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中国基层政府信任问题的出路
政府部门诚信问题及解决方案
政府部门诚信问题及解决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政府作为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其诚信尤为重要,而政府诚信问题已经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政府部门诚信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一、政府部门诚信问题的表现政府部门诚信问题主要表现在权力滥用、腐败、拖延执法等方面。
具体表现如下:1.权力滥用政府部门拥有很大的权力,而这种权力有时候可能被滥用。
比如一些政府官员,由于其职位的特殊性,可以为自己亲友提供便利,甚至直接损害公共利益。
2.腐败当政府官员为自己谋取利益而不是为公众服务时,就会出现腐败现象。
腐败现象会损害公共利益,导致公共资源的浪费。
3.拖延执法政府部门执法的延迟处理也是一种诚信问题。
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降低,使公众的利益得不到及时保护。
二、政府部门诚信问题的根源政府部门诚信问题的根源是人心的扭曲。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些政府官员只注重个人利益,忽视社会公共利益。
此外,一些政府部门内部管理不善、法制建设不完善也是导致诚信问题的主要因素。
三、政府部门诚信问题的解决方案为了解决政府部门诚信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着力加强政府部门内部管理政府部门的领导层必须加强内部管理,对腐败进行零容忍。
加强审查制度,加强对政府官员的监督,建设廉政文化,使政府机构能够公正、透明、高效地工作,最大化地维护公共利益。
2.加强法制建设政府部门的诚信也有赖于法制的完善。
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强化权力的监察和制约,并保证政府官员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遵守法律法规。
3.鼓励社会监督通过传媒、反腐倡廉教育、社会监督等手段,鼓励公众参与政府部门工作的监督和反馈,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设和谐的社会环境。
4.建设宏观调控机制政府应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加强宏观调控,科学合理地布局,避免出现滥用权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问题。
总之,政府部门诚信问题既影响了政府官员的形象,也影响了政府机构的效能。
政府部门应坚持诚实、公正、透明、负责任的原则,加强自我管理,健全法律体系,加强社会监督,建立和完善由上至下的宏观调控机制,提高公众对政府部门的信任,为国家的长远发展维护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浅析我国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4doc
浅析我国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龙慧【摘要】:政府公信力在目前仍然是一个较为热门的词汇,它是一个衡量政府信用状况和信用程度的重要指标,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中,政府信用处于核心地位,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保障和支柱,同时,它也是政府政策执行力度的一种侧面反映,对政府的作为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本文对提升我国政府公信力的价值、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在新形势下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的对策。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对策政府公信力是指社会组织和民众对政府行为的一种主观价值判断,是体现某一区域“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党和国家领导最为关注的行政问题。
早在2006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已经明确指出,现阶段要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的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这是政府公信力的概念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随后,党的十七大报告有明确提出“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的要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又再次强调要提高政府公信力。
这突出表明了中央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决心。
一、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必要性1、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经济运行效率的根本保证作为国家软实力政府公信力,是经济社会信用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信用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品格,更是公务人员的政治品格和行政品格,对于政府来说,其信用程度更具代表性和权威性。
政府的宗旨是执政为民,为公众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政府还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社会信用的规范者和倡导者,如果政府能够全面履行公共职责,努力提高政府和各部门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全面履行其经济职能,维护市场秩序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证市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就高,政府的公信力就强,那么,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自然也就会提高。
2、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法行政程度和民主化程度高低的体现政府的行为不能违法,政府不能滥用权力,这是政府公信力对政府的基本要求。
政府信任危机的原因及其解决
政府信任危机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在现代社会中,政府信任危机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政府本身应该是令人信任的力量,但现实却并非如此。
那么,政府信任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政府信任危机的原因政府信任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政府自身的问题。
政府的不透明、腐败,官僚主义,以及垄断性等都是导致政府信任危机的主要因素。
政府的不透明是指政府在制定政策或者执行某个决策时,缺乏公开透明的过程。
这可能导致不公正行为的出现,从而因此形成对政府的不信任感。
政府腐败是指政府部门或者政府官员在处理事务时,利用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
