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马说导学案(附答案)
2012—2013学年八年级下语文学科新课改教学案第23课《马说》第一课时编写人丰义元审核人语文编写组学习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3、了解作者生平及本文文体特征。
重难点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课前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祗.( ) 骈.()槽.枥.( ) ( ) 一食.( )食.( ) 之者粟.( ) 一石.( ) 外见.( ) 邪.(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由此可见,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是不是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他是有其用意的。
学习过程1、学习激趣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八年级部编版23 马说导学案
第二十三课马说【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难点】1、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始终未被采纳,只得相继依附于节度使幕下,郁郁寡欢。
他一生多次被贬,纵有“忧天下之心”,却无施展之处。
2.文体常识“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祇()骈()槽枥()食马()粟()邪()奴隶()执策()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____(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_______(3)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4)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5)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2)才美不外见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3)不能尽其材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4)其真无马邪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词。
23课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23<<马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短文中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4、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习重难点】1、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2、了解作者。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朗读、翻译、背诵课文。
【学习过程】一、导入1、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课题2、学生根据预习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
学生明确,教师补充:3、教师简介文体:二、朗读课文,疏解文意1、教师范读,正音正字。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注意在读的过程中的节奏,以及应该重读的地方。
)4、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再齐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积累字词1、小组内找出并积累文中出现的难懂和常用的文言字词。
我们小组积累的词语:2、小组内互助翻译课文,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可每人一段翻译)。
四、背诵课文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并且达到背诵的要求。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习过程】一、复习检查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一)理读课文,推究文理(要求:用原句回答)。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二)赏读课文,品味意境。
1、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食马者:伯乐:千里马:2、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3、教师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第23课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23《马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短文中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4、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习重难点】1、积累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朗读、翻译、背诵课文,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1、又与马有关的成语导入课文,引出课题2、学生根据预习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
3、教师讲述写作背景、简介文体: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听课文朗读录音,正音正字。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注意停顿、重音、语速。
4、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再齐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积累字词1、小组内找出并积累.....文中出现的难懂和常用的文言字词。
我们小组积累的词语:2、小组内互助翻译课文,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可每人一段翻译)。
四、精读课文,把握文意(要求:用原句回答)。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2、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根本原因又是什么3、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4、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小组内先交流讨论、然后再班内展示。
)五、赏读课文,提炼主旨。
1、作者所说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伯乐:千里马:食马者:2、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教师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4、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声情并茂。
六、背诵课文,训练语感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并且达到背诵的要求。
【拓展延伸】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马说》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文言句式的特点;2.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3.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学习重点】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学习难点】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议论的一大特色。
知识链接: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曾任吏部侍郎,所以又有“韩吏部”之称。
谥号“文”,所以又世称“韩文公”。
唐代文学家。
韩愈三岁而孤,由嫂抚养,刻苦好学。
及长,尽通六经百家之学。
贞元八年进士,曾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官。
因关中大旱,上疏奏请减免徭役租赋,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令。
后又因上书谏阻迎佛骨,触怒宪宗,几乎被杀,乃贬为潮州刺史。
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卒年五十七。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难以找到出路。
通不过科举考试就潦倒终身,即使考上了还要受到种种限制,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韩愈自身就经历过这种遭遇,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课前预习】1.给下加点字并注音。
祗.()辱骈.()死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2.通假字(1)食之不能尽其材.:(2)其真无马邪.:(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才美不外见.:3.一词多义(1)策①策之不以其道()②执策临之()(2)之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③只辱于奴隶人之手()(3)其①策之不以其道()②其真无马邪?()③其真不知马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马说》参考答案预习案:1、zhǐ pián lì sìsùyélìcè2、(1)两马并驾。
(2)且:犹,尚且等:等同,一样。
(3)面对。
(4)竭尽。
(5)正确的方法。
3、(1)“食”通“饲”,喂。
(2)“见”通“现”,显现,表现。
(3)“材”通“才”,才能。
(4)“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shí动词,“吃”。
sì动词,通“饲”,喂。
(2)名词,马鞭。
动词,用鞭子打。
(3)岂,难道(表示反问语气)。
恐怕、大概(表示推测语气)。
5、(1)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
(2)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6、文体观点杂文7、愚妄浅薄的统治者人才埋没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封建统治者应当善识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探究案:1、托物寓意。
2、①千里马比喻人才;②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③食马者比喻埋没人才,摧残人才愚妄无知的封建统治者。
3、①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揭示了统治者昏庸无道,不识人才,埋没人才,啥、甚至摧残人才的在、社会现实。
4、其目的在于表现封建统治者的“愚妄无知”。
5、①排比;②增强语势,刻画食马者愚妄无知的形象,表达作者对“食马者”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嘲弄。
6、答: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和抨击。
7、答:希望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8、表达作者对不知马的食马者的嘲讽与愤慨之情。
9、答:告诉人们要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人才,不能压制、埋没人才。
10、答: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没有遇到伯乐,我也要抓住时机,展示自己的才能,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为社会做出贡献,让自己的人生充盈美好。
检测案:1.pián cáo lìsùxiàn sìzhǐ2、①只是②并列而死喂牲口用的食器③可是④有时⑤它,代千里马⑥等同,一样3、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八年级《马说》导学案+同步练习+答案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
(2)骈死于槽枥这间 ( )( )
(3)一食或尽粟一石 ( )( )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
(6)策之不以其道( )( )
(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
●能力迁移
阅读选文《说虎》,回答文后题目。
说 虎
刘 基
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文中表现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点明千里马可悲遭遇的句子: 。
4、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基本了解了本文的意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同学逐句翻译,老师作适当的纠正。
二、再读课文,探究主旨
1、请同学再读课文,用文中话的说说千里马的处境,并说说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2、用文中的句子说说食马者的愚妄无知表现在哪些方面?
