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病篇
《薛生白湿热病篇》必读
《薛生白湿热病篇》必读《薛生白湿热病篇》据传为清代著名医学家薛雪(字生白,号一瓢)所著,曾被收入多部医书中。
本书原文选自王士雄编著的《温热经纬》,共分46条,是专论湿热病的重要文献,本书选录其中7条。
【原文】★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1)【释义】本条论述湿热证初起的临床表现。
按薛生白的自注所云,本条是湿热证的提纲。
关于湿热证的发病原因,按薛氏自注所云,是:“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也就是说,素有脾湿内蕴之人,再外感湿热邪气,内外相引,最易发生湿热证。
可见,湿热证往往初起就以脾胃为中心。
其初起以恶寒为主症,是因为湿邪阻遏气机,卫阳之气被郁,不达于表,肌表失于温煦所致。
但湿为阴邪,重浊粘腻,故湿热证初起除见恶寒外,还当并见四肢倦怠困重,肌肉重痛。
其特点是恶寒而肢体重痛,突出的症状是沉重感,与伤寒初起之恶寒体痛有所不同,临床当重点鉴别。
随着病情的发展,湿热郁蒸,则热势渐增而恶寒消失,呈现“但热不寒”,甚至反恶热。
热蒸湿动则“汗出”,但其特点是汗少而粘。
由于湿邪阻遏气机,故“胸痞”为必见之症。
因湿热证初起,热蕴湿中,热郁于里而不得发越,故多见舌苔白腻。
若进一步发展,湿热交蒸,热邪发越,则可转为黄腻苔。
湿阻气机,气化不利,津不上承,则“口渴”,但因其津液未伤且湿邪内停,故口虽渴而不欲饮水。
【原文】★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味。
头不痛者,去羌活。
(2)【释义】本条论述湿热表证中湿重于热的证治。
薛氏在本条自注中云:“身重,恶寒,湿遏卫阳之表证。
头痛,必夹风邪,故加羌活,不独胜湿,且以祛风”。
可见,本条是论述湿热证初起湿邪遏阻卫阳之表证的证治。
湿阻气机,卫阳被郁,表气不畅,腠理不通,故“恶寒,无汗”。
湿邪重浊,其袭表则“身重”,即周身困重。
湿邪夹风上攻,头部气血逆乱,故头痛。
湿邪在表,宜用辛温芳香药物,辛温宣透,芳香化湿,以祛除表湿,如: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
薛生白 (2)
湿热病提纲
[原文] 1 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 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本条为湿温初起的典型病证。 湿温病提纲的主要内容体现在自注中:
a, 湿热病的发病机理—“内外合邪”的特点。 b, 病邪的入侵途径及病变中心—“湿热之邪,
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 九”,病变中心在脾胃—“湿热病属阳明 太 阴经者居多”。
湿热病篇
史志云
薛生白与《湿热病篇》(1)
薛生白生平 清代著名医家,字生白、号一瓢(薛雪)
(1681---1770年),江苏吴县人。 医著《医经原旨》、《膏丸档子》《湿 热病篇》、 《薛生白医案》。 主要学术思想
薛生白与《湿热病篇》(2)
主要学术思想
湿热病发病之內外因学说 阐明了湿热病发生发展规律,其病变中心在脾
变证、类证(3)
[原文]6 湿热证,发痉,神昏笑妄,脉洪数有 力,开泄不效者,湿热蕴结胸膈,宜仿凉膈散; 若大便数日不通者,热邪闭结肠胃,宜仿承气 微下之例。
本条讨论湿热化燥,阳明里结波及厥阴而发痉 厥证治。
证候:发痉,神昏笑妄,脉洪数有力。 治疗:热结胸膈—仿凉膈散,清除胸膈实热。
本条讨论湿热化燥,热盛动血证治。 证候:上下失血或汗血。 治疗:清热凉血解毒。
变证、类证(1)
一、变证 薛氏在湿热证提纲自注中说: “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 在二经之里者,多见厥阴风木。……故 是证最易耳聋、干呕、发痉、发厥。皆 是湿热证兼见之变局。”
湿热病以阳明太阴(脾胃)为主—(少 阳厥阴)变证—痉厥、呕吐
时谵语
苔黄腻,脉濡滑而数
邪在气分(5)
湿热浊邪蒙闭上焦 治法:清宣上焦湿热
浊邪 方药:栀子豉汤
薛生白《湿热病篇》沈强
湿热病初起
伤寒太阳表寒证
四肢倦怠,肌肉烦疼, 胸痞等
+苔腻、渴不欲饮
恶寒发热、 头痛身痛、无汗
赵绍琴治案
李某某,女,20岁。初诊;1982年9月30日。 主诉:患者于8月5日自觉恶寒发热,体温
在37~39℃之间。曾服解表药,热势不退。 因持续发烧19天以“发烧待查”收住院治疗。 历用液体支持疗法、复方新诺明、青霉素、卡 那霉素及雷米封等药治疗,中药曾服清营汤、 调胃承气汤、白虎汤、紫雪、至宝以及秦艽鳖 甲汤等方药,其效不佳。体温仍在38℃左右。 9月30日请我会诊。
宜涌泄
栀、豉、枳、桔轻开上焦之气, 使气化则湿亦化
薛氏所云:“涌泄”似非本证适用之法, 且栀子豉汤并无涌吐之功。此处“涌泄” 似可理解为清宣上焦气分郁热。
身热不甚,心烦懊憹,起卧不安,舌红, 苔黄,脉滑数。
热在胸膈
清宣郁热 栀子豉汤(《伤寒论》)
患者王某,去年10月其弟病故,三月后 出现头晕,晨起为甚,午后自觉发热, 时时欲吐,能食,口苦,胸中懊恼,时 烦不得眠,时神疲欲睡,二便尚利,尿 短赤,舌苔微黄腻,脉数。
栀子10、豆豉10、枳实10、桔梗10、 栝楼皮20、黄连6、柴胡10、半夏10、 甘草5
【原文】 7.湿热证,初起即胸闷不知人, 瞀乱大叫痛,湿热阻闭中上二焦。宜草 果、槟榔、鲜菖蒲、芫荽、六一散各重 用,或加皂角,地浆水煎。(14)
自注:此条乃湿热俱盛之候。而去湿药 多清热药少者,以病邪初起即闭,不得 不以辛通开闭为急务,不欲以寒凉凝滞 气机也。
阳湿伤表证治
阳湿伤表
指湿邪伤表,已经化热
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不为汗解
滑石、豆卷、茯苓皮、通草、荷叶等淡渗 凉泄之品以利湿泄热,藿香叶、桔梗?
