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名师教案1 湘教版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精品教学课件 第三章 第4节 世界的聚落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精品教学课件 第三章 第4节 世界的聚落](https://img.taocdn.com/s3/m/eb9a1204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5f.png)
重难•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一 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
【例1】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上图是聚落的两种形式,A是 ,
B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2)什么是城市?城市有什么特点?
(3)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些问题?
(4)什么是乡村?乡村有什么特点?
返回首页
思路分析 一般来说,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城市和乡村的本质区别在 于居民从事生产活动的方式不同,乡村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城市是 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 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地区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然而城市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
返回首页
答案: (1)城市 乡村
(2)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城市人口密集;城市社会经济活动频繁,对周围地区发展起促进作用;城市
居民的居住状况相对拥挤,多高层建筑;交通线密集等。
(3)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紧张、污染加剧、噪声干扰、供水不足、犯罪率
上升等。
(4)乡村是居民以农业为经济活动基本内容的一类聚落的总称,又称农村。
返回首页
2.城市聚落与农村聚落相比,其主要差异是( C ) A.人口数量有差异 B.房屋数量有差异 C.从事的生产活动方式有差异 D.人的收入有差异
返回首页
3.某地区的房屋墙体厚实,室内有壁炉或火炉,窗小或有双层玻璃,而且屋顶 大多高耸。这一地区的气候具有的特点是( B ) A.炎热多雨 B.寒冷多雨雪 C.温暖干燥 D.温暖多雨雪
文化习俗
和 环境 特点。
返回首页
4.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整理汇总(世界的人口)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整理汇总(世界的人口)](https://img.taocdn.com/s3/m/e32442eb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08.png)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整理汇总(世界的人口)
第一节、世界人口的增长
1、目前,世界上共有60多亿人口,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持续增长。
2、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正数——人口在增长;负数——人口在减少)。
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是:非洲和欧洲。
3、世界上人口最稠密和地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美洲的东部等。
而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人口稀少。
4、世界人口问题:⑴、大气污染,环境恶化;⑵、水资源污染,淡水等缺;⑶、乱垦乱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沙漠化严重;⑷、建筑用地过大,导致耕地减少等。
第二节、世界的人种
1、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世界居民可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2、黄色人种—亚洲东部(印第安人、因纽特人属黄种人)。
白色人种—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大洋洲。
黑色人种—非洲的中部和南部,美国境内。
第三节、世界语言和宗教
1、语言:⑴、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语言。
⑵、联合国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2、宗教:⑴、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世界上教徒最多,流传最广的宗教。
《圣经》为经典);伊斯兰教(《古兰经》为经典);佛教。
⑵、道教是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
四、世界的聚落
聚落包括城市和乡村两种形式。
城市规模大,居民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的活动;乡村居民居住地较分散,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案(新版)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5b54fb0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8d.png)
-小组讨论成果的创新性:观察学生小组讨论的创新性,了解学生对聚落知识的理解和思考深度。
-小组讨论成果的完整性:观察学生小组讨论的成果完整性,了解学生对聚落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随堂测试:
-随堂测试的完成情况:观察学生随堂测试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聚落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地理实践: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聚落,了解其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实践能力。
3.人地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聚落与环境相适应的原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地理审美:通过欣赏不同聚落的景观,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审美能力,培养热爱家乡、保护文化遗产的情感。
(3)聚落的景观:通过图片或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不同聚落的景观特点,如乡村的田园风光、城市的高楼大厦等。
