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教案

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教案

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唐宋诗词欣赏》,具体内容为第四章《豪放与婉约》的第二节课——《书愤》。

本节课将通过分析陆游的《书愤》一诗,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在豪放与婉约之间的情感表达,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书愤》全诗,把握其意境和情感。

2. 学会运用古典诗词鉴赏方法,分析《书愤》的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书愤》中的豪放与婉约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分析《书愤》的意境和情感,学会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书愤》诗词鉴赏资料、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陆游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特点。

2. 诗词背诵:让学生齐声背诵《书愤》,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感知诗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词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4. 分析诗词:讲解《书愤》的背景,逐句解析诗句,分析其豪放与婉约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仿写一首表达自己情感的诗词,注重豪放与婉约的结合。

6. 例题讲解:分析教材中的诗词鉴赏例题,指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解答。

7. 随堂练习:布置两道诗词鉴赏练习题,让学生现场完成并讨论答案。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书愤》全文2. 黑板右侧:教学重点、难点、诗词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解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陆游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理解《书愤》中的豪放与婉约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2.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仿写一首表达自己情感的诗词,注重豪放与婉约的结合。

3. 作业设计: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解读。

书愤(公开课教案)

书愤(公开课教案)

书愤(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书愤》。

(2)理解《书愤》的创作背景和诗文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愤世嫉俗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书愤》。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分析诗文中的情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愤世嫉俗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书愤》。

(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修辞手法的分析。

(2)诗人愤世嫉俗之情的体会。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世界。

2. 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读诗文。

4. 对比分析法:通过比较其他诗人同类题材的作品,突出《书愤》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诗意氛围。

(2)展示诗人画像,简介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文,圈点勾画生字词。

(2)讲解生字词,疏通诗文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解读诗文内容。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诗文主旨。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美。

(2)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愤世嫉俗之情。

5. 拓展延伸:(1)比较其他诗人同类题材的作品,如杜甫的《登高》。

(2)总结《书愤》的独到之处。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主旨和情感。

7. 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书愤》。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书愤教案(优秀6篇)

书愤教案(优秀6篇)

书愤教案(优秀6篇)书愤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七律的特点用用典的含义。

能力目标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情感目标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教学要求教学重点背诵全文,提高对、研讨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教学方法诵读分析比较课是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关于陆游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一O),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到,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

二、解题,诵读本诗写于1186年陆洲居山阴时所作,诗中追求壮岁心情,自伤迟幕,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车,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而不可没,结尾诗人并不消沉,以赞颂的口吻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诵读(教读,齐读,背诵)三、分析(一)释题书,写,愤,愤懑,悲愤。

(二)请学生朗读“阅读提示”(三)诗歌分类1、诗歌分类简表(见投影)2、研讨分类(见投影)3、七律常识七律共八句,每句七言,计56字,二,四,六,八句抻韵。

一二句称首联,二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对句最后一字为平声字。

讲究平仄相间。

(1)问: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答:每联第二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问: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答: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

檀道济传》。

“出师一表” 出自《三国志》。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

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2024年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教案

2024年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教案

2024年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中选修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中《书愤》一诗。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三章第二节,详细内容为南宋诗人陆游的《书愤》全诗解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书愤》全诗,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2. 掌握陆游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了解其诗歌风格特点。

3. 分析《书愤》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书愤》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掌握陆游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书愤》全文打印稿、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陆游画像,简要介绍陆游生平事迹,引导学生进入诗人创作情境。

2. 朗读全文:让学生齐读《书愤》,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逐句解析:讲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4. 例题讲解:以诗句“铁马冰河入梦来”为例,分析其艺术特色。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诗句“千载谁堪伯仲间”,并分享心得。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书愤》的艺术特色,派代表进行汇报。

8. 课后作业布置:见第七部分。

六、板书设计1. 《书愤》2.作者:陆游时代背景:南宋情感表达:忧国忧民艺术特色:韵律、意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背诵《书愤》全诗。

分析《书愤》的意象,并举例说明。

比较《书愤》与陆游其他诗作的风格特点,不少于300字。

作业答案:1. 《书愤》全诗背诵略。

2. 《书愤》中的意象有:铁马、冰河、长城、烽火等。

如“铁马冰河入梦来”,形象地描绘了战争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

3.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逐句解析、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了《书愤》的诗意及艺术特色。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进行反馈。

在拓展延伸方面,可引导学生阅读陆游其他诗作,进一步了解其诗歌风格,提高古典诗歌鉴赏能力。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书愤》优秀教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篇1一、导入介绍陆游诗作及特点,结合《钗头凤》、《示儿》等诗。