与不透明相似,政府的腐败会让民众质疑政府的诚信性,从而加重政府信任危机。
此外,官僚主义,也是政府信任危机的重要因素。
政府机构繁琐的手续和拖延的处理会让民众感到失望和愤怒,从而对其产生怀疑。
其次,是社会上的一些外在因素,比如民族冲突、犯罪率高等。
社会不稳定会让民众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感,认为政府无法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
因此,在解决政府信任危机上,社会因素也不能被忽视。
解决政府信任危机的措施政府需要在多个方面下功夫来解决政府信任危机。
以下几点是比较重要的。
1.加强政府透明度。
政府制定政策和执行决策的过程应该更加透明。
政府应该全面公开政策制定的过程和有关决策的基础事实,让民众了解政府的工作方式,并加主动承担信息披露义务。
2.加大反腐打击力度。
政府应该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惩罚力度,尽可能防止腐败的发生,并加强监督。
政府要公开财务信息,使主要预算的使用符合规定和一般原则,并简化审计程序。
3.解决官僚主义问题。
官僚主义问题是政府效率的重要瓶颈,因此要采取相关的措施缩短审批时间,规范招录程序,降低繁琐的程序和费用等,提高办事效率和透明度。
4.关注社会问题解决。
政府需要解决民众关心的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和制定有助于人民生活的政策,以建立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包括对重大疫情的及时公布、在贫困人口等方面的优惠扶贫政策等。
试析我国基层乡村党政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及改进措施
143社会治理试析我国基层乡村党政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及改进措施依照我国宪法的规定,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整个无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而且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者。
因此,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我国的党的机构与政府机构是融合在一起的,因此,在谈及我国政府机构时,也有人称为党政机构,在现实的使用中并没有严格的区别。
笔者认为用党政机构来指代我国的公共权威机构——政府——更具有概括性,因此本文的党政机构实质就是指我国的公共权威机构——政府机构。
依据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的基层政府就是指我国的最低级的政府——乡镇政府,笔者研究的对象是我国的基层党政机构,因此,笔者所说的我国基层党政机构的含义更广些,不仅包括了我国的乡镇党政机构,也包括更低级的村两会。
按照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村不是我国一级政府机构,而是我国的村民自治组织,但是,村的自治机构——村两委——所承担的责任许多是基层政府责任的延伸,其状况严重影响着基层民众对基层政府,甚至对我国整个党政机构的观感,因此,笔者所指的基层党政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也包括村两委。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目前日益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但是,我国基层党政机构在基层民众中面临着公信力不高,甚至缺乏的问题,这严重影响着基层的党群、干群关系,影响着基层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着我国基层党政机构在日常工作的工作效率。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曾经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
”基层党政机构的公信力的建设有利于强化基层党政机构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行,有助于社会主义诚信文化的培养,有助于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由于基层党政机构的公信力的重要意义,因此,笔者在本文就来探讨我国基层党政机构公信力缺乏的原因,并最后提出改进的策略措施。
政府信任的差序化:基层治理中的“塔西佗陷阱”及其矫治
“ 隐瞒真实情况 ,报喜不报忧 ”的现 象。李连 江 ( 2 0 1 3 )针 对 关于农 民对 中央政府 高度信任 的结论 ,通过对 进京上 访
者 的调 查 ,发现信任具 有弹性 ,他指 出普通 民众 对 中央政
府 的信任可 能在 以往 的调查 中被高估 。史 天健 ( 2 0 0 7 )的
中图分类号 :D 6 3 — 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2 — 7 4 0 8( 2 0 1 3 )0 1 2 — 0 0 3 1 — 0 3
.
引 言
央政府 信任 、低 基层政府信 任格局 的结构基 础上对 差序结 构 的层级进行 调整 ,但是 对形成这种 信任格 局的原 因及对
楼房安 全、交通安全 等问题 ,因无 良商 家和逐利 者 以及 市 场某些无序环节造成的种种 “ 乱象 ”都惯性地 归因于政府。 网络上甚 至出现 “ 老不信 ” 、 “ 你信 不信 ” 、 “ 反 正大 家都 不信 ”等 流行语 ,对政 府公信 力的 “ 塔 西佗陷阱 ”作 出了 网络体 的诠释。 所谓 “ 塔西佗 陷阱 ”是 西方政 治学 的一个定律 ,用在 政 府公信 力问题 中 ,可 表达为 当政 府不 受信任 的时候 ,政 府 怎样做都会 受到公众 的质疑和批评 。正 如古罗 马政 论 家 普布里 乌斯 ・ 克 奈里乌斯 ・ 塔西佗 所说 的 “ 当政府不 受欢迎 的时候 ,好的政 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得罪人 民” 。 中国的 差 序政府 信任 格局 ,对基 层政府 的低 信任甚 至 是不 信任 , 使 “ 塔 西 佗 陷 阱 ” 在 基 层 治 理 中表 现 的 更 为 明 显 ,老 百 姓 的 “ 老不信 ”给基层管理和服务带来 了很大的阻碍。 政治信 任在促进社 会政治 发展 、维护社会 稳定过 程 中 发挥 着重要作 用。在一定程 度上政治 信任不仅 可 以弘 扬社 会 正气 ,增强社 会凝聚 力 ,建构起有 机的社会 团结 与社会
当前中国基层政治信任危机的表现及解决途径
当前中国基层政治信任危机的表现及解决途径摘要:当前中国基层政治信任面临的危机,主要表现在党群、干群关系不和谐甚至紧张化,社会冲突日益显现和多样化,矛盾解决方式的上访式和单一化与民众政治参与的不足与冷漠化四个方面。
解决当前的政治信任危机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和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三方面入手,有重点、有计划、循序渐进地采取措施,通过不懈的努力,逐渐增强群众对基层政府的政治信任。
关键词:基层政治信任;表现形态;解决途径一、政治信任的内涵及问题提出信任问题一直都是人类社会的核心问题之一,“离开了人们之间的一般信任,社会自身将会变成一盘散沙”①。
作为信任的一个重要方面,政治信任一般是指公民对政府与相应公共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政治认可,是政治合法性和政治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当前学术界对政治信任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制度论”和“文化论”两种解释上。
其中,“制度论”认为政治信任来源于政治领域,是公民对政治制度和政府绩效的一种理性评估,而“文化论”则认为政治信任形成于政治领域之外,植根于文化规范并通过人的社会化过程逐渐形成,具有本土文化遗传的特点。
