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车身结构(第2版)-课程标准
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32,学分数:2)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是为本科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汽车结构基本知识,掌握车身结构设计的一般程序与方法,学会车身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
了解车身结构设计的发展方向,为毕业后从事汽车制造工作打好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一)车身概论基本内容:车身类型及发展;车身设计的特点及技术要求;现代车身设计方法与车身设计技术发展趋势。
基本要求:了解各种类型车身的发展概况;掌握轿车车身设计特点与方法;熟悉现代车身开发流程及设计技术。
重点:车身设计特点与技术要求;车身设计内容与方法。
难点:现代车身开发流程。
(二)汽车车身结构基本内容:承载式、非承载式、半承载式车身结构与特点;轿车结构总成及轿车车身壳体、结构件、覆盖件、车身附件;轿车车门组成及功能要求;客车、货车车身结构及类型。
基本要求:了解汽车车身功能;掌握轿车车身结构基本类型;掌握轿车车门组成及功能要求;熟悉客车、货车车身结构及类型。
重点:汽车车身详细结构;轿车车门。
(三)汽车车身结构分析与设计基本内容:轿车车身结构的总体设计要求、轿车车身结构划分特点;车身结构件、覆盖件及焊接接头设计;车身结构静强度、疲劳强度与车身整体刚度设计方法;车身结构振动特性与动力学性能设计方法;车门强度车身弯扭刚度试验与车身动态试验。
基本要求:了解轿车车身结构的总体设计要求;掌握轿车车身结构的划分;掌握车身结构强度与刚度设计方法;了解车身结构动力学性能设计;熟悉强度与刚度试验。
重点:车身结构件、覆盖件及焊接接头设计;车身结构静强度、疲劳强度与车身整体刚度设计。
(四)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城市布置设计基本内容:车身总布置设计的性能要求、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人机工程学的相关概念,汽车人机工程学的人体基本特点;车身内部人机工程辅助设计工具原理和工具、使用方法;人机辅助工具在轿车车室内部布置设计的方法,RAMSIS软件特点及功能。
《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是研究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的相关内容,指导学生掌握车身概论、车身开发流程和设计方法,车身总体设计等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汽车车身设计中涉及的计算机辅助造型设计、人体工程学和空气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汽车车身设计的基本过程和设计规范,培养对车身造型的审美意识,能够从事汽车车身的初步设计工作。
《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的先修课程是《机械设计》、《汽车理论》、《汽车设计》、《汽车构造(下)》等,后续课程是各类课程设计。
它是联系设计课程与工艺课程的纽带,是从基础课学习过渡到专业课学习的桥梁。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使学生具备如下知识和能力:1. 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能力。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的良好作风。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备一定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2. 掌握车身的典型结构及优缺点;了解车身设计的特点和国内外的技术水平;掌握传统及现代车身设计程序和方法;掌握汽车人体工程学在车身设计中的运用;掌握车身制图的基本原理及方法;掌握车身主要零件和附件的设计方法;3.利具有较强的简化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演算能力,掌握一定的汽车设计知识,初步学会设计、归纳、总结等,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用数学、物理和工程知识,能将实际系统用简化模型代替,并约定条件,利用本课程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计算,并进行仿真验证。
二、课程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分配1、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及要求《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课程主要以讲授、讨论、分析计算为主,以课堂测验、仿真分析为辅。
课堂教学将利用MOOC平台和通讯工具辅助教学,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本课程目标、知识单元与学时分配见表1。
表1 课程目标、知识单元与学时分配2、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及要求车身课程实验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以加强学生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着重于实验操作和实践技能的训练,以期达到用所学力学,材料,人机工程学及空气动力学等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适应社会各方面工程实际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初步具备认知车身、设计车身、处理实际布置和设计问题的能力。
第十六章《汽车构造(第2版) 》关文达主编
图16-30 典型的通风取暖联合装置 1—除霜喷嘴 2—冷空气进口 3—鼓风机 4—电动机 5—冷热变换阀门 6—冷空气出口 7—热空气出口 8—散热器 9—回水管10—放水开关 11—进水管 12—内循环空气进口
二、空调装置
车用空调 装置由暖风装置 和冷气装置一起 构成。其循环过 程如图16—32 为所示。
三、汽车附属设备的组成
汽车附属设备有汽车仪表、风窗刮水器、风窗洗涤器、 遮阳板、玻璃升降器、各种密封件、门锁、门铰链、后视 镜、拉手、点烟器、微波炉、小型电冰箱、通风、取暖、 冷气及空调装置等。
第二节 车身壳体结构及门窗
一、轿车车身
轿车车身类型如图16-1所示。
图16-1 轿车车身 的类型
a)四门轿车 b)双门轿车(两排座位) c)双门轿车(单排座位) d)旅行车 e)四门硬顶轿车 f)双门硬顶轿车 g)高级轿车(两排座位) h)高级轿车(三排座位) i)四门敞篷车 j)双门敞篷车 k)跑车 l)运动车
