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示范教案

合集下载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主题和意境。

2.能够通过诵读和朗读古诗来感受古诗的韵味。

3.能够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4.能够简单描述古诗的意境和格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意境。

•教学难点: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三、教学准备1.教材:《古诗三首》课文。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录音机。

3.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看到题目《古诗三首》,询问学生对古诗的了解,并引导他们谈一下自己对古诗的想法。

2. 学习新诗1.让学生单独阅读第一首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并朗读。

2.引导学生讨论古诗的主题、情感以及意象等内容。

3.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构思和表达方式。

3. 讲评1.教师对第一首古诗进行点评,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关键词、核心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古诗的主旨。

4. 学习第二首古诗1.让学生朗读第二首古诗并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第二首古诗的情感表达和意蕴。

3.让学生分组进行古诗朗读比赛,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5. 学习第三首古诗1.学生认真阅读第三首古诗,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

2.学生群体讨论古诗的语言运用和诗意表达。

3.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首古诗,体验古典诗歌之美。

6. 教学反思1.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本堂课的感想和收获。

2.教师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完善。

3.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教授《古诗三首》,让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课上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让学生在朗读古诗中感受语言之美和情感之深,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学生审美情感的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古诗的内涵。

同时,教师在点评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表现,帮助每位学生在诗歌朗诵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一:秋思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二、重难点: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体会作者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的情感,体会意境,这也是这首诗的难点所在。

三、教学准备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首先出示PPT:“同学们,请观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自己考虑后自由发言。

”“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们学过的那些古诗?”(《静夜思》《泊船瓜洲》)“这两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思念家乡”。

)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学倡导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此环节,我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二)新课讲授1、解诗题,知诗人。

首先让学生分别介绍了有关张籍的资料。

师总结: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

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

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二:泊船瓜洲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学具准备:词典、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与这首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交流积累,引入诗文。

老师: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魂牵梦萦的家乡。

他们往往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三首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三首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三首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课的三首古诗,背诵古诗。

2.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帮助学生认识“亦、寸、仞”三个生字。

二、教学重点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1. 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读懂每首古诗,理解诗句中个别词的意思。

四、教学过程(一)导语引入,激发兴趣。

1. 师: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还孕育了许多文人墨客,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近我国的古诗,来领略古诗那独特的美。

2. 生齐读课题。

3.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本诗包含了三首古诗,同学们还记得是哪三首吗?生:《村居》、《春晓》、《宿新市徐公店》。

4. 师: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这三首诗,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些词的意思你都理解了吗?请会的同学马上举手告诉我。

(出示小黑板)5.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指名回答。

6.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说明大家认真进行了预习。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村居》。

(板书课题)(二)学习《村居》1.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谁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指名读。

2. 师:同学们读得可真好,让老师感受到了这首诗所描绘的美景。

谁来说说这首诗一共几句?生回答。

3.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组学习这首诗,每组学习一句,先自己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再交流讨论诗句的意思和体会。

4. 学生分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5. 交流学习成果。

师:学完了这一句,你有什么感受?生回答。

6. 师:同学们说得可真好,让老师感受到了勃勃生机的春天。

好,我们接着往下学。

春光明媚,景色优美,使诗人兴致勃发,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齐读。

7.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好,读出了诗的韵味。

五下语文人教版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

五下语文人教版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

五下语文人教版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五下语文人教版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篇1设计理念: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

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

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

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doc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doc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篇一一、教学设计:1、认识古诗生字,指导书写“蓑”,准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通过注释,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歌大意。

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大意。

3、通过对诗歌的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的心。

二、教学重点:能通过读、想象,体验诗歌的境界。

三、教学难点:是人的心理,并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诗人导入,整体感知1、导入: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两位诗人(板书:吕岩、杨万里)。

