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有机化学课件4二烯烃和共轭体系
有机化学课件第四章二烯烃与共轭效应
4.1.2 二烯烃的命名
二烯烃的命名与烯烃相 似不;同之处:分子中含有两个双键称为二烯,主链必须包 含两个双键,同时应标明两个双键的位次。
二烯
CH3 CH CH CH2 CH CH2
标明双键的位次
1,4−己二烯
6
5 43
21
CH3 CH CH CH2 CH CH2
其它橡胶
CH3 n CH2 C CH CH2 + n
CH CH2 过硫酸钠
共聚
CH2 CH CH CH2 C CH
n
丁苯橡胶
n CH2 CH C CH2 Cl
聚合
CH2 CH C CH2
Cl
n
氯丁橡胶
4.6 共轭二烯烃的工业制法
4.6.1 1,3-丁二烯的工业制法
(1) 从裂解气的C4馏分提取
常用溶剂有糠醛、乙腈、DMF 、N-甲基吡咯烷酮(NMP)、 DMSO 、和乙酸酮-氨溶液等。
其作用的结果是增加了π键的电子云密度
参与超共轭的C-Hσ键越多,超共轭效应越强 :
< < H δδ
RCC HC H 2 R
H
H
δδ
HCC HC H 2
δδ
HCC HC H 2
R
H
超共轭效应依次增大
σ,p–超共轭: H
H C CH2 R
当C-Hσ键与带有正电荷的C原子相邻 时, σ,p– 轨道进行侧面交盖,σ电子离 域——σ,p–超共轭效应
能量
ΔG1,2
ΔG1,4
δ+
δ+ H
CH2 CH CH2 CH2
CH2 CH CH CH2
4共轭二烯烃
•低温下 加成为主是由于反应需要的活化能较低 低温下1,2加成为主是由于反应需要的活化能较低 低温下 加成为主是由于反应需要的活化能较低. •高温下 加成为主是由于 加成产物更稳定 高温下1,4加成为主是由于 加成产物更稳定. 高温下 加成为主是由于1,4加成产物更稳定
1,2-加成 加成 1,4-加成 加成
(2)
第二步: 溴离子( 第二步 溴离子 Br- )加成 加成 CH2
δ+
CH
CH-CH3 + Br- →
δ+
CH2-CH=CH-CH3 Br 1,4-加成产物 加成产物
(1)的稳定性 的稳定性
•看成烯丙基碳正 看成烯丙基碳正 离子的取代物
p,π共轭效应—由π键的p轨道和碳正离子中 2碳原子 p,π 由 键的 轨道和碳正离子中sp 轨道和碳正离子中
的空p轨道相互平行且交盖而成的离域效应 叫p~π共轭 的空 轨道相互平行且交盖而成的离域效应, π 轨道相互平行且交盖而成的离域效应 效应. 效应 •在构造式中以箭头表示 π 电子的离域. 在构造式中以箭头表示 电子的离域 •碳正离子 不存在这种离域效应 故(1)稳定 碳正离子(2)不存在这种离域效应 稳定. 碳正离子 不存在这种离域效应, 稳定
共轭二烯烃的命名
H CH3 C=C H H C=C CH3 H
)(2Z, ) , 己二烯 (1)( ,4Z)-2,4-己二烯 )( (2)顺,顺-2,4-己二烯 ) , 己二烯 )(Z, ) , 己二烯 (3)( ,Z)-2,4-己二烯 )(
一, 共轭二烯烃的结构 二烯烃的结构 •最简单的共轭二烯烃 1,3-丁二烯结构 最简单的共轭二烯烃-丁二烯结构: 最简单的共轭二烯烃 丁二烯结构 1,3-丁二烯结构 丁二烯结构
第四章 二烯烃与共轭体系
光照 顺旋
CH3 H CH3 H
(Z,Z,E)-2,4,6-辛三烯
对旋
光照 顺旋
H H CH3 CH3
顺-5,6-二甲基环己二烯
CH3 H H CH3
加热 对旋 (E,Z,E)-2,4,6-辛三烯
4.5.4 双烯合成:Diels-Alder 反应
•含环己烯环的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CH2
+
BrCH2CH
CHCH2Br
Br
(37%) (63%)
结论
1,4加成产物更稳定; 1,2加成产物和1,4加成产物是可逆的; 1,2加成产物的活化能低,反应速度快。
练习题: 由丁二烯合成重要的药物前体及 材料合成中间体3-羟甲基戊二酸
HO2C
OH CO2H
HO2C
OH CO2H
第四章 二烯烃与共轭体系
分子中含有两个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称为二烯 烃, 包括链状二烯烃和环状二烯烃.
