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钢的淬火与回火

合集下载

热处理的基本方法(淬火与回火)

热处理的基本方法(淬火与回火)
为什么过共析钢淬火加热 温度在Ac1 + 30~50 ℃ , 而不是Acm + 30~50℃?
(1)淬火加热温度选择
为什么过共析钢淬火加热温度在Ac1 + 30~50 ℃ ,而不是Acm + 30~50℃?
答: 1)由于渗碳体全部溶于奥氏体,淬火后耐磨性下降; 2)温度过高会引起奥氏体粗化,淬火后得到粗大的马氏体,
新淬火
软点
淬火后攻击表面有许多未淬硬的小 区域
原因包括加热温度不够,局部冷却
速度不足(局部有污物、气泡等)及局部 脱碳
组织不均匀, 性能不一致
冷却时注意操作方法, 增加搅拌
产生软点后,可先进行 一次退火,正火或者调质 处理,再重新淬火
8.2 回火
回火——在A1线以下很宽温度范围内进行,是使淬火组织的亚稳 定进一步向稳定状态转变过程,获得稳定的组织和性能,减少 或消除淬火内应力。
开裂
裂的主要原因
后果 无法使用
防止与补救方法
应选用合理的工艺方法 变形的工件课采取校正的 方法补救,而开裂的工件只 能报废
硬度 不足
由于加热温度过低、保温时间不足、
严格执行工艺规程
冷却速度不够快或表面脱碳等原因, 无法满足使用性能 发现硬度不足,可先进行
在淬火后无法达到预期的硬度
一次退火或正火处理,再重
注意区别:
淬透性和淬硬性 淬硬性: 钢在理想条件下淬火后所能 达到的最高硬度。
影响因素: 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含碳量。
马氏体硬度、韧性与含碳量的关系
C%
淬硬性与淬透性:
(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钢种 碳素结构钢 ( 20 ) 碳素工具钢( T12A ) 低碳合金结构钢 ( 20Cr2Ni4A )

第7章 淬火钢在回火时的转变

第7章 淬火钢在回火时的转变

第7章淬火钢在回火时的转变Ø7.1 淬火钢在回火时的组织变化Ø7.2 淬火钢回火后的机械性能的变化Ø7.3 合金元素对回火的影响Ø7.4 回火脆性现象7.1 淬火钢在回火时的组织变化Ø淬火组织是高度不稳定的6M中的碳是高度过饱和的6M有很高的应变能和界面能6与M并存的还有一定量的ArØ回火目的6提高淬火钢的塑性和韧性,降低其脆性6降低或消除淬火引起的残余内应力Ø回火分为五个阶段:7.1 淬火钢在回火时的组织变化一、过渡碳化物(ε/η或ε`)的析出—回火第一阶段(100‾200 ℃)6M 中的碳原子发生偏聚,碳浓度降低,正方度减小,并析出碳化物h ε碳化物,密排六方,成分介于Fe2C 与Fe3C 之间(ε-FexC),但低碳钢中沉淀ε碳化物可能性较小。

位向关系为h Fe2C(η或ε`碳化物),片状,正交晶系,与基底保持共格联系,位向关系为6薄片状ε碳化物分布在低过饱和度的M 中,此即回火M (M 回)二、残余A的分解—回火第二阶段(200‾300℃)6随着M→M 回转变时,由于压应力的减小,残余奥氏体发生分解生成B下(α相+ε-碳化物)6此时由于碳化物的析出,使M回极易腐蚀,在光镜下呈黑色,与B 下极相似,很难区分三、过渡碳化物(ε/η或ε`)转变为Fe3C —回火第三阶段(200‾350 ℃)6渗碳体(θ相)在M 板条中形核,位向关系为6高碳M 此阶段析出的是Х-Fe5C2,复杂斜方点阵,呈薄片状6α相的过饱和度明显减少转变为F ,内应力大大消除,这时的组织为在针状铁素体上均匀分布极细的渗碳体,称为回火屈氏体(T 回)。

7.1 淬火钢在回火时的组织变化四、Fe3C 的粗化和球化及等轴F 的形成—回火第四阶段(350℃以上)6400℃以上,Fe3C 聚集长大,600℃以上F 粗化,同时450℃以上α相开始再结晶形成多边形F ,固溶强化作用消失,HB 、σb ↓,AK ↑6得到平衡状的多边形铁素体中分布着颗粒状的碳化物混合组织,称为回火索氏体(S回)。

钢的淬火和回火

钢的淬火和回火


对于共析钢和过共析钢,淬火温度为Ac1+ (30-50)℃。共析钢淬火后的组织为马氏体 和少量残余奥氏体。过共析钢由于淬火前经过 球化退火,因而淬火后组织为细马氏体加颗粒 状的渗碳体和少量残余奥氏体,如下图所示。 分散分布的颗粒状渗碳体对提高钢的硬度和耐 磨性有利。如果将过共析钢加热到Accm以上, 则由于奥氏体晶粒粗大,含碳量提高,使淬火 后马氏体晶粒也粗大,且残余奥氏体量增多, 这将使钢的硬度、耐磨性下降,脆性和变形开 裂倾向增加。
淬透性的应用

力学性能是机械设计中选材的主要依据,而钢 的淬透性又直接影响其热处理后的力学性能。 因此,在选材时,必须对钢的淬透性有充分的 了解。

图为两种淬透性不同的钢制成相同的轴经调质处理后, 其力学性能的比较。高淬透性的钢的整个截面都是回火索 氏体组织,力学性能均匀,强度高,韧性好。低淬透性钢 的心部组织为片状索氏体加铁素体,韧性差。
淬火方法

