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
人的体温调节机制
人的体温调节机制人的体温调节机制是人体内的一种重要生理功能,它确保我们的体温维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以下是关于人的体温调节机制的详细介绍:1. 恒温器人体的恒温器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它根据温度感受器传递的信息,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恒温器通过调节产热和散热的平衡来实现这一功能。
2. 产热和散热人体产热的主要方式包括基础代谢、食物热效应和身体活动。
其中,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静止状态下维持生命所需的最低能量消耗。
食物热效应是指消化食物所需的能量。
身体活动则是指身体运动时所消耗的能量。
人体散热的主要方式包括辐射、传导和对流。
辐射是指人体通过向外辐射热量来实现散热。
传导是指人体通过与外界物质的接触传递热量。
对流是指人体通过空气流动带走热量。
3. 热保当外界温度较低时,人体通过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来保持体温。
例如,当身体感到寒冷时,交感神经会兴奋,使身体产热增加,同时收缩体表血管以减少散热。
相反,当外界温度较高时,人体则通过减少产热和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
4. 热适应热适应是指人体在长期暴露于高温环境下,身体逐渐适应并调节体温的能力。
热适应可以减少人体在高温环境下的产热和增强散热,使人体能够更好地适应高温环境。
5. 行为调节行为调节是指人们通过自身的行为来调节体温。
例如,当感到寒冷时,人们会通过增加衣物、喝热水或运动等方式来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
相反,当感到炎热时,人们会通过减少衣物、喝冷饮或寻找阴凉处等方式来增加散热和减少产热。
总之,人的体温调节机制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它确保我们的体温维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高中生物 人体的稳态 体温调节
[答案] (1)物质代谢过程所释放出的热量 (2)不 超过1℃ 产热 散热 动态平衡 (3)37℃ 温觉感受 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皮肤 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
人体在不同环境中的体温调节方式 (1)人体在寒冷时的体温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 节方式,通过调节来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从而维持体 温的相对稳定。参与调节的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 素,能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物质氧化分解。 (2)在炎热时的体温调节方式也是神经—体液调节。 在炎热环境中可以减少产热,但不产热是不可能的,故 炎热环境中以增加散热为主。
第二讲 体温调节
一、人体的产热和散热 (1)人的体温是指人身体 内部 的平均温度,通常用 直肠温度 、口腔温度和 腋窝温度 来表示。无论严冬 还是酷暑,人的体温总是维持在 37℃ 左右。 (2)人的体温来自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热量。 产热器官主要是 肝脏 和 骨骼肌 。肝脏是人体内代谢旺 盛的器官,产热量很大;剧烈运动时, 骨骼肌 的产热 量剧增。
(3)人体散热器官:主要是 皮肤。散热方式有辐射、 传导、对流 等直接散热,散热的多少取决于 皮肤和环境 之间的温差,因此机体可以通过改变 皮肤血管 的功能 状态来调节散热量。
二、体温相对恒定的调节 (1)在寒冷环境中,一方面皮肤里的 冷觉感受器 接受刺 激,将兴奋传至 下丘脑体温 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调节, 皮肤血管收缩进而 减少 散热量;另一方面骨骼肌的紧张性 增强进而 增多 产热量,肾上腺等分泌的激素 增加 提高了细 胞的代谢水平,也引起机体 增加 产热量。 (2)在炎热环境中,皮肤里的温觉感受器 接受刺激,也将 兴奋传至 下丘脑体温 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调节,皮肤血 管 舒张 ,血流量增加,汗液分泌增多,散热量 增加 。
体温调节的知识点
体温调节的知识点
以下是 7 条关于体温调节的知识点:
1. 咱们的身体就像个超级智能的温度调控器呀!比如说在大夏天,你在外面热得不行,身体就会通过出汗来散热,让你感觉没那么热,不然那不就像个火炉一样啦!