吕岩,我们对他很陌生;杨万里呢?(引导背诵杨万里的小诗)。

看来大家很熟悉它们了。

但是老师要说,看似陌生的诗人,其实我们早已耳闻他的大名;看似熟悉的杨万里,但我们并未真正走进他的内心。

相信吗?不信,等我们认真学完它们的古诗,你一定会恍然大悟。

2、你们说,怎么学?(读准-〉读懂-〉读出感受)。

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两首诗读三遍以上。

(老师板书课题)3、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

(评价、正音。

指导书写“蓑”字:手和老师一起书空,默记5秒钟)4、故事读正确,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歌——(读懂)。

请大家借助注释,理解故事的大意。

同学们可以单独思考,也可以前后左右相互提醒学习,还可以询问老师。

5、学生说故事大意,老师纠正。

6、从刚才同学对故事的理解,你能发现这两首诗有很多共同点吗?(1)、都是些孩童的故事。

(2)、都是表达一种愉快的心情。

(3)、都表达了诗人向往孩童生活的闲适。

(学生如果说不全:老师相信同学们学完他们的两首古诗,一定还会有更多地发现)(二)、从形象入手,教学《牧童》1、让我们先来认识第一位孩童,他是一位——(牧童),大家在电视动画片中看过牧童吗?你印象中的牧童是怎样的?2、让我们认真地读,没读懂,细细体会,你一定会从诗句中找到牧童的形象。

3、大家说你从古诗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预设一]: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部编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其中的精彩句子或整首诗。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感知、理解、欣赏、评价的过程来领悟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通过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对三首古诗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兴趣,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让学生领略自然美、感受爱国情怀,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结合语文学科特点,适当引入历史、艺术等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时代背景和艺术特点,增强学生对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1. 理解三首古诗的主旨和意境。

在教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中的三首古诗时,我们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三首古诗的主旨和意境。

这包括让学生不仅掌握字面的意思,更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背后的深层含义,以及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和氛围。

通过讲述背景故事、介绍诗人生活背景及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然后引导学生阅读三首古诗,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我们将逐一解析三首古诗的主旨。

在解析过程中,要结合诗中的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让学生知道每首古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人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和思想。

在理解古诗主旨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

让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人的情感氛围。

分析诗歌的意象、比喻、象征等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通过对比分析三首古诗的主旨和意境,让学生了解到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特点,以及不同诗歌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古诗的艺术魅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课堂交流。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主旨和意境的理解,增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能力。

在教授过程中,采用讲解、讨论、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教案3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教案3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教案3篇PEP fifth grade volume 2 Chinese lesson 5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教案3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教案2、篇章2:舟过安仁范文(基础版)3、篇章3:清平乐村居范文(通用版)篇章1: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正确认读一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并能够背诵。

(二)过程与方法借助挂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阅读为主,联系文中的优美词句展开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诗句体现的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有感情的读课文。

教学难点: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预习1.查阅书籍或上网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时代背景。

2.借助相关资料尽可能弄懂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3、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也有人说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那你眼中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唐代诗人吕岩的七言绝句《牧童》,感受古代孩子的童年生活。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1. 教学目标•了解古代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进一步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能够准确朗读和默写《古诗三首》中的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三首》的意境;•掌握《古诗三首》的词句表达。

3.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诗歌的意境。

二、教学过程1. 热身•利用图片、音乐或视频等素材,让学生感受古代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导入•师生共同阅读《古诗三首》,向学生介绍古代诗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诗歌的内涵。

3. 学习展示•分段解读《古诗三首》,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抒情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歌。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讨论并解释古诗中的生字生词以及难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师生共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三首》,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激发学生对诗词创作的兴趣。

6. 拓展延伸•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古诗三首》,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情感演绎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总结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认识。

四、作业布置•默写《古诗三首》中的部分内容;•回答几个问题,描述《古诗三首》中的意境和情感;•准备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节课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以上是本课的教案内容,希朇本文能够帮助您更好的准备和进行教学工作。

