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嘉庆皇帝册封“越南”国号背后不为人知的政治博弈
中法瓜分越南协议背后的大国博弈
中法瓜分越南协议背后的大国博弈不可思议的瓜分协议光绪八年十月十七日(1882年11月28日),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宝海签署的“李宝协议”,可以说是整个中国近代外交史中最神奇,也最缺乏国人深入研究的一个外交协议。
根据这个协议,越南将被划分为三个部分,南方西贡等业已被法国控制的地区,中国承认为法国的殖民地。
剩下的地区再分为南北两部分,中国在北部地区享有经济特权和驻兵权,法国则在南部地区享有同等权限。
这个协议,可以说是整个中国近代外交史上,唯一一次,中国官方企图运用现代外交手段,和一个欧洲大国分割势力范围。
也可以说,这是晚清尝试学会19世纪强权外交的第一次努力。
要知道,李鸿章提出的原始建议更加惊人。
该建议主张把越南分为三部分,北部为中国的势力范围,南部为法国的势力范围,中间部分则留给越南小朝廷自主,扮演中法之间的缓冲地带。
对今天的读者而言,相对于瓜分本身的刺激,或许更多的还是深深的困惑。
当时的中国被视为东亚病夫,北部与俄罗斯的边境纠纷不断,仅仅两年前,还发生了俄国铁甲舰来华示威,京津戒严的大骚动。
在东部,同为后发国家的日本一门心思战胜中国,实现大国崛起。
影响所及,台湾遭袭,琉球被占,朝鲜又连续遭到渗透、恐吓。
整个大清国可谓四处漏风,焦头烂额。
同时期的法国虽然在12年前惨败给新崛起的普鲁士,却能做到知耻后勇,全民奋起,迅速还清巨额赔款,并开始重整军备,迅速成为世界第二陆军大国兼世界第二海军大国。
本着失之欧洲、取偿于海外的原则,法国进行了疯狂的殖民扩张,从北非到东南亚,一路气吞万里如虎,打的越南小朝廷抬不起头。
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实在想象不出,法国有什么理由居然要和清政府协商瓜分越南。
更想不清楚,李鸿章早就意识到“洋人论势不论理,彼以兵势相压,我弟欲以笔舌胜之,此必不得之数也”。
何以事到临头,他居然敢向法国提出三分越南的建议。
正是因为看不清动机,颇有一些国人从结果反推,居然得出了宝海是一个亲华派,至少是一个对华鸽派的结论。
历史典故:癸酉之变
癸酉之变癸酉之变,或称天理教起事、八卦教起事,指中国清朝嘉庆十八年(1813年)发生的一次天理教军队进攻北京紫禁城的事件。
天理教起事领袖首领为林清。
嘉庆帝即位后,清王朝的阶级矛盾已很尖锐,各地起义不断,先是白莲教,后又有广东博罗天地会起事。
同时,外国势力也不断渗入,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七月,英国商船带兵驶人广东香山鸡颈洋面。
八月初二,英军300余人公然登岸,并驾坐舢板艇驶进虎门,要求在澳门寓居,直至十月间在两广总督吴熊光的勒令下才开始撤离。
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九月,京城爆发的“癸酉之变”更是震动全国。
公元1813年,林清领导的天理教以“奉天开道”为旗帜,于九月份发动起义。
十五日,200名天理会教徒于京城发动兵变,攻入紫禁城东华门、西华门,直捣清廷皇宫重地.杀进东华门的天理教徒由陈爽率领,刘呈祥殿后,太监刘得才、刘金当向导;杀进西华门的天理教徒由陈文魁率领,刘永泰殿后,太监张太、高广幅当向导。
他们挥舞钢刀,打着“大明天顺”、“顺天保民”的旗帜,杀声震天,极其勇猛。
守卫皇宫的清军猝不及防,惊惶失措。
在隆宗门外大败卫戍清军的部分天理教徒,正在从门外诸廊爬皇宫大内的高墙。
这道障碍一旦突破,就会血溅大内深宫,紫禁城将成为造反者的天下。
这时,正在上书房读书的皇子们获悉这个天崩地裂的消息,顿时一片惊慌。
同时得知这一消息的宫中诸王大臣,错愕无策,有的甚至准备撒腿逃跑。
时年三十一周岁的皇次子旻宁很快镇定下来,急命太监取来鸟枪、撒袋和腰刀,冲出书房迎敌。
绵宁发现,当时情势十分危急:两名天理教徒已经爬上养心门墙头,正准备朝这边冲来!绵宁在养心殿台阶下举起鸟枪,瞄准墙头的教徒,首发打死一人,再发又打死一人。
见两名领头教徒喋血坠地,其他天理教徒不敢继续攀墙发动进攻。
旻宁过人的胆魄与过硬的军事技能,为这场皇宫保卫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在此前后,他连发数道命令:一是火速将皇宫事变奏报尚在京外的嘉庆帝。
二是关闭紫禁城的四座城门,命令各路官军飞速入宫“捕贼”。
清朝的封禁政策及朝鲜移民的犯越
清朝的封禁政策及朝鲜移民的犯越
清朝时期,封禁政策是指清朝政府对外国贸易和移民的管制政策。
清朝实行了一系列封禁政策,旨在限制外国势力的入侵和维护国家安全。
清朝对外贸易实行了一定的封禁政策。
在19世纪初,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朝开始实施海禁政策,禁止外国船只进入中国港口。
此后,清朝开始与欧美国家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一些沿海港口供外国商人贸易使用,但仍然对外商采取贸易限制措施,以限制外国势力的扩张。
在移民方面,清朝对朝鲜移民实行了严格的管制。
朝鲜人向清朝移民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朝鲜半岛长期处于内外战乱之中,人民生活困苦。