薛生白《湿热病篇》
薛生白《湿热病篇》薛生白《湿热病篇》(一)湿热病提纲【原文】1.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1)自注:此条乃湿热证之提纲也。
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里者,每兼厥阴风木。
以少阳厥阴同司相火,阳明太阴湿热内郁,郁甚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表里上下充斥肆逆,故是证最易耳聋、干呕、发痉、发厥。
而提纲中不言及者,因以上诸症,皆湿热病兼见之变局,而非湿热病必见之正局也。
始恶寒者,阳为湿遏而恶寒,终非若寒伤于表之恶寒,后但热不寒,则郁而成热,反恶热矣。
热盛阳明则汗出,湿蔽清阳则胸痞,湿邪内盛则舌白,湿热交蒸则舌黄,热则液不升而口渴,湿则饮内留而不引饮。
然所云表者,乃太阴阳明之表,而非太阳之表。
太阴之表四肢也,阳明也;阳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
故胸痞为湿热必有之证,四肢倦怠,肌肉烦疼,亦必并见。
其所以不干太阳者,以太阳为寒水之腑,主一身之表,风寒必自表入,故属太阳。
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
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
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
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
要之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
温病乃少阴,太阳同病,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
而提纲中不言及脉者,以湿热之证脉无定体,或洪或缓,或伏或细,各随证见,不拘一格,故难以一定之脉拘定后人眼目也。
湿热之证,阳明必兼太阴者,徒知脏腑相连,湿土同气,而不知当与温病之必兼少阴比例。
少阴不藏,木火内燔,风邪外袭,表里相应,故为温病。
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非由腑及脏之谓。
若湿热之证不挟内伤,中气实者其病必微,或有先因于湿,再因饥劳而病者,亦属内伤挟湿,标本同病。
然劳倦伤脾为不足,湿饮停聚为有余,所以内伤外感孰多孰少,孰实孰虚,又在临证时权衡矣。
温病学(13.4)--薛生白《湿热病篇》习题答案
薛生白《湿热病篇》答案一、填空题1.但热不寒 汗出胸痞 舌白 口渴不引饮。
2.阳明 太阴3.中气实 中气虚4.藿香 香薷 羌活 苍术皮 薄荷 牛蒡子5.恶寒无汗 身重头痛 湿在表分6.恶寒发热 身重关节疼痛 湿在肌肉 不为汗解7.滑石 大豆黄卷 茯苓皮 苍术皮 藿香叶 鲜荷叶 白通草 桔梗8.柴胡 厚朴 槟榔 草果 藿香 苍术 半夏 干菖蒲六一散9.寒热如疟 湿热阻遏膜原10.发热 汗出胸痞 口渴舌白 湿伏中焦11.藿梗 寇仁 杏仁 枳壳 桔梗 郁金 苍术 厚朴 草果 半夏 干菖蒲 佩兰叶 六一散12.舌根白 舌尖红 湿渐化热 余湿犹滞13.辛泄佐清热14.脘中微闷 知饥不食 湿邪蒙绕三焦15.藿香叶 薄荷叶 鲜荷叶 枇杷叶 佩兰叶 芦尖 冬瓜仁二、选择题(一)A1型题16.E。
答案分析:《湿热病篇》第21条说:“湿热证,胸痞发热,肌肉微疼,始终无汗者,腠理暑邪内闭。
宜六一散一两,薄荷叶三、四分,泡汤调下即汗解” 六一散加薄荷叶即为鸡苏散。
六一散加青黛则为碧玉散,六一散加朱砂、灯芯草则为益元散。
17.E。
答案分析:章虚谷认为“湿热在里,必当清热利湿,今以暑湿闭于腠理,故以滑石利毛窍”。
18.A。
答案分析:阳湿伤表的表现有“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解”,说明有出汗表现。
阴湿伤表的表现为“恶寒无汗,身重头痛”腠理暑邪内闭的表现为“胸痞发热,肌肉微疼,始终无汗”,风寒表实证,风寒郁表也无汗出。
19.B。
答案分析:本条乃邪在中焦,热重湿轻证,故用白虎加苍术汤治疗。
薛生白云:“白虎汤仲景用以清阳明无形之燥热也,胃汁枯涸者,加人参以生津,名曰白虎加人参汤;身中素有痹气者,加桂枝以通络;热渴、汗泄、肢节烦疼者,亦用白虎加桂枝汤;胸痞身重兼见,则于白虎汤加入苍术以理太阴之湿;寒热往来兼集,则于白虎汤加入苍术以理太阴之湿;寒热往来兼集,则于白虎汤中加入柴胡,以散半表半里之邪。
”20.D。
答案分析:《湿热病篇》第13条云:“湿热证,舌根白,舌尖红,湿渐化热,余湿犹滞。
薛生白湿热病篇
薛生白湿热病篇
薛生白湿热病篇是明代医学家薛己所著的一本医学著作。
该书主要介绍了湿热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湿热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病,其发病与湿邪和热邪的侵袭有关。
