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50-60年代的诗歌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戏剧散文PPT课件
2
三、郭小川的诗歌
1、创作阶段 (1)1955-1956年:政治宣传鼓动诗。
《致青年公民》(组诗) (2)1957——1959年:探求个性主义、人性本位。
《望星空》《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 (3)60年代:激励革命者保持战斗的激情。
主,追求典型性。
11
二、杨朔的“诗化散文” “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 “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东风第一枝小 跋》)
1、精心营造诗的意境 (1)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具有诗的视角与容量 (2)以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方式创造诗的意境 2、讲究谋篇布局的精巧
开头设悬——中间转弯——卒章显志,具有“曲 径通幽”之妙 3、提炼诗的语言:清新含蓄精炼
第三章 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戏剧散文
第一节 五六十年代诗歌概述
1、建设战线诗群:歌唱社会主义建设。 李季《玉门诗抄》 傅仇《森林之歌》 雁翼《在云彩上面》邵燕祥《到远方去》
2、行吟诗群:在行走中歌唱祖国现实与世界的前景。 艾青《南美洲的旅行》 闻捷《天山牧歌》
3、政治抒情诗群:从现实社会的政治问题出发,选取题 材,提出并回答革命者在不同阶段应有的精神状态、 人生态度和道德情操。 郭小川《致青年公民》 《甘蔗林——青纱帐》 贺敬之《放声歌唱》 《雷锋之歌》
1
二、诗歌类型
1、生活的赞歌——写实叙事诗 抒情短诗:以写实的手法对社会主义新生活进行 赞美,有着简单的人物、场景、事件的框架。 李季《玉门诗抄》 闻捷《天山牧歌》 叙事长诗:以革命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为表现对 象。 闻捷《复仇的火焰》郭小川《将军三部曲》
2、时代的战歌——政治抒情诗 郭小川、贺敬之为代表,以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
5060年代诗人诗歌
5060年代诗人诗歌
50-60年代的诗人诗歌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代表作品:
《雨巷》- 戴望舒
《雨巷》是一首著名的现代诗歌,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的追求。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代表作之一,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
《再别康桥》- 徐志摩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以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母校的眷恋和对生活的感慨。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的一首著名的诗歌,以豪迈的语言和广阔的视角,描绘了革命战争的伟大场景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
这些诗歌都是50-60年代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五六年代的诗歌
五六十年代诗歌1949年至1966年“文革”爆发,一般称作“十七年文学”。
五十年代初主要以颂歌为主,,六十年代初叙事诗创作繁荣,随着阶级斗争的扩大,政治抒情诗逐渐成为主导潮流。
其中代表作有郭沫若的《新华颂》、胡风的《时间开始了》、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郭子川的《致青年公民》《将军三部曲》《望星空》《甘蔗林——青纱帐》、贺子敬的《回延安》《桂林山水歌》、公刘的《佧佤山组诗》、《西双版纳组诗》、闻捷的《天山牧歌》、《苹果树下》等。
