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钢铁工业发展启示

合集下载

德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经验与启示

德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经验与启示

德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经验与启示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德国制造业也需要适应变化,进行转型升级。

德国作为欧洲大国,早在20世纪初就取得了重大的科技创新,尤其是在冶金、机械、化学和电子领域。

而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德国制造业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很多方面都是其他国家所追随的。

德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技术创新德国一直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制造业中,尤其注重产品和技术的研发,不断更新和改进现有产品,开展全新的产品研发。

当今,德国在3D打印、机器人控制、智能制造等方面也不断进行尝试和探索,以满足市场的新需求。

注重技术创新也使得德国制造业拥有了更加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2.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效率是德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德国生产的车辆、机械、电子产品等品质精良、效率高。

为此,德国制造业广泛使用了自动化控制、精确计量和高效生产标准等技术和方法。

通过精益生产和智能化制造的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进而降低了制造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3.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德国制造业的成功离不开技术人才的培养。

为了培养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德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职业教育和工学院的政策,这些教育机构将融合了学术知识和职业技能。

这些机构培养出了德国制造业所需的各种人才,从而推动了该国制造业的高效发展。

4.加强品牌建设德国制造业在不断地加强品牌建设方面也体现出了其转型升级的特点。

不论是国际知名的汽车品牌,还是在机械制造领域中的德国品牌,都因其高品质、高信誉而受到了全球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

德国制造业企业不仅需要制造高品质的产品,同时也需要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客户。

上述四个方面是德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同时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1.促进技术创新和升级,通过技术进步、研发投入等方面提升产品质量、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2.改进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注重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从废墟到乐园_德国鲁尔杜伊斯堡A_G_Tyssen钢铁厂改造项目的启示

从废墟到乐园_德国鲁尔杜伊斯堡A_G_Tyssen钢铁厂改造项目的启示

我们从公园今天的生机与十几年前的破败景象对比中,感受到杜伊斯堡公园的魅力。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更新和改造的动态过程,在这种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如何对待现存的旧工业建筑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发达国家20世纪60~70年代起,从工业时代走向后工业时代,城市功能改变,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第三产业逐渐发展并取代了第二产业居于主导地位。

传统工业逐渐衰落,其厂房、仓库等建筑设施失去原有的功能而被大量闲置。

很多工业企业被改造为高科技产业, 而集中在城内的大片旧工业区相继被改造为高新产业区、居住区和公共活动区:一些旧厂房及其老环境被改造成住宅、商店、新型企业会馆和各种公共建筑。

1980年代后期真正掀起了以功能置换等灵活方式再利用旧工业建筑的热潮,改造的对象多为工业革命时大量兴建的轻工业厂房及少量的重工业厂房,诸如酿酒厂、水力面粉厂、制造厂、谷仓、发电站等,种类繁多。

改造后的类型也多种多样,如办公楼、公寓、商店、美术馆、工作室、博物馆、体育馆、剧院等。

改造的实践活动也由单一的单体建筑的改造扩展到整个街区的更新和改造。

如德国鲁尔工业区鲁尔贝特IBA开发计划,柏林的Oberbeaum城改造。

本文所介绍的杜伊斯堡钢铁厂的改造就是德国鲁尔工业区鲁尔贝特IBA开发计划的一个成功案例,以期为国内类似的废旧工厂找到理想的开发模式。

建设背景 杜伊斯堡公园所在的埃舍姆地区是德国鲁尔工业区最落后的地方。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最重要的城市密集地区,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位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西部,介于莱茵河及其支流鲁尔河、利伯河之间。

其人口大约535万,面积4430km2,是欧洲最大的劳动力市场,仅次于欧洲的文化密集区巴黎。

鲁尔工业区从19世纪中叶开始发端,其显著特点一直是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也是德国的能源基地、钢铁基地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

这三大部门的产值曾一度占全区总产值的60%。

由于煤炭、钢铁以及后来兴起的化学工业,德国鲁尔区的埃森、多特蒙德、波鸿、盖尔森和杜伊斯堡等主要城市得到迅速的发展。

科学技术与德国的工业化给我们的启示

科学技术与德国的工业化给我们的启示

科学技术与德国的工业化给我们的启示摘要:工业化是德国实现近代化、经济上赶超英法美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核心问题。

德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实现了工业化,其中重视教育和科学研究、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杠杆作用是它最基本的经验之一。

工业化是德国实现近代化、经济上赶超英法美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核心问题。

德国的工业化较英法美诸国起步晚。

经济发展也较之落后很多。

但是,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的半个世纪里,德国就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由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先进的工业国。

19世纪末叶,工业产值占世界总产值的16%,接近于英国。

到20世纪初,就超过了英国,仅次于美国,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德国是依靠什么赶超英法,实现工业化的呢?这当然有许多条件。

但重视教育和科学研究,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杠杆作用无疑是它最基本的经验之一。

德国依靠科学技术实现近代化的主要成功经验如下:第一,国家把科学技术视为强国之本,大力扶持科学研究,并直接控制科研大权,使科研为国家服务。

德国有良好的科研传统,这种传统的政策一直保持下来。

德国统一后不久,国家就完全控制了科研的领导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套科学研究体系。

