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咏雪》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咏雪》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咏雪》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559b74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05.png)
七年级语文上册《咏雪》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咏雪》。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背诵来提高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雪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课文意境的分析与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汉语词语的理解。
2. 课文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谢道韫及其作品《咏雪》。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后注释,自主解决字词障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解答学生疑问。
4. 朗读与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集体或个体背诵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咏雪》。
2. 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描写自然景色的片段。
3. 收集有关雪的诗词,下一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2.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的疑问?3. 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是否达到预期效果?4. 学生对课文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能力如何?5.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能否巩固所学知识?七、课堂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评价: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能否正确表达课文的意境。
2. 学生对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评价:能否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所学知识。
《咏雪》教案4篇
![《咏雪》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e36335f3650e52ea54189814.png)
《咏雪》教案4篇《咏雪》教案篇1一、教学思路《咏雪》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篇幅不长,文字不深,但面对刚刚接触文言文的七年级学生。
我首先设法引导学生认真弄清文中字词句子的基本意思,把握文章的主旨。
没有这一环节,很容易流于空泛。
然后,我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去解读文本,探究文本。
并且运用图文结合的板书,使教学重难点一目了人,同时,让学生结合图文,当堂巩固积累文言字词,并且背诵。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未若”等。
并且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意,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事物。
3、情感目标: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的学习方法。
并积累文言字词。
2、难点: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探讨法和点拨法相结合:本文叙事中包含议论,教师的引导点拨与学生的参与探究相结合。
3、延伸阅读法:巩固积累咏雪名句。
五、教学流程(一),谜语导入,引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猜一个谜语:头戴六角帽,身穿白衣裳,寒冷全不怕,迎风空中舞。
生:是雪。
师:对,是雪。
为更直观的看到雪花,现在请我们班的小画家明晓玉在黑板上画两朵雪花吧。
(生画雪花)师:画得真好。
来点掌声吧!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观察雪花有哪些特点呢?生:六角形的,白色的,出现在寒冷的冬天,像白色的花瓣一样在空中飘舞。
师:同学们描述的很准确。
那么你们觉得那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的雪花像什么呢?我们用什么才能恰当的比你他们呢?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古代的两个少年是如何吟咏雪花的。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师:同学们,有预习这篇课文吗?为了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大家先齐声朗读这篇课文。
(生齐读)师:同学们读得很好,流畅,整齐,,咬字清晰,声音洪亮。
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读出文章的感情,不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好的。
人教版初中语文咏雪教案优秀范
![人教版初中语文咏雪教案优秀范](https://img.taocdn.com/s3/m/013ae692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f2.png)
人教版初中语文《咏雪》教案优秀范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咏雪》;(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对雪的赞美之情;(3)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2. 诗歌的韵律特点和表现手法;3. 体会诗人对雪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理解;2. 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咏雪》;2. 参考资料:有关雪的图片、视频等;3.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有关雪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雪的美丽;(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雪的感受和经验;(3)简介诗人谢道韫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咏雪》,感受诗歌的韵律;(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雪的赞美之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2)全班交流:分享各小组的合作成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欣赏感悟(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诗歌的欣赏感悟。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举例说明其他诗人如何赞美自然景物;(2)引导学生尝试创作赞美大自然的诗歌。
6. 总结反馈(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意见。
7. 布置作业(1)让学生背诵《咏雪》;(2)请学生写一篇关于赞美大自然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结束时,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1. 优点:(1)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积极性较高;(2)通过合作探讨,学生能够较好地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3)学生在欣赏感悟环节能够发挥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5《咏雪》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5《咏雪》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ef252d42af90242a995e5f3.png)
一门。 诵读课文教师教读
奏。 学生分角色朗读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
表情,注意节奏。
疏通文意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 学生对照注释,默读
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课文,疏通文意,采
自主合作探 究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 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 交流复述。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
讨论分析。)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
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
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
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导学]
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
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
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
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
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
