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
手足口病的应急预案(3篇)
手足口病的应急预案(3篇)手足口病的应急预案(通用3篇)手足口病的应急预案篇1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之一,主要感染对象五岁以下婴幼儿。
一年四季均可见到,以夏秋季较多。
可以通过玩具、食具、鼻咽分泌物、飞沫等多种途径传染,以出疹、发热为特征,临床为口腔内、手、足部等部位发生疱疹,潜伏期为3-8日。
为了预防手足口病,依据《中国传染病防治法》、结合本园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一、成立手足口病防治小组:张建伟(组长)、米秀龙、罗维让、罗维孝及各班班主任1、总负责:校长作为学校的疾病控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高度重视学校卫生工作2、总务主任:负责落实督查全校防治手足口病工作;督促值周老师指导全校教职工做好班级、园内环境、消毒工作,并指导教职工、学生科学地认识手足口病。
3、保健:严格认真做好晨检工作,并负责教职工、学生、家长防治手足口病知识的普及宣传,以及炊事员的消毒工作。
二、防治措施1、宣传教育①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防手足口病知识。
②开展防手足口病活动,教育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勤洗手。
③分发致家长的告知书,提高家长对手足口病的认识。
2、认真做好学校室内室外的环境卫生工作。
3、做好晨检工作,发现异常及时让家长带学生去医院检查治疗,并与学校保持沟通与联系;4、做好缺勤学生原因调查并做好结果记录,排除手足口病疫情。
5、做好室内通风,定期进行紫外线消毒。
6、做好日常用品、用具的卫生消毒。
7、个人防护:①全体工作人员要勤洗手。
②尽量减少外出。
③教职工如有发热、皮疹要暂停工作,及时到去医院检查治疗。
④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剪指甲、勤换衣服、勤洗手、多喝水。
三、情报告及处置(1)一旦发现疑似病例老师第一时间向校长报告;(2)老师立即对学生、发病学生班级进行隔离,(用餐、户外活动、游戏活动均到指定地方;(4)召开会议,思想上加强重视,每天正确掌握学生出勤人数,了解各班缺勤情况。
做好宣传工作,对家长、对学生、对全体教职工开展各种有关手足口病宣传,加强个人卫生习惯的指导。
手足口病应急预案演练方案
一、目的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发生与传播,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高幼儿园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特制定本预案演练方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幼儿园内发生手足口病疫情时的应急处置工作。
三、组织机构1. 领导小组:由园长担任组长,分管卫生保健的副园长担任副组长,各班级班主任、保健医生、后勤保障人员等为成员。
2. 应急小组:负责具体实施应急处置措施,由保健医生、班主任、保育员、后勤人员等组成。
四、应急响应流程1. 疫情发现与报告:- 教师在日常观察中发现疑似手足口病病例,应立即报告保健医生。
- 保健医生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进行初步判断,如确定为疑似病例,应立即报告园长及卫生行政部门。
2. 隔离与观察:- 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观察,避免与其他幼儿接触。
- 确诊病例应立即送至正规医院治疗,并通知家长。
3. 信息发布与沟通:- 通过幼儿园公告栏、家长微信群等方式,及时向家长通报疫情信息。
- 与卫生行政部门保持沟通,报告疫情进展。
4. 消毒与防护:- 对疑似病例所在班级进行彻底消毒,包括教室、宿舍、卫生间等。
- 加强个人防护,教师、保育员等接触病例的人员应佩戴口罩,做好手部卫生。
5. 健康教育:- 对全体师生进行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
- 提高师生的防护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五、演练内容1. 模拟疫情发现:教师发现一名幼儿出现疑似手足口病症状。
2. 应急处置:保健医生进行初步判断,应急小组启动应急预案,进行隔离、消毒、信息发布等工作。
3. 应急演练总结:演练结束后,领导小组组织应急小组进行总结,分析演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六、演练时间根据实际情况,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手足口病应急预案演练。
七、注意事项1. 演练前,应对参与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其熟悉应急处置流程。
2. 演练过程中,应确保师生的安全,避免造成伤害。
3. 演练结束后,应及时总结经验,完善应急预案。
通过本次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幼儿园应对手足口病疫情的能力,为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学校手足口病应急预案
学校手足口病应急预案学校手足口病应急预案1春夏季节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针对近阶段手足口病在社会上快速传播的现状,为提高我园预防和掌握手足口病的力量,减轻、消退手足口病的危害,保障全园小伴侣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平安,维护幼儿园正常的教学秩序,特制定并启动应急预案,贯彻执行“预防为先、分级掌握、分层管理、准时处置”的工作原则,力求务实、高效、科学、有序地预防和掌握手足口病扩散。
一、指导思想:快速、准时、乐观开展全园防控手足口病紧急状况的处置工作,有效、切实维护幼儿生命平安和训练稳定。
二、目标任务1、宣扬和普及手足口病的防治学问,提高广阔师生员工及幼儿家长的自我爱护意识。
2、完善手足口病报告网络,做到早发觉、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准时实行措施,确保手足口病不在本园扩散。
4、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动员全园各线人员集中整治环境卫生,消退发病诱因和隐患。
5、仔细落实晨午检制度。
每日进行晨午检,一旦发觉发热、皮疹患儿,马上通知家长将孩子送往医院诊治,准时对患儿所在班级所用桌椅及其它物品进行彻底消毒,发觉扩散马上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掌握中心。
三、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宣扬普及手足口病防治学问,提高全体教职工的防护意识,加强日常监测,发觉病例准时实行有效的预防与掌握措施,快速切断传播途径,掌握疫情的传播和扩散。
2、规范管理、统一领导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传染病突发大事的预防、疫情报告、掌握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
幼儿园成立预防手足口病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幼儿园对该病的防治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增加应急处理力量。
根据“四早”要求,保证早发觉、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连接,一旦发觉疫情,快速反应,准时精确处置。
四、详细举措1、成立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2、做好宣扬训练工作组织全园教职员工的专题培训,向家长下发《紧急行动起来,预防手口足病》等宣扬材料,并通过幼儿园宣扬栏、家长会等途径向家长讲解了手足口病的发病症状、预防措施、传播途径、病儿的护理等方面的学问,让家长全面了解病理学问,家园协作做好预防工作。
2024年手足口病应急预案范本
2024年手足口病应急预案范本[____年手足口病应急预案范本]一、背景介绍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溃疡和手足皮疹。
近年来,手足口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明显的流行趋势,给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威胁。
