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代文学思想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个派别;新歌剧;叙事长诗,民歌体诗歌
孤岛文学Fra Baidu bibliotek
抗战时期上海的爱国主义文艺运动。从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到1941年12月 “太 平洋战争”爆发这四年间,一部分作家在 日军控制的英法租界中开展的文艺运动。
出版、戏剧和散文三个方面成就较高。 同时有张爱玲、苏青和钱钟书等作家。
▪党领导文艺工作开始
1940年代的文学思潮和局限
▪ 3.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作家和艺术家 必须深入工农兵生活。
▪ 结果:党获得文艺的绝对领导权,一批城 市作家销声匿迹
解放区文学的特征
1、服务于时代政治, 有现实功利性 。题材、 主题高度一致。
2、艺术追求的乡村化。形式新颖,运用大众 喜闻乐见的形式、语言大众化,与民族、 民间文艺保持联系。
3、人物新,工农兵群众在作品中取得了主人 公地位,作家心态的“工农兵”化。
它的成立是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最终形 成的标志。会刊《抗战文艺》是抗战时 期坚持最久的刊物之一。
“战国策”派
1940年代出现的政治、哲学、文学派别。 因创办《战国策》半月刊而得名。
鼓吹唯意志论和超人哲学,宣扬“权力意 志”,声称当时的中国是“战国时代的复 兴”。
提倡超阶级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理论和 创作都受到进步文艺界的批判。
▪ 乔冠华和邵荃麟反对,一直批判到建国后
▪ 能动的反映论,题材自由;“精神奴役的创伤”,反对“民粹主义”, 将人民高尚化、理想化”,不同意对知识分子的贬低;世界进步文艺支 流的说法,强调五四文学和世界文艺的关系
▪ 强调”体验”在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重视想象、感觉等作家的才能。 ▪ 把作家体验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把感觉和理性思维对立。并不全面。
朗诵诗、街头诗、街头剧、报告文学和短篇小说形成高 潮,尤其是抗战诗歌和戏剧空前活跃。
以政治划分的文学地域性
国统区文学创作:
《华威先生》《腐蚀》《憩园》《第四病室》;沙汀《在其香居 的茶馆里》、长篇“三记”;艾芜《南行记》
暴露黑暗现实的作品是主流,日伪的汉奸文学遭到批判
沦陷区文学创作(包括“孤岛文学”)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意义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次年《讲话》 发表。
▪ 1.中心思想—文艺的功能“文艺为工农兵服 务”
▪ 2.《讲话》的文艺观—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 题, “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 “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 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 文学意识形态化 ▪ 二、1940年延安整风时期关于“文艺和生
活”,“文艺和政治”关系的讨论。 批判王实味的文艺观点
▪ 三、文艺和抗战关系的论争:批判战国策 派;批判梁实秋和沈从文的自由主义文艺 观,批判施蛰存的“文学贫困”观点。
四、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 争
▪ 胡风反对创作的教条主义和公式化,发表舒 芜的《论主观》,“主观战斗精神”是“艺 术创造的源泉”;
四十年代文学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
战争环境中不同地域的文学状况
1. 战时文学的基调—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2. 文学大众化——作家放弃个性,构筑民
族凝聚力 3. 文学的主要特征——沉思、忧患与崇高,
肩负责任感、使命感 4. 形式多样化发展,但成就不高
▪ 1940年代的文学思潮和局限 一、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 1940年,毛泽东在延安发表《新民主主义 论》,提倡新民主主义文化,“民族的、 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
▪ 范围广, 声势大,理论弱点:民族化=大众 化,通俗化,低估艺术价值高的作品,抬高的民间文
学的传统,割裂了文学内容和形式
文学意识形态化
张爱玲,钱钟书等;东北的《跋涉》;北京的梅娘
解放区文学创作:艾青、田间、丁玲、赵树理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1940年代一个影响重大的综合性文艺社团, 简称“文协”。1938年3月成立于武汉 (汉口)。 “文协”的任务是团结一切抗 日爱国的作家,参加民族解放的光荣事业。