2. 嘿,你知道吗?穿衣服也对体温调节有影响呢!冬天穿厚衣服就像给身体盖了层温暖的被子,能帮你抵御寒冷呀,不然真得冻得瑟瑟发抖!
3. 体温调节和环境有很大关系哟!要是你处在一个很冷的地方,身体会不自觉地打哆嗦,这就是在努力产生热量来保暖呀,这就好比给自己点了一把火!
4. 运动也能调节体温呢,哇塞!你跑完步是不是会感觉身体热起来啦?这就是在通过运动让身体产生更多热量呀,就好像给身体这个机器加了把劲!
5. 喝水对体温调节也很重要呢!想象一下,身体就像一部汽车,水就是让它正常运转的机油呀,没有水怎么能行呢?
6. 情绪也会影响体温哦!当你特别紧张或者生气的时候,是不是感觉身体会发热呀?这就像给体温调节系统打了一针兴奋剂一样!
7. 睡眠对体温也有作用呢!晚上睡觉的时候,身体的温度会有一些变化,就像进入了一种特殊的节能模式,可神奇啦!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体温调节是个超级复杂又超级有趣的过程,咱们的身体真的太神奇啦,会用各种办法来保持适宜的温度呢!。
《体温及其调节》课件
2 管理措施
合理膳食、适度运动、充足休息、注意保暖等。
结论及未来展望
对体温调节的理解
掌握体温调节的机制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前提。
未来研究的方向
寻找更加精准的体温测量方法、入研究体温变化与疾病发生的关系等。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体温逐渐降低。
2
体温随季节变化的规律
夏季体温略高,冬季体温略低。
常见的体温相关疾病
发烧微热
温度超过正常范围,但低于 38℃。
发热
温度超过38℃,可能由病毒、 细菌感染引起。
低体温症
温度低于正常范围,可能由长 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或身体 代谢障碍引起。
体温的评估和管理
1 准确性评估
内分泌系统
2
平衡体温。
通过神经调节下丘脑、垂体和肾上腺等 内分泌器官来调节体温。
体温调节的过程
体温调节的步骤
扩张或收缩毛细血管、汗液分泌、肌肉抖动等调节 体温的过程。
体温失调的原因及影响
感冒、发烧、药物影响、身体疾病等引起体温失调, 可能导致代谢障碍、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
体温的生理变化
1
体温随年龄的变化
《体温及其调节》PPT课 件
本课件将深入探讨体温及其调节的机制、生理变化、常见疾病等内容,为您 全面解读人体温度管理。
体温的概述
定义
体内温度的平衡状态。平均值为36.5~37.5℃。
测量方法
口腔、肛门、腋下、耳朵、额头等多种测量方 式。
体温调节的机制
1
自主神经系统
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第三节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一、人的体温恒定及其意义人的体温指人体内部的温度。
临床上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来表示,直肠温度最接爱人体内部温度。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自稳态,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人体的产热和散热1、产热:主要依靠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人体产热主要是来自骨骼肌和内脏。
剧烈运动时,产热量主要来自骨骼肌,约点总产热量的90%。
安静时,产热量主要来自内脏,约占总产热量的56%,其中以肝脏产热量最高。
剧烈运动时的产热量要比安静时高10-15倍。
2、散热:人体的散热除随排尿和排遗散失约5%外,大多数是由皮肤经传导、对流、辐射和蒸发而散失的。
1)传导散热:是人体的热量直接传导对与体表接触的较冷的物体的散热方式,一般通过种方式散热所占的比例不大。
2)对流散热:是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来散热的方式。
3)辐射散热:是人体热量以红外线的形式传送出去的散热方式。
辐射散热与辐射面积有大小有关,夏天伸展四肢睡眠可以促进散热。
4)蒸发散热:是人体中水分以气体形式从体表蒸发带走热的散热方式。
蒸发散热是人体非常有效的散热方式。
蒸发散热量的大小,与环境气温、湿度和空气流动速度等因素有关。
发环境温度接近体温时,蒸发散热是人体惟一的散热方式。
三、体温的调节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是在下丘脑,人体的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着能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分为对高温敏感的温感受器和对低温敏感的冷感受器。
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
当相当寒冷时,皮肤的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也产生非自主颤栗,使产热量增加。
在上述过程中,有关神经的兴奋还可促进肾上腺的分泌活动,使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导致体内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炎热时: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汗液的分泌增加,汗液蒸发带走热,使散热量增加。