1.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节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隆隆的雷声里诞生。
是如此巨大的国家的诞生,是经过了如此长期的苦痛而又如此欢乐的诞生,就不能不象暴风雨一样打击着敌人,象雷一样发出震动世界的声音......2. 胡风《时间开始了》节选毛泽东他站到了主席台底正中间他站在飘着四面红旗的地球面底中国地形正前面他屹立着象一尊塑像……掌声和呼声静下来了这会场静下来了好象是风浪停息了的海只有微波在动荡而过只有微风在吹拂而过一刹那通到永远——时间奔腾在肃穆的呼吸里面跨过了这肃穆的一刹那时间!时间!你一跃地站了起来!毛泽东,他向世界发出了声音毛泽东,他向时间发出了命令“进军!”3.郭小川《致青年公民》节选“喂,年轻人!”——不,我不能这样称呼你们,这不合乎我的也不大合乎你们的身份。
嬉游的童年过去了,于是你们一跃而成为我们祖国的精壮的公民。
4. 贺敬之《回延安》节选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5.闻捷《苹果树下》节选……苹果树下那个小伙子,你不要、不要再唱歌;姑娘踏着草坪过来了,她的笑容里藏着什么?……说出那句真心的话吧!种下的爱情已该收获。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戏剧散文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2)生活抒情诗的特点: ①生活抒情诗开辟了一个新的抒情与想象空间, 它展示出来的新的生活气象和畅快激昂的主人 公心态,为现代新诗所未见。 ②在风格单纯、明朗、热烈的“牧歌”特色。 ③在创作方法上,借鉴民歌的一些表达方法,多 描写生活场景和细节,从而增强了抒情诗中 “写实”的叙事倾向。 ④不足之处是浅露和单调。
第三章 50-60年代诗歌
一、诗歌的选择和诗人群体的构成
1、49年前已经成名的诗人们,如:艾青等; 2、40年代开始创作、来自解放区的诗人如:
郭小川、贺敬之、闻捷等; 3、新中国成立后走上诗坛的青年诗人,如:
李瑛、公刘、梁上泉等。
二、诗歌的几种类型
1、生活的赞歌:写实与叙事诗潮流
李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誉为“石油诗人”,主要作品《玉门诗 抄》、《杨高传》等。
闻捷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诗意,通过对景物、 人物情节的铺叙,展示生活的情趣。如:《赛 马》、《苹果树下》,把爱情与创造新生活的 劳动相结合。
2、时代的赞歌:政治抒情诗
郭小川以战士、诗 人的眼光观察生活, 从现实社会的政治 问题出发,选取题 材,提出并回答革 命者在不同阶段应 有的精神状态、人 生态度和道德情操。
叙事诗:《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 谷》、《严厉的爱》、《一个和八个》
新辞赋体:融汇古代辞赋的艺术传统, 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的手法进行铺陈, 一唱三叹,反复吟咏,形成整齐、对 仗、押韵的长句体。如:《甘蔗林— —青纱帐》、《秋歌》等。
贺敬之《回延安》、《桂林山水 歌》
《放声歌唱》、 《雷锋之歌》
热衷于处理“重大 题材”,抒情主体 与群体完全融合, 直抒胸臆,气势磅 礴。
第三章 50-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二)非凡的艺术成就(详见教材P57-59页) 1.独特的艺术构思: ①反描法,即侧重写社会的反面,让人在反面的否定感受 中趋向正面的肯定,“以反显正” ; ②侧面透露法,从小地方、小人物写出大事件、大背景,
“以小见大”。
2.新颖的结构形式: ①采用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 ②人像展览法,以人物带动故事 。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三章 50-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第三节 50-60年代散文
一、概述
(一) 散文的概念 广义:诗歌以外的文类
狭义:抒情性散文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三章 50-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二)50--60年代散文创作的背景 1.散文的审美功能收缩,功利观念升值;
2.自我意识淡化,群体意识增强;