为了做好对____年手足口病的应急工作,制定本预案,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应急预案目标1. 构建健全的疫情监测预警系统,及时掌握疫情动态;2. 加强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切断病毒传播链;3. 提高医疗救治能力,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治疗;4.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和能力;5. 加强医疗机构和社区防控能力建设,做好医疗废物处置工作。
三、组织机构1. 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和监督应急工作;2. 指挥部:负责具体指挥、协调和组织实施各项工作;3. 专家组:负责技术指导和决策支持;4. 工作组:负责具体的应急工作;5. 物资保障组:负责统筹物资采购和储备保障工作。
四、应急预案内容1. 疫情监测与预警(1)建立健全疫情监测和信息报告制度;(2)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踪病例来源和传播途径;(3)加强传染病监测网络建设,提高疫情报告的时效性和准确性;(4)组织定期疫情分析会议,及时研究分析疫情形势,做出相应调整。
2. 医疗救治(1)提高医疗机构对手足口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2)完善病人的医疗救治方案,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治疗;(3)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其防护意识和操作技能;(4)加强对重症患者的重症监护和救治,确保其生命安全。
3. 防控措施(1)加强社区和学校的防控工作,做好人员登记、体温监测和消毒工作;(2)对病例进行隔离和流行病学调查,切断传播链;(3)加强对病毒污染物的处置工作,确保环境的清洁和卫生;(4)加强对公共场所的消毒工作,减少病毒的传播风险;(5)加强对食品和水源的监测,确保食品安全。
4. 宣传教育(1)加强对手足口病预防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2)通过各类媒体进行宣传,教育公众如何正确防控手足口病;(3)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儿童的个人卫生意识和生活习惯;(4)加强幼儿园和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保障师生的健康安全。
幼儿园发生手足口病应急处置预案
一、目的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在幼儿园的传播,保障幼儿身心健康,维护幼儿园正常的教学秩序,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幼儿园内发生手足口病疫情时的应急处置工作。
三、疫情报告1. 发现疑似病例时,班主任应立即向保健医生报告,保健医生应在30分钟内向园长报告。
2. 园长接到报告后,应在1小时内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3. 疫情报告应包括病例的基本信息、发病时间、症状表现、接触史等。
四、应急处置1. 疫情调查(1)对疑似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其活动范围、接触史等。
(2)对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发现疑似病例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 隔离治疗(1)将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隔离治疗,避免交叉感染。
(2)隔离治疗期间,提供必要的医疗和生活保障。
3. 环境消毒(1)对幼儿园内可能存在病毒的场所进行彻底消毒,包括教室、宿舍、食堂、卫生间等。
(2)对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的空气进行消毒。
(3)对玩具、餐具、床上用品等进行清洗消毒。
4. 信息发布(1)及时向家长、教职工通报疫情信息,加强防控意识。
(2)通过园内公告、家长微信群等渠道发布疫情动态。
5. 预防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家长、教职工和幼儿对手足口病的认识。
(2)开展卫生习惯教育,教育幼儿勤洗手、不随地吐痰、不共用物品。
(3)加强晨检和午检,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隔离。
(4)加强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五、应急物资储备1. 隔离病床、隔离衣、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
2. 消毒剂、消毒工具、消毒指示卡等消毒用品。
3. 疫情监测设备、体温计等。
六、应急培训1. 对全体教职工进行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提高防控能力。
2. 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七、总结评估1. 疫情结束后,对应急处置工作进行总结评估,分析原因,改进措施。
2. 根据评估结果,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八、附则1. 本预案由幼儿园疫情防控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2.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手足口病应急处置预案
一、预案背景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
该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在校园内的传播,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应急处置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及时发现和报告手足口病疫情,确保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2. 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降低手足口病的传播风险。
3. 保障师生身体健康,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三、组织机构与职责1. 成立手足口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应急处置工作。
2. 设立应急处置小组,具体负责以下工作:(1)疫情监测与报告;(2)病例调查与隔离;(3)消毒防疫;(4)健康教育;(5)应急物资保障。
四、应急处置流程1. 疫情监测与报告(1)学校卫生室负责每日对师生进行晨检,发现疑似病例及时上报。
(2)师生发现手足口病症状,应及时向学校卫生室报告。
(3)学校卫生室接到报告后,立即向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报告。
2. 病例调查与隔离(1)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对病例进行调查,核实病情。
(2)确诊为手足口病的病例,应立即隔离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3)密切接触者进行居家观察,如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
3. 消毒防疫(1)对病例所在班级、宿舍、食堂等场所进行彻底消毒。
(2)加强学校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定期进行消毒。
(3)做好废弃口罩、手套等医疗废弃物的收集、处理工作。
4. 健康教育(1)通过学校广播、宣传栏、班会等形式,广泛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2)加强对师生及家长的健康教育,提高防控意识。
(3)开展卫生知识培训,提高师生的卫生习惯。
5. 应急物资保障(1)储备足够的消毒液、口罩、手套等应急物资。
(2)确保应急物资的供应,满足应急处置需求。
五、应急处置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确保应急处置工作高效有序。
2. 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师生及家长的防控意识。
3. 加强与上级卫生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手足口病疫情应急处置最新实战指南(专业)