“横渡官右”是朝鲜人通过朝鲜半岛的东岸或西岸,横渡日本海抵达中国东北的移民行为。
由于朝鲜人大规模移民给清朝的统治带来了挑战,清朝政府开始限制朝鲜人的移民。
朝鲜人移民必须通过正式的“官右”途径进行,而非横渡日本海。
清朝还加强对朝鲜移民的登记管理、限制朝鲜人购置土地和从事商业活动,以及规定朝鲜人的居住时间和地点。
封禁政策对于清朝的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保护了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封禁政策也导致了清朝的闭关锁国和思想文化的封闭,阻碍了国家的发展。
封禁政策也使得朝鲜移民的生活境遇困难,受到了歧视和限制。
历史趣谈嘉庆年英国使团朝见风波 皇帝怒罢多名高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嘉庆年英国使团朝见风波皇帝怒罢多名高官
导语:其实,早在清朝初期,也就是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的时候,中国人就已经开始和英国人打交道了。
当时的清政府,面对日益增多的远洋客商,首次
其实,早在清朝初期,也就是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的时候,中国人就已经开始和英国人打交道了。
当时的清政府,面对日益增多的远洋客商,首次建立了海关。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英国商人开始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
但是,由于路途遥远、航海技术还相对落后等原因,英国商队基本上一年也来不了一次(清康熙三十七年置定海关,英人始来互市,然不能每岁至)。
直到三十一年后的雍正七年(1729年),英国商队才频繁往来于两国,双方才“始通市不绝”。
乾隆七年(1742年)冬十一月,英国一支船队在海上遭遇暴风雨,后飘至广东沿海的澳门,当时的两广总督策楞,以友好的态度接纳了这些不速之客,并且特意安排地方官给这些英国客商免费提供食物,并帮助他们修缮破损的船舶。
直到人员和商船都休整完毕,才送他们上路。
从乾隆二十年起,英国商人开始大量出现在定海和宁波这些拥有海关的海港码头,当时的地方政府出于国内需求的需要,严禁英国商人大量购买中国的商品,限制对外贸易。
其后数年,英国商人数次请求其它地方政府允许他们通商,请求最后虽被同意,但在商品买卖的数量上,依旧严加限制。
为了打开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英国国王也加入到了英国商人的队伍之中——英国王国雅治,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的时候,派遣使臣马戛尔尼等,来到了大清王朝,以朝贡的名义请求在清朝的广大沿海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古代与越南
中国古代把越南叫做什么交趾1407年至1428年,中国明朝成祖(永乐皇帝)趁越南皇朝内乱之际,出兵占领越南,并在升龙设立了交趾布政司(行省),进行直接统治。
而今越南的土地上,古代长期并存者两个国家,安南和占婆。
此文也按照所谓的越南正统,单说安南与中国的恩怨情仇(照我的看法,中国对越南颇有点养螟蛉为子的味道)。
越南这个国名,为清嘉庆帝所赐。
记录这件事情的那本军机处奏折,可称为越南国名沿革的教材:“考安南古为南交,周为交趾,至赵陀窃居,始自称南越王....宋封..为安南国王。
元明至本朝,封号因之”。
越南阮朝上本请求改国号为南越,廷议以为南越(嗯,就是赵老爷子建的那个国,可是包括两广的)不合体统,甚至有阴谋也未可之。
嘉庆帝退而求其次,准其改名越南。
简单说两句越南历史(这篇东西着重说说战争,和平时期你进贡我几根象牙,我回赠你几两银子就不说了)。
先说开天辟地那会儿的事情:神农氏的一个孙子,逛到交趾生了泾阳王。
泾阳王成年后娶了龙女(看过中学课本里的柳毅传么,拿来套就好了)就是越南始祖了。
自从秦始皇南征在今越北置象郡,汉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北越就纳入了中国版图。
一直到不成器的宋太祖承认安南丁朝独立,北属郡县长达一千多年。
礼记有五服之说,此时交趾是甸服,以后就是藩服了(到现在什么服也不是了)。
这北属的日子里是是非非也不少,不过都是内部叛乱(或者说镇压劳动人民起义)。
插曲一是南越王赵陀称帝,那些越南的愣头青史学家称为越南独立。
人家辖地两广,治所广州,说是广东仔搞独立倒差不多,哼哼。
插曲二是伏波将军马援伐交趾,对手居然是两个交趾女子(真是ft),三国演义里还说诸葛亮征南的时候祭马援庙呢。
插曲三就是汉末的交趾太守士燮老先生了,保交趾三郡平安,高寿九十(什么?没玩过三国志?那就无话可说了)。
古代越南史书里面可是称之为士王(老先生九泉下大笑吧)。
越南独立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南汉时。
南汉帝可是很有幽默感的,他们管唐朝皇帝叫“洛州刺史”,哈哈。
越南简史,阮朝开国皇帝阮福映请求改国号为“南越”,而嘉庆为什么赐国号为“越南”?