“第四种剧本”即忠于生活、诚于写实、真正写人的剧本,是
按生活本来面目写工农兵的剧本。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三章 50-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2.1958-1962年,出现历史剧的热潮 。 3.1962年以后,“社会主义教育剧”的繁盛。 4.戏剧理论的探索
三大 戏剧 体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布莱希特 梅兰芳
此时期报告文学的共同特点是:
时代感、新闻性,歌颂性的题材与思想教育的结合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三章 50-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2.杂文 命运多舛,但也有短暂的复苏: 第一次是1956年 第二次是1962年5月后
3.艺术性散文 建国初受到挤压,此后有过两次复苏: 第一次是1956-1957年上半年
1956年发表《香山红叶》,标志着创作
进入成熟期,逐步形成诗化型散文的文
7.1950、60年代的诗歌创作
二、贺敬之
贺敬之(1924——),山东峄县(今枣庄)人。 1938年,14岁时离家开始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40年到达延安,同年进入延安“鲁艺”文学 系学习,受到著名诗人何其芳的教诲。1945年, 他执笔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了《白毛女》,在解 放区获得了巨大的反响。
贺敬之在延安时期开始写诗,但影响不大。建国 前写的诗歌主要收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版的 《并没有冬天》、《乡村的夜》、《朝阳花开》 等诗集中。建国后,贺敬之主要担负文化界、文 艺界的领导工作,曾官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副部长、代部长等职。业余时间进行诗歌创作。 数量不多,影响很大。1961年出版《放歌集》, 收集了1950、60年代写的主要作品。
“困难/这是一种愚蠢而又怯懦的东西,/它/惯于对着惊恐的眼睛,/卖弄它的威 力,/而只要听见刚健的脚步声,/就象老鼠似的,/悄悄向后缩去,/它从来不能 战胜/人们的英雄的意志。”
2)重视诗歌形式的改造与革新。
郭小川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诗词感物言志的传统,就诗体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尝 试,在楼梯式、 “散曲”式的自由体、民歌体和新辞赋体四种诗歌形式上,进行 过成功的实验。被誉为是诗歌“技术革新的能手” 。他曾经说:“读者可以看到 我在努力尝试各种体裁。民歌体、新格律体、半自由体、楼梯式以及其他各种体, 只要有助于诗的民族化和群众化,又有什么可怕呢?”(《月下集· 权当序言》)
“战士自有战士的性格:不怕诬蔑,不怕恫吓;/一切无情的打击,只会使人 腰杆挺直,青春焕发。战士自有战士的抱负:永远改造,从零出发,/一切可 耻的衰退,只能使人视若仇敌,踏成泥沙。战士自有战士的胆识:不信流言, 不受欺诈;/一切无稽的罪名,只会使人神志清醒,大脑发达。战士自有战士 的爱情:忠贞不渝,新美如画;/一切额外的贪欲,只能使人感到厌烦,感到 肉麻。战士的歌声,可以休止一时,却永远不会沙哑;/战士的明眼,可以关 闭一时,却永远不会昏瞎。” (《团泊洼的秋天》)
50、60年代的新诗
《时间开始了》胡风 时间开始了》
五个乐章:《欢乐颂》《光荣赞》《青春曲》 《英雄谱》《胜利颂》
今天 为了你的新生 我奉上这欢喜的泪 为了你的母爱 我奉上这感激的泪 今天 在激动你的时刻 也许你忘记了过去的一切 但过去的一切 使你纯真得像一个婴儿 仿佛躺在温暖的摇篮里面 洁白的心房充溢着新生儿的恩惠 ….. 黎明 像一个花苞 她吐着清丽的香味来了 黎明 像一个爱情 她亮着温馨的微笑来了 祖国, 祖国,祖国啊 黎明的处女的光波 照到了你的身上 你抬起了愁苦的头
第二章 50、60年代新诗
第一节 概述
我们告别了苦难的岁月。我们走上了新的路程。 我们告别了苦难的岁月。我们走上了新的路程。新 的时代需要新的歌声。过去唱着悲愤与抗议的诗人 的时代需要新的歌声。 迸发出了新的热情,歌颂新的国家,新的生活, 们,迸发出了新的热情,歌颂新的国家,新的生活, 歌颂新的人民。--艾青《中国新诗六十年》 。--艾青 歌颂新的人民。--艾青《中国新诗六十年》
叙事诗
