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案例】五起个人信息泄露案件分析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王某的隐私被泄露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王某的隐私被泄露](https://img.taocdn.com/s3/m/a22aed66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7f.png)
案例一:侵犯隐私案例案例:王某的隐私被泄露事实经过:王某是某公司的员工,负责公司的财务工作。
某天,公司的一名员工张某私自窃取了公司的财务资料,并将其发给了公司的竞争对手。
公司竞争对手得到了这些财务资料后,将其公之于众,并使用这些资料进行了对公司的负面报道。
王某对此感到极度难堪和愤怒,认为自己的隐私被泄露了。
律师解读:根据我国《刑法》第253条的规定,非法获取、公开他人的私人信息,侵犯公民的个人隐私权的,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根据本案的事实,张某未经合法授权,擅自窃取了公司的财务资料,并将其传给了公司竞争对手,导致王某的隐私被公之于众。
这是一种典型的侵犯个人隐私权的行为,符合刑法中对于个人隐私的保护规定。
建议:王某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维护自己的权益: 1.报案:王某可以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告发张某非法窃取和传播公司的财务资料的行为,以便追究他的刑事责任。
2.民事诉讼:王某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对张某进行侵权行为的赔偿,并要求公司竞争对手停止使用和传播这些财务资料,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加强个人隐私保护:王某可以加强自己的个人隐私保护意识,注意自己的个人信息的安全,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案例二:网络隐私泄露案例案例:李某的个人信息被网络平台泄露事实经过:李某是某家互联网公司的用户,他在该平台上注册了一个账号,并购买了一些商品。
然而,后来李某发现该互联网公司居然将他的个人信息出售给了其他商家,并接连收到了大量的垃圾短信和骚扰电话。
李某对此感到非常愤怒和困扰,他认为自己的个人隐私受到了侵犯。
律师解读:根据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在个人信息处理活动过程中,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处理、传输、披露他人的个人信息,并接触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获得信息主体的同意。
根据本案的事实,该互联网公司未经李某的同意,将其个人信息出售给其他商家,导致李某受到了大量的垃圾短信和骚扰电话。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隐私权侵犯纠纷案例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隐私权侵犯纠纷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2bda3b7c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45.png)
案例:隐私权侵犯纠纷案例案例1:某某公司泄露用户个人信息事实经过:某某公司是一家提供在线购物平台的公司。
该公司未经用户授权,将用户的个人信息泄露给了第三方公司,导致用户的隐私权受到侵犯。
律师解读: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方式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个人身份的各种信息。
某某公司的行为属于未经用户同意擅自泄露个人信息,侵犯了用户的隐私权。
建议:受害者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某某公司承担侵权责任,赔偿因隐私权侵犯而遭受的精神损害等损失。
案例2:家庭保姆偷窥住户隐私事实经过:某某小区的住户雇佣了一名家庭保姆。
后来,住户发现家中安装的监控摄像头传出了异常的声音,并发现保姆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观看了他们的隐私。
律师解读: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规定,违法收集、出售他人的隐私或者以其他方式非法获取他人的隐私信息的,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
建议:受害者应立即报警,并联系律师提起刑事诉讼,要求对家庭保姆违法侵犯隐私行为进行追究。
案例3:网络直播平台发布用户隐私内容事实经过:某某网络直播平台的员工利用职务之便,未经用户同意,将用户在直播过程中的隐私画面截图并上传到社交媒体上,从而导致用户的隐私权被公开侵犯。
律师解读: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保护用户个人信息的安全,未经用户同意,不得泄露、篡改或者毁损用户个人信息。
某某网络直播平台的员工的行为明显违反了这一法律规定。
建议:受害者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网络直播平台对侵权行为承担侵权责任,并赔偿因此遭受的隐私权侵害造成的损失。
案例4:公司内部员工泄露公司机密信息事实经过:某某公司的一名员工将公司的机密信息泄露给了竞争对手,导致公司的商业秘密遭到曝光。
律师解读: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条规定,员工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不得未经用人单位同意,擅自公开或者将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告诉无关人员。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隐私保护的五则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隐私保护的五则](https://img.taocdn.com/s3/m/856d85e9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74.png)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隐私保护的五则案例一:A公司员工隐私泄露事件事实经过:A公司是一家互联网公司,拥有大量员工的个人隐私信息。
某天,一名员工发现自己的个人信息在互联网上被公开发布,并且身份证号、家庭地址等敏感信息也一同被泄露。
该员工报案,并找到A公司寻求解决。
律师解读:根据信息安全法的相关规定,企业在收集、使用和保护个人信息时,应当获得信息主体的明确同意,并以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保障个人信息的安全。
在这个案例中,A公司未能保护好员工的个人信息,导致信息被泄露。
因此,A公司可能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建议:1.A公司应立即采取措施,停止继续泄露员工信息,并积极配合警方的调查工作。
2.A公司应对员工所受到的隐私泄露进行调查,找出泄露信息的原因,并采取措施加固安全系统,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3.受害员工可以向A公司提出赔偿要求,包括精神损失和经济损失等。
如有必要,可以寻求法律援助,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案例二:B酒店秘密摄像头事件事实经过:B酒店是一家高档酒店,而某天,一名住客发现自己在酒店房间的洗手间内发现了一个装有摄像头的假装成插座的设备。
住客怀疑自己的隐私被侵犯,并立即报警。
律师解读:根据《刑法》有关规定,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或者安装摄像设备等窃听、侦查等窃取他人隐私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司法解释明确指出,秘密摄像的行为属于侵犯个人隐私权的行为。