作为政治信任的一个分支,基层政治信任是指在基层范围内公民对政府与相应公共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政治认可,这里的基层包括乡镇、村、社区、街道办事处等相关机构和组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公社和单位体制的解体,税费改革的实施,传统的权威价值观日益减弱,群众的价值观及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各种压力之下,原有的政治体制已经无法满足社会与公众的需求,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作为国家权威象征的政府机关面临着公信力和政治权威不断流失的危险。
一般来看,当前民众对于中央政府仍然有很高的满意度,然而越往下,满意度越低(O’Brien,1996②;Tian jianShi,2021③)。
如李连江在调查中就发现63.1%的受访者认为上面是好的,下面是坏的,呈现一种“差序政府信任”模式。
简析政府公信力流失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简析政府公信力流失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内容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加快,但是在这过程中凸显出更多的深层次社会问题。
住房问题,就业问题,文明执法等问题直接挑战着政府的公信力,信任危机的爆发使政府施政面临空前压力与难题,面对挑战,政府如何通过完善自身有效解决社会问题,重塑公信形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本文从政府公信力的含义和判断标准及其丧失的原因、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几方面来分析政府公信力,以求使大家对政府公信力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公信力流失;提升公信力一、政府公信力的含义和判断标准1.政府公信力的含义政府公信力是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规范和网络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社会秩序。
政府作为一个为社会成员提供普遍服务的组织,其公信力程度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因此,政府公信力程度实际上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
2.政府公信力的判断标准政府公信力可以以下四个方面来作为判断标准①政府应是负责任的政府。
无论是否出现公共危机,政府都应当履行职责,言而有信,政策要相对稳定。
对于公共危机,政府更应当果断、及时地回应公民的要求。
②政府应是以公民为本位的服务型政府。
政府必须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努力提高政府部门服务质量和效率,自觉高效地为向公民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③政府应是依法行政的政府。
在任何行为中,政府都应当根据宪法、法律、法规以及法律精神来为人民服务,避免文件和领导讲话大于法的现象,使人们形成对法律和制度的信仰,通过法律和制度来体现政府的诚信。
④政府应是透明的政府。
人们的利益需求创造了政府,政府的存在价值就在于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
而政府满足社会成员需要的措施、过程、方式等都应当为成员们所了解。
方面。
政府的行政法规、行政规章与规范性文件、政府机构职能、人员配臵、行政程序、执法依据、会议活动及文件资料等信息都应当公开和便于公众查询,政府的决策过程因此也应当使公民知晓和参与。
浅析如何拯救政府的公信力
口 胡 劲
摘 要: 开胸验肺” “ 从“ 到 上海钓鱼事件” 这些都是在付 出了 的代价之后 才换来 的迟到的公平。然而这 些事件却产生 了一个共 血 同的结果, 就是政府公信 力的下降。 虽然这些 事件的受 害者们最终等来 了 公正 的处理结果 , 但是通过权力与权利如此惨烈的对抗后,
并没有真 正的受益者 , 的只是公权与民心的两败俱伤 。 有
关键 词 : 公信 力 政府公信力 拯 救 公 信 、政府 应是有错必纠 的责任 信用 . 3 型政 府 。 以具 有公信力在于 政府是行使社会 公共 责任信用型政府是指 “ 责统一” 权 的 权力 的机构, 无论是政府的建立还是政府 政府 , 即指法律赋予 政府 的职 权 , 实际上 的行 为都有其合法性及正 当性基础 。 在我 是赋 予政府 的义务和责任, 政府必须采取 国, 一切 国家权 力属于人 民, 政府依 法代 积极 的行 为依法履行其职责 , 越权 、 擅权 、 表人 民行使国家的公权力 。因此, 宪法和 不履 行 其 法 定 职 责 、不 当 行 使 其职 权 , 都 法律授予 了政府行使公权力的资格, 政府 要承 担 相 应 的法 律 责 任 。 只有在宪法和法律授权 的范 围内活动, 才 1 、政 府 应 是 信 息 公 开 的 民主 透 明 . 4 能使其行政行为不丧失合法性基础, 也是 型 政 府 。 公信 力产 生 的 基 础 , 则 必 然 导致 公权 力 否 政府 是执 政 为 民 的政 府 , 关人 民群 事 被滥用 , 破坏 政府 的公信力 。按 照卢梭 的 众 重 大利 益 的事 情 , 当 而 且 必 须 向人 民 应 理 论 , 法 者 的权 力 只 不 过 是集 中起 来 的 公开透明。信 息公开是政府 的责任, 执 建设 公众权,一旦执法者强调 自身的权威 , 决 民主 透 明 型 政 府 也 是 民主 法 制 社 会 的基 定我行我素地采取专制的行动 , 动用手中 本要求和 目标。 的公共权 力强迫人们服从执法者 的意志, 2 拯 救政 府 公 信 力 的途 径 . 结果必将 导致政府公信力荡然无存 , 政治 最 近 由“ 海 钓 鱼 事 件 ” 次 引 发 了 上 再 实 体 烟 消 云散 。 对 如 何 拯 救 政 府 公 信力 问题 的讨 论 , 主 其 那 么一 个 民 主 政 府 的 公 信 力 应 从 那 要 围绕 着 导 致 政 府 公 信 力 下 降 的 原 因 及 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呢? 切 实可行 的措施展开, 下面粗浅 的谈谈拯 I 、政府应是 以法律 为依据 的依法 救 政 府 公 信 力 的途 径 。 . I 21 .依法行政是拯救政府公信力的基础 行政型政府。 依法行政 就是要求政府 在法律 的框 政府公信力产生的基础是宪法和法律 依法 办事 ; 政府 和政府工 作人 的授权, 因此是否依法行政是评价政府是否 架 内活动 , 具有 公信力 的重要 标准 之一 。信任 政府 , 员 如 果 违 反法 律 , 越 法 律 活 动 , 要 承 就 超 即 政府之所 以拥 有公信力 也是 是相信政府能够依法正确地履行它的职责。 担法律责任 。 政府 的职责 就是 要依法 行使 公共管 理职 能 , 因为 公众 有理 由相信 政府 能够 依法行使 不会侵犯公众的合法权益。一 旦依 首先就是依法, 这是问题的关键 。非法即无 职权 , 法变成违法, 那么这种公信力就会受到损 正当性, 亦动摇了公信力 的基础。 甚至荡然无存 。 因此, 依法行政是拯救 1 、政 府 应 是 以人 为 本 的 管 理 服 务 害, . 2 政府 公信力 的基础 , 建立法治政府 , 使人 型政府 。
社会转型期农村基层政府的信任危机及其化解之道
格 局以及 非理性 的问题归因是造成农村基层政府信任危机的主要原 因。扭转这种局面需要加强政 策的执行 力,合
理 定位政府角色 ,建构互信通道 以及构建 利益均衡机制。
关键词 :社会转型;农村基层政府;信任危机 ;化解;政策运行 ;政府 角色
中图分类号 :D 0 3 5 . 5
一
文献标志码 :A
对准基层政 府 ,如不断增 多的越级上访 ,对基层政 府形象 的冷嘲热讽 ,甚至是激烈 的暴力对抗 ,所 有这些都 直接影 响 了农村社 会乃至整个 国家的稳定 ,造成 政府合 法性资源 整体性的流失 ,最终削弱农民对整 个民族 国家的政治 认同。 此外 ,农村基层政府信任 危机也直接 阻碍 了农村基 层 民主 的推进 。由于缺乏对基层政 府的信任 ,许 多地方 的农 民对 基层管理 活动缺乏兴趣 ,表现 出行为上 的冷漠 :对村庄公 共事务漠不 关心 ,对 民主选 举、 民主管理 、 民主监 督缺乏
并存。[ 1 在中国从传统农耕文明沉积 的同质性社会 向现代异 质性社会 转变的过渡 时期 ,整个社会 的结构正悄 然发生 变 化 ,各个 阶层、群体 、组织不断地分化 ,阶层 间和 阶层 内