(1)转向信号灯 黄色转向信号灯分装在车身前 后端的左右两侧,转向前为了通知行人及其他车辆。 (2)制动信号灯及开关制动信号灯 装在汽车后 部,开关装在制动回路中。 (3)倒车信号灯及报警器 当汽车倒车时,通知 车后行人及车辆驾驶员。 (4)故障停车信号灯 汽车行驶中因出现故障而 停车,为引起其他行驶车辆注意,表示故障停车。 (5)喇叭 喇叭的作用是警告行人和其他车辆驾 驶员注意安全。
第四节 安全防护装置
一、安全带
现代轿车必须装备安全带,前排座椅装用三点式, 后排座椅装有两点式或三点式,如图16-20所示。
图16-20前后排座椅安全带的布置 1—可调式肩带固定装置 2—后排座椅用带ELR(紧急锁紧式伸缩装置)的三点式安全带
汽车车身结构课程设计
汽车车身结构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汽车车身的基本结构、功能及其设计原理;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汽车车身结构设计和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培养对汽车设计和制造的兴趣,增强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对汽车车身结构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汽车车身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汽车车身结构的设计原理和制造工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汽车车身结构的基本概念、设计原理和制造工艺。
教学大纲按照教材的章节进行安排,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汽车车身结构的基本概念。
介绍汽车车身结构的基本组成、分类和功能。
第二部分:汽车车身结构的设计原理。
讲解汽车车身结构的设计原则、方法和流程。
第三部分:汽车车身结构的制造工艺。
介绍汽车车身结构的制造工艺、流程和设备。
第四部分:汽车车身结构的设计案例。
分析典型汽车车身结构设计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解构汽车车身结构。
第五部分:汽车车身结构的实验实践。
学生进行汽车车身结构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汽车车身结构的基本概念、设计原理和制造工艺。
讨论法: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汽车车身结构设计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解构汽车车身结构。
实验法:学生进行汽车车身结构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源。
参考书: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实验设备: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验设备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汽车构造》课程标准
《汽车构造》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汽车修理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类平台课程,是在《汽车机械基础》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汽车修理类各专业学生掌握汽车结构、汽车工作原理以及汽车各总成的拆装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培养学生行业通用能力提供课程支撑,同时也为相关专业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144学时,8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汽车构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1.依据汽车修理专业类行业面向和职业面向,以及《中等职业学校汽车修理专业类课程指导方案》中确定的人才培养定位、综合素质及行业通用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汽车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拆装技能等的认识与培养,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课程目标,以及汽车维修工、机动车检测工等岗位需求,对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初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初级)中涉及汽车行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操守,兼顾职业道德、职业基础知识、安全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反映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体现科学性、前沿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以汽车认知与拆装为主线,将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入,系统设计课程结构、统筹安排教学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序化教学内容。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汽车构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进行汽车基本结构认知和汽车各总成拆装检查,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1.了解汽车主要类型,理解汽车发动机、底盘、电气设备、车身和电机电池的作用及工作原理。
2.掌握汽车各总成的基本结构,能识别汽车主要部件、零件及元器件。
3.了解现代汽车常见维修设备,能正确选择和使用汽车常用工具、量具和仪器。
4.能制订合理的工作方案,运用汽车维修资料进行拆装及检查汽车各总成。
汽车构造第二版上册课程设计
汽车构造第二版上册课程设计课程简介本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汽车构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包括汽车的结构、车身、底盘、传动系统、电子设备等方面的知识,并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能够掌握汽车维修与保养的基本技能。
课程主要包括理论讲解、实验操作和维修实践三个部分。