在这个案例中,B酒店的员工或其他人员安装了秘密摄像头设备,违反了住客的隐私权。
B酒店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建议:1.住客应保存现场证据,如照片、视频等,以供日后起诉时使用。
2.住客有权选择报案,并且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向B酒店提出民事诉讼请求,包括赔偿因隐私泄露而造成的精神损失和其他实际损失等。
3.B酒店需要配合警方的调查工作,并对秘密摄像头事件进行调查,找出涉事人员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案例三:C商场售卖客户个人信息事件事实经过:C商场是一家知名的购物中心,而在某次购物活动中,一些顾客发现自己收到了无关信息的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保护隐私权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保护隐私权](https://img.taocdn.com/s3/m/04165941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2a.png)
案例:保护隐私权案例一:张某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被曝光事实经过张某是一名普通大学生,他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了一些与学习和生活有关的内容。
某天,他突然发现自己的个人信息和照片被一位陌生网友转发到了一个公开的论坛上,并加上了一些恶意评论。
这一举动引起了一些网友的关注,并导致张某的个人隐私受到了侵犯。
律师解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11条,公民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受法律保护。
对于未经本人同意公开或者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为,可以认定为侵犯隐私权。
在该案中,张某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的内容应当被视为个人信息的一部分,他没有主动将这些信息公开给其他人。
因此,那位转发并评论张某个人信息的网友侵犯了张某的隐私权。
建议对于张某这样的受害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保护自己的隐私权: 1. 首先,进行相应的证据保全。
保存转发和评论的截图,以及与侵权行为相关的其他证据,以便后续通过法律手段维护权益。
2. 其次,与社交媒体平台进行联系,要求删除或屏蔽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
根据《网络安全法》第41条,网络运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防止他们收集、存储的个人信息泄露或者被非法获取。
3. 最后,委托律师提起诉讼。
根据《民法通则》第3编第1章第2节的规定,受害人可以向法院请求停止侵害、消除妨碍、赔偿损失等法律保护。
案例二:李某被监控摄像头拍摄事实经过李某是一家大型企业的高级经理,他的办公室里安装了一套监控摄像头系统。
有一天,他意外地发现自己的私人谈话内容被员工通过监控摄像头拍摄并传播出去,这严重侵犯了他的隐私权。
律师解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53条规定,盗用、拍摄、录音、传播他人的个人隐私,严重侵犯公民的人身权的,依法可以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在该案中,李某的办公室里的监控摄像头原本是为了保护办公室的安全而设置的,但员工通过摄像头拍摄并传播了李某的私人谈话内容,这明显是对李某个人隐私的侵犯。
建议对于李某这样的受害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保护自己的隐私权: 1. 首先,进行证据保全。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黄某的个人信息遭泄露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黄某的个人信息遭泄露](https://img.taocdn.com/s3/m/1460543e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74.png)
案例一:黄某的个人信息遭泄露案例:黄某的个人信息遭泄露事实经过:黄某是一位普通大学生,他在一家知名社交媒体平台注册了账号并上传了自己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出生日期、居住地址等。
然而,他最近发现自己的个人信息被他人非法获取并在网络上公开出售。
这一泄露行为严重侵犯了黄某的隐私权。
律师解读:根据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个人信息的保护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
从事个人信息收集、存储和传输的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原则和要求进行合法合规的操作。
在这个案例中,社交媒体平台未能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来保护黄某的个人信息,导致其遭受了信息泄露事件。
建议: 1. 黄某应立即向社交媒体平台报告该事件,要求平台采取措施追查泄露者并保护黄某的权益。
2. 黄某可以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提供相关证据并协助警方调查。
3. 若泄露给黄某带来了经济损失或名誉损害,黄某可以考虑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
案例二:李某因举报公司违法行为被辞退案例:李某因举报公司违法行为被辞退事实经过:李某是一家私营企业的员工,他在工作期间发现公司存在财务违法行为并向相关部门进行了举报。
然而,不久后,他收到公司解雇的通知,并被告知与举报行为有关。
李某认为自己的隐私权受到了侵犯。
律师解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雇主不得因雇员行使法定权利而进行歧视或打压报复。
在这个案例中,李某作为员工对公司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是他的合法权益。
公司以此为由解雇李某是对其隐私权的侵犯和对员工行使合法权益的打压。
建议: 1. 李某可以首先与公司进行沟通,请求解释并要求恢复其职位。
2. 若公司仍然拒绝恢复李某的职位,李某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申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 若李某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名誉侵害或其他经济损失,他可以考虑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
案例三:张某的隐私照片在网络上被散布案例:张某的隐私照片在网络上被散布事实经过:张某是一位年轻的职场女性,她最近发现自己的一些私密照片被人上传至网络,并且被一些网站和社交媒体广泛传播。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隐私泄露:小王的尴尬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隐私泄露:小王的尴尬](https://img.taocdn.com/s3/m/620a0454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25.png)
案例:隐私泄露:小王的尴尬案例一:小王的手机被盗事实经过小王是一名年轻的白领,在地铁上的一次通勤途中,他的手机被盗。
他立即报警,并提供了手机的型号、串号等信息。