下 降而递减 ( L i L i a n J i a n g ,2 0 0 4 i胡荣 ,2 0 0 7 ) 。[ 农村 基层政府信 任弱化 的趋 势不利于农村社会 的稳定 ,容易 引 起一些群体 性事件 ,在农 民 自身利益 受损 时更容 易将矛头
的利益意识不 断被唤醒和强 化 ,利益关 系出现 了多元化 的
趋 势 ,整个社 会 的利 益格 局面 临着一次 重新 洗牌。 同时 , 在传统社会 向现代社会 的转变过程 中 ,原有 的价值 规范不
断地 受 到 中击 ,而 新 的价 值 规 范 还 未 健 全 ,各 种 价 值 观 念 、 思 维 方 式 不 断 地 涌 现 出 来 ,在 整 个 社 会 的 文 化 价 值 系 统 紊
解决中国基层政府信任问题的出路
解决中国基层政府信任问题的出路摘要政府信任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可靠保障,是社会完善自治的有利因素。
然而,经调查显示,近几年,中国政府信任度下降,而且层级越低,政府信任度越低,因而,研究基层政府信任问题,探究基层政府信任缺失的症结,找到重塑中国基层政府信任的有效途径,对于中国社会秩序的稳固,民主法制进程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基层政府政府信任治理模式公民社会政府信任即民众与政府之间的信任关系,是当前西方学术界在政府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它反映了民众对于政府施政的满意程度,折射出政府的治理能力,也反映了政府与民众的关系。
在我国,作为政府一个层级的基层政府主要包括区县、乡镇政府以及城市的街道办事处,它们数量众多,位于政府体系的终端,是国家政权的基础。
加强对我国基层政府信任即普通民众对于基层政府的信任的分析研究,有利于从政府信任的角度探讨和解决基层政府治理的相关问题。
一、明确政府定位,转变治理模式有效政府与有限政府是新世纪政府改革的基本观念与模式,这是化解政府信任危机的基本前提。
因此,首先要科学界定各级政府职权,理性确立其管理幅度和层次,继续转变政府管理职能。
公共治理将以往一元的政府管制变成了多元的社会治理。
虽然政府在整个社会中充当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它不再是实施社会管理功能的惟一权力核心。
第三部门组织和私营机构与政府一起承担着公共事务和公共物品提供的责任,这些组织权力也将得到社会和公民的认可。
这一变革的内在行动逻辑,对于政治的民主化,公民参与政治事务,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从而,增强公民对政府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在意识层面的转型期政府合法性资源的流失,通过多元合作的治理方式,加强民众的参与感、提高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效率,必然会得到补充和加强。
通过多元合作,政府不仅可以大大降低为制定和实施政策法规所需的人力与物力耗费,而且,即使它在特定范围内决策失误,也有可能得到社会成员的一定程度的理解或默许。
突发公共事件中强化政府诚信责任的途径
突发公共事件中强化政府诚信责任的途径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在我国不时出现,如疫情、地震、洪涝灾害等,这些事件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和伤害。
在这些事件中,政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承担着维护国家、民族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责任。
然而,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应对不当,常常会导致不满和抗议,进而损害政府的诚信和公信力。
因此,强化政府诚信责任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强化政府诚信责任的途径。
一、加强透明度政府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时,应该加强透明度,及时公布信息,与公众进行沟通。
政府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建立热线电话、新闻发言人、微博、微信等多种社交媒体公布消息,让公众了解突发事件的情况,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
政府还可以委托媒体对事件的发展和处理进行跟踪报道,使用更直观、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向公众传递信息,增强政府信息传递的透明度。
二、提高应急响应能力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应该具备高效的应急响应能力,防止事件进一步扩大,及时抑制和控制受灾范围,保护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政府可以成立专家组和专业队伍,预先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同时,科技的发展也为政府的灾害应急提供了许多新的技术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通讯技术等,政府可以利用这些新技术来提高自身的应急响应能力。
三、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公民在突发公共事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公民能够正确地做出反应,就能够减少伤害,缓解紧张局势。
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让公民了解如何处理突发事件,应该怎样正确地应对灾害,如何避免受到损失等等。
同时,政府也应该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提高公民参与突发事件处理的积极性,使公众在灾难面前不是被动的受害者,而是积极地参与其中,发挥其所能发挥的作用。
四、加强对负责人的监管和处罚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表现往往受到公众的关注和评价。
如果政府处理突发事件时处理不当,缺乏诚信责任意识,就会失去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负责人的监管和处罚,要求负责人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必须真诚地对待公众和事件本身,不能因种种原因而放松对事件的管理和控制。
政府信任危机及其处置对策
人员行使行政权力, 进行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的一种信任 失, 这也构成了现阶段构建民众对政府信任的瓶颈 。
心理和态度。 政 府 及行 政 人 员忽 视 公 共 利 益 和 民主 价 值 , 这
再次, 政府行政官员的理想信念也是政府信任危机产 生
就 不 可避 免地 面 临着 政 府 信 任 的危 机 。 党 的十八 大报 告也 指 的重 要原 因 。 改革 开放 以来 , 随 着 我 国社 会经 济 的 快 速 发 展和 出一 些 干 部 领 导 科 学 发 展 能 力 不 强 , 一 些 基 层 党 组 织 软 弱 涣 社 会主 义 市场 经 济 体 制 的完 善 , 利益 主体 多元化 、 社会 组 织 形 散, 少 数党 员干 部 理 想 信念 动 摇 、 宗 旨意识 淡 薄 , 形式 主 义、 官 式多样化 、 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 已经 成为了社会普遍现象, 这 僚 主 义问题 突 出, 奢侈 浪 费现 象严 重 。 政 府 信 任 不仅 是 政 府 政 就 对 人们 的思 想 观 念 、 思维方式、 行为 方 式 、 价 值 取 向产 生 了 治 合法 性 的根 本基 础 , 更 是 整 个社 会信 用体 系 的核心 与 支柱 , 很 大 的影 响 。 理 想 信 念 就 是 受到 了 一 定程 度 的影 响 , 导致 一 些