3、概括说说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马说
1、给加点字注音。
马说导学案及答案
4马说出色开篇词他,初登宦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恳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只管这样,他仍旧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 ,不会遁迹山林。
他,才华横溢,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他,意得志满,却抑郁不得志。
他,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叹息。
他,就是一代大文豪 ----- 韩愈!学习目标1.,累积文言实词、虚词,培育文语言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领会作者寄望在文中的思想感情,认识封建社会中人材被沉没的可悲状况。
3.理解文中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两者的关系,领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课过程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物尽其用,量才录用” 是人材实现自己价值的理想境地。
但在好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沉没人材现象特别严重 , 好多人材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
人材被沉没的原因是什么呢 ?今日我们就来一同学习这篇《马说》。
(板书文题、作者)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沟通1.指导学生累积字词。
(1)朗诵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ì)祇(zh ǐ) 骈 ( pi án) 槽枥 ( cáo l ....食( sì) 马者粟 ( sù) 邪 ( yé) ...2.累积文言词汇(1)要点实词祇:不过。
且欲与常马等不行得:犹,尚且。
执策而临之:面对。
呜呼:表示惊讶,相当于“唉” 。
(2)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解说为“喂”)才美不外见 ( 通“现”,解说为“表现出来”)食之不可以尽其材( 通“才”,解说为“才能”)其真无马邪 ( 通“耶”,表示疑问,解说为“吗”)(3)一词多义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安求其能千里(能够)食:食之不可以尽其材(通“饲”,喂 )食不饱(吃)一食或尽粟一石(量词,顿,餐).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完)食之不可以尽其材(竭尽)其:不知其能千里(代词,代千里马)其真无马邪(反问词,莫非)其真不知马也(副词,唯恐)之而不可以通其意(它的)之: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之而不可以通其意(助,无心)之千里者(构助,定后置的志)策之不以其道(它,代千里,代)策:策之不以其道(,使)策而之(名,鞭子)以:不以千里称也(依靠)策之不以其道(依据)(4)古今异而后有千里 ( 古:此后;今:接)故闻名 ( 古:即便;今:然)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古:低的人;今:被人役,没有人身自由的人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有;今:或许,并列)是也 ( 古:;今:判断)策之不以其道 ( 古:方法;今:道路)且欲与常等.不行得(古:等同,一;今:等候)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古:仆人;今:奴隶主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5)活用策之不以其道:名作,鞭打,使。
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马说导学案含答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23.马说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能背诵全文,译读全文。
一、导入:(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愈的《马说》。
【一马当先】【千军万马】【天马行空】【心猿意马】【犬马之劳】【汗马功劳】【老马识途】二:下面我们来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要求:大声地向你身边的同学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有关作者、写作背景、文体方面的知识。
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着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着有《昌黎先生集》。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2、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三、整体感知1、给下面字词注音骈(pián)槽枥(cáo lì)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shí)不饱食(sì)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yé)外见(xiàn)辱(rǔ)伯乐(bó lè)2、一起来朗读课文。
马说 导学案(带答案)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合作探究(10分钟)
1、概括文章各段主要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2、主旨:本文以和为喻,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
、针砭和控诉,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之情。
五、达标测评(默写全文)(5分钟)
六、学习积累与反思
三道河中学八年级语文导学案(师用)
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反而拿着马鞭子站在它的面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又是能吃下一石粮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不能表现在外面,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课题:23.《马说》课时:1课时课型:预习+展示学案编号:23
编制人:毛露张媛娣使用时间:
班级:姓名:
一、学习目标(2分钟)
1、了解作者,掌握文言基础知识,能准确而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把握文章主题,掌握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领会课文的行文逻辑。
3、体会作者的愤慨之情,正确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第23课《马说》导学案(含答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朗读停顿】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三、课文翻译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注释而:表示转折,连词,但是。
故:所以。
祗:同“祇”,只是。
虽:即使。
骈:两马并驾。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以:用。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好马,只是埋没在那些做仆役的马夫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人们当然不会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原文: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注释一食:吃一顿。
或:有时。
食:喂,现在写作“饲”。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去喂养它。
原文: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注释能:才能,能力。
外见:表现在外面。
且:尚且,况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样。
安:怎么。
得:能够。
求:要求。
其:代词,代指千里马。
译文: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原文: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注释策:马鞭,这里是“鞭打”的意思。
以:按照。
道:规律,方法。
尽其材: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
23《马说》导学案答案 -
《马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在具体语言环境下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准确翻译课文。
2、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
【学习重点】反复诵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
【自主预习】1.题目解说“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杂文或杂感相似。
可以记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其主要特点是一事一议,要求作者写出对社会生活中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或对某种现象的看法。
“马说”即是“说马”。
2.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文集》里。
3.写作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唐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
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
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一、预习设计1、文学常识填空韩愈(768——824),字__退之___,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__韩昌黎_______。
谥号“文”,又称__韩文公_______,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__韩吏部_______。
韩愈是唐代著名__散文____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__文起八代之衰___”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___唐宋八大家____________”之首,作品都收在《___昌黎先生集__》里。