由于小王对手机中的个人隐私十分重视,他使用密码保护了手机的各项功能,包括联系人、短信、通话记录等。
律师解读根据我了解的相关法律法规,个人手机是隐私的重要载体,他人非法获取并泄露他人手机中的隐私信息是违法行为。
在小王的案件中,嫌疑人通过盗窃小王的手机,获取了他的个人隐私信息,包括联系人、短信、通话记录等,属于违法行为。
小王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同时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嫌疑人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
建议1.提醒公众加强对个人手机的保护意识,及时备份重要信息,设置手机密码等安全措施,避免出现个人隐私泄露的情况。
2.对于遭受盗窃的手机,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供相关证据和信息,以便嫌疑人能够追查和追责。
3.在隐私泄露方面遭受损失的个人,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嫌疑人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
案例二:XX公司员工的隐私泄露事实经过XX公司是一家大型互联网企业,拥有大量员工的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码等。
某日,该公司的一位员工发现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和银行卡号码被泄露,并且被用于非法的金融交易。
该员工怀疑是公司的内部员工泄露了他的个人隐私信息。
律师解读根据最新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企业应当加强对员工个人信息的保护,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信息泄露。
在该案例中,如果确实是公司的内部员工泄露了员工的个人隐私信息,那么公司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员工可以向公司提出索赔,并要求公司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建议1.企业应当关注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最新要求,加强对员工个人信息的保护,并建立相应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2.对于个人信息泄露事件,企业应当进行调查并追责,对泄露信息的内部员工进行相应的处罚,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3.员工可以向公司提出索赔,并要求公司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保护个人隐私的五个经典案例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保护个人隐私的五个经典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dae66d1e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27.png)
案例:保护个人隐私的五个经典案例案例一:泄露个人信息事件事实经过:某某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员工,他的个人信息被公司意外泄露。
泄露的信息包括姓名、住址、身份证号码等敏感数据。
由于公司的数据安全措施不力,导致该信息被黑客攻击窃取。
律师解读: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义务。
在该案中,公司未能履行保护员工个人信息的责任,导致泄露事件发生。
这给个人信息的保护带来了威胁,涉及到个人隐私的案件需要引起重视。
建议:对于公司而言,加强数据安全措施是非常必要的,需要采取包括加密、权限管理、数据备份等措施来确保个人信息不被泄露。
对于个人而言,应该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有更强的意识,避免在互联网上随意提供个人信息,选择可信赖的平台进行交易和分享信息。
案例二:网络爆料隐私案件事实经过:某某是一位网络名人,拥有大量粉丝。
一天,一名不满意某某的人在网络上爆料某某的婚外情,并公布了涉及另一方的姓名和照片。
这一事件立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传播,对某某的声誉造成了巨大损害。
律师解读:在该案中,某某的个人隐私被泄露,涉及到婚姻和关系等个人隐私。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编第九章规定,公布、损害他人婚姻自由、家庭隐私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因此,在此类案件中,可以追究爆料者的法律责任。
建议:对于公众人物而言,保护自己的隐私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更加谨慎地处理个人事务,并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
对于网络爆料者而言,应该对自己发布的信息进行严格审核,避免损害他人的隐私权和声誉。
案例三:违法摄像监控案件事实经过:某某住在某小区,小区内安装了大量摄像头进行监控。
某某认为这种摄像监控侵犯了自己的隐私权,因此将物业公司诉至法庭,要求移除这些监控设备。
律师解读: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非法侵入他人的住宅,摄制、收录、窃听、播放其他人的住宅内部状况。
在该案中,小区摄像监控侵犯了某某的隐私权,违法了相关法律法规。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保护个人信息权益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保护个人信息权益](https://img.taocdn.com/s3/m/330cffbd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1f.png)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保护个人信息权益案例一:某某公司泄露个人信息事实经过:某某公司是一家电商平台,负责处理用户的购物、支付等个人信息。
某次,该公司的一名员工利用职务之便,未经用户同意将大量用户的手机、地址等个人信息泄露给了第三方,导致用户的个人隐私权益受到侵害。
律师解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规定,个人信息的泄露是严重违反法律的行为,涉及泄露的公司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对于该公司,员工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但公司作为法人主体也要负有管理和监督的责任。
因此,该公司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并可能面临行政处罚。
建议:1.公司在招聘员工时要加强查验,并建立严格的权限管理制度,避免员工滥用职务的情况发生。
2.公司应加强对数据安全的保护措施,例如加密用户信息、限制员工权限等,以减少数据泄露的风险。
3.对于用户受到的损失,公司应及时进行赔偿,恢复用户的合法权益。
案例二:某某医院违规售卖患者信息事实经过:某某医院将患者的病例信息售卖给了一家市场调研公司,未经患者同意将个人信息泄露。
患者因此遭受到骚扰电话、垃圾邮件等侵害,个人信息权益受到严重损害。
律师解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医院作为个人信息的收集、处理者,必须取得患者的明示同意才能将个人信息用于其他目的。
对于这种未经同意而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为,医院将承担严重的法律责任。
建议:1.医院应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和监督,明确告知员工个人信息的保护重要性,严禁售卖、泄露患者信息。