越南简史,阮朝开国皇帝阮福映请求改国号为“南越”,而嘉庆为什么赐国号为“越南”?今晚来谈近邻越南的历史,从远古谈起。
远古的越南自然是紧连着中国的那部分,也就是今天的越南北部和中部,核心当然是北部。
古代的越南北部部族属于百越中的雒越。
何为百越?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也就是从今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越南北部这一长达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内,是古越族人最集中的分布地区。
诸如吴越、扬越、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骆越(雒越)。
而越南人则属其中的雒越。
由此说来,越南人原来也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家族中的一员。
而根据越南的神话传说,越南最早的王朝是鸿庞氏,鸿庞氏是中国神农氏的后代,获封为“泾阳王”,治理南方,号“赤鬼国”。
泾阳王之孙则被称为“雄王”,建立“文郎国”,历18代,共2000多年。
故此,雄王被越南人视为祖先”。
公元前316年,秦国灭掉了古蜀国,公元前257年,蜀国末代王子蜀泮率部族,自四川穿越贵州,再入云南,又由云南进入广西,再到达今越南北部,灭文郎国,建立瓯雒国,自称为安阳王,建都于古螺,即今河内近郊的东英县。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开发岭南,征服今天的广西、广东、福建、越南北部,征服当地的百越诸部族,并设立了桂林、象、南海三郡,越南北部则是中国象郡的一部分。
前209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即位,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天下大乱。
瓯雒国趁机再度崛起,疆域主要包括今越南北部一带,后一度扩张到中国广西、云南部分地区。
而原秦朝南海郡郡守赵佗趁机独立,公元前206年灭瓯雒国,又于前205年发动了对桂林郡、象郡的战争,基本上恢复了秦所置的岭南三郡,实现了岭南地区的统一,并于公元前204年建立了南越国,首都番禺(今广州),越南中北部则是南越国的一部分。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大将路博德和杨仆远征南越,攻陷番禺,南越国灭亡,传国五世,共九十三年。
从嘉庆统治政策看鸦片战争的成败
从嘉庆统治政策看鸦片战争的成败——《帝国黄昏徘徊在近代门槛的中国社会》读书札记陈连营教授在这本书里通过介绍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以及嘉庆时期的改革,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百弊丛生的清王朝,让人不由自主想深入了解此时的政策对几十年后鸦片战争的影响。
嘉道时期,是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重要转折时期,它上乘康乾盛世,下启咸同光宣败亡之局,也是中外关系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关键时期。
当嘉庆帝从乾隆手上接过象征国家最高权力的玉玺时,便预示着一个伟大时代的终结和动荡时代的来临。
这使得嘉庆帝在满足权力的欲望时,多了一份隐隐的忧患。
可以说,此时的清王朝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但此时的嘉庆帝,并未大刀阔斧的调整统治政策,恰恰相反,他主张采用温和、保守的方式,这使得本来就比较顽固的弊政并未得到大的改变,结果嘉庆帝统治的25年整体上呈不断衰落的态势。
一、经济迟缓、民生问题与保守的重农抑商政策19世纪初,广大农业地区已经以番薯、玉米等作为主要粮食作物。
随着高产作物的推广,以及精耕细作、复种制的集约化经营方式的普遍,农作物的单产有了提高。
与此同时棉花、桑蚕、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也获得了较大发展,而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工矿业的发展。
与经济同步的交通运输业也获得了进步。
从表面上看来,此时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如果真的只是这样认为,那就错了。
从全球局势来看,此时的西欧诸国已经进入近代并且随着科技的巨大发展,工业正如火如荼发展,而我国此时的科技非常落后,这势必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从国内的实际来情况看,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经济发展严重失衡,这势必影响到了社会资本的积累。
所以,此时期较以前虽然生产出了更多的粮食、衣物,但并不能满足人口日益增长的需要,这就不可避免的引发了民生问题。
此时,一方面是人口快速增长,但另一方面却是耕地的增加相对缓慢,同时土地集中问题比较严重,农民无地或少地,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社会大多数人的贫穷。
清朝与越南的关系边境争端与贸易纠纷的解决
清朝与越南的关系边境争端与贸易纠纷的解决在清朝与越南两国的历史长河中,边境争端和贸易纠纷一直是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以清朝与越南的关系为背景,探讨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一、背景介绍清朝和越南自古以来就有边境接触,交流十分频繁。
然而,随着清朝的扩张和越南的独立性的强化,两国之间的边境争端逐渐加剧。
同时,贸易的发展也给双方带来了许多纠纷和冲突。
二、边境争端的解决1.外交对话与谈判清朝与越南通过外交渠道进行对话和谈判,以解决边境争端。
两国派遣使节相互访问,以表达对方的立场和诉求。
