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31428

合集下载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范例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范例

我国部分世界遗产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门票收入 占其总收入的比例已达到一半以上, 八达岭门票=40%人员工资 +40%县财政收入+20%维护。


十三陵门票= 50%文保+50%人员工资和区财政。
一、目前中国相关景点门票的现状
4、门票“不涨反降”的情况
目前,杭州西湖景区取消门票收费、秦皇岛全面下 调门票价。 这对旅游风景区的门票收入有很大影响,但相应带 来的游客增加和逗留时间延长.却使同一城市内的 餐饮、旅馆、零售等整体行业均获得了新的发展空 间,政府也能够由此获取更多的财政收益。 对于游客来说,取消景区门票对他们是一种吸引力 .不知不觉中会用省下来的钱在景区消费。
一、目前中国相关景点门票的现状
其他原因: 门票在旅游总收入中所占的份额过大,景区门票收入已成为 许多地区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这种现象就是“景区门票依 赖症”。 旅游资源是一种极其稀缺的物品,因而在被用作景区经营的 过程巾显现出较强的垄断性。旅游经营商控制旅游资源通过 提高产品价格以获取较高的垄断利润,这也是目前景区门票 价格之所以能够大幅上扬的前提。
近年来出现的门票“涨价风”反映出我国在景区管 理方面的制度缺失。首先是2004年岁末北京确定了 故宫世界遗产景点门票涨价方案,到2007年全国各 大景点便“涨”声一片: 张家界景区门票从158元涨到245元。 九寨沟、黄龙风景区门某从145元调至200元。 黄山旺季票价从130元上调至200元。 嵩山少林寺风景区票价由40元涨至100元。
一、目前中国相关景点门票的现状

黄鹤楼公园门票从50元 涨至80元。武汉一位市 民查询相关法规,质疑 涨价程序违规:一是涨 幅过高,二是未举行任 何听证会。然而,黄鹤 楼公园和湖北省物价局 对该质疑的一致回应是 :这次调价不是涨价, 是重新核定价格。

公共经济学案例

公共经济学案例

公共经济学案例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公共经济学案例。

就比如说公园吧,那可是个大家都爱去的地儿!想想看,公园多重要啊,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放松休闲的好去处。

有一次我就去公园玩,看到好多人在那儿享受悠闲时光呢。

有老人在慢悠悠地散步,时不时还跟旁边的老朋友聊上几句,那场面可温馨了;有小孩子在草地上嬉笑打闹,跑得满头大汗,真是活力满满!这不就跟咱家里的客厅似的嘛,大家都能在里面惬意地活动。

那公园的建设和维护谁来负责呀?当然是咱大家一起啦,通过纳税什么的来支持呀。

这就好比一个大家庭,大家都出份力,才能让这个“家”越来越好嘛!
再说说公共交通,那可真是我们出行的得力助手!你想想,要是没有公交车、地铁这些,咱出门得多不方便啊!有一回我赶时间去一个地方,一出门就直奔公交站,还好有公交车及时把我带到了目的地。

这不就是公共经济学在发挥作用嘛,大家一起出资,让公共交通能够正常运转,方便了每一个人。

还有啊,比如说学校教育!教育可是大事,关系着孩子们的未来。

国家投入大量资源来办学校,让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这多了不起啊!就
像一棵大树,给每一片叶子都提供着养分。

我记得有一次去学校参观,看到孩子们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老师们认真地授课,那场景真让人感动。

所以啊,公共经济学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这些例子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嘛!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更加美好。

我们都应该重视它,并且积极参与其中,让我们的“大家庭”更加和谐、更加繁荣!千万别小瞧了这些哦!。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结课作业1091003 刘志成公共地悲剧悲剧的产生实际上是由于在多个利益主体的博弈中,每个博弈方都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为目的,最终损害了大家的公有利益,也损害了自己的利益。

这个悲剧故事证明如果一种资源没有排他性的所有权,就会导致对这种资源的过度使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

我认为针对公共地悲剧这种现象的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上的,即建立中心化的权力机构。

在这种治理结构中,中央政府往往不会或无法考虑地方客观条件之差异性而将一套统一的制度安排强行加以实施,这种整齐划一的治理制度的弊端是很显现的;同时由于远离公共资源所在地,中央政府获取信息以及进行治理等所需成本也是巨大的二是把共有资源变成私有物品,彻底的私有化。

以利用市场的力量来阻止悲剧的发生。

但要对一种公共资源实行彻底的私有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且一定数量公共资源的存在,也是人类社会性生活必备的基本条件。

三是建立起一套价值观来进行道德约束,将道德约束与非中心化的奖惩联系在一起。

企业和个人合理避税企业合理避税:税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各种税收优惠政策,纳税人在经济活动中应充分利用这些政策,这也就是所谓的优惠筹划。