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古诗《静夜思》、《将进酒》、《大枣》的内容和作者背景;2.能够默写这三首古诗的部分内容;3.能够理解这三首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增强学生的文学修养。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2.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3.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古诗《静夜思》、《将进酒》、《大枣》的理解和欣赏;2.古诗的背诵和表达。

难点1.理解古诗背后的意境和情感;2.表达古诗中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静夜思》1.导入:通过简短的视频或图片展示,引入《静夜思》的主题与背景。

2.学习:学生跟读诗句,老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和含义。

3.听读:听老师朗读全诗,学生跟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情感。

4.分析: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了解诗人的心境。

5.默写:学生尝试默写诗歌的部分内容,老师指导并讲解生字词。

第二课时:《将进酒》1.导入:通过音乐欣赏或视频展示,引入《将进酒》的氛围。

2.学习:学生跟读诗句,了解诗歌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

3.听读:老师朗读全诗,学生跟读,感受诗中的豪迈和豪情。

4.分析:讨论诗中的酒文化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5.表演:学生分组表演诗歌,展示诗意和歌颂之美。

第三课时:《大枣》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小故事,引入《大枣》的主题。

2.学习:学生跟读诗句,了解诗中意象和情感。

3.分析:讲解诗中情感的转折和意境的描写。

4.诗赏:学生欣赏不同版本的《大枣》诗歌,感受不同的表现方式。

5.合作创作:学生小组合作,巩固对古诗的理解,互相展示作品。

四、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表现:包括积极参与讨论的情况、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默写和作图:检验学生对古诗内容和意境的掌握程度。

3.课后习作:布置学生完成对古诗的感悟和创作,评价学生的文学综合素养。

五、教学反思本课程通过文学诗歌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欣赏能力和理解水平,提高其语言表达和审美情感。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

课题1古诗三首课时安排1课时主备人课型精读引领课课标分析课标摘录1.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2.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3.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课标分解学什么:1.正确、流利、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学到什么程度: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并正确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体会”是指能依据丰富扥学习材料说出古诗蕴含的诗人情感。

怎么学:1.通过教师范读、个人读、小组读等多种方式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解诗题,借助注释、插图和相关背景资料,小组交流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3.通过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生活等方式,想象画面,说一说诗句描绘的情景以及童真童趣。

教材分析地位:《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分别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晚》,本课由这三首七言绝句组成,内容都涉及古代的儿童生活。

内容:《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与四年级下册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属于同一组诗,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

古诗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的劳动场面:初夏,农人白天到田里除草,晚上回来搓麻线,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却在茂盛的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古诗的前两句用“昼”“夜”“儿”“女”等词语,从时间、人物的角度表现出农家耕织的场景:不分日夜,不分男女,村庄上下一片繁忙。

后两句写得意趣横生,“未解”“也”“学”等词语表现出乡村儿童的天真可爱,流露出赞扬之意。

全诗语言浅近、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稚子弄冰》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

古诗写了幼童在严寒天气弄冰玩耍、自得其乐的场景: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取出,用彩丝穿过冰块,提在手中,就像一个银钲。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3.鼓励更多同学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思考能力。
4.加强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个别指导,确保他们能够真正消化和吸收所学知识。
3.《石灰吟》——明代诗人于谦创作的七言绝句,以石灰作比喻,表达了诗人坚定的品格和崇高的理想。
二、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学习《古诗三首》,培养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2.提升学生诗词鉴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学会运用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精彩词句。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寻隐者不遇》中的平仄规律和《石灰吟》中的石灰比喻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和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古诗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诗词朗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诵活动。这个活动将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精练的语言、优美的韵律和深刻的意境著称。它是我们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的体现。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静夜思》这首诗。这个案例展示了古诗如何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化。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诗词朗诵都进行得相当顺利。同学们在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然而,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小组在诗词朗诵的节奏和情感表达上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一点,加强对学生朗诵技巧的指导。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同学们围绕“古诗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想法,将古诗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这让我深感鼓舞,也证明了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是成功的。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同学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缺乏自信或思考不够深入。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鼓励更多同学参与到讨论中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思考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下面是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希望能对你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和启发,更多内容请点击【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一)第一课时(《牧童》)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