《复仇的火焰》(计划分为《动荡的年代》《叛乱的草原》《觉醒 复仇的火焰》 计划分为《动荡的年代》《叛乱的草原》《觉醒 》《叛乱的草原》《 的人们》三部) 的人们》三部)
内容提要:
诗的一开始, 诗的一开始,巴哈尔同十几个牧民为头人儿子过生日 去打猎,在大风雪中迷了路,他凭着机智勇敢, 去打猎,在大风雪中迷了路,他凭着机智勇敢,把大 家带出了死亡的陷阱。 家带出了死亡的陷阱。他兄妹二人都靠布鲁巴老人抚 养大,由于和头人的女儿苏里亚恋爱遭到毒打, 养大,由于和头人的女儿苏里亚恋爱遭到毒打,又由 于毛拉(穆斯林教职人员) 于毛拉(穆斯林教职人员)的建议放了他因此对头人 感恩,甚至与当了解放军的童年朋友, 感恩,甚至与当了解放军的童年朋友,妹妹的恋人沙 尔拜决裂。 尔拜决裂。后来解放军侦察员高志明被捕后的不屈感 动了他,最后, 动了他,最后,当叛乱的策划者马克南叫他当向导逃 出国境时,他毅然抛弃了马,叫他去喂狼, 出国境时,他毅然抛弃了马,叫他去喂狼,而投向了 人民的队伍和自己的家乡。 人民的队伍和自己的家乡。
50、60年代新诗创作
1959年7月,旧稿 1961年8月,整理
雷锋之歌(节选)·贺敬之 ……………… 雷锋, 你来了呵, 你出发了…… 更不是为 ——在黎明前的 向仇人们鞠躬致敬—— 一阵黑暗中…… 你带着 说是为大家的“安宁”, 满身 必须 燃烧的血泪, 践踏爹妈的尸骨, 好象在梦中一样, 把难友们的鲜血 扑向 倒进 党呵—— 老爷的怀中…… 温暖的 雷锋! 温暖的 母亲怀中…… …………
四、边缘诗人——蔡其娇
蔡其娇(1918-2007.1.3) 他的诗歌创作在题材、形式和 内容都不同与同时代的诗人。 被誉为“中国诗歌界的常青 树”,他坚持自由体诗歌创作, 诗歌风格清新、形象具体,先 后有《回声集》、《回声续 集》、《涛声集》等。50年代 的《雾中汉水》、《川江号子》 等很有影响。
郭小川诗歌创作的总体特色: 时代性; 哲理性; 抒情性。 艺术表现上:继承感物言志的古诗词传 统; 对新诗形式的创造性革新。
团泊洼的秋天(节选) 团泊洼的秋天(节选) 郭小川
秋风象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 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 蝉声消退了,多嘴的麻雀已不在房顶上吱喳; 蛙声停息了,野性的独流减河也不再喧哗。 大雁即将南去,水上默默浮动着白净的野鸭; 秋凉刚刚在这里落脚,暑热还藏在好客的人家。 秋天的团泊洼啊,好象在香矩的梦中睡傻; 团泊洼的秋天啊,犹如少女一般羞羞答答。 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这样静静的吗? 全世界都在喧腾,哪里没有雷霆怒吼,风去变化! 是的,团泊洼的呼喊之声,也和别处一样洪大; 听听人们的胸口吧,其中也和闹市一样嘈杂。 这里没有第三次世界大战,但人人都在枪炮齐发。 谁的心灵深处——没有奔腾咆哮的千军万马! 这里没有刀光剑影的火阵,但日夜都在攻打厮杀;
五、如何理解和认识50、60年代诗歌创作 民歌化 古典化 理想化
第三章 50年代、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50年代前期)
2.干预生活的“第四种 剧本”
在1956-1957 年文艺 规范“松动”期间,戏剧 界出现了一些干预生活的 社会问题剧,风格清新, 书写人情人性,张扬人道 主义精神,突破了“工人 剧本”、“农民剧本”、 “部队剧本”充斥剧坛的 状况,曾被称为“第四种 剧本” 。
的团泊洼,位于
.
天津市静海县和
大港区境内。
秋风象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 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 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
察; 向日葵低头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 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 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 蝉声消退了,多嘴的麻雀已不在房顶上吱喳; 蛙声停息了,野性的独流减河也不再喧哗。 大雁即将南去,水上默默浮动着白净的野鸭; 秋凉刚刚在这里落脚,酷暑还藏在好客的人家。 秋天的团泊洼啊,好象在香甜的梦中睡傻; 团泊洼的秋天啊,犹如少女一般羞羞答答。 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这样静静的吗?
.