研究各所得税的优惠待遇、条件以及对税后利益的影响,通过合理地安排,可以取得明显的税收利益。

我觉得有以下4种合理避税方式:1、企业设立方式的选择:私营企业、合伙制企业都非新税法的法定纳税人,只需就其生产经营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而选择设立公司,不仅公司作为法定纳税人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投资者还需要就税后分配的红利或股息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

即选择公司即选择双重纳税,如在不考虑公司债务风险承担的情况下或预计公司经营风险不高,从节税的角度考虑新设企业应选择合伙形式。

2、分公司与子公司的选择:新税法以公司法人为独立纳税单位,其中包括子公司,而分公司作为分支机构非法人,不具有独立纳税资格。

其生产经营所得由总公司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

一般情况下,如预计新设企业微利或较高利润从节税角度考虑应设立子公司,因为分公司在盈利情况下不具有与总公司及其他分支机构相互抵亏的优势,而子公司独立纳税从而可以享受“小型微利企业”或区域性税收优惠。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案例:2012年4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抓紧落实并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行业和地区范围,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

货币政策要兼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更加注重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要。

案例评析:1、存在进一步减税空间世界银行日前发布报告指出,中国正式部门职工的平均税率超过40%,高于许多国家。

对于这种说法,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钱冠林说,中国当前的总税收约占GDP比重的20%,这个税负水平在国际的横向比较中并不高,甚至可以说是低的,但就这20%的比重来讲,仍然是有减税空间的。

2012年结构性减税政策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减轻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税收负担,带动就业和创业,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是继续加大税收政策支持力度,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是稳步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

四是扩大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征税试点范围,出台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五是通过实施较低进口暂定税率等方式,鼓励国内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要求的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以及国内紧缺的重要能源、资源、原材料等产品的进口。

2、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税收不单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更是调整经济结构、消费结构、转变经济方式的重要手段。

当前国际经济持续低迷,美国又出现了所谓的“第四产业”,即“智力产业”,正在逐步淘汰中国的制造产业,中国急需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降低个税起征点可以增加个人收入。

降低增值税的比例,实际就会降低商品的价格。

这些举措都会直接降低通胀、拉动内需。

同时减税增加了居民可支配收入,有利于改善民生,是政府的职责之一。

3、中小企业得到实惠,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减税对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无疑是有利的。

调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可以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惠及全国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完整word版)公共经济学经典案例分析之市场失灵

(完整word版)公共经济学经典案例分析之市场失灵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案例一:1、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山西高层这样做是不合理的,是违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

我们说,理想的市场是有效率的,而现实的市场是缺乏效率的,这就需要政府这只“看不见的手”对市场经济中的低效率或无效率的方面加以干涉。

然而,政府的干预要适当,政府干预需要在以下三方面介入,第一:在市场不能顾及的领域,即超越了市场限度,市场不能发挥作用,这时需要政府进入;第二:是由于市场发育和自身功能不完善或者缺乏某种功能而导致市场在经济运行中失灵,这时也需要政府的干预,第三:是存在负面性市场失灵时,需要政府加以干预。

除此之外,经济的发展就要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不能侵犯市场的领地,否则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案例中所说山西省高层在顾及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仅仅是用行政命令对山西煤炭经济中的民间资本加以阻止,这样做不利于民间资本的利益投资取向,甚至将会导致山西民营资本在将来的匮乏。

2、市场失灵的存在,是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理由,但政府干预应确定在什么样的规模和范围之内,却无法准确地作出回答。

这是因为一个社会对于政府作用的“需求”程度是有弹性的。

它不仅取决于市场一方的缺陷,而且取决于这个社会的政治结构、价值观(如对平等的渴求)、公众意识及各种利益集团的选择。

这种政府职能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使其在现实中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政府干预形式,并在理论上成为现代政治经济学关注的一个焦点。

一般认为,政府干预应该适度,即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不要包揽一切,不要去做本来应当由市场去做并且实践已经证明市场能够做好的事情。

具体的说,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应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其一,政府干预的范围应是弥补市场的缺陷和不足,是对市场机制的“拾遗补缺”。

按照这一原则,在市场机制能够发挥功能优化资源配置的领域,政府就不要插手或介入,而在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领域才需要政府干预。

其二,政府干预的目的应是促使市场机制恢复功能,而不是去代替市场。

按照这一原则,政府干预的方式和力度就不应该是固定不变的,而应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在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方面的作用和影响的学科,其理论和方法对于政府决策和公共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实际生活中,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常常被运用到各种案例分析中,以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分析公共经济学的应用,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案例背景:某市政府计划在市区新建一座大型购物中心,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

然而,这一计划引发了市民和专家学者的广泛讨论。

一些人认为新建购物中心将带动当地商业发展,促进就业增加,提高市区的商业吸引力;而另一些人则担心新建购物中心会对周边小商业造成冲击,导致资源过度集中,甚至带来环境污染等问题。

