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实践课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逐渐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向注重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
实践课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本案例以小学四年级数学实践课《测量长度》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实践课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能够熟练使用直尺、卷尺等工具。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长度测量工具,如直尺、卷尺等,引导学生思考测量长度的方法。
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测量课桌长度、测量书本厚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授环节(1)讲解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讲解直尺、卷尺等工具的使用方法,强调测量时要注意的事项,如对齐起点、观察刻度、记录数据等。
(2)学生分组实践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准备一把直尺和一把卷尺。
教师提出实践任务:测量教室门口的宽度、课桌的长度、书本的厚度等。
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测量并记录数据。
(3)小组讨论与分享各小组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互相学习、借鉴。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每组选派代表分享实践成果,展示测量数据。
3. 巩固练习(1)教师提出新的测量任务,如测量教室的周长、教室的高度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测量。
(2)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4.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测量长度的注意事项。
(2)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3)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并与同学交流测量结果。
四、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践课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堂就像一片充满探索和发现的乐园。
老师们在这里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引导学生思维的探险家。
通过有趣的教学案例,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掌握了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在一个典型的四年级数学课上,老师们常常会遇到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概念。
这个目标看似简单,却包含了诸多需要细致引导的知识点和技能。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老师们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们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直观体验来理解分数的含义和应用。
一个经典的案例是利用“披萨分割”来教学分数。
课堂上,老师们会准备一个模型披萨,并将其切割成不同数量的部分。
例如,将披萨切割成四块、八块或者十二块。
然后,老师们邀请学生们讨论每一块披萨代表了整个披萨的多少份。
这种视觉化的分割方式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地看到分数的实际意义,例如,切成四块的披萨,每一块就是1/4,而切成八块的披萨,每一块就是1/8。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不仅能理解“1/4”和“1/8”这样的分数是什么意思,还能通过比较不同分数的大小,掌握分数的基本比较方法。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们的理解,老师们还会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分割“披萨”,并且用这些分割后的披萨进行实际的计算练习。
这种参与感极强的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兴趣,也让他们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了分数的概念。
除了实际操作,老师们还会通过游戏和故事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有一个常见的教学策略是设计与分数相关的数学游戏。
在游戏中,学生们需要用到分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计算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种互动性的学习方式,学生们不仅能够轻松掌握分数的基本知识,还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
此外,老师们还会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来辅助教学。
例如,使用图表、模型和实物等教学工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抽象的数学概念往往难以理解,因此,老师们会尽可能地将这些概念具体化,通过多种形式的演示和讲解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数学的基本认知。
教研活动数学案例分享(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了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我校数学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本次案例分享以“图形与几何”为主题,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概述本次教研活动选取了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和四边形”这一单元作为研讨内容。
在活动中,我们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征?2. 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3. 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三、案例实施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征,掌握它们的分类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2. 教学内容(1)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征(2)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分类(3)图形的变换(4)解决问题3. 教学策略(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在课堂开始,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和四边形,如三角板、梯形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的特点。
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2)动手操作,探究规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折叠、剪贴等方法,动手操作三角形和四边形,感受图形的稳定性。
在操作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征,如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等。
(3)比较分析,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异同点,总结归纳出它们的特征。
同时,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分类方法。
(4)解决问题,提升能力教师设置一系列与三角形和四边形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让学生设计一个由三角形和四边形组成的图形,并解释其特点。
教育教学实践案例数学(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案例以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为例,通过实践探索,设计了一套适合小学生的数学教学方案,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表示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2)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能够正确读写分数;(3)学会用分数表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体会分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通过实际问题解决,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3)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数的意义;(2)分数的读写方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分数的意义;(2)分数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分数的概念,如“一块蛋糕被平均分成4份,我吃了其中的1份”,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语言表示“我吃了其中的1份”?2. 探究新知(1)小组合作,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探究分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分数的意义,即分数表示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3)学习分数的读写方法,让学生进行练习。