举例:请学生观察图片,分析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特点。
(4)保护文化遗产: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举例:请学生举例说明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聚落知识的应用。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聚落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聚落知识。
四、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聚落的景观特点。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为例,分析其特点和形成条件。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名师教案1 湘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名师教案1 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73ddc150912a21614792981.png)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名师教案1 湘教版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在教材第51-55页。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同时包含着人地关系的协调理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3.能举例说明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密切联系。
4.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及多媒体课件,对聚落及其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学习。
采取探究、讨论、展示作品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开展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到要尊重自然规律并按经济规律办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难点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2.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教学突破聚落的形态,指导学生通过报纸、图书、网络等途径收集信息、查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概括,并在课堂上展示成果、进行交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可以利用学生熟知的当地素材,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降低教学难度,借此阐明人地协调的理念。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建议教师创设一种较为开放性的学习氛围,利用一些图片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总结。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组织分组和组长选举,以便课堂组织讨论。
2.搜集大量图片、设计课堂教学,制作教学课件学生准备1.课前分组搜集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要求能体现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并查阅相关的文字资料。
2.查找本地不同时期的地图或景观图片(要求能体现聚落的变化)。
3.课前分组搜集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图文资料。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导入新课。
1.思考聚落方面自己所知所疑。
地理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案(新版)湘教版
![地理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案(新版)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83ddab7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df.png)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主备教师设计思路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教学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以及聚落的形成和发展;2.能说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区别;2.能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3.认识世界遗产及世界遗产的保护意义。
教学重点: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世界遗产的保护意义。
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前自学自学活动:自主阅读课本P60内容,将以下问题的答案在课本中进行勾画。
(2min)1.什么是聚落?聚落主要的形式有哪些?2.什么是城市?什么是乡村?城市和乡村有什么区别?自学质疑:如:我的困难(或问题)是:。
课上研学一、自学反馈学生简要说明聚落的定义及类型,与同桌展示城市与乡村的区别。
进行简单的辩论赛:喜欢城市生活还是乡村生活,表达自己的看法。
二、聚焦问题影响聚落发展和形成的因素。
三、研究分享1. 观看地区特色民居图片资料,小组合作探究影响聚落发展和形成的因素有哪些?2.为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畅所欲言。
四、深度构建一.当堂检测:1.下列属于乡村聚落主要从事工作的有()。
A.纺织工业B.饮食服务业C.耕作业D.邮电业2.有关北极地区因纽特人住冰屋的说法,正确的是()A.因纽特人特别耐寒B.是为了体现民居特色C.建造冰屋是因纽特人适应环境的结果D.因纽特人喜欢标新立异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一定有聚落B.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定为居民点C.四合院是我国南方地区民居建筑的代表D.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发展的作用,不如人文环境的作用重要(二).梳理反思:学生本节课的收获,感受、疑问。
(三).总结归纳:课后拓学一、巩固知识二、拓展提升调查当地古代建筑旅游景点有无乱刻乱画的现象。
请设计一条保护古建筑、杜绝不良现象的广告语。
精选2019-2020年湘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知识点练习【含答案解析】六
![精选2019-2020年湘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知识点练习【含答案解析】六](https://img.taocdn.com/s3/m/3dc5ed2625c52cc58ad6be0d.png)