面对这些不同的声音,市政府需要认真考虑各方利益,制定合理的决策。

公共经济学分析:在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运用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从市场失灵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情况。

在这一案例中,如果新建购物中心导致了周边小商业的倒闭和失业率的增加,就可能存在市场失灵的问题。

因此,政府可以考虑通过政策手段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例如通过税收、补贴或者管制来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

其次,我们可以从公共产品和外部性的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

公共产品是指任何人都可以免费或者付费使用的产品,而外部性是指生产或者消费活动对除市场买卖双方之外的第三方造成的影响。

在这一案例中,购物中心的建设可能会带来一些正面的外部性,比如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市区形象等;但也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外部性,比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因此,政府需要在规划和管理购物中心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公共产品和外部性的影响,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加以引导和规范。

最后,我们可以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

公共经济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因此政府在制定决策时需要综合考虑各方的利益,以实现整体的社会福利最大化。

研究生《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研究生《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研究生《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案例一: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分析一、案例描述耕地是人类社会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中共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一贯强调保护耕地对我国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并从立法、司法、行政、制度建设、教育、惩治违法违规行为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

但是,我们很遗憾地看到,我国耕地保护工作进展还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耕地锐减和非法圈占土地搞开发区的情况依然十分严重。

1997年到2002年,六年间耕地减少636. 13万公顷,补充耕地225.2万公顷,净减少410. 93万公顷。

到2003年年底耕地已从13 亿公顷锐减到1 234亿公顷。

耕地保护问题之所以一再得不到根本的解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耕地保护的外部性价值被忽略了,忽视了耕地保护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导致了从表面上看耕地保护的效益似乎比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带来的效益要低很多。

在利益的驱动下,耕地保护就比较困难。

二、案例分析耕地不仅具有经济产出功能,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承载和生态服务功能,因此耕地保护作为一项经济活动,它不仅能给农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也能够产生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具有较强的〃积极的〃(或"正的〃)外部性。

从长期耕地保护的效果来看,进行耕地保护具有更加突岀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儿个方面:笫一,耕地保护有利于社会稳定。

无农不稳,粮食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是国泰民安的基础,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的问题。

笫二,耕地保护对农民的保障性作用。

在我国,虽然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已逐步完善,但在农村,这方面建设还远远不足。

耕地对农民来说具有重要的社会保障功能,依靠土地,可以解决近9亿农村人口的吃饭、就业、养老等问题。

农民失去土地,就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最终丧失,这关系到农村的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

我国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农村,所以社会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稳定,如果侵占了农民的耕地,就等于侵占了农民的利益,造成大量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元〃游民,农民失地乂失业,生存问题受到挑战,对社会稳定带来极大影响。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案例1:在2002年的最后一个周日,中国为电力行业的垄断画上了句号。

拥有占全国46%发电资产和90%输电资产的原国家电力公司被拆分重组为11家独立的公司,这些公司在12月29日同时宣布正式成立。

从1987年持续至今的中国民航业改革在2002年也有突破性进展。

随着6大民航集团10月11日的成立,中国民航总局与下属的民航企业彻底脱钩。

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为基础组建的三大航空运输集团,其资产总和将占据中国民航总资产的80%。

问题:政府对市场失灵的纠正。

案例2:1998年5月18日,美国司法部和20个州向最高法院递交诉状,控告微软公司利用其“视窗”操作系统来迫使消费者使用它的其它软件产品——其中最重要的是“网络探索者”Internet 浏览器。

1999年,该案做出了一审判决,在长达270页的判决中,法官杰克逊列举了微软一系列反竞争,保护垄断势力的行为。

微软一直在努力拓展其势力范围,使其超越软件行业,而进入日趋有利可图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连接行业,他们已经投资数以百亿计的资金在通讯和科技公司中(如AT&T)。

由于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具有垄断状态,把Internet浏览软件“网络探索者”(Internet Explorer)与“视窗”捆绑在一起也就相当于垄断了消费者和与电子商务有关的厂商上网的交通通道。

问题:1、结合该案例分析垄断和反垄断对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2、美国的反垄断法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有何借鉴意义?案例3:中国电信改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4年中国联通公司的成立。

当时联通的总资产虽然只有中国电信的1/260。

但此举使邮电部独家垄断国内电信市场的局面开始改变。

1999年2月,信息产业部决定把中国电信的寻呼、卫星和移动业务剥离出去。

原中国电信被拆分成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星通信三个公司,寻呼业务并入联通公司。

2001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新的电信体制改革方案,对现有的电信企业进行重组。

公共经济学-经典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经典案例分析

1.材料:2004年开始出现的以“民工荒”为表现形式的劳动力短缺现象,已经从沿海地区蔓延到中部地区甚至劳动力输出省份,并且推动了普通劳动力工资的上涨:2004年以前,珠三角地区的民工工资10年间仅涨了60元,而2005年一年就涨了100元。

2010年以来,江苏、浙江、广东、福建、上海、天津、山西、山东等地陆续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都在10%以上,一些省份超过20%。