体温调节归纳总结
体温调节归纳总结体温调节是人体维持稳态的一个重要过程。
通过调节体内的热量产生和散发来确保体温在适宜的范围内。
本文将对体温调节的机制和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一、体温调节的机制1. 神经系统调节:体温调节中的主要参与者是位于脑下部的视床核。
它通过调节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体温的调节。
当体温过高时,视床核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减少热量产生和促进热量散发,从而使体温降低。
当体温过低时,视床核刺激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增加热量产生和减少热量散发,从而使体温升高。
2. 内分泌系统调节:内分泌系统中的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等激素参与了体温调节的过程。
甲状腺素能够调节基础代谢率,影响体内的热量产生。
肾上腺素能够增加身体的糖原分解,从而增加能量代谢和热量产生。
二、体温调节的方法1. 汗腺散热:通过汗腺排出汗液,随着蒸发散发体内的热量,从而降低体温。
这是人体最常见的散热方式。
当环境温度较高或者人体运动剧烈时,汗腺会被刺激增加出汗量。
2. 血管调节:通过扩张和收缩血管来调节热量的散发和保留。
在高温环境下,血管会扩张,增加血液流经体表的面积,促进体内热量的散发;在低温环境下,血管会收缩,减少血液流经体表的面积,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发。
3. 代谢调节:通过调节身体的新陈代谢来影响热量的产生和散发。
新陈代谢速率的提高会导致热量的增加,降低体温;而低新陈代谢速率则会导致热量减少,升高体温。
三、体温调节的影响因素1. 环境温度:环境温度的升高会增加人体的热量负荷,刺激汗腺排汗和血管扩张,促进热量散发。
而环境温度的降低则会减少体表的热量散发,使体温升高。
2. 睡眠状态:人在睡眠时,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减弱,体温较低,这是体温的低谷期。
而在清醒时,交感神经系统活跃,体温升高。
3. 年龄性别:儿童的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女性的体温调节相比男性稍差,激素变化会导致体温波动较大。
总结:体温调节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通过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以及多种方式的热量散发,确保人体的体温维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人体体温调节概述
1.外周温度感受器
⑴分布:全身皮肤、某些粘膜和腹腔内脏等处。 ⑵类型: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 ⑶作用:温度感受器传入冲动到达中枢后,除
产生枢性温度敏感神经元
⑴分类: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
血温↑→热敏神经元冲动发放频率↑ 血温↓→冷敏神经元冲动发放频率↑
⑵分布: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二)体温调节中枢
调节体温的基本中枢位于下丘脑的视前区/下 丘脑前部(PO/AH)。
①
PO/AH中的温敏N元能感受局部脑温的变化。
② 同时还能对中脑、延髓、脊髓、皮肤等处传 入的温度信息发生反应
③ 以及能直接对致热物质、5-HT、NE等物质发 生反应
说明:PO/AH具有体温调节整合中枢的地位。
(三)体温调节机制
“调定点”学说
PO/AH中的温敏N元的阈值起到调定点的作用
血温升高→PO/AH → PO/AH的热敏N元+ → 散热 反应↑产热反应↓
血温降低→ PO/AH → PO/AH的冷敏N元+ → 散热 反应↓产热反应↑
生理学┃体温调节
生理学┃体温调节“三、体温调节(一)体温调节的基本方式体温调节有自主性和行为性体温调节两种基本方式。
自主性体温调节(autonomic thermoregulation)是指在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通过增减皮肤的血流量、发汗、战栗和改变代谢水平等生理性调节反应,以维持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使体温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行为性体温调节(behavioral thermoregulation)是指有意识地进行有利于建立体热平衡的行为活动,如改变姿势、增减衣物、人工改善气候条件等。
(二)自主性体温调节自主性体温调节主要是通过反馈控制系统实现对体温的调节,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在这个控制系统中,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属于控制部分,由此发出的传出信息控制受控系统的活动,如驱动骨骼肌战栗产热,改变皮肤血管口径,促进汗腺分泌,从而使机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平衡。