这个体系包括国立科学院、科研所和国家扶持建立的科研体系;以大学为中心建立起来的科研所和实验室;企业中的各种科研机构。

不论是国立科学院、科研所,还是大学科研中心、企业科研机构都直属于国家,国家对科研实行领导和监督,下达各种科研任务,国家还规定一切科研人员都是国家人才,由国家发给薪俸。

为了加强学术交流,国家十分重视科研动态,扶持创办了许多专门刊物,如《李比希年鉴》、《物理化学杂志》、《化学会刊》等。

国家始终牢牢控制科研大权,使科研跟随国家的指挥棒转,因此,大大地加速了德国工业化进程。

第二,通过创办技术院校大力培养实用人才,并重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

德国政府和企业家把科技看作是发财和竞争的手段,德国政府一方面大力创办各种中等技术院校和大学,一方面广泛搜罗人才。

德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经验与启示

德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经验与启示

德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经验与启示背景德国是世界著名的制造业大国,其汽车、机械、化工等行业均在全球拥有较高的地位。

同时,德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分裂和统一的历程,在这些变革中不断进行着工业转型,为其制造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德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历史、现状和经验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历史与现状历史在德国工业发展的初期,其制造业主要以手工业为主,人工生产力低效、技艺水平参差不齐等都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

后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德国制造业出现了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机械制造业为代表的工业化进程,促进了生产力的提升;•确立了以标准化、精密化为特点的德国制造业模式,深化了企业间分工协作;•提出“精实生产”(Lean Production)理念,强调以高效、节约的生产方式替代高危、低效的产业结构。

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的崛起,德国制造业进入了新的转型期。

现状在当前的全球制造业中,德国仍然保持着较强的竞争优势。

根据2019年统计数据,德国制造业总体上仍然处于相对健康的状态:制造业指标数值制造业份额21%制造业就业244万人制造业新增值3304亿欧元同时,德国的技工教育体系、公司治理、社会安全保障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水平。

从另一方面来看,德国制造业也在面临新的挑战,如转型升级的难度、自动化与就业的矛盾、能源转型对资金的侵蚀等问题。

经验与启示德国的制造业发展历程体现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以下为几点:1.质量意识德国的精密制造业在生产、质量控制以及生产过程的检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制造业企业能够不断提高生产工艺和管理水平,推动制造业的发展。

2.大力支持创新德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

政策调整和企业应对市场的变化也会通过政府的创新管道而快速得到解决。

3.关注技术培养德国精良的技术工人来自教育系统的长期投入,该国重视技能培训,将其作为商业成功的关键,为制造业企业输送了大量的高技能技术工人。

德国制造业发展及对国内的启示

德国制造业发展及对国内的启示

德国制造业发展及对国内的启⽰2019-07-30⼀、显性⽐较优势指数⾃1980年以来,德国制造业显性⽐较优势指数⼤致呈现出⼀条“L”型的发展态势(如图3所⽰)。

1980年,德国制造业先⾏⽐较优势指数为0.6,之后开始下降,⾄2000年降⾄0.2,随后⼩幅回升⾄2008年的0.24,2009年微降⾄0.22,⾃2010年开始,再次出现⼩幅回升,⾄2013年升⾄0.3。

⼆、德国制造业的特点2013年,德国制造业占GDP的⽐重⾼达22%。

德国制造业在充分发挥其⾃⾝已有产业优势的基础上,通过科技创新来不断提⾼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从⽽保持德国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隐形冠军”与细分市场事实上,德国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批极具发展活⼒的⾏业“隐形冠军”,这与美国致⼒于发展⼤企业截然不同。

这些“隐形冠军”⼀般只⽣产单⼀且相对专业化的产品。

例如,⼀家⽣产连接件产品的⼩企业,其产品主要是螺丝、螺母等,却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近300家销售⽹点。

诸如此类的⼩企业在德国⾄少有1200家;并且这些⼩企业⼀般都是极具历史的家族企业,不但技术精良,⽽且对市场的应变能⼒也较强,因⽽长期在细分市场保持全球领导的地位。

细分⾏业的⼯艺和技术⾮常复杂。

虽然⽇本企业经过长达数⼗年积累,但是也只能达到德国企业效率的80%到90%,“最后⼀公⾥”的差距很难突破。

拿缝制设备⾏业来说,虽然低档缝纫机制造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已经转移到亚洲,但德国依然保留着⾼端缝制设备的制造。

绝⼤多数中国企业只能制造出4000转⾄多4500转⽔平的设备;只有德国的⾼档机才能达到5000转的⽔平。

虽然只有500转的差别,但整个零部件的要求和匹配程度完全不⼀样。

(⼆)创新传统与创新聚集德国作为欧盟的创新领导者,在技术创新及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成绩斐然。

⽬前,德国在汽车及其他机动车、仪器设备、复合材料、纳⽶技术、环保技术、可再⽣能源等领域,其技术创新均处于领先地位。

“德国制造”给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启示

“德国制造”给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启示

宏皓:“德国制造”给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启示产业转型升级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问题,现在我们大家都在谈怎么布局和实施的问题,那么这条路到底该怎么走呢?这方面德国鲁尔工业区经过多年的改造已经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果。