用工企业更是带头提高工资,加之今年出现的“民工荒”,企业工资的提高幅度已超过以往水平。

对此,众多学者判断,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

问题:(1)什么是“刘易斯拐点”?(2)你是否认同“我国刘易斯拐点已到来”这一判断?理由是什么?(3)你认为珠三角地区解决民工荒问题的关键措施是什么?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

第一,现在我们讨论“刘易斯拐点”都是从目前既定的城乡两分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基础的,设想一下,中国如果没有户籍制度,或者户籍制度可以取消,土地制度的产权界定和交易也可以做到城乡统一运行,即农民可以根据全国统一的土地市场、住房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原则,处理他们所拥有的农村住房、宅基地和耕地,城乡所有生产要素可以按照提高市场效率的方式进行配置,与此同时,农民还享有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住房保障制度和教育制度,那么农民工向城市的转移速度还会像现在这样处于下降通道吗?很显然,现有的户籍、土地、住房、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是劳动力进一步转移的制约,尽管近年来农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已经呈现出很大的变化,但是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还不是主要原因。

根据中国改革的现实和劳动力迁移的情况,在真正的刘易斯拐点到来之前,中国还存在一个劳动力迁移的制度拐点。

制度拐点到来之前,劳动力在原来的城乡分割的制度空间下进行局部的、不完整的、随着危机的到来可以撤销的迁移。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案情描述: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组织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林业产业基地建设等生态工程。

其中退耕还林还草作为一项配合西部大开发,治理水土流失,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的重大决策,是迄今为止我国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度最高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

工程实施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累计退耕还林、荒山造林二千多万公顷,生态改善效果显著,很多地区的植被得以恢复,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而针对如何推进退耕还林还草主要有两种做法:一是政府进行专项补偿,二是进行市场化运作。

经过实践,两者都暴露出一些问题,政府主导的专项补偿出现了面子工程,而市场化运作又不乏失败的例子,延安民营企业家刘世杰,1996年以“面粉换地”组织延安市延川县的一个村的农民退耕还林还草,探索建立市场化的生态建设运行机制,被称为民间资本进入退耕还林领域的“民间资本先行者”。

这项当时被看好的一个新探索,现在却举步维艰,第一个吃螃蟹的刘世杰,先后在荒山坡地上投入了一千万多元,目前却处于“生活靠借贷,出门被追债”的窘境。

①①引自《记者观察》2003年12期。

案情评析:退耕还林还草,作为一项具有“积极的”或“正的”外部性经济活动,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其产品的供给是严重不足,或供给本身可能是微不足道。

虽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也可能使农户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但更多的是发挥其生态、环境、景观和社会等外部效益。

后者被周围和其他地区的人们无偿享用了。

因为,一般而言,投资于退耕还林还草以外的其他经济主体对退耕还林还草的需求,仅仅是林木和畜产品经济价值的需求,并且这种需求的依据是他的私人边际收益。

而社会或部分社会成员,对退耕还林还草的需求,多半是对退耕还林还草后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自然景观的改善等作用的需求。

这样,在对退耕还林还草的个体需求和社会需求之间就存在一个边际外部效益问题。

也就是说,个体需求仅考虑了其私人边际效益问题,而没有考虑这一边际外部效益问题。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问题:
、结合该案例分析垄断和反垄断对社会造成什么样地影响?
、美国地反垄断法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案例:
中国电信改制地历史可以追溯到年中国联通公司地成立.当时联通地总资产虽然只有中国电信地.但此举使邮电部独家垄断国内电信市场地局面开始改变.年月,信息产业部决定把中国电信地寻呼、卫星和移动业务剥离出去.原中国电信被拆分成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星通信三个公司,寻呼业务并入联通公司.年月,国务院批准了新地电信体制改革方案,对现有地电信企业进行重组.中国电信现有资产划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和河南、山东共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电信公司归中国电信北方部分;其余归中国电信南方部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问题:()养蜂人会持有多少箱蜜蜂?()经济上有效率地蜂箱数目.()什么样地改变可以导致更有效率地运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案例:
我国是燃煤大国,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近%,随之而来地燃煤二氧化硫大气污染也相对较为严重.二氧化硫排放又引发了酸雨,对居民健康和生态系统都造成了重大影响.据测算,每年我国由酸雨导致地经济损失高达亿元人民币,为此,中国政府一直在寻求有效地防止办法,在部分省市试行排污权交易.年月日,江苏省环保厅与省经贸委正式公布了国内出台地第一部排污权交易办法,年月中旬,江苏完成了首笔一滴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位于江苏省太仓市地太仓港环保发电机公司以万元地价格,向南京市下关发电厂购买为期两年地二氧化硫排污权.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为此,我国一些地方已经开始陆续实施一些针对性地措施:
广东省从年起,每年拨出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免收农村困难家庭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北京市从年月日起,将有约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地中小学生免交杂费.它意味着在北京万名接受义务教育地中小学生中将有半数以上地学生享受免费义务教育.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公共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和政策对经济体系的影响。