湿邪主要表现为体内湿气聚积,造成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
热邪则是指体内火热之气,热邪内盛时,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
薛生白在该书中提出了湿热病的病机学说,即湿热病发生是由于湿气和热气相互作用,产生湿热的病理状态。
他认为湿热病的主要病理特征是湿气与热气交融,湿热蕴结于体内,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出现各种症状。
在诊断方面,薛生白提出了辨证取穴的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病情、面色、舌苔等症候来确定病情的轻重和寻找治疗的穴位。
在治疗方面,薛生白主张以清热利湿、疏通经络、调理正气为主要治疗方法。
他认为清热利湿可通过选择开发、辛凉、苦寒的药物来实现,疏通经络则可通过针灸和推拿等手法来达到效果。
薛生白的著作深入研究了湿热病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方法,为后世医学家研究和治疗湿热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本著作成为了明代湿热病研究的经典之作,对于中医湿热病的认识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影响。
第十二章湿热病篇
●目的要求:
①了解薛生白的主要著作、学术思想。 ②掌握本篇关于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辨证规
律,用药特点的论述。 ③理解背诵《湿热病篇》原文1、2、3、8、9、10、
13条的内容。 ●重点难点:
①薛生白关于湿热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论述。 ②薛生白对湿热病的证治用药特点辨析。
第十二章湿热病篇
注意与伤寒表证相鉴别,本证多伴周身重痛,脉 濡缓,苔白腻。
第十二章湿热病篇
② 后但热不寒:湿郁化热故不恶寒,反恶热,此 时脉必转滑数或濡数。
③ 汗出:热盛阳明则汗出,多偏于头面汗出。 ④ 胸痞:气机不畅。 ⑤ 舌白:白且腻,湿邪内盛,浊气上蒸。 ⑥ 口渴不引饮:湿邪内停,气化不利,与阳明热
盛之口渴饮冷不同。 ⑦ 脉象:因湿为阴邪,又多兼挟,脉无定体。
大肠传导失司。 治法:分利湿邪,泌别清浊
第十二章湿热病篇
治法:分利湿邪,泌别清浊
药物:
滑石、猪苓、茯苓 淡渗利湿
泽泻、萆薢、通草
如何理解:下焦属阴,太阴所司? 源清则流自洁?
第十二章湿热病篇
(四)邪入营血
原文15.湿热证,壮热口渴,舌黄或焦红,发痉, 神昏谵语或笑,邪灼心包,营血已耗, 宜犀角、羚羊角、连翘、生地、玄参、 钩藤、银花露、鲜菖蒲、至宝丹等味。 (5)
提要:暑湿犯肺致咳喘证治
第十二章湿热病篇
① 暑湿入肺咳喘 ★与风寒咳喘鉴别:风寒者脉浮紧。 ★与痰热咳喘鉴别:痰热者脉滑实。 ★与水饮咳喘鉴别:水饮者脉沉弦,舌滑
润,面部发亮。
葶苈子—泄肺定喘
② 治疗: 枇杷叶—清肺和胃,降气化痰
六一散—祛暑渗湿,清利湿热
第十二章湿热病篇
2.邪在中焦
原文8.湿热证,寒热如疟,湿热阻遏膜原,
《湿热病篇》学习心得
《湿热病篇》学习心得关键词湿热之邪湿饮停聚脾胃湿温的病因,是感受湿热病邪。
但湿热病邪能否感人,感染后能否发病,还取决于脾胃阳气的胜衰。
如饮食不节,饥饱无度,过食生冷而损伤脾胃,则易内湿停聚。
特别是在夏秋之节湿盛之季,脾胃之机多较呆滞,尤易导致湿邪内困,在此情况下,外界湿热之邪便易乘虚而入,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辨治原则湿温病的发生,虽邪气侵入的途径不一,但病变部位则在脾胃。
起病即有湿邪困脾的气分证,此时虽兼有湿邪在表的卫分证,但为时较短,随着表征的解除,则主要表现在气分湿热。
但同时还必须分清湿邪所在的部位及湿与邪的孰多孰少。
湿重于热:治宜祛湿为主,兼以清热。
若湿郁上焦,多见头昏胀痛,胸闷不舒。
治宜辛开宣降肺气,药用杏仁、橘红、枇杷叶等,使肺气宣畅,外资卫气之宣发以散表邪,内助水道之通调以利水湿。
湿阻中焦者,可见脘痞腹胀,呕恶便溏,口淡不渴等症。
治宜芳香化湿或苦温燥湿,药用藿香、佩兰、白蔻、半夏、石菖蒲、厚朴等,振奋胃气,苏醒脾气,使中焦气机宣畅,升降复常,则水湿自化。
湿蕴下焦,则小便不利,治宜淡渗之品,药用茯苓、猪苓、泽泻、滑石、通草等。
下焦阳气,以利小便。
曹炳章说:“湿即气也,气化则湿化……,在上焦则化肺,在中焦则化脾气,在下焦则化膀胱之气”。
华云岫讲得更为具体,他在总结叶天士治湿病的经验时说:“今观先生治法,若湿阻上焦者,用开肺气,佐渗湿、通膀胱,是即启上闸,开支河,导水势下行之理也;若脾阳不振,湿滞中焦者,用术朴姜半之属,以湿运之;以苓泽、腹皮、滑石等淡泄之,亦犹低湿处,必多烈日晒之,或以刚燥之土培之,或开渠以泄之耳。
