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鼻炎的病理生理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敏性鼻炎的病理生理学

李明华担任博士生毕业答辩的评委(前排正中为李明华教授)

第一节过敏性鼻炎的病理学

“最轻持续性炎症反应”是近年来有关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病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新

概念,即持续性过敏性鼻炎和慢性哮喘病患者在一年中所接触过敏原的浓度可波动在不同范围内,在某一时期的接触量可能很少,此时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但鼻粘膜炎症仍然持续存在,虽然炎症可能是非常轻微的,这种轻微的持续性炎症反应是过敏性鼻炎慢性化和发展成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或过敏性鼻支气管炎的重要病理学特征。

一、持续性过敏性鼻炎的病理改变

持续性过敏性鼻炎的病理改变主要以变应性炎症为特点,如鼻粘膜局部的纤毛运动功能

紊乱、黏膜上皮的损伤、黏膜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粘膜组织水肿、腺体分泌亢进和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等。水肿主要发生于基底膜和腺层之间,大量浆液在结缔组织中积聚,可压迫粘膜表面血管,使鼻粘膜变苍白,如病情反复发作,粘膜水肿长期存在和发展,可形成鼻粘膜息肉样改变,息肉样变组织中有大量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药物治疗(如吸入糖皮质激素或反复应用麻黄素)、合并细菌或病毒感染或合并其它鼻部病变可以影响持续性过敏性鼻炎病理改变。

采用电子显微镜对鼻粘膜进行连续观察为进一步探讨持续性过敏性鼻炎的病因、病理和

发病机制提供了更详实的资料。国内杨平常等对20例持续性(常年性)过敏性鼻炎患者的鼻粘膜标本进行扫描电镜观察证实,持续性过敏性鼻炎患者鼻粘膜的鼻纤毛可分类为正常型、粘集型、鳞状上皮化生型三种类型。透射电镜证实持续性过敏性鼻炎的鼻粘膜上皮细胞为柱

状上皮细胞,病程1-5年者纤毛无异常微绒毛存在。病程5年以上者纤毛可见病变,包括排列紊乱、纤毛膜形状不规则;上皮细胞松弛、细胞轮廓变形、胞浆内空泡形成增加,细胞内容积扩大、细胞结合部间隙增大;鼻粘膜上皮中有较多杯状细胞和炎性细胞,如嗜碱粒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等浸润,以基底膜附近居多,Meltzer等证实正常人鼻粘膜嗜碱/肥大细胞数目为200-400个/mm3,主要位于黏膜固有层,而慢性过敏性鼻炎患者却可高达2000个/mm3,因此有病理学家称其为“肥大细胞增多性鼻炎”。上皮下腺体增生以粘膜腺为主,上皮下层中有大量浆细胞,胞质中充满合成颗粒,有时可以看到浆细胞以胞吐方式向细胞外排出分泌颗粒。基底膜一般不增厚并呈连续性,但在慢性患者可因上皮细胞肿胀而排列不整甚至增厚。还可发现粘膜中的血管病变多较普遍,包括血管扩张、血管周围水肿、血管内皮腔面有物质沉积,血管内皮细胞胞质出现较多空泡等程度不同的病理改变。胆碱能神经末梢增生、肥大,肾上腺素能肾上能神经末梢稀少,提示神经系统的调节在持续性过敏性鼻炎的发病中具有一定作用。扫描电镜仅可发现鼻黏膜上皮层的结构有非常轻微的改变。

二、间歇性过敏性鼻炎的病理改变

间歇性过敏性鼻炎与花粉过敏原鼻激发试验所产生的病理现象和临床特征均很相似,其鼻粘膜炎症反应多出现在迟发相反应期间。间歇性鼻炎患者发作期的鼻粘膜病理形态改变与持续性过敏性鼻炎粘膜形态改变基本相似,但间歇性鼻炎在缓解期间鼻粘膜的普通显微镜下改变可以完全恢复正常,只有少数多年反复发作且每次发作时间持续较长者可出现鼻粘膜上皮增生,基底膜增厚,杯状细胞增多等永久性的病理改变,但这些病理改变通常较持续性过敏性鼻炎更为典型,可逆性也更强。

第二节过敏性鼻炎的病理生理学

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都与病理生理学改变有关。气道粘膜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是哮喘病的主要病理生理特征,而鼻粘膜的变应性炎症、高反应性是过敏性鼻炎的主要病理生理学特征,鼻粘膜的高反应性是非特异性,即鼻粘膜对正常刺激反应性增加,从而引起喷嚏、鼻粘膜充血以及分泌增加。由于鼻腔内没有平滑肌组织,但腺体、血管和神经的分布均比下呼吸道丰富,因此上、下气道的病理生理学改变与各自不同的解剖和组织学特点有关。鼻腔丰富的血管系统、静脉窦以及在下鼻甲等部位构成的海绵体在很大程度上起着类似于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是决定鼻腔通畅与否的主要关卡。此外鼻腔对下呼吸道有着防御保护等生理功能以及存在着鼻-肺反射的神经通道。