手足口病疫情应急处置最新实战指南(专业)手足口病疫情应急处置最新实战指南(专业完整版)1. 手足口病概述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简称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常见于儿童。
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口腔溃疡、手、足和臀部皮疹。
该病传播速度快,易于在幼儿园、托儿所等集体场所暴发。
我国将其纳入法定丙类传染病管理。
2. 病原学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EV71、Cox A16等血清型引起,其中以EV71感染最为严重。
病毒通过粪便、口腔分泌物、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3. 疫情监测与报告3.1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手足口病的监测,发现疑似病例应及时报告。
3.2 医疗机构应提高手足口病诊断能力,确保病例诊断准确。
3.3 当一个地区10天内手足口病病例数超过历年同期平均水平50%,或者出现死亡、重症病例等,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4. 应急处置4.1 疫情调查与控制4.1.1 组织专业人员对疫情进行调查,了解病例分布、传播途径、风险因素等。
4.1.2 对病例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病毒传播。
4.1.3 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观察,必要时采取隔离措施。
4.2 卫生消毒4.2.1 对病例所在场所进行彻底消毒,包括教室、宿舍、食堂等。
4.2.2 加强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3 宣传教育4.3.1 加强公众对手足口病的认识,提高防病意识。
4.3.2 推广正确的手卫生、呼吸道卫生等预防措施。
4.4 疫苗接种4.4.1 推荐使用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4.4.2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疫苗接种策略。
5. 疫情后期处置5.1 持续关注疫情动态,及时调整防控策略。
5.2 对病例进行随访,了解康复情况。
5.3 对疫情进行总结,完善应急预案。
6. 法律责任6.1 违反本指南规定的,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6.2 恶意传播手足口病疫情,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手足口病应急演练预案
一、目的为提高幼儿园对手足口病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在发生手足口病疫情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防控措施,保障师幼健康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园发生手足口病疫情时的应急处置工作。
三、组织机构1. 成立手足口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由园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园长担任副组长,各班班主任、保健医生、后勤保障人员等担任成员。
2. 确立应急处置小组成员职责,明确各成员在应急处置过程中的任务和责任。
四、应急处置流程1. 信息报告(1)发现疑似病例:教师发现幼儿出现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疱疹等症状时,应立即向保健医生报告。
(2)保健医生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对疑似病例进行初步诊断,并立即上报园长。
2. 应急响应(1)园长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处置小组成员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处置方案。
(2)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观察,并通知家长带幼儿到正规医院就诊。
3. 流行病学调查(1)保健医生负责对疑似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包括病史询问、密切接触者追踪等。
(2)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健康监测,发现异常情况立即上报。
4. 隔离措施(1)对疑似病例隔离观察期间,禁止其参加集体活动,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2)对确诊病例进行隔离治疗,直至痊愈。
5. 环境消毒(1)对疑似病例所在班级、活动室、卫生间等场所进行彻底消毒。
(2)对幼儿园公共区域、餐具、玩具等进行定期消毒。
6. 信息发布(1)及时向家长、教职工通报疫情信息,消除恐慌情绪。
(2)按照上级要求,向上级卫生部门报告疫情。
7. 疫情解除(1)确诊病例治愈后,经保健医生评估,符合出院标准。
(2)对幼儿园进行全面消毒,确保环境安全。
(3)经上级卫生部门批准,宣布疫情解除。
五、应急处置保障措施1. 人员保障:确保应急处置小组成员在接到通知后迅速到位,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2. 物资保障:储备足够的消毒剂、防护用品、隔离设施等物资。
3. 技术保障:加强对手足口病防控知识的培训,提高教职工的防控能力。
手足口病处置应急演练方案
一、演练目的为了提高幼儿园对手足口病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幼儿的健康安全,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与流行,特制定本演练方案。
二、演练背景某幼儿园在正常教学活动中,发现一名幼儿出现疑似手足口病症状,经初步判断,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三、演练组织1. 演练领导小组:由园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园长担任副组长,保健员、班主任、保育员、食堂管理员等担任成员。
2. 演练时间: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3. 演练地点:幼儿园内。
四、演练流程1. 发现疑似病例- 班级教师发现幼儿出现发热、口腔溃疡、手足疱疹等症状。
- 立即通知保健员。
2. 初步判断- 保健员对疑似病例进行初步检查,包括体温、口腔、手足等部位。
- 如初步判断为手足口病疑似病例,立即通知班主任。
3. 隔离与观察- 班主任协助保健员将疑似病例带至临时隔离室。
- 对疑似病例进行体温监测和症状观察。
4. 上报与通知- 保健员向园长报告情况,园长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 向家长告知幼儿病情,建议家长带幼儿前往医院就诊。
- 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疫情。
5. 隔离与消毒- 对疑似病例所在班级进行隔离,禁止幼儿进入。
- 对班级、公共区域进行彻底消毒,包括地面、桌椅、玩具、门把手等。
6. 健康教育- 通过班会、家长会等形式,开展手足口病健康教育。
- 教师向家长普及手足口病的预防知识。
7. 演练总结- 演练结束后,领导小组召开总结会议,分析演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五、演练要求1. 参与人员:全体教职工、家长。
2. 物资准备:体温计、消毒液、隔离室、防护用品等。
3. 注意事项:- 确保演练过程安全、有序。
- 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保护幼儿隐私。
- 演练结束后,及时总结经验,完善应急预案。
六、预期效果通过本次演练,提高幼儿园对手足口病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幼儿的健康安全,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与流行。
手足口病疫情最新应急处理方案实施细则(专业)
手足口病疫情最新应急处理方案实施细则(专业)手足口病疫情最新应急处理方案实施细则(专业完整版)简介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由肠道病毒引起。
随着手足口病疫情的不断发展,制定最新的应急处理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手足口病疫情最新的应急处理方案实施细则,以帮助相关部门和个人有效应对手足口病疫情。