”然三焦又为一整体,用药当互为策应。
热重于湿:治宜清热为主,兼以祛湿。
此时若仍以祛湿为主,则辛苦香燥之品必使津耗而热增,以致化燥,故清热当为主法。
但热中挟湿,与因热致燥者不同。
治热而燥者,可用清热滋阴之品;治热而湿者,则宜清热燥湿之品。
薛生白《湿热病篇》沈强共92页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薛生白《湿热病篇》沈强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中医古籍大全:(湿热病篇)
此营阴素亏,木火素旺者,木乘阳明,耗其津液,幸无饮邪,故一清阳明之热,一散少阳之邪,不用煎者,取其气全耳。
(十六)湿热证呕吐清水,或痰多,湿热内留,木火上逆,宜温胆汤加栝娄碧玉散等味。
湿热之邪,不自表而入,故无表 可分,而未尝无三焦可辨,犹之河间治消渴以分三焦者是也,夫热为天之气,湿为地之气,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湿热两分,其病轻而缓,湿热两合,其病重而速,湿多热少,则蒙上流下,当三焦分治,湿热俱多,则上闭下壅,而三焦俱困矣,犹之伤寒门二阳合病,三阳合病也,盖太阴湿化,三焦火化,有湿无热,止能蒙蔽清阳,或阻於上,或阻於中,或阻於下,若湿热一合则身中少火悉化为壮火,而三焦相火,有不皆起而为虐者哉,所以上下充斥,内外煎熬,最为酷烈,兼之木火同气,表 分同,再引肝风,痉厥立至,胃中津液几何,其能供此交征乎,至其所以必属阳明者,以阳明为水谷之海,鼻食气,口食味,悉归阳明,邪从口鼻而入,则阳明必由之路,其始也邪入阳明,早己伤残其胃液,其继也邪盛三焦,更欲取资於胃液,司命者可不为阳明顾虑哉,或问木火同气,热盛生风以致痉厥,理固然矣,然有湿热之证,表 极热,不痉不厥者何也,余曰,风木为火热引动者,原因木气素旺,肝阴先亏,内外相引,两阳相煽,因而动张,若肝肾素优,并无 热者,火热安能招引肝风也,试观产妇及小儿,一经壮热,便成 者,以失血之後,与纯阳之体,阴气未充,故肝风易动也,或问曰,亦有阴气素亏之人,病患湿热,甚至斑疹外现,入暮? y昏迷,而不痉不厥者何也,答曰,病邪自甚於阳明之营分,故由上 而薰胸中,则入暮? k,邪不在三焦气分,则金不受囚,木有所畏,未敢起而用事,至於斑属阳明,疹属太阴,亦二经营分热极,不与三焦相干,即不与风木相引也,此而痉厥,必胃中津液尽涸,耗及心营,则肝风亦起,而其人已早无生理矣。
湿热病篇
恶寒——类伤寒 但热不寒,汗出——类温病(温热类) 胸痞——湿热中阻 病因——湿热 舌白——湿邪内盛 病位——脾胃 口渴——邪热伤津 受邪途径——口鼻 不引饮——湿邪弥漫 发病机理——内外相引
思考题
湿热病的感邪途径、发病、传变与温热 病的异同?
湿热病与伤寒的异同?
邪在卫表
宜仿猪肤汤凉润法。
邪微神伤
27.湿热证按法治之,诸证皆退,惟目瞑则 惊悸梦惕,馀邪内留,胆气未舒, 宜酒浸 郁李仁、姜汁炒枣仁、猪胆皮等味。
28.湿热证曾开泄下夺,恶候皆平,独神思 不清,倦语不思食,溺数唇齿乾,胃气不 输,肺气不布,元神大亏,宜人参、麦冬、 石斛、木瓜、生甘草、生谷芽、莲子等味。
《清史稿》“于医时有独见,断人生死不 爽,疗治多有异迹”。
时以医术高傲,曾对袁枚说:“我之医如 君之诗,能以神行。所谓人在屋中,我来 天外是也。
素与叶桂不睦,有“踏雪斋”与“扫叶庄” 之说,但每见叶桂处方,无不击节称善。
医学著作
《湿热病篇》(《湿热 条辨》)
《医经原旨》 《薛氏医案》 《薛生白医案》 《扫叶庄医案》 《校刊内经知要》
邪在气分
8.湿热证,寒热如疟,湿热阻遏膜原,宜 柴胡、厚朴、槟榔、草果、藿香、苍术、 半夏、干菖蒲、六一散等味。 ★
邪在气分
9.湿热证,数日后脘中湿闷,知饥不食, 湿邪蒙绕三焦,宜藿香叶、薄荷叶、鲜荷 叶、枇杷叶、佩兰叶、芦尖、冬瓜仁等味。
★
邪在气分
10.湿热证,初起发热,汗出胸痞,口渴舌 白,湿伏中焦。宜藿梗、蔻仁、杏仁、枳壳、 桔梗、郁金、苍术、厚朴、草果、半夏、干 菖蒲、佩兰叶、六一散等味。 ★
湿热变证——兼厥阴风木(厥)
《湿热病篇》湿热证治规律研究
《湿热病篇》湿热证治规律研究《湿热病篇》湿热证治规律研究湿热病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类疾病,其主要病机为湿邪与热邪相互结合而成。
湿热病在临床上表现出各种疾病的症状,如发热、湿疹、黄疸等,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因此对湿热病的治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湿热证治规律,为湿热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湿热证治的基本原则是清热利湿。
由于湿热病的病机主要是湿邪与热邪相结合,因此,治疗时应首先清除体内的湿邪和热邪。
清热利湿的具体方法包括清热解毒、利湿化滞等。
一、清热解毒清热解毒是湿热证治的基本方法之一。