德国鲁尔工业区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资源开发到资源枯竭、由钢铁振兴到企业没落的经济阵痛。

但是通过清理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鲁尔工业区经济迅速走出了低谷,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由此笔者想到,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经验对于中国产业升级改造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他们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改革新形势下建立新的战略制高点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中促进产业升级,要寻找契机,谋篇布局,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

面对经济发展停滞的局面,鲁尔区及时地调整了发展战略,其主导思想是发展新兴工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样化以及改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

审视鲁尔区崛起过程,令人感到其发展战略是摆脱困境的济世良方。

2. 因地制宜,发挥本地区的优势鲁尔工业区是德国煤炭和钢铁生产基地,当资源枯竭以后,当地政府不是简单地拆毁工厂,回填煤矿,而是政府投资,将工厂和矿山改造成为风格独特的工业博物馆,变成旅游资源,成为当地的著名风景线,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批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减少了拆迁所带来的工业垃圾的污染,而且为当地的旅游业带来丰富的资源,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3. 老企业的改造首先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德国鲁尔工业区首先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对传统的老矿区进行清理整顿,对那些生产成本高、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效率差的煤矿企业施行关、停、并、转,并将采煤业集中到盈利多和机械化水平高的大型企业中去,调整产品结构和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对其他大型企业改革也采取了基本稳定的政策,尽量实行渐进的方式。

对于大企业的破产相当慎重,以免引起社会震荡。

4.在加快老企业改造的同时,大力扶持新兴产业这样做至少可以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新兴产业(主要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为首的信息技术产业和以遗传工程为首的生物技术产业)可以迅速地积累资金,为老工业改造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援助;第二,可以带动其它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德国钢铁工业发展策略分析

德国钢铁工业发展策略分析

- 22 -文章编号:1002-1779 (2017) 04-0022-04德国钢铁工业发展策略分析□ 王小松1李 丹2 王兴艳2摘 要:介绍了德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及发展策略,对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提出了加快自动化智能化步伐、加强技术创新、积极发展非钢产业、鼓励钢企走出去、发挥民营企业在提高产业集中度中的作用、加强环境保护力度等建议。

关键词:德国;钢铁工业;智能化;创新;多元化;国际化;兼并重组中图分类号:F416.31 文献标识码:A目前,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而且环境污染严重,国家实施供给侧改革,以期实现可持续发展。

德国钢铁工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发展过程,与我国有很多相似之处,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德国钢铁工业现状1.发展历程德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自1871年俾斯麦成功统一德意志帝国开始,可以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1871—1914年):一战前的快速发展期。

德国钢铁工业发展较早,1871年德国每年的钢产量就达到了25.1万吨,而当时美国只有7.4万吨、日本0万吨、法国8.6万吨、英国33.4万吨。

得益于德国工业家弗里德里希·西门子(Friedrich Siemens)和威尔翰姆·西门子(Wilhelm Siemens)及法国人皮埃尔·马丁(Pierre Martin)共同发明的平炉炼钢法,德国钢铁工业迅速发展。

1887年,克虏伯钢铁厂就已经是拥有2万名工人的钢铁巨头。

到第一次大战前钢铁行业雇员总数达44万余人,1914年钢铁年产量也达到1 495万吨,就此奠定了德国工业强国的基础。

——第二阶段(1914—1945年):钢铁工业的全面军事化。

德国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钢铁工业的全面军事化成为这一时期德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最大特点。

一战后,德国钢铁工业在政府的扶持下得以迅速恢复,到1929年德国再次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产钢国。

1931年,弗里茨·蒂森(Fritz Thyssen)加入纳粹党,标志着德国钢铁工业全面与纳粹势力结盟,而另一家钢铁巨头克虏伯钢铁公司,成为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最大的军火供应商。

德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启示

德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启示
以来 形 成 的 经 济 快 增 长 ,对 我 们 国家 的 经 济 增 长 具 有 十 分 重 要 中 折 中 模 式 。 它 是 一 个 以私 有制 为 主 体 的 多 种 所 有 制 结构 ,这
的借 鉴意义 和启示 ,为我 国未来 “ 十二五”期间的经济 增长提 与我们国家当前的经济体制 有异曲同工之妙。以通过法律 手段 供参考。 二 、德国经济发展 的特点