课程大纲第一章:汽车结构1.1 汽车的分类和组成部分1.2 车身结构和零部件1.3 底盘结构和零部件第二章:发动机2.1 内燃机的基本原理和结构2.2 发动机的分类和常见故障2.3 发动机维修和保养要点第三章:传动系统3.1 变速器和离合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3.2 传动轴和差速器的原理和结构3.3 传动系统维修和保养要点第四章:车辆电子设备4.1 电磁设备和电子元件4.2 点火系统和充电系统4.3 故障排除和保养要点实验操作本课程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实验操作:1.不同类型汽车的组装和拆卸实验2.汽车发动机的拆装实验3.汽车底盘零部件的识别和更换实验4.传动系统的维修实验5.故障排除实验和电子设备保养实验维修实践维修实践为本课程的重点内容。
通过学生根据实际维修故障对汽车进行维修和保养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动手能力。
课程考核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出勤率2.实验操作和维修实践的成绩3.期末考试成绩参考书目1.《汽车结构与原理》2.《汽车维修与保养技术实用手册》3.《汽车电气设备维修技术》4.《汽车传动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结语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操作和维修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全面掌握汽车构造和维修保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为学生将来的工作和创业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汽车构造(中职)课程标准
汽车构造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汽车构造二、课程管理系、部及教研室机械工程系汽车维修技术教研室三、教材版本《汽车构造(汽车类)》(第2版)劳动出版社四、大纲说明1、适用汽车维修技术及汽车应用相关专业;适用范围为中职类学生;修业年限为三年期第2-4学期。
2、课程性质:《汽车构造》是汽车工程系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
其中《汽车构造(一)》主要是汽车发动机构造部分,《汽车构造(二)》主要是汽车底盘及车身附件构造部分。
课程的任务:使学生理解汽车构造的基本知识;掌握汽车各系统、机构的组成及工作过程,能够在现场熟练认识汽车主要总成及其零部件的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培养和锻炼汽车主要总称的拆装职业技能,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在就业岗位上规范工作打下基础。
通过对汽车发动机构造部分的学习,掌握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电控汽油喷射系统、柴油机燃油系统、电控柴油喷射系统、进排气系统、增压系统、排放控制装置、冷却系、润滑系、点火系、起动系和电源系的组成、功用、结构特点、工作过程或原理等。
通过对汽车底盘构造部分的学习,掌握汽车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制动系的组成、功用、结构特点、工作过程或原理等。
了解车身结构及车身附属装置的功用及工作过程。
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介绍《汽车构造》课程在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中的位置(见下图)。
执笔:审核:审批:课程内容模块一:汽车总论第一章汽车总论第01讲汽车总论(1)教学目标知识点:汽车类型、汽车总体构造能力点:具备识别汽车类型的能力、具备认识汽车总体构造的能力(2)主要内容汽车类型、汽车总体构造、国内外汽车工业发展、国产汽车产品型号编制规则、汽车识别码等。
模块二:发动机构造第二章发动机工作原理与总体构造第02讲发动机基本术语和类型(1)教学目标知识点:发动机的基本术语、发动机的总体构造、发动机的分类能力点:熟练掌握发动机基本术语和总体构造、理解发动机分类(2)主要内容发动机基本术语、发动机分类、发动机总体构造第03讲:发动机简单工作原理(1)教学目标知识点:四冲程和二冲程发动机工作原理、发动机的示功图能力点:熟练掌握发动机(四冲程和二冲程,汽油机和柴油机)工作原理、熟练掌握各冲程的工作特点。
车身结构课程设计
车身结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车身结构的定义、分类及各部分功能,理解车身结构与车辆性能之间的关系。
2. 使学生了解车身设计的基本原则,掌握车身设计的基本流程和关键参数。
3. 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车身结构的优缺点,能够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适应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车身结构的能力,能够对给定车型进行结构分析。
2. 培养学生运用车身设计原则和方法,设计简单的车身结构,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团队合作等方式,解决实际车身结构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车身结构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提高学习积极性。
2. 培养学生关注车身结构在环保、安全等方面的意义,增强社会责任感。
3. 引导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为汽车工程专业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车身结构的基本知识,培养其实践能力。
学生处于大学二年级,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目标分解:1. 掌握车身结构基础知识,能进行车身结构分类及功能分析。
2. 学会运用车身设计原则,完成简单车身结构设计。
3. 能够分析不同类型车身结构的优缺点,并在实际应用中进行选择。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5. 增强学生对车身结构在环保、安全等方面的认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车身结构概述- 车身结构定义及分类- 各类车身结构的功能特点2. 车身结构与性能关系- 车身结构对车辆性能的影响- 车身结构设计原则3. 车身设计流程与方法- 车身设计基本流程- 车身设计关键参数- 车身设计常用方法4. 车身结构分析- 车身结构受力分析- 车身结构优化方法5. 车身结构实例分析- 常见车身结构案例分析- 各类车身结构优缺点对比6. 车身结构设计实践- 简单车身结构设计方法- 设计实践案例7. 车身结构新技术与发展趋势- 新材料在车身结构中的应用- 车身结构轻量化技术- 车身结构智能化发展趋势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1-2周:车身结构概述及功能特点第3-4周:车身结构与性能关系、设计原则第5-6周:车身设计流程与方法第7-8周:车身结构分析第9-10周:车身结构实例分析第11-12周:车身结构设计实践第13-14周:车身结构新技术与发展趋势教材章节关联:《汽车工程》第3章 车身结构设计《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第1-5章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系统的讲解,使学生掌握车身结构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及方法。
