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含水期特低渗油藏水气交替注入提高采收率可行性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pt课件
9
三、理论基础
1、低渗储层毛管力作用强;不同流体毛管力存 在较大差异;相渗曲线表明,不混溶的多相流体 同时流动时,可以极大的降低流体的流动能力。
Kr 相对渗透率
1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
0
0.2 0.4 0.6 0.8
1
Sw
1 0.9 0.8
ppt课件
16
岩心号
1-37 1-13 1-38 1-16 1-15 1-16-5
表1 岩心水驱后气水交替提高驱油效率实验结果
气测渗透率 /×10-3μm2
孔隙度 /%
1.805
百度文库9.53
0.774 0.424
10.05 8.48
0.596
8.84
0.862
9.26
2.210
10.01
平均值
原始含油饱和 度/%
0.46 7.33
178 中等偏强
ppt课件
7
深度(m)
渗透率(×10-3μm2)
0
2
4
6
8
10 12 14
573.51
574.68
575.05
575.48
575.77
576.11
576.73
578.29
578.76
579.14
579.64
储层纵向渗透率分布
ppt课件
8
二、存在的问题
(1)注水的水窜问题; (2)水源及水处理问题; (3)水注不进问题; (4)提高原油采收率。
高含水期特低渗油藏水气交替注 入提高采收率可行性分析
ppt课件
1
汇报提纲
一、研究储层基本特征 二、存在的问题 三、理论基础 四、实验方法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
六 、现场实施可行性分析
七、结 论
ppt课件
2
一、研究储层基本特征
1.构造沉积特征 含油层段构造面貌主要为西倾单斜形态,含油 性主要受储层岩性、物性控制。研究储层属三角 洲前缘沉积,局部过渡为前三角洲沉积,砂体主 要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
分布频率/%
35
30
25
20
15
10
5
3.92
0 <0.2
15.7
21.6
31.4
17.6
0.2~0.3 0.3~0.5 0.5~0.1
1~10
储层渗透率分布范围/×10-3μm2 ppt课件
3.92
10~15 6
储层非均质性
油组 长61 长62
变异系数 突进系数 级差 评价
0.46
6.5 242.71 中等偏强
ppt课件
11
四、实验方法
1.设计思路 a.模拟地层条件下单岩心高含水下的水气交替
实验,研究高含期水气交替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b. 模拟地层条件下的组合岩心实验,研究高含
水期水气交替对波及效率的影响。
ppt课件
12
气 瓶








岩心
计 量

岩心
计 量

实验流程图
ppt课件
13
2.实验岩心
水驱油效率/%
水气交替提高驱 油效率幅度/%
62.48
61.6
2.1
50.66
53.8
7.2
55.91
64.6
0
58.10
55.1
2.4
64.02
48.1
1.7
62.82
59.3
0
59.3
2.23
ppt课件
17
2.气水交替注入对高含水期采收率的影响
实验方法:用组合岩心,在同一压力下进行驱 替实验,首先水驱,至相对高渗岩心含水率大于 95%以上时,然后转水气交替注入。
中值半径为0.426~0.089μm;
平均孔喉半径分布在0.152~1.007μm之间;
分选系数分布在0.11~4.37之间;
相对分选系数分布在0.69~5.17之间;
退汞效率较低,一般为12%~34%。
ppt课件
5
4.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 储层渗透率平均值为0.87×10-3μm2。孔隙度平 均值为8.85%。
0.7 油相 0.6 水相 0.5
0.4 0.3
气相 油相
0.2 0.1
0
20 30 40 50 60 70 80
含油饱和度/%
ppt课件
10
相对渗透率
0.7 气相
0.6
水相
0.5
0.4
0.3
0.2
0.1
0
20
35
50
65
80
95
含水饱和度/%
2、利用毛管力产生的阻力,使得储层高渗层或大 孔道流体流动阻力增加,达到流体转向,提高波及 效率的目的。


岩心




岩心




ppt课件
计 量 器
计 量 器
18
表 2 组合岩心各单层水气交替提高驱油效率实验结果
组合
转注气
第一周期
第二周期
岩心
气测渗 前水驱
驱 油 效 率 /%
驱 油 效 率 /%
实验 编号
样号
级 差 透 率 /×
油效率/ 10-3μm2 %
注气
注水 注气
注水
最终水气交 替提高驱替 效 率 幅 度 /%
渗 透 率 分 布 在 0.424 ~ 2.21×10-3μm2 , 孔 隙 度 在 8.48 % ~ 10.5 % 。 岩 心 长 度 在 6.638 ~ 8.576cm之间,岩心直径2.514~2.520cm。
3. 实验流体
模拟油采用的是地层原油与煤油配置而成,
模 拟 油 粘 度 为 4.01mPa.s , 模 拟 水 粘 度 为
ppt课件
3
2.储层岩石学性质
储层主要为细粒长石砂岩,约为75%左右, 次为粉砂岩及中粒长石砂岩,分别为16%和9%。 主要粒径范围在0.05mm~0.25mm之间。石英含 量平均20.4%,长石49.5%,岩屑12.1%。
ppt课件
4
3.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孔喉细小,储层孔喉分布不均。
最大连通孔喉半径为2.679~0.107μm;
0.644 45.2 47.6
48.4 49.6
49.6
4.4
C
3.4
1-15-2
2.16 47.6 58.1
63.8 64.7
69.0
21.4
1-15-3
0.798 36.1 43.2
0.872mPa.s。
ppt课件
14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
1. 水气交替注入对高含水期驱油效率的影响 该实验研究的方法是:首先先对原始含油
状态下的岩心进行水驱油,水驱5PV、含水率达 到100%后,进行水气交替实验。
ppt课件
15
实验结果:
水驱后的不出油的岩心进行水气交替注入, 大部分岩心仍然有少量的油产出,水气交替注 入提高水驱油效率幅度在1.7%~7.2%,平均 2.23%。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完全水淹或水波 及过的储层,采用水气交替注入对驱油效率提 高有一定作用。
A
1-11
2.5 0.717 34.5
46.0
47.0 51.5
52.5
18
1-41
1.759 52.5 59.6
61.3 62.5
64.6
12.1
1-39
0.639 40.7 51.1
51.1 53.7
53.7
B
1.5
13
1-40
0.427 57.3 62.8
63.9 65.6
65.6
8.3
1-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