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

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

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

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

(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

2. 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 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

2. 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1. 感受古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2. 理解古诗中一些字词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同学们,咱们中国的古诗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里面藏着数不清的宝贝呢。

今天啊,咱们就一起走进五年级下册的古诗三首,去瞧瞧古人都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好东西。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15分钟)1.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把字音读准。

这时候啊,就像是我们在和古诗交朋友,得先把它的名字叫对喽。

- 然后请个别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要是读错了,咱们就像小老师一样帮他纠正。

比如说,“昼出耘田夜绩麻”中的“耘(yún)”字,可别读成“yúnɡ”啦。

2. 再读古诗,理解字词。

- 接下来,咱们一起逐字逐句地理解这首古诗。

“昼出耘田夜绩麻”,“昼”就是白天的意思,那白天出去干嘛呢?“耘田”,就是在田里除草,就像我们给庄稼的家打扫卫生一样。

“夜绩麻”,晚上就把麻搓成线,这古人的生活可真是勤劳又充实啊。

- “村庄儿女各当家”,这里的“儿女”可不是光指儿子和女儿哦,而是泛指年轻人。

村子里的年轻人啊,各自都承担着家里的活儿,都当家作主啦。

- “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就是那些小孩子啦,“未解”就是还不懂得,这些小孩子还不懂得怎么耕田织布呢。

- “也傍桑阴学种瓜”,“傍”就是靠近的意思,他们虽然不懂耕田织布,但是也在桑树的阴凉下面学着种瓜呢。

这些小孩子可真可爱,看着大人干活,自己也忍不住要学学。

3. 整体把握,体会情感。

人教版五年级下《古诗词三首》语文板书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古诗词三首》语文板书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古诗词三首》语文板书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

2.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古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如韵律、对仗等。

2.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2.如何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江南春》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江南春》,让学生初步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观察诗句中的意象,如“江南春”、“水乡”等。

(三)学习《静夜思》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静夜思》,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静谧美。

2.学生自主观察诗句中的意象,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

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如“床前明月光”代表着夜晚的宁静,“疑是地上霜”则让人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和寂寞。

(四)学习《春晓》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春晓》,让学生感受诗词的生机美。

2.学生自主观察诗句中的意象,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

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如“春眠不觉晓”代表着春天的美好,“处处闻啼鸟”则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

(五)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六)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词。

2.选择一首最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诗句解析,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江南春》、《静夜思》和《春晓》三首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到了古诗词的韵律美、意象美和情感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课堂气氛有时显得较为沉闷,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优质课 教学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优质课 教学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简介本节课主要教授《古诗三首》这三首古代诗歌:《春晓》、《秋夜将晓入籁声》和《江雪》。

这些古诗体现了中国古代诗人对大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表达方式。

二、教学目标1.了解并背诵《春晓》、《秋夜将晓入籁声》和《江雪》这三首古诗;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难点:理解古诗中的隐喻和比喻,把握古诗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入《古诗三首》这个课文,唤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好奇心。

2.课文学习(30分钟)1)分段解读每首古诗: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2)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古诗中的隐喻和比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境;3)全班朗读:让学生轮流朗读古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课文赏析(20分钟)1)诗歌情感:引导学生体会古诗中表达的情感,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绪;2)朗诵比赛:组织学生展示朗诵古诗,评选最有感情表达的学生。

4.课堂延伸(15分钟)1)创作小诗: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启发,自行创作一首古诗; 2)展示作品:学生可以自愿读出自己创作的小诗,分享给全班同学。