汽车构造与原理第二版下册底盘与车身课程设计
汽车构造与原理第二版下册底盘与车身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背景汽车底盘与车身是汽车工程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可谓是汽车制造的核心。
因此,对底盘与车身方面的知识必须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本次课程设计主要涉及汽车底盘和车身的构造与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汽车底盘和车身之间的相互作用,掌握其工作原理和优化设计方法。
二、课程设计目标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应该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理解汽车底盘和车身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掌握底盘和车身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车型设计;3.了解现代先进的底盘和车身结构设计和材料工艺以及其发展趋势;4.能够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完成汽车底盘和车身的设计和优化。
三、课程设计内容1.汽车底盘的构造与设计1.1 底盘结构与组成 - 底盘类型与主要构成部分 - 车轮悬挂结构与种类 - 动力传动方式与传动轴的选择 - 制动系统的种类及原理1.2 底盘的性能与优化设计 - 底盘的稳定性、操控性和行驶舒适性 - 底盘设计的优化方法和案例1.3 现代底盘技术 - 主动悬挂系统的构造与原理 - 高性能转向系统的设计原理 - 底盘控制系统的结构与应用2.汽车车身的构造与设计2.1 车身结构构造与组成 - 车身的构造及其特征 - 车身主体结构与副结构 - 汽车铝合金车身的设计与材料选用2.2 车身性能及其优化设计 - 空气动力学与汽车车身外形设计 - 防噪声与振动技术在车身设计中的应用 - 前瞻性车身结构设计案例的介绍2.3 现代车身技术 - 薄板成形技术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 - 多材料车身设计与成型技术 - 智能化车身设计的理念与技术四、课程设计要求1.指导书:主要内容包括任务分配、设计要求、时间安排、成果要求和提交方式等。
2.学生材料:包括学生个人资料、参考文献和设计草案等。
3.成果展示:要求学生以PPT的形式展示设计过程、结果和效果,并进行相应的口头说明。
五、课程设计评价标准本次课程设计的评价标准如下:1.设计准确性:成果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得到实现。
汽车构造2教学标准
《汽车构造2》教学大纲编写人:黄关山课程代码:使用教材:《汽车构造》,编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年。
适用专业及班级: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一、课程性质和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研究汽车构造及工作原理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汽修专业学生必修课程。
2.课程任务(1)使学生系统掌握汽车底盘部分的基本组成、结构及其工作原理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懂得汽车发展趋势和汽车底盘新技术、新结构的应用与特点。
(3)使学生熟练掌握汽车底盘的结构特点,为本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专业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汽车底盘部分的总体结构和原理。
(2)掌握汽车传动系统、行驶系统、制动系统和转向系统功用和组成。
(3)掌握汽车底盘四系统(传动系统、行驶系统、制动系统和转向系统)的具体零部件结构与原理。
(4)了解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制动性等主要使用性能。
2.技能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汽车底盘构造原理、结构。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汽车底盘零部件拆装的基本工艺和技能、技巧。
三、教学内容1.教学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2.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汽车底盘部分的总体结构,传动系统、行驶系统、制动系统和转向系统的结构、原理,以及各零部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教学难点汽车传动系统的结构和原理、档位分析等,汽车悬架系统、制动系统结构和原理,转向系统的结构和原理以及四轮定位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学时分配五、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六、学习评价1.评价形式:(1)出勤;(2)考核:两次理论考试;(3)平时作业:上交作业手册和课堂笔记;(4)平时课堂表现.七、建议选用教材或讲义及教学参考资料教材:徐瑾《汽车原理与构造》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出版社 2002 参考资料:1.陈家瑞《汽车构造》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2.高建军《汽车构造》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八、课程教学和内容安排建议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涉及的内容多,课时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车身结构与附属设备》课程标准适用专业:汽车整形技术专业开设学期:第2学期(共6学期)学时:64学分:4一、课程性质1.课程定位《汽车车身结构与附属设备》是汽车整形技术专业中职、高职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阶段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构建于《汽车构造》、《汽车机械基础》等课程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汽车车身结构拆装与认识为主要内容,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设计,以行动导向组织教学过程,使学生通过对汽车车身基本结构分类、汽车车身壳体结构、汽车车身覆盖件的结构以及车身附属设备的结构原理等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具备汽车汽车车身结构拆装与调整的能力,为后续课程《汽车涂装修复技术》、《汽车钣金修复技术》、《汽车车身焊接技术》及《汽车美容与装饰》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1)专业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获得安全与卫生、汽车车身基本结构分类、汽车车身壳体结构、汽车车身覆盖件的结构以及车身附属设备的结构原理等理论知识基础上,能够进行汽车车身各类构件的拆装与调整。