精选2019-2020年湘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知识点练习【含答案解析】六十六第1题【单选题】我国第一个被列入《世界遗传名录》的景观,被誉为“五岳之尊”的是( )A、恒山B、黄山C、华山D、泰山【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民居是( )A、高架屋B、四合院C、窑洞D、竹楼【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各地建筑物风格各异,下面是我国几种民居示意图,请回答为抵御湿热和毒蛇猛兽而建造的民居是( )A、甲B、乙C、丙D、丁【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聚落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特别是适应当地气候特点的民居。
下面的民居适应热带雨林气候的是( )A、竹楼B、窑洞C、冰屋D、蒙古包【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图①②③三个村庄中,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A、③B、②C、①D、无法确定【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关于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一些河流的中上游的河谷两岸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B、在河流下游三角洲地区易被海水淹没,聚落分布比较分散C、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D、在一些矿产地,由于开矿占有大量土地,所以聚落较少【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民居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下列四种民居中,位于全年寒冷地区的是( ) A、B、C、D、【答案】:【解析】:第8题【填空题】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______相互作用的结果。
【答案】:【解析】:第9题【填空题】人们的集中居住地统称为______,它的主要形式包括______和______。
【答案】:【解析】:第10题【综合题】读亚洲部分区域图,回答问题.甲地传统民居一一高架屋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密切.该地气候终年______,具有良好的通风散热等功能,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A海峡是______,人们称其为沟通亚洲与大洋洲、______与太平洋的“咽喉”.乙地为印度北部的乞拉朋齐,号称世界“雨极”,说出该地年降水量极为丰富的主要原因是______丙所在国的农业别具特色,该地区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的原因是______,本地农业的代表性植物有______.【答案】:无【解析】:第11题【综合题】读图,回答:图中A、B、C三个聚落都是沿______分布的;原因是聚落多建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世界山人口密集地区和大城市主要位于______沿岸和______图中A、B、C三个聚落中,______聚落更可能最快发展为城市,理由是______长江流域与B聚落区位条件相似的省会是______,______【答案】:无【解析】:第12题【选择题】“骑楼”是岭南民居的一个特色,“骑楼”是在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的,图是“骑楼”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集体备课(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集体备课(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77712f5b7360b4c2f3f6468.png)
交通
特点
人口
分布
建筑
特点
生产
活动
城市
乡村
【引导】城市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和发展空间,然而城市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你听到看到的,说说城市在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承转】聚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在不断发展的。读课本P52页图,思考:
①村庄怎样演变为城镇的?在它发展过程中它的规模和建筑有哪些变化?
D.当地的现代化发展水平
5、将下列不同地区与建筑物对应连线。
A.东南亚 ①竹楼
B.陕北 ②冰屋
C.西双版纳 ③四合院
D.内蒙古 ④土楼
E.北极 ⑤高脚屋
F.北京 ⑥窑洞
G.福建客家 ⑦蒙古包
课堂小结
课件展示,概括本节知识要点:
1.聚落: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可分为城市与乡村两种形式;
两者的差别;
2.聚落的形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形式主要包括哪两大类?
【分析】聚落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的场所。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提问】请几位同学说说你到过哪个城市,它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而乡村呢?
【幻灯片】城乡对比图,思考:什么是城市?什么是乡村?完成下表:
3、多媒体辅助教学
主 备
补备
师生活动
师生活动
师生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的人居住在农村,有的人居住在城市,请同学们说说农村与城市的景观有什么不同?
一、聚落的形态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湘教七上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湘教七上](https://img.taocdn.com/s3/m/eca8fe4e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c8.png)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及其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通过学习世界各地不同类型聚落的地理环境、发展特点,掌握分析聚落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基本方法。
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认知能力和地理信息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聚落的基本概念,理解不同类型聚落的地理环境与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聚落分布的影响因素,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聚落形成的规律和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准备准备阶段需收集世界各地典型聚落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地图、图表等教具。