它涵盖了公共支出、公共收入、税收、财政政策等多个方面。

在本文中,我们将以税收和财政政策为例,说明公共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案例分析。

税收是政府从个人、家庭和企业等经济主体收取以满足公共需求的一种方式。

税收有助于政府筹集资金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例如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

然而,税收也可能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减少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限制消费和投资。

因此,在税收设计和政策制定中,需要权衡公共需求和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

一个经典的案例是凯恩斯经济学中的财政政策。

在经济衰退时期,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和/或减少税收来刺激需求,推动经济复苏。

这被称为扩张性财政政策。

例如,2024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很多国家采取了减税和增加公共投资的措施来刺激经济。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消费和投资水平,刺激就业增长,促进经济复苏。

然而,财政政策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效应。

一个相关的案例是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

当政府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或减少税收来刺激经济时,可能导致财政赤字的增加。

财政赤字可以在短期内刺激经济,但如果超过可持续的水平,则可能带来债务问题。

债务的增加可能导致利率上升,从而限制了私人部门的借贷和投资活动,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公共经济学还研究税收的公平性和效率性问题。

一个案例是所得税的进步性。

进步税率意味着收入较高的个人和家庭支付更高的税率。

这种税收制度被认为是公平的,因为较富裕的个体承担了更大的税负。

然而,进步税率也可能对经济产生一定的效率影响。

高税率可能减少个人和企业的激励,降低劳动供给和投资水平,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此外,税收还可以用来影响人们的行为和资源配置。

例如,环境税或碳排放税可以鼓励企业和个人减少碳排放,刺激清洁技术和可持续发展。

这种案例突出了税收作为一种政策工具的角色,可以通过经济激励来实现社会目标。

总之,公共经济学涉及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和政策对经济体系的影响。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案例1:在2002年的最后一个周日,中国为电力行业的垄断画上了句号。

拥有占全国46%发电资产和90%输电资产的原国家电力公司被拆分重组为11家独立的公司,这些公司在12月29日同时宣布正式成立。

从1987年持续至今的中国民航业改革在2002年也有突破性进展。

随着6大民航集团10月11日的成立,中国民航总局与下属的民航企业彻底脱钩。

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为基础组建的三大航空运输集团,其资产总和将占据中国民航总资产的80%。

问题:政府对市场失灵的纠正。

案例2:1998年5月18日,美国司法部和20个州向最高法院递交诉状,控告微软公司利用其“视窗”操作系统来迫使消费者使用它的其它软件产品——其中最重要的是“网络探索者”Internet 浏览器。

1999年,该案做出了一审判决,在长达270页的判决中,法官杰克逊列举了微软一系列反竞争,保护垄断势力的行为。

微软一直在努力拓展其势力范围,使其超越软件行业,而进入日趋有利可图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连接行业,他们已经投资数以百亿计的资金在通讯和科技公司中(如AT&T)。

由于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具有垄断状态,把Internet浏览软件“网络探索者”(Internet Explorer)与“视窗”捆绑在一起也就相当于垄断了消费者和与电子商务有关的厂商上网的交通通道。

问题:1、结合该案例分析垄断和反垄断对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2、美国的反垄断法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有何借鉴意义?案例3:中国电信改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4年中国联通公司的成立。

当时联通的总资产虽然只有中国电信的1/260。

但此举使邮电部独家垄断国内电信市场的局面开始改变。

1999年2月,信息产业部决定把中国电信的寻呼、卫星和移动业务剥离出去。

原中国电信被拆分成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星通信三个公司,寻呼业务并入联通公司。

2001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新的电信体制改革方案,对现有的电信企业进行重组。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干预的学科。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以及政府干预对经济的影响。

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某国家的失业率持续上升,经济增长放缓,社会稳定受到威胁。

政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决定采取一系列公共经济学手段,例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等。

二、财政政策的应用针对失业问题,政府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和降低税收来刺激经济增长,促进就业。

政府提高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规模,修建高速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从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

同时,政府减少企业税负,鼓励企业增加投资,扩大产能,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三、货币政策的应用为了解决经济增长放缓的问题,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货币政策。

通过降低利率,政府鼓励银行放宽信贷政策,希望推动消费和投资的增长。

降低利率会降低企业和个人负担,激发购买力,促进经济的复苏和增长。

此外,政府还采取措施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应对通货膨胀的风险。

四、产业政策的应用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特别是在高技术产业领域,政府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包括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提供财政资金支持、加强人才培养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促进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五、案例评价通过对该国家公共经济学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政府的干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财政政策的应用对于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有效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

货币政策的应用则通过放宽信贷和降低利率刺激了消费和投资。

产业政策的应用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型。

然而,应该也意识到公共经济学干预政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譬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可能存在滞后性,需要时间来显现。