2.患者受到的损失可以向医院提起民事赔偿诉讼,并要求医院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医院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停止售卖患者信息的行为,并向患者道歉。
案例三:某某银行监管不严导致信用卡信息泄露事实经过:某某银行的信用卡信息系统被黑客入侵,导致大量信用卡持卡人的个人信息遭到泄露。
黑客利用这些信息进行盗刷行为,致使持卡人遭受经济损失。
律师解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商业秘密法》的规定,银行作为信用卡信息的保管者,有义务采取措施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隐私保护之个人信息泄露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隐私保护之个人信息泄露](https://img.taocdn.com/s3/m/a3f11e45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74.png)
案例:隐私保护之个人信息泄露案例一:个人信息被宣传公司泄露事实经过:某某是一位年轻的职业女性,她报名参加了一家宣传公司组织的活动,填写了一份报名表格,其中包含了个人的联系方式和其他个人信息。
几周后,某某开始接到一些陌生的电话和短信,内容涉及广告宣传和销售。
某某质疑这些公司是如何获取到她的个人信息的,认为宣传公司泄露了她的信息。
律师解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个人信息泄露指的是个人信息控制者或者处理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标准等相关规定,未经个人信息主体同意,将个人信息提供给他人、公开或者以其他方式披露的行为。
根据事实,个人信息泄露的可能不仅限于宣传公司,可能涉及传销人员、数据中心等。
某某可以依法要求宣传公司提供个人信息泄露的证据,并对泄露行为进行取证。
建议:1.尽快记录相关时间、内容以及陌生电话号码和短信内容。
2.向宣传公司提出书面申请,要求提供个人信息泄露的证据,如公司内部通讯记录或数据传输记录等。
3.建议某某向电信运营商投诉陌生电话骚扰,并要求采取相应措施。
4.如需要进一步维权,建议聘请律师协助寻求司法救助。
案例二:银行客户信息被不法分子窃取事实经过:李XX是某银行的客户,他的个人信息被窃取并被用于进行欺诈活动。
李XX在一天内接到多个陌生电话,对方声称自己是银行工作人员,要求李XX提供银行卡号、密码以及其他个人信息。
之后,李XX发现他的银行账户被盗用,产生了大量的未经授权交易。
律师解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盗窃他人个人信息属于犯罪行为,可构成数据窃取罪。
在此案件中,李XX的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用于盗取财产,属于涉嫌数据窃取罪。
李XX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供相关证据以及被盗用的资金流向等信息,协助警方侦破案件。
建议:1.立即向相关银行提供个人身份信息,并要求冻结账户,防止进一步财产损失。
2.尽快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供证据以及其他可能的线索。
3.向银行要求提供相关交易的详细记录,以便维护自己的权益。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XX的隐私案例分析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XX的隐私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8ad56d0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24.png)
案例:XX的隐私案例分析案例一:XX的网络隐私泄露事件事实经过XX是一位普通的网民,通过手机购买了一款健身App,并在注册App时填写了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手机号和邮箱等。
然而不久后,XX发现自己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到了外部网站上,导致他经常收到垃圾短信和骚扰电话。
律师解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依法取得消费者同意。
经过消费者同意收集的个人信息,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作为商业秘密予以保密。
”根据这一法律规定,健身App未经XX的同意,擅自泄露其个人信息,构成了侵犯隐私权的行为。
建议XX可以向相关法律部门投诉该健身App,要求其立即停止侵犯隐私的行为,并赔偿因此给XX造成的损失。
此外,也可以考虑起诉该健身App侵权行为,要求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案例二:XX的家庭隐私被邻居偷窥事实经过XX一家住在一所高层住宅小区中,他们家的阳台正好与邻居的阳台相对。
一天,XX发现邻居安装了监控摄像头,正对着他们家的窗户,导致他们的家庭隐私被邻居偷窥。
律师解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53条规定:“非法侵入他人住宅、他人依法使用的场所,或者窥视、偷拍他人个人隐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邻居以监控摄像头侵害了XX家的隐私,涉嫌触犯了刑法的相关规定。
建议XX可以首先与邻居协商解决此事,要求其立即拆除监控摄像头。
如果邻居不配合,建议向居委会、物业管理处等相关机构投诉并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护XX 的隐私权。
如果仍无法解决,可以报警并向公安机关报案,依法追究邻居的刑事责任。
案例三:XX公司员工个人信息泄露事件事实经过XX是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员工,该公司负责处理大量用户的个人信息。
然而,由于公司内部网络安全措施不严密,黑客入侵了公司的服务器,导致员工的个人信息遭到泄露。
律师解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网络运营者发现个人信息泄露或者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应当立即采取制止泄露、采取技术措施防止泄露事态扩大等紧急措施,并及时告知可能受到个人信息泄露影响的用户……。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保护隐私权的经典案例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保护隐私权的经典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dcd75c0b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1c.png)
案例:保护隐私权的经典案例案例一:王某的个人信息泄露事件事实经过:王某是某电商平台的用户,他在平台进行了多次交易,并填写了个人信息。
后来,王某发现他的个人信息被该电商平台泄露,被一些不明身份的人用于发送垃圾短信和骚扰电话。
律师解读:该案件涉及到个人信息的泄露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电商平台有义务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
如果电商平台未尽到相应的保护义务,导致用户个人信息的泄露和受到损害,用户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平台赔偿相应的损失。
建议:如果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发生,受害人可以先收集相关证据,如个人信息被用于骚扰电话、垃圾短信等情况的截屏、录音等。
然后向相关电商平台邮件、电话等方式提出投诉,并要求立即停止信息泄露行为。