3. 实践应用(1)教师出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答案;(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如“一个班级有40人,其中有20人是男生,求男生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4.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分数的意义、读写方法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的教学实例与案例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的教学实例与案例第一单元:整数的认识与比较教学目标:1. 理解整数的概念,能正确读写整数;2. 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学会运用整数进行比较;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实例一:认识整数教学内容:1. 教育学生整数的概念与特点;2. 带领学生观察不同场景下的整数,并让学生自主归纳整数的特点;3. 通过游戏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整数的理解。
教学案例:教师提供一组数字卡片,上面分别写着正、负数,让学生自由选择数字卡片,组成符合要求的整数。
例如,学生选择了卡片“-3”和“4”,则组成的整数为“-3+4=1”。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感受到正负数的加减运算,加深对整数的认识。
教学实例二:比较大小1. 引导学生掌握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2. 通过例题演练,让学生熟练掌握比较大小的技巧;3. 提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利用整数比较大小解决问题。
教学案例: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小明家有正数10个苹果,小华家有负数6个苹果,谁家的苹果更多?”引导学生利用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发现正数比负数大,因此小明家的苹果更多。
第二单元:算式的认识与运算教学目标:1. 理解算式的概念,能正确读写算式;2. 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及应用;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实例一:认识算式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认识算式的组成部分和读法;2. 利用实际例子进行演示,加深学生对算式的理解;3. 提供不同形式的算式,让学生进行正确的读写和分析。
教师出示一道算式:“8 + 3 =”,请学生读出算式的内容,并回答出计算结果。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熟悉算式的组成和运算规则,培养对算式的敏感性。
教学实例二:加法和减法运算教学内容:1. 教授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2. 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图形,引导学生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3. 提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教学案例:教师出示一道问题:“小明有5个苹果,小亮给了他2个苹果,最后小明有几个苹果?”引导学生运用减法运算规则,计算出最后小明手中有3个苹果。
经验分享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评价
一、教学背景描述我在市的一所小学四年级任教,这次教学案例分析与评价的内容是四年级数学。
教学班级为30人,学生年龄平均为10岁,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但大部分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掌握了四则运算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分析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我主要考虑了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四年级数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如加减法、乘法口诀、面积和周长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逻辑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三、教学设计与实施1.教学内容:本次教学主要围绕加减法、乘法口诀和周长进行。
2.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演示和练习相结合。
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促进学生共同成长。
3.教学过程:首先,对加减法进行讲解,并通过例题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方法。
接着,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乘法口诀的学习,使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乘法口诀。
最后,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并进行计算练习。
4.教学辅助工具:使用教师手册、教学PPT和数学练习册等教学辅助工具,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
四、教学效果评价1.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堂观察和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地运用加减法进行计算,并且也掌握了乘法口诀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2.学生参与度: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讨论以及小组合作的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能够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并且在小组合作中能够和其他同学积极配合。
3.学生情感态度: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和听课笔记来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
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他们愿意主动思考问题,并且对自己的学习进步感到自豪。
五、教学体会总结通过这次教学案例分析与评价,我深刻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合理的教学设计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24点计算游戏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24点计算游戏一、背景小学四年级学生对于基础计算知识的掌握水平也相对较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更重视计算的应用,要求学生对特定的问题进行计算。
但从实践教学中却发现,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往往比较死板,都是以书面计算的方式进行。
这种计算方式的整体效率相对较低,与四年级学生计算能力发展的水平严重不符。
因此,教师创新引入了心算、口算和速算相关的游戏活动,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二、过程(一)发现问题在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课堂观察中,教师发现该年龄段学生在计算方面的整体能力水平并没有显著的提升,尤其是在计算的效率上,远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从观察中可以发现,四年级的学生在计算时往往比较谨慎,会通过书面计算的方法,来完成一些简单题目的计算。
这样的计算过程虽然值得肯定,但对于其计算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却有着一定的影响。
为此,教师在课堂上会要求学生通过口算、心算、速算等方法,来完成一些简单题目的快速计算。
然而,实际的推进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一旦离开了书面计算就很容易出错,计算的准确率大幅下降。
(二)问题分析从实际的问题观察中可以发现,导致四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无法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对于书面计算过度依赖,没有养成良好的口算、心算习惯,尤其是在针对简单题目的计算上,过度依赖书面计算,往往会导致其计算能力的停滞不前。