湿邪和热邪容易引起机体内毒热之气,导致发热、口渴、便秘、尿黄等症状。
因此,清热解毒是治疗湿热病的关键。
常用的清热解毒药物包括黄连、黄芩、连翘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消肿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清除机体内的湿热之邪。
二、利湿化滞利湿化滞是湿热证治的另一重要方法。
湿邪和热邪容易导致机体湿热内蕴,使气血运行不畅,形成湿邪阻滞的局部化瘀。
这种局部湿瘀是湿热病的典型表现,而且阻滞了气血的正常循环,导致疼痛和肿胀等症状。
因此,利湿化滞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利湿化滞药物有茯苓、泽泻、车前草等。
这些药物具有利尿、祛湿、化瘀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消除湿邪与热邪引起的湿瘀症状。
三、调理脾胃脾胃为湿热病的主要脏腑,因此,调理脾胃是湿热证治的关键。
脾胃虚弱时,容易导致湿热内生,从而加重了湿热病的症状。
因此,治疗湿热病时应注意调理脾胃,增强脾胃的消化功能和湿热的排泄能力。
常用的调理脾胃的药物有白术、山药、炙甘草等。
这些药物具有健脾利湿、调和胃气的作用,能够有效地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湿热病的症状。
四、防治复发湿热病容易反复发作,因此,防治复发是湿热证治的重要环节。
防治复发的关键是加强体质调理,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平时应注重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此外,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也是防治复发的重要手段。
对薛生白《湿热病篇》第四条的认识
对薛生白《湿热病篇》第四条的认识薛生白用药独具巧妙之处在于将熄风止痉药的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致。
他认为熄风止痉药物既可走肌表分消湿热,又可疏肝解郁,还可活血通络,一药四用。
故其选用地龙和诸藤,同时发挥熄风止痉、疏肝解郁、活血通络、清热利湿之功,值得认真学习研究。
清代名医薛雪,字生白,自号一瓢。
他所著《湿热病篇》对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后、鉴别等方面都做了精辟的阐述。
笔者通过对方名、病机、诊断、治法、方义、鉴别六个方面的分析,对薛生白《湿热病篇》第四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期引起同道对该条文的重视,从而促进临床诊治湿热病水平的提高。
方名:薛氏4号通络熄风方薛生白《湿热病篇》第四条曰:“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遂中。
宜鲜地龙、秦艽、威灵仙、滑石、苍耳子、丝瓜藤、海风藤、酒炒黄连等味。
”但书中并无具体明确的方名,笔者恩师已故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将其命名为“薛氏4号方”。
命名为“薛氏4号方”,一是能体现方剂的归属,二是能体现方剂的具体出处。
李士懋教授根据该条列举的三个主要症状“口噤、四肢牵引拘急、角弓反张”,而后将其进一步命名为“薛氏4号通络熄风方”,体现了该方的功效,达到了见叶知秋、纲举目张的效果。
病机:湿热中阻、气郁化火、肝风内动湿热的病变中心在中焦脾胃。
若因过食辛辣油腻、醇酒损伤脾胃,或由于外感湿热病邪留于脾胃,形成中焦脾胃湿热证。
中焦脾胃为全身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中焦湿热留恋不解,气机郁结闭阻,势必影响三焦和肝胆生理之相火(或称为少火)之正常流通,少火郁结而成病理之相火(或称为壮火或贼火)。
病理之相火妄动,则热极生风,从而导致筋脉拘急形成肝风内动证。
肝风窜入阳明经则出现牙关紧急、口不能张开,肝风窜入太阴经则出现手足拘挛、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
若风助火势,风火相煽,风火上炎,扰乱神明,则神识迷乱。
若风火上炎,有升无降,常度尽失,则气不得返,还可形成神志昏迷之厥证。
温病学经典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
温病学经典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叶天⼠《温热论》⼀、重点背诵原⽂[原⽂]1.温邪上受,⾸先犯肺,逆传⼼包。
肺主⽓属卫,⼼主⾎属营。
辨营卫⽓⾎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异也。