采用适当的淬火 方法可以弥补冷 却介质的不足, 常用的淬火方法 如图所示。
1)单介质淬火方法

将加热工件在一种介质中连续冷却到室温的淬 火方法。如水淬和油淬都属于这种方法。该方 法操作简单,易实现机械化,应用较广。
2)双介质淬火

是指将工件先在一种冷却能力较强的介质中 冷却,避免珠光体转变,然后转入另一种冷却 能力较弱的介质中发生马氏体转变的方法。常 用的方法是水淬油冷或油淬空冷。其优点是冷 却比较理想,缺点是第一种介质中停留时间不 易控制,需要有实践经验。该方法主要用于形 状复杂的碳钢工件及大型合金钢工件。
温 度
Ac3
Ar1
时间
3. 控制马氏体组织形态的热处理


低碳马氏体淬火 中碳钢高温淬火 高碳钢低温短时加热淬火 低碳合金钢复合组织淬火

第七章钢的淬火和回火(2)案例

第七章钢的淬火和回火(2)案例

中南大学
(2) 动力学: TTT and CCT (Exception: C%>0.77%)
金属材料热处理
贝氏体转变开始温度Bs , 完全转变成贝氏体的上限温度Bf 亚共析钢既可恒温也可连续冷却中形成,共析与过共析钢连
续冷时一般无B。 与M转变比较: 过冷;孕育期;易不完全(Bf的高低!)
等温温度
F/A位向关系(K-S关系){111}γ // {110}, [110]γ //[111]γ
CM/F: (001)CM//(211)a , [100]CM//[011]a , [010]CM//[111]a
铁素体中碳含量>上贝氏 体中的铁素体中的; 过饱和的F固溶体; 碳化物:非CM(T低) 表面浮凸 Carbide
Micrograph by Hultgren showing what may today be called sheaves of bainite but he called secondary ferrite. Fe-0.61C-6.4W at 525OC for 15 min. 500X
Oblak and Hhemann: Carbon replica
上贝氏体中的铁素体与母相奥氏体符合西山关系。
{111}γ// {110}γ , {211}γ// {110}γ 铁素体——轻度过饱和的 轻微表面浮凸 固溶体

Carbide
上B的形成过程
MSE___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南大学
下贝氏体的形成过程: F形核:A晶界、F边界 惯习面为{225}γ
金属材料热处理
Temperature
Time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experimental procedure for determining the lengthening kinetics of laths MSE___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钢的淬火与回火

钢的淬火与回火

一、 钢在回火时的组织转变
1. 马氏体分解
2.余奥氏体转变 余奥氏体转变
在 200~300℃ 之 ℃ 间, 钢中的残余奥氏体 也发生分解 , 转变为 回火马氏体或下贝氏 体。
当回火温度在100~200℃时, ℃ 当回火温度在 马氏体开始发生部分分解, 马氏体开始发生部分分解, 析出ε碳化物 碳化物, 析出 碳化物 , 这种碳化物 与马氏体保持共格关系。 与马氏体保持共格关系。 ε碳化物不是平衡相 , 而是 碳化物不是平衡相, 碳化物不是平衡相 向渗碳体转变前的一个过渡 相。 这一阶段转变完成后, 钢的 这一阶段转变完成后 组织由有一定过饱和度的固 溶体和与其有共格关系的ε 溶体和与其有共格关系的 碳化物所组成, 碳化物所组成,这种组织称 为回火马氏体。 为回火马氏体。
第七章
钢的淬火与回火
第一节
钢的淬火
• 淬火 : 将钢件加热到 3 或 Ac1 以上某一温 淬火:将钢件加热到Ac 保持一定时间( 使奥氏体化) 度 , 保持一定时间 ( 使奥氏体化 ) , 然后 适当速度冷却, 获得马氏体和( 以 适当速度冷却 , 获得马氏体和 ( 或 ) 贝 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 淬火的目的: 淬火的目的: 使钢件获得所需的马氏体组织; 使钢件获得所需的马氏体组织; 提高工件的硬度, 提高工件的硬度 , 强度和耐磨性及其他性 能 为后续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为后续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淬透性曲线
半M与碳含量 与碳含量
(二)临界直径法 生产中也常用临界淬火直径表示钢的 淬透性。 淬透性。 临界淬火直径——圆棒试样在某介质中淬火 临界淬火直径 圆棒试样在某介质中淬火 时所能得到的最大淬透直径( 时所能得到的最大淬透直径( 即心部被淬成 表示。 半马氏体的最大直径) 半马氏体的最大直径),用D0表示。

淬火与回火

淬火与回火

一、钢的淬火淬火就是把钢加热到临界温度(Ac1或Ac3以上),保温一定时间使之奥氏体化后快速冷却从而获得马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一)淬火工艺1. 淬火加热碳钢的淬火加热温度可利用Fe-Fe3C相图来选择对于亚共析钢:℃;共析钢和过共析钢:℃。