同时,提前布置学生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收集关于聚落的相关资料,如历史背景、文化特色等。
此外,需确保教室配备有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的开始,教师首先会通过展示一系列世界各地聚落的图片,引导学生们进入本课的主题。
图片中,既有繁华的城市风光,又有宁静的乡村景色,使学生们初步感知聚落的多样性。
通过这些图片的展示,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期待深入了解关于“世界的聚落”的知识。
二、新课内容展示1. 聚落的概念及分类教师将详细解释聚落的概念,让学生明白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地。
随后,教师将介绍聚落的分类,包括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并简要阐述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2. 世界主要聚落的介绍接下来,教师将详细介绍世界各地的主要聚落,包括各大城市和乡村的特色、地理位置、人口数量、经济文化等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地图、视频、图片等多种方式展示这些聚落的特点和魅力,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它们。
3. 聚落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师将引导学生思考聚落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让学生明白聚落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关系。
三、互动探究学习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学习。
七年级地理第三章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导学案 两课时 有答案
![七年级地理第三章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导学案 两课时 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a30920dd36a32d7375811b.png)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预习导学】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和,一般来说,先有聚落,后有聚落。
2、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城市问题,如交通阻塞、、、噪声污染和等。
3、古建筑作为人类宝贵财富的世界文化遗产,反映出当时的、、宗教习俗、水平。
【问题探究】1、什么是聚落? 聚落有哪些主要形式,它们的景观特点有什么不同?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
城市人口密集,居住条件相对拥挤,建有许多高层住宅,交通发达,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地区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乡村的房屋一般不是很高,但经济实用;乡村的外围通常分布有大片的农田。
2、试举例说明民居建筑与自然地理环境有着怎样的联系?寒冷地区的民居为了防寒,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窗户比较小,有的窗户还装上双层玻璃。
在冬天积雪较多的地方,屋顶大多高耸。
湿热地区的民居为了通风散热,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以适应多雨的气候。
3、有人在古代建筑上刻写“×××到此一游”,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不对。
古代的城堡、庙宇和纪念性建筑物,皇家的宫殿、园林和陵墓,历代著名的雕塑、壁画和碑刻等是人类经历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
作为人类宝贵财富的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某个民族、某个城市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历史时期的建筑物和艺术品能保存下来的是很有限的,在许多国家,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经得到空前的重视,我们也应该树立这样的意识。
世界的聚落(优秀版)
![世界的聚落(优秀版)](https://img.taocdn.com/s3/m/c1c0b050561252d380eb6e66.png)
乡村的分布:乡村民居有的集中, 有的分散,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 山麓或公路、铁路分布。
城市的分布:城市是由乡村发展
而来的,在干流与支流汇合处,或 河流入海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生产活动
城市与乡村的区别:
城市
乡村
道路密集 道路稀疏
稠密 稀疏
密集 、高 稀疏、矮
非农业 农业
大
水
气
体
污
污
染
染
交
噪
通
声
拥
污
挤
染
生 活 垃
住 房
圾
拥
污
挤
染
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看左图分析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三处属于哪种 类型的聚落? 2.三处聚落的选址有什么共 同点?除此而外,你知道乡村 还分布在哪些地方?
沿河流而建,屋顶坡度大,墙体单薄,门窗 较大。因南方降水量大,气温高。
魅力精讲
形成和发展
聚 落
形式
分布
与地理环 境的关系
世界民居
拓展应用
1、城市与乡村的差异表现在 A乡村的道路较城市密集、错综复杂。 B人口的职业构成有较大的差异 C功能差别,乡村功能较为复杂 D人口密度不同,乡村人口稠密 2、下列哪种条件不利于聚落的形成 A水源充足 B交通便利 C自然资源丰富 D崎岖山地
激情互动
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主要形式 包括——和——。
看下面的两幅图,分析城市和乡村 的人口分布各有什么特点?
看下面的两幅图,分析城市和乡村的 建筑各有什么特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https://img.taocdn.com/s3/m/13a3699df705cc17552709d1.png)
影响聚落的形成条件
土壤肥沃
交通便利
气候温湿
水源充足
资源丰富
气
小试牛刀:
①②③ 处能形成聚落
吗?为什么
最有可能 发展成为城市
的是?
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 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
村庄
集镇
城市
① 村庄怎样演变为城镇的?在 它发展过程中它的规模和建筑有 哪些变化?
② 城镇又是怎样扩展成城市的? 在发展过程中它的景观有哪些变 化?
理由是②处位于河流交汇处,地势更为平坦,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
4、①处聚落附近森林资源丰富,在这里建一
造纸厂是否合理?为什么?