面对这种问题,教师必须要鼓励学生进行专项的计算能力提升,使之习惯在解决简单问题时,运用更为便捷的计算方法,来获取精准的计算结果。
(三)问题化解为解决四年级学生计算效率不足,计算方法应用单一的实际问题,就在教学中引入了一项创新的游戏教学活动。
具体的活动及安排情况为:1.游戏导入在课堂上,教师首次导入了24点计算游戏。
该游戏是要求学生通过口算和心算的方式,快速完成4个数据的计算,以便于训练其口算和心算能力。
该游戏主要是针对1~13的数字,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学生需要把每组4个数据,来通过不同计算的运用,得出24点结果。
小学数学第四年级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第四年级案例分析1. 引言数学是学习基础的一门学科,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基本的计算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小学数学四年级的一个案例,探讨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2. 案例背景某小学四年级一班学生在学习乘法概念时遇到了困难。
教师采用了教材中的传统教学方法,但部分学生依然难以理解。
3. 分析问题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发现以下问题:3.1 对乘法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只把乘法看作是简单的算术运算,而没有理解乘法的本质是“加法的重复”。
4. 解决策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策略和方法。
4.1 生活化示例: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购物结账、分糖果等,让学生体会乘法的实际应用,加深对乘法概念的理解。
4.2 游戏化学习:通过一些趣味的游戏与活动,如乘法卡片配对、乘法速算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
4.3 反思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乘法与其他运算的关系,鼓励他们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并提供机会进行同伴之间的讨论和交流。
5. 教学实施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方法:5.1 生活化示例: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乘法问题,如一箱苹果有5个,要买3箱,共有多少个苹果等,让学生利用加法反复计算,从而加深对乘法的理解。
5.2 游戏化学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如乘法宝藏寻找、乘法拼图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乘法技能。
5.3 反思与讨论:鼓励学生就乘法与其他运算的关系进行思考和讨论,引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分享解题思路,并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6. 效果评估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评估教学的效果:6.1 听觉评估: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对乘法概念的表达和解释,听取他们的思考过程,从而了解学生对乘法理解的程度。
6.2 观察评估: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在小组讨论中发表的见解,从而判断学生对乘法的掌握情况。
四年级数学上册案例分析
四年级数学上册案例分析学生的认知结构需要通过研究活动的过程中的主动探索才能完成。
在不少学校里, 学生只是像一样接收教师传授的知识, 但在实际应用时束手无策。
这种现象告诉我们, 教育不应该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 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技能, 特别是迁移能力。
本班是创学改革实验班, 我在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因数中间或末尾有的乘法》一课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学前准备在观察下列算式中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的问题中, 学生通过口算和笔算的方法, 掌握了因数末尾有的乘法。
在小组讨论中, 学生发现因数末尾有的笔算乘法和口算方法是相同的, 只是把横式写成了竖式。
二、巧用知识迁移, 自主构建新知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 学生运用因数末尾有的笔算乘法, 提出了多个问题, 如特快列车比普通列车每小时多行多少千米等。
通过分析数量关系, 学生自主列出了算式, 并发现了因数末尾有的乘法和因数中间有的乘法的区别。
最后, 老师提示学生分组完成笔算, 并做到“快”、“静”、“齐”。
二、由新知识向旧知识的迁移。
三、由一个领域向另一个领域的迁移。
四、由一个任务向另一个任务的迁移。
这节课中,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从而达到知识迁移的效果。
同时, 教师也通过引导学生提问题的方式, 让学生自主建构认知, 提高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这也是为什么这节课能够引起学生的全神贯注和全员参与的原因。
回答问题:1.教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的笔算乘法, 为什么没有从一般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中引入?答:这可能是因为教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的笔算乘法相对于一般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来说, 更具有实用性和操作性。
同时, 这种乘法的特点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2.为什么出示材料是书中的例题却当作练讲?书中的例题是已经提出问题的, 而本节课却让学生自主提问题, 学生问题基础上筛选出例题中的问题?答:这可能是因为教师希望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提问题的方式, 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并且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中的教学案例分析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中的教学案例分析本文将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中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以揭示其教学特点和效果。
教学案例一:《认识0》教学目标:通过多种形象生动的方式,使学生对零的概念有深入理解。
教学步骤:1. 引入课题: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关于零的相关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对零的兴趣。
2. 概念讲解:教师向学生讲解零的概念,通过画图、举例等方式,让学生理解零在数学中的独特含义。
3. 游戏活动:教师设计与零相关的游戏活动,例如零点游戏、找零等,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零的理解。
教学特点:此案例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学生的互动参与,使学生在兴趣中深入理解零的概念。
教学效果:通过游戏活动的设计,学生在参与中积极思考,达到了对零的认知目标。
学生对零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教学案例二:《加法与减法运算符号的认识》教学目标:使学生熟悉加法与减法运算符号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教学步骤:1. 引入课题: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对加法与减法的需求意识。
2. 符号解释:教师向学生解释加法与减法运算符号的含义和使用方法,通过具体的数学计算例子,让学生掌握使用运算符号的技巧。
3. 练习与巩固:教师设计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加法与减法运算。
教学特点:此案例通过引入课题和符号解释的方式,使学生明确加法与减法运算符号的含义和使用方法,通过练习与巩固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效果:经过此案例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加法与减法运算符号的使用方法,能够独立进行简单的运算。
教学案例三:《图形的认识》教学目标:通过图形的认识,使学生了解各种常见图形的特征及命名。
教学步骤:1. 引入课题: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各种常见的图形给学生,引发学生对图形的好奇心。
2. 图形特征讲解:教师对各类图形逐一进行讲解,包括图形的边数、顶点数等特征,并进行名字的介绍。
3. 实物展示与分类:教师准备各种图形的实物,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让学生观察、摸索,并进行分类。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分数的认识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分数的认识案例分析分数是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概念以及运用分数进行计算是非常关键的。
在本文中,我将通过分析一个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的案例,来说明学生对于分数的认识过程,以及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策略和教学效果。