同时,政府的干预也可能引发资源配置不当、市场失灵等问题,需要权衡各种利益,并加强监管和管理。

六、结论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揭示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5篇模版)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5篇模版)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5篇模版)第一篇: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案例:关于惠州市城市道路养护的情况从惠州市公路管理局2012年的工作总结反映的情况来看,2012年,全市共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14.4亿元, 一是广惠高速东延线全年完成投资30,105万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00.35%,累计完成投资112,858万元,占一期总投资的58.8%;二是惠大高速公路全年完成投资7亿元,占年度计划5亿元的140%,累计完成投资328,775万元,占项目概算总投资的62.4%。

三是惠州大道东段改造工程全年完成投资4.57亿元,累计已完成12.4亿元,占总投资79%。

四是惠州机场路建设工程一期全年完成投资约14,810万元,占总投资的61.71%。

主线路基工程已基本完成;支线3.2公里段已完工。

除日常公路养护工作外,还完成 S120线侨场至陈江段等3项路面维修工程,S242线龙新公路等6项路面修复、路面抢修工程,S356线横瑶松嶂段等3项水泥砼路面挖补工程,S358线约场段路面安全整治工程等养护工程。

从惠州市公路管理局2013年的工作总结反映的情况来看,2013年,全市共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35亿元,占年度计划120亿元的125%,同比增长18%。

其中铁路轨道完成投资3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0%;高速公路完成投资40.2亿元(含前期项目7400万元),占年度计划的163%;普通公路完成投资24.9亿元(含农村公路7.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6%;港口航道完成投资2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7%;站场等其他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2.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1%。

除日常公路养护工作外,国道G205线文明示范路工程大修路段已完工,改造路段已于10月动工。

省道S356线惠阳环城路、省道S356线平山至多祝段和省道S357线路面大修工程主体已完工。

省道S120线水口至河源路段已完成工可报告编制和专项评估咨询单位的招标工作,争取2014年6月动工建设,其中蓬陵1.3公里路段基本完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案例名称:国外私立大学为何这么多?案例内容:案例内容:在市场经济国家,在市场经济国家,私立大学占高等学校之比都很高。

私立大学占高等学校之比都很高。

美国的私立高校占高校美国的私立高校占高校总数的72%72%,日本的私立高校占,日本的私立高校占75%75%,印尼的私立高校占,印尼的私立高校占66%66%,韩国的私立高校,韩国的私立高校占80.6%80.6%,菲律宾的私立高校占,菲律宾的私立高校占78.4%78.4%,泰国的私立高校占,泰国的私立高校占47.5%47.5%。

值得关注的。

值得关注的是,世界一流的大学,大多数都是私立大学,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等,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伦敦大学等。

那么,私立大学是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那么,私立大学是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那么,私立大学是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我们小组选择的切入点是: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由政府(公共部门)所生产和提供的,用于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需求的产品和劳务。

共同需求的产品和劳务。

那我们首先探讨一下:高等教育毫无疑问是公共产品,但其兼有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成分,应该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畴。

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私人产品应由市场提供,而作为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而作为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理应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提理应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

既然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必然存在一个定价的问题。

作为消费方的受高等教育者当然希望这一价格越低越好;受高等教育者当然希望这一价格越低越好;作为生产方的学校,作为生产方的学校,除了遵守相应的政策法规之外,政策法规之外,当然希望收的钱越多越好。

当然希望收的钱越多越好。

当然希望收的钱越多越好。

高等教育是一种极为稀缺的资源,高等教育是一种极为稀缺的资源,高等教育是一种极为稀缺的资源,良良好的师资、好的师资、专业学科总是有限的,专业学科总是有限的,专业学科总是有限的,总是掌握在少数院校之中。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和作用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政府的干预方式、效果和原因等。

在现代社会,公共经济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关乎国家的经济发展,也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分析公共经济学的应用和影响。

案例背景:某国政府近年来一直在致力于发展环保产业,希望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创造就业机会。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环保产业扶持政策,包括减税优惠、补贴和贷款支持等。

同时,政府还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环保技术研发和推广,以及建设环保基础设施。

分析:首先,政府的环保产业扶持政策是公共经济学的一个典型案例。

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政府试图影响市场行为,引导企业和个人增加对环保产业的投入。

这种政府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纠正市场失灵,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达到环保和经济双赢的效果。

其次,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环保技术研发和推广,以及建设环保基础设施,也是公共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种投入可以被视为政府对公共产品的供给,因为环保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往往具有公共性质,市场机制很难有效配置资源。

政府的投入可以弥补市场的不足,提高环保产业的整体效益。

再者,政府的环保产业扶持政策和投入也会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一系列影响。

首先,环保产业的发展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增长,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其次,环保产业的发展可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人民生活。

但是,政府的环保产业扶持政策和投入也可能存在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可能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产业过度依赖政府支持等问题。