如果电商平台未能解决问题,可以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案例二:公司内部员工的隐私泄露事件事实经过:李某是一家公司的员工,该公司未经他的同意,将他的一些个人隐私信息提供给了其他公司的合作伙伴。
这些合作伙伴利用这些个人隐私信息进行了商业广告和推销活动,给李某带来了很多麻烦。
律师解读:该案件涉及到公司未经员工同意而泄露其个人隐私信息的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任何组织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事先告知被收集人或使用人,并取得同意。
如果公司违反了这一规定,将员工的个人隐私信息提供给其他合作伙伴,员工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公司赔偿相应的经济和精神损失。
建议:如果公司未经员工同意泄露其个人隐私信息,员工可以先向公司提出书面投诉,并要求公司解决问题。
如果公司拒绝解决或未能解决问题,可以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并请求赔偿相应的损失。
同时,也可以向相关监管部门投诉,并寻求法律援助。
案例三:邻居间因拍摄隐私矛盾引发争议事实经过:杨某是某小区的住户,他的邻居王某在未经他同意的情况下,拍摄了杨某家窗户内部的照片,并将照片发送给其他邻居。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隐私泄露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隐私泄露](https://img.taocdn.com/s3/m/8f7fd960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20.png)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隐私泄露案例一:某某公司泄露客户个人信息事实经过:某某公司是一家电商平台,拥有大量用户的个人信息。
该公司未能妥善保管用户信息,在一次黑客攻击事件中,用户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出去。
泄露的信息包括用户的姓名、电话号码、邮箱地址等隐私信息。
律师解读:根据相关法规,企业有义务妥善保管用户的个人信息,并采取合理的安全措施防止信息的泄露。
该公司未能履行合理的安全义务,导致用户隐私信息泄露。
作为个人信息的处理者,该公司可能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建议:1.公司应及时通知用户个人信息的泄露,并提供相应的补救措施。
2.受影响的用户可以要求该公司提供赔偿,包括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赔偿等。
3.公司应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尽力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案例二:某某医院泄露病人病历信息事实经过:某某医院的一名员工将病人的病历信息上传至社交媒体,并公开展示。
这些病历信息包括患者的姓名、病历编号、疾病诊断等敏感信息。
律师解读:医院作为个人信息的处理者,有义务保护病人的隐私信息。
员工的泄露行为损害了患者的隐私权。
医院可能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并对员工进行相应的处理。
建议:1.医院应立即停止员工的违规行为,并删除相关的病历信息。
2.受影响的病人可以要求医院提供赔偿,并要求医院采取措施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3.医院应加强员工教育,提高员工对隐私保护的意识。
案例三:某某社交网络平台滥用用户数据事实经过:某某社交网络平台在用户注册时收集了大量的个人信息,并未经用户同意擅自将这些信息用于广告推送。
部分用户因为接收到不相关的广告而感到困扰。
律师解读:社交网络平台作为个人信息的处理者,应当遵守相关法规,取得用户的明示同意后方可使用个人信息。
该平台未经用户同意滥用个人信息,涉嫌侵犯用户的隐私权。
用户可以要求该平台停止滥用个人信息,以及提供相应的赔偿。
建议:1.用户可以通过平台提供的隐私设置,限制个人信息的使用范围。
2.如果平台滥用个人信息给用户造成了实际损失,用户可以要求平台承担赔偿责任。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中国律师:隐私保护案例解读与建议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中国律师:隐私保护案例解读与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2b46edcf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79.png)
案例一:张某的个人隐私泄露事件事实经过:张某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在社交媒体上拥有广泛的人脉和粉丝。
一天,他发现自己的个人隐私被泄露了。
他的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都被陌生人公开发布在一个名为“隐私曝光”的网站上,并引起了大量的威胁和骚扰电话。
张某感到非常恐慌和困扰,他联系了我作为他的律师寻求帮助。
律师解读:根据中国的《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个人身份的各种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姓名、生物识别信息、联系方式、住址等等。
根据事实,张某的个人隐私被泄露,并引起了恶意骚扰,这明显违反了他的个人信息保护权。
根据《民法总则》,个人享有姓名权、肖像权等权利。
个人信息的保护是个人隐私权的一部分。
泄露个人信息可能会导致个人隐私受到侵犯,给个人造成损害。
根据《侵权责任法》,侵害个人隐私权的行为被认定为侵权行为,应承担民事责任。
建议:针对此案,我建议张某采取以下措施: 1. 第一时间向警方报案,要求立案调查,并保存相关证据。
2. 向相关网站提交申请,要求删除张某的个人信息,同时保存相关证据。
3. 积极配合警方和网站进行取证工作,以便彻底解决此问题。
4. 依法要求泄露个人信息的相关方赔偿张某的损失。
案例二:王某的监控摄像头侵犯邻居隐私事件事实经过:王某在家中安装了一个带有语音监控功能的摄像头,他意图保护家庭安全。
然而,他没有意识到这个摄像头的视角可以看到邻居家的私人空间,包括卧室和浴室。
邻居对此感到非常愤怒,向我咨询是否可以维护自己的隐私权。
律师解读:依照《民法总则》,每个人都有享有的隐私权和家庭住宅安宁权。
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知他人隐私的内容,非法侵入他人生活,侵犯公民个人隐私,可被处以拘役、管制或者罚款。
而在既有相邻关系,或者两者生活空间过于接近时,处以拘役或罚款。
根据事实,王某的行为导致邻居的隐私被侵犯,属于明知他人隐私内容的非法侵入。
邻居可以要求王某停止侵害并采取适当补救措施,如移除监控摄像头或调整其视角。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隐私权保护案例解析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隐私权保护案例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f0ef8e6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1d.png)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隐私权保护案例解析案例1:某某公司泄露用户个人信息案事实经过某某公司是一家提供互联网服务的公司,涉及大量用户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然而,由于公司未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某一天发生了用户个人信息泄露的事件。
大量用户的姓名、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等个人敏感信息被非法获取。
律师解读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传递等行为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