在该案例中,教师采用了一种互动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分数。
课堂上,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小明手上有一块巧克力,他把它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吃掉了一份,还剩下多少?”这个问题既是一个生活化问题,也是一个贴近学生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师首先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成四份”的概念,引导学生将巧克力分成四份,并将每份都用一个小方块表示出来。
然后,教师让学生模拟吃掉一份巧克力后剩下的情景,并让学生表示出剩下的部分。
通过这个操作,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巧克力被分成四份后,每份的大小以及剩下的部分。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将每份巧克力的大小表示为一个分数,即1/4,并要求学生将剩下的部分也用分数表示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和观察来体验分数的概念,而不是简单地进行口头上的定义解释。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分数是将一个整体分成若干份,每一份的大小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
随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计算和比较。
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如果小明吃掉了2/4(即一半)的巧克力,那么剩下的有多少?”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将问题转化为简单的计算,并得出了正确答案。
通过这个例子,学生不仅巩固了分数的概念,还学会了利用分数进行计算。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运用了图形表示、问题引导和计算练习等多种教学策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兴趣。
通过互动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实践中逐步认识了分数的含义,并学会了运用分数进行计算。
这种案例分析教学的方法不仅使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具体,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教学的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数学教师,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案例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探讨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案例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的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4. 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自信心。
三、案例实施(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教师展示一张饼,提问:“这饼分成了几份?每一份是什么?”2. 学生回答:将饼分成了2份,每一份是饼的一半。
3. 引入分数: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用文字表示,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表示饼的一半呢?”4. 学生回答:可以用“1/2”表示。
(二)探究新知1. 分数的意义: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分数实例,如:蛋糕、苹果等,让学生体会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分数的表示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用画图、语言描述等方法表示分数,如:“将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这个苹果的1/4。
”3. 分数的比较: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如:“比较1/2和1/3的大小。
”4. 分数的加减: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数的加减运算,如:“计算1/2 + 1/3。
”(三)巩固练习1. 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分数的意义、表示方法、比较和加减运算。
2. 引导学生反思:在学习分数的过程中,自己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解决?四、案例反思1. 情境教学的应用:本节课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分数的意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多元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本节课运用了画图、语言描述、实际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报告教学案例分析报告一、引言数学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通过分析一则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案例描述本案例是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的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趣味数学游戏”的方式,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游戏中,教师设计了一道题目:小明有10个苹果,小红有8个苹果,他们一起把苹果放在一起,然后平均分给他们的5个朋友,每人能分到几个苹果?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解答并解释答案的含义。
三、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推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引入一个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如果你有10个苹果,你想要和你的朋友们一起分享,你会怎么做?”2. 游戏设计:教师设计了一个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解决问题。
游戏规则是:将小明和小红的苹果放在一起,然后平均分给他们的5个朋友。
学生需要通过合作讨论和计算,得出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的答案。
3. 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并解答问题。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4. 解答和讨论:学生将自己的答案和解题思路分享给全班,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的解题方法和策略,并解释答案的含义。
5. 总结和归纳: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学生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听取他们的讨论,可以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解答问题,是否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解题过程等。
2. 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生的解题过程和答案,可以评价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个性化教学小学四年级苏教版数学教学案例个案分析与解读
个性化教学小学四年级苏教版数学教学案例个案分析与解读教学简介:本文对个性化教学在小学四年级苏教版数学课堂上的应用进行了个案分析与解读。
通过对一个具体案例的深入探讨,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个性化教学策略,借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1. 教学目标本教学案例的目标是通过个性化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掌握小学四年级苏教版数学中的某一概念或技能,并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环境本案例中,教师采用了灵活的教学环境,将学生分成小组,并根据学习水平和能力差异,给予不同的教学辅导和资源支持。
3. 教学内容本案例以小学四年级苏教版数学中的“分数加减法”为教学内容,通过个性化教学策略,旨在帮助学生解决该概念的理解和应用难题。
4. 教学步骤4.1 学生分组在课前,教师依照学生的数学水平和学习风格的不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个小组由一位领导者带领,成员间可以相互讨论和合作。
4.2 教师示范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分数加减法的具体步骤和解题方法,并让学生一起参与演示,同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4.3 小组活动教师布置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给出解决方案。