通过车身覆盖件及内外装饰件的分组拆装实操训练,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沟通与表达、团组分工协作能力等方面达到能够继续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要求。
(2)方法能力①能独立学习新知识、新技术;②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意识;③能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并进行实施;④能够查找资料与文献以取得有用的知识。
(3)社会能力①具有团队意识和相互协作精神;②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③注重事故保护和工作安全;④遵守职业道德;⑤注意环境保护的意识。
3.前续课程《汽车机械基础》、《汽车构造》、《汽车拆装与维护》。
4.后续课程《汽车涂装修复技术》、《汽车钣金修复技术》、《汽车车身焊接技术》及《汽车美容与装饰》。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表1)表1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表三、课程设计思路及教学建议1.课程设计思路(1)课程教学设计原则1)按汽车车身维修实际工作需要设计学习任务。
2)以学生为主体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3)以技能培养为主线,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
以学习任务牵引理论的学习,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机融合。
4)考核过程重视学生的工作过程的完整性。
(2)整体教学设计1)校企合作共同对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确定课程学习任务。
本课程具体项目的确定是学校专业教师到多家企业调研并与多名企业专家,在参照《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标准》,结合目前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状况,对岗位能力进行了详细深入的研究之后形成的。
2)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设计教学任务。
基本思想是:确定的学习任务要与学生将来具体的工作要求相一致,即工作过程需要什么任务,课程中就开发什么任务。
在教学任务的设计过程中,打破过去强调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思想,强调工作过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知识要素退居到辅助能力项目的地位,以行动牵引理论知识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3)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将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技术服务与生产融为一体,利用先进的教学设施和生产设备,运用多媒体、仿真软件、电子课件、计算机网络、实物教具、工作台、涂装设备等,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操作技能训练的统一。
(3)教学流程设计1)任务导入。
根据汽车车身维修工作需要导入课程,根据具体的工作任务确定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内容。
这一阶段可采用教师向学生直接讲解或采用角色扮演法。
2)信息收集。
根据学习任务收集相关资料信息。
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必要时集中讲解。
教师可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自我学习。
信息收集的方法主要有:①教材;②汽车使用技术说明书;③网络课程;④实训指导书;⑤互联网;⑥专业参考书;⑦仿真软件。
3)计划。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制定计划。
主要内容包括:①安全操作规定;②操作步骤;③效果分析结果记录;④场地整理。
4)决策。
对所作计划进行讨论,确定最佳方案。
可采用头脑风暴法。
5)实施。
根据制定的计划可先在仿真软件上进行模拟操作,然后在实车(或板件)上进行实际操作,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必要时教师可先演示,学生再加以练习。
6)检查①检查工作计划的所有工作项目并确认所有项目都以认真完成,并在解释的范围内做出全面解释。
②检查安全、环保方面的工作是否到位。
③根据对全部计划的执行情况的自查结果,提出改进建议。
7)评估。
可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等方式。
根据任务内容制定相应的学生自评表、互评表及教师评价格。
上述表格于评估阶段填写(手工或于网络平台上),教师分类归档,作为课程总成绩的证据。
8)总结。
学习任务完成后,学生要对所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总结,每组出1名学生代表所在小组发言,教师做最后总结。
主要内容为自我学习及小组学习过程、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团队合作、学习成果等经验交流分享。
9)拓展。
对学习任务相关的一些知识如新技术、与以前所完成的任务之间的关联等在学生之间展开讨论。
2.教学建议(1)教学方法《汽车车身结构与附属设备》课程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行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专业教室和实训中心为支撑而构建的。
教学方法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
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以任务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法,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倡导“以人为本”。