一、变应原在鼻腔的沉积和鼻腔的保护功能

作为呼吸道的起始点,鼻腔具有保护屏障的作用,鼻腔可以过滤和阻止吸入的微粒或变应原侵入呼吸道而起到重要的防御保护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鼻腔内气体的层流和涡流

吸入的气体通过狭窄的鼻内孔向上向后呈高弧形的流速通过鼻腔,形成层流(laminar flow),层流可使气流通过2-4mm之间狭窄的鼻腔结构中的缝隙,此过程的空气与鼻腔粘膜充分接触,有利于鼻腔发挥调节吸入气体的温度、湿度、嗅觉和防御等功能。鼻粘膜内有丰富的血管和腺体,通过血管收缩反应,可使鼻腔气流阻力在几分钟内发生很大的变化。当外

界的刺激或变应原诱发炎症反应时可发生可逆性的鼻腔阻塞反应。吸入的部分气流通过鼻内孔后,可产生不规则的旋涡状涡流(turbulent flow),在鼻腔的后方尤为明显,有利于吸入

空气中微粒的沉积。

(二)鼻腔的滤过作用和清除功能

鼻腔有很强的滤过作用和清除功能,是呼吸道的第一道防线,具有清除吸入空气中微粒

和变应原的功能,主要通过以下防御机制:首先是喷嚏反射,较大的颗粒被鼻毛滤出,吸入

的微粒在喷嚏反射和流清涕等反应时被排出鼻外,大量的花粉颗粒可被鼻腔防御系统所阻挡,仅有少量体积非常小的花粉颗粒能通过鼻腔屏障进入下呼吸道,很小的颗粒如霉菌孢子甚至可通过气道最终进入肺泡。鼻窦腔内的运动方向朝向鼻咽部,吸入鼻腔的颗粒可吸附在鼻粘膜的粘液毯上,经纤毛运动送入鼻咽部咳出。每个柱状上皮细胞约有50-300个纤毛。每根纤毛以每分钟1000次的频率向后摆动,形成粘液毯自前向后的运动波,以每分钟约5mm

左右的速度向后移动。正常纤毛横断面的特征是围绕在两个中心微小管周围有9对外周微

小管,所谓"9+2型"微小管,维持正常的纤毛运输功能。每对外周微小管由次纤维A和次

纤维B组成,次纤维B伸出放射状幅,朝向纤毛中心,次纤维A伸出内外纤毛蛋白臂,A、B次纤维由内外纤毛蛋白臂交替接触,形成纤毛运动。蛋白臂中的纤毛蛋白分解为ATP供

应纤毛活动的能量需要。柱状上皮细胞表面还有300-400个微绒毛,直径为纤毛的1/3以下,微绒毛和细胞膜相连续,增加了上皮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分及其它物质在细胞内外的交换,也有利于进行鼻内的药物治疗。

粘液毯中有杀灭和拮抗有害微生物的溶酶体、各种免疫球蛋白(如分泌型IgA等)和细

胞因子等物质。通过滤过屏障的变应原分子侵入鼻粘膜后,蛋白分子量较大者不能侵入上皮层,仅有少部分中小分子侵入上皮层。由于正常人鼻腔的特殊滤过和清除功能,对防止变应原通过鼻腔进入下呼吸道具有良好的保护功能,大大减少了呼吸道变态反应的发生几率,与下呼吸道相比,鼻腔在单位面积内接受变应原攻击的数量和强度均明显高于下呼吸道,因此过敏性鼻炎的高发病率是鼻腔对下呼吸道保护功能的体现。

(三)鼻腔的免疫功能

鼻粘膜的免疫功能表现在它可以局部合成各种免疫球蛋白,如IgG、IgA、IgE 等,IgG和分泌型IgA(SIgA)在抗感染免疫中发挥防御保护作用。SIgA有阻止变应原入侵的功能,但鼻变态反应发生后,SIgA又是激活嗜酸细胞释放有害物质很强的因子。在过敏性鼻炎患者中鼻黏膜局部合成IgE的能力增强,鼻粘膜接受高浓度变应原刺激后,激活由IgE介导的靶细胞(如肥大细胞、嗜酸细胞等),在鼻粘膜表面发生强烈的变态反应,可用组胺激发试验予以证实。如果将组胺溶液滴在鼻粘膜上可引起明显的鼻痒、喷嚏、流涕和鼻塞等症状。若以等量的组胺皮试液注射到粘膜下,仅引起轻微的鼻塞,提示鼻变态反应发生的部位在鼻粘膜表面。

过敏性鼻炎的免疫学发病机制的核心是体内变应原特异性T H细胞分化发生偏移,导致体内

T H2细胞增多和机能亢进,使T H1细胞和T H2细胞比例失调。抗原提呈细胞

(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和T H细胞及相关的细胞因子产物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呼吸道APC主要有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郎格罕细胞,这些细胞和炎性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一样可以合成和释放细胞因子,参与过敏性鼻炎调节的主要是T H2样细胞因子如IL-3、IL-4、IL-5、IL-10、IL-13等。当变应原进入鼻腔后,首先由APC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