引言
1 3 0 0 万 吨。钢产 量从 l 8 7 0年 的 1 2 1 6万 吨 增 为 1 9 1 3年 的 1 7 6 0 以 及 具 有 很 高 的 生 产 效 率 的 特 点 。例 如 ,1 9 0 0年 时 至 少 有 2 4
2 0 0 9年 德 国 经 历 了极 为 严 重 的 经 济 衰 退 ,但 是 紧 接 着在 第 万吨 。 德 国这 些 产 业 普遍 具 有 生 产 组 织 规模 庞 大 、 现代化明显、
三 、德国经济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 的启示结论
战 后 的联 邦德 国 政 府 承 袭 了传 统 的 国家 主 义 思想 ,吸 纳 自
1 0年 中,德 国的经济指标一 直是优于其他 发达 国家 。德 国长期 由竞 争 的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逐 步 形 成介 于市 场 主 导 和 政 府 干 预 的
产量 从 7 . 1 1 吨提 高到 1 3 . 5 1 吨。
二年德国的经济就 出现强势反弹 , 全年 的经济增速达到了 3 . 6 %,
远 远 好 于 其 他 发 达 国 家 的经 济 。在 经 历 了 严 重 的衰 退 之 后 , 德 个 鲁 尔 的 煤 矿 的 年 产 量 超 过 了 5 0万 吨 , 1 9 0 2年 ,德 国 平 均 每 国经 济 快 速 复 苏 还 是 要 归功 于 衰 退 后 的 基 数 效 应 , 同时 也 不 能 个钢铁工厂的产量为 7 1 5 万吨 ,而英国仅为 4万吨。 忽 略 政 府 在 危 机 期 间采 用 的 有效 调 控 措 施 。 从 长 远 来 看 ,这 种 稳 健 的经 济 增 长 现 象 是 德 国本 国 的 经 济 体 制 决 定 的 ,在 过 去 的

德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德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探索智能制造。近年来德国政府提出的工业4.0战略便是利 用该国在嵌入式系统与自动化工程领域的技术优势,主导新 一代工业生产技术的话语权。二是德国构建了良好的政产学 研合作框架,推动先进制造理念的发展与成熟。德国以“创 新”为资源纽带,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扶持组建技术创新联 盟,促进技术转化,使得德国成为前沿技术的引领者。德国 研究机构在创新环节中被赋予了重要使命,为企业研发提供 支撑,政府协助科研机构设立遍布全国的技术网点,由弗劳 恩霍夫协会等四大研究所牵头组成创新聚集带,并维持其运 行。
1970 1972 1974 1976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赛迪智库整理,2018年4月
孟凡达 赛迪智库工业经济研究所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 |CHINA INDUSTRY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9 锐见
德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20世纪90年代后德国及时调整产业政策,率先遏止了制造 业下滑趋势,第二产业占GDP比重长期维持在30%左右的 水平,远高于同期美英法等发达国家水平。而德国第三产 业的崛起也正是在制造业的带动下发生的,说明服务业发 展与工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分析德国发展模式转型过程中的经验,可以更为清晰地 了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优势与劣势,有利 于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应对。
政府推动产业转型,实体经济居于主体地位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联邦德国开始对产业结构进行调 整,其中重点是围绕鲁尔区展开,以转变鲁尔区既有的以采 煤、钢铁、煤化工、重型机械为主的产业结构。其转型所面 临的国内外环境与我国目前具有相近之处:一是随着石油、 天然气的广泛应用,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产能过剩;二是二 战后全球钢铁产能攀升,钢铁面临产能过剩;三是长期重工 业化发展模式导致环境恶化,污染严重;四是中东与发展中 国家劳动力成本优势显著,国际竞争压力增大。上述原因导 致鲁尔区原有发展模式弊端日显,大批煤矿、钢铁厂倒闭停 产,大量工人失业,区域经济陷入危机。

德国经济复苏与重工业时期的文化价值

德国经济复苏与重工业时期的文化价值

德国经济复苏与重工业时期的文化价值德国一战后的经济重建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苦的历程。

20世纪20年代,德国经济逐渐走出谷底,但其发展依靠着基础产业转型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

在此期间,德国产业从轻工业时代向重工业时期迅猛发展,这不仅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崛起,还对德国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一、德国重工业时期的经济奇迹在20世纪20年代初,德国人口仅有6500万人,但它的GDP已经达到了伟大的1.75万亿美元。

这一经济奇迹的背后,是德国经济的充分发展和对原有产业结构的彻底转变。

通过延续一战后的战时经济体制,德国政府成功地从轻工业向重工业的发展转型,优先发展提高生产力、生产效率的钢铁、化工、造船、机械等重工业。

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数德国的钢铁产业,它支撑并促进了整个工业化进程。

在经过有限、无法支撑现代大规模生产流程的农业时代之后,德国的钢铁产业得到了充分发展,具有强大的生产力和技术优势。

在一战后,德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之下,德国钢铁业的规模迅速扩大,由此促进了相关材料和机械等制造业的发展。

据统计,在20世纪20年代初,德国的钢铁产量就占世界总产量的20%。

而这一数据进一步增长并维持在相对高位,也使得钢铁业成为德国经济的支柱,仅德国国内就有1200万人直接从事相关行业,间接从事相关行业的人数估计更高。

这种以重工业为主要发展方向的经济模式,不仅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崛起,还促进了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的进步,使得未来更具潜力。

二、德国重工业时期的文化价值德国重工业时期的文化价值,在整个德国文化和欧洲文化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德国重工业时期促进了知识分子、学者、工程师、技术人员、工人等群体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作为工业化进程的桥梁,他们在共同的工作场所里进行了深度的交流和对话,也从中得到了相互合作的机会。

其次,德国重工业时期不仅推动了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视觉艺术、建筑、文化设计等领域的繁荣。

这样一个大型、系统性的重工业系统需要大量的建筑和设计师来协同完成,使得这些领域的人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德国制造业发展能给中国哪三点启示