二、【作者介绍】陆游(放翁):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生于1125年,就在他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南侵,他的父亲不得不带着家人南下逃难,九岁时才返乡定居。

这种生活,在陆游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他出生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官僚家庭,其父陆宰是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

这种家庭环境,对陆游爱国精神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18岁时又师从曾几,不仅学诗,更受到言传身教的爱国教育,20岁时便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

但是,由于君上昏聩,朝廷内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把持朝政,使得全国的抗战形势每况愈下。

观其一生,陆游仕途坎坷,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29岁时赴试,明年复试,由于名列秦桧之孙秦埙之前,且“喜论恢复”,触怒了秦桧,竟被黜落。

其后孝宗即位,起用抗战派人士,赐他进士出身,派任地方通判。

后张浚北伐,终以失败告终。

因陆游曾力说张浚北伐,因此被加上“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山阴故里。

后入王炎幕府担任川陕宣抚使司干办公事(主管视察军政事务),但不到一年王炎被召东归,他被调成都,代理地方官,无所作为。

范成大镇蜀,他被召为成都府参议官,后虽入朝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等职,但十余年间,三遭黜落:在江西任上因拨义仓救灾,以“擅权”罪免官还乡;在淮东任上以“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论罢;朝官任上又被诬为“嘲咏风月”而罢黜。

此后二十年中,除了一年起用为史官外,一直闲居在山阴家中。

他的一生,“恢复”之志贯穿始终。

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5篇)

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5篇)

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作者整理了5篇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篇一一、说教材《蜀相》和《书愤》分别是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四、五篇课文。

本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即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

杜甫作为为“诗圣”,一生经历分为四个时期,留下大量诗篇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指导的较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其他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蜀相》前两联写景,通过精巧的炼字艺术,情景交融,表达了独特的情感和意蕴;后两联抒情,表达了对诸葛亮丰功伟绩的崇敬和思慕,由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不仅表达了诗人杜甫对其的痛惜,而且概括了古今英雄在国家危难之时,有才无命,壮志难酬的悲慨。

《书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五篇课文。

本诗的教学内容定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学习陆游的爱国诗词,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二、说教学目标古代诗词是古代诗人心灵的透视,生活的缩影,字里行间流溢着诗人的激情。

可以说,每一个词都经过历练,每一句诗都经过生活的淘洗。

即使平仄声调,也如珠落玉盘。

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要学会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感知诗词的声韵美,在吟诵中激起想象,体味诗人的丰富情感。

根据上面的考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围绕《蜀相》《书愤》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社会角色等一系列文化现象,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品味诗中写景的诗句,体会炼字技巧,把握其中蕴涵的作者情感。

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教案

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教案

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选修课程《古代诗歌鉴赏》中的《书愤》章节。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宋代诗人陆游的《书愤》一诗进行详细解读,分析其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进而引导学生领略古典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书愤》这首诗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书愤》中所表达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2. 教学重点:《书愤》的艺术特色、创作背景以及诗歌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书愤》诗歌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古代战争图,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书愤》。

2. 新课导入:a. 介绍诗人陆游及其创作背景。

b. 对《书愤》进行原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c. 分析诗歌的结构、艺术特色。

3. 例题讲解:a. 选取《书愤》中的典型句子进行赏析。

b. 分析句子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4. 随堂练习:a. 让学生模仿例题,对《书愤》中的其他句子进行赏析。

b. 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b. 强调古代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6. 课后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书愤》2. 诗人:陆游3. 创作背景:战争、忧国忧民4. 艺术特色:韵律美、修辞手法5. 赏析方法:关注情感、分析修辞、联系背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赏析方法,对《书愤》全诗进行详细解读。

b. 分析《书愤》中所表达的情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体会。

2. 答案:a. 解读内容要求:正确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艺术特色,体现创作背景。

b. 体会内容要求:真实感受,观点明确,语言流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学生表现、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a. 介绍陆游的其他作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书愤》。

(2)理解《书愤》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3)分析《书愤》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书愤》。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书愤》的字词释义和诗句解析。

2. 诗歌主题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书愤》中较为生僻的字词和古文用法。

2. 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书愤》的译文、注释、背景介绍等。

2. 学生用书:新课标配套教材。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PPT和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2)简要介绍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书愤》,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自主查阅注释,理解诗句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书愤》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补充。

(2)详细讲解《书愤》中的难点字词和修辞手法。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书愤》中的意象和修辞,进行创意写作。