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
意。)
讨论笔记。把研讨中
2/4
word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 ① 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 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 的问题,以小组为单 位,推选代表提出。 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② 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 诵读课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咏雪》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咏雪》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588bac3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e1.png)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咏雪》教案设计
一、课题:咏雪
二、教材分析
1. 本课诗歌《咏雪》是宋代著名诗人李清照的作品,内容描写了雪花飘落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雪的喜爱,以及对雪中寂寞的感受,充满了淡淡悲凉的情怀。
2. 诗歌的内容比较简单易懂,但是有一定的押韵节奏,语言表达也精彩绝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宋词的押韵节奏,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宋代诗人李清照的作品《咏雪》,并能熟练朗
读诗歌;
(2) 让学生初步了解宋词的押韵节奏,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咏雪》,让学生体会到自然之美,感受到诗歌中淡淡的悲凉情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重点
1. 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诗歌;
2. 让学生初步了解宋词的押韵节奏,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让学生体验诗歌中悲凉的情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教学过程
1. 情景引入:
(1)老师介绍雪的特点,并让学生说出自己对雪的感受;
(2)老师介绍宋代著名诗人李清照的作品《咏雪》,让学生朗读诗歌,并让学生畅所欲言,。
人教版初中语文咏雪教案范
![人教版初中语文咏雪教案范](https://img.taocdn.com/s3/m/a0e635aa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20.png)
人教版初中语文咏雪教案优秀范教案人教版初中语文《咏雪》教案优秀范例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引入古代诗词,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1.1.2 引导学生理解咏雪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
1.1.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知识点讲解2.1 文章背景2.1.1 介绍作者谢道韫,东晋女诗人,才女。
2.1.2 介绍《咏雪》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1.3 解释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内容3.1 教学文本3.1.1 全文共四句,每句四字。
3.1.2 解析每句的寓意和意境。
3.1.3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韵律美。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学生能够理解《咏雪》的主题和寓意。
4.1.2 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咏雪》。
4.1.3 学生能够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5.1.2 学生对文中修辞手法的把握。
5.1.3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会。
5.2 教学重点5.2.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咏雪》。
5.2.2 学生能够分析并评价文中的表现手法。
5.2.3 学生能够运用《咏雪》的主题和表现手法进行创作。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学课件6.1.1 包含《咏雪》全文的课件。
6.1.2 包含作者谢道韫的介绍。
6.1.3 包含重点词语的解释和例句。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2 参考资料6.2.1 提供古代咏雪诗词的参考资料。
6.2.2 提供《咏雪》的译文和赏析。
6.2.3 提供学生创作的平台和工具。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3 学习用品6.3.1 提供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6.3.2 提供诗歌创作卡片或纸张。
6.3.3 提供小组讨论所需的学习工具。
七、教学过程7.1 导入新课7.1.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古代咏雪诗词。
7.1.2 教师分享《咏雪》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7.1.3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咏雪》的,激发学习兴趣。
七、教学过程7.2 自主学习7.2.2 学生通过注释和参考资料辅助理解。
《咏雪》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咏雪》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6b5a319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a1.png)
《咏雪》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咏雪》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咏雪》说课稿(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本篇诗为唐代诗人柳宗元所作,本学期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的第一篇古诗文。
本篇诗是一首赞美雪的诗歌,通过对雪的描述和赞美,表达了诗人对雪的喜爱之情。
同时,也可借此感受到唐代一些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向往。
本篇诗的语言简练、朴实自然,同学们容易理解,也能加强对诗歌鉴赏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认识和理解本篇诗歌的主旨和特点。
2.了解唐代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
3.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自然之美。
4.加强学生对诗歌鉴赏的能力,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和语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进入雪的主题。
再通过提问让学生展开雪的想象,例如:你能看到哪些地方的雪?你最喜欢的雪是什么样子的?2.新课讲解首先,对整首诗进行通读,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然后,逐句点拨,学生理解每句话的具体含义。
例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北风吹草动,八月竟然下雪,这样的景象多么奇妙。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雪过后春风来,梨树便在白雪中婀娜而立,万木因此而生机盎然。
学生通过理解诗句内含的意象,感受到了雪景带来的美丽和宁静。
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品味诗歌的意境、情感和思想。
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柳宗元在赞美雪的同时,也体现出它所表达的一种情感和主题?3.分组阅读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分别阅读不同的古诗文,让学生相互了解和交流。
通过相互理解和感受,加深对唐代文化和诗歌艺术的理解和认识。
4.课堂练习让学生完成相关的习题,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回味。
例如:(1)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2)列出你记住的特别形象生动的词语或句子。
(3)柳宗元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4)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对雪的印象和感受。
5.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继续阅读古诗文,继续提升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从雪的图片导入,到诗歌分析,再到小组阅读和课堂练习,通过一系列的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走进雪的世界,感受诗歌的意境,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咏雪》教案【优秀5篇】
![《咏雪》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0234db2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31.png)