德国制造业发展能给中国哪三点启示

德国制造业发展能给中国哪三点启示德国制造业发展能给中国哪三点启示?2016年03月05日来源:世界(微信)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经济都萎靡不振,但有一个国家却是例外,那就是德国。

德国不但失业率低而且经济增长迅速,这样的成绩单都是由制造业强劲出口带来的。

德国制造业出口贡献了国家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二,拉动人均GDP的速度比其他任何发达国家都要快,德国被公认为欧洲四大经济体当中最为优秀的国家,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是当今欧洲乃至世界一流的强国。

工业是德国的经济支柱,作为一个多工业中心的国家,德国的汽车工业、机器和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电气工业均在国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特别是经济危机以来,世界各国均意识到制造业对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性。

德国作为为数不多、一直坚持发展制造业的国家,成为许多国家学习的楷模。

高度重视产业链发展历史上,德国制造业一直将“规模优势”发挥到极致。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经济、政治被各种垄断性集团所控制。

例如,联合钢铁股份公司作为德国和整个资本主义欧洲生产力能力最大和最现代化的采矿-冶金托拉斯,控制着几百家企业,资本超过40亿马克,拥有职工约40万人。

西门子-舒克特公司,作为电气工业的垄断组织,1936年所属企业职工达93300人,1939年总资产超过15亿马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15个最大的工业垄断组织和银行垄断组织拥有的资产高达660亿~700亿马克。

二战结束后,德国制造业垄断组织被强制拆分,大量资产被没收,厂房、设备严重毁坏,给德国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但依赖于原有的管理、技术、市场等,德国制造业迅速崛起。

在原有垄断组织基础上拆分的德国大企业功不可没,西门子、大众、拜耳、巴斯夫等众多耳熟能详的企业集团给世界制造业市场带来一轮新的洗牌。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全球竞争压力的增大,德国制造企业展开了多次大范围的兼并重组活动。

例如,汽车领域,1950-1980年间,德国较大规模的企业从11家缩减至5家;到2010年,只剩大众、宝马、奔驰3家公司。

德国工业制造的经验与启示

德国工业制造的经验与启示

德国工业制造的经验与启示德国工业制造因其高品质、高效率和高技术含量而闻名于世。

作为欧洲经济强国,德国在工业制造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那么,德国工业制造的成功究竟源于何处?它的经验和启示对于其他国家的工业制造有何借鉴意义呢?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德国工业制造的经验和启示。

一、高质量是关键德国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制造的成功源于它的高品质制造。

德国的企业一直以来就非常注重质量,无论是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还是产品的最终品质,都追求最高标准。

这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还可以增强产品的寿命和可靠性,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

德国企业实行的质量控制制度也非常完善,比如ISO 9001等国际认证,这些认证可以提高企业的形象,增强客户的信心,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此外,德国企业还强调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这也是德国企业得到消费者青睐和尊重的重要原因。

二、技术创新是不断前进的动力德国工业制造的另一个成功因素是不断的技术创新。

德国企业相信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赢得市场份额和发展空间。

因此,德国企业在技术上持续投入,大力支持科研和开发,力求取得技术突破。

德国的技术创新涵盖了各个领域,如汽车、机械、电子等众多行业,在生产技术、材料研发和工艺创新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比如,德国汽车制造商推出一系列环保低排放汽车,应用新型的动力技术和材料,提高汽车的燃油效率和安全性能。

三、人才培养是创新发展的基础在德国,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

德国政府和企业都非常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

德国有一系列鼓励人才创新和创业的政策,比如提供贷款、科研经费、创新基金和税收优惠等。

政府还设立了许多培训和教育机构,提供各类培训和职业教育课程,提高人才的专业能力和实战经验。

在德国,很多企业也开设了专业课程和实习机会,为学生提供与企业紧密结合的学习和实习机会,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运营模式和技术实践,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产业链协调是提高企业效率的重要因素德国企业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单一企业本身,在整个产业链上也体现出卓越的管理和良好的协作。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崛起及启示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崛起及启示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崛起及启示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崛起及启示[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在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系统化改革,使其教育事业发展突飞猛进,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德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崛起并与工业生产相结合,为德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的工业化进程。

[关键词]德国教育;工业化;借鉴意义1871年统一后的德国以惊人速度跃进,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全面工业化,成为欧洲后起的头号工业强国。

德国工业化出现跳跃式的快速发展,原因颇多,例如政治的统一、科技的进步、战胜法国所掠得的胜利果实以及德国银行业的特殊作用等,为德国工业发展的迅速提供了解释。

其中,作为后起型的发展中国家,在德国工业化的过程中凸显了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本文在前人探究的基础上,拟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在工业崛起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概况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育网络为德国公民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机会,形成了重知识、重实际的社会氛围,促进了全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

首先,初等教育普及化,提高全民素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初等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初等教育网有很大的补充。

1875年《普通初等学校和师资培训学院的管理规章》(简称《一般教育规定》)出台,进一步强调实行强迫初等义务教育。

该规章的主旨是:第一,在教育目标方面,提高所有各学科的学习效能,尤其重视对历史和自然科学的提高;第二,在教学方法方面,同时注意尽量促进学生的理解力和思考力的发展。

