运水白蚁有时可从地下50米或更深的地方把水带到蚁巢中来。

⑦澳大利亚眼斑塚雉(Leipoa ocellata)也有类似的行为机制保持鸟巢的恒温,这种奇特的鸟不是靠亲鸟的体热孵卵。

生殖期开始前,雄雉收集大量的湿草并把它们埋藏在大约3米深的巢穴内,不断地翻挖,通风促其腐败产热,直到使巢穴温度达到适宜时为止。

然后雌雉开始产卵,此后,巢穴的温度将保持在34.5℃左右,上下波动不会超过1℃。

随着夏天的到来,太阳辐射将会成为白天巢穴的主要热源,只有在夜间才需要植物腐败所产生的热量。

生态学实验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不同生态系统中生态因子的测定及其比较实验日期:2023年10月15日实验地点:校园内不同生态系统区域实验目的:1. 熟悉生态学生态因子测定的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2. 了解不同生态系统中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特点和规律;3. 比较分析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异同及其原因。

实验原理:生态因子是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

非生物因子主要包括光、温度、水分、土壤等,生物因子则涉及生物种群间的相互作用。

本实验通过测定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分析其时空变化特点,从而了解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规律。

实验材料:1. 仪器设备:温度计、照度计、土壤温度计、pH计、环刀、铝盒、土壤钻、小铲、烘箱、50ml小烧杯、玻璃棒、土壤筛(孔径1mm)、分析天平、干燥器(内盛变色硅胶或无水氯化钙)等;2. 实验区域:校园内不同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地、水体等。

实验步骤:1. 选择实验区域,将实验区域划分为若干小区;2. 在每个小区内,分别测定以下生态因子:(1)光照强度:使用照度计测定;(2)气温:使用温度计测定;(3)土壤温度:使用土壤温度计测定;(4)土壤容重:使用环刀和铝盒测定;(5)土壤含水量:使用土壤钻、小铲和烘干法测定;(6)土壤pH:使用pH计测定;3. 对测定数据进行记录,并进行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与分析:1. 光照强度:森林生态系统光照强度最低,草地和水体次之;2. 气温:森林生态系统气温相对稳定,草地和气温变化较大;3. 土壤温度: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温度最高,草地和土壤温度较低;4. 土壤容重: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容重较大,草地和土壤容重较小;5. 土壤含水量:水体生态系统土壤含水量最高,森林和草地土壤含水量较低;6. 土壤pH:森林生态系统土壤pH值偏酸性,草地和土壤pH值偏中性。

结论:1. 不同生态系统中生态因子存在明显差异,这主要受生态系统类型和地理位置的影响;2.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环境调节能力,能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态因子;3. 草地和水体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生态因子变化较大。

生态学实验报告(经典)

生态学实验报告(经典)

实验一.不同生态系统中生态因子的测定及其比较(一)、实验内容:气温、光照强度、土壤温度、水分、容重和pH测定的仪器与使用方法; 气温、光照强度、土壤温度的时空变化。

(二)、目的要求:熟悉生态学生态因子测定的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 熟悉若干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特点和规律;比较分析以上生态因子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异同及其原因。

(三)、主要仪器设备:温度计、照度计、土壤温度计、pH计、环刀、铝盒、土壤钻、小铲、烘箱、50ml小烧杯、玻璃棒、土壤筛(孔径1mm)、分析天平、干燥器(内盛变色硅胶或无水氯化钙)等。

(四)、实验方法及原理:研究生助教介绍照度计、土壤温度计、pH计等仪器使用方法和观察记录方法后,学生分成8组,在校园中选取不同森林生态系统,开展光照强度、气温、土壤温度、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pH等的时空测定。