而在这个案例中,该公司未能履行其保护用户个人信息的法定义务,未采取合理安全措施导致信息泄露,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侵犯了用户的隐私权。
建议对于某某公司而言,首先应该迅速采取应急措施,停止信息泄露并修复安全漏洞。
同时,应向用户公开透明地说明事件原因、影响和后续处理措施。
之后,公司需要主动与用户进行沟通,积极补救,为用户提供有效的保护措施,避免因此导致用户个人信息被滥用、盗用等问题。
最重要的是,公司应当从源头上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防范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案例2:某某医院披露病患病史案事实经过某某医院的一名医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开了一位患者的病历和病史,并附带了患者的真实姓名和疗效评价。
这一行为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议,患者因此感到极大的困扰和侵犯。
律师解读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规定,个人的健康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非法收集、使用他人的健康信息。
医院是患者病历和病史的管理者,应当严格遵守保密义务,确保患者个人信息的安全和隐私。
建议对于某某医院而言,首先需要及时清理涉及该患者的消息,删除泄露的病历和病史等个人信息。
同时,医院应当对医生进行严肃处理,并加强员工的法律法规教育与道德观念培训,提高对隐私保护的意识。
此外,医院还需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患者个人信息的保护,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案例3:某某公司擅自公开员工隐私案事实经过某某公司在进行裁员并解散部门的过程中,未采取保护员工隐私的措施。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隐私侵犯案例解读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隐私侵犯案例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13ff77c2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01.png)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隐私侵犯案例解读案例一:XX公司泄露个人信息案件事实经过某某先生在上个月收到了一封来自XX公司的电子邮件,邮件提醒某某先生他的个人信息可能已泄露。
邮件中提供了某某先生的姓名、地址、电话号码和电子邮件地址等个人信息,并详细描述了泄露事件的时间和原因。
某某先生对此感到非常担忧,担心个人信息的泄露会给他带来安全问题和经济损失。
律师解读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个人信息泄露是一种侵犯隐私的行为。
根据案件事实,XX公司未经某某先生同意,泄露了他的个人信息,导致某某先生个人信息的安全受到威胁。
根据法律规定,某某先生有权要求XX 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删除其个人信息,并赔偿某某先生因此遭受的损失。
建议某某先生可以采取以下行动: 1. 保留所有与XX公司相关的证据,包括电子邮件、短信等通信记录; 2. 尽快与律师联系,寻求法律援助; 3. 律师会帮助某某先生提起诉讼,要求XX公司履行法定义务,并获得合理的赔偿。
案例二:邻居私自安装摄像头案件事实经过某某夫妇每天都发现自己的邻居对他们的房屋进行监视。
他们发现一个摄像头安装在邻居的窗户上,指向某某夫妇的院子。
某某夫妇非常生气和担忧,觉得邻居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
律师解读根据我国《民法总则》第111条规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侵扰。
根据案件事实,邻居私自在自己房屋的窗户上安装摄像头,监视某某夫妇的活动,已经构成对某某夫妇的隐私权的侵犯。
某某夫妇有权要求邻居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因此造成的精神损害。
建议某某夫妇可以采取以下行动: 1. 拍摄或保存有关邻居安装摄像头的证据,包括照片或视频等; 2. 与律师联系,咨询相关法律问题; 3. 律师会帮助某某夫妇发送律师函,要求邻居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相应的精神损害。
案例三:XX医院泄露病人隐私案件事实经过某某女士在前段时间前往XX医院就诊,经过一系列检查后,被确诊为患有某种不治之症。
然而,几天后,某某女士收到了一封来自XX医院的信,告知她的病情已经泄露给其他患者。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个人信息泄露导致财产损失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个人信息泄露导致财产损失](https://img.taocdn.com/s3/m/8a840ee8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c3.png)
案例:个人信息泄露导致财产损失案例1:王某的银行卡被盗刷事实经过王某是一位年轻的职场白领,经常使用手机银行进行转账支付。
某天,王某突然发现自己的银行卡被盗刷了数万元。
他立即联系银行,得知是通过他的手机号码和身份证号码进行了验证后,才能成功转账。
王某认为这是个人信息泄露导致的盗刷,决定通过法律手段追回损失。
律师解读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个人信息主体有权要求控制个人信息的责任主体采取保护措施,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在本案中,王某的个人信息包括手机号码和身份证号码被他人获取并用于盗刷行为,银行作为责任主体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在未能尽到保护个人信息的义务的情况下,银行应承担赔偿责任。
建议1.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避免将个人信息泄露给不熟悉的网站和机构。
2.定期更换密码,并避免使用简单的密码,提高账户安全性。
3.一旦发现个人信息泄露导致财产损失,及时联系银行冻结账户,并向公安机关报案。
4.通过法律手段追回损失,包括向银行提起索赔诉讼、要求披露泄露个人信息的原因和责任等。
案例2:张某在社交平台遭到辱骂和恶意传播事实经过张某是一位网络红人,拥有众多粉丝。
最近,在一个社交平台上,有人恶意诋毁张某,发布了大量谣言和不实言论,并通过私信和评论恶意辱骂。
这些谣言和恶意言论导致张某的名誉受损,影响其商业合作。
张某决定采取法律行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律师解读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个人享有姓名权和名誉权,并对侵害姓名权和名誉权享有维权权利。
在本案中,虽然张某是公众人物,但其名誉权仍然受到保护。
发布谣言和恶意辱骂的行为已经构成了对张某名誉权的侵害,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建议1.及时收集证据,保存恶意言论的截图、留存相关评论等,为维权提供证据支持。
2.充分了解我国法律规定,掌握维权的合法途径和方法。
3.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制定维权方案,对侵权者提起诉讼或要求删除不实信息。
4.加强个人品牌建设,提升受众对自身可信度的认知,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保护隐私权相关案例解读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保护隐私权相关案例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dcf8502b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74.png)