不合理,容易对河流造成污染。
合理,靠近森林,便于获取原材料。
课后搜集有关北京四合院的 图片及文字介绍,建立有关四合 院的小档案。
如果你受苦了,感谢生活,那是它给你的一份感觉;如果你受苦了,感谢上帝,说明你还活着。人们的灾祸往往成为他们的学问。 相信就是强大,怀疑只会抑制能力,而信仰就是力量。 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工作中,你要把每一件小事都和远大的固定的目标结合起来。 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一、聚落的形态
1、聚落的类型 2、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3、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二、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影响聚落分布的自然因素(地形 气候 河流 交通 资源 )
2、聚落建筑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是聚落的是
(C)
A 深圳市 B小山村 C 学校 D 城镇
2019-2020年湘教版七年级上学期地理课件:3.4世界的聚落 (共42张PPT)
![2019-2020年湘教版七年级上学期地理课件:3.4世界的聚落 (共4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cca8ebf6294dd88d0d26b68.png)
2019/7/21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thank
you!
2019/7/21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昆明位于崎岖不平的
云贵高原上的山间小盆地 里,这与地形、土壤有很 大关系。
乡村和局落的演 变
想一想 : 武汉位于长江和它的
最大的支流汉江的交汇处,武 汉的形成和发展与那些地理因 素有关?
聚落与环境
水源充足(井、 泉、湖滨、河畔
)
交通便利(交通 沿线和交汇处、 沿海港口等地)
土壤肥沃, 适于耕作
地形平坦
?
自然资源丰富(林 、鱼、矿产地)
中国的乡村
法国的乡村
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
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 ,乡村聚落常见双层木楼或 竹楼,下层空着堆放杂物, 养生畜,上层住人,因为上 层风大凉爽,,还可避免潮 湿。
厚墙加小窗,防晒又凉快 在热带沙漠地区,白天炎
热,昼夜温差大,当地的房 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厚墙可以尽量减少白天通过 墙壁传导进入的太阳热量, 小窗可以减少白天从沙漠地 区吹来的热风。
阅读思考
读课本P51~52 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3.乡村与城市的差别?
聚落
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就形成了聚落。
聚落
城市 乡村
讨论:
?
城市和乡村有什么差异?
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别
城市
乡村
房屋建筑特点
钢筋水泥的高楼大 厦,分布密集
大多是比较简易 的平房
经离开教室,也可以向同学请教,及时消除疑难问题。做到当堂知识,当堂解决。 • 二、补笔记 • 上课时,如果有些东西没有记下来,不要因为惦记着漏了的笔记而影响记下面的内容,可以在笔记本上留下一定的空间。下课后,再从头到尾阅读一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课件 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课件 新版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5e4321904a1b0717fd5ddf5.png)
民居与自然环境
寒冷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 , 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 , 窗户比 较小 , 有的窗户还装上双层玻 璃。在冬天积雪较多的地方 , 屋顶大多高耸。
湿热地区的民居 墙体相対单薄 , 门 窗开得较大 , 并建 有较完善的排水系
统。
寒冷地区的气 候 , 风劲、雪大 , 厚实的墙体可以抵御 寒风 , 保持屋内暖 和。高耸的屋顶 , 不易积雪。
① 村庄怎样演变为城镇的 ?在它 发展过程中它的规模和建筑有哪 些变化 ?
② 城镇是怎样扩展成城市的 ?在 发展过程中它的景观有哪些变化?
③ 随着城市的发展 , 越来越多的 乡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 , 他们的 生活方式会发生哪些变化 ?