5.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内涵和意义,并激励学生继续热爱诗歌、认真学习。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春晓》、《秋夜将晓入籁声》和《江雪》这三首古诗,并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我发现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有所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所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积极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古诗词,培养他们对美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谢谢!。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的第一课,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进行教学。

这三首古诗都是经典之作,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能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由于古诗的语言和现代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掌握古诗的韵律和意境,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的理解。

2.针对重难点的教学策略:通过反复朗读、解读、欣赏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理解古诗意境的学习环境。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件:制作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素材,用于课堂教学。

2.准备教材:准备《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原文和译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与古诗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三首古诗的原文,引导学生注意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选自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

这三首诗分别反映了诗人王勃、辛弃疾、杜甫对家乡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战争的厌恶。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美。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积累,对诗歌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对于古诗中的意象、情感以及历史背景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充分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对诗歌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

2.教学难点:诗文中的历史背景、诗人的情感以及诗歌的鉴赏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2.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对诗歌的热爱。

3.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内容、诗人简介、历史背景等,方便学生学习。

2.教案:提前准备好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诗歌材料,以便进行拓展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对于诗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和解释。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9《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9《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案:古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3)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欣赏古诗的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学习三首古诗:《春晓》、《登鹳雀楼》、《相思》。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3)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用法。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生僻字的理解和朗读。

(2)古诗意境的深入领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古诗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理解古诗的内容,思考题目。

3.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

4. 讲解与分析:(1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分析古诗的意境、修辞手法和词语用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

5. 朗读与背诵:(10分钟)学生朗读和背诵古诗,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书写练习和背诵古诗。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古诗三首《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七、作业设计(1)春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啼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鹳雀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4)相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背诵古诗:请将今天学习的古诗三首进行背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示范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示范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示范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王昌龄的《从军行》、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和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诗文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古诗文的语言和意境有一定的理解。

但同时,古诗文的语言和意境较为深奥,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文的内容,领略古诗文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三首古诗的文意,领会古诗文的意境。

3.学习古诗文的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

4.培养对古诗文的兴趣,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古诗文的意境的领会。

3.古诗文的表达技巧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文所描述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古诗文。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实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古诗文中的经典句子,让学生掌握古诗文的表达技巧。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古诗文的图片、音乐、视频等素材。

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古诗文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3.作业本:准备作业本,以便布置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的意境。

同时,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文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呈现三首古诗,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

在朗读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重难点词语的读音和意义。

3.操练(10分钟)针对每首古诗,引导学生进行详细分析,包括词语解释、意境领会、表达技巧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教学方案教材解析《从军行》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诗。

诗歌前两句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写到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

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砺中变得更加坚定。

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流落到四川梓州。

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该诗语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

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的佳作。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

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教学目标1.会认“仞、岳”等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摩、遗”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搜集三位诗人的相关资料及写作背景,朗诵诗歌。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我们学过的古诗多以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这种诗被称为田园诗。

而在我们的古诗题材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

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

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著名的要塞。

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

唐朝与周边外族政权先后发生过许多战争,一些诗人或从军边塞,或去边塞旅行,于是将所见所感诉诸笔端,于是就有了许多边塞诗。

边塞风光边塞诗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

边塞诗代表人物是:王昌龄,岑参,李贺。

2.教师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二、初读古诗1.了解古诗的作者。

2.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勾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1)字音:仞(rèn )岳蓟(jì)北涕(tì)泪衣裳(cháng)襄(xiāng)阳摩(mò)天轮遗(yí)憾巫(wū)山(2)多音字:初闻涕泪满衣裳(cháng)。

裳:指裙子。

衣裳(shāng)。

(3)书写指导:摩: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南洋两个小木匠,坐在大手上。

仞:右边是刃。

人在刀刃边。

遗:右侧上半部分是“中”加一横。

行走的贵族。

3.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三、理解诗意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如何理解题目“从军行”?标题中加“歌”“引”“吟”“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从军”就是参军。