根据淬火加热温度的不同,钢的淬火可分为完全淬火和不完全淬火。

所谓完全淬火就是将钢加热成为单一奥氏体后冷却;若加热到部分成为奥氏体后冷却则称为不完全淬火。

亚共析钢选择以上30~50℃的完全淬火可获得均匀细小的马氏体组织。

但淬火加热温度不能高于太高,否则会得到粗大的马氏体组织,恶化钢的性能;若加热温度低于,淬火组织中将出现铁素体,造成淬火钢强度、硬度不足。

近年来研究发现,采用将亚共析钢加热到以下5~10℃的亚温淬火工艺,使淬火组织中出现少量细小均匀分布的铁素体,可提高钢的强韧性,而且降低钢的韧脆转变温度。

对于过共析钢,选择以上30~50℃的不完全淬火,这是因为如果淬火加热温度过高,甚至高于,则会得到粗大的马氏体组织,增大淬火开裂的倾向;而且淬火后钢中残余奥氏体量将增多,降低硬度和耐磨性。

但过低则可能得到非马氏体组织,硬度达不到要求。

对于合金钢来说,它们的淬火加热温度可以比碳钢稍高一些,一般为AC3+30~50℃或AC1+50~100℃。

加热时间(τH)为升温加上保温时间,可根据经验或配合实验确定,也可参考热处理手册。

淬火所用的加热设备主要有箱式电阻炉(或煤气炉)、可控气氛炉(渗碳、渗氮、碳氮共渗等)、真空加热炉、盐浴炉等。

2. 淬火冷却淬火要得到马氏体,淬火冷却介质的冷却速度就必须大于临界淬火速度(vk),而快冷势必要造成很大的内应力,这就会引起钢件的变形和开裂。

如何使工件既能获得马氏体又能减小变形和避免裂纹呢?可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选择一种比较理想的淬火冷却介质;其二就是选择合适的淬火方法。

(1)淬火冷却介质图4-39 为钢的理想淬火冷却速度曲线。

在“鼻子”附近(650~550℃)快速冷却,而在这以上或以下温度并不需要快速冷却,尤其在300~200℃以下发生马氏体转变时反而希望冷却缓慢些,以防止淬火变形和开裂。

《钢的淬火与回火》课件

《钢的淬火与回火》课件
深入研究淬火与回火的物理和化学机制,优化工艺参数,提高工件的性能和稳定性。
03
02
01
03
新型环保介质开发
研发新型环保的淬火介质和回火材料,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01
减少能源消耗
研究节能型的淬火与回火工艺,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实现绿色生产。
02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对淬火与回火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减少对环境的负担。
目的
淬火的方法包括单液淬火、双液淬火、分级淬火和等温淬火等。
方法
淬火过程包括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阶段。加热阶段是将钢加热到奥氏体化温度;保温阶段是为了保证奥氏体化充分进行;冷却阶段是将钢迅速冷却至室温,使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
过程
淬火后的组织主要包括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和少量未转变的铁素体。马氏体的形态和分布对钢的性能有重要影响。
淬火后的钢具有较高的硬度和强度,但同时也存在较大的脆性。为了获得良好的综合性能,通常需要对淬火后的钢进行回火处理。
性能
组织
CHAPTER
钢的回火
02
定义
回火是钢淬火后加热到低于临界点某一温度,并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目的
消除淬火产生的内应力,提高钢的塑性和韧性,获得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稳定组织。
组织:回火后钢的组织转变为多相混合组织,包括铁素体、奥氏体和碳化物。
CHAPTER
淬火与回火的关系
03
淬火的目的是通过快速冷却使钢的内部组织转变为马氏体,从而提高钢的硬度和强度。
回火的目的是通过加热使钢的内部组织进行转变,消除淬火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提高钢的韧性和塑性。
淬火与回火是钢铁热处理工艺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二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淬火是回火的基础,回火的质量直接影响淬火的效果。

钢淬火与回火知识要点

钢淬火与回火知识要点
另一方面,由于碳化物的溶解,奥氏体中含碳量增加,淬火 后残余奥氏体量增多,钢的硬度和耐磨性降低。
例题: 已知T12钢,Ac1=730℃,ACcm=820℃, 试确定其淬火加热温度,并分析原因。
在工件尺寸大,加热速度快的情况下,淬火温度 可取Ac3+50~80℃;
另外,加热速度快,起始晶粒细,也允许采用较 高的加热温度,细晶粒钢Ac3+100℃。
适用条件:
只适用于尺寸较小的工件。
5.等温淬火法 概念:工件淬火加热后,若长期保持在下贝氏体转 变区的温度使之完成奥氏体的等温转变,获得下贝 氏体组织,这种淬火方法称等温淬火法。如曲线d所 示。
等温淬火与分级淬火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获得下贝氏 体组织。
等温淬火目的:获得变形小,硬度高并兼有良好韧 性的工件。
第六节 钢的回火
概述 1、回火概念: 将淬火零件重新加热到低于临界点某一温度,保温 后空冷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称为回火。 回火时的转变称为回火转变。 2、回火原因
一、淬火介质的冷却作用
1、分类 (1)按聚集状态分类: 淬火介质有固态、液态、气态。 最常用介质为液态介质,淬火时不仅发生传热作用,还会 产生物态变化,因此过程较为复杂。 (2)按液态淬火介质是否具有物态变化: 分为有物态变化的和无物态变化的。 2、有物态变化的淬火介质淬火冷却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蒸气膜阶段: 工件表面产生大量过热蒸汽,紧贴工件形成连续的蒸汽膜; 冷却主要靠辐射传热,冷却速度较缓慢。
3、无物态变化的淬火介质: 淬火冷却主要靠对流散热。 温度较高时辐射散热占有很大比例,也有传导传热。 二、淬火介质冷却特性的测定 淬火介质冷却能力最常用的表示方法是所谓的淬火烈度H。 1、概念: 规定静止水的淬火烈度H=1,其它淬火介质的淬火烈度由与静 止水的冷却能力比较而得。 2、实质: 反映钢内部的热传导系数以及钢与介质间的给热系数的关系, 即淬火介质的冷却能力。 注意:不同淬火介质,在工件淬火过程中其冷却能力是变化 的。几种常见淬火介质的淬火烈度H,如下表所示。