在这个过程中,双方会通过争论、辩论和协商等方式,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外交对话与谈判为解决边境争端奠定了基础。
2.签订边界条约为了确立边界,清朝与越南在历史上签订过多个边界条约。
这些条约规定了双方的边界线路,并解决了一些争议问题。
通过签订边界条约,清朝与越南在边境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共识,为双方关系的稳定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贸易纠纷的解决1.建立贸易协议清朝与越南为解决贸易纠纷,建立了一系列的贸易协议。
这些协议规定了双方贸易的有关事项,如税收、商品种类、运输方式等。
通过建立贸易协议,清朝与越南明确了双方的权益和义务,从而为双方的贸易关系提供了指导。
2.共同监管与仲裁机制为了有效解决贸易纠纷,清朝与越南建立了共同监管和仲裁机制。
双方可以共同设置边境贸易管控机构,派遣专人进行监督和管理。
此外,双方还可以选择第三方仲裁机构进行仲裁,以保证纠纷的公正和合理解决。
四、原因分析与影响1.历史背景和地理因素清朝与越南的边境争端和贸易纠纷有着历史的渊源和地理的影响。
双方领土的接壤以及相邻地区的交流交往,导致了边境争端和贸易纠纷的频发。
2.政治和经济利益边境争端和贸易纠纷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政治和经济利益的争夺。
清朝和越南作为两个独立的国家,都希望在边境地区保护自身的利益。
贸易纠纷则与双方经济的发展和利益的分配密切相关。
边境争端和贸易纠纷的解决对于清朝与越南的关系至关重要。
清朝的封禁政策及朝鲜移民的犯越
清朝的封禁政策及朝鲜移民的犯越清朝时期,封禁政策是清朝政府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而采取的一种措施。
封禁政策主要是指对外国人和外国商品的限制和管理,以防止外来文化的侵入和对内部社会的影响。
而朝鲜移民的犯越是指朝鲜人越过边境到中国境内居住或进行经商,这在清朝时期也属于封禁政策的管理范畴。
清朝的封禁政策主要是出于对外国势力的担忧和对国内社会的控制。
在清朝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体系,政府对于来自外部的影响和干扰十分警惕。
为了避免外国文化和思想的渗透,清朝政府实行了严格的闭关政策,对外国商人的贸易活动进行了限制和管理。
清朝还对外国人在中国的居住和行动加以严格的管控,限制他们在中国境内的活动范围和与中国人的交往。
封禁政策也包括对外国商品的管理和限制。
清朝时期,西方国家的商品和工业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对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和农业产生了冲击。
为了保护本国经济和维护市场秩序,清朝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对外贸易和商品流通的管理措施,限制了外国商品在中国的销售和流通。
在这种背景下,朝鲜移民犯越成为了一个突出的问题。
朝鲜位于中国的东北边境,与中国接壤。
在清朝时期,朝鲜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局势不稳定,许多朝鲜人为了谋生或逃避战乱,越过边境来到中国境内。
他们或在中国定居,或进行贸易活动,成为了当时封禁政策管理的对象之一。
对于朝鲜移民的犯越,清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
清朝政府对中国与朝鲜边境地区实行了严格的边防管控,加强了对边境的巡逻和值守,防止朝鲜人越境进入中国。
清朝政府对在中国境内的朝鲜移民进行了排查和收容,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并对他们进行了监管。
清朝政府还对涉及朝鲜移民的贸易活动进行了管制,限制他们的经商行为,以维护本国市场秩序和经济稳定。
尽管清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但对朝鲜移民的犯越问题并未能得到根本的解决。
由于朝鲜国内政治和经济的动荡,以及中国与朝鲜的地缘关系,朝鲜移民在清朝时期仍然存在,并且对当时的封禁政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嘉庆帝清朝的危机
嘉庆帝清朝的危机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一个统治时间较长的王朝,但在嘉庆帝时期,清朝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来探讨嘉庆帝时期清朝所面临的危机。
一、政治危机嘉庆帝即位时,清朝的政治体制已经变得僵化,皇权过于集中,导致朝政混乱、官员腐败严重。
同时,清朝官员多为满洲人,对内地人民的统治方式不得人心,这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此外,农民起义的频繁发生也对清朝政权构成了威胁。
二、经济危机嘉庆帝时期,清朝的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由于长期封闭的经济政策,使得清朝与西方列强落后的差距越来越大。
清朝内地经济主要依靠农业,但农民税负沉重,土地兼并严重,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
此外,由于对外贸易限制过多,清朝的商业经济发展缓慢,无法与世界市场接轨。
三、军事危机嘉庆帝时期,清朝的军事力量逐渐削弱。
由于清朝的军队主要由满洲军队组成,而满洲人对军事的重视程度不高,尤其是满洲贵族的子弟,往往只顾享乐不关心国家安危,导致军队的作战能力明显下降。
与此同时,外敌的入侵日益威胁到清朝的领土完整性,例如英国的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等事件,使清朝的军事形势雪上加霜。
四、文化危机在文化方面,嘉庆帝时期,清朝对西方的先进文化持排斥态度,封闭心态导致科学技术的落后和思想的滞后。
清朝的士人多沉溺于儒家经典,不重视实际的现代知识,这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阻碍。