造 成 了政 府 行 政 能 力和 决 策 水平 与社 会 和 公 众 的价 值 期 待 存 可以通过极端的网络暴力, 蔑视甚至攻击政府应有的权威 。 再 回应 能 力较 弱 。 这 样 就 只能 在着一定的差距。 政府信任问题产生 的根源在于官僚作风和行 加 上 一些 地方 政 府 执 政 能 力不 强 ,
当前 一些 政 府及 行政 人 员 的行 为表 现 可 以看 出 , 部分 党 政干 部 众 一 开始 即有 某 些 偏 向 , 在 经 过 讨 论 和商 议 后 , 人们 就会 朝 着
政府基层工作的社会问题解决
政府基层工作的社会问题解决近年来,随着我国快速发展,政府的基层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
这些问题涉及各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教育、医疗、就业和环境等。
政府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重点讨论政府基层工作的社会问题解决,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教育问题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基层工作中,政府需重点关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机制的完善等问题。
针对资源不均衡的问题,政府可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建设更多的学校和教育设施,提供更多的奖学金和资助政策。
同时,加强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为了提升教育质量,政府应加强师资培训和考核机制,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
此外,还需推进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医疗问题医疗问题是影响人民身体健康和幸福感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基层工作中,政府应关注医疗资源的不足、医疗费用的高昂以及医疗服务的质量问题。
政府可以加大对医疗资源的投入,增加医疗设施和人员的配备。
同时,建立健全的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提高基层医生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医疗费用的监管和控制,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通过推进医保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的改革,为困难群体提供必要的医疗保障。
三、就业问题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在基层工作中,政府应重点关注就业机会的不足、劳动力市场的不稳定以及职业培训的不足等问题。
政府可以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监测和调控,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稳定性和透明度。
另外,政府还需加大对职业培训的投入,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通过开展职业培训课程和推动企业与学校的紧密合作,促进劳动力的终身学习和能力提升。
四、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对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提高政府公信力
提高政府公信力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在履行职责、处理问题、制定政策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可信度和公信力。
一个有高度公信力的政府能够赢得民众对其的信任和支持,为社会稳定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政府公信力受到了一些问题的困扰,因此,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民主参与政府应当加强与民众的互动和沟通,倾听他们的声音和诉求。
开展公众听证会、征求意见和建议等方式,将民众纳入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使政策更加符合社会需求。
此外,政府应当积极回应民众关切,公开透明地解答疑问,增加政务公开的透明度,让民众有更多机会参与社会事务。
二、加强信息透明政府应当主动公开重要信息,并及时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
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信息发布制度,建立统一的信息发布平台,确保政府发布的信息真实可靠。
政府还应加强与媒体的联络与合作,主动提供与公众利益相关的信息,推动信息的共享与传播。
三、改进行政效能政府应当加强行政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建立健全科学、务实的决策机制,加强协同工作,减少决策失误和拖延现象。
同时,政府应注重培训和提升公务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感,更好地满足公众的需求。
四、加强监督和问责政府应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与评估。
建立独立的监察机构,加强对政府行为的监督,保证政府工作的公正、透明和廉洁。
对于失职行为,政府应加大问责力度,严肃处理责任人,以警示其他公务员。
五、加强合作与沟通政府应当积极促进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沟通。
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企业间的合作机制,鼓励社会组织发挥积极作用,共同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和服务。
政府还应与企业加强合作,携手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民生水平。
六、强化法治建设政府应当依法行政,加强对行政行为的法治化管理。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政府工作的法律监督,确保政府工作符合法律规定和程序。
同时,政府应加强对公众宣传法律知识,提高公众对法治的认知和理解。
当前中国地方政府信任危机事件的型态类别_形成机理与治理思路
45
热 点 关 注 政 府 信 任 危 机 问 题
理 论 参 考
8 2010
4.制度倾斜与不公正现象大量存在,为政府信任危机事件的大量产生提 供了催化剂。当制度在利益调整方面倾斜、制度不公正时,就会导致人们对于 政府的公平性的怀疑,进一步引发政府的信任危机。在经济体制和社会安排 上系统地偏袒更有权势群体的利益,倾向于保护政治上有权有势者和富人的 利益,而往往损害到大多数人的利益。制度倾斜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加 剧了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感,为政府信任危机事件的大量产生提供了催化剂。
43
热 点 关 注 政 府 信 任 危 机 问 题
理 论 参 考
8 2010
领热 导点 专关 论注 政 府 信 任 危 机 问 题
理 论 参 考 8 2010
立在传统道德基础上的社会信任受到巨大冲击,有学者甚至认为中国社会信 任正处于一种解体状态:社会不信任已经盛行多年,并且表现和深入到社会关 系的各个方面,包括人与人之间、家庭成员之间、民与官之间、官员之间、政府 上下级之间等等。在传统的话语里,这是一种“礼崩乐坏”的状态。