《咏雪》教案【优秀5篇】咏雪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4、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多角度的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难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杨氏之子、伯牙绝弦等几篇文言文,基本掌握了了一些朗读和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进行学习,并努力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感受咏雪的情境,学习古人的智慧。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分钟)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让我们猜一个歌声,听听唱的是什么?好不好?PPT1雪(学生答)。
让我们来欣赏几幅雪景图PPT1出示雪景动态图,引导学生体验雪景的美丽。
看到这样纯洁、轻盈,漫天飞舞的雪花,你用什么来形容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和文中的才子才女比试比试如何呢?PPT2出示文题二、作家作品PPT3(2分钟)学生齐读课下注释①,教师补充三、诵读课文:(5分钟)同学们,这篇文言文很短小,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读音与停顿。
PPT4(一)欣赏课文,出示课文内容,师范读。
刚才,同学们听读了课文,接下来完成读音练习。
PPT5(二)朗读练习。
1、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自由朗读。
谢太傅f&u俄而&e雪骤zh&ou差可拟ch&anǐ柳絮liǔ_&u无奕y&i王凝之n&ing谢道韫y&un2、指一生读字词3、指一生读课文4、齐读课文四、解读课文:(15分钟)(一)读懂课文,理解重点词熟悉了词语,只是扫除了文字障碍。
要真正读懂课文,我们还需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来细加体会。
下面请大家用五分钟的时间,结合注释,读懂文章。
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读懂课文,解释重点词,找出疑难处并进行交流。
PPT6(出示课文,注意划横线的词)内集:家庭聚会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28ad23c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29.png)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教学设计(精选5篇)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通过白文朗读、标点文朗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学生了解故事内容。
2.通过脚本批注与演读的方法,把握人物情感,学会写景状物的写作手法。
3.学习古人的聪慧,感受良好的家教氛围。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故事内容,把握人物情感。
2.学习摹景状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朗读时的白文断句,演读中通过语气变化把握人物情感。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演读法、脚本批注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是通过多种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以及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
教会学生通过脚本批注的方法分析文中重要词句。
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师展示课件。
提问: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听说过“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两个孩子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思考得出:聪明、机智。
)今天,我们通过《世说新语》中的《咏雪》,来认识两个孩子,看一看这两个孩子与司马光和曹冲有什么相似之处。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多种朗读,理解内容1.教师展示《咏雪》的白文(竖版)的课件给学生。
学生根据理解朗读断句。
学生自由断句,展示断句成果,读给大家听;小组讨论断句,各组展示断句成果,派代表朗读,各自阐明断句依据。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古代文言文的特点,根据语感尝试断句,激起学生的挑战意识;通过竞争阅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师展示《咏雪》的标点版(竖版)课件给学生。
学生自读,对照自己的断句,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根据词语的解释、句段内容,找出问题所在。
七年级上语文《咏雪》教案
![七年级上语文《咏雪》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acca4e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43.png)
七年级上语文《咏雪》教案第一篇:七年级上语文《咏雪》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咏雪》教案教学目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了解古人生活,学习古人的智慧。
教学重点: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德育目的: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我们今天的业余生活真是丰富多彩,那你们知道古时候的人们的业余活动有些什么内容吗?”(指名说)2.师:“书画琴棋,吟诗作对,踏雪寻梅……古人没有电脑、电视,但他们的生活却同样多姿多彩。
今天,我们就和古人一起去赏雪、咏雪吧!”(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生出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世说新语》、谢安、谢道韫的资料,师简短补充。
2.师:范读全文。
生:听读,正音。
3.生:自由读文,粗理大意。
4.生: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5.生:汇报成果。
6.师:指名生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和哪些词语需要重点识记、理解。
7.师生合作,齐读全文。
8.师生交流:兄子与兄女的比喻哪个更佳?为什么?公听了“大笑乐”,为什么?9.师:指名生背诵一些描写雪花的诗歌。
10.师领背全文。
三、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将重点词语抄再积累本上。
四、板书设计:咏雪时间:寒雪日地点:内集人物:谢太傅、儿女撒盐空中事情:讲论文义——咏雪柳絮因风起第二篇:七年级语文咏雪《咏雪》教案茶园九义校陈治洪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4.培养学生的初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初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新精神。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播放数张雪花飘洒的图片,在最后一张幻灯片插入歌曲“雪绒花”作为背景音乐营造气氛,歌声响起过程中深情地导入。
《咏雪》的教案精选十二篇
![《咏雪》的教案精选十二篇](https://img.taocdn.com/s3/m/120cbc63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28.png)
《咏雪》的教案《咏雪》的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熟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2.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3.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阅读浅易文言文。
培养学养成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学时重点1.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义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3.背诵课文。
学时难点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用“钟氏二子”的故事导入。
二.预习检测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掌握字音。
谢太傅(fù)雪骤(zhòu)差可拟(chà)柳絮(xù)王凝之(níng)无奕女(yì)道韫(yùn)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编者(),()的文学家。
4.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解释重点词语。
内集:儿女:俄而:骤:欣然:何所似:差:拟:未若:因:5.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
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
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2)作家和作品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
彭城(现在江苏徐川)人。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衮川刺史。
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
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
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七年级语文上册《咏雪》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咏雪》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e942e40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f8.png)
3.讲解诗人通过对雪的描绘所表达的高尚品质和崇高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4.举例说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为学生仿写练习打下基础。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诗人是如何通过对雪的描绘表达高尚品质的?