(2)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6. 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古典诗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7. 布置作业:(1)背诵《书愤》。

(2)完成课后练习,深入研究《书愤》的艺术特色。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书愤》与李白的其他诗歌作品,如《将进酒》、《庐山谣》等,探讨其艺术风格的异同。

2. 文学鉴赏:介绍唐代其他诗人及其代表作,如杜甫、王维等,扩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七、课外阅读:1. 推荐阅读李白的诗选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其诗歌创作。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书愤》诗文。

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了解作者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诗中的情感表达。

练习书法,体验诗文中的书写艺术。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会珍惜时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书愤》诗文的背诵与理解。

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的把握。

作者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2.2 教学难点诗中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的解读。

书法艺术在诗文中的体现。

将诗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陆游的画像和简介,引起学生对作者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愤”?为什么会有“书愤”?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语言韵律。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3.3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解读诗文的情感表达。

3.4 互动环节学生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探讨诗中的情感表达。

3.5 书法练习学生练习书写诗文,体验书法艺术。

教师指导书写技巧,强调书写规范。

3.6 小结与拓展学生总结课堂学习收获。

教师提出拓展任务,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研究。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中对诗文的背诵和理解情况。

评价学生的书法练习成果。

4.3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性和合作精神。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课件提供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诗文内容。

5.2 参考资料提供关于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

5.3 书法用品提供书法练习所需的纸、笔、墨等用品,方便学生进行书法练习。

书愤教案(通用10篇)

书愤教案(通用10篇)

书愤教案(通用10篇)书愤教案 1一、教学目的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

2.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

2.白描、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步骤:教学过程一、导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几乎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起感悟。

二、作者介绍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主要诗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等。

三、背景介绍: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书:书写;愤:悲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诗歌鉴赏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2.师问: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事”。

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写出来试加以分析。

生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

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州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

《书愤》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书愤》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书愤》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文学作品《书愤》的背景和作者;2. 熟悉《书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3. 分析《书愤》的主题和意义;4.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书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 分析《书愤》的主题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书愤》的主题和意义;2.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2. 解说法:通过解说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作者,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讨《书愤》的主题和意义;4. 分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五、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你知道《书愤》是什么作品吗?你了解《书愤》的故事吗?请谈谈你对《书愤》的印象。

2. 解说《书愤》的背景和作者(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书愤》的背景和作者:《书愤》是由古龙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秦轩因为对书本的痴迷而获得神奇的力量,最终成为了一代武林传奇。

古龙,原名金庸,是中国现代武侠小说的奠基人之一,以其独特的文笔和丰富的想象力著称于文坛。

3. 分析《书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书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和讨论。

通过分析主人公秦轩的个性,他对书本的痴迷和执着,以及他在修炼武功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困难,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核心意义。

4. 探讨《书愤》的主题和意义(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书愤》的主题和意义展开讨论。

通过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书愤》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如对知识的追求、对勇气和决心的肯定等,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5. 小组讨论与总结(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方面对《书愤》进行进一步探讨,并向全班进行汇报。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文学作品《书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书愤》教案(精选5篇)

《书愤》教案(精选5篇)

《书愤》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书愤》教案(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书愤》教案1一、教学目的1、通过充分的“知人论世”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2、当堂成诵。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诗人情感的把握。

2、难点:与《蜀相》的比较。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回顾学生熟悉的诗歌引入作者: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少年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

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时诗人61岁。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三、朗读课文:注意: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四、结合学生自主朗读完毕后的理解鉴赏诗歌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

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书愤(公开课教案)

书愤(公开课教案)

书愤(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文《书愤》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文学地位。

1.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背诵诗文《书愤》。

1.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自身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介绍介绍诗文《书愤》的创作背景、作者陆游的生平及文学地位。

2.2 诗文解析分析诗文《书愤》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涵。

2.3 诗文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并进行背诵训练。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通过介绍陆游的生平及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对诗文《书愤》的兴趣。

3.2 诗文朗读组织学生朗读诗文,注意指导朗读的节奏、情感等。

3.3 诗文解析分析诗文《书愤》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涵。

3.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3.5 背诵训练指导学生进行诗文的背诵训练,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等。

4.2 诗文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诗文朗读和背诵情况,包括准确性、流畅性等。

4.3 学生感悟收集学生的感悟和心得,了解学生对诗文《书愤》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展示诗文《书愤》的文本、图片等相关资源。

5.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包括陆游的生平介绍、诗文解析等,供学生自主学习参考。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6.2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诗文《书愤》的解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6.3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通过绘画、表演等形式,表达对诗文《书愤》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第七章:作业设计7.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诗文《书愤》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教案