5、给加点字注音祗.( zhǐ)辱骈.(pián)死槽.(cáo )枥.(lì)尽粟.(sù)一石.(dàn )外见.(xiàn)无马邪.(yé)马厩.(jiù)一食.(shí)食.(sì)马者谥.(shì)号二、朗读课文(划分朗读节奏)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马说导学案(含答案)XXX《马说》导学案课时:第一课时学案设计:XXX班别:姓名:研究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能背诵全文,译读全文。
一、导入:(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XXX的《马说》。
【一马当先】【千军万马】【天马行空】【心猿意马】【犬马之劳】【汗马功劳】【老马识途】二:下面我们来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要求:大声地向你身边的同学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有关作者、写作背景、文体方面的知识。
1、作者简介XXX,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XXX。
他与XXX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XXX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2、写作背景XXX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XXX和XXX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清楚明了,寄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申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寄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三、整体感知1、给下面字词注音骈(pián)槽枥(cáolì)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shí)不餍饫(sì)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yé)外见(xiàn)辱(rǔ)伯乐(bólè)2、一起来朗读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马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短文中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4、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习重难点】
1、积累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朗读、翻译、背诵课文,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1、又与马有关的成语导入课文,引出课题
2、学生根据预习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
3、教师讲述写作背景、简介文体: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课文朗读录音,正音正字。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注意停顿、重音、语速。
4、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再齐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积累字词
1、小组内找出并积累
.....文中出现的难懂和常用的文言字词。
我们小组积累的词语:
2、小组内互助翻译课文,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可每人一段翻译)。
四、精读课文,把握文意(要求:用原句回答)。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2、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4、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小组内先交流讨论、然后再班内展示。
)
五、赏读课文,提炼主旨。
1、作者所说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伯乐:
千里马:
食马者:
2、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教师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4、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声情并茂。
六、背诵课文,训练语感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并且达到背诵的要求。
【拓展延伸】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
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
【随堂练习,巩固知识】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②骈.死于槽枥
..之间()()
③一食或.尽粟一石()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一词多义(解释)
策①策之不以其道()②执策临之()
之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其①策之不以其道()②其真无马邪?()
③其真不知马也。
()
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 ___通______ 含义:_______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___通______ 含义:_______
___通______ 含义:_______
③其真无马邪 ___通______ 含义:_______
【教师小结】
【收获反思】
本文给我们的启示很多,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并用“读了《马说》,我懂得了。
”为句式,写一句话,做为自己学习本课的总结。
【教学反思】
4、《马说》参考答案:
导语: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它能给你怎样的启示。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我们学习《马说》,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
随便些。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
爱莲说莲--人托物言志
马说马--人托物寓意
世有/伯乐
..人
..,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然后
..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
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
..称也。
..之间,不以/千里
马之千里
..其能千里
../而食(sì)也。
是马也,
..(dàn)。
食(sì)马者/不知
..者,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
虽有
..等/不可得,安求
..
../其能/千里
..,才美/不外见
../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
..,力不足
...(xiàn),且欲与常马
也?
策之/不以
..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
..尽其材,鸣之而/不能
..其道,食(sì)之/不能
呜呼!其(qǐ)/真无马邪?其(qí)真/不知
..马也。
第二课时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只辱于奴隶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6、其真不知马也。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愚妄无知的封建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怀才不遇,愤懑不平)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piáncáolì sù xiànsì zhǐ
2.①只是②并列而死喂牲口用的食器③可是
3.①退之唐文学昌黎先生集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曾巩王安石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①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
②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
带来的严重危害。
③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
④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
⑤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6.①见现显露(或表现)②材才才能食饲喂③邪耶吗,表疑问
7.①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②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③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
④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
8.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其真不知马也。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④封建统治者
9. “策之能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
”或,主张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尊之以高位,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才干。
教师小结: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
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
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
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
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
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拓展延伸】
在21世纪,并不是缺少伯乐,而是千里马太多.在今天,竞争是残酷的,你若一直在等待伯乐,你将永远在原地踏步,你将永远不能起跑。
那么又何来的冠亚军呢?我们绝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我们能做的是发奋图强,埋头苦干,我们要做的是让完美的自己鹤立鸡群,让优秀的自己锋芒毕露,让全面的自己出类拔萃,这样才能吸引伯乐的目光。
主观;①我会积极展示自己的才华,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②努力进取、完善自我、认为金子总会发光的
客观;①社会应该给有才人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②还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