应急处理方案1. 疫情监测与报告- 加强对手足口病的监测和报告,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 监测对象包括儿童保育机构、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并加强对疫情高发地区的监测。
- 对发现的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要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2. 病例诊治与隔离- 确诊病例应及时转诊至指定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 对病例进行有效的隔离,减少病毒传播。
- 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观察和隔离,防止病毒扩散。
3. 健康教育与宣传- 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提高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 向学校、幼儿园等机构提供相关宣传材料,加强学生和家长的健康教育。
- 通过媒体渠道发布手足口病疫情信息和防控知识,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能力。
4. 环境卫生与消毒- 加强对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清洁和消毒。
- 对疫情高发地区的学校、幼儿园等场所,要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工作。
- 鼓励个人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惯,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
5. 疫苗接种与预防- 积极推进手足口病疫苗的研发和应用。
- 鼓励相关人群接种手足口病疫苗,提高群体免疫水平。
- 加强对幼儿园、学校等机构的疫苗接种管理,确保接种覆盖率。
6. 国际合作与信息交流-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手足口病疫情。
- 及时分享手足口病疫情信息和防控经验,提高全球防控能力。
- 加强国际旅行者的健康检测和监管,防止疫情跨境传播。
结论本文介绍了手足口病疫情最新的应急处理方案实施细则。
通过加强疫情监测与报告、病例诊治与隔离、健康教育与宣传、环境卫生与消毒、疫苗接种与预防、国际合作与信息交流等措施,我们能够更有效地应对手足口病疫情,保障公众健康安全。
2024手足口病应急预案
2024手足口病应急预案____年手足口病应急预案一、前期准备工作1. 组织指挥体系的建立建立由卫生部门、教育部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相关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统筹应对手足口病疫情的工作。
同时,建立由各级政府卫生部门、疾控中心、医疗机构等组成的指挥部,负责指导、调度和协调各方力量进行应对。
2. 人员培训和宣传教育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培训,包括病因、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手足口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3. 疫情监测和预警机制的建立建立手足口病疫情监测和预警系统,加强对疫情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供准确的疫情情报。
4. 物资储备和医疗救治能力提升加强对相关防控物资的储备,确保及时供应。
同时,提升医疗机构的救治能力,培训医务人员掌握手足口病的救治技术和方法。
二、应急响应阶段1. 疫情快速反应一旦发现手足口病疫情的蔓延趋势,相关部门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组织人员到现场进行疫情调查和流行病学调查。
2. 疫情控制和隔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手足口病疫情的传播,对疫情高发地区进行封控和隔离。
同时,加强对患者和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和隔离,防止疫情扩散。
3. 市场监管和环境卫生治理加强对食品市场和托幼机构的监管,提高食品安全和环境卫生水平,防止通过食物和环境传播手足口病的风险。
4. 救治和康复服务加强对患者的救治和护理工作,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同时,关注患者的康复和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康复服务。
5. 情报掌握与共享建立健全的信息收集和共享机制,及时了解疫情动态,提供准确的疫情情报,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后期防控工作1. 疫苗研发和推广加强对手足口病疫苗的研发和推广工作,提高疫苗接种率,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生率和传播风险。
2. 预防知识宣传开展广泛的手足口病预防宣传工作,向公众传播预防与控制手足口病的知识,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3. 长效机制建设总结经验,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各环节的协同配合,建立健全长效防控机制,提高对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应对能力。
医院手足口病应急处理预案
医院手足口病应急处理预案为了科学有效的预防、控制手足口病疫情,最大限度地减少手足口病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制订本预案。
本预案所称的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传染性较强,多发生于婴幼儿。
它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
一、应急处理组织与职责1、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职责:负责全院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指挥部署和监督各项防治工作的落实。
2、信息组组长:副组长:成员:职责:负责搜集防治手足口病最新动态信息和各级各类文件并及时传达落实,保证政令畅通,联系及时,建立工作台帐,完善各项资料综合及归档。
3、防疫防护组组长:副组长:成员:职责:负责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报告;制定落实医护人员防护措施和传染病人、疑似病人、病源携带者及密切接触者消毒隔离措施;组织相关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培训;开展防治手足口病宣传教育。
4、医疗救护专家组组长:副组长:专家组:职责:负责制定防治手足口病方案和完善各项诊疗措施,医护人员防治知识、技能培训,医护人员安排调度,院内救治会诊及紧急出诊等。
5、后勤保障组组长:副组长:组员:职责:负责防治手足口病的各类物质的及时供应与储备,抓好医院内卫生及污水、污物的处置工作,做好公共场所空气消毒工作,保证一线医务人员的生活物质供应。
二、应急处理工作原则发现手足口病疫情后,各有关部门应做出应急反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急处置和疫情报告,发现手足口病流行或(和)重症病例时应立即报告(正常上班时间报传染病管理科和医务科,非正常上班时间报总值班),相关部门接到电话后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及时上报,不得出现失误。
传染病管理科、医务科、护理部切实履行职责,认真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及时组织院内救治会诊和监督各项防控工作落实,并与疾控部门保持联络与信息沟通。
手足口病疫情应急处置最新实战指南(专业)
手足口病疫情应急处置最新实战指南(专业)手足口病疫情应急处置最新实战指南(专业完整版)1. 简介本指南旨在提供手足口病疫情应急处置的最新实战指导,以帮助相关机构和个人有效应对手足口病疫情的爆发和扩散。
2. 应急处置策略2.1 早期预警系统建立健全的早期预警系统,包括:- 监测手足口病疫情的报告和数据收集;- 快速识别和确认疫情爆发的地点和范围;- 提供准确的疫情信息发布和通报机制。