照度计:测定太阳辐射强度(单位为umol m-2 s-1)。

一般采用照度计,它是利用光电原理制成的。

光电池具有一个氧化层,在光的作用下,从那里放出电子,只要用一个低电阻的电流表把金属膜和金属基部相连接,就会发出一个与光强度成正比的电流。

这种电池对300-700nm的光是不是灵敏的,而且具有反应迅速、不需要外接电源等优点。

测定时,在照度计的电池槽内装上电池,把光电头插头插入仪器的插孔,打开开关及探头盖,照度计的显示屏上显示读数,待数字稳定后,把光敏探头置于欲测光源处,便可读数。

显示屏的读数分4档,每档相差10倍(单位为lx)。

温度计:温度包括气温和土壤温度。

主要介绍土壤温度计。

土壤温度计的原理与构造与一般的水银空气温度计相似,所不同的是土壤温度计一端弯曲,以便读数。

土壤温度计有不同长短的一组温度计组成,以测定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

测定时,在土壤表面挖不同深度的小坑,把不同深度的温度计埋至不同的深度(注意温度计的底部与地表平行),把土填回,用手压实,一小时后便可读数。

pH计:pH计有多种类型,可根据精度的需要选用不同的pH计。

生态学实验:植物群落调查

生态学实验:植物群落调查

综合实验二:植物群落调查一、实验目的(1)掌握样方法调查群落数量特征的方法,并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物种组成、生长型组成、物种多样性等,达到识别群落的目的。

(2)不同群落的相互比较,结合植物群落小气候测定,了解植物群落调节小气候的功能,以及群落与环境的联系。

二、实验步骤1、材料准备:样绳(50m)、钢卷尺、气压表(海拔表)、地质罗盘仪、记录表格。

2、实验安排:(1) 每班划分2-3个组,每组约10-15人。

(2) 每组再分3个小组。

第1小组填写森林群落样方调查总表及乔木记录表第2小组填写灌木记录表第3小组填写草本记录表及地被物和层外植物情况。

3、样地选择:(1) 设置样方:各小组将样绳圈成方形10×102m的样方。

然后,在样方内进行调查工作。

(2) 填写“森林群落样地调查表”。

三、调查分析——作业(见附表)1、森林群落取样调查表与分析表样地基本情况总表;填乔木、灌木、草本记录表。

样方抽样技术植被分析简表。

优势种分析。

2、植物群落生活型组成特点分析(1) 目的掌握植物生长型分类方法;比较不同群落生长型组成的差异。

3、群落优势种年龄结构(1)根据森林群落取样调查记录,将优势树种及常见树种的所有个体挑选出来;(2)将每个树种不同大小等级的个体数填入表7。

4、物种多样性分析(1) 目的:群落物种多样性测定(2) 实验步骤A、分别统计样地乔木、灌木、草本层的种数及各种的个体数,B、计算Simpson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

(3)分析讨论比较不同群落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并给以生态学意义上的解释。

农业实验生态学实验报告(3篇)

农业实验生态学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农业生态系统中主要生态因子的测定方法。

3. 分析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4. 探讨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土壤肥力测定目的:了解土壤肥力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掌握土壤肥力测定的基本方法。

方法:(1)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等指标。

(2)根据测定结果,评价土壤肥力状况。

结果:通过测定,发现实验土壤pH值为6.5,有机质含量为1.2%,全氮含量为0.12%,速效磷含量为10mg/kg,速效钾含量为100mg/kg。

根据测定结果,该土壤属于中等肥力水平。

2. 实验二:作物需水量测定目的:了解作物需水量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掌握作物需水量的测定方法。

方法:(1)选择典型作物,如小麦、玉米等,在不同生育期进行水分测定。

(2)采用土壤水分快速测定仪测定土壤水分含量。

(3)根据作物需水量计算公式,计算作物需水量。

结果:通过测定,发现小麦在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需水量分别为200mm、300mm和200mm。

玉米在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需水量分别为150mm、300mm和150mm。

3. 实验三: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分析目的:了解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探讨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方法:(1)分析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如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循环。

(2)分析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如太阳能、化学能等能量的转化和利用。

(3)结合农业生态系统实际情况,探讨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结果:通过分析,发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存在以下特点:(1)物质循环具有循环性、连续性和地域性。

(2)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逐级递减性和非循环性。

(3)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包括:合理施肥、科学灌溉、优化作物结构、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等。

三、实验结论1. 土壤肥力是影响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进行合理施肥。

园林生态学实习作业

园林生态学实习作业

实验一:树种耐阴性的调查1.地点:校内2.时间:2011年9月26日12:00-18:003.人员:4调查方法:①.首先我们选择的是十株孤植树,其目的在于降低其他树种、建筑物等对树木生长条件的影响。