④ 在河流支流与干流汇合处 , 或 在河流入海处 , 往往形成比较大
福建永定土楼
山西平遥古城
阿布•辛拜勒神庙
拓展延伸
1. 下面的做法是否准确 ?说说你的理由。 有人在古代建筑上刻写〞×××到此一游”
敦煌博物馆対外轮流开放石窟 , 限制参观的人数
2. 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 果 , 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対传统聚落的保护 , 有差 别观点。你赞成以下哪一种观点 ?说出你的理由。
指人类文明史和地球发展史上罕见的、无法替代 的财富 , 是全人类共有的具有特殊意义和普遍价值 的文物古迹、文化产品。
世界文化遗产表达了差别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民 族的文化精神 ,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 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如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1.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的侵蚀。 2.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禁止修建高大的 现代化建筑物。 3.避免过度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4.重大工程处的文化遗产进行迁移。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https://img.taocdn.com/s3/m/6f330eb7680203d8cf2f2417.png)
议一议
参照东南亚民居,讨论分析下列民居与当地 自然环境的关系
低矮无窗,保温效果好 黄土保暖性好,冬暖夏凉
当地气候特点 民居建筑特点
因纽特人冰屋 极度严寒
黄土高原窑洞
比较干燥
半球形冰屋, 门小、墙体 厚
黄土深厚, 凿成窑洞, 冬暖夏凉
骑楼陈旧,风格 和现代都市不符 合,应该拆掉, 建一些新的建筑
2、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聚落比高山、荒漠地区
大得多,说明影响聚落分布的自然因素是:(A)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土壤
3、(易错题)在我国南方,从历史上看许多村
落都沿河分布,最主要的原因是(D )
A.沿河土壤肥沃
B.沿河地带地表平坦
C.沿河渔业资源丰富 D.沿河地带交通便利
小试牛刀
把下列地区与相应的建筑用线连接起来
看一看,想一想
1、聚落除了是人们居住的场所,还是什么场所?
不仅是居住场所,还是进行劳动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2、乡村聚落的类型有哪些?
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类型
3、城市聚落的居民从事的工作。
城市聚落:工业、服务业等
城市与乡村的差人别口较分散
人口规模较大
城市和乡村的人口规模有何不同?
农业生产为主 工业、服务业
在这发展过程中,周围的景观发生了什么变化?
活动:假设你现在是村长,你会选 择哪里作为村址?
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
土壤地形平坦开阔来自聚落水源交通
资源
世界各地的民居有不同的建筑风格,这些民居 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 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建筑特点:采用木材、竹子等材料 屋顶倾斜,下部空。
云南的丽江古城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湘教七上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湘教七上](https://img.taocdn.com/s3/m/00156ce9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19.png)
《世界的聚落》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聚落形态与特点。
2. 掌握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因素。
3. 培养观察、分析和归纳地理现象的能力。
4. 激发学生对世界各地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兴趣。
二、作业内容1. 视频观摩与阅读学生需完成世界不同地区聚落形成与发展相关的视频观看(如,长江流域、亚马逊河流域等聚落发展的记录片),同时阅读地理课本中关于聚落部分的内容。
2. 聚落案例分析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聚落(如日本的稻田村落或印度的恒河沿岸村落),通过地图、图片和网络资源,分析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口分布、经济活动、文化特色等。
3. 绘制聚落地图绘制一幅简要的聚落地图,标注出该聚落的地理位置、主要建筑、交通线路等,并简述其地理特点。
4. 小组讨论与报告分组讨论所选聚落的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其文化和社会发展,每组准备一份简短的报告,包括聚落概况、影响分析以及个人见解。
三、作业要求1. 视频观摩要认真观看,记录关键信息。
2. 案例分析需详实准确,通过至少三个不同来源的资料进行验证。
3. 绘制地图时需注意比例尺和图例的准确性,地理信息要完整。
4. 小组讨论要积极参与,报告需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5. 所有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按时提交。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内容准确性、分析深度、地图绘制质量、报告的条理性及创新性等。
2.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内容进行评价,给出分数及建议。
3. 同伴互评: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
4. 课堂讨论:选取部分优秀作业进行课堂展示和讨论,加深学生对聚落地理的理解。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反馈:针对学生作业中的问题,给出具体指导建议,并在课堂上进行总结反馈。
2. 学生自评:学生自我评价本次作业的完成情况,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3. 家长反馈: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了解孩子对聚落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补充说明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需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背景,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长和进步。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名师教案2 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名师教案2 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1fd0acea32d7375a51780d0.png)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名师教案2 湘教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 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德育目标]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点:1.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分组合作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具准备CAI课件、幻灯片,学生分小组搜集有关聚落的图片和资料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