学生可以借助教师提供的教辅材料和互相帮助,以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4 学生展示与评价每个小组派出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解题思路和答案。
教师和其他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和建议,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评价。
5. 教学效果通过个性化教学策略,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得到了更多的互动和参与,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生们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和启发,彼此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促进了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
6. 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案在本案例中,个别学生可能会感到压力较大,因为他们需要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答案。
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提供额外的支持和帮助,并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和发展。
7. 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案例的分析与解读,我们可以发现个性化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引言: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孩子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主要围绕对整数加减、乘除法、分数的认识和运用展开。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数学教学案例来分析教师在教学中所做的工作,以及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教学案例描述:学生小明在数学课上遇到了一个题目:小明有6根铅笔,小红有3根铅笔,那么小明比小红多几根铅笔?小明思考片刻后,在纸上画了6根竖线,小红画了3根竖线,然后逐一对应比较,发现小明比小红多了3根铅笔。
于是小明回答说:“小明比小红多3根铅笔。
”教师分析: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小明通过将问题用图像的形式表示出来,进行对比,最终得到了正确答案。
这种思维方式是很好的,符合数学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运用图像的方式进行思考和解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图像思维能力。
教学建议:1.引导学生运用图像表示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几何思维和想象力。
在学生学习整数加减的时候,可以通过让学生画出有正负号的线段来表示加减运算的过程,培养学生对整数加减运算的直观感受和几何思维。
2.提供适当的练习和演绎,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大量的练习和演绎,把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3.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数学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效果评价:通过上述教学建议的实施,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画图表示法解决问题,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学生将对数学课程更感兴趣,激发数学学习的内在动力。
结论: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图像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图像表示法解题,提供充分的练习和演绎机会,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更加喜欢数学学习。
小学教学案例分析(共10篇)
小学教学案例分析(共10篇)小学教学案例分析(一):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小学数学案例分析1、[案例描述]《带分数乘法》教学片断:⒈学生根据应用题“草坪长5米,宽2米,求草坪的面积.”列出算式:5×2⒉算式一出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四人小组交流算法.其中一个组,在小组交流时,由于三位同学还没有想出方法,整个合作过程只好由一位同学讲了三种方法:①(5+)×(2+)②5.8×2.5 ③×,其他同学拍手叫好而告终.请你根据上述教学片断进行反思(主要从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层面分析). 答:以上现象是教师在使用小组合作时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就是没有处理好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的关系.教师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强调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应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基础,合作学习应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多数学习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应远远超过独立学习的结果.当然,宜独宜合,应和教学情景、学生实际结合,择善而用,才能日臻完美.我们在设计学生合作学习时,能否认真的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学生在合作交流前,你让学生经历过独立思考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他们有充分的时空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有否进行明确的角色分工呢2、[案例描述]记得那是一节顺利而精彩的课,上课内容是“分数的意义”.在课的结尾,教者没有安排学生围绕知识点去小结,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班里用分数表述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情绪.令人难忘的是有一位学生在小组里的表述:“我把整节课的学习情绪看成单位‘1’,高兴的占了3份,即3/4高兴,遗憾的占了一份,即1/4遗憾.因为面对这么多的老师听课,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个都正确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展示了我们班的风采,为班级争了光,我为我们班而自豪,感到十分高兴.我之所以遗憾,是因为整堂课我一直认真思考,积极举手,许多问题又不难,但老师没有给我一次机会,我感到很遗憾……”下课后我找到这位同学了解情况:问:小朋友,你知道老师为什么没让你发言吗答:老师有可能没有看到我举手,也有可能怕我回答不准确吧,因为数学这门课我学得不太好.问:平时课堂上,老师都叫哪些同学发言呢答:差不多都是成绩较好的同学.[案例反思](可以从面向全体的角度分析):答:这是我们数学课堂中存在的普遍想象,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来面向全体学生呢只有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体,才有可能真正面向全体,这样的道理已经很难在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得以落实.我们想,我们可以采用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的个人想法在小组内得到展示,在小组内得到表现.…3、案例描述师:今天,在学习小数的加减法之前,请你们独立解决一个问题:笑笑在书店买一套《中国儿童百科全书》花了148元,还剩下53元,笑笑带了多少钱师:淘气跟笑笑一起到书店买书,也有一个问题,看谁有办法帮他解决淘气在书店买一本《童话故事》,花了3. 2元,他又买了一本数学世界,花了11. 5元.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鼓励学生迎接挑战,认真审题,先列出算式,教师巡堂,再到黑板前列出算式:3.2+11.5=)师:(指着算式)这是我看到的一些同学所列的算式,有没有列式和这个不同的(学生还可能列出11.5+3.2=教师也把它写到黑板上,给予肯定)师:为了帮淘气解决付钱的问题,大家都列出了正确的算式.可我们都没有尝试过两个小数怎么相加.现在就来试一试看谁能独立发现小数加法的算法.(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3)看一看教材中三位小朋友是怎么计算的.其中哪种算法和你的一样,哪种你没想到你还有不同的算法吗(4)小组讨论:教材中的三种算法各有什么特点和相同之处小数相加时,为什么智慧老人特别强调“小数点一定要对齐”(5)全班围绕“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晰小数加法的算理.师:多位数相加时,个位数字一定要对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同数位(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个位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小数相加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教材中前两种算法的共同特点是化去小数点,把小数相加变成整数相加,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没有变.