②.观察每株树的生长特性,例如:树形大概是什么样子(例如:圆锥,近圆锥,伞形,近伞形)枝叶分布如何(例如:浓密,较浓密,稀疏,较稀疏)生长速度如何(例如:快,较快,慢,较慢),对于整个树的生长过程来说开花结实的速度(例如:早,较早,晚,较晚)寿命(例如:短,较短,长,较长)。

③.使用皮尺测定每株树枝下高的长度,枝下高的定义是指:最下一轮活枝到地面的高度。

④.使用视距测高器测量树高,先按测高器表示的距离选择合适的地面距离(5m,10m,15m,20m),使准星对准树高,待指针静止时扣动扳机,读出数据,加上测量人的高度(眼到地面的距离)。

⑤使用卷尺测量胸径,胸径是指从地面开始算起,到树高1.3米的地方的直径⑥.计算数据:冠高比是指树冠长度与树高之比,相对高是指植物株高(单位m)与胸径(单位cm)之比,在计算中,用树高-枝下高=树冠的高度⑦.综合考虑各观测指标,对10种植物的耐阴性按由强到弱排序⑧.分析数据,确定植物的类型5.结果分析:树种耐阴性调查表1. 确定11种树木的类型,以及排序基本符合阳性树种有冠形多为伞形,枝叶分布较为稀疏,透光系数大,枝下高大,自然整枝强,相对高较小,生长速度较快,开花结实较早,寿命较短等特点,阴性树有冠形多为圆锥形,枝叶分布较为浓密,透光系数小,枝下高小,自然整枝弱,相对高较大,生长速度较慢,开花结实较晚,寿命较长等特点。

2. 实验会有部分数据产生误差,分析数据误差的原因在于:树种选择都在校内,生境基本上相似,但是由于每个树种都只选择了一个代表,所以会出现一些误差,例如该树未进入成年,有虫害,生活条件不适应等等。

测量当天为阴天,且测量树种的数据是在一天内的不同时间段完成,故对透光系数的数值有部分影响。

实验报告生态学

实验报告生态学

一、实验目的1. 熟悉生态学生态因子测定的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2. 了解若干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特点和规律;3. 比较分析生态因子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异同及其原因。

二、实验原理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分布和繁殖有显著影响的因素。

生态因子可分为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两大类。

非生物因子包括光、温度、水、土壤、大气等,生物因子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生态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校园内不同森林生态系统(如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等);2. 实验仪器:温度计、照度计、土壤温度计、pH计、环刀、铝盒、土壤钻、小铲、烘箱、50ml小烧杯、玻璃棒、土壤筛(孔径1mm)、分析天平、干燥器(内盛变色硅胶或无水氯化钙)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气温、光照强度、土壤温度的测定:(1)在实验区域内选择3个不同位置,分别测定气温、光照强度、土壤温度;(2)记录每个位置的气温、光照强度、土壤温度数据。

2. 土壤水分、容重、pH的测定:(1)在每个森林生态系统中,用环刀取土样,记录土壤深度;(2)将土样放入铝盒中,带回实验室进行水分、容重、pH测定;(3)记录土壤水分、容重、pH数据。

3. 数据处理与分析:(1)对所测得的气温、光照强度、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容重、pH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比较分析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差异及其原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气温、光照强度、土壤温度的测定结果:(1)针叶林:气温10-20℃,光照强度1000-1500umol m-2 s-1,土壤温度8-15℃;(2)阔叶林:气温15-25℃,光照强度800-1200umol m-2 s-1,土壤温度10-18℃;(3)混交林:气温18-28℃,光照强度600-1000umol m-2 s-1,土壤温度12-20℃。

2. 土壤水分、容重、pH的测定结果:(1)针叶林:土壤水分12%-15%,容重1.2-1.4g/cm3,pH5.5-6.5;(2)阔叶林:土壤水分15%-18%,容重1.3-1.5g/cm3,pH5.0-6.0;(3)混交林:土壤水分16%-20%,容重1.4-1.6g/cm3,pH4.5-5.5。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观察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相互作用实验目的:1. 了解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2. 观察和记录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3. 了解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的角色。

实验器材:1. 多个透明玻璃容器或鱼缸;2. 水;3. 石块或鹅卵石;4. 小型水生动植物(如水藻、水草、螺蛳等);5. 小型水生动物(如水蚤、枝角水蚤等);6. 螺壳或贝壳。