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教案

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选修课程《古代诗歌鉴赏》第四章《宋词与宋代诗歌》第二节《陆游的诗歌》,详细内容为《书愤》一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书愤》的背景、意境及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古代诗歌的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忠诚理想的道德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书愤》所表达的情感及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把握陆游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会欣赏古代诗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陆游的画像和简介,激发学生对陆游的兴趣。

2. 课文朗读:全班同学齐读《书愤》,感受诗的韵律和情感。

3. 背景介绍:讲解《书愤》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诗意解析: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例题讲解:分析《书愤》中的艺术手法,如对仗、比兴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另一首陆游的诗歌。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书愤》所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分享讨论成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书愤》2. 诗歌背景:南宋,陆游3. 诗意解析:愤世嫉俗,忧国忧民4. 艺术特色:对仗、比兴、象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陆游的另一首诗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的爱国主义精神。

2. 答案要点:描绘秋夜景象,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陆游的其他诗歌,了解南宋历史背景,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意解析:对《书愤》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

2. 艺术手法分析:对仗、比兴等在诗歌中的运用。

3. 爱国主义精神的传达:如何通过诗歌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4. 作业设计:确保作业能够有效巩固课堂所学,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诗意解析1. 抓住关键词汇:如“愤世嫉俗”、“忧国忧民”等,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书愤》教案(6篇)

《书愤》教案(6篇)

《书愤》教案(6篇)《书愤》教案 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准确背诵并默写这首诗赏析《书愤》,掌握从语言和意象等方面赏析古诗的基本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内容、语言等方面的赏析,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诵读、讲析、问答与探究等方法,开展有关的教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继承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颔联的分析,赏析诗歌意象与语言艺术。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三、教学准备本课将制作简单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学时间本课计划一课时授完。

(如果课堂活动活跃,讨论深入,超时,那么意象赏析、形象赏析可以放在下节课)五、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亘古男儿一放翁”,这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对陆游的赞美。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陆游的诗歌《书愤》。

并以《书愤》为例,学习鉴赏古诗语言和意象等基本方法。

(二)板写课题《书愤》陆游——例读高中古诗赏析(三)诵读感知指导学生先听录音朗诵,然后集体朗读课文,再分组读、集体齐读。

(四)诗题解读教师明确:书:即书写,愤:心中不平、不满意。

两个字合起来,即:写写我心中的不平。

(五)《书愤》内容赏析①教师讲析:赏析古典诗歌,首先要理解诗歌内容,而表现内容的诗歌语言具有含蓄性和跳跃性,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补出诗歌的空白。

②师生共同活动指点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解说《书愤》诗句,并补出诗句间的空白,使之连贯流畅。

③教师明确首联: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的故土。

颔联: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时,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

颈联:可惜我曾经以塞上长城自比,现在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功业未建、壮志未酬,空留下许多感叹。

尾联: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达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他确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令后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诗歌的题目是“抒发心中不平、不满意”,但是诗歌的首联与颔联,却是写自己的青年豪气,写自己辉煌的战斗经历,是否有点离题,还是有话外意思,我们没有理解?教师明确补出诗句中的空白与断层,补出含蓄的部分,是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

书愤教案五篇

书愤教案五篇

书愤教案五篇书愤教案五篇书愤教案篇1 一、介绍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书愤》教案。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二、背景介绍: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陷落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屡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绝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书:书写;愤:悲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三、讲析:总说: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

它借北望中原,回忆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炽热的战斗生活。

并由此府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慨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首联:慨叹国事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

“艰”字有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斥和迫害。

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

它是诗人“愤”的根。

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

颔联:连用六个名词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

“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

两句都写当年壮观的战争成功的场面,这说明南宋人民有才能打退金人,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壮年时期生活的回忆。

形象地说明了作者的理想,写出了诗人青壮年时期战斗生活的向往,教案《《书愤》教案》。

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炽热的战斗生活。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前半局部。

回忆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

板书设计:首联:点题,追述青年时的豪情壮志颔联:连用六个名词,描绘当年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

书愤(公开课教案)

书愤(公开课教案)

书愤(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书愤》这首诗;(2)能够分析诗中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和思想;(3)能够运用诗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通过分析、对比等方法,探讨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通过创作实践,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2)理解诗中的愤世嫉俗之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通过学习古诗,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2. 诗中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3. 创作实践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含蓄意的理解;2.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3. 创作实践中对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注释、相关背景资料等;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陆游及《书愤》的背景;(2)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和情感。