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 号,倡导作家深入前线和民间,以反映抗 战现实。
孤岛文学Fra Baidu bibliotek
抗战时期上海的爱国主义文艺运动。从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到1941年12月 “太 平洋战争”爆发这四年间,一部分作家在 日军控制的英法租界中开展的文艺运动。
出版、戏剧和散文三个方面成就较高。 同时有张爱玲、苏青和钱钟书等作家。
▪党领导文艺工作开始
1940年代的文学思潮和局限
▪ 3.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作家和艺术家 必须深入工农兵生活。
▪ 结果:党获得文艺的绝对领导权,一批城 市作家销声匿迹
解放区文学的特征
1、服务于时代政治, 有现实功利性 。题材、 主题高度一致。
2、艺术追求的乡村化。形式新颖,运用大众 喜闻乐见的形式、语言大众化,与民族、 民间文艺保持联系。
3、人物新,工农兵群众在作品中取得了主人 公地位,作家心态的“工农兵”化。
它的成立是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最终形 成的标志。会刊《抗战文艺》是抗战时 期坚持最久的刊物之一。
“战国策”派
1940年代出现的政治、哲学、文学派别。 因创办《战国策》半月刊而得名。
鼓吹唯意志论和超人哲学,宣扬“权力意 志”,声称当时的中国是“战国时代的复 兴”。
提倡超阶级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理论和 创作都受到进步文艺界的批判。
▪ 乔冠华和邵荃麟反对,一直批判到建国后
▪ 能动的反映论,题材自由;“精神奴役的创伤”,反对“民粹主义”, 将人民高尚化、理想化”,不同意对知识分子的贬低;世界进步文艺支 流的说法,强调五四文学和世界文艺的关系
▪ 强调”体验”在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重视想象、感觉等作家的才能。 ▪ 把作家体验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把感觉和理性思维对立。并不全面。
朗诵诗、街头诗、街头剧、报告文学和短篇小说形成高 潮,尤其是抗战诗歌和戏剧空前活跃。
以政治划分的文学地域性
国统区文学创作:
《华威先生》《腐蚀》《憩园》《第四病室》;沙汀《在其香居 的茶馆里》、长篇“三记”;艾芜《南行记》
暴露黑暗现实的作品是主流,日伪的汉奸文学遭到批判
沦陷区文学创作(包括“孤岛文学”)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意义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次年《讲话》 发表。
▪ 1.中心思想—文艺的功能“文艺为工农兵服 务”
▪ 2.《讲话》的文艺观—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 题, “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 “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 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 文学意识形态化 ▪ 二、1940年延安整风时期关于“文艺和生
活”,“文艺和政治”关系的讨论。 批判王实味的文艺观点
▪ 三、文艺和抗战关系的论争:批判战国策 派;批判梁实秋和沈从文的自由主义文艺 观,批判施蛰存的“文学贫困”观点。
四、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 争
▪ 胡风反对创作的教条主义和公式化,发表舒 芜的《论主观》,“主观战斗精神”是“艺 术创造的源泉”;
四十年代文学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
战争环境中不同地域的文学状况
1. 战时文学的基调—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2. 文学大众化——作家放弃个性,构筑民
族凝聚力 3. 文学的主要特征——沉思、忧患与崇高,
肩负责任感、使命感 4. 形式多样化发展,但成就不高
▪ 1940年代的文学思潮和局限 一、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 1940年,毛泽东在延安发表《新民主主义 论》,提倡新民主主义文化,“民族的、 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
▪ 范围广, 声势大,理论弱点:民族化=大众 化,通俗化,低估艺术价值高的作品,抬高的民间文
学的传统,割裂了文学内容和形式
文学意识形态化
张爱玲,钱钟书等;东北的《跋涉》;北京的梅娘
解放区文学创作:艾青、田间、丁玲、赵树理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1940年代一个影响重大的综合性文艺社团, 简称“文协”。1938年3月成立于武汉 (汉口)。 “文协”的任务是团结一切抗 日爱国的作家,参加民族解放的光荣事业。
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 号,倡导作家深入前线和民间,以反映抗 战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