(1)[原⽂]2.⼤凡看法,卫之后⽅⾔⽓,营之后⽅⾔⾎。
在卫汗之可也,到⽓才可清⽓,⼊营犹可透热转⽓:如犀⾓、⽞参、羚⽺⾓等物。
⼊⾎就恐耗⾎动⾎,直须凉⾎散⾎,如⽣地、丹⽪、阿胶、⾚芍等物。
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变错,反致慌张矣。
(8)[原⽂]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
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包,邪尚在肺,肺主⽓,其合⽪⽑,故云在表。
在表初表⾟凉轻剂。
挟风则加⼊薄荷、⽜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2)[原⽂]4.不尔,风夹温热⽽燥⽣,清窍必⼲,谓⽔主之⽓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经不移,以此为辨。
(3)⼆、名词1、上受:见于叶天⼠《温热论》,指温病的感邪途径,即温邪从⼝⿐⽽⼊,先犯⼿太阴肺,即见肺卫表证。
2、逆传:温邪⾃⼿太阴肺卫传⾄⼿厥阴⼼包的过程,被称为逆传。
3、透风于热外:此语出⾃叶天⼠《温热论》,指出温热挟风的治疗⽅法,即挟风宜⾟凉中加轻清疏散之品,如薄荷、⽜蒡⼦等,使风从表⽽出,不与热相搏。
4、渗湿于热下:此语出⾃叶天⼠《温热论》,指出温热挟湿的治疗⽅法,挟湿宜⾟凉中加⽢淡渗湿之品,如芦根、滑⽯等,使湿邪分利从下泄,不与热相搏。
5、两阳相劫:此语出⾃《温热论》,两阳:指风与温热皆属阳邪;两阳相合,耗劫津液,临床导致清窍⼲燥的病候。
6、浊邪害清:此语出⾃叶⼤⼠《温热论》,湿与热合谓之"浊邪",湿热相搏热蒸湿动、蒙蔽于上,阻遏清阳,清窍为之壅塞,出现⽿聋、⿐塞等症,故称为浊邪害清。
7、战汗:凡在温病发展中正邪相持⽓分,正⽓奋起⿎邪外出,病者突然战栗,继之全⾝汗出即称之为战汗。
王孟英所论《湿热病篇》辨疑
薛雪 ( 白) 《 生 湿热 论 》是 清代 温病 学说 的名 著 , 也是薛雪存世 不多的 医学 代 表作 。 《 清史 稿》记 载 “ 世
传 《 湿温 篇 》 ,为学 者 所 宗” ,但 同 时 又 留下 了一 个 问 题 :“ 日非雪作 ” ] 或 。该书是否 为薛雪所作 ,现代学 者
疑虑 。他在 《 热 病 篇 》 之前 冠 名 “ 生 白” 只不 湿 薛 ,
过是 “ 从俗 ”之 举而 己。 王孟英 在 “ 生 白 《 热 病 篇 》 之 首 的 按 语 进 薛 湿 ”
一
步展 示 了他疑 虑 的 依据 : “ 篇始 见 于 舒 松摩 重刻 此
《 医师秘笈 》 后 ,云 是薛 作 ,章 氏从 而 释 之 。而 江 白 仙本 以附 陈作后 ,吴子音 《 热赘 言 》 连前 篇 并 为一 温
—
篇》来 源 ,不过 如下 2种 :其一 :《 医师 秘笈 》 ( 松 舒
摩重 刻) 之后 附有 “ 薛生 白 《 湿热 条 辨 》 三 十五 条 ” 。 此后 章 楠 《 门棒 喝 》据 此 本 作 注 解 ;其 二 : 江 本 医
—
陈平 伯 ( 恭 ) 著 《 热 病 指 南 集 》 祖 温 ,该 本 题 吴子音 刻本 ,署 名江 左寄瓢 子述 《 温热 赘 言》 。 上述 两个来 源 的 薛 氏 湿 热 论 内容 虽 有 ] 。王 孟 英 对 这 两 篇 的
作 者用 了 “ 传 ” 二 字 ,认 为 真 实 的作 者 “ 难 考 相 究 实” ,可 见 王 氏对 《 湿热 病 篇 》是 否 为 薛 雪 所 作 心 存
辨章学 术 的 目的 。
2 关于 “ 江本” 与 “ 吴本 ” 前 已述及 ,王 孟 英所 云 “ 本 ” 即陈 平 伯 的 《 江 温 热病指南集 》 。此书现存有惟一 的清 ・ 嘉庆九 年 (8 4 10 ) 初刻本 ( 山东 省 图书馆 ) 藏 ,此外 还有 陈 氏后人 所刻 光
湿热病篇-PPT精选文档
湿热下利
22.湿热证按法治之,数日後忽吐下一时并 至者,中气亏损,升降悖逆, 宜生谷芽、 莲心、扁豆、米仁、半夏、甘草、茯苓 等味,甚者用理中法。
湿热下利
23.湿热证十馀日后,左关弦数,腹时痛, 时圊血,肛门热痛,血液内燥,热邪传入厥 阴之证,宜仿白头翁法。
邪在气分
11.湿热证数日后自利溺赤,口渴,湿流 下焦,宜滑石、猪苓、茯苓、泽泻、通草 等味。 12.湿热证,舌遍体白,口渴,湿滞阳明, 宜用辛开, 如厚朴、草果、半夏、干菖蒲等 味。
邪在气分
13.湿热证,舌根白,舌尖红,湿渐化热,馀 湿犹滞,宜辛泄佐清热,如蔻仁、半夏、干 菖蒲、大豆黄卷、连翘、绿豆衣、六一散等 味。
湿热变证——兼少阳相火
16.湿热证,呕吐清水,或痰多,湿热内留, 木火上逆, 宜温胆汤加瓜蒌、碧玉 散等味。
17.湿热证,呕恶不止,昼夜不差欲死者, 肺胃不和,胃热移肺,肺不受邪也,宜用 川连三四分,苏叶二三分,两味煎汤,呷 下即止。
湿热在络
18.湿热证,咳嗽,昼夜不安,甚至喘不 得眠者,暑邪入于肺络, 宜葶苈、枇杷 叶、六一散等味。
湿热病的感邪途径、发病、传变与温热
病的异同?
湿热病与伤寒的异同?