实验步骤:1. 准备透明玻璃容器,向容器中注入适量的水,并加入一些石块或鹅卵石以提供生物栖息和避难的地方。

2. 向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藻或水草作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3. 将水蚤或枝角水蚤等小型水生动物加入容器中作为消费者。

4. 观察和记录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观察消费者是否捕食生产者、生产者是否受到消费者的压力等。

5. 将一些螺壳或贝壳加入容器中,模拟分解者的存在。

6. 继续观察和记录分解者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例如观察分解者对死去的生物的分解速度、分解者对生态系统中营养循环的作用等。

7. 根据观察结果,整理并分析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如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形成。

实验结果:观察到生态系统中,水藻或水草作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合成有机物质。

水蚤等消费者会以生产者为食物。

在观察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其他的物种相互作用,如寄生者和宿主之间的关系。

分解者通过分解螺壳或贝壳等死亡物体,将其转换为无机物质,促进营养循环。

实验结论: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食物链的关系。

生态系统保持着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其中物种间的相互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消费者控制了生产者的数量,分解者促进了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保持平衡。

此外,通过这个实验也发现了生态系统的易受外界干扰的特点。

适当的人为干预和监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

园林生态学实习作业

园林生态学实习作业

实验一:树种耐阴性的调查1.地点:校内2.时间:2011年9月26日12:00-18:003.人员:4调查方法:①.首先我们选择的是十株孤植树,其目的在于降低其他树种、建筑物等对树木生长条件的影响。

②.观察每株树的生长特性,例如:树形大概是什么样子(例如:圆锥,近圆锥,伞形,近伞形)枝叶分布如何(例如:浓密,较浓密,稀疏,较稀疏)生长速度如何(例如:快,较快,慢,较慢),对于整个树的生长过程来说开花结实的速度(例如:早,较早,晚,较晚)寿命(例如:短,较短,长,较长)。

③.使用皮尺测定每株树枝下高的长度,枝下高的定义是指:最下一轮活枝到地面的高度。

④.使用视距测高器测量树高,先按测高器表示的距离选择合适的地面距离(5m,10m,15m,20m),使准星对准树高,待指针静止时扣动扳机,读出数据,加上测量人的高度(眼到地面的距离)。

⑤使用卷尺测量胸径,胸径是指从地面开始算起,到树高1.3米的地方的直径⑥.计算数据:冠高比是指树冠长度与树高之比,相对高是指植物株高(单位m)与胸径(单位cm)之比,在计算中,用树高-枝下高=树冠的高度⑦.综合考虑各观测指标,对10种植物的耐阴性按由强到弱排序⑧.分析数据,确定植物的类型5.结果分析:树种耐阴性调查表1. 确定11种树木的类型,以及排序基本符合阳性树种有冠形多为伞形,枝叶分布较为稀疏,透光系数大,枝下高大,自然整枝强,相对高较小,生长速度较快,开花结实较早,寿命较短等特点,阴性树有冠形多为圆锥形,枝叶分布较为浓密,透光系数小,枝下高小,自然整枝弱,相对高较大,生长速度较慢,开花结实较晚,寿命较长等特点。

2. 实验会有部分数据产生误差,分析数据误差的原因在于:树种选择都在校内,生境基本上相似,但是由于每个树种都只选择了一个代表,所以会出现一些误差,例如该树未进入成年,有虫害,生活条件不适应等等。

测量当天为阴天,且测量树种的数据是在一天内的不同时间段完成,故对透光系数的数值有部分影响。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
实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步骤:
催芽播种观察并记录
将露芽的种子播种在烧杯中,播深1~2 cm,覆上泥炭土,浇透水,然后分别放入(25℃、20℃)光照培养箱中。
1、温度
2、生长情况(各生育期)
3、经历的天数
注:第一片真叶充分展开后,记录所用的天数、处理的温度。
种子的选取——饱满
种子处理:
1、常温下,湿纱布包裹种子,用温水浸泡1d,倒掉水
2、25℃恒温培养
3、注意保持纱布湿润、透气
4、观察,露出芝麻粒大小的芽,便可播种
二、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数据及观察结果
实验现象:
实验数据:
对实验现象、数据及观察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2)
结论:
三、实验小结
本次实验成败之处及其原因分析、改进措施:
1、实验问题