根据教育规定,对6岁儿童开始实施八年制的强迫义务教育,对违反此项规定的父母予以法律制裁。

[1]由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德国普及初等教育有了实质性的进步。

以普鲁士为例,1848年普鲁士小学入学率为82%;1871年时实际上学率为86%-90%;19世纪80年代则达到了100%。

德国工业化发展 对我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启示和建议

德国工业化发展 对我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启示和建议

德国工业化发展对我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启示
和建议
“哎呀,妈妈,你看这个玩具好酷啊,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呀?”我好奇地拉着妈妈的手问道。

妈妈笑着回答我:“宝贝,这是用塑料做的呀。


“那塑料是怎么来的呢?”我继续追问。

妈妈想了想,说:“这就和工业化有关系啦。


这让我想起了老师给我们讲过的德国工业化发展。

德国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可真是厉害呢!他们从一开始的慢慢摸索,到后来的飞速发展,就好像我们学习走路一样,一开始跌跌撞撞,后来就可以跑得飞快啦!
德国的工厂里有好多先进的机器,那些机器就像大力士一样,能快速地生产出各种各样的东西。

他们的技术可先进啦,生产的产品质量又好。

我们国家现在也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呢,就像是在比赛跑步,德国跑在前面,我们在努力追赶。

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像德国学习呀?比如说,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就像我们学习要不断努力才能进步一样。

还有呀,要好好培养人才,那些聪明的叔叔阿姨们就像将军一样,能带领我们走向胜利呢!而且呀,我们也要注意环保,不能光顾着发展而破坏了我们的环境,不然就像只知道吃糖不知道刷牙,牙齿会坏掉的哟!
我觉得我们国家一定能在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跑得越来越快,超过德国,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东西,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到时候呀,我就可以有更多更酷的玩具啦!哈哈!。

德国工业化优势对我们的启示PPT共22页

德国工业化优势对我们的启示PPT共22页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德国工业化优势对我们的启示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走进德国钢厂:还原曾经的钢铁强国

走进德国钢厂:还原曾经的钢铁强国

走进德国钢厂:还原曾经的钢铁强国在欧洲,与我国关系最好的经济强国非德国莫属。

现代工业中,石油是血液,钢铁是骨骼。

作为世界级的工业大国,德国的钢铁产业始终是其优势产业,钢材产量占欧盟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据史料记载,从公元前1世纪起在德国境内就有了炼制生铁的记录。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各种新的生产交通工具的发明对钢材需求量急速增加,直接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各种新式炼钢法也纷纷问世。

19世纪初搅炼法被引入德国,,开启了德国现代钢铁工业的序幕。

1811年,阿弗瑞德·克虏伯在埃森建立了德国历史上第一家铸钢厂,随后在鲁尔区各类炼钢厂纷纷建立。

1850年,普鲁士地区钢铁业的雇员数已多达13500人,产量突破了21万吨。

1851年,西门子从克虏伯订购铸钢条。

1864年德国工业家弗里德里希·西门子和威尔翰姆·西门子与法国人皮埃尔·马丁共同发明了平炉炼钢法,这是德国钢铁工业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在德国一直使用长达132年。

位于勃兰登堡工业博物馆的一台西门子-马丁烤钢炉炼钢技术的提高加速了钢铁工业地区聚集及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1887年阿弗瑞德·克虏伯去世时克虏伯钢铁厂已经发展成为拥有20000名员工的钢铁巨头。

1867年,德国在第二届巴黎世博会上展出克虏伯军工厂生产的全钢线膛后装大炮。

从1811年到1914年这100年之间,德国钢铁工业经历了跳跃式的发展,到一次大战前行业雇员总数达44万余人,生产效率提高了25倍之多,钢铁生产总量到20世纪初已经突破200万吨,奠定了德国工业强国的基础。

1905年克虏伯生产的舰炮和火炮随着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其钢铁工业也进入了垄断扩张阶段,经济垄断与政治独裁相结合及钢铁工业的全面军事化成为这一时期德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两大特点。