同时,清朝对于汉族文化的打压也引发了民族认同的问题,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综上所述,嘉庆帝时期是清朝面临严重危机的时期。
政治上的腐败和不稳定、经济上的停滞和落后、军事上的削弱和失地、文化上的封闭和滞后,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得清朝的统治面临崩溃的边缘。
然而,嘉庆帝并未能做出有效的改革,导致了清朝的危机进一步恶化。
清朝的封禁政策及朝鲜移民的犯越
清朝的封禁政策及朝鲜移民的犯越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从1644年至1912年统治中国。
清朝实行了一系列封禁政策,并对朝鲜移民实施了犯越政策。
清朝实行的封禁政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于海外贸易的封禁,二是对中国人民的迁徙和移民的限制。
清朝对海外贸易实行了封禁政策。
在中国进入清朝之前,明朝就已经对海外贸易进行了一定的限制,而清朝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限制。
清朝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严禁中国人与外国人进行商业贸易,只开放了对外的几个口岸,比如广州的几个贸易公司和福建的厦门、晋江等。
这种封禁政策是由清朝官方用于控制对外经济交往和维护国内经济利益的手段。
清朝对中国人民的迁徙和移民实施了限制。
清朝进行了土地兼并和分封制度改革,大量农民被迫离开家乡。
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和防止反抗,清朝对流民和移民实施了严格的控制。
清朝设立了户籍制度,并对人口迁徙进行严格限制。
除非得到官方批准,普通人民无法迁徙到其他地方或者出国。
清朝还规定了流民的限制和控制政策,将流民视为社会不稳定因素,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
朝鲜移民作为清朝的一个特殊群体,面临着不同于中国本土人民的法律待遇。
清朝实施的犯越政策是针对朝鲜移民的特殊政策。
朝鲜移民在中国的生活主要集中在边境地区,比如东北和山西一带。
他们居住在边境地区,与中国人民进行商业贸易和农业生产。
清朝对朝鲜移民实施了一系列限制。
朝鲜移民必须定期向清朝政府缴纳移民税,作为在中国居住的费用。
朝鲜移民也必须遵守清朝的法律和规定,并在中国居住期间不得参与政治活动。
这些政策使得朝鲜移民在中国的地位和权益受到限制,与中国本土人民并不平等。
清朝的封禁政策对海外贸易和人口迁徙都进行了严格的控制。
封禁政策对于清朝官方来说是维持经济和社会秩序的手段,但也给一些特殊群体带来了不公平和不平等的待遇,比如朝鲜移民。
清朝的这些封禁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迁徙自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嘉庆为何拒绝越南王请封国号
嘉庆为何拒绝越南王请封国号"南越"读《嘉庆重修一统志》,发现了这样一段,“先是,阮福映表请以‘南越’二字锡封。
上谕大学士等曰:‘南越’之名,所包甚广。
考之前史,今广东、广西地亦在其内。
阮福映即有安南,亦不过交趾故地,何得遽称‘南越’?该国先有越裳旧地,后有安南全壤。
天朝褒赐国号,著用‘越南’二字,以‘越’字冠其上,仍其先世疆域;以‘南’字列于下,表其新赐藩封;且在百越之南,著于《时宪书》内,将‘安南’改为‘越南’”这一段讲的故事是这样的——1803年12月,越南新皇阮福映派遣郑怀德、黎光定出使清朝请封。
阮福映取“安南的“南”字、“越裳”的“越”字,请求清朝赐国号“南越”。
但嘉庆帝认为历史上“南越”之地较广,两广(广东与广西)皆在其内;阮福映全有安南,亦不过是交趾故地,故而将“南越”二字颠倒顺序,称为“越南”。
这就是今日越南国名的由来。
次年,嘉庆帝派遣广西按察使齐布森出使越南,册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颁赐越南国王金印一枚。
阮福映遣黎伯品前往清朝进贡并谢恩,双方约定三年一贡为惯例。
1806年,阮福映正式举行登基大典,确定新国号“越南”那么,嘉庆皇帝为什么拒绝了阮福映的请求呢?首先,是因为他深谙越南这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国的特质。
他一眼就看穿了阮福映无耻野心,阮的野心是也从概念上把中国两广地区弄过来,然后等待时机再弄到手。
他玩的是小聪明,好在嘉庆火眼金睛,严令他只叫“越南”并一直叫到今天。
现在想想,如果那时稀里精涂答应了,现在不定BB扯扯地B扯出什么呢,不B扯出“两广自古就是我们越南的”才怪呢。
其次,嘉庆清楚越南在中国历史上的位置。
历史上的越南长期臣服于中国。
“安南”之名,最早见于唐调露元年(679年)所置之安南都护府(治所在今河内)。
“安南国”之名,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即见于记载;待到淳熙元年(1174年)初,李朝国王李天祚遣使入贡,南宋孝宗始正式“诏赐国名安南,封南平王李天祚为安南国王”;次年八月,又“赐安南国王印”。
清朝与越南的关系
清朝与越南的关系清朝与越南是东亚地区的两个近邻国家,他们之间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历史。
本文将从清朝与越南的交往历史、政治关系、经贸往来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深入探讨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
一、交往历史清朝与越南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当时越南是南方的一个独立国家,与中国的南方地区接壤。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政权更迭,不同朝代对于越南的统治也发生了变化。
在唐朝时,越南成为了中国的边疆。