钢的淬火和回火

钢的淬火和回火

钢的淬火和回火
14..1钢钢的的淬透淬性火和淬硬性
淬透性是指在规定条件下,决定钢材淬硬深度和硬度分布的特性。它是重要的热 处理工艺性能,淬透性高低表示了钢接受淬火的能力,常用淬硬层深度表示,淬硬层 深度是指钢表面到半马氏体(50%马氏体)组织的深度。
淬透性主要由钢的临界速度 vk 决定。vk 越小,钢的淬透性越好。临界冷却速度和 钢的化学成分、奥氏体化的温度及保温时间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如在碳钢中,共析钢 的淬透性最好。亚共析钢随着含碳量的增加,其淬透性增加,过共析钢随着含碳量的 增加,其淬透性降低。除 Co 外大多数合金元素,如 Cr、Mo、Si、Ni、Mn 等都能显 著提高钢的淬透性。即合金钢的淬透性高于碳素钢。提高奥氏体化温度和延长保温时 间,会使奥氏体成分均匀,晶粒粗大,过冷奥氏体稳定性提高,马氏体临界冷却速度 减小,淬透性提高。此外,采用的冷却介质也影响着钢的淬透性。
淬透性好的钢,经淬火回火后,组织均匀一致,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有利 于钢材潜力的发挥。同时,淬透性好的钢淬火时可采用低的冷却速度缓冷,以减少变 形与开裂。淬硬性是指钢在淬火时能达到最高硬度的能力。淬硬性取决于马氏体中碳 的质量分数,wc 越高,淬硬性越好。
钢的淬火和回火
1.2钢钢的的回回火火和淬火是密不可分的,淬火后必须立即回火的)分淬级火淬火
钢材奥氏体化后,随之投入温度在钢的 Ms 点左右的液态介质(盐浴或碱浴)中, 保持适当时间,待钢件的内外层都达到介质温度后取出空冷,以获得马氏体组织。
马氏体分级淬火既避免高温时奥氏体分解,又达到低温时缓慢冷却的目的,减小 了淬火内应力,且硬度均匀。分级淬火是防止变形和开裂的有效淬火方法。
马氏体分级淬火法在工艺上虽然比较理想,操作容易,但由于它在盐浴或碱浴中 的冷却速度较慢,故只适用于形状复杂或尺寸较小的零件。

热处理的基本方法淬火与回火

热处理的基本方法淬火与回火

双液淬火:
操作方法 :
将钢件奥氏体化后,先浸入一种 冷却能力强的介质中,在钢的组织还 未开始转变时候迅速取出,马上浸入 另一种冷却能力弱的介质中,缓冷到 室温,如先水后油、先油后空气等
特点及应用场合 :
优点是内应力小、变形及开裂少, 缺点是操作困难,不易掌握,故主要 应用于碳素工具钢制造的易开裂的工 件,如丝锥等。
钢的淬透性
注意区别:
钢的淬透性 —— 钢材本身的固有属性,与外部因素无关 工件的淬透深度 —— 取决于钢材淬透性, 还与冷却介质、
工件尺寸等外部因素有关。 同一材料的淬硬层深度与工件的尺寸、冷却介质有关。工件尺寸
小、介质冷却能力强,淬硬层深。
淬透性与工件尺寸、冷却介质无关。它只用于不同材料之间的比 较。是在尺寸、冷却介质相同时,用不同材料的淬硬层深度来进 行比较的。
介质 冷却 特点
应用 场合
水、盐水和碱水

在550—650℃范围内的冷却能力较 油的冷却能力较低,在200—300℃ 大,但在200—300℃范围内冷却能力 范围内冷却速度较慢,能减少工件 过强,易使淬火零件变形与开裂 变形与开裂的现象,但是在550—
650℃范围内冷却能力过低
常用于尺寸不大,外形较简单 的碳钢零件的淬火
注意区别:
淬透性和淬硬性 淬硬性: 钢在理想条件下淬火后所能 达到的最高硬度。
影响因素: 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含碳量。
马氏体硬度、韧性与含碳量的关系
C%
淬硬性与淬透性:
(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钢种 碳素结构钢 ( 20 ) 碳素工具钢( T12A ) 低碳合金结构钢 ( 20Cr2Ni4A )
高碳高合金工具钢 ( W18Cr4V )
显微裂纹增大; 3)渗碳体溶于奥氏体,导致奥氏体中含碳量增加,Ms点下降,