一战后德国钢铁工业在政府的扶持下得以迅速恢复。

1929年德国再次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产钢国。

一战期间的克虏伯炮厂1931年弗里茨·蒂森加入纳粹党,标志着德国钢铁工业全面与纳粹势力结盟,而另一家钢铁巨头克虏伯钢铁公司则大发战争财,成为两次世界大战德国最大的军火供应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第9期 中国经济报告
产业政策
072
INDUSTRY
2015年7月29日,辽宁省大连市。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布今年上半年钢铁行业运行情况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全国粗钢产量4.1亿吨,同比(和去年同期相比) 下降1.3%。这是全国粗钢产量近20年来首次下降。CFP供图
500 万吨。另一方面,积极改进冶炼 技术。目前德国的高炉炼钢法所需能 耗和废气排放都已接近理论最低值, 新工艺的研发已经成为钢铁工业科研 的重要任务。 研发方向由传统的高校、 行业协会和企业条块分割的局面转变 为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4) 产品技术优势大、 竞争力强。 为保持德国钢铁工业在世界市场上的 竞争力,德国在钢铁加工、新材料开 发和应用途径开发中投入了大量资金 和人力,制定了具有战略意义的“钢 铁 2030”行动计划,并参与了欧洲钢 铁技术研发平台。从 20 世纪 90 年代 开始,德国钢铁工业陆续研发并应用 了垂直弯曲钢组件再引、动态“软降 碳”工艺、高速铸造技术、铸型内液
中国经济报告 2015年第9期
态钢流测量技术、二次冷凝动态可控 技术、直接钢带锻造技术和 3D 在线 凝固可控技术等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 平的钢铁生产及加工工艺。 最具竞争 力的பைடு நூலகம்要有高强度及超高强度钢材的 冶炼及加工技术和热轧钢成型及钢材 接缝技术两大领域。目前德国钢铁工 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源能源约束日 益突出和节能环保压力大。 2. 发展趋势。德国在科技含量较 高的特种钢领域优势显著。虽然受金 融、经济危机影响,短期内钢铁业有 所收缩,但长期来看仍具有很强竞争 力。 (1)产业结构面临新调整。德国 钢铁工业将利用本国汽车、机械等传 统优势产业的支撑,重点发展科技含
全德总产量的 54%。 (2)产品结构的专业化与企业
目前德国钢铁工 业面临的主要问 题是资源能源约 束日益突出和节 能环保压力大
组织结构高效化。一方面,钢铁巨头 利用其规模优势保持在粗钢生产领域 的垄断地位,而中小型企业则需依靠 其较为灵活的创新体制和经营理念, 将主营产品定位于贴近企业生产需求 的特种钢材领域,以产品的高附加值 赢得企业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德 国钢铁企业已与德国汽车、机械、桥 梁和铁路等钢材需求量较大的行业建 立起了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将自身定 位由传统的原料供应商转换为产品生 产过程中的系统合作伙伴,根据相关 行业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及时调整自 身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使生产更加贴 近市场需求。 (3)综合利用及可持续发展。目 前,钢铁企业主要从促进钢铁工业的 循环经济发展和改进冶炼技术两大方 面着手使钢铁业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 的长远目标,并实行严格的行业废气 减排自律原则。一方面,在炼钢过程 中产生的 800 万吨高炉渣和 600 万吨 废钢渣的 92% 被再加工利用 ;另有 500 万吨炼钢粉尘成为水泥生产的原 材料,仅此一项就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INDUSTRY
产业政策
071
德国钢铁工业发展启示
解决中国钢铁产业粗钢产量占比过大、高性能高品质特钢依赖进口等长期矛盾,关键是依 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马汉成 姜茂发
德国钢铁工业发展分析
钢铁工业在德国现代国民经济体 系中拥有重要地位,也是德国的优势 产业之一。钢铁工业不仅构筑了德国 汽车及配件工业、机械工业和农业的 基础,而且是德国外贸出口比重较大 的优势产业。 1. 发展现状。德国是欧盟最大产 钢国,占欧盟 28 国粗钢总产量的近 四分之一,位居世界第七。行业企业 总数近 100 家, 员工总数约 9.5 万人。 2013 年 德 国 粗 钢 总 产 量 4260 万 吨, 工业销售额近 500 亿欧元,其中德国 最大钢企蒂森克虏伯钢铁公司粗钢产 量就达 1250 万吨。经过长期市场整 合,产业地域分布也较为集中。前 5 强企业的年粗钢总产量占行业全年总 产量的 80.8%。就冶炼技术而言,目 前德国主要采用高炉炼钢法(占目前 粗钢总产量的 68.1%)和电弧炉炼钢 法(占目前粗钢总产量的 31.9%) 。 德国不仅是钢铁生产大国,也是钢铁 贸易大国,其出口一直保持生产总量 的 50% 左右,对欧盟国家的出口约 占出口总量的 3/4。对欧盟以外的出 口基本保持在每年 500 万吨左右 ; 同 时,德国的钢铁进口规模与出口量大 致持平, 53% 的钢需求通过进口满足, 欧盟国家是其主要进口来源国,占进 口 85%。近两年,面临产能过剩、价 格下降、 成本上升、 经营困难等问题。 德国钢铁工业呈以下主要特点。 (1) 生 产 区 域 集 中。 德 国 钢 铁 工 业 区 域 化 生 产 在 能 源、 原 料、 物 流及市场优势上突显出来。在德国 政府推行的工业区域化优势政策的 背景下,已经建成了以传统钢铁产 区 —— 鲁 尔 区 为 依 托, 以 杜 伊 斯 堡 (Duisburg)为核心城市,覆盖北威斯 特法伦州(Nordreihn-Westfalen) 、巴 符州(Baden-Würtenburg)和萨尔州 (Saarland)的钢铁生产中心,目前该 区域集中了德国钢铁工业前 15 强企 业的大部分炼钢厂,年粗钢产量已占