4. 建国以后确立自己在诗坛重要地位的诗人,主 要有郭小川、贺敬之、闻捷、蔡其矫、公刘、白 桦、李瑛、邵燕祥、流沙河等。
◦ 他们是本时期诗坛的中坚力量,引领了以政治抒情诗与 新生活叙事诗为核心的诗歌主潮,也通过自己的创作呈 现出一体化时代了诗歌艺术的种种异样探索。
.
随着1949年的旭日东升、红旗漫卷,为无 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擂鼓呐喊、齐声 高唱的宏大政治抒情,成为了中国诗歌的旗 帜与方向。
.
第二节 50年代、60年代戏剧概述
《茶馆. 》
50-70年代戏剧被纳入政治体制化的组织生产,处 在日益严格的规范化过程中。戏剧整体上成为与形 势、政策紧密“配合”的一种文化实践方形式。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戏剧散文
第三节 五六十年代散文概述
一、发展概况 1、49——56年 通讯报告热潮叠起:先是纪实性通讯、特写、报 告,后是传记文学,再是报告文学。 2、57——65年 (1)抒情散文繁荣:“双百”方针下开始抒写个 人性情和个人体验;61年“散文年”推动“散文 三大家”的出现,带来抒情散文创作的繁荣。 (2)杂文呈现复兴:具有现实战斗精神,敢于正 视矛盾、针砭时弊,文风尖锐泼辣。 (3)报告文学的变化:由记事为主发展到写人为 主,追求典型性。
三、郭小川的诗歌
1、创作阶段 (1)1955-1956年:政治宣传鼓动诗。 《致青年公民》(组诗) (2)1957——1959年:探求个性主义、人性本位。 《望星空》《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 (3)60年代:激励革命者保持战斗的激情。 《甘蔗林——青纱帐》 《团泊洼的秋天》 2、诗歌形式的探索 在尝试了楼梯式、散曲体、自由体、半格律体等 多种诗歌形式后,创造了新辞赋体。 新辞赋体:融汇古代辞赋的艺术传统,大量运用 排比、对偶的手法进行铺陈,一唱三叹,反复吟 咏,形成整齐、对仗、押韵的长句体。
三、歌剧
1、建国初:呈现两种艺术倾向 (1)《白毛女》式:倾向于话剧, 歌唱、说白交替出现。 (2)《草原之歌》式:接近西洋 歌剧,具有音乐的完整性、 形象性、戏剧性。 2、50年代中期:出现繁荣兴旺 《洪湖赤卫队》、《刘三姐》、 《红珊瑚》、《江姐》等名篇佳作出现。
四、老舍的《茶馆》: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
二、杨朔的“诗化散文” “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 “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东风第一枝小 跋》) 1、精心营造诗的意境 (1)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具有诗的视角与容量 (2)以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方式创造诗的意境 2、讲究谋篇布局的精巧 开头设悬——中间转弯——卒章显志,具有“曲 径通幽”之妙 3、提炼诗的语言:清新含蓄精炼
第二十五章五、六十年代诗歌
(2)诗的题材和主题的转移 我们告别了苦难的岁月。我们走上了新的路程。新的时代需要新的 歌声。过去唱着悲愤与抗议的诗人们,迸发出了新的热情,歌颂新的 国家,新的生活,歌颂新的人民。——艾青《中国新诗六十年》 (3)“颂歌”(赞美、祝颂)与“战歌”(鼓舞士气)两种诗体范 式的出现 (4)基本抒情方式的确立 以李季(石油诗人)、闻捷(边疆劳动爱情赞歌)为代表的生活抒 情诗 以郭小川(战士诗人)、贺敬之为代表的政治抒情诗
第二十四章 50年代、60年代新 诗