3.不断提高政府的能力和有效性,确保公共服务供给绩效,夯实政府信任 关系的基础。如果一个地方政府是缺乏能力和有效性的,其德性再好,也不能 获得民众的信任。因此,必须不断提高各级地方政府的能力和有效性,确保公 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数量和质量符合民众的期望。当前,特别要注意以发 展社会公共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农村、基 层、欠发达地区倾斜,加快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2.不断提高政府的权威性与合法性,为地方政府信任的重建和巩固提供根 本保障。在现代社会,政府的权威性和合法性又是建立在其公共性、公正性之上 的。所谓公共性,强调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 共服务,基本要求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所谓公正性,强调 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公共意志的执行者,必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当 前,提高政府的权威性与合法性,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防止地方政府自 身成为特殊利益集团。第二,提高政府的自主性。没有较高自主性的政府,其 行为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制于各种利益集团,就容易产生体制俘获、制度倾斜等 现象,从而恶化弱势群体对政府信任关系。第三,严肃惩治腐败。世界银行指 出:“腐败亵渎了公众的信任。”“当前对地方政府信任最大、最直接的威胁来自 于腐败,而且腐败对政治信任的侵蚀具有极大的传染性和扩散性。
加强政府公信力实现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与满意
加强政府公信力实现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与满意加强政府公信力实现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与满意政府公信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与满意度。
一个拥有较高公信力的政府可以赢得民众的支持和配合,进而有效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加强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以及实现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与满意的途径。
一、公信力的重要性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树立威信和赢得民众认可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政治价值。
首先,高度的政府公信力能够增加政府在法律实施、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有效性,提高政府决策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其次,强大的政府公信力有助于凝聚民心、稳定社会秩序,增进政府与民众的互动和沟通。
最后,政府公信力的提升也有利于改善政府形象,增强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的认可和尊重。
二、加强政府公信力的途径1. 建立透明的决策机制和程序政府决策的透明度是提高公信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政府应加强信息公开,充分向公众解释决策背后的考虑和理由,避免外界产生猜疑和误解。
此外,政府决策的程序应当公正公平,遵循法律法规,确保决策的合法性和民意的参与。
2. 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政府应建立健全的问责制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确保官员勤勉尽责,防止滥用职权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对于违法法规、滥用职权等失职行为,应追究责任,实行严肃的纪律处分和法律惩处。
3. 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公共服务是政府与民众直接接触的重要环节,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是重塑政府形象和增加公信力的关键措施。
政府应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完善服务设施和便民措施,提高服务效率和便利性。
同时,建立投诉和反馈机制,及时解决民众的问题和困扰,回应民众关切,赢得民众的满意。
4. 推进法治建设加强法治建设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必然要求。
政府应落实法律法规,严格依法行政,确保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加强法官和执法人员的培训,提高司法水平,加强对司法实践的监督和评估。
5. 加强政府与民众的沟通和参与政府需要加大与民众的沟通和互动,倾听民意、了解民情,增进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化解基层党群信任危机提高党和政府公信力
化解基层党群信任危机提高党和政府公信力作者:赵翠玲来源:《前进》 2017年第5期赵翠玲在基层有这样一种现象:有相当一部分基层群众遇到问题矛盾后,不是找村干部、乡镇干部来解决,而是动不动就找县委书记、县长,甚至直接到省、市政府或北京上访。
为什么群众不愿意直接找他们身边的干部就地寻求解决方法?我们经过走访发现,最大的原因是群众对基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缺乏信任。
这不免让人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在谈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时曾经提到的“塔西佗陷阱”,说当公权力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如果基层干群之间的不信任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促使群众逐渐将对个别基层干部的不满,上升为对基层一级政权的不满,导致基层治理陷入“信任困境”:无论基层干部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都无法取得认可。
如何有效化解基层党群干群间的信任危机,重塑基层社会对政府的信任,谨防滑入“塔西佗陷阱”,是基层治理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是执政兴国的制胜法宝纵观世界政党发展史,一些连续执政几十年的大党、老党,接二连三地失去执政地位,执政74年之久的苏联共产党一夜之间红旗落地;执政45年的印度国大党选战失利;执政71年的墨西哥革命制度党沦为在野党等。
为什么这些大党老党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改旗易帜?深层根源在于淡漠和疏远了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失去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陷入了“塔西佗陷阱”。
政党兴衰存亡的惨痛教训深刻警示我们,任何执政党都应该取得人民的信任,不然就会失去执政基础,政府就有破产之虞,即使一时骗取人民信任而上台,其执政时间也不会太长。
当年子贡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当问不得不去掉一个,孔子说:“去兵”,再去?“去食”。
“信,国之宝也”。
可见,“民信”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共产党从带领人民“打天下”,到执政68年“治理天下”,尽管环境条件不断发展变化,风险挑战、困难考验不断出现,但是,由于人民群众坚定不移的信任和支持,才使我们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政治的透明:增强政府信任
