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复习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

一、先秦

1、《诗经》的编集的三种说法。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

2、“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是一篇著名的农事诗《七月》。

3、《诗经》的“诗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4、《君子于役》特点。

这一成语最早出于《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

《君子于役》出自于《诗经•王风》,是一首思妇诗,抒写了一个思妇对久役不归的征夫的思念。此诗的写作特点首先是用一种白描手法,朴素真实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整首诗都是以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形式来表现的。第二个突出特点,巧妙地运用对比和烘托的方法,创造了日暮黄昏的典型环境,同思妇孤寂、焦虑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形象极为鲜明感人。

5、《诗经》中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小雅·采薇》。

6、《七月》是《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

7、《诗经》三个部分。

风雅颂。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十五国风160篇,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31篇,小雅共74篇。颂是宗庙祭祀之乐。

8、《诗经》的怨刺诗。

怨刺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如大雅小雅中的怨刺诗,反映了厉王、幽王时赋税苛重,政治黑暗腐朽,社会弊端丛生,民不聊生的现实。国风中的怨刺诗,或讽刺不劳而获,贪得无厌者,或揭露统治者的无耻与丑恶,辛辣的讽刺中寓有强烈的怨愤和不平。大雅中的怨刺诗,大多出自身份和社会地位较高的作者,针砭朝政,情绪愤激,但讽刺有一定的节制,带有更多的规谏之意。

9、“诗三百”。

《诗经》:又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另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称为笙诗。

10、《诗经》的周族史诗大雅里的五篇:《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11、《九歌》来由。

《楚辞》篇名。“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楚辞》的《九歌》,是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12、《橘颂》。

《橘颂》是屈原早年的一篇作品。战国末期楚国的屈原所作,按王逸《楚辞章句》为《九章》第八篇。《橘颂》是中国文人写的第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橘树为喻,表达了自己追求美好品质和理想的坚定意志。

13、《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离骚”二字,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离骚》的写作年代,一般认为是在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全诗缠绵悱恻,感情十分强烈,他的苦闷、哀伤不可扼止地反复迸发,从而形成诗歌形式上回旋复沓的特点

14、“悲秋”主题与《九辩》。

《九辩》的悲秋主题,使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情深意长的悲秋之作。把秋季万木黄落、山川萧瑟的自然现象,与诗人失意巡游、心绪飘浮的悲怆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感情外射到自然界,作品凝结着一股排遣不去、反覆缠绵的悲剧气息,勾起人们对自然变化、人事浮沉的感喟,千古之下,仍感动着无数读者。

《九辩》现传本子中,有分为九章的,也有分为十章的。其实,无论分九章、十章,都没有必要作过多的争辩,因为全篇作品,贯穿的只是悲秋主题。在不同的诗章中,不过是把悲秋情怀反覆咀嚼、重沓喻示而已。今参酌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分为十章。

15、《九辩》主题。

关于《九辩》的主旨,王逸认为是宋玉“悯其师忠而放逐,故作《九辩》以哀其志”;对此,现今的研究者大抵取怀疑态度。从诗的内容来看,其基本思想是表达“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感慨。这种感慨,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带有普遍性。诗中对现实的黑暗也有一定的反映,并表达了诗人“处浊世而显荣兮,非余心之所乐;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处穷而守高”的志尚。但追求理想、坚持抗争的精神远逊于屈原。

16、《九辩》主要价值。

在艺术上,《九辩》虽多模仿《离骚》之处,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它善于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并且句法多变,能够巧妙地运用双声叠韵和叠字等修辞手法,读起来抑扬顿挫,饶有音乐美,从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如开头一段描写秋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寂漻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寥寥数语,而情景俱现,成为后世文人触景伤怀,寄慨身世的滥觞。

17、《九歌》篇数。 11篇

18、《氓》属于《诗经》思妇诗吗。属于怨妇诗

19、《山海经》的性质。最有神话学价值的古代文献

20、举出三则我国古代著名的神话。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

21、文字“佶屈聱牙”的先秦著作。《尚书》

22、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史书。《春秋》

23、《左传》作者。左丘明

24、《左传》特点。

思想特点:1、叙因果关系道德化。常从是否合礼着眼。如城濮之战。

2、有民本思想,同时多处批评唯宗唯神观念。

3、歌颂正直有为人物,揭露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批判统治者残暴荒淫行为。

4、并非全像《春秋》那样一味唯礼是从,而是承认变化的合理性。

笔法特点:1、《左传》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

2、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

3、叙事具戏剧故事性,大量描写细节。

4、多次用梦的手法,表现人物事情的复杂性。

5、神秘化。占卜、梦境、天象的神秘暗示。

6、特别善于描写复杂的战争。

7、记言文字“文典而美”,“语博而奥”。

8、追叙真人实事,遥体人情,记录详细,代言而入情合理。

25、春秋三传定名缘由。“前倨后卑”

《春秋三传》即《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

“前倨后卑”出自《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26、成语“狡兔三窟”出处。《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兔其死耳。”

27、《战国策》内容和整理定名者。

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28、“骊姬谮杀太子申生”出处。《国语》

29、“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出处。《论语·为政》

30、“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出处。《论语·述而》

31、反映道家学派思想观念的作品。《庄子》、《道德经》

32、《老子》主要是老子自撰。

33、《庄子》艺术上的主要特征。

1、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因此想象奇幻,说理生动形象,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2、善用譬喻。它不但譬喻多,而且运用灵活。

3、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34、“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出处。《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上》

35、“明察秋毫”出处。《孟子·梁惠王上》

36、《荀子》、《韩非子》的散文史价值。

《荀子》说理清晰,论辩透辟,逻辑周密,善于譬喻,长于铺排,在先秦诸子说理文中别具一格。其总体风格,郭沫若以“浑厚”二字概括之。《荀子》大量运用许多日常生活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