2015年第9期 中国经济报告
对中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 启示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很快,产量和 消费量均高居世界第一,成为国民经 济的主导产业。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和 短期难以解决的问题 : 如企业布局面 广、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粗钢产 品多、效益差,对外竞争力弱 ; 恶性 高价进口铁矿石与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低、能耗高、环境污染重并存 ; 急需 的高性能产品仍然依赖进口和盲目新 建及现有企业产能严重过剩并存。从 德国钢铁工业发展看,中国钢铁工业 应坚持市场主导结构调整与政府引导 技术创新相结合,加速结构调整、增 强产品竞争力,促进钢铁工业健康持 续高效发展。 1. 以市场需求为核心,围绕经营 成本布局生产企业。综合考虑铁矿石 供应、能源保证、环境保护、产品运 输等经营成本,可考虑在现有生产企 业集中的东部地区以方圆 300 公里左 右、消费稳定增长的中部地区以方圆 400 公里左右、区域生产基本满足但 消费潜力巨大的西部地区以方圆 500 公里左右布局规模化生产企业,全国 总产能控制在 8 亿吨左右。严禁新建 小钢铁厂,对现有企业的落后产能分 类淘汰,保留优势企业,支持其兼并 重组并扶持其产品升级、技术和机制 创新。 2. 以优势企业为依托,建立技术 创新基金引导发展特钢产品。解决中 国钢铁产业粗钢产量占比过大,高性 能高品质特钢依赖进口等长期矛盾, 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从
INDUSTRY
更多的通过宏观调控来维护产业的健 康发展。
产业政策
073
少能耗、物耗、渣量及金属损耗,提 高石灰活性度,改善炼钢技术经济指 标。采用先进工艺对循环水系统的排 污水及其他排水进行有效处理,使工 业废水资源化,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 和废弃物减量化和无害化, 保护环境。 二是能量循环。对各种能源实行 集中管理和统一调配,一方面为相关 行业提供工业原料,同时把钢铁产品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次能源用于城市 生活,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 ; 另 一方面利用高炉、 焦炉高温冶炼条件, 形成社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中心。 三是固体废弃物循环。建立钢铁 现在钢铁企业无利甚至亏损的经营情 况看,尽快解决技术层面的难题仅靠 企业完成路会很长,政府应在资金、 政策上出手相助。企业重点应改进提 高连铸比、铁水预处理比、精炼比的 工艺,减产粗钢,增产高纯洁度高均 匀性的特钢。重点发展热轧钢成型与 钢材接缝技术,满足汽车及机械制造 领域整体钢架构质量减轻要求和强度 要求,为建设高品质建筑、制造高端 机械设备、提高汽车船舶高铁性能等 提供基础支撑。总之,为实现制造业 “2025 计划”而努力。 3. 以环境保护为前提,扶持企业 发展循环经济。钢铁工业是能源、水 资源、矿产资源消耗密集的产业,也 是最迫切需要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 应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实施清洁 生产,在减量化基础上实现资源的高 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废 物排放。 一 是 资 源 循 环。 通 过“ 两 降 一 提”措施发展清洁生产即合理降低铁 钢比,取消或减少高耗能工序,减少 资源浪费, 减轻钢铁企业的环境负荷; 降低焦比,实行铁水全量预处理,减 (作者单位为东北大学材冶学院)
量较高的特种钢产品,提高产品的附 加值,进一步削减剩余产能。 (2)改进电炉生产工艺。目前德 国大部分粗钢产量来自能耗与二氧化 碳排放量较高的高炉炼钢法,其能耗 与排放值已接近理论最低值,改进空 间不大。为此,德国钢铁工业协会将 在未来几年内促进电弧炉炼钢法的产 品及项目研发,重点转移至技术含量 与产品附加值都较高的轧钢及特种钢 产品,以保持德国钢铁工业的整体竞 争力。 (3) 政 策 调 控 钢 铁 工 业 健 康 发 展。目前,德国国内及欧盟内钢铁市 场已完全自由化,德国政府已不再对 钢铁工业实行微观层面上的监控及产 业指导, 也不再制定具体的产业政策,
从德国钢铁工业 发展看,中国钢 铁工业应坚持市 场主导结构调整 与政府引导技术 创新相结合,加 速结构调整、增 强产品竞争力, 促进钢铁工业健 康持续高效发展
生产与石化、建材、能源等相关行业 以及社会生活共享资源、互为排放物 治理、互为二次资源循环利用的区域 生态工业园,实现区域内物质循环。 4. 建立全国跨区域的产业联盟, 实现从生产到服务的全产业链。钢铁 产业联盟由从事研发、生产、销售、 应用、服务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 大专院校及其他与钢铁产业相关联的 煤炭、运输、金融等单位自愿联合组 成,旨在支持联盟成员发展,促进钢 铁产业稳健运行、共同发展,打造政 府、企业、专家、研究机构、资本、 媒体多赢的品牌产业平台。尽管中国 产钢大省或企业间探索建立了产业联 盟,在推动钢铁行业自律、规范行业 竞争秩序、组织开展钢铁产业发展战 略及规划研讨、建立产业协作机制等 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真正实现产 业互补共赢的联盟少,深度协作的合 力不够。 当下, 急需建立原辅料、 钢企、 物流企业、研发机构、金融机构紧密 合作的跨区域联盟,增强中国钢铁企 业竞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