邪在卫表
2.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 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 荷、牛蒡子等味。头不痛者,去羌活。
★
邪在卫表
3.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 肌肉,不为汗解。宜滑石、大豆黄卷、茯苓 皮、苍术皮、藿香叶、鲜荷叶、白通草、桔 梗等味。不恶寒者,去苍术皮。 ★
湿热病篇
1. 湿热病发病多先内伤而生湿,必内外合邪而 致病,初起即见里证,甚少单纯表证。 2. 湿热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病变中心在脾胃, 常引起厥阴、少阳的变证。 3. 概括湿热病邪“蒙上、流下、上闭、下壅” 以及闭阻三焦的特点,提出了湿热病当从三焦 辨证,治疗当立足分解湿热,分利三焦。 4. 创立了湿热病瘥后调理的辨治方法,使湿热 病的辨治体系更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薛生白生平
因母亲患湿热病,致力于医学,平生钻研 医籍,熟读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医书, 博采众方,医术精深。
19.湿热证十馀日,大势已退,惟口渴汗 出,骨节痛,馀邪留滞经络,宜元米汤泡 於术,隔一宿去术煎饮。
湿热在络
20.湿热证数日后,汗出热不除,或痉,忽 头痛不止者,营液大亏,厥阳风火上升, 宜羚羊角、蔓荆子、钩藤、玄参、生地、 女贞子等味。
暑湿郁表
21.湿热证,胸痞发热,肌肉微疼,始终 无汗者,腠理暑邪内闭。 宜六一散一两, 薄荷叶三四分,泡汤调下即汗解。
宜仿猪肤汤凉润法。
邪微神伤
27.湿热证按法治之,诸证皆退,惟目瞑则 惊悸梦惕,馀邪内留,胆气未舒, 宜酒浸 郁李仁、姜汁炒枣仁、猪胆皮等味。
28.湿热证曾开泄下夺,恶候皆平,独神思 不清,倦语不思食,溺数唇齿乾,胃气不 输,肺气不布,元神大亏,宜人参、麦冬、 石斛、木瓜、生甘草、生谷芽、莲子等味。
33.湿热证,上下失血或汗血,毒邪深入 营分,走窜欲泄。宜大剂犀角、生地、赤芍、 丹皮、连翘、紫草、茜根、银花等味。
湿热变证——兼厥阴风木(厥)
34.湿热证,七八日,口不渴,声不出,与 饮食亦不却,默默不语,神识昏迷,进辛香 凉泄,芳香逐秽,俱不效。此邪入厥阴,主 客浑受,宜仿吴又可三甲散,醉地鳖虫、 醋炒鳖甲、土炒穿山甲、生僵蚕、柴胡、 桃仁泥等味。
湿热下利
22.湿热证按法治之,数日後忽吐下一时并 至者,中气亏损,升降悖逆, 宜生谷芽、 莲心、扁豆、米仁、半夏、甘草、茯苓 等味,甚者用理中法。
湿热下利
23.湿热证十馀日后,左关弦数,腹时痛, 时圊血,肛门热痛,血液内燥,热邪传入厥 阴之证,宜仿白头翁法。
24.湿热证十馀日后,尺脉数,下利或咽痛, 口渴心烦,下泉不足,热邪直犯少阴之阴,
邪在气分
8.湿热证,寒热如疟,湿热阻遏膜原,宜 柴胡、厚朴、槟榔、草果、藿香、苍术、 半夏、干菖蒲、六一散等味。 ★
邪在气分
9.湿热证,数日后脘中湿闷,知饥不食, 湿邪蒙绕三焦,宜藿香叶、薄荷叶、鲜荷 叶、枇杷叶、佩兰叶、芦尖、冬瓜仁等味。
★
邪在气分
10.湿热证,初起发热,汗出胸痞,口渴舌 白,湿伏中焦。宜藿梗、蔻仁、杏仁、枳壳、 桔梗、郁金、苍术、厚朴、草果、半夏、干 菖蒲、佩兰叶、六一散等味。 ★
邪在气分
14.湿热证,初起即胸闷不知人,瞀乱大叫 痛,湿热阻闭中上二焦。宜草果、槟榔、 鲜菖蒲、芫荽、六一散各重用,或加皂角, 地浆水煎。
湿热变证——兼少阳相火
15.湿热证,四五日,口大渴胸闷欲绝,乾 呕不止,脉细数,舌光如镜,胃液受劫, 胆火上冲,宜西瓜汁、金汁、鲜生地汁、 甘蔗汁磨服郁金、木香、香附、乌药等味。
4.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 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 宜鲜地龙、秦艽、威灵仙、滑石、 苍耳子、丝瓜藤、海风藤、酒炒黄连等 味。
湿热变证——兼厥阴风木(痉)
5.湿热证,壮热口渴,舌黄或焦红,发痉, 神昏谵语或笑,邪灼心包,营血已耗。
宜犀黄、羚羊角、连翘、生地、玄参、 钩藤、银花露、鲜菖蒲、至宝丹等味。
暑湿直犯阳明
37.湿热证,壮热口渴,自汗,身重,胸痞, 脉洪大而长者,此太阴之湿与阳明之热 相合。 宜白虎加苍术汤。
暑湿伤气
38.湿热证,湿热伤气,四肢困倦,精神减 少,身热气高,心烦溺黄,口渴自汗,脉 虚者,用东垣清暑益气汤主治。
39.暑月热伤元气,气短倦怠,口渴多汗, 肺虚而咳者,宜人参、麦冬、五味子等味。
为何说本条是湿热证提纲?
恶寒——类伤寒 但热不寒,汗出——类温病(温热类) 胸痞——湿பைடு நூலகம்中阻 病因——湿热 舌白——湿邪内盛 病位——脾胃 口渴——邪热伤津 受邪途径——口鼻 不引饮——湿邪弥漫 发病机理——内外相引
思考题
湿热病的感邪途径、发病、传变与温热 病的异同?
湿热病与伤寒的异同?