政治的透明:增强政府信任在当今社会,政治透明度已成为衡量一个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准。
透明度不仅关系到政府决策的公正性,更是增强政府信任的关键。
一个透明的政府能够让民众清晰地了解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全过程,从而建立起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首先,政治透明度有助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当政府决策过程公开透明,民众能够直接获取信息,对政策的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行判断。
这种开放性减少了信息不对称,降低了民众对政府可能存在的猜疑和不信任。
透明度高的政府更容易获得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在政策推行中减少阻力。
其次,政治透明度能够促进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有效沟通。
通过公开决策过程和结果,政府能够及时回应民众的关切,解答疑惑,这有助于建立双向的沟通机制。
民众的意见和建议能够被政府采纳,这不仅提升了政策的质量,也增强了民众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再者,政治透明度有助于防止腐败和权力滥用。
公开透明的决策过程能够使政府官员的行为受到公众的监督,减少了暗箱操作的空间。
这种监督机制能够有效遏制腐败现象,保障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从而维护了政府的廉洁形象。
最后,政治透明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石。
一个国家的政治体系如果缺乏透明度,就难以实现真正的民主。
透明度确保了民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是民主政治能够健康运行的前提。
因此,提高政治透明度不仅是政府提升治理能力的需要,更是维护和发展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综上所述,政治透明度对于增强政府信任至关重要。
政府应当通过立法和制度建设,确保决策过程的公开透明,积极回应民众关切,有效防止腐败,从而在民众中建立起坚实的信任基础。
只有这样,政府才能更好地服务民众,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破解中国转型期政府信任缺失的原因
破解中国转型期政府信任缺失的原因转型期的中国,政府信任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
究其产生原因,政府方面有着固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公众的期望越来越高和公众能力素质缺失及社会转型期的矛盾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
标签:中国转型期;政府信任;缺失;原因转型期的中国,政府信任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
政府信任缺失是指在政府运作过程中由于公众缺乏对政府的基本信赖而产生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或者是政府的行为和公众的价值期望产生了一定差距,造成了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
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是相当高的,然而,在中国改革日益深化、开放不断扩大的社会转型期,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也经受着社会大变革的考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政府信任缺失现象。
究其产生原因,很多学者习惯于从政府机构及政府官员方面追究责任,笔者认为,政府信任涉及的是公众与政府间的互动关系,是指公众在期望与认知之间对政府运作的一种归属心理和评价态度,因此,探讨中国转型期的政府信任缺失原因,必须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公众方面、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三个方面查找原因,才能破解问题,找到全面合理的应对措施。
一、社会转型期激发的各种矛盾中国社会转型期是社会矛盾和冲突的高发期,受新旧体制的摩擦冲突、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及外来文化冲击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激发了各方面的矛盾和冲突,这也是任何改革都不可避免的代价,但事实上,却加剧了公众对政府机构及政府官员的不信任。
(一)中国的改革转型在现实中是循着“放权让利”的途径走的,给地方、部门和企业以自主权,承认它们的权利和利益,调动它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改革的必然选择。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推行的这种改革转型模式正在瓦解前二十年“人人受惠、利益均沾”的社会模式,全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利益在不同阶层之间的重新分配与组合,各部分社会成员都把实现自身利益的目光投向政府,利益分配失衡必然导致社会的失和与摩擦,政府承担着巨大的道德压力和改革风险,稍有不慎,就会引起部分公众对政府机构及政府官员的不满。
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渐完善,社会公众对政府推行的公共服务水平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但是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冲突,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政府失信问题,严重影响了政府权威及其形象,本文就我国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影响因素进行论证分析,力求为政府建设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标签:政府公信力缺失一、什么是政府公信力所谓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依据于自身的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程度,是社会组织和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价值判断,是政府实施行政行为时的形象和所产生的信誉在社会组织和民众中形成的心理反应。
一句话,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体现的是政府的信用能力,反映的是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
二、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不断提高,这是主流,应该充分肯定。
但是,我国正处在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政府难免还存在着一些失信行为,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政府单方面有着“为百姓做主”的为官理念自秦朝的大一统时期以来,我们就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型的政权组织形式,我们在高度集权的宗法制与君权制结合体制下积淀了丰厚的官本位的文化传统。