到了宋朝,越南开始兴起并建立了大越国(越南国),清朝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征讨。
然而,清朝后期的康熙和乾隆时期,却与越南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互通使节,并且开展了贸易活动。
二、政治关系清朝与越南在政治上的关系可分为两个阶段。
在清朝早期,清朝对越南实行了委任统治,将越南视为山海关以南的一部分,并派驻官员进行管理。
然而,到了清朝后期,尤其是康熙和乾隆时期,清朝开始与越南保持友好的外交关系,互派使节,签署和平条约,并放宽贸易限制。
三、经贸往来清朝与越南之间的经贸往来在乾隆时期达到了巅峰。
当时,乾隆皇帝下令开放广州、福州、泉州等港口,允许外国商人与中国进行贸易,并向越南贸易商提供优惠待遇。
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两国经济的发展,并加强了两国之间的联系。
同时,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也通过越南输往东南亚各国,丰富了区域贸易。
四、文化交流清朝与越南之间的文化交流也非常频繁。
在清朝时期,越南的儒学教育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学习中国典籍成为越南文人的一种风尚。
同时,越南的历史、文化、音乐、服饰等方面也吸收了大量的中国元素。
在艺术领域,越南传统的水上木偶戏受到了中国戏曲的影响,并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总结:清朝与越南的关系始终保持着交往与交流,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尽管历史中也有冲突与争斗,但双方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友好关系。
清朝与越南之间的交往不仅促进了两国经济的繁荣,也丰富了两国的文化遗产。
嘉庆皇帝 鸦片辩论
嘉庆皇帝鸦片辩论根据分析,可以明确:嘉庆十二年,嘉庆帝并未有外禁谕旨颁布。
虽然粤海关在照会中声明奉有皇帝谕旨,但这是海关监督常显对谕旨的误解或歪曲。
从禁令发布的形式而言,通过行商向外商转达意思,并不是中国官方与外商发生的直接法律关系。
从禁令内容而言,对违犯者如何稽查、如何处罚未有具体规定,执行的困难亦很大,并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法令。
事实上,该禁令颁布后,海关所谓的查禁行动针对的依然是行商及中国船只,未有任何资料显示外商船只遭到海关的检查。
嘉庆十四年,两广总督兼署粤海关总督百龄再次通过行商向外商转达禁令:“此后不得再行偷运鸦片入口。
如彼等私行运入,保商自应即行禀报,一经查获,即将该船拿捕并驱逐出口,亦不准该船仍留在广交易。
如该保商胆敢与彼等串同私行售卖,且不呈报者,一经发觉,除拿捕该船并驱逐出口外,亦必将该行商逮捕法办,治以应得之罪,决不稍予宽贷。
抑尤有进者,本官勒令无论何人,凡担保外国船只,在其起货时,必须向总督与关部出具甘结,确保该船并无私运鸦片。
前文已详述该禁令的背景。
相较于嘉庆十二年禁令,其规定保商要出具外商船只没有载运鸦片的甘结,规定了将违令外船驱逐出口,并禁止贸易的措施。
这些具体且操作性强的规定在嘉庆二十年禁令中得以保留。
但此次禁令亦未获有皇帝的命令,针对外商船只的检查依然未得到执行,故无论从政策层面还是实践执行层面均不能称为外禁之开始。
在此后的数年中,嘉庆帝虽然多次对沿海鸦片问题发布谕旨,但从没有涉及外国商船查禁的内容。
如嘉庆十六年二月,因湖北巡抚钱楷奏请查禁外洋鸦片,皇帝再次责成各处海关监督、沿海督抚认真查察,“嗣后海船有夹带鸦片烟者,立行查拿,按律惩办。
如委员胥吏有卖放情弊,均予重惩”。
嘉庆十八年(1813)六月,因京城发现侍卫官员买食鸦片烟,清廷出台了禁止鸦片吸食的法令。
但嘉庆仍认为鸦片泛滥的原因在内而不在外:“奸商嗜利益贩运,陷溺多人,皆由各处海关私纵偷越”,故其再次严饬“沿海各关,如查有奸民私贩鸦片烟,冒禁过关,一经拿获,将鸦片烟立时抛弃入海,奸商按律治罪”。
“越南”國名的由來
明朝宣德以後,中國一直稱“越南”為安南,為中國的藩屬國,安南國王受中國王朝的冊封。
乾隆五十四年(1789 ),安南發生內亂,阮光平父子在西山起兵反安南國王黎維祁。
黎氏向清朝求救,乾隆帝派兩廣總督孫士毅率師增援,互有勝敗。
阮氏遂向清朝示好,乾隆帝以黎維祁柔懦無能,政治腐敗,難以立國,不值得扶植,命孫士毅班師回國。
次年,阮光平推翻黎氏政權,清王朝冊封為安南國王。
乾隆五十七年,光平死,子阮光纘即位,興兵征討阮福映割據勢力,阮福映逃到暹羅,在海上與阮光纘進行了長期鬥爭。
阮光纘因戰爭消耗,國庫空虛,竟採取招募海盜以解決財政困難的手段,造成了嘉慶時期南中國海長達十多年的大規模海盜活動,引起了清王朝的憤怒,決定支持阮福映。
嘉慶七年(1802 ),阮福映戰敗阮光纘,並將俘虜的莫觀扶等海盜押送中國,上貢請封為“南越國王”。
嘉慶皇帝閱後十分不滿,於十二月下旨稱:諭軍機大臣等:昨據孫玉庭奏進阮福映請封表文,朕詳加披閱。
所請以“南越”二字錫封一節,斷不可行。
“南越”之名,所包甚廣。
考之前史,今廣東廣西地界,亦在其內。
阮福映邊徼小夷,此時即全有安南,亦不過交址故地,何得遽稱南越?安知非欲誇示外夷,故請易國號,先為嘗試,自應加以駁斥。
已令軍機處代擬檄諭一道,並原表交孫玉庭發回。
看其接奉之後,如何禀复,候旨酌辦。
至阮福映求封南越,顯有恃功要請情事。
恐其心存叵測,所有廣東、廣西一帶海道邊關,俱著密飭地方官留心防備,不可稍涉懈弛。
將此各傳諭知之。
阮福映复上表申明,以其先有越裳之地、今並有安南,仍請冊封為“南越國王”。
嘉慶皇帝當時面臨著五省教門起義和東南一帶海盜猖獗的嚴重局面,安南的穩定對平定海盜十分重要,權衡再三,決定將“安南”改名為“越南”。
嘉慶八年(1803 )四月,嘉慶帝下旨稱:該國先有越裳舊地,後有安南全壤。
天朝褒賜國封,著用“越南”二字。
以“越”字冠於上,仍其先世疆域;以“南”字列於下,表其新錫藩封。
且在百越之南,與古所稱“南越”不致混淆。
一国请求中国改名,嘉庆帝听后怒言:将他的国名倒置,并沿用至今
一国请求中国改名,嘉庆帝听后怒言:将他的国名倒置,并沿用至今越南属于百越之一,现如今越南的国号就是来源于“百越之南”的意思。
按理来说,“百越之南”应该叫做南越才符合古人的称呼,可为什么被称作为“越南”呢?其实,“越南”只是它最后的一个国号,在不同的时期中,越南有很多不同的国号。