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一] 讲述“聚落的形态”,按以下步骤: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
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1.让学生用幻灯片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启发]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乡村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名师教案1 湘教版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在教材第51-55页。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同时包含着人地关系的协调理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3.能举例说明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密切联系。
4.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及多媒体课件,对聚落及其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学习。
采取探究、讨论、展示作品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开展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到要尊重自然规律并按经济规律办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难点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2.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教学突破聚落的形态,指导学生通过报纸、图书、网络等途径收集信息、查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概括,并在课堂上展示成果、进行交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可以利用学生熟知的当地素材,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降低教学难度,借此阐明人地协调的理念。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建议教师创设一种较为开放性的学习氛围,利用一些图片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总结。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组织分组和组长选举,以便课堂组织讨论。
2.搜集大量图片、设计课堂教学,制作教学课件学生准备1.课前分组搜集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要求能体现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并查阅相关的文字资料。
2.查找本地不同时期的地图或景观图片(要求能体现聚落的变化)。
3.课前分组搜集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图文资料。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导入新课。
1.思考聚落方面自己所知所疑。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对聚落的认识。
2.观察图片讨论、归纳聚落的不同形态。
3.组织学生展示所查找的资料,结合课本活动题,了解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3.展示所查本地不同时期的地图或景观图片及课本活动练习,分析了解聚落的演变过程。
4.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每组推选代表展示。
4.分组交流讨论资料,并挑选最具特色的民居图片派代表展示给大家,以更好的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聚落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本课总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世界聚落的有关知识,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了解到地理事物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的,根据不同民居的分布,了解地理事物既存在地域性,又存在着综合性的特点,在人与自然的交往过程中,人类应尊重自然规律并按经济规律办事,保持协调发展的人地关系。
板书设计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一、聚落的形态1.聚落的概念2.城市与乡村的差别二、聚落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1.聚落的形成与发展2.聚落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有着密切联系)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城市和乡村聚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往往现在的城市就是过去的乡村。
请观察下面两幅图,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在说一说城市居民主要从事的生产活动及其与城市景观的关系;乡村居民主要从事的生产活动及其与乡村景观的关系。
教学步骤(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生观察思考问题。
2.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2.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世界文化遗产资料3.利用课本活动练习引发学生讨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利用城市规划建设中一些文物古迹的去留问题创设情景,引发学生分角色思考、讨论,发表意见,更好的认识和体会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
3.学生讨论并推选代表发表意见。
分角色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本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经济、科研价值,在许多国家,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经得到空前的重视,我们也应该树立这样的意识。