第七章 钢的回火转变

第七章 钢的回火转变

等轴F的形成
①再结晶;②晶粒长大的结果
淬火内应力的消除—第一、第二、第三类内应力
高碳钢中回火马氏体与下贝氏体的区别
从显微组织的形态和分布来看,下贝氏体与高碳钢回火马氏体很相似, 都是暗黑色针状,各个针状物之间都有一定的交角,而它们的区别是 :
1)高碳钢的回火马氏体表面浮凸呈N字形,下贝氏体的表面浮凸是不平行 的,相交成“v”形或“Λ”形; 2)高碳钢回火马氏体中存在位错与孪晶,下贝氏体中铁素体也有位错缠结 存在,但没有孪晶结构存在; 3)下贝氏体中碳化物的分布与高碳钢回火马氏体中碳化物的分布明显不 同,前者沿着与贝氏体长轴呈50~60倾斜的直线规律排列,与相间析出相 似,而后者在相中均匀分布; 4)在高碳钢中回火马氏体的韧性低于同强度下贝氏体的韧性。
2.合金元素对AR转变的影响 1)ARB、 ARP 、AR M 二次淬火—当AR在B和P之间的A稳定区域保持,AR不发生分解,在随后冷 却转变为M。 2)回火时的二次淬火和稳定化、催化现象 催化—回火时二次淬火的Ms’Ms产生的二次M的量较多 稳定化—回火时二次淬火的Ms’Ms 产生的二次M的量较少 二次淬火M 脆性--必须再进行回火 3.合金元素对碳化物聚集长大的影响 合金碳化物的聚集长大:小颗粒碳化物的溶解,碳和合金元素扩散到大颗粒
Fe5C2 单斜晶系 /-碳化物与-碳化物的惯习面不同 -碳化物不是由/-碳化物转变而来
单独形核并长大 离位析出 -碳化物 {112} 从-碳化物直接转变而来—就地形核(原位析出)
{110} 重新形核长大 变化趋势:由具有一定饱和度的相与其有共格联系的-碳化物的混合组织, 转变为相与其无共格联系的-碳化物的混合组织。 转变后的组织—回火屈氏体 注:①在碳浓度<0.4%的马氏体回火时, 不形成-碳化物; ②在碳浓度<0.2%的马氏体回火时, 不析出-碳化物,而是直接形成-碳 化物。

金属学原理与热处理 第七章

金属学原理与热处理  第七章
学习要求: 一、钢的热处理原理
1. 掌握等温转变曲线和连续冷却转变曲线 2.掌握碳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组织转变过程
和转变产物的性能 3.掌握合金的时效和调幅分解过程 二、热处理工艺 掌握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工艺的目的、
温度和冷却方式,正确制定工艺
第七章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7.1 概述 §7.2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7.3 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曲线
入γ的终了温度 Arcm---冷却时γ开始析出二次渗
碳体的开始温度
推荐钢号
40Cr 45﹟钢 GCr6 GCr15 65Mn 60Si2Mn
T8A T10A 9SiCr CrWMn 5CrMnMo
典型零件用钢的化学成分及临界温度
C 0.37~0.45 0.42~0.50 1.05~1.15 0.95~1.05 0.57~0.65 0.62~0.70 0.75~0.84 0.95~1.04 0.85~0.95 0.90~1.05 0.50~0.60
改变钢的临界点,从而改变过热度 本身扩散系数低,均匀化过程显著减缓。
奥氏体形成速度的因素
加热温度 原始组织 化学成分
扩散速度,相变驱动力 形核位置,碳扩散距离
碳,合金元素
§7.2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奥氏体晶粒度:奥氏体晶粒的大小。
1-4级:粗晶 5-8级:细晶
§7.2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起始晶粒度 实际晶粒度
概述
概述
热处理作用(P177):
1. 改变钢的内部组织、结构,以改善其性能,延长零件 使用寿命;
2. 消除铸造、锻压、焊接等热加工工艺造成的各种缺陷, 细化晶粒,消除偏析,降低内应力,使钢的组织和性能 更加均匀。
3. 预备热处理可以可以为后序加工及最终热处理作好 组织准备。

材料热处理第7章钢的回火转变

材料热处理第7章钢的回火转变
特征:
低碳钢的Ms点较高,淬火时发生自回火。
在淬火形成马氏体的过程中,除了可能发生碳原子向位错的偏聚外,在最先形成
的马氏体中还可能发生自回火,析出碳化物。钢的Ms点愈高,淬火冷却速度愈慢, 则自回火析出的碳化物就愈多。
回火温度较低不析出碳化物,高于200℃的回火析出碳化物。 淬火后在100~200℃之间回火时,低碳板条状马氏体不析出碳化物,C原子仍然 偏聚在位错线附近,这是由于C原子偏聚的能量状态低于析出碳化物的能量状态。 当回火温度高于200℃时,才有可能通过单相分解析出碳化物,使α基体中的碳含 量降低。
560 ℃ 如Ta= 250℃
等温 停留
二次淬火现象产生的原因:
a. C 、N原子气团作用。
一定温度 (如560℃)保温,破坏了柯氏气团,C、N原子将从位错逸出而使
原子气团“蒸发”,从而减小相变阻力,起到催化(反稳定化)作用。
b. 碳化物的析出提高了残余奥氏体的Ms点。
碳化物析出使其碳含量和合金元素含量下降。
马氏体分解(回火第一阶段转变)
总结:
随着回火温度↑——→不断析出过饱和碳——→马氏体的 碳含量↓ ——→立方马氏体+ε碳化物
淬火+低温回火
回火M B下组织相似
不同碳含量马 氏体回火时碳 浓度的变化
(三) 残余奥氏体转变(200~300℃)
残余奥氏体转变
1)残余奥氏体向珠光体及贝氏体的转变
2)残余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
a. 马氏体的双相分解
温度: 回火温度在125~150℃以下; 特征:
C0
碳化物
C1
碳化物
随着碳化物的析出,出现两种正方度不同的α相:
具有高正方度的保持原始碳含量的未分解的M; 具有低正方度的碳已部分析出的M。