2.2 疫情爆发应对一旦发现手足口病疫情爆发,应采取以下措施:- 立即启动紧急响应机制,组织相关人员和资源,展开应急处置工作;- 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制定并执行紧急防控措施,包括隔离病患、消毒、宣传教育等;- 加强医疗救治能力,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应对疫情。
2.3 疫情扩散控制为了有效控制手足口病疫情的扩散,应采取以下措施:- 强化卫生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手足口病的认知和防护意识;- 加强个人卫生惯的培养,如勤洗手、保持清洁等;- 加强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等集体场所的卫生管理;- 提供及时的疫情信息发布和宣传,引导公众正确对待疫情。
2.4 恢复与重建当手足口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应进行恢复与重建工作,包括:- 健全疫情应急处置的评估和反馈机制,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 加强社区和机构的卫生管理,预防疫情再次爆发;- 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援助,帮助的个人和家庭恢复正常生活。
3. 应急处置配套措施为了确保手足口病疫情应急处置工作的有效实施,还需要采取以下配套措施:- 指定专门负责手足口病疫情应急处置的机构和人员,并明确其职责和权限;-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形成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的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确保疫情信息的及时准确传递;- 加强应急物资的储备和调配,确保所需物资的供应和分发;- 加强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4. 结论本指南提供了手足口病疫情应急处置的最新实战指导,旨在帮助相关机构和个人有效应对手足口病疫情的爆发和扩散。
疾控中心手足口病应急处置预案
一、指导思想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保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二、组织机构1. 成立学校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学校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2. 设立学校手足口病防控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防控措施。
三、工作目标1. 普及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提高师生及家长的防控意识。
2. 建立健全手足口病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 加强校园环境卫生管理,减少手足口病的发生和传播。
四、预防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1)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家长会等形式,广泛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2)组织师生及家长参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
2. 加强校园环境卫生管理(1)保持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的通风、清洁。
(2)定期对校园环境进行消毒。
3. 加强晨检、午检(1)对师生进行每日晨检、午检,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隔离观察。
(2)对因病缺勤的师生进行追踪调查。
4. 加强病例管理(1)对确诊的手足口病病例,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隔离治疗。
(2)密切观察同班同学,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隔离观察。
5. 加强物资储备(1)储备足够的消毒剂、防护用品等防控物资。
(2)确保防控物资的供应。
五、应急处理1. 病例报告(1)发现疑似病例,立即报告学校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2)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向卫生部门报告。
2. 隔离治疗(1)对确诊的手足口病病例,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隔离治疗。
(2)密切观察同班同学,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隔离观察。
3. 临时停课(1)根据疫情发展情况,经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可对疑似病例较多的班级或学校实施临时停课。
(2)停课期间,学校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师生及家长做好个人防护。
4. 环境消毒(1)对疑似病例所在班级、宿舍、食堂等场所进行彻底消毒。
(2)加强校园环境卫生管理,减少手足口病的发生和传播。
六、总结与评估1. 定期对防控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防控措施。
医院手足口病救治应急预案
医院手足口病救治应急预案一、背景和目的手足口病作为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影响儿童。
其病情轻重不一,但在一些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并发症,例如脑炎、肺水肿等。
为了提高医院对手足口病患者的救治能力,我们制定了这份手足口病救治应急预案。
本预案旨在规范医院对手足口病患者的救治工作,从病人的接诊、筛查、初步诊断,到病情监测、治疗方案制定和并发症预防,其中包括必要的人员分配、资金调配和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应急措施1.加强卫生宣传:加强对手足口病的宣传教育,宣传手卫生、保持环境卫生等预防措施,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和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度。
2.建立手足口病患者登记系统:医院应建立手足口病患者的登记系统,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和治疗过程等。
这有助于医院及时了解病情,制定合理的救治方案,并做好与疾控部门的报告和统计工作。
3.优化资源分配:根据手足口病疫情的严重程度,合理调配医疗救治资源,确保手足口病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4.划定隔离区域:对于手足口病患者,医院应划定专门的隔离区域,并加强区域的消毒工作,以防止疾病传播。
5.确保病人的基本需求:医院应确保手足口病患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如食品、饮水和生活用品等,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6.加强医疗队伍培训:医院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手足口病识别和应对的能力,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科学的救治。
7.完善传染病防控系统:医院应对手足口病的传染防控工作进行持续改进,建立完善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消毒、空气传播控制等。
8.多学科合作:医院应建立多学科合作机制,如感染科、儿科、急诊科等部门的协同工作,以提高手足口病患者的救治效果。
三、预案执行流程1.患者接诊和初步筛查: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症状,快速判断是否为手足口病,并将其移送至隔离区域。