3.学习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1)读一读:如果让你来读,你觉得该怎么读?(指多个学生读。

)(2)小组交流:读了“青海长云暗雪山”这句诗,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你从“暗”这个字中读出了什么?暗,荒凉,阴沉。

(板书:青海暗雪山)(3)看一看:雪山景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4)想一想:根据课件,想象场景,再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4.学习诗句:孤城遥望玉门关(1)谈话过渡:青海湖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

诗人将目光移到远处,看到的又一种景象:“孤城遥望玉门关”。

(出示图片)(2)“孤城”是什么意思?(孤零零的一座城池。

)“遥望”是什么意思?(远远地望去。

)(3)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青海”地区,正是唐军与敌人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敌人的势力范围。

)了解玉门关。

出示玉门关相关资料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

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年——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当随之设立。

据《汉书·地理志》,玉门关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皆为都尉治所,为重要的屯兵之地。

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

请同学说一说:看了图片及文字,你觉得玉门关处在一个怎样的地方?(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

)(3)你觉得“孤城遥望玉门关”一句中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孤)为什么?引导总结:①“孤城遥望”让人感受的城“孤”,已有萧索感、荒凉感。

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

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

②“孤城遥望”让人感受到“孤城”中的人“孤”,这“孤城”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

将士们久住“孤城”,举目无亲,孤苦伶仃,思家怀乡。

(板书:孤城玉门关)(4)小结过渡: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如此冷清和寂寞的地方,自然愁绪满腹,相思满怀。

戍边将士们又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呢?5.学习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中,“百战”是指一百次战斗吗?从这句诗中你感受到什么?不是,是指战斗的次数多。

战争的惨烈。

从这句诗中可以读出战士戍边时间之漫长,边关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

(4)从“百战”而至“穿金甲”你又感受到什么?(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板书:百战穿金甲)(5)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哪句诗写出了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不破楼兰终不还”)(6)教师小结:“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7)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

(历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铁铠甲,不攻破楼兰始终坚决不回乡。

)(6)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6.感受将士的征戍之苦,体会将士的报国之志。

通过描写边塞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和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和责任感。

教师小结:这首诗前两句情景交融,后两句直抒胸臆,将边关的风貌,和将士们的爱国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

四、自学新诗1.总结学习方法:初读古诗──了解大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2.用总结的学习方法尝试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汇报交流。

(1)了解作者(2)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3)把古诗反复多读几遍,通过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大体写了什么。

将晓:快要天亮。

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三万里河:指黄河。

“三万里”形容很长。

五千仞岳:指华山。

“仞”长度单位。

“五千仞”形容很高。

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

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

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金政权。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4)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古诗,结合注释,说说这两句诗写了什么。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滚,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直入云天。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夸张、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5)有感情地朗读后两句古诗,结合注释,说说这两句诗写了什么。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在金统治下的原宋朝百姓在金兵的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流干了,他们一年又一年地盼望着南宋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

小资料:“南望王师又一年”,大家知道这是一年是多少年吗?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了整整65年了!(6)读完后两句,你又感受到诗人心中有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悲凉、悲伤)你是从哪些字眼体会出来的?(“遗民”“泪尽”“胡尘”)从这三个字眼你还可以体会到什么?从“遗民”“泪尽”“胡尘”看出了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北方沦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干了。

(7)从“望”字你感受到什么?(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

)(8)同学们,“遗民”们的盼、他们的望,实现了吗?他们渴望的王师来了吗?他们期待的南宋君臣到底在干些什么?“遗民”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

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

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悲!(9)“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北师又一年。

”这两句诗主要描写了什么?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两句描述了山河破碎,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表现了作者对当沦陷地区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权者不去收复失地的不满。

小结:本诗通过写作者深秋早起的所思所想,表达了作者对在金统治下原来宋朝百姓的深切同情,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

五、拓展阅读出塞二首·其一[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