当内、外环境因素变化使体温受到干扰时,通过温度检测装置,即存在于皮肤及机体深部(包括神经中枢)的温度感受器,将干扰信息反馈至体温调节中枢,经过中枢的整合作用,发出适当的调整受控系统活动的信息,建立起当时条件下的体热平衡(图7-6)。
此外,通过前馈系统,及时启动体温调节机制,避免体温出现大幅波动。
人类或其他恒温动物区别于变温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具备自主性体温调节功能,通过调控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使体温得以保持相对稳定。
1、温度感受器:根据感受器存在的部位,可将温度感受器分为外周温度感受器和中枢温度感受器;根据感受温度的性质,温度感受器又可分为冷感受器和热感受器。
(1)外周温度感受器:外周温度感受器(peripheral thermoreceptor)是存在于皮肤、黏膜和内脏中的对温度变化敏感的游离神经末梢,包括热感受器和冷感受器。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当局部温度升高时,热感受器兴奋;反之,当温度降低时冷感受器兴奋。
热感受器和冷感受器各自有特定的最敏感温度范围,热感受器的敏感温度在较高温度侧,冷感受器的敏感温度则在较低温度侧。
体温调节知识点总结
体温调节知识点总结一、体温的生成和散失体温的生成是指人体内部产生热量的过程,而体温的散失则是指人体将多余的热量释放到外部环境的过程。
1. 体温的生成体温的生成主要依赖于人体内部代谢活动产生的热量。
代谢活动包括细胞呼吸、肌肉收缩和消化等,它们会产生一定量的热量并使体温升高。
此外,在寒冷环境下,肌肉的颤抖也是一种产热的机制。
此时,肌肉收缩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从而提高体温。
2. 体温的散失体温的散失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1)辐射:人体会向周围环境放射热量,这是最主要的散热方式。
辐射散热占总散热量的50%至70%。
(2)对流:当周围环境温度高于人体表面温度时,热量会通过对流而散失。
例如,当人在热水澡中或暴晒在太阳底下时,身体的热量通过对流而散失。
(3)蒸发:通过汗液蒸发来散失热量。
当人体温度升高时,汗腺会分泌大量汗液,通过蒸发的方式将热量带走,并使体温下降。
(4)传导:当人体与冷物体接触时,热量会通过传导而散失。
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散热方式,尤其是在冷冻风中或接触冷冻物体时。
以上这些途径实现了体温的散失,使得人体能够在不同环境下维持相对稳定的体温。
二、体温调节的机制体温的调节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它涉及到多个系统和器官的协同作用。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体温调节的机制。
1. 温度感受器人体内分布着多种温度感受器,包括皮肤表面和内脏器官等。
这些感受器能够感知体温的变化,并将这些信息传送到大脑下丘脑中枢。
2. 下丘脑调节大脑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它接收来自温度感受器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来调节体温。
当体温过高时,下丘脑会通过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机制来降低体温。
(1)神经调节当体温过高时,下丘脑会通过神经系统来调节体温。
神经调节的方式包括扩张血管、增加汗腺分泌和颤抖等。
这些反应都能够使体温下降。
(2)内分泌调节下丘脑还通过内分泌系统来调节体温。
当体温过高时,下丘脑会释放促使体温下降的激素,如皮质醇和肾上腺素等。
人体的体温调节与生命活动
当体温升高时,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调节使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 促进散热;当体温降低时,则使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减少散热。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同作用
神经调节的快速性
神经调节通过反射弧实现快速调节,对体温的急剧变化能迅速作出 反应。
体液调节的持久性
体液调节通过激素等化学物质在血液中循环,对体温进行缓慢而持 久的调节。
人体的体温调节与 生命活动
汇报人:XX 2024-01-26
contents
目录
• 体温调节概述 • 人体产热与散热机制 • 体温调节中枢与神经调节 • 体温异常与疾病关系 • 生命活动与体温调节的互动关系 • 体温调节的个体差异与适应性
01
体温调节概述
体温的定义与意义
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通常用摄 氏度(°C)来表示。
皮肤散热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散热器官,通过辐射、传导、 对流和蒸发等方式将体内热量散发到环境中。