结论: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公共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来影响市场行为,纠正市场失灵,促进产业发展,提高公共产品供给,以及实现环保和经济双赢的效果。

然而,政府的干预也需要谨慎对待,要避免出现资源浪费和产业依赖等问题,确保政府的干预能够真正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案例1:在2002年的最后一个周日,中国为电力行业的垄断画上了句号。

拥有占全国46%发电资产和90%输电资产的原国家电力公司被拆分重组为11家独立的公司,这些公司在12月29日同时宣布正式成立。

从1987年持续至今的中国民航业改革在2002年也有突破性进展。

随着6大民航集团10月11日的成立,中国民航总局与下属的民航企业彻底脱钩。

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为基础组建的三大航空运输集团,其资产总和将占据中国民航总资产的80%。

问题:政府对市场失灵的纠正。

案例2:1998年5月18日,美国司法部和20个州向最高法院递交诉状,控告微软公司利用其“视窗”操作系统来迫使消费者使用它的其它软件产品——其中最重要的是“网络探索者”Internet 浏览器。

1999年,该案做出了一审判决,在长达270页的判决中,法官杰克逊列举了微软一系列反竞争,保护垄断势力的行为。

微软一直在努力拓展其势力范围,使其超越软件行业,而进入日趋有利可图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连接行业,他们已经投资数以百亿计的资金在通讯和科技公司中(如AT&T)。

由于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具有垄断状态,把Internet浏览软件“网络探索者”(Internet Explorer)与“视窗”捆绑在一起也就相当于垄断了消费者和与电子商务有关的厂商上网的交通通道。

问题:1、结合该案例分析垄断和反垄断对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2、美国的反垄断法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有何借鉴意义案例3:中国电信改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4年中国联通公司的成立。

当时联通的总资产虽然只有中国电信的1/260。

但此举使邮电部独家垄断国内电信市场的局面开始改变。

1999年2月,信息产业部决定把中国电信的寻呼、卫星和移动业务剥离出去。

原中国电信被拆分成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星通信三个公司,寻呼业务并入联通公司。

2001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新的电信体制改革方案,对现有的电信企业进行重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案例:美国加速老龄化15年后或引发经济危机
美国老人事务局的数字显示,2005年美国65岁以上人口为3680万,占总人口的12.4%。

虽然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人口统计学上关于人口老龄化10%的指标,但是,比起其他发达国家,美国的人口形势还不算十分严峻。

人口统计资料显示,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慢性疾病、保险和养老金以及社会福利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都开始意识到,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劳动力、贸易、移民、以及国家安全都会造成影响。

华盛顿国际战略研究所全球人口老龄化项目主任杰克逊表示,虽然美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有一些优势,经济强劲,劳动力市场也充满活力。

但是,好的前提不一定保证人口老龄化就不会造成问题。

杰克逊说:“在美国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虽然我们拥有不那么昂贵的公共养老金体系,但是与欧洲和日本相比,美国老年人口的医疗保险极其昂贵。

老年人口的医疗保健费用的不断高涨,将会给未来的美国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

在美国,很大程度上依赖私营企业提供的养老金。

劳动力人口有一半没有任何养老金计划。

所以说,尽管人口统计数字方面美国有一定优势,但是,15至20年后,由于人口老龄化,美国可能面对非常严重的社会财政和经济危机。


案例分析:
不仅仅是美国,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也是新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特征。

然而,美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进入老年社会的时间长,美国步入老年国家之列到现在已持续了70年;二是人口老龄化发展较慢,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处于中等水平。

一方面是由于较高的生育率,2005年美国总和生育率为2.0,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吸纳了大量的青壮年移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进程;三是高龄老年人口比重大。

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美国老年人口比重还将不断提高。

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的过程中,美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国去借鉴。

根据人口——经济动态模型,老龄化程度越高、上升的速度越快,其对经济增长的阻力就越大,经济增长的速度也越慢;反之,老龄化程度越低、上升的速度越慢,对经济增长的阻力就越小,经济增长的速度也越快。

这种负面影响不仅体现在社会抚养的人口负担增大,而且通过影响消费、储蓄、劳动人口数量和质量、劳动生产率而体现出来。

1、人口老龄化导致被抚养人口负担增大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领取退休金和养老金的人数将不断增加,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等社会福利的支出将不断增加。

国民生产总值中用于老年
人的费用份额大幅度增加,势必限制社会扩大再生产,影响生产部门的资本投资和经济效率的提高,加重国民经济的负担。

2、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
就一个国家的整体消费而言,在老龄化过程中,消费支出呈现逐渐扩大趋势;在老龄化社会,消费支出则呈现减少趋势。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这就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经济发展。

3、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增加储蓄也会产生相当的减退效果,这主要是由养老金制度的推广引起的。

根据经济学原理,储蓄等于投资,储蓄减少等于投资减少,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强化个人储蓄养老,筹措养老基金,成为资本投资的重要来源。