所以,只要小数点对齐了,小数加法的计算与多位数加法的计算就没有什么不同了.问题讨论(1). “小数加法”这一课,教材是让学生直接进行尝试的,本案例中教师引入时先安排了整数加法的内容,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直接安排学生尝试,对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是否有帮助(2)、教师在学生讨论完之后,安排了看书的环节,你认为有必要吗为什么(3)、书中三种算法的共性是什么为什么要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案例分析(围绕上述问题分析)4、案例《9加几》前半节课的教学过程:⒈创设9+5的情境,列出数学算式.⒉学生合作交流9+5=⒊比较算法多样化,得出“凑十法”.⒋教师布置学生以四人小组的为单位,通过摆小棒计算9+6=9+7= 9+4= 9+3=笔者仔细观察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大多数小组同学先写出得数,再摆小棒,有一个组的同学纯粹在玩小棒.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了弄清原因,于是我又出了一些9加几的算式让学生口答,每人5题,抽测了十位同学,只有一人算错了1题.问他们怎样算的,多数同学回答,想出来的,在幼儿园里就会算了.位数不少的同学能把“凑十法”的过程说得头头是道、明明白白.思考题:1、摆小棒计算时学生为什么先写得数再摆小棒2、我们应如何对待书中所安排的动手操作案例分析:5、设计一个你认为较理想的问题情境,并加以分析.6、、案例描述:这样的合作有效果吗场景1一位教师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一课时,在学生根据情境列出16-7这样一个算式之后,马上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应该怎样计算16-7.场景2某校四年级六班有56名同学,老师在教学实践活动课“秋游计划”一课时,在让学生合作制订购买秋游所需物品及所需钱数之后,又设计了一个活动——乘车与买门票.“一辆大客车可坐50人,每辆300元;一辆中型客车可坐30人,每辆200元.个人票每人10元,团体票每人8元(10人为一组).”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这些数据,讨论交流应该怎样租车、怎样购买门票比较合理(在第二次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在继续计算买哪些吃的更好,有的在互相玩计算器).场景3 .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数学课“克和千克”一课时,让小组合作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小组汇报时,有一个学生说:“我称的是竖笛,它的重量是8克.”老师问道:“是8克吗”坐在旁边的学生提醒了一下:“它的重量是85克.”这名学生终于说出了合理的答案.思考题:场景1的合作缺少了什么场景2在第二次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在继续计算买哪些吃的更好,有的在互相玩计算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场景3中为什么会出现第一次说是8克而第二次说是85克的情况呢“5的加法”新授课.教材是这样编写的:教材编写的意图是:渗透算法多样化的理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那么老师又是怎样理解使用教材的呢师:算出一共5只,是用什么方法算生1:4+1=5.生2:4和1组成5.师:为什么用加法生:(无人举手)师:昨天学习加法,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现在,要把4只和1只合起来,所以该用——加法.师:算式4+1=5中的4、1、5表示什么生:(略)师:5只鸟,可能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生:(脱口而出)用加法.(教师想要的方法没出来,于是教师要求学生讨论)师:请四人小组讨论.生:(学生讨论)师:谁来汇报“5只鸟,可能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生1:用加法.生2:想组成分解.(这时教材上列举的三种方法,学生只想到“组成”这一种.于是,教师继续引导)师:有不同的想法吗你是怎么想的生3:心里想的.生4:5-0=5(这时,学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师:请你说一说怎样想出等于5生5:4和1组成5.生6:跟他一样是心里想的.(学生仍然想不出“数数”的方法,这时教师干脆直截了当地“导”)师:在心里怎样算先数几生7:先数4.师:再数几生7:再数5.(至此,“用数数的方法来计算4+1=”终于出来了)【评析】为了启发学生说出数数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用了十几分钟.在这当中学生有什么收获呢学生为什么不会想到数数的方法实际上城市的一年级新生几乎100%接受幼儿园教育.目前,许多幼儿园都在教学10以内加减法,而且为了更好地与小学“接轨”,他们教孩子用想组成分解的方法来计算加减法,还让学生天天练习.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幼儿园期间对10以内的加减法已达到了提取事实的阶段(即脱口而出的程度),早已超越用数数得到计算结果的阶段.也就是说学生经验中早就淡忘了数数的方法,所以学生想不到数数的方法也就成其自然了.教师用这么长的时间想达到什么目的呢为什么千方百计地非要学生说出用数数的方法计算“4+1=”呢因为这种方法教材上出现了.有些教师以为教材提倡算法多样化,就必须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每一种方法.这说明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尚未理解,仍然是“以教材为本”、“以教案为本”.学生在这十几分钟里知识无增,认知水平降低,只有失败的体验.这样的教学,无论是从教学目标的哪个维度来衡量,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反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课改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而要体现这个基本理念,非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可.那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在“五个字”(调、改、增、组、挖)上下功夫.调:调整认知目标,调整教学内容,调整练习题;改:改变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活动情境……)、改变例题、习题;增:增加让学生探索创造的活动;组:重组教学内容;挖:挖掘教材中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像前面举的这个例子,当学生列式计算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说一说:“4+1=5,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能想出几种就几种,勿强求.接着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笑笑也在学习5以内的加法,可2+3=他给忘了,你能帮他想办法算出这题的得数吗然后可设计游戏和一些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练习.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哪些事可以用5的加法来表示……如果班级学生的基础较好,可以把5以内的加减法合在一起上,甚至也可以不教学这部分内容.这样的设计,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发展需求,较好地体现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7.[案例描述]《带分数乘法》教学片断:⒈学生根据应用题“草坪长5米,宽2米,求草坪的面积.”列出算式:5×2⒉算式一出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四人小组交流算法.其中一个组,在小组交流时,由于三位同学还没有想出方法,整个合作过程只好由一位同学讲了三种方法:①(5+)×(2+)②5.8×2.5 ③×,其他同学拍手叫好而告终.请你根据上述教学片断进行反思(主要从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层面分析). 答:以上现象是教师在使用小组合作时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就是没有处理好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的关系.教师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强调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应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基础,合作学习应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多数学习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应远远超过独立学习的结果.当然,宜独宜合,应和教学情景、学生实际结合,择善而用,才能日臻完美.我们在设计学生合作学习时,能否认真的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学生在合作交流前,你让学生经历过独立思考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他们有充分的时空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有否进行明确的角色分工呢8.[案例描述]记得那是一节顺利而精彩的课,上课内容是“分数的意义”. 在课的结尾,教者没有安排学生围绕知识点去小结,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班里用分数表述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情绪.