呼吸散热
人体通过呼吸将体内的热量随着呼出的气体排出 体外。
排泄散热
人体通过尿液和粪便的排泄,将一部分热量排出 体外。
产热与散热的平衡调节
体温调节中枢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通过接收来自皮肤、内脏等处的温度感受器信号,对产热和散热进行平衡调节。
环境温度对体温调节的影响
高温环境
在高温环境下,人体通过出汗、皮肤 血管扩张等方式增加散热,以维持体 温平衡。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可 能导致中暑等热相关疾病。
低温环境
在低温环境下,人体通过寒战、皮肤 血管收缩等方式减少散热,以保持体 温。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下可能导 致低体温症等寒冷相关疾病。
人体对高温和低温的适应机制
睡眠对体温调节的影响
体温调节知识点
体温调节知识点体温是人体内部的一个重要生理参数,正常的体温调节可以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本文将介绍人体如何调节体温的知识点。
1.体温的产生体温的产生主要来源于人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
身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会产生热量,而这些热量会通过血液循环被运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2.体温的测量体温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测量,其中最常见的是使用体温计来测量腋下、口腔、耳道或肛门的温度。
正常成人的体温范围在36.5℃~37.5℃之间。
3.体温调节中枢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脑内的下丘脑,它会感受到体温的变化并做出相应的调节。
当体温过高时,中枢会通过调节神经系统来增加散热的方式,如通过皮肤的血管扩张,加速汗腺分泌汗液,以增加热量的散发。
当体温过低时,中枢则会通过收缩血管、肌肉颤抖和代谢反应来产生热量,以保持体温的稳定。
4.热量的散发热量的散发主要通过四种途径进行: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
辐射指的是物体表面的热量向周围环境传播;传导是通过物体之间的直接接触传递热量;对流是指通过流体(如空气或水)的流动来传递热量;蒸发则是指液体表面的分子变为气体,从而带走热量。
5.体温调节的影响因素体温调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环境温度、体力活动、代谢率、荷尔蒙水平、年龄和疾病等。
当环境温度较高或进行剧烈运动时,人体会通过散热来调节体温;而在寒冷环境下,人体会通过代谢反应来产生热量。
6.体温异常体温异常可能表现为体温过高或过低。
体温过高可能是由于感染、发热性疾病、中暑等原因引起,而体温过低则可能是由于寒冷环境、低血糖、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原因引起。
对于体温异常,及时就医是非常重要的。
7.保持合适的体温为了保持合适的体温,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穿着合适的衣物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温度;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极端温度下;适当增减衣物来调节体温;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来促进汗液的分泌等。
总结:体温调节是人体内部的一项重要生理功能,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人体可以根据环境条件和身体需要来调节体温。
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
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1.体温调节(1)人体的产热和散热①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产热的主要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
②人体的散热主要是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散热的主要器官是皮肤。
(2)体温调节的结构名称位置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大脑皮层温度感受器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3)体温的调节过程①体温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②寒冷条件下参与产热的激素有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前者的分泌是由下丘脑的传出神经调节的,后者的分泌是由下丘脑和垂体分级调节的,两种激素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③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是下丘脑,产生冷热感觉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2.水盐平衡的调节(1)调节中枢:下丘脑。