4、人口老龄化对劳动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影响
随着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相应下降,不利于经济发展。

而且,老年劳动力较难适应快节奏的生产活动,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中,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5、人口老龄化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劳动年龄人口变化是人口老龄化的自然结果,人口老龄化引发的劳动资源相对减少,必将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相应影响。

老龄劳动力接受新的知识和科学技术比青壮年要慢,对新兴产业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革新也受到一定影响。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进步速度加快和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劳动力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更显得不利。

6、人口老龄化引起家庭规模、家庭结构变化和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
随着人口增长率的下降,独生子女不断增多和其生命周期的延长,在不久的将来,一对年轻夫妇可能要赡养4至6个以上老人,老年化的家庭将逐渐增高。

同时随着社会竞争加剧,更赋予人们只争朝夕的使命感,正值劳动年龄的人都在紧张地为生存发展而奔波忙碌,养老意识逐渐淡化,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

针对人口老龄化的突出问题,有一些可行的缓解方案值得我们去探讨研究。

来看看美国是怎么做的,对我国或许也有一些启示意义。

1.调整职工退休年龄。

美国目前实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属于“现收现付”制。

即当纳税人工作时,雇主和员工拿出工资的1
2.4%的社保税(雇主和员工各支付6.2%)用于支付退休人员的退休金,以及需要社会提供保障的残疾金、遗属遗孤抚恤金(上述几项即为美国的“社保金”)。

目前社保税的支出情况是72%用于社保金发放,剩下用于储蓄。

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退休人员越来越多,预计到2018年,这部分税收将不足以支付社保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政府已经多次调整职工退休年龄,现在的退休年龄规定是65岁四个月,以后每年延长两个月,直到延长到67岁为止。

2.构建一个多元化、多层次化的混合型老年保障体系。

应对人口老龄化,只能构建一个多元化、多层次化的混合型老年保障体系,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老年保障经济压力与社会服务压力化解在一个责任共担和纵横交错的安全网络之中。

在构建的过程中应遵循家庭和自我保障原则、政府负责原则、责任分担原则、单位负责原则、市场提供原则和综合原则。

在老年保障体系中,每一个原则既包含着经济保障,也包含着服务保障的内容。

这种养老保障制度打破传统型家庭养老保障与现代型社会养老保障的两极思维定势,在政府的主导及引导下,将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结合起来,通过多元化、多层次化的制度安排,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老年保障经济压力与社会服务压力化解在一个责任共担、纵横交错的安全网络之中。

3. 大力推行“倒按揭”。

与购房者向银行贷款再付钱给开发商不同,“倒按揭”是将自有产权的房子抵押给银行后,由银行每月付钱给抵押人,到期以出售住房的收入或其他资产还贷。

由于这种方式与传统的按揭贷款相反,故被称为“倒按揭”。

不少美国人年轻时“以钱买房”,年老时“以房换钱”,退休后生活仍过得比较舒适。

“倒按揭”在国外兴起也还只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发展最成熟的要数美国了。

在美国,很多老人没有子女,有的虽然有子女,子女却无力或不愿承担赡养义务,而大多数美国人又不热衷于储蓄,因此退休后生活很容易陷入拮据。

随着社会逐渐老龄化,这种现象越来越多,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新泽西州劳瑞山的一家银行看准时机,率先推出这项服务,很快走向全美。

“倒按揭”的形式基本上可分为有限期和无限期两类:有限期是以住房作抵押,借贷双方约定还贷日期,到期后,老人既可出售住房,也可以用其他资产还贷;无限期则是贷款一直维持到老人死亡或从住房中搬走为止,银行可以通过拍卖方式收回放贷成本,并与老人法定继承人分享拍卖后的剩余利润。

“倒按揭”的对象是62岁以上的老年人,同时还考虑以下一些因素。

一是借款人的年龄。

年龄越大意味着剩下的寿命越少,每月能得到的现金也就越多。

在美国,如果一名75岁的老人拥有一套价值25万美元的住房,他每月可以获得917美元;70岁的人每月只能获得791元;而80岁的人每月可获得1099美元。

二是配偶是否健在。

夫妻健在的老人比单身老人可贷款数额低,因为两个人的综合预期寿命大于一个人。

三是住房现在的价值和预期的价值。

如果预计房主去世时房产会升值,可贷款数额也会增加。

“倒按揭”之所以在美国兴起,因为它解决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个最大问题,既帮助老人解决养老问题,分担了政府负担,同时又可以为银行提供多种收益方式,它为解决美国的老龄化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

另外,通过移民等方式对于发达国家缓解老龄化压力或许也会有一定的作用。

但是不符合我国这类发展中国家的国情。

稳定可靠的足额养老金是社会保障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养老金增长的源泉归根结底来自于人口的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要真正实现养老金的持续增长,解决养老金的收不抵支问题,就应该实现人口的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