越南曾经使用过的国号有“大瞿越”、“大越”、“大虞”、“大南”等等。
对外则被称为“交趾”、“安南”。
十九世纪中叶,法国对越南进行了入侵,越南不敌法国,被迫成为他们的殖民地。
等到二战的时候,日本扶持大南阮朝保大帝建立越帝国,同时将大南的国号废除掉,越南国号开始成为固定专用。
之后,1945年8月,越盟发动“八月革命”,建立起的越南民主共和国也使用了“越南”这个国号,包括后来成立的“越南国”也都使用这个国号。
越南早期越南的境内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这些都是通过考古在越南中发现的猿人牙齿以及旧石器时期的工具可以佐证的。
主要都是在越南的谅山被挖掘出来,但是因为先民所利用的石器、竹木器,还有陶器等物品出土的都不多,并不能够完全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
开头也提到过,古代的时候,越南是百越之南,而越南的北部则是属于百越中的雒越之地。
雒越又被称为骆越,是越南主体民族京族的祖先。
根据越南的神话传说呢,越南他们最早的王朝是鸿庞氏,同样也是氏族文化。
鸿庞氏作为神农氏的后代,被封为“泾阳王”,让他专门管理着南方,称号“赤鬼国”。
但是,我国的越南历史学家戴可来则认为鸿庞氏的传说并不拥有什么可信程度,完全是越南人将我国古籍中的一些传说、故事等等,全部杂糅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演绎,最后才有了鸿庞氏。
而且,除了戴可来,越南著名学者陶维英、陈仲金等,均不认为鸿庞氏的传说可以相信。
之所以提到这一点,是因为越南当局,曾经在7、80年代的时候,特别利用这个传说来大肆宣扬反华的文章,使它成为了替越南霸权主义服务的伪史学。
公元前257年,中国蜀国末代王子蜀泮,率领着他的部下进攻文朗国,经历了艰难的战斗后,文朗国被灭,蜀泮在这基础上建立起了瓯雒国。
作为清朝藩属国,越南为何敢多次对中国剑拔弩张?雍正:割地礼让
作为清朝藩属国,越南为何敢多次对中国剑拔弩张?雍正:割地礼让清代是中国古代藩属体系最为完备的朝代,也是中国古代藩属体系在西方主导的条约体系冲击下走向终结的时期。
其对整个东亚、东南亚、西亚区域政治格局演进和国际关系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这其中就不乏有越南。
关系:“华夏”与“四夷”的藩属体系藩属体系是中国封建统治王朝构建的东亚区域政治体系。
它源自商周时期的畿服制度。
秦汉时期基本定型,隋唐时期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并随着西方列强入侵,东亚诸国相继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而宣告终结。
最终为西方列强所主导的条约体系所取代。
可以说,藩属体系既是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和内部治理体系在对外关系上的体现;又是影响中华民族发展进程和整个东亚国际政治格局走向的重要区域性国际关系体系。
藩属体系的建立,与东亚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密不可分。
在人类文明迈入近代之前,受发展层次和科技水平的限制,世界各国均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
相互之间鲜有跨区域的接触、交流和互动。
同样,因中国东部为茫茫大海,西部为青藏高原,北部为草原戈壁。
处于其中间的农耕平原地带,天然形成了一种适应于内向型发展的自然环境。
就这样,中国各民族先民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华夏族居中原地区、戎狄蛮夷居住在四周的分布格局。
在这个过程中,华夏族主要从事农业耕作,形成了农耕文化。
周边四夷则主要从事畜牧业,形成游牧文化。
而后,在两种文化的交流碰撞中,由于华夏族的农耕文化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且形成的生产生活水平和思想文化都具有优势。
从而对游牧文化有较强的包容性和吸引力。
更重要的是,中国周边没有持续出现比中国更强大的国家政权。
因此,这个天下的中心就是中国。
在地理层面,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周边四夷均分布在中国的周围。
在经济层面,中国农业文明高度发展,财富高度汇聚,经济发展程度明显高于周边区域。
在文化层面,中国具有高度发达的文明,有系统规范的礼仪教化,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有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
互动与博弈:嘉道时期清朝与越南藩属关系探析
互动与博弈:嘉道时期清朝与越南藩属关系探析
张清涛
【期刊名称】《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23)3
【摘要】嘉道时期中越藩属关系延续了藩属体系中“字小事大”“厚往薄
来”“德化四夷”等基本内涵,但由于清朝治边政策逐渐收缩,藩属体系中“不治夷狄”的基本内涵更加凸显,所以清朝对越南问题主要采取不予干涉的态度。
这一时期,阮朝虽然奉清朝为“上国”,并与清朝在经贸往来、平定匪患等问题上积极合作,但由于阮朝国家意识和主权意识的强化,有意摆脱藩属体系的影响,甚至觊觎清朝领土,藩属体系下“以越南守西南”的效用并未发挥出来。
同时,面对世界大变局,清朝与越南仍恪守保守心态,双方未能形成联合抗击外敌的政策,这也为咸同以后法国入侵越南并导致中越藩属关系解体埋下了伏笔。
【总页数】10页(P66-75)
【作者】张清涛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6
【相关文献】
1.试论清朝嘉道时期的财政收支
2.论清朝的藩属国--以清廷与中亚“藩属”关系为例*
3.嘉道时期滇铜供应问题探析——兼论嘉道时期云南铜矿之衰落
4.试论清朝嘉道时期的钱粮亏空
5.略论清朝嘉道时期漕运之弊及其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嘉庆皇帝赐越南国号,背后却是一场鲜为人知的政治博弈!