传统的官僚体制的运行滋生了家长制这一恶习。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体制的转化时期,旧的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制度已经落伍,新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制度还未完善,一时间还不能真正形成人们的主流意识形态。
传统的“为百姓做主”的行政文化仍然对政府行政产生重要影响。
这种思想的影响使政府在许多行政决策和执行环节方面缺少必要的民主讨论与监督,所以在政府管理与服务水平方面就会出现有违民意、政策不能落实和乱开空头支票等令人不能接受的问题;另外一方面也更助长了官员的官僚作风和腐败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决中国基层政府信任问题的出路摘要政府信任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可靠保障,是社会完善自治的有利因素。
然而,经调查显示,近几年,中国政府信任度下降,而且层级越低,政府信任度越低,因而,研究基层政府信任问题,探究基层政府信任缺失的症结,找到重塑中国基层政府信任的有效途径,对于中国社会秩序的稳固,民主法制进程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基层政府政府信任治理模式公民社会
政府信任即民众与政府之间的信任关系,是当前西方学术界在政府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它反映了民众对于政府施政的满意程度,折射出政府的治理能力,也反映了政府与民众的关系。
在我国,作为政府一个层级的基层政府主要包括区县、乡镇政府以及城市的街道办事处,它们数量众多,位于政府体系的终端,是国家政权的基础。
加强对我国基层政府信任即普通民众对于基层政府的信任的分析研究,有利于从政府信任的角度探讨和解决基层政府治理的相关问题。
一、明确政府定位,转变治理模式
有效政府与有限政府是新世纪政府改革的基本观念与模式,这是化解政府信任危机的基本前提。
因此,首先要科学界定各级政府职权,理性确立其管理幅度和层次,继续转变政府管理职能。
公共治理将以往一元的政府管制变成了多元的社会治理。
虽然政府在整个社会中充当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它不再是实施社会
管理功能的惟一权力核心。
第三部门组织和私营机构与政府一起承担着公共事务和公共物品提供的责任,这些组织权力也将得到社会和公民的认可。
这一变革的内在行动逻辑,对于政治的民主化,公民参与政治事务,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从而,增强公民对政府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在意识层面的转型期政府合法性资源的流失,通过多元合作的治理方式,加强民众的参与感、提高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效率,必然会得到补充和加强。
通过多元合作,政府不仅可以大大降低为制定和实施政策法规所需的人力与物力耗费,而且,即使它在特定范围内决策失误,也有可能得到社会成员的一定程度的理解或默许。
从而,政府信任资源也就可以得到不断的加强和提升。
二、力促公民社会的成长
公共治理要求政府放松对社会的过度管制,逐步授权给社区、公民,大力发展公民自治组织,不断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承担一些政府做不到、不宜做的事情。
公共治理中政府一一市场一一社会三维关系的组合,其实就是寻求不同以往、更为有效的实现共同利益道路的努力。
公民社会的发展,增加公民表达自身诉求的渠道,为政府与公民的互动建造了一个很好的“桥梁”,有利于政府与公民的相互了解和支持。
公民社会在此处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第一,它能较好地解决国家或政府之所不能;第二,能在较大程度上成为政府与市场之间有弹性的缓冲层,从而确保社会平稳有序地发展;第三,由于公民社会参
与共治,从而能更有效地协调与整合国家意志和社会利益多元化之间的矛盾,增强民众对现有社会的价值认同与制度认同。
以上公民社会成长所带来的价值,对政府信任的重塑无论是从器物层面还是价值层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构建信任互动关系
从公共关系的角度看,良好的政府信任关系的构建过程是一个
伦理互动的过程。
根据正确的原则去构建政府与公民信任互动关系,对于增进政府信任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第一,利益一致性原则。
就是政府在行使行政权利过程中要坚持公民利益至上,公民在参与社会事务活动时也应考虑到政府所代表的长远利益和个局利益;第二,客观求实原则。
必须是建立在对事实真实把握的基础上,在组织决策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政策和价值取向;第三,
公开性原则。
包括行政决策活动及其过程公开;有关文件、资料、信息情报公开。
第四,整体性原则。
强调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动的良性循环,从而使两者能相互信任、共同发展。
四、加快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有效避免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负面特征和不当行为
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成果,当前的重点是:第一,建立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第二,完善政务公开机制。
信息不透明、不对称和不完全是产生误解和不信任的重要原因。
实践已经证明,地方政府对事情越是捂盖子,则越会制造猜测和缺乏信任的气氛。
为此,必须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
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做到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第三,健全民主参与机制。
公众的民主参与是在政策问题上建立共识的过程,同时也是获得公众理解、支持、信任和合作的过程。
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世界银行的研究也发现,增加公民的发言权和参与机会,会增加公
民对政府的信任。
因此,应该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逐步增加公民的发言权和参与机会,使基层政府的运转被置于民众监督和问责之下。
总之,我国现实政府信任的流失,已经不是加强原有管制模式所能解决的。
恰恰相反,我们应当适应现代社会多元化、扁平化的趋势,改变管制模式为公共治理模式,促使政府、市场和社会产生良性互动,促成多元共治,减少政府不应当或可以不担当的责任,从而加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最终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为服务于民众
打下深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1).
[3][美]马克·沃伦主编.民主与信任[m].华夏出版
社,2004,(22).
[4]张康之,李传军.行政伦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07-414.
[5]李砚忠.论政府信任的概念内涵、形成因素与政治功能[j]行政论坛,2007,(3).
[6]余世喜,李忠红.构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信任关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3).
[7]李安增,周振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角下的中国基层政府治理[j].政治学研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