2、改进:
指导老师评语及得分:
签名: 年 月 日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2.进一步加深对温度与植物关系的认识。
实验设备及材料:
(1)实验器材
光照培养箱、高压灭菌锅、三角瓶、纱布、镊子、小烧杯等。
(2)实验材料
玉米种子、大豆种子、经消毒后的泥炭土。
实验原理及实验流程或装置示意图:
实验原理:
(1)温度与生物生长发育的关系,比较集中地反映在温度对植物和变温动物(特别是昆虫)发育速率的影响上。
N(T-C)=K
式中,C为发育起点温度(生物学零度)。
(4)有效积温K和生物学零度C的计算:
最简单方法:
在两种实验温度(T1和T2),分别观察和记录两个相应的发育时间N1和N2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生态学实验考查练习题
姓名:梁加林学号:201103080107 班级:11生本
1、你所观测到的鱼类对温度、盐度的不同耐受性与该种鱼类的生境和分布有何关系? P35 答:有关系,金鱼是淡水鱼,其祖先也是淡水鱼,所以对盐的浓度要求为低盐度,且生活在冷水中较能耐低温,故,其分布在北方的淡水水域,而热带鱼,温度较高下也能正常生活,所以可生活在盐度较高的环境中,及海水中。

而其在温度较低时不能正常生活,故,热带鱼(其祖先为咸水鱼,其为驯化的淡水鱼)生活在南部沿海的江河中级海中。

2、除温度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动物的呼吸耗氧?为什么?P40
答:除温度外还有氧气、二氧化碳等因素会影响动物的呼吸耗氧。

氧气:氧气是植物正常呼吸的重要因子,氧气不足直接影响呼吸速度,也影响到呼吸的性质。

CO2:增加CO2的浓度对呼吸作用有明显的抑制效应。

这可以从化学平衡的角度得到解释。

3、光周期对动物行为或生理活动产生的影响的机制是什么?P46
答:光周期影响动物的行为方式和繁殖行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决定动物的迁徙、迁移或洄游的时间;
(2)影响鸟兽换羽、毛(短光照、限食、限水);
(3)影响动物的生殖时间。

鸟类在长光照一个月后可繁殖;
(4)影响动物的冬眠和滞育(常与温度有关)。

影响动物行为与生理活动的机制是因为许多动物的行为与生理活动对光都有明显的节律性,还有许多种动物是靠光周期来激发信号启动的。

光周期是影响动物行为与生理活动的重要生态因子。

4、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叶在结构是上分别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与其所处的环境相适应来满足植物生长发育需要的?P50
答:
(1)挺水植物是浮在水面生长的植物总称。

大多数挺水植物有根系,其余小部分没有。

它们的根摇曳于水中吸收营养成份。

(2)沉水植物植物体完全沉没于水中的植物。

它们的根有时不发达或退化,植物体的各部分都可吸收水分和养料,通气组织特别发达,有利于在水中缺乏空气的情况下进行气体交换。

这类植物的叶子大多为带状或丝状,如苦草、金鱼藻、狐尾藻、黑藻等。

(3)浮水植物也称浮叶植物。

指漂浮在水面上的植物。

其体内多贮藏有较多的气体,使叶片或植物体能平稳地漂浮于水面,气孔也多生于叶片的上表面。

浮水植物中有的是植物体完全漂浮水面,如浮萍、凤眼莲、满江红、槐叶萍等;有的是根状茎埋生于水底泥中,而叶片漂浮水面,如睡莲;还有的是根生于水底泥中,茎细长,抽出水面,水面上茎的节间缩短,浮水叶密集于茎的顶端,叶柄具气囊,如菱等。

5、试分析两群落的发展趋势与稳定性。

P90
答:
两个群落间的过渡带,即群落交错区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会比相邻群落中要多,这种现象也是边缘效应。

两个群落内的物种会出现生态位的重叠,也促使了该两群落的生态多样性更加丰富,盖度、密度、乔木灌木的平均高度等都会有所异同。

致使恢复能力减落、稳定性加强。

两个群落都会沿着垂直生态分布发展,即乔木、半乔木、灌木、草本的分布方式进行生长分层。

同时,也是自然对光的充分利用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