本章重点: 简述五、六十年代诗歌的发展概况 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特色。 贺敬之诗歌的艺术特色。 闻捷爱情诗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十七年新诗概述P36
一、十七年新诗产生的时代背景 (1)中国历史的新进程:豪迈、自信 (2)对新诗艺术传统的认识和选择P37-3(两条阵线论) 臧克家《五四以来新诗发展的一个轮廓》:将五四以来 的新诗整理为相互斗争的两大阵营,以郭沫若、殷夫、臧克家 、蒲风、艾青、田间、袁水拍及解放区诗人,是新诗革命传统 的代表,而胡适、徐志摩、李金发、戴望舒等则是“和当时革 命文学对立斗争的一个反动的资产阶级文艺作家的集体。 (3)诗的政治化倾向和伦理道德对诗的规范(英雄主义和集 体主义的“大我”) (4)对世界诗歌潮流的选择和排拒(取决于诗人的政治立场 而不是诗歌本身,否定不是通过批评而是通过不予翻译出版的 “自我封闭”方式来实现)苏俄诗歌艺术手法与欧美现代派的 热与冷。
3、思想与艺术特点 思想: (1)主题上以歌颂为主,但歌颂的过程更加简单,其中多表现为忆 苦思甜和抒发豪情壮志,在艺术上则极尽夸张。 列如:《公社的山羊》 公社的山羊长得壮,上山碰到非洲象。山羊打了个大喷嚏,轰隆一声 震天响。大象吓得直哆嗦,扑通跪倒直喊娘:“娘啊娘,还是公社的 山羊大,跟它比,我简直就是屎壳郎!” (2)根本缺陷:不是真切的生活体验和自发吟唱,而是服从于政治 的遵命诗歌。新民歌描绘的美好景象是‚大跃进‛中严重破坏生产力 的虚假现象,缺少文学应有的起码的良知。
中国近现代文学50、60年代的新诗
郭小川诗歌创作的三个阶段
1.1955年到1956年,郭小川以《致青年公民》 为题,发表了一组政治鼓动诗。 2.1957—1965:进人了诗歌创作爆发期。 如《白雪的赞歌》《一个和八个》《深深的 山谷》《将军三部曲》《致大海》《望星空》 《甘蔗林——青纱帐》等。 3.“文革”中,他将对政治形势的思考和认 识,全部倾泻在他的绝唱《团泊洼的秋天》、 《秋歌》中,总结了自己“战士兼诗人”的 一生。
本时期其他诗歌代表作: 政治抒情诗: 胡风《时间开始了》;何其芳《我 们最伟大的节日》;郭沫若《新华 颂》 叙事诗:田间《长诗三首》、《天 安门赞歌》、《赶车传》;李季 《王贵与李香香》、《杨高传》
郭小川诗歌创作的艺术特点
1.在比较自觉探索诗艺术的时期,郭 小川总是试图在诗中探求人生真谛。 2.重视诗歌形式的创造和革新,也是 郭小川创作的特色。
贺敬之诗歌代表作《回延安》,采用 “信天游”的民歌体形式写成。 闻捷诗集主要有《天山牧歌》、《祖 国,光辉的十月》、《东风催动黄河 浪》、《河西走廊行》、《生活的赞 歌》、《复仇的火焰》第一、二部等。 代表作《天山牧歌》。
第三章 50、60年代新诗
第一节 概述
我们告别了苦难的岁月。我们走上了新的路程。新的 时代需要新的歌声。过去唱着悲愤与抗议的诗人们, 迸发出了新的热情,歌颂新的国家,新的生活,歌颂 新的人民。--艾青《中国新诗六十年》
50年代初,颂歌成为主旋律
《我们最伟大的节日》(何其芳)
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隆隆的雷声里诞生 是如此巨大的国家的诞生 是经过了如此长期的苦痛 而又如此欢乐的诞生, 就不能不像暴风雨一样打击着敌人, 像雷一样发出震动着世界的声音
《桂林山水歌》 《回延安》 《又回南 泥湾》 《三门峡— —梳妆台》
政治抒情诗
《放声歌唱》《十年颂歌》《东风万里》 《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
桂林山水歌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呵,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呵,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呵!此山此水入胸怀, 此时此身何处来?