以前煮茶听评书,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桥段:
某个小国某日忽然派来一个使臣,跑到中国朝廷上给皇帝和大臣们出了一道难题。
如果中国皇帝大臣们解决此难题,那么这个番邦小国便会“年年进贡岁岁称臣”,如果中国解决不了难题,那么该小国便会“十万大军犯汝边境”。
从正常逻辑讲,这种小国威胁大国的情节其实不可能出现的,但却也表现了国与国之间外交中的一种政治博弈现象——虽然没有那么夸张,但也展现了两国外交的计谋和智慧,非常有趣。
煮茶今天讲的故事,就是这样一场真实的政治博弈,看似简单,其实背后全是套路。
来自属国的表章
1803年,统一了安南(越南古称)全境的旧阮军阀首领阮福映建立阮朝,并向清朝嘉庆皇帝上表,请求清朝皇帝御赐新国号。
话说安南在唐朝以前本来是中华领土,唐末割据之后,则转变为中华的藩属国,向中国历朝大怪兽称臣。
阮福映是个不简单的人物。
十六世纪,统治安南的后黎朝式微,安南长期分裂内耗,最后形成了北方郑氏(郑主)和南方阮氏(阮主)对峙的局面。
郑主控制的地区一般称为“北河国”,以升龙(即今河内)为中心,是安南传统的领土。
阮主控制的地区一般称为“南河国”或者“广南国”,以富春(即今顺化)为中心,是安南十六世纪以后向南方侵略扩张之后新占领的领土。
十八世纪七十年代,阮主的广南国治下爆发了声势浩大的西山朝起义,著名的阮氏三兄弟阮文岳、阮文侣、阮文惠,先后打垮了阮主、郑主势力,并将早成傀儡的后黎朝推翻。
相对于西山朝阮氏政权,原来的阮主政权一般被习惯称为“旧阮”。
阮福映是旧阮贵族,西山朝消灭旧阮时,年仅十五岁。
这个年龄放到现在,还只是上高中的年纪,但在西山朝的追杀下,阮福映迅速成长。
他与当时在安南传教的法国传教士建立联系,接触到了西方的军事技术和武器。
在最艰苦的时候,他与跟随他的家臣一起流亡暹罗(泰国古称),一方面亲自垦荒,自给自足,另一方面给暹罗国王当雇佣兵,通过替暹罗作战,赚取奖赏,作为购买西式军舰的军费。
卧薪尝胆多年,阮福映终于等来了机会,趁着西山朝内讧,开始复仇之战。
他手下的西式军队素质远远高于西山朝的传统军队,最后打败了西山朝。
十九世纪初,阮福映统一了安南全境。
阮福映可以说是相当于中国勾践、日本德川家康一般的历史人物。
统一后,阮福映开始对西山朝展开了无情的报复。
西山朝所有活着的宗室都被凌迟处死,又进行五象分尸,再被大象踩踏。
西山三兄弟的尸骨被从坟墓中掘出,身体被捣毁扔掉,头颅囚禁在监狱中。
求号“南越”背后的套路
1803年,阮福映派遣大臣出使清朝请封。
现在我们知道,这其实是一场十分微妙的政治博弈。
阮福映一开始的意思,是希望清朝赐国号“南越”。
“大越”是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安南王朝的国号,阮福映在“安南”、“大越”中各取一字,就变成了“南越”。
但这只是表面上的解释。
实际上阮福映不可能不懂历史。
“南越”二字在历史上实际来自于赵佗的“南越国”。
秦朝末年,秦将任嚣、赵佗率兵平定岭南。
后来任嚣去世,赵佗割据为王,建立了南越国,其治下的土地包括了现在的广东、广西,以及安南的北部。
传统的安南史料一直把赵佗看作安南正统王朝,命名为赵朝。
(直到近代以后,赵佗及南越国才被越南人视为侵略者政权,排除出本国历史。
)所以越南历史上曾有一种恢复南越国领土疆域的野心。
阮福映所提的“南越”两字作为国号,这是除了安南本土之外,还把广东和广西包括进去了。
嘉庆皇帝一听,非常不乐意。
清朝的大臣们也不是不懂历史,觉得“南越”两字,对于安南来说,很不合适。
这封了南越国,两广之地可就尴尬了,日后搞不好还会膨胀安南的野心。
打个不正经的比方。
假设某个皇帝割据了海淀区,可以建立一个“大海淀帝国”,但如果偏要建号“大北京帝国”,那么就等着东城西城通州大兴等地的皇帝们用吐沫星子淹死吧!
话说现在世界上还有因为国名起得不合适,一直让邻国不爽的国家。
比如欧洲的马其顿共和国,其国土实际上只是传统“马其顿地区”的一小部分,更和历史上“马其顿王国”——也就是亚历山大帝国完全不是一码事,结果长期被邻国吐槽,尤其一直被希腊的口水糊脸。
阮福映申请这个国号,就算没有领土上的野心,也有国名上讨便宜的嫌疑。
清朝的对策
清朝皇帝很不爽。
但既然阮朝有此请求,清廷也不适合直接否决。
此时阮福映刚刚统一全国,雄心万丈,意气风发,虽然在向清朝称臣,但却并不把大怪兽皇帝放在眼里,态度很强硬:倘若清朝不给封“南越”国号,安南宁愿不受封,不当清朝的属国。
清朝肯定还是希望能够维持中华朝贡体系,多一个属国,面子上自然更加有光。
所以清朝还是需要在满足各方面要求的前提下,解决这个问题。
清朝大臣们一合计,便给皇帝出了个主意。
于是清廷的官方答复阮福映说:你们这个国家是先有越裳旧地(越裳系古国名,此处其实是指安南北方的越族发源地),后来又有安南全壤。
所以天朝认为,你们的国号,应用‘越南’二字。
“越”字代表先世疆域,在先;“南”代表新开拓的藩封,在后。
另外你们的领土正好在百越之南,故叫“越南”非常合适!
这招细想起来非常高明。
阮福映显然没想到清朝把这两个字颠倒个顺序,也很不喜欢“越南”这个国号,但又没什么可说,毕竟字还是那两个字,也没缺斤短两。
这样越南的国号就定下来了。
这也就是越南国名的由来。
次年,清朝遣使出使越南,正式册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颁赐越南国王金印一枚。
阮福映也遣使前往清朝进贡并谢恩,双方约定三年一贡为惯例。
贡品为黄金200两、白银1000两、其他特产若干。
朝贡体系达成。
1806年,阮福映正式举行登基大典,确定新国号“大越南国”。
1839年,阮朝眼见清朝国力日渐衰弱,便废除了清廷赐予的国号“越南”,改称“大南”(意即南方的大帝国,与北方“大怪兽”对应)。
当然,阮朝仍然维持与清朝的朝贡关系,且与清朝进行外交时,仍自称“越南”。
故“越南”这个国名,其实也并未中断使用。
一百多年后,1945年3月,阮朝末帝保大帝建立了受日本保护的傀儡政权“越南帝国”,重新将越南定为正式国号。
越南帝国只建立几个月,因为日本战败,便向越共交权了。
之后,北越与南越并立。
不过无论南北,仍然以“越南”为名。
1976年,南北越南终于合二为一,统一成为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近邻国家。
恐怕很少人真正知道,这么一个今天熟知的国名,其实正是一场国家外交博弈的结果。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