教学与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提高。
2)角色扮演法。
在模拟或真实的评估机构的情境下,让学生扮演一定角色,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充分体会客户和业务员之间的情感变化和行为模式,表露自己或角色的人格、情感、人际交往、内心冲突等心理问题。
然后通过观察、体验,进行分析讨论,并对行为表现进行评定和反馈,以此来帮助其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行动能力。
3)头脑风暴法。
在制订实际工作任务计划和决策的教学环节中,通过师生、学生间的互动与合作,建立学习的共同体,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辩论和对话,产生思想的碰撞和观点的交锋,最终达成思想上的共识。
4)小组讨论式教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主讲教师的引导,充分发挥交流互动的作用,开展主题研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产生内在动力,主动参与、积极活动,通过相互提问、随机选定发言等形式在教学中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方向,激发认知动力。
5)演示和讲解法。
借助实物来进行的边演示、边讲解的教学方法。
对具有很高的抽象程度和复杂性及表面不易看透的工作原理内容,通过实物、课件、仿真软件等一些辅助手段补充信息源,通过感观刺激传递直观信息。
(2)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
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在教室或实验室设立了投影仪和大屏幕,通过图表绘画等资料显示,使学生能够获得大量直观、生动、形象的信息。
2)仿真操作。
仿真操作利用仿真软件进行汽车车身结构及附设设置的拆装与调整训练,注重培养学生规范操作、团结合作、安全生产、节能环保等职业素质,使学生得到必要的分析能力训练和技能训练,为更好地适应实际操作打下坚实基础。
3)实际操作。
实际操作是在真实的汽车车身实训中心进行的,经过信息收集、制定计划和决策、最终实施计划,在做中学,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网络课程。
网络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教师通过网络向学生传授知识,并促使其发展的教学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认知学习环境,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本门课主要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以不断地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5)网上答疑。
每位教师在学期初就确定与班级学生的联系方式,其中包括建立QQ群,公共信箱等。
教师能够在网上与学生及时沟通、交流,这不仅是促进师生互动的一种手段,同时也能使学生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四、教材及参考文献1.教材吴兴敏.汽车车身结构及附属设备.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第一版.2.参考文献[1]《汽车工程手册》编辑委员会.汽车工程手册-设计篇[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2]戴冠军.图解汽车车身维修大全[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天天汽车工作室.轿车车身维修技能实训[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4]谷正气.轿车车身[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5]张俊.汽车车身修复专门化[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6]侯建党.汽车钣金与涂装修补图表解[M].沈阳:辽宁道学技术出版社,1999.[7]宋森.汽车车身维修实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8]黄金陵.汽车车身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9]细川武志.汽车构造图册[M].魏朗,译.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10]罗伯特·斯卡福.汽车车身修复[M].李富勤,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11]张吉国.汽车车身修复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张红伟.机动车车身修复人员从业资格考试必读[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13]袁杰.车身结构及附属设备[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14]宋年秀.图解汽车车身构造与拆装[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15]周林福.汽车拆装[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五、教学评价与课程考核1.教学评价方式考试。
2. 课程考核目的检查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效果。
2.课程考核范围全部课程的知识点与技能点。
3.课程考核方案(1)教师测评模块(95%)本模块的总成绩由课堂表现、课堂提问、作业、实操、笔试、口试、考勤几部分综合形成。
各部分成绩确定如下:1)课堂表现(5%)。
教师于学期初制订班级学生课堂表现评分标准并制作班级学生课堂表现记录表,用以记录学生课堂表现。
学期末根据记录结果给每位学生评分,记入《学生课程考核成绩登记表》中。
2)课堂提问(5%)。
课程教学开始的第1~2次课,任课教师将本课程的理论题库(包括主观类题库(问答类)及客观类题库(选择、判断类)全部布置给每一位学生。
如果采用理实一体化教材,则各题目将按其与各教学项目的隶属关系分别列置在各教学项目内容之后。
任课教师于每个教学项目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课堂提问的方式考核理论题库中的相关题目,重点为客观类题目,主要考核学生课堂听课效果。
任课教师给出每次提问成绩,填入《学生平时成绩记录表》,课程结束后汇总折算形成课堂提问总成绩,填入《学生课程考核成绩登记表》中。
3)作业(10%)。
任课教师于每个教学项目课堂教学的最后,在理论题库中适当选取一定数量的主观类题目作为作业(主要依据课堂教学标准与教学设计)布置给学生,主要考核学生课后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