政治抒情诗的特征
诗人”以“阶级”的代言者的身份出 现,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 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在诗体形态 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 的观念叙说的结合。思辨性、政论性 和鼓动性是其最基本的抒情风格,艺 术结构主要分作苏俄式的阶梯体和中 国式的铺排体两种样式,而它的声音 特征则体现为一种洪亮而阔大的“放 歌性”。
《白雪的赞歌》《一个和八个》 《深深的山谷》《将军三部曲》 《致大海》《望星空》《昆仑行》 《甘蔗林——青纱帐》等
三、1966——(对抗和思考)
《团泊洼的秋天》《秋歌》等
《致青年公民》
之《向困难进军》片断
斗争 这就是 生命 这就是 最富有的 人生。 … 和太阳一起 滚滚而来的 是胜利和欢乐的高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山牧歌》的抒情诗大都有简单的“情节”﹐作 者把生活事件和画面提炼得单纯﹑和谐﹐并用优美 的笔调描绘了聚居在天山脚下﹑和硕草原﹑吐鲁番 盆地和博斯腾湖畔的哈萨克﹑维吾尔﹑蒙古等民族 的生活情景﹐抒发对於新生活的浓烈情思。
在《天山牧歌》中﹐爱情诗佔有很大份量。建国初期的
诗歌创作中﹐把爱情表现得如此真挚﹑犟烈的﹐并不多见。 这些爱情诗的受到注意﹐还因为它们揭示了爱情与劳动﹐与 创造新生活的紧密联繫。它们歌唱的是解放了的劳动人民的 爱情﹐以劳动为最高选择标准的爱情。《苹果树下》﹑《夜 莺飞去了》﹑《葡萄成熟了》﹑《舞会结束以後》等﹐都体 现了这一特色。
➢通过客观叙事的结构进行抒情,让情感的潜流在戏剧化 的描写与叙事中含蓄婉曲的传达出来。
➢全诗以“苹果树”作为主要意象,把苹果从开花、结果 到成熟、收获,同爱情从萌生、孕育直至成熟结合起来, 造成一种饶有兴味的感发想象,使苹果的生长与爱情的 发展相应成趣。
➢全诗通过在果园里姑娘与小火共同劳动、萌发爱情,将 劳动和爱情结合起来描写,使单纯的爱情描写注入了为 了幸福生活而勤恳劳动的内容,从而传达出时代特色。
从1959年起﹐闻捷开始发表长篇叙事诗《復仇的火焰》。 按计划﹐长诗共三部。第一部《动荡的年代》和第二部《叛 乱的草原》分别出版於1959年和1962年。第三部因十年动 乱的冲击未能完成。长诗以解放初期粉碎新疆东部巴里坤草 原的叛乱为题材。写人民解放军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教育﹑团结受蒙蔽群众﹐军事进剿结合政治争取﹐孤立了 哈萨克民族中的反动派﹐取得了平叛的胜利。
四、郭小川的诗歌
1. “战士”意识与“诗人”意识消长 1955年《致青年公民》组诗
1956—1959年的探索阶段 60年代以后
2. 新辞赋体 借鉴古代楚辞、汉赋,大胆采用铺陈排比的长句格式——
集短为长,将几个短句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长句,且都保持二 十字左右,显得较为对称整齐,注意押运。这样,既同长句 一样便于抒发诗人激越浩瀚的战斗激情,又可形成较为整齐、 押运的诗体形式,适宜表达郭小川那种开阔热烈淋漓尽致的 政治情思。
淡红的果子压弯绿枝,/秋天是一个成熟季节,/姑娘整天整 夜地睡不着,/是不是挂念那树好苹果?/这些事小伙子应该 明白,/她说:有句话你怎么不说?……
苹果树下那个小伙子,/你不要、不要再唱歌; /姑娘踏着 草坪过来了,/她的笑容里藏着什么?../说出那句真心的话吧! /种下的爱情已该收获。
这首诗有以下4个特点:
➢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葡萄成熟了