2. 诗文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讲解诗文,解释生僻词语和难点;(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情感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4. 创作实践:(1)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诗中的表达技巧,写一首小诗;(2)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创作,教师进行个别指导;(3)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2)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反思2.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评价自己在理解、分析和创作方面的表现;3.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和学生的反馈,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七、作业布置1. 背诵《书愤》这首诗;2. 写一篇关于《书愤》的读后感,内容包括诗文的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自己的感悟;3. 根据诗中的情感和意象,创作一幅画作,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情感。

关于书愤教案三篇

关于书愤教案三篇

关于书愤教案三篇书愤教案篇1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一.由《示儿》导入,背诵。

谈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复习关于陆游的文学常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

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

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

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三.写作背景介绍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鉴赏品味诗歌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明确:报国无门,功业无成。

对比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五.拓展阅读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书愤(公开课教案)

书愤(公开课教案)

书愤(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书愤》。

(2)了解诗文背景,理解诗文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会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书愤》。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增强对诗文的记忆和理解。

(3)学会运用诗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的愤世嫉俗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在生活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书愤》。

(2)理解诗文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文背景的了解。

(3)诗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陆游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愤”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表达“愤”的诗——《书愤》。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书愤》,理解诗文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文背景。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诗文中的修辞手法。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重点讲解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和难点句子。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诗文默写练习。

(2)学生运用诗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书愤》。

2. 深入了解诗文背景,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3. 运用诗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一篇练笔作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文内容和修辞手法,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被激发。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愤
淅川中学严瀚
【学习目标】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
3、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学习重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学习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现存9300多首),能诗能词也能散文,才华横溢;
他有一颗火热赤诚的爱国之心,渴望大宋江山的统一,但最终只落得黯然神伤;他曾有过美丽的爱情,但最终将爱情的玫瑰丢落风中。

他就是陆游。

认识陆游,是因为他的爱国诗篇《示儿》,由陆游的爱
国诗《示儿》导入。

二、知人论世
1、说一说,你认识的陆游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60年来万首诗”)。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使得他“报国欲死无战场”。

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2、《书愤》作于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下?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二,被罢官六年后重新起用,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

于是,诗人悲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三、解题
书:写,抒发;愤:愤懑,悲愤;书愤:书写心中的愤懑、不满。

四、诵读课文体悟情感
自主诵读诗歌三遍
⑴、读准字音;
⑵、结合注释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有疑问处作上标记);
⑶、带着前面对诗歌的初相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构建诗境,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4)、疏通文意,用白话文把诗歌翻译下来。

五、合作探究赏析诗歌
1、读完这首诗歌,思考:诗歌颔联运用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2.(回顾)诗人“书”了哪些事?
首联“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颔联“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颈联“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尾联“书”敬仰诸葛亮,渴望建功立业之愿3、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从诗中找)
明确:所愤之一:“世事艰” ——愤:报国有罪
所愤之二:“空自许”——愤:壮志难酬
所愤之三:“镜中衰鬓已先斑”——愤:年华空老
所愤之四:“千载谁堪伯仲间” ——愤:无人领军
作者“愤”的根源:
这四愤——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概括地说,就是:忧愤国家国土沦陷,忧愤朝政政治黑暗,忧愤个人功业未就,“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

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4、这种感情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1)对比手法
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
理想和现实的对比
(2)借古讽今(用典)
诗中借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

5、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把握作者的情感。

小结:诗名《书愤》,全诗却无一“愤”字,但句句皆有“愤”。

愤然之情力透纸背。

全诗以“愤”为基调,不是一怒了之,而是有血有肉,富于变化:前四句回顾过去,重在激愤;后四句结合现实,偏于悲愤。

激愤愈烈,悲愤愈深。

六、拓展探究
1、除了《书愤》,陆游在不少诗中谈到了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

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
明确:三国蜀国,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一生力主北伐,恢复汉室,而且付诸实施。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
者应该吸取的。

2、《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回答。

引导学生抓本诗中“镜中衰鬓已先斑”句的“衰鬓”“先斑”也即两鬓斑白,借此抓住“白发”这一意象,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

七、情怀感染
读一读陆游及其他南宋诗人的爱国诗,再次感受他们的爱国情怀。

八、学法归纳
1、知人论世
2、相互联系
九、布置作业
用相互联系的方法再读陆游的《书愤》和杜甫的《蜀相》,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附板书设计书愤陆游
报国有罪年华空老

壮志未酬无人领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