邪在卫表
医学著作——《医经原旨》
医学著作——《碎玉篇》
湿热病篇
首载舒松摩《医师秘笈》中,称《湿热 条辨》(35条),注明为薛生白所作; 章虚谷从《医师秘笈》中将其收入《医 门棒喝》;
王孟英《温热经纬》中称薛生白《湿热 病篇》(46条)。
湿热病篇
1. 湿热病发病多先内伤而生湿,必内外合邪而 致病,初起即见里证,甚少单纯表证。
寒湿困阻——类证
44.暑湿内袭,腹痛吐利,胸痞脉缓者,湿 浊内阻太阴,宜缩聪饮。
45.暑月饮冷过多,寒湿内留,水谷不分, 上吐下泻,肢冷脉浮者,宜大顺散。
46.腹痛下利,胸痞烦燥口渴,脉数大,按 之豁然空者,宜冷香饮子。
湿热病传变规律
湿邪
脾胃
卫分
气分
营血分
谢谢
邪在气分
11.湿热证数日后自利溺赤,口渴,湿流 下焦,宜滑石、猪苓、茯苓、泽泻、通草 等味。
12.湿热证,舌遍体白,口渴,湿滞阳明, 宜用辛开,如厚朴、草果、半夏、干菖蒲等 味。
邪在气分
13.湿热证,舌根白,舌尖红,湿渐化热,馀 湿犹滞,宜辛泄佐清热,如蔻仁、半夏、干 菖蒲、大豆黄卷、连翘、绿豆衣、六一散等 味。
湿热变证——兼厥阴风木(厥)
29.湿热证,四五日,忽大汗出,手足冷, 脉细如丝或绝,口渴,茎痛,而起坐自 如,神清语亮。乃汗出过多,卫外之阳 暂亡,湿热之邪仍结,一时表里不通, 脉故伏,非真阳外脱也, 宜五苓散去术 加滑石、酒炒川连、生地、芪皮等味。
湿热变证——兼厥阴风木(厥)
30.湿热证发痉神昏,足冷阴缩,下体外受 客寒, 仍宜从湿热治,只用辛温之品,煎 汤熏洗。
湿热滞下
42.痢久伤阳,脉虚滑脱者,真人养脏汤加 甘草、当归、白芍。
43.痢久伤阴,虚坐努责者, 宜用熟地炭、 炒当归、炒白芍、灸甘草、广皮之属。
寒湿困阻——类证
25.湿热证身冷脉细,汗泄胸痞,口渴舌白, 湿中少阴之阳,宜人参、白术、附子、 茯苓、益智等味。
26.暑月病初起,但恶寒,面黄口不渴,神 倦四肢懒,脉沉弱腹痛下利,湿困太阴 之阳,宜仿缩脾饮,甚则大顺散、来复 丹等法。
第十二章 薛生白与《湿热病篇》
薛生白与《湿热病篇》
薛生白生平 医学著作 《湿热病篇》简介 《湿热病篇》类解
薛生白生平
薛雪(1681~1770), 字生白,号一瓢,晚号 牧牛老朽。江苏吴县人, 居苏州南园俞家桥,先 习儒,因母多病,遂习 医,治疗多奇效,与叶 桂齐名。
薛生白生平
2.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 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
荷、牛蒡子等味。头不痛者,去羌活。
★
邪在卫表
3.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 肌肉,不为汗解。宜滑石、大豆黄卷、茯苓 皮、苍术皮、藿香叶、鲜荷叶、白通草、桔 梗等味。不恶寒者,去苍术皮。 ★
湿热变证——兼厥阴风木(痉)
《清史稿》“于医时有独见,断人生死不 爽,疗治多有异迹”。
时以医术高傲,曾对袁枚说:“我之医如 君之诗,能以神行。所谓人在屋中,我来 天外是也。
素与叶桂不睦,有“踏雪斋”与“扫叶庄” 之说,但每见叶桂处方,无不击节称善。
医学著作
《湿热病篇》(《湿热 条辨》)
《医经原旨》 《薛氏医案》 《薛生白医案》 《扫叶庄医案》 《校刊内经知要》
2. 湿热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病变中心在脾胃, 常引起厥阴、少阳的变证。
3. 概括湿热病邪“蒙上、流下、上闭、下壅” 以及闭阻三焦的特点,提出了湿热病当从三焦 辨证,治疗当立足分解湿热,分利三焦。
4. 创立了湿热病瘥后调理的辨治方法,使湿热 病的辨治体系更完善。
湿热病提纲
1.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 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湿热变证——兼少阳相火
16.湿热证,呕吐清水,或痰多,湿热内留, 木火上逆, 宜温胆汤加瓜蒌、碧玉 散等味。
17.湿热证,呕恶不止,昼夜不差欲死者, 肺胃不和,胃热移肺,肺不受邪也,宜用 川连三四分,苏叶二三分,两味煎汤,呷 下即止。
湿热在络
18.湿热证,咳嗽,昼夜不安,甚至喘不 得眠者,暑邪入于肺络, 宜葶苈、枇杷 叶、六一散等味。
31.湿热证,初起壮热口渴,脘闷懊恼,眼 欲闭,时谵语,浊邪蒙闭上焦。宜涌泄, 用枳壳、桔梗、淡豆豉、生山栀,无汗者 加葛根。
湿热变证——兼厥阴风木(厥)
32.湿热证,经水适来,壮热口渴,谵语神 昏,胸腹痛,或舌无苔,脉滑数,邪陷 营分。 宜大剂犀角、紫草、茜根、贯众、 连翘、鲜菖蒲、银花露等味。
湿热变证——兼厥阴风木(厥)
35.湿热证口渴,苔黄起刺,脉弦缓,囊缩 舌鞭,谵语昏不知人,两手搐搦,津枯 邪滞, 宜鲜芦根、生首乌、鲜稻根等味, 若脉有力,大便不通者,大黄亦可加入。
湿热变证——兼厥阴风木(厥)
36.湿热证发痉撮空,神昏笑妄,舌苔乾黄 起刺,或转黑色,大便不通者,热邪闭结胃 腑,宜用承气汤下之。
湿热变证——兼厥阴风木(痉)
6.湿热证,发痉,神昏笑妄,脉洪数有力, 开泄不效者,湿热蕴结胸膈,仿凉膈散; 宜若大便数日不通者,热邪闭结肠胃,宜 仿承气微下之例。
湿热变证——兼厥阴风木(痉)
7.湿热证,壮热烦渴,舌焦红或缩,斑疹, 胸痞,自利,神昏痉厥,热邪充斥表里三焦, 宜 大剂犀角、羚羊角、生地、玄参、银 花露、紫草、方诸水、金汁、鲜菖蒲等味。
寒湿兼表——类证
40.暑月乘凉饮冷,阳气为阴寒所遏,皮肤 蒸热,凛凛畏寒,头痛头重,自汗烦渴,或 腹痛吐泻者,宜香薷、厚朴、扁豆等味。
湿热滞下
41.湿热内滞太阴,郁久而为滞下,其证胸 痞腹痛,下坠窘迫,脓血稠黏,里急后 重,脉软数者, 宜厚朴、黄芩、神曲、广 皮、木香、槟榔、柴胡、煨葛根、银花炭、 荆芥炭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