马奶子葡萄成熟了,/坠在碧绿的枝叶间,/小伙子们从田里 回来了,/ 姑娘们还劳作在葡萄园。 小伙子们并排站在路边,/三弦琴挑逗姑娘心弦,/ 嘴唇都唱 得发干了,/连颗葡萄子也没尝到。 小伙子们伤心又生气,/扭转身又舍不得离去,/“悭吝的姑娘 啊!/你们的匍萄准是酸的。” 姑娘们会心地笑了,/摘下几串没有熟的葡萄,/放在那排伸 长的手掌里,/看看小伙子们怎么挑剔…… 小伙子们咬着酸葡萄,/心眼里头笑眯眯:/“多情的葡萄!/ 她比什么糖果都甜蜜。”
2、1953—1957上半年的繁荣时期
老诗人陆续走上新的创作道路:臧克家、冯至、艾青、田 间、李季、公木、严辰、沙鸥等
本期实力派诗人登场:闻捷、郭小川、贺敬之 泉、雁翼、傅仇等
3、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与60年代初的新古典主义
4、1963年至文革诗歌创作的变化:
第三讲:50-60年代的诗歌
一、本期诗歌的基本特征
1、颂歌模式与战歌模式 所谓“颂歌”指的是一种以正面赞颂为主,在内容 上表现为
互有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对于时代及其主人公——工农兵的 歌颂;二是对于此时代的缔造者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的歌颂。 二者同时也引出对新生祖国的歌颂。
所谓“战歌”指以充沛的战斗激情表现的政治批判性主题。 以闻捷为代表的田园牧歌。以郭小川、贺敬之为代表的政治 抒情诗。 相关的域外影响:伊萨可夫斯基、马雅可夫斯基。
三、闻捷的《天山牧歌》
1、闻捷诗创作简介
闻捷在解放前就开始文学
创作﹐但以主要精力写诗并引 起广泛注意﹐则是解放后,19 52年起﹐闻捷在新疆工作期间﹐ 就开始进行诗的写作。1955年在《人民文学》上陆续发表了 《吐鲁番情歌》﹑《博斯腾湖滨》﹑《水兵的心》﹑《果子 沟山谣》﹑《撒在十字路口的传单》等组诗和叙事诗《哈萨 克牧民夜送“千里驹”》。这些作品﹐除一部分写东南沿海 水兵生活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外﹐大部分表现新疆兄弟民族新 的生活。后来﹐它们与作者其他表现新疆风貌的诗作一起结 集为《天山牧歌》(1955)。
➢ 政治抒情诗成为占据诗坛主导地位的潮流。以政治激 情来宣释当时流行的政治信念成为诗歌创作的时尚;
➢与50年代相比,诗歌主题由对劳动、建设的美的歌颂, 转向对“继续革命”的情感和行动的宣扬。
➢诗的想象方式和象征体系发生了变化。比兴象征、托物 言志的方法大量运用。红日、红旗、青松、风暴、烈火、 雷电、井冈山、天安门、南湖的传、雨花台的石子…… 等等,作为赋予了特定政治含义的象征性意象大量涌现, 为适应舞台朗诵,赋体广泛流行,押韵和排比句成为这 一时期诗歌的主要特征。
苹果树下
苹果树下那个小伙子,/你不要、不要再唱歌;/姑娘沿着水 渠走来了, /年轻的心在胸中跳着。/她的心为什么跳啊?/为 什么跳得失去节拍?……
春天,姑娘在果园劳作,/歌声轻轻从她耳边飘过,/枝头的 花苞还没有开放, /小伙子就盼望它早结果。/奇怪的念头姑 娘不懂得,/她说:别用歌声打扰我。
小伙子夏天在果园度过,/一边劳动一边把姑娘盯着,/果子 才结得葡萄那么大,/小伙子就唱着赶快去采摘。/满腔的心 思姑娘猜不着,/她说:别像影子一样缠着我。
2、政治化倾向对诗的规范与伦理道德泛化对诗的束缚。
二、本期诗歌的发展历程
1、50年代初的调整阶段
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郭沫若《鸭绿江》 这一时期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几首较好的诗是,臧克家的 《有的人》、石方禹的《和平的最强音》、冯至的《韩波砍 柴》、邵燕祥的《我们爱我们的土地》、严阵的《老张的 手》、胡风的《时间开始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