第七章钢的回火转变

第七章钢的回火转变
精品文档
• 温度对马氏体的分解起决定作用。马氏 体的含碳量随回火温度的变化规律如图958所示。马氏体的含碳量随回火温度升 高不断(bùduàn)降低,高碳钢的马氏体含碳量 降低较快。
精品文档
• 回火时间对马氏体中含碳量影响较小。当回火温度高 于150℃后,在一定温度下,随回火时间延长,在开 始1-2h内,过饱和碳从马氏体中析出很快,然后逐渐 减慢,随后再延长时间,马氏体中含碳量变化(biànhuà)不 大。因此钢的回火保温时间常在2h左右。
• 淬火钢中内应力很大,淬火钢件必须立即回火,以 消除或减少内应力,防止变形或开裂,并获得稳 定的组织和所需的性能。
精品文档
• 为了保证淬火钢回火获得所需的组织 和性能,必须研究淬火钢在回火过程 中的组织转变,探讨回火钢性能和组 织形态之关系,并为正确制订回火工 艺(gōngyì)(温度、时间等)提供理论依据。
• 碳钢中比E碳化物稳定的碳化物有两种: 一种是x-碳化物,化学式是Fe5C2,具有 (jùyǒu)单斜晶格;另一种是更稳定的渗碳体 ( Fe3C)。
精品文档
• 碳化物的转变主要取决于回火温度,也 与回火时间有关。图9-63表示(biǎoshì)回火温 度和回火时间对淬火钢中碳化物变化的 影响。由图可见,随着回火时间的延长 ,发生碳化物转变的温度降低。回火温 度升高,达到相同效果所需时间减少。
精品文档
• 淬火钢在500—650℃回火得到的回复或 再结晶了的铁素体和粗粒状渗碳体的机 械混合物叫做(jiàozuò)回火索氏体。在光学显 微镜下能分辨出颗粒状渗碳体(图9-69),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看到渗碳体颗粒明显 粗化(图9-70)。
• 淬火高碳钢在200-300℃回火时, 残留奥氏体分解为a相和E碳化物组 成的机械混合物,称为回火马氏体 或下贝氏体。

工程材料习题与答案7-8

工程材料习题与答案7-8
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工程材料第七章第七章钢的热处理钢的热处理加热保温冷却c32030亚共析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改善组织提高塑性共析钢过共析钢的锻压件结构钢的冷挤压件c33050c13050奥氏体化温度越高临界冷却速度越慢消除内应力获得所要求的组织与性能马氏体分解残余傲氏体分解回火屈氏体形成碳化物聚集长大分解吸收扩散钢经加热奥氏体化后在任何情况下奥氏体中踏步的含量均与钢中碳的含量相等
机械工程材料 第七章 钢的热处理
(二)填空题(续)
中 南 大 学 机 电 工 程 学 院
9. 钢的热处理工艺由 加热、保温、冷却 三个阶段所速成。 10. 利用Fe-相图确定钢完全退火的正常温度范围是A +20 ~ 30℃ ,它只适 C3 应于 亚共析 钢。 11. 球化退火的主要目的是 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改善组织,提高 塑性 ,它主要试用于 共析钢、过共析钢的锻压件,结构钢的冷挤压件 。 12. 钢的正常淬火温度范围,对亚共析钢是线以上 AC3+30~50℃ ,对过共析 钢是 AC1+30-50℃ 。 13. 当钢中发生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时,原奥氏体中碳含量越高,则点越 低 ,转变后的残余奥氏体量就越 多 。 14. 在正常淬火温度下,碳素钢中共亚析钢的临界冷却速度比亚析钢和过共 析钢的临界冷却速度都 慢 。 15. 钢的临界冷却速度与奥氏体化温度的关系是 奥氏体化温度越高,临界冷 却速度越慢 。 16. 淬火钢进行回火的目的是 消除内应力,获得所要求的组织与性能 ,回 火温度越高,钢的强度与硬度越 低 。 17. 钢在回火时的组织转变过程是由 马氏体分解,残余傲氏体分解,回火屈 氏体形成,碳化物聚集长大 等四个阶段所组成。 18. 化学热处理的基本过程包括介质 分解、吸收、扩散 等三个阶段。