b.诗歌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学习,共同提高。
(四)课堂练习
1.诗歌背诵:要求学生当堂背诵《咏雪》,检查背诵情况,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2.仿写练习:布置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自己心中的雪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将所学修辞手法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咏雪》,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2.引导学生从诗人的高尚品质中汲取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会在逆境中保持乐观,面对困难时坚定信念。
4.学生能够分析并领会诗人通过对雪的描绘,表达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的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等,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诗歌。
3.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背景、作者、意境等方面进行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评价诗歌的能力。
3.课堂点评: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师生共同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诗歌的韵律、意境、修辞手法等知识要点。
《咏雪》教案(优秀18篇)
![《咏雪》教案(优秀18篇)](https://img.taocdn.com/s3/m/a8be75df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4a.png)
《咏雪》教案(优秀18篇)语文《咏雪》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3、感受到文化家庭和乐融融的氛围。
发挥想象,会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学习重点诵读课文,积累常见文言字词,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学习难点发挥想象,会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刘禹锡的《乌衣巷》,最有名的是后面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谢是当时最有名、最显赫的两个大家族,有“王与谢共天下”的说法。
这两个家族人才辈出。
而谢安无疑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淝水之战,就是时任东晋宰相的谢安指挥的。
本课要学习的就是有关谢安与他子侄辈讲论文义的一篇文章,也就是《咏雪》。
二、作家与作品1、结合课文注释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和刘义庆的知识。
《世说新语》,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全书按内容分类记事,共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
《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三、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读准节奏:(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指导读音。
(2)听课文录音,要求听清停顿,注意节奏。
(3)去标点读,读出停顿,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2、再读课文,读懂文义:1(1)借助课本注释,小组合作,共同翻译。
补充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留: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物品名称、计量单位要保留。
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句子顺序,使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
补:补充省略的词语和句子成分。
删:删掉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
(2)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强调重点字词。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间:寒雪日地点:家里人物:谢太傅、儿女们事件:与儿女讲论文义提问:家庭聚会的氛围怎样?从哪里看出来。
明确:融洽、愉快、轻松和谐且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气氛。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
七年级语文上册:《咏雪》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咏雪》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0b555d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17.png)
七年级语文上册《咏雪》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咏雪》。
(2)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诗中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中意象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2.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增强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3. 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雪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雪的美。
(2)简介诗人纳兰性德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教师讲解:(1)讲解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和难理解的部分。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朗读与背诵:(1)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鼓励学生进行背诵,提高记忆力和表达能力。
五、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咏雪》。
2. 写一篇关于《咏雪》的短文,可以是赏析、感悟或创作背景介绍等。
3. 收集其他描写雪的古诗词,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学习的表现。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短文的质量和收集的古诗词。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5课《咏雪》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5课《咏雪》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https://img.taocdn.com/s3/m/6cafcc9f1ed9ad51f11df296.png)
识文品人——《咏雪》教学设计【我解读】在新版的人教版初中教材中,《〈世说新语〉两则》成为了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
我推测编者如此安排有以下两方面的考虑:一是这两篇文章篇幅短小,内容并不复杂,有利于学生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些基本常识,认识文言文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一些关键字词;二是两篇文章均取材于日常生活,以简练而生动的笔触表现出了人物性格,这与本单元通过普通的生活表现非凡的精神及个性是相一致的,这也正是本单元的写作训练要求“在生活中学习写作”。
由此可见,学习本文,必须重点关注本文刻画人物的手法。
文言文的特点是言简意深,这在本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文中描写了三个人物,谢安、谢朗及谢道韫,均通过一两个短语就表现出了其不凡的个性。
如写谢安“欣然”“大笑乐”,表现出他在子侄面前的平易,以及对后辈的期望;写谢朗,用“差可拟”一词写出了他谦逊内敛的性格;写谢道韫,则以“未若”一词表现她的自信。
语言虽然简练,但只需把两个词语比较一下,人物性格便历历在目了。
学习本文,还可以进一步联系相关的材料,帮助学生认识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初步了解文言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对于文中两个比喻的高下,历来都有许多见解。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也不用先对其做出定论。
接着在评判两个比喻时,我们可以启发学生从姿态、形状及内涵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而这其中,要特别强调的是雪的姿态。
文中两个表现环境的词语——“寒雪日”及“雪骤”,前者点明了环境,后者则突出了环境的特点。