板书设计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1.世界文化遗产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1.搜集资料了解山东有哪些著名的古代文化遗产,并谈一谈对这些文化遗产如何进行保护。
2.搜集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图片及文字介绍,建立世界文化遗产小档案。
练习设计随堂练习设计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B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C 城市、乡村各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D 城市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城市中的入居住条件相对拥挤B 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C 规模较大的乡村居民点叫小城市D 规模较小的乡村居民点叫村庄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乡村居民有的集中,有的分散B 早期居民临河、临湖分布的现象相当普遍C 我国南方的民居多为平顶D 我国北方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屋内建有火坑二、将下列各地的建筑特色及与其相关原因连起来①减少环境污染市区的绿化、美化②改善交通拥挤状况北京修建了许多立交桥③扩大城市化区域大城市附近将建几个新城④改善城市环境北京限制重工业污染个性练习设计请看以下江南水乡和黄土高原窑洞的图片,试分析两地的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探讨与反思1.本课的教学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前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一小组通过课本、书籍、报刊、杂志、网络等多种资源有针对性的收集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通过组内交流、小组合作等方式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编排与处理,充分发挥每位同学的优势,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资料整理制成计算机展示作品,来完成探究活动。
从准备过程看,全体学生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尤其是一些对计算机有较浓兴趣的学生,在组内制作作品时找到了展示自己的平台,也积极的参与到准备的过程中。
通过这个过程,也充分调动了这部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课堂上伴随教师有意识的创设情境,组内合作、推选代表演示、讲解本组的资料,同学参与讨论的方式来完成知识的学习。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把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在完成课本学习的同时,对聚落知识及世界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探讨,达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及全员参与的目的。
另外还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2.多媒体课件的采用,为情境创设提供了便利,内容的展示效率、直观性、生动性也大为提高,对提高学生兴趣,促进知识理解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便于师生互动,增大了教学密度。
补充资料世界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学、美学、考古学、科学、民族学或人类学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
如何把它们保护好,传给子孙后代,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然而,在我国的某些地方,由于观念或其它方面的原因,却犯下了错误。
请读以下报道:目前按人均占有的国家公园面积计算,我国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12。
令人担心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某些人以“旅游开发”为名,对一些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风景区和遗产地进行掠夺性的过度开发和错位开发,使它们遭到严重破坏。
其直接恶果是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和城市化,使它们日趋降低到国家公园的标准之下。
以泰山为例,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人公然“在泰山上动土”,炸山劈峰,建了三条直插岱顶的索道,仅其中一条索道的上站就破坏了1.9万平方米的地形。
他们还在泰山顶上大兴土木,提出“要把这座风景山改造成经济山”、“建成吃喝玩乐的俱乐部”、把岱顶搞成“一座热闹非凡的天上城市”。
山下的泰安城也自下而上地拓展地盘。
把饭店、索道站、职工宿舍和停车场建到中天门,快活三里的幽静环境由此变成了闹市。
接着,又开辟了几处采石场,甚至还打算在泰山建水库。
更为荒唐的是,最近又有人想出了一个生财的怪招,提出要在泰山上建“泰山华夏名人名花园”,为一万位仍健在的名人刻碑,现正在广征“碑主”,如果不立即制止,用不了多久,巍巍泰山就会变成一座活人碑林立的“碑山”。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泰山现象”在我国的世界遗产地和风景区俯拾皆是。
北京四合院当你漫步在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时,你会发现她的一街一巷、一砖一瓦都显得那样的古朴、那样的深邃。
金碧辉煌的明清宫殿,气势恢宏的坛庙陵寝,凝重深沉的宗祠寺院,巧夺天工的皇家园林……令人惊叹不已,留连忘返。
然而,更令人难以忘怀的还是北京人世代居住、享誉中华建筑之林的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的住宅形式,之所以称做“四合院”,是因为整个建筑东、西、南、北四面都有房子,围合在一起。
四合院的建筑布局明显受到古代风水说的影响,大门都不开在中轴线上,而是开在八卦的“巽”位或”乾”位。
所以路北住宅的大门开在住宅的东南角上,路南住宅的大门开在住宅的西北角上。
大门内设有影壁。
北京的四合院院子比例大小适中,冬天大阳可照进室内,正房冬暖而夏凉,庭院是户外活动的场所:正房或正厅无论在尺度上、用料上、装修的精致程度上都大于、优于其他房屋。
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来客和男仆住外院,符合中国古代家庭生活中要区分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要求。
北京四合院,天下闻名。
“云开闾阖三千丈,雾暗楼台百万家”,这“百万家”的住宅,便是如今所说的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的型制规整,十分讲究,有房子,有院子.有大门,有二门,有游廊,有私塾,有客厅,有照壁,有库房,有厨房,大户人家连园林、车马房一应俱全。
关上大门,自成一统。
站在北京四合院中环顾,中间舒展,廊槛曲折,有露有藏。
四合院的神髓就在于一个“合”字,将一个家庭的所有成员合在一起。
“庭院深深深几许”,只有在这古老的院落中,才能感受到这中国式的诗境。
读后想想对于传统聚落中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有不同的观点,结合上文,你认为北京在城市建设中对四合院该如何发展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