钢的淬火和回火

钢的淬火和回火
机械制造基础
钢的热处理
❖ 钢的淬火和回火
1.1 钢的淬火 1.2 钢的回火
机械零件使用状态下的性能,一般由淬火和回火获得,所以淬 火和回火称为最终热处理。重要的机械零件通常都要经过淬火和 回火热处理,以提高零件的性能,充分发挥钢的潜力。
钢的热处理
1.1 钢的淬火
将钢件加热到Ac1(或Ac3)以上30~50℃,保温一定的时间,然后 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冷却,以获得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 艺,称为淬火
高温回火 回火素氏体 28~33 HRC
获得强度、塑性和韧 各种重要的结构件 性均较好的良好综合
力学性能
机械制造基础
淬火的主要目的:
获得马氏体
提高钢的硬 度和耐磨性
钢的热处理 1.1 钢的淬火
保温时间
淬火三要素
冷却速度
加热时间
钢的热处理
1.1 钢的淬火
1. 淬火加热温度
淬火加热温度主要取决于钢的成分,其经验公式如下
亚共析钢 T=Ac3+(30~50℃) 共析、过共析钢T=Ac1+(30~50℃)
钢的热处理
1.1 钢的淬火
通常将钢件淬火加高温回火 的复合热处理工艺称为调质
钢的热处理
回火方法 回火组织 硬 度 主要用途 目 的
低温回火
回火马氏体
60HR C以上
高碳钢或合金钢的 刃具、量具、具、 轴承以及渗碳钢淬 火后的回火处理
降低淬火应力和脆性
中温回火 回火托氏体 35~45 HRC
各种弹和较高的硬度
2. 淬火冷却介质及冷却方法
工件在淬火介质中的冷却速度必须大于其临界冷却速度 在保证获得马氏体组织的前提下,应选用冷却能力弱的淬火介质 碳素钢常用的冷却介质是水溶液,而合金钢常用油作为冷却介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火保温后,缓冷出现,快冷不出现,出现 脆化后可重新加热后快冷消除。
(3)与组织状态无关,但以M的脆化倾向大口为沿晶脆性断口。
6、防止方法
(1)提高钢材的纯度,尽量减少杂质;
(2)加入适量的Mo、W等有益的合金元素;
( 3 )对尺寸小、形状简单的零件,采用回火后快 冷的方法; (4)采用亚温淬火(A1~A3):
HRC——测试点处的硬度值 例: 42 即表示:距水冷端5mm J 处试样硬度值为42HRC 5 30 - 35 即表示:距水冷端10mm处 J 10 试样硬度值为30 ~35HRC
淬透性曲线
半M与碳含量
(二)临界直径法 生产中也常用临界淬火直径表示钢的 淬透性。 临界淬火直径 ——圆棒试样在某介质中淬火 时所能得到的最大淬透直径(即心部被淬成 半马氏体的最大直径),用D0表示。
(五) 淬透性的应用
1. 根据零件工作条件不同合理确定钢的淬透性 (1) 受拉、压、冲击载荷零件必须淬透。 (2) 切削刀具,必须淬透。 (3) 各类弯、扭件要求淬透 R/4~R/2。
2. 热处理工艺制定的依据
TH、 τH 、冷却介质及冷却方式等参数的确定
3. 尺寸效应
钢件淬硬层深度随其截面尺寸↑ 而 ↓。
1-0.10%C,
2-0.19%C,2.91%Cr
3-0.11%C,2.14%Mo 4-0.50%C,0.52%Ti 5-0.32%C,1.36%V 6-0.35%C,12%Cr 7-0.43%C,5.6%Mo
作业
P200 2,5,10
P231 9,10,14,20,21,24
二、淬火钢回火后的力学性能
1. 回火温度与钢的力学性能及应用
(1)低温回火:淬火钢件在 250℃以下回火一般得到回火马氏 体组织,即由ωc较低的马氏体与极细的碳化物(Fe2.4C)组成的 组织。目的是在保持淬火高硬度的前提下,适当提高钢的韧 性和减小淬火内应力。常用于各种工具及高硬度零件。 (2)中温回火:淬火钢件在 250~ 500℃之间回火一般得到回 火托氏体组织,即针状特征的铁素体与细小粒状渗碳体的混 合物。目的是获得高的强度、弹性和较高的韧性。主要用于 弹性零件、锻模和要求淬硬的扳手、销钉和螺钉等工件。 ( 3 ) 高 温 回 火 : 淬 火 钢 件 在 高 于 500℃ 回 火 ( 常 用 500 ~ 650℃),得到回火索氏体组织,即等轴晶粒(或部分针状) 的铁素体与较粗粒状渗碳体的混合物,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 性能。主要用于各种重要结构件,也可作为某些精密零件如 丝杠、量具和模具等的预备热处理, 调质:钢件淬火及高温回火的复合热处理工艺。 结论: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淬火钢力学性能总的变化趋势是: 硬度和强度下降,而塑性和韧性提高。
第七章
钢的淬火与回火
第一节
钢的淬火
• 淬火:将钢件加热到 Ac3 或 Ac1 以上某一温 度,保持一定时间(使奥氏体化),然后 以适当速度冷却,获得马氏体和(或)贝 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 淬火的目的: 使钢件获得所需的马氏体组织; 提高工件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及其他性 能 为后续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1)降低钢中杂质元素的含量; (2)用Al脱氧或加入Nb、V、Ti等合金元素细化A晶粒; (3)加入Mo、W等可以减轻; (4)加入Cr、Si调整温度范围(推向高温); (5)采用等温淬火代替淬火回火工艺。
(二)第二类回火脆性 1、温度范围内
450~650℃之间,也称为高温回火脆性。
2、特征 (1)具有可逆性; (2)与回火后的冷却速度有关;
2、钢的回火脆性
通常,淬火钢在回火 时,随着回火温度的 升高,硬度降低,韧 性升高,但是在许多 钢的回火温度与冲击 韧性的关系曲线中出 现了两个低谷,一个 回火脆性:随回火温度的 在 200~350℃之间,另 升高,冲击韧性反而下降 一个在 450~650℃之间。 的现象,称为“回火脆 性”。