雪刚刚下时,的确是一点点落下,与“洒盐”相似,而当雪下大时,雪花就会随风飘舞,而“飞絮因风起”这一比喻就显得更加贴切了。
实际上,比喻本身并无高下之别,关键在于看比喻是否恰当。
此处将雪比喻成飞絮,明显更能体现出环境的特点。
同时,从形状上看,也能表现出大雪骤降时雪花片片飞舞的景象,还暗含了对春日的畅想,这一比喻自然更加恰当。
通过这一讲解,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比喻的用法。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咏雪》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咏雪》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536c1b4daef5ef7ba0d3ce9.png)
5.《咏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1、诵读法。
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
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3.延伸阅读法。
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要点]先由聪明少年导入文本,介绍《世说新语》,诵读《咏雪》品析佳句,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师: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
”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
你知道哪些关于聪颖儿童的故事呢?学生讲述自己准备的故事。
如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
教师: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
我希望同学们多读聪明人的故事,但不要局限于故事本身,因为有自己创见的人才更聪明。
今天我们再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和她比比谁更有才吧!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学生齐读注解①对刘义庆的介绍,教师补充《世说新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咏雪》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
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3.延伸阅读法。
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要点]
先由聪明少年导入文本,介绍《世说新语》,诵读《咏雪》品析佳句,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师: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
”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
你知道哪些关于聪颖儿童的故事呢?
学生讲述自己准备的故事。
如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
教师: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
我希望同学们多读聪明人的故事,但不要局限于故事本身,因为有自己创见的人才更聪明。
今天我们再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和她比比谁更有才吧!
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对刘义庆的介绍,教师补充《世说新语》。
多媒体显示: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
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
风气。
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
《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三、诵读文本,复述故事。
1、教师教读。
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
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介绍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
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
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
你了解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而培养语感的第一个好方法就是诵读。
“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下面跟老师读。
例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体会到:根据文意读准节奏。
难句如:“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要求:沉醉其中读出韵味。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
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
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要求:①要有时间、地点、人物。
②讲清事情发生的缘由—经过—结果。
四、疏通大意,品析佳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大意。
默读贵在边读边思考,要求学生
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然后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
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
(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学生分组探究问题。
(1)各组提问。
疏通文意后,请同学们深读课文,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
(2)教师归纳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①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②“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③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3)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酌情指导。
明确:①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
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②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③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
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同学列举的喻体有“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适当引申其他咏雪名句,如韩愈的《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想象背诵法背诵课文。
背诵有两个明显的功能:一、能帮助深入理解内容;二、能提高阅读翻译的效果。
因此学习文言文最好熟读到背诵,这对文言文阅读翻译理解的益处颇大。
背诵文言文不等于死读硬背,而应讲求方法,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结合投影想象画面背诵文章。
默写课文。
五、课堂练习
(一)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徐孺子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
人语①之曰:“若令月中无物②,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tóng)子,无此必不明。
”
【注释】①语:对……说。
物②:指人和事物。
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练习]: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与儿女讲论文义()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若令月中无物()
短文(二)中也有一比喻句,写在下面分析其好处。
比喻句:
好
处:
六、阅读激趣:
你知道今天的课堂上涌现了一批聪颖机智的同学。
但是你知道七岁的王戎为什么在大家竞相摘吃李子时而他却不为所动吗?你知道十岁的孔文举面对别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如何机智应答的吗?请走进《世说新语》!走进古诗文!
七、布置作业:
1、从文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咏雪句并写出理由。
2、整理你在本课上学到的文言文知识和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利用学到的方法预习《陈太丘与友期》,熟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提出自己不清楚
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