令人难忘的是有一位学生在小组里的表述:“我把整节课的学习情绪看成单位‘1’,高兴的占了3份,即3/4高兴,遗憾的占了一份,即1/4遗憾.因为面对这么多的老师听课,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个都正确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展示了我们班的风采,为班级争了光,我为我们班而自豪,感到十分高兴.我之所以遗憾,是因为整堂课我一直认真思考,积极举手,许多问题又不难,但老师没有给我一次机会,我感到很遗憾……”下课后我找到这位同学了解情况:问:小朋友,你知道老师为什么没让你发言吗答:老师有可能没有看到我举手,也有可能怕我回答不准确吧,因为数学这门课我学得不太好.问:平时课堂上,老师都叫哪些同学发言呢答:差不多都是成绩较好的同学.[案例反思](可以从面向全体的角度分析):答:这是我们数学课堂中存在的普遍想象,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来面向全体学生呢只有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体,才有可能真正面向全体,这样的道理已经很难在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得以落实.我们想,我们可以采用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的个人想法在小组内得到展示,在小组内得到表现.……小学教学案例分析(二): 山西省小学语文教学实例及分析这门课,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实力及分析》中,语文教学实例及分析之写话习作给我的帮助最大.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倡导学生“自主写作” ,“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 ,“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 .\x0c小学教学案例分析(三):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百分数应用题的练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知识的综合应用,巩固解答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2、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灵活解题.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x09能抓住关键句,准确地分析、理解数量关系教学难点\x09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具准备课件、答题纸.教学过程:一:结合学生实际训练引入,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1、计时一分钟口算. (4分钟)交换订正.计算自己做题的正确率,正确率为100%的举手,没举手同学说一说你的正确率.全班的正确率应该怎样算呢同学们,数学知识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我们学好它也是为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今天我们一块上一节分数应用题的练习课.(板书课题)分析:(从口算引入,一方面能够加强口算训练,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应用百分率知识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更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学数学是为了应用数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2、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是什么(1分钟)解答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是什么抓住分率句;找准单位“1”;画图来分析;列式不必急.分析:(开门见山,给学生明确地分析应用题的过程和思路,为解答应用题做好必要的准备.)二、练习:(一)热热身:我们解答百分数应用题都是抓住关键句也就是分率句进行分析的,先让我们一块分析几个关键句:(5分钟)读句子,找出标准量①白兔只数比黑兔多30%.2、现在产品的成本比原来降低了15%3、男生人数比女生多20%;4、期中考试的优秀率为86%小结:标准量× 分率=比较量分析:(分析好关键句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也是训练的关键一环,学生通过关键句获得了信息,就能够解答应用题了.在(3)中安排了对比的一组练习,既能使学生掌握两类应用题的区别联系,又进行了最基本的训练).(二)小试身手:李良子小学有男生16人,女生28人, (5分钟)口答,补充条件并列式.可能会出现以下答案.(1)男生是女生的百分之几(2)女生是男生的百分之几(3)女生比男生多百分之几(4)男生比女生少百分之几(5)男生是男女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几(6)男生是男女生差的百分之几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题目是百分数应用题的重要一种,学生有时容易找不好除数,通过这组发散练习,即对比了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思维深刻性、解题技巧多样性的表现.)(三)初步展示(5分):师:老师想向大家了解一些情况,你们愿意提供吗你的体重是多少2、设问:你知道自己体内大约有多少血液在流动吗3、提供资料:人体中血液的质量约占体重的7%.试算自己体内的血液.4、反馈:我的体重是千克,体内大约有血液千克.你是怎样计算的分析:(掌握画图方法,对于解答应用题,尤其是较复杂的应用题大有帮助.但画图也使学生的不易掌握的一项技能,通过这种快速的训练,要求学生能够快速分析,掌握好分析思路,经常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画图能力.这样做也是避免学生磨磨蹭蹭,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四)亲临“沙场”:(只列式不(6分钟分析:(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分析,通过多样的练习进行巩固.通过选择正确答案,即复习了个人所得税问题和成熟问题的解答方法,使练习不显单调,又训练了学生的快速分析能力.)只列式不(1)饲养场有白兔60只,灰兔比白兔少20%,有灰兔多少只(2)饲养场有白兔60只,比灰兔少20%,有灰兔多少只(3)饲养场有白兔60只,灰兔比白兔多20%,有灰兔多少只(4)饲养场有白兔60只,比灰兔多20%,有灰兔多少只1、生画示意图2、分小组合作讨论说说相同点,不同点()分析:(这使学生真刀真枪的展示,也是学生容易混淆的题目的对比练习,通过这种专门对比训练,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掌握分析方法.添加音乐是为了舒缓学生紧张的心情,投入到思维当中来.)(六)思如泉涌:看图编百分数应用题(6分钟)学生自由发言分析:(这道题有多种解决方法,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训练,也是对解题多样性的训练,在难度上有所增加,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对应关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既是对好同学能力的提高,又是对学困生的引导和帮助).(七)学以致用:(6分钟)有一天,老师带了5000元钱到家电市场买电器,看见有一款家电组合,TCL彩电2023元,比音箱的价钱贵60%. DVD的价钱是彩电的80%,请你帮老师预算一下,老师带的钱够吗分析:这道题有两种分析思路,一种是举例的方法,通过计算答案进行比较,也是较易理解的一种方法,要求每名学生必须掌握.另一种方法是从意义去考虑, (2)是对知识和方法的再次应用,巩固学生的分析方法,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并能够合理应用所学知识.分小组合作讨论后完成分析:这类题目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是对百分数理解的一种检验,学生要全面地考虑问题,才能正确解答,对提高学生思考的深刻性和全面性帮助很大.三、总结收获.(2分钟)说说这节课可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构思:这节课中,为了不断的激励学生,为学生安排了七个层次的练习,采用步步深入的方法,知识从易到难,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得到了综合能力的训练.利用有趣的题目:热热身、小试身手、初步展示、亲临“沙场”、思如泉涌、勇攀高峰等环节,给学生带来兴趣,激励他们不断的战胜以一个问题,到达知识的高峰.在这节课当中,为了舒缓学生紧张的心情,能够更加投入的进行思考,小学教学案例分析(四): 小学课堂教育案例分析多种案例小学课堂教育案例分析悬赏分: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2 天 15 小时多种案例小学教学案例分析(五):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中的学情分析应该怎么写学情分析全班共有27人,其中女生11人,男生16人.他们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对学校的一切充满好奇,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的兴趣较浓,但是他们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常用的汉字,能识记字的基本笔画、笔顺和偏旁部首.但是,由于识字量的不断增加,音近字、形近字的大量出现,学生经常会出现混淆,识字的准确性不够,在作业中经常出现错别字.一学期来,大部分学生已经自觉地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比如,认真书写的习惯、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自觉的阅读习惯、一定的积累习惯、大声的朗读习惯等.通过一学期的练习,学生的拼音和识字有了一定的提高.。