2.病情评估和治疗方案制定:医务人员应对手足口病患者进行详细的病情评估,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3.病情监测和并发症预防:医院应密切监测手足口病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识别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1-疾控手足口病应急处置方案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手足口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为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提高防控水平和应对能力,确保在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多、病例呈聚集性分布、重症病例比例较大或出现死亡病例时,能够及时、迅速、高效、有序的采取各项防控措施,控制疫情的传播、蔓延,保障广大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湖北省手足口病防治技术方案(试行)》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技术方案。
1、工作原则依法防控,科学应对;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群防群控,分工负责。
2、组织领导2.1成立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负责辖区内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
2.2、由相关专业专家组成专家组,负责辖区内手足口病防控技术指导,具体承担疫情分析,监测结果的认定,急危重患者的流调、疫点消毒指导和咨询。
2.3、建立流行病学、消杀、健康教育、检验等人员组成的应急工作队,随时听候县手足口病防控领导小组的调遣,完成应急防控任务。
3、应急处理准备3.1制定和完善相关应急技术方案相关业务科室按照国家、省有关技术要求,制定手足口病疫情防控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并结合工作实际,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3.2技术培训制定技术培训方案,认真组织开展中心内部、基层疾控机构、医疗单位、监测点卫生技术人员手足口病防控技术培训,提高防控工作水平。
3.3模拟演练结合实际,制订方案,认真组织模拟演练。
演练工作要融锻炼队伍、规范程序、确立标准、宣传教育于一体,增强应急能力,全面带动防控水平的提高。
3.4物资储备保证必需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条件,储备必要的应急预防性药物,准备相当数量的检测试剂、消毒器械、防护设备等,配备交通、通讯工具。
3.5督导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加强对医疗机构门、急诊和感染性疾病科指导和管理,督促医疗机构设立发热门诊、落实预检分诊、转诊、隔离、消毒、医疗废物处理等制度。
突发手足口病应急演练方案
一、背景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中。
为了提高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单位的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师生健康安全,特制定本应急演练方案。
二、演练目的1. 提高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单位对突发手足口病疫情的应急处置能力。
2. 熟悉应急处置流程,明确各部门职责。
3. 加强与卫生部门的沟通协作,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三、演练内容1. 疫情发现与报告:模拟一名幼儿在园内出现手足口病症状,班主任老师发现后立即报告保健医生。
2. 初步诊断与隔离:保健医生对疑似病例进行初步诊断,并告知家长带幼儿去正规医院就诊。
同时,将疑似病例带到临时隔离室进行观察。
3. 疫情上报:学校立即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疫情,并按照要求填写疫情报告表。
4. 环境消毒:学校卫生部门对疑似病例所在班级、卫生间、食堂等场所进行彻底消毒。
5. 健康教育: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形式,加强对师生手足口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
6. 病例追踪:学校对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进行健康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隔离措施。
7. 心理疏导:对疑似病例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其恐慌和焦虑情绪。
四、参演人员1. 演练组织领导:由学校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 参演人员:保健医生、班主任、卫生部门工作人员、疾控中心人员等。
五、演练步骤1. 准备阶段:成立演练筹备小组,制定演练方案,明确各部门职责,组织参演人员进行培训。
2. 实施阶段:按照演练方案进行模拟演练,各部门协同配合,确保演练顺利进行。
3. 总结阶段:对演练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六、注意事项1.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演练活动有序进行。
2. 明确职责分工:各部门负责人要明确自身职责,确保演练任务顺利完成。
3. 加强沟通协作:各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协作,形成合力。
4. 做好安全保障:确保参演人员的人身安全。
七、预期效果通过本次演练,提高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单位对突发手足口病疫情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师生健康安全。
幼儿园预防手足口病应急处置预案
幼儿园预防手足口病应急处置预案一、背景介绍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引起。
该病在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易于在学校、幼儿园等集体环境中传播。
为了保障幼儿的健康安全,减少手足口病的发病和传播风险,幼儿园制定了预防手足口病的应急处置预案。
二、预防手足口病的基本要求1. 严格要求教职工和家长遵守幼儿卫生规范,加强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
2. 提倡幼儿定期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 加强教室、活动场所的通风和环境卫生管理,定期对教室进行消毒。
4. 提高教职工和幼儿对手足口病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5. 严禁患有手足口病的幼儿入园,确保病情稳定后再返园。
三、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1. 教育家长和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不随地吐痰、避免接触污染物等。
2. 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保证食物的新鲜和卫生,避免食物交叉污染。
3. 定期对教室、活动场所和公共设施进行消毒,特别是对各类常用器具、公共区域、玩具等进行定期杀菌消毒。
4. 配备专业护理人员,定期检查并教育幼儿正确洗手、咳嗽礼仪等个人卫生习惯。
5. 随时关注幼儿的健康状况,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家长,确保病情得到及时控制。
四、手足口病应急处置预案1. 发现病例的早期处理幼儿出现手足口病症状时,应立即将其隔离,及时通知家长加强对幼儿的密切观察,指导家长到相关医疗机构就诊,并将相关情况向园方报告。
2. 病例的登记和报告及时登记和报告发现的手足口病病例,包括患者个人信息、发病时间、症状等相关情况。
3. 患儿同园幼儿的疫情管控对发现手足口病病例的幼儿园,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将患儿隔离,不得继续参加幼儿园的集体活动,直到病情稳定。
4. 幼儿园的消毒措施在发现手足口病病例后,应立即进行卫生消毒,对教室、活动场所、公共设施等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
5. 宣传教育和家长沟通对幼儿家长进行手足口病的宣传教育,提醒家长并动员他们一旦发现幼儿出现疑似手足口病的症状,立即就医并向幼儿园报告。