(2)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
(3)相关激素:在水分调节中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小。
(4)调节过程【教材热点拓展】下图表示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过程,据图分析:(1)图中字母表示的分别是什么激素?提示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d是抗利尿激素。
(2)在寒冷环境中,皮肤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 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等。
(3)以小鼠为实验材料,验证下丘脑是水盐调节的中枢。
写出实验思路。
(3)以小鼠为实验材料,验证下丘脑是水盐调节的中枢。
写出实验思路。
提示 将小鼠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实验组破坏下丘脑,对照组不作处理,两组供给相同的水量,测定各自的尿量。
(2017·全国Ⅱ,30)将室温(25 ℃)饲养的某种体温为37 ℃的哺乳动物(动物甲)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放入41 ℃环境中1 h(实验组),另一组仍置于室温环境中(对照组)。
期间连续观察并记录这两组动物的相关行为。
结果:实验初期,实验组动物的静卧行为明显减少,焦虑不安行为明显增加,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实验组动物皮肤的毛细血管会________,汗液分泌会________,从而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3人体体温调节
2.将小鼠从16℃移至25 ℃的环境中,小鼠会发
生的生理反应是( A )
A.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B. 垂体的活动加强
C .耗氧量增加
D. 体温升高
3.下列那项生命活动,不会使人体增加产热( B ) A. ATP生成量增多 B.肾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 C.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D. 胰岛素分泌增多
4.在实验条件下,测试某种恒温动物离体细 胞的呼吸作用(E)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下列 曲线能正确表示其结果的是( C )
E
E
10 30 50 T(℃)
A
E
10 30 50 T(℃)
C
10 3பைடு நூலகம் 50 T(℃)
B
E
10 30 50 T(℃)
D
皮肤对寒冷的反应示意图
皮肤对炎热的反应示意图
孩 子
15
36.4℃ 36.7 ℃ 37.1 ℃
37.3 ℃ 37.0 ℃
36.9 ℃ 36.8 ℃
平均 温度
36.8℃
36.7 ℃
36.9 ℃
1、同一个人体温的昼夜变动 2、不同年龄个体的体温差别 3、不同性别个体的体温差别
人的体温特点:
1)同一个人的体温昼夜有差别,但不超过一度。
2)不同年龄的人体温有差异,年轻者体温略高于 年老者
增加散热 减少产热
下丘脑体温 调节中枢
传出 神经
①皮肤血管舒张
②汗液分泌增加
甲状腺素、肾上腺 素分泌减少,肌肉 和肝脏产热减少
三、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的意义
(是通过影响 酶 来影响新陈代谢 的) 是维持机体 内环境 稳定,保证 新陈代谢 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 必要条件 。
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
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1.体温调节的能量来源:维持人体体温的能量哪里来?是由体内物质氧化分解所提供的。
体内物质氧化分解产生的能量一部分储存于ATP等高能化合物中,另外一部分则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这部分散失的能量不是白白浪费掉了,而是用来维持体温。
当体温有所降低时,通过调节,产能增多,散热减少;当体温有所上升时,通过调节,产能减少,散热增加,最终都能保证体温的相对稳定。
2.与体温调节有关的器官或系统:与体温调节有关的器官有内脏器官、血液循环系统、骨骼肌、皮肤、甲状腺、肾上腺等。
3.体温调节的方式:人体主要感受外界温度的变化。