案例:保护隐私权相关案例解读案例一:公司内部员工信息泄露事件事实经过:张某是某公司的高级工程师,他在辞职离职后,与新的雇主签订了保密协议。
不久后,新雇主披露了该公司的一些商业机密信息,包括客户数据库和项目文件。
该公司随后发现这些信息是由张某带走并泄露的。
律师解读:根据《劳动合同法》和《保密协议》,员工在离职后应继续保守公司的商业秘密。
张某违反了保密协议,将公司的商业机密信息泄露给新雇主,属于侵犯了公司的隐私权。
公司可以向法院起诉张某,要求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赔偿公司因此遭受的损失。
建议:雇主应加强对员工签署保密协议的管理,明确约定员工在离职后的义务和责任。
此外,公司也应加强对内部员工信息的保护措施,避免类似的泄露事件再次发生。
案例二:网络隐私被侵犯事件事实经过:张某的个人信息被某电商平台非法获取并用于非法广告推送。
张某在未同意的情况下,收到了大量与其兴趣爱好无关的广告信息,给其带来了严重的骚扰和不便。
律师解读: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电商平台应当明示收集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过被收集者同意。
如果电商平台未经同意擅自获取和使用个人信息,构成了对个人隐私的侵犯,个人可以向有关部门或法院投诉或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保护自己的隐私权,追究平台的侵权责任。
建议:个人在使用电商平台或其他网络服务时,应仔细阅读隐私政策和用户协议,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和合法使用。
若发现个人隐私被侵犯,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或律师寻求法律援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案例三:邻居窥探事件事实经过:李某发现自己的邻居,王某经常站在自家窗户外偷窥其家庭生活,并拍摄了一些照片。
李某感到非常的困扰和不安,担心自己的隐私受到侵犯。
律师解读:侵犯他人隐私是违反《民法总则》第111条的行为。
王某通过偷窥他人窗户并拍摄照片,破坏了李某的居家环境和个人隐私。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李某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王某停止侵害、赔偿损失,并要求删除和销毁拍摄到的照片。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隐私泄露与侵权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隐私泄露与侵权](https://img.taocdn.com/s3/m/7719681b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1b.png)
案例一:隐私泄露事实经过:某某是一家医院的患者,他在医院接受了一项隐私关系到其健康情况的治疗。
然而,不慎之下,医院的一名员工意外泄露了某某的病历信息给了其他人。
律师解读:根据国家有关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医院是应当保护患者的隐私信息的。
在上述案例中,医院的一名员工泄露了某某的病历信息,这已经构成了对某某隐私权的侵犯行为。
医院作为信息管理者,具有保护患者隐私信息的义务,员工在履行职责过程中的失误也应由医院承担一定的责任。
建议:某某可以根据隐私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向医院提出索赔要求,并要求医院赔偿因隐私泄露所产生的直接损失(如精神痛苦等)和间接损失(如因泄露导致的财产损失等)。
同时,某某还可以联系相关监管部门或者利用媒体曝光此事,以引起更多人关注和舆论压力。
还可以要求医院对泄露行为的员工进行相应处理和追责,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案例二:网络侵权事实经过:某某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员工,他在公司的内部论坛发表了一篇关于自己的工作经历的帖子。
然而,帖子中某些内容被其他员工恶意编辑,并传播扩散,对某某的名誉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律师解读: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作者享有对其作品的署名权和修改权,其他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对作品进行修改和传播。
根据上述案例,其他员工对某某发表的帖子进行恶意编辑,并进一步传播,已经侵犯了某某的网络署名权和修改权。
此外,这种传播行为还可能对某某的名誉造成损害,涉及到某某的人身权利。
建议:对于上述侵权行为,某某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联系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或相关负责人,要求其采取必要的措施查清事实,清除涉及侵权内容的帖子,并对侵权行为的员工进行相应处理。
其次,若公司未能积极应对侵权行为,某某可以向有关监管部门进行投诉或举报。
另外,某某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对侵权行为的相应责任人进行追责,并索赔因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名誉损失。
案例三:视频监控泄露事实经过:某某是一家公司的职员,在公司内部工作期间,他在办公室中的视频监控摄像头被非法黑客入侵并操作,某某的个人隐私被非法获取并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案例】五起个人信息泄露案件分析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2013年10月,“2000万开房信息”在网上泄露后,只有一个人“较了真”.
上海人王金龙下载了网上流传的文件包,结果发现,自己的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和开房时间等信息均在其中.
2013年底,王金龙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法院起诉了汉庭星空(上海)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汉庭酒店),他认为这些泄露的信息源自2012年底他入住了广州和深圳的两家汉庭酒店.
王金龙向法院提起了8项主张,包括要求汉庭酒店在自己和合作伙伴的服务器上删除开房信息,在各大搜索引擎中删除“2000万开房信息”的链接,赔偿经济损失15万元等.
2014年9月,法院作出判决,王金龙败诉.“原告只知道网上有铺天盖地的自己的信息,但不知道是谁明确泄露了这些信息.”曾介入此案的律师、上海市律协信息网络专业委员会主任商建刚告诉记者.
举证难是信息泄露维权者的普遍难题,“侵权诉讼需要原告证明因果关系,这个比较有难度.”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巍告诉记者.
除此之外,高额的维权成本与不成比例的精神损害赔偿,也造成维权者动力不足,甚至被专家认为“民事诉讼并非一条有效的维权途径”.
泄露者的唯一性
王金龙输在了哪?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得到的判决书显示,2012年12月3日,王金龙入住广州汉庭酒店的住宿登记单上,写明的到店时间是2012-12-
0312:16.12月5日,王金龙又入住了一家深圳市汉庭酒店,其住宿登记单上的到店时间为2012-12-0514:22.
法院审理认为,网上流传的“2000万开房信息”中的信息与酒店管理系统和个人会员管理系统对比可以发现,两者所涉及的王金龙的姓名、身份证号、性别、生日信息一致,但住址、手机号,尤其是开房(入住)时间不一致.
网上泄露信息中的开房时间为2012年12月6日02时18分45秒,这与上述汉庭酒店留存的王金龙到店时间不符.
王金龙认为这些信息属于汉庭酒店控制,存在更改的可能,但被法院认为这个“猜测性抗辩”没有证据支持.