手足口病应急处置预案方案及流程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和流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应急处置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托幼机构、医疗机构及社区等发生手足口病疫情时的应急处置。
三、组织领导成立手足口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指挥应急处置工作。
组长:XXX副组长:XXX成员:XXX、XXX、XXX等四、应急处置流程1.疫情报告(1)发现疑似病例时,立即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在2小时内上报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病例调查(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开展病例调查,了解病例的基本情况、流行病学史、接触史等。
(2)对疑似病例进行采样检测,确认病例。
3.疫情处置(1)隔离治疗:对确诊病例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2)密切接触者管理: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
(3)消毒灭源:对病例所在单位、居住地、交通工具等进行消毒灭源。
(4)健康教育: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防护意识。
(1)建立疫情监测网络,实时掌握疫情动态。
(2)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疫情原因。
(3)对疫情高发地区进行重点监测。
5.信息发布(1)根据疫情发展情况,及时发布疫情信息。
(2)对公众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消除恐慌。
(3)定期向社会公布疫情信息。
五、应急处置措施1.加强病例监测(1)各级各类学校、托幼机构、医疗机构要加强对手足口病病例的监测,及时发现、报告病例。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疫情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2.加强预防措施(1)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防护意识。
(2)加强卫生管理,保持环境卫生。
(3)加强食品、饮用水监管,确保食品安全。
(4)加强病例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3.加强疫苗研发和接种(1)加快手足口病疫苗研发进程。
(2)积极开展手足口病疫苗接种工作,提高人群免疫力。
4.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1)积极参与国际手足口病防控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足口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1 总则1.1 背景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如无心、脑、肺等重要器官合并症,一般无生命危险。
该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般4-7月是高发季节。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型别复杂、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极易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较大。
1.2 编制目的为进一步规范我市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及时、快速、有效地应对手足口病疫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XX手足口病应急预案》等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2 分级标准根据手足口病疫情的发生地点、病型、例数、流行范围和危害程度,将手足口病疫情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2.1特别重大手足口病疫情(Ⅰ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为特别重大疫情(Ⅰ级):(1)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2)在全市范围内,1周内发生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20起或以上。
(3)在全市范围内,1周内发生手足口病死亡病例10例或以上。
2.2重大手足口病疫情(Ⅱ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为重大疫情(Ⅱ级):(1)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2)在全市范围内,1周内发生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10起或以上。
(3)在全市范围内,1周内发生手足口病死亡病例5例或以上。
2.3较大手足口病疫情(Ⅲ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为较大疫情(Ⅲ级):(1)在全市范围内,1周内发生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3起或以上。
(2)在全市范围内,1周内发生手足口病死亡病例2例或以上。
2.4 一般手足口病疫情(Ⅳ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为一般疫情(Ⅳ级):(1)在全市范围内,1周内发生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3起以下。
(2)在全市范围内,1周内发生手足口病死亡病例1例。
3应急响应当辖区内手足口病疫情达到本预案中规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时,凡发生手足口病暴发流行,死亡病例和聚集性病例时,根据本方案规定的级别进行分级应急响应。
4先期处置XX疾控中心接到手足口病重症/死亡病例、手足口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报告后,应立即组织卫生防病人员赶赴现场,进行先期现场处置,掌握第一手资料。
同时上报XX 疾控中心和XX卫生局。
(1)初步核实诊断,证实是否发现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明显增多、病例呈聚集性分布,重症病例比例较大或出现死亡病例时,询问病人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情况,并了解当地历史疫情和基本情况(自然、社会等)等背景资料,初步制定调查处理方案。
(2)收集疫情资料,并简单分析,以估计此次疫情可能的严重程度,根据疫情的严重程度以确定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3)成立调查处理小组,成员应包括流行病学、检验、消杀等人员。
准备调查的设备、工具等,包括现场和实验室设备,办公场所和车辆等。
(4)准备好各种调查表格、采样用品、消杀药械等,如漂白粉、漂精片等。
5 监测、报告与预测5.1疫情动态监测XX疾控中心可根据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及防治工作需要,科学设置手足口病的监测点医院,选择辖区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儿科或儿童医院进行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并按疫情发生发展需要适时调整监测点的设置。
用于病毒核酸检测及分离的标本采集尽可能在发病的初期、急性期或患者入院的当天进行,同时在感染的急性期和恢复期采集用于抗体检测的双份血清(相隔2~4周)。
标本采集时应填写手足口病例标本采集登记表。
在重点地区和高发季节,要加大对手足口病的监测力度和重症病例的主动搜索工作。
5.2信息报告各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的“诊断标准”进行病例的诊断。