对低温的调节:低温→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皮肤立毛肌收缩、皮肤表层毛细血管收缩,散热减少;同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多,体内物质氧化加快,产热增多对高温的调节:高温→皮肤温觉感受器兴奋→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舒张,皮肤表层毛细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加,散热增加4.测量体温的方式:人体测量体温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腋窝,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但是与实际体内温度相差最大。
一般相差1℃左右;第二种测量方式是口腔,对测量工具需要严格消毒,与实际体温相差比较小,大约相差0.5℃。
另外还有一种测量体温的方式是直肠,这种方式很少对人使用,常使用于一些家畜,如猪。
这种测量方式最接近体内温度。
5.人体散热的途径:(1)物理散热:①传导:通过皮肤与外界接触的空气或物体发生的传热;②对流:空气比热低,紧贴人体皮肤的空气层很快变温,温热空气比重较轻于是上升,并为冷空气所补充。
温冷空气不断流动,从而产生对流,有效地使人体表面不断散热。
当气温和周围物体的温度都接近于体温时,则不发生对流;③辐射:皮肤的辐射散热是由它与周围物体的温差所决定的,辐射量还与辐射面积成比例关系,夏季伸展四肢睡觉可增加辐射而促进散热,冬季蜷缩睡觉可减少辐射面积而减少散热。
辐射是重要的散热方式之一,但当周围物体的温度接近人体体温时,辐射散热就失去作用;④蒸发:是物质有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需要热,体表水蒸发的过程(含汗液蒸发及体表水分蒸发)就是一个重要的散热过程。
关于体温调节的常考点
关于体温调节的常考点(1)人体的产热和散热①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产热的主要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
②人体的散热主要是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散热的主要器官是皮肤。
(2)体温调节的结构名称位置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大脑皮层温度感受器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3)体温的调节过程①体温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注意:如果分具体情况,在寒冷环境中,是神经—体液调节,在炎热环境中是神经调节;如果不分具体情况,只说体温调节,则统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②寒冷条件下参与产热的激素有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前者的分泌是由下丘脑的传出神经调节的,后者的分泌是由下丘脑和垂体分级调节的,两种激素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③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是下丘脑,产生冷热感觉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有关体温调节的判断】(1)下丘脑中不仅含有体温和水盐调节中枢,而且还含有感受温度变化和渗透压变化的感受器( ×)(2)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将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3)在寒冷环境中,由于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所以体温不会降低( ×)(4)炎热环境中,机体可通过减少产热甚至不产热来降低机体的体温( ×)【解析】(1)下丘脑中不仅含有体温和水盐调节中枢,而且还含有渗透压变化的感受器。
感受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在皮肤、粘膜和内脏器官。
(2)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但这二者不是因果关系。
(3)在寒冷环境中,由于产热量还是等于散热量,所以体温不会降低。
但是相比于炎热环境,因为身体与外界环境温差较大,所以散热量大,产热量也大。
(4)炎热环境中,机体可通过增加散热来降低机体的体温。
但是不能减少产热,因为产热的主要途径是氧化放能,减少产热意味着新陈代谢减慢,人体会能量不足的。
【易错句型】1.人在寒冷环境中经常会打“寒战”,请写出其反射过程:皮肤的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收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
[日期:2013-02-06] 来源:《考试报》2012年11月作者:陈卫东江苏省沭阳高
级中学
[字体:大中小]
人体体温调节在新课程教材中不再以专门章节形式出现,而是出现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一节的资料分析中。
这并不表示其不重要,我们仍需要充分了解这部分知识:
1.体温调节的能量来源:
维持人体体温的能量哪里来?是由体内物质氧化分解所提供的。
体内物质氧化分解产生的能量一部分储存于ATP等高能化合物中,另外一部分则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这部分散失的能量不是白白浪费掉了,而是用来维持体温。
当体温有所降低时,通过调节,产能增多,散热减少;当体温有所上升时,通过调节,产能减少,散热增加,最终都能保证体温的相对稳定。
2.与体温调节有关的器官或系统:
与体温调节有关的器官有内脏器官、血液循环系统、骨骼肌、皮肤、甲状腺、肾上腺等。
肾上腺产生的肾上腺素能够加速体内物质氧化分解,产能增多
3.体温调节的方式:
人体主要感受外界温度的变化。
对低温的调节:低温→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皮肤立毛肌收缩、皮肤表层毛细血管收缩,散热减少;同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多,体内物质氧化加快,产热增多
对高温的调节:高温→皮肤温觉感受器兴奋→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舒张,皮肤表层毛细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加,散热增加
4.测量体温的方式:
人体测量体温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腋窝,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但是与实际体内温度相差最大。
一般相差1℃左右;第二种测量方式是口腔,对测量工具需要严格消毒,与实际体温相差比较小,大约相差0.5℃。
另外还有一种测量体温的方式是直肠,这种方式很少对人使用,常使用于一些家畜,如猪。
这种测量方式最接近体内温度。
5.人体散热的途径:
(1)物理散热:①传导:通过皮肤与外界接触的空气或物体发生的传热;②对流:空气比热低,紧贴人体皮肤的空气层很快变温,温热空气比重较轻于是上升,并为冷空气所补充。
温冷空气不断流动,从而产生对流,有效地使人体表面不断散热。
当气温和周围物体的温度都接近于体温时,则不发生对流;③辐射:皮肤的辐射散热是由它与周围物体的温差所决定的,辐射量还与辐射面积成比例关系,夏季伸展四肢睡觉可增加辐射而促进散热,冬季蜷缩睡觉可减少辐射面积而减少散热。
辐射是重要的散热方式之一,但当周围物体的温度接近人体体温时,辐射散热就失去作用;④蒸发:是物质有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需要热,体表水蒸发的过程(含汗液蒸发及体表水分蒸发)就是一个重要的散热过程。
当气温和周围物体的温度接近体温时,辐射和对流都失去作用,这时的散热全靠蒸发。
(2)生理散热或皮肤散热:①皮肤血管运动与体温调节:人由于体内不断产热致使体内温度经常高于皮肤及周围环境温度,热就由体表向环境散失。
而体内温度直接影响走向体表的血流量,血流量大,带到体表的能量多;血流量少,带到体表的能量就少,因此皮肤血流的变更在散热的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②出汗与体温调节:出汗是在高温下调节体温的重要机制。
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人不出汗,从皮肤和呼吸道都有水分不断渗出而蒸发,这种有皮肤蒸发的水分称为不湿汗。
不湿汗与汗腺无关。
当环境温度升高到30℃时或剧烈运动时,开始出汗。
通过汗液蒸发可放散大量体热。
35℃以上时,出汗是唯一的散热调节机制。
6.几个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
(1)通常情况下,冬季散热快还是夏季散热快?
通常情况下,冬季外界温度低,与人体体表温度相差比较大,即使人体有很多调节机制,如皮肤收缩,皮肤表层毛细血管收缩等。
人们还采取了很多保温措施,如加厚衣物等,但是能量散失还是比较多,因此冬季的饭量往往比较大,加速体内物质氧化分解,加速供能。
而夏季外界温度高,体表温度与外界温度相差比较小,相对散热少,因此夏季饭量一般比较小。
(2)一个人发烧,但是体温基本恒定,散热多还是产热多?
当一个人产热大于散热时,体温升高,如发烧过程;当一个人产热少于散热时,体温下降,如退烧过程。
当这个人无论是正常体温还是发烧,只要体温保持基本恒定,其产热就基本等于散热。
(3)发烧时如何使得体温下降?
当人发高烧时,不少人喜欢多盖被子,说是为了发汗。
其实这样做是错误的。
当人发高烧时,高烧不退,体温调节功能暂时丧失,多盖衣被不但不会排汗,反而不利于热量散失。
应该少盖衣被,增加散热,同时可以用温水擦拭病人身体,通过水分散失来增加散热,也可以用酒精擦拭病人的手心和脚心,以增加散热。
(4)冬季尿量多是否是因为冬季流汗少?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冬季尿量比较多,去厕所比夏季频繁。
冬季尿液多是否是因为冬季流汗比较少造成的呢?在饮水量等同的情况下,冬季尿液多,流汗较少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另外,冬季我们需要氧化分解更多的有机物以增加机体产热量,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在有机物氧化分解过程中,也会产生较多的代谢水,这些水大部分也会排出体外,因此冬季的尿量往往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