(一)第一类回火脆性 1、温度范围内
细化晶粒,减少偏聚。加热后为 A+F ( F 为细 条状),杂质会在F中富集,且F溶解杂质元素的能 力较大,可抑制杂质元素向A晶界偏聚。
3. 回火时的二次硬化现象
1、二次硬化 通常淬火钢回火时,硬度随回火温度的升高是逐渐 下降的,但当钢中含有某些特殊类型碳化物形成元素时 ,回火温度达到某一温度后,硬度反而随回火温度的升 高而升高的现象,称为二次硬化。 2、二次硬化产生的原因 当钢中含有合金元素时,在回火过程中,由于合金 元素扩散能力很低,新生成的碳化物弥散度极高,又与 α相保持共格联系。随回火温度的升高,特殊碳化物尺 寸加大,数量增多,从而使 α相的共格畸变增大,导致 钢材在随回火温度升高,出现硬度升高的现象,即二次 硬化。
(四)影响淬透性的因素
(一) 钢的化学成分 1.含碳量 亚共析钢 C%↑,C曲线右移→Vk↓→淬透性↑; 过共析钢C%↑, C曲线左移→Vk↑→淬透性↓; 共析钢的Vk最小,淬透性最好。 2. 合金元素
除Co外,其余合金元素均使C曲线右移,降低Vk, →淬透性↑ 。 (二) 奥氏体化条件的影响 T↑,τ↑,则A晶粒↑ 、过冷A稳定性↑ →淬透性↑
淬火加热温度的选择示意图
二、常用的淬火方法
三、钢的淬透性与淬硬性
心部
A
1
表面
温度
K
V心
冷速V
V临
MS
非马氏体区
V表
V临
时间
马氏体区
淬硬区与未淬硬区示意图
工件截面上不同冷却速度
工件淬硬层与冷却速度的关系
(一) 、基本概念
1. 钢的淬透性
在规定条件下,钢在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组 织深度的能力。一般规定从表面到 50% 非马氏 体深度的距离作为淬硬层深度。 2. 钢的淬硬性 钢在理想条件下淬火成马氏体后所达 到的最高硬度。
在相同冷却条件下, D0 越大,钢的淬透 性越好。
(三)淬透性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HRC σb σ0.2 AKU HRC σb
σ0.2
AKU
表 面
中 心
表 面
表 面
中 心 b)未淬透
表 面
a)已淬透
淬透性对调质后钢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淬透和未淬透试样经调质后的心部组织(分别是 S回 与 S ) 是不同的,导致心部性能的差异。
3. 钢的淬透性与淬硬性两个概念的区别。
钢的淬透性——主要取决于钢的属性。 钢的淬硬性——主要取决于M中的含碳量。
淬透性差
淬透性好
0 直径
0 直径
两种钢的淬透性
(注:料直径相同,在相同淬火介质中淬火)
(二)淬透性的测定及表示方法
1. 端淬试验法
淬透性表示方法:
J——表示末端淬透性
HRC J d
d——测试点至水冷端的距离(mm)
3.碳化物的转变
在300~400℃之间, 由
ε 碳化物转变成与基体 无共格关系的颗粒状 渗碳体。 这一阶段转变完成后 , 钢的组织由饱和的针 状 α相和细小粒状的渗 碳体组成,这种组织 称为回火屈氏体。
4.基体α相的回复、再结晶和 碳化物的聚集长大 由于马氏体中的缺陷(如 位错或形变孪晶等)密度 很高,当回火温度超过 400℃ 以 上 后 , 在 回火 过 程中也发生回复和再结晶 过程。 α 相由针状或板条状转变 成无应变的、等轴状新晶 拉。同时渗碳体发生聚集 和长大,有一定程度的粗 化。 这一阶段转变完成后 , 钢 的组织由等轴的 α 相和粗 粒状渗碳体组成,称为回 火索氏体。
四、常用淬火工艺方法及组织转变
• (a)20钢淬火工艺过程及组织转变
• 20钢淬火
• (b)45钢淬火工艺过程及组织转变
• 45钢淬火
• (c)T8钢淬火工艺过程及组织转变
• T8
• (d)T12钢淬火工艺过程及组织转变
• T12
第二节 钢的回火
回火: 钢件淬硬后,再加热到 Ac1点以下的某一 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 理工艺。
一、淬火方法与工艺参数
1、钢的淬火温度
亚共析钢的淬火温度一般为 Ac3+30~50℃,过共桥钢 的淬火温度一般为Ac1+30~50℃。
2、淬火的加热保温时间
淬火的加热保温时间大多采用经验公式计算,并经过 试验确定加热保温时间。
3、淬火介质
加入(5~10)%的食盐的水溶液常用于碳钢的淬火。 油(机油、锭子油、变压器油等)常用于合金钢的淬火。
最初认为第一类回火脆性产生的原因是由于 残余A转变所致。根据第一类回火脆性出现的温度 范围正好与碳钢回火时残余A转变的温度范围相对 应。但有些钢第一类回火脆性与残余A转变并不完 全对应,故残余A转变理论,不能解释各种钢的第 一类回火脆性。
(2)碳化物析出理论
钢回火时, ε -FeXC 转变为 χ -Fe5C2 或 θ -Fe3C 的 温度与产生第一类回火脆性的温度相近,而新形 成的碳化物呈薄片状,且沿板条 M 的板条间、板 条束的边界或片状 M 的孪晶带或晶界上析出,从 而使材料的脆性增加。回火温度如进一步提高, 薄片状碳化物将聚集长大和球化,将导致脆性降 低,冲击韧性升高。
回火目的:
减小或消除淬火残余应力; 稳定钢件的组织和尺寸; 并与淬火配合,使零件达到使用性能要求。
一、 钢在回火时的组织转变
1. 马氏体分解
2.余奥氏体转变
在 200~300℃ 之 间, 钢中的残余奥氏体 也发生分解,转变为 回火马氏体或下贝氏 体。
当回火温度在 100~200℃时, 马氏体开始发生部分分解, 析出 ε 碳化物,这种碳化物 与马氏体保持共格关系。 ε 碳化物不是平衡相,而是 向渗碳体转变前的一个过渡 相。 这一阶段转变完成后 , 钢的 组织由有一定过饱和度的固 溶体和与其有共格关系的 ε 碳化物所组成,这种组织称 为回火马氏体。
200~350℃之间,也称为低温回火脆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