发现手足口病患者时,要按照《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要求,在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报告病例分“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两类,如为实验室诊断病例,则应在报告卡片“实验室检测结果”栏内选择相应肠道病毒的具体型别,在“重症患者”一栏选择“是、否”为重症患者,如有临床诊断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确诊的,需及时订正为“实验室诊断病例”局部地区发生手足口病流行或暴发,疫情达到本预案中规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时,要按照有关规定,在2小时内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
5.3趋势分析与预测市疾控中心根据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手足口病监测等有关信息,分析手足口病疫情的发生发展趋势、特点及对公众身心健康的危害程度等,并在XX卫生局领导下,适时提出疫情预警报告,成立手足口病防控临时指挥部决定启动、变更和终止应急响应。
6 现场应急处置6.1现场流行病学调查6.1.1核实疫情首先了解诊断是否明确,是否可靠。
若诊断明确、可靠,则可明确疫情性质;否则需要进行初步调查来核实,与参与诊治的临床医生进行访谈,了解就诊的病人情况,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资料,必要时亲自对现症病例进行体格检查和采样检测,并询问其发病经过、诊治过程、有关的流行病学史、疾病传播以及危险因子等问题。
最后,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疫情做出初步判断。
6.1.2病例搜索与报告开展病例调查的同时对疫情发生地各医疗机构开展病例主动搜索。
在搜索病例时可以使用敏感性高的病例定义,尽量不漏掉病例。
一方面要加强已有的监测系统,提高发现病例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主动监测系统,如社区调查、接触者追踪等。
病例搜索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发现所有的病例,对搜索到的病例要进行登记,并按要求进行报告。
6.1.3个案调查对发现并核实后的每个病例都应及时地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完整地逐项地填写个案调查表。
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验结果以及流行病学特点,了解手足口病发病及疫源地现况,以便控制疫情蔓延,积累资料,作为当地流行病学分析的基础。
6.1.4专题调查根据疫点范围内病人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群分布特点,把从现场获得的资料加以对比,综合分析暴发的影响因素和初步假设,制定针对性的调查方案,开展暴发原因调查。
6.2防控措施6.2.1病人的隔离治疗严格管理传染源,按照肠道传染病处理原则进行隔离,加强医院消毒和污物处理,杜绝院内感染;对住院治疗的患者,要限制其陪护和接触者人数,强化洗消措施;对居家治疗的病人及其接触者,由镇(街)、村、社区防保人员具体指导落实隔离措施和周边区域的消毒处理措施。
病人原则上应隔离治疗至主要症状消失,热度及红疹消退,以及所有水疱结痂为止。
6.2.2疫点消毒处理认真落实消毒处理措施,切断传播途径。
疫情发生地要及时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对垃圾、粪便、污水及时清运消毒,整治城乡卫生环境;对于患者的用品、衣物、呕吐物、排泄物及其容器等用含氯消毒剂以适当比例配比进行消毒;使用菊酯类杀虫剂杀灭蚊蝇,具体消毒方法见附件2。
严格保护生活饮用水源,尤其对于农村地区集中供水的村庄,要整治水源地周围环境,采取保护措施,严防水源污染。
6.2.3密切接触者的处置密切接触者是指与病人处在同一工作、生活、学习环境中的人群,包括托幼机构和学校的同班者、教职工、家庭成员等。
对密切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一旦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和体征,要立即报告,在家或医院隔离治疗。
6.2.4开展健康教育在托幼机构、学校、医院等场所,开展饭前便后洗手、促进房间通风等相关内容的健康教育。
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宣传单等各种宣传形式,正面介绍肠道传染病的防病知识,告诫家长流行季节不要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患儿接触;纠正儿童不良卫生习惯,对儿童玩具、餐具、衣物、用品要经常消毒,家长要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等。
6.2.5加强疫情监测各医疗机构包括村卫生室要建立健全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要详细、认真,尤其要详细登记患者的家庭住址、家长姓名等,以利于开展流调和传染源追踪。
要加强托幼机构和学校等集体单位疫情监测工作,定期到相关单位核查晨检记录或出勤记录,及时了解因病缺课、缺勤或医疗机构集中就诊情况,及时发现疫情,防止疫情蔓延。
6.2.6加强卫生监督检查各医疗机构要切实落实预检分诊制度,设立发热与疱疹病例专门诊室,防止手足口病与其他常见病混合就诊,避免医源性感染。
对危重病例按照《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年版)》要求,组织专家全力救治。
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加强对餐饮业、食堂、生活饮用水的监督检查。
供水单位要严格按照制水工艺制水,加强饮水消毒,确保出厂水和末梢水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二次供水单位要对二次供水设施定期进行清洗消毒,同时加强饮水包括桶装水的监测。
6.3实验室检测6.3.1采样与检测要求采集病例粪便(或肛拭子)、咽拭子、疱疹液及口腔溃疡拭子等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病毒核酸检测也可以选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但必须使用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所共同研制的引物和探针(已下发各地)。
医疗机构采集样本原则上送所在市疾控中心检测,也可送具备检测条件的所在地县(市、区)疾控中心检测。
以下三类标本必须送省疾控中心复核检测:(1)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样本,无论检测结果阳性或阴性;(2)重症与死亡病例样本。
各县(区、市)在对重症(死亡)病例、住院病例、聚集性发病病例采样检测的基础上,可选择部分门诊轻型病例开展病原学检测,要求每市每月检测标本数为5~10份,流行季节适当增加采样量。
市疾控中心每周5上报本周检测结果,每月30日前上报本月检测结果,报告以一览表(附件)形式通过Email上报至省疾控中心传防所(cfs_zjcdc@)6.3.2标本的保存与运输(1)保存:病毒抵抗力弱,室温中容易灭活,因此样本采集后要尽快送检,标本可暂时(数小时)保存在0~4℃低温环境中,或放置在-20℃的冰箱中。
长期保存时标本不经稀释,直接冻存于在-70℃以下,并避免反复冻融。
(2)运输:标本应在 4℃条件下,由专业人员使用标本运送箱尽快送至实验室。
若不能在24小时内送达,则应尽快保存在-70℃以下低温冰箱,如无-70℃以下低温冰时,则暂时保存在-20℃低温冰箱(1天内),并尽快联系递送标本。
送检标本时需随带样本送检表。
7后期处理7.1 应急反应终止条件应急响应终止坚持“谁启动、谁终止”的原则。
疫情明显下降达常态水平,经过该病最长潜伏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由XX卫生局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报XX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7.2 应急处置效果评估疫情处置结束后,负责应急处置的疾控中心应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组织有关专业人员对疫情处置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疫情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情况、患者救治情况、所采取措施的效果评价、应急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取得的经验及改进建议等,评估报告应报本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一级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