浦东新区法院因此认为,王金龙被泄露的信息,其扩散渠道不具有单一性和唯一性,难以仅凭部分信息的一致判断网上流传的信息就是汉庭酒店留存的信息.
“本案中,原告提交了初步的证据,即他是通过汉庭酒店的官方订房系统入住,并且没有其他渠道泄露自己的信息,但因为与酒店提供的入住时间不完全一致而没有实现诉请.”商建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在个人信息保护诉讼中,败诉的不只王金龙.2014年2月3日,天津市民刘敏(化名)在“天猫”上购买了一张2月28日由天津至西安的天津航空公司机票.
但在2月27日,刘敏收到了一条航班取消的短信,拨打短信中的咨询电话后,刘敏觉得对方向其索要账号存在蹊跷,此后经过核实,航班并未取消.
此后,刘敏将天津航空和淘宝公司起诉到了天津市东丽区法院,认为只有两名被告知道其隐私信息,并险些造成自己被诈骗.要求对方赔礼道歉并赔偿2.9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得到的判决书显示,一审法院并未支持刘敏的请求.理由是刘敏没能提供证据证明两名被告泄露了其个人信息,且两名被告并不是掌握刘敏个人信息的唯一介体.
天津航空提交了一份中国民用航空局第214号令,指出其是通过
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计算机订座系统提供订票服务.
一审法院还认为,发送航班取消短信的人可能涉嫌诈骗犯罪,在公安机关立案侦破以前,法院不能确定是两名被告泄露了刘敏的个人信息.
2014年9月,深圳市民孟超(化名)在与深圳市公安局的行政诉讼
中终审败诉.
事情的缘由是2012年3月,孟超曾向深圳市110报警,称自己接
到了冒充燃气公司推销燃气警报器的诈骗电话,并发现了对方的地
址.110报警服务台接到报警后,将警情指派给西乡派出所.
二审判决书显示,派出所民警到现场后未发现异常情况,后将处警信息反馈给了110报警平台.
但半个月后,20多个人把孟超堵在公司,“恐吓威逼原告”,后来,孟超与对方签署了一份协议,并转账给对方6000元,“赔偿因其报警
给对方造成的损失”.
二审判决书显示,深圳市中级法院认为,孟超没有举证证明深圳市公安局存在泄漏其信息的行为,而深圳市公安局提交的《110接处警
情况登记表》、《出警经过》等证据材料相互印证,可证明深圳市公
安局110报警服务台受理姜涛报警及处置等均符合其工作规则.
“我国的民事诉讼法中没有引入隐私权保护案件中的举证责任倒置制度,所以仍然沿用‘谁主张谁举证’的制度,而且法院也没有明
确规定原告证据的证明力要达到什么水平.”上海市律协信息网络专
业委员会主任商建刚告诉记者.
“是否可以考虑在此类案件中,将举证责任倒置?被告需要证明
原告的个人信息不是其泄露的,如果证明不了,那么就需要承担责任.”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巍告诉记者.
维权成本与收益
“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通过民事诉讼维权效果有限.”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副研究员吕艳滨告诉记者.
2009年,其曾参与主持一项4城市调研.结果发现,在因个人信息泄露而导致被犯罪分子侵害的被调查者中,仅有4%左右的人进行过投诉或提起过诉讼.
这些人中,也仅有8.1%的人获得了救济或者达到了目的,其他或者因为处理个人信息的机构推诿、搪塞而不了了之,或者因为预料到无法通过投诉或诉讼获得救济而中途放弃.
四川省乐山市的一名小学职员李枚加2013年起诉了中国电信乐山分公司.起因是他购买了一张电信手机卡后,收到了电信发送的28条商业广告短信,李枚加认为这些“垃圾短信”侵害了他的隐私权、财产权、健康权.
2014年6月,案件在乐山市中院终审.侵犯隐私权的请求得到了法院的支持,即法院认为电信公司侵害了李枚加的个人生活宁静权、个人活动的自由权、私有领域不受侵犯权.
案件的“奇葩”之处在于,李枚加除了要求电信公司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停止侵害之外,还要求其赔偿1分钱.
这1分钱被“掰成两半”:0.5分是侵犯财产权赔偿,0.5分是精神损害赔偿.由于其财产权被侵犯的主张没有得到一审法院支持,李枚加上诉后只要求了0.5分的精神损害赔偿.然而,两审法院均只判决电信公司停止向其发送商业广告短信.
蒋娟(化名)也面临赔偿难题.2006年,她曾在北京市肛肠医院治疗,但在2012年,她发现网上有人出售含有她部分病历信息的光盘.在破案并删除了相关信息后,蒋娟开始与医院协商赔偿事宜.
蒋娟要求医院赔偿她10万元精神损失,以弥补其“哺乳期突然断奶、失眠、记忆力下降、脾气暴躁”,但医院方面认为自己只应承担一部分责任,提出赔偿1万元.
诉诸法庭后,2014年9月,终审法院判决北京市肛肠医院赔偿蒋娟1.2万元,并由蒋娟负担800元二审诉讼费.
“这类诉讼中,很多人认为打赢了官司也不一定能赔钱.”商建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原告是个人,被告则是企业,甚至是一些大企业,双方的诉讼能力不对等,甚至原告都请不起律师,导致大部分诉讼都是一些公益诉讼.”商建刚说.
“泄露一条信息,很难估量究竟给被泄漏者带来什么影响,造成赔偿标准的不确定.”吕艳滨说.
吕艳滨认为,加强个人信息保护,“还是应该加强执法,行政机关有能力调取一些证据.一些企业如果泄露了个人信息,哪怕构不成犯罪,也应该进行高额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