思维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目标。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
本文以一堂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课堂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实践案例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案例描述1.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分数的意义》2.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分数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个蛋糕,将其平均分成8份,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小明吃了其中的3份,应该怎么表示?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3/8的结论。
教师接着提问:如果蛋糕被平均分成10份,小明吃了其中的4份,又该如何表示?学生通过类比,得出4/10的结论。
通过这个情境,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分数的意义。
(2)探究新知,合作学习教师将学生分成4人小组,发放分数卡片,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用分数卡片拼出不同的图形。
学生在合作中,发现分数可以表示图形的几分之几,进而理解分数的意义。
(3)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教师出示一道实际问题: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8厘米,求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运用分数的意义,将长方形分成10份和8份,然后分别求出长方形的长和宽的面积,再相加得到长方形的总面积。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运用分数解决问题。
(4)拓展延伸,提高能力教师出示一道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个圆形的半径是5厘米,求圆的面积。
学生运用分数的意义,将圆形分成若干份,然后分别求出圆的面积,再相加得到圆的总面积。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案例分析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通过蛋糕的情境导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分数的意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合作学习,培养能力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新知,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卫存旺
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展开教学,应为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及方法.从而在课堂活动中活跃起来。
一.教学内容:小数的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三)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胆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
(二)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分一
四.案例分析
例,计算,(,,+,(,的竖式,百分位上怎样算?这一位上不是把“,”移下去,是算,+,=,,“,”是根据小数的性质,在,(,的末尾添上的。
同样,,(,,-,(,的百分位上是算,-,=,,也可以根据小数性质,在,(,的末尾添上“,”。
这些可以添上的“,”只是没有写出来,把它想在脑里了。
类似的情况在第,,页“练一练”里和练习八第,题里也多次出现,如果教学时注意到这些,那么已经为例,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 在教学计算法则时,已经出现了两个加数的小数部分位数不同、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多的情况,在计算小数减法时,如果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比减数
小数部分的位数少,学生往往发生错误。
教材把这种情况视作计算中的难点问题,安排例,加以解决。
(2) 在例,和“试一试”里集中力量突破难点。
例,的竖式中,,(,的末尾有红色的“,”,并加了虚线框。
这个“,”不是一开始就写出来的,是在计算情境中出现的。
依据,(,-,(,,写出的竖式,被减数百分位上空着。
这一位上是几减几?由此联想小数的性质,可以在,(,的末尾添上一个“,”。
写出了这个“,”,百分位上怎样算就清楚了。
多位数相加时,个位数字一定要对齐。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同数位(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个位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
小数相加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是这个道理。
只要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
教材中前两种算法的共同特点是化去小数点,把小数相加变成整数相加,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没有变。
所以,只要小数点对齐了,小数加法的计算与多位数加法的计算就没有什么不同了.
五.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1:相同单位的数才好相加减。
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单位对齐,即元与元对齐,角与角对齐,分与分对齐。
生2:我们已经知道,计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小数包括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只要小数点对齐,不论是整数部分,还是小数部分,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
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单位相同,对齐的两个数就可以相加减了。
生3: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加减。
根据小数数位顺序表,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相同数位的计数单位也相同。
师:同学们能采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思考很有见地。
刚才大家靠自己的智慧发现计算小数加减法的不同方法,请选择你喜欢的算法计算另外两道算式。
(学生都选择第3种算法)
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哪些,
六.实践反思。
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镶嵌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并有效地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
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不仅完成了对学习对象的建构,而且体会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
选中现实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最感兴趣。
调动生活经验,建构数学模型。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
为了让学生在一个模拟的生活空间“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教师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恰到好处地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糅合在一起。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购物小票,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的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富有个性化地理解和表达问题,自主地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解决生活问题,培养数学意识。
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编辑”生活,教师把生活情境拿到课堂上,让学生把它当作一道题去做,但是,当学生一旦走进生活,就容易将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容易用数学的视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维研究生活,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和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体验生活的意义,享受生活的乐趣。
“生活化”是基础,它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数学;“数学化”是目标,它帮助我们认识生活世界、解决生活世界中的若干问题。
教学中我们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通过“生活化”实现“数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