链状二烯烃
环状二烯烃
4.1 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隔离二烯烃 •共轭二烯烃
C
•累积二烯烃
4.2 二烯烃的结构
(1) 丙二烯的结构 (2) 1,3–丁二烯的结构
4.2 二烯烃的结构
4.2.1 丙二烯的结构
C +
+
+ C -
C + C +
p *3
C -
C
p2
成 键 轨 道
+ C + C -
+ C + C -
C + + C -
C + + C -
+ C + C C C C C
第4章 二烯烃和共轭体系
• 加热时:1, 4-加成为主要产物(达到平衡时比例高),说明较为稳
定。是由稳定性决定的产物(热力学控制)
• 低温产物比例加热后变化: 1, 4-加成产物较稳定,反应可逆。
P 134 习题4.8试判断下列反应的结果,并说明原因.
+
CH3CH=CHCH2CH2
思考题 思考题
上述三种情况,在加成反应的方向 与速率方面与乙烯有何不同?请给 予理论上的解释。
四、共振论
(1)共振论的基本概念
共振论:即离域体系可以用几个经典结构的叠加来描述。
CH2 CH CH CH2
+
CH2 CH CH2 CH2
-
-
CH2 CH CH2 CH2+
1,3-丁二烯的共振杂化体
共振论的基本思想
1,2-加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H2 CH CH CH2 + Br2
1,4-加成
CH2 CH CH CH2 Br Br
CH2 CH CH CH2 Br Br
影响1,2-加成和1,4-加成的的因素主要有反应
物的结构、试剂和溶剂的性质、产物的稳定性及温 度等。
极性溶剂有利于1,4-加成
正己烷 (62%) (38%)
CH2 CH CH CH2 + Br2
实验结果
HBr H2C CH CH CH2
(无过氧化物)
注意:双键位置有变化
H2C CH CH Br CH2 + H2C CH H H CH CH2 Br
1, 2-加成 -80oC 40oC 80% 20%
1, 4-加成 20% 80%
二烯烃,共轭体系
一二烯烃分子中含有不止一个双键的开链烃,按照双键数目的多少,分别叫做二烯烃,三烯烃.....至多烯烃等。
其中以二烯烃最为重要。
而根据二烯烃中双键位置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三类:a 累积二烯烃:两个双键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B 共轭二烯烃:两个双键之间,有一个单键相隔。
C 隔离二烯烃:两个双键之间,有两个或以上的单键相隔。
在这里主要介绍共轭二烯烃的性质。
1共轭二烯烃的结构以及共轭效应:1,3—丁二烯是最简单的共轭二烯烃,下面就以它为例来说明共轭二烯烃的结构。
在丁二烯分子中,四个碳原子和六个氢原子都处在同一个平面上。
其每一个碳原子都是sp2杂化,它们以sp2杂化轨道与相邻的碳原子相互交盖形成碳碳单键,与氢原子的1S轨道形成碳氢单键。
分子中一共形成了三个碳碳单键和六个碳氢单键,sp2杂化碳原子的三个σ键指向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个σ键相互之间的夹角都接近120°。
由于每一个碳原子的σ键都排列在一个平面上,所以就形成了分子中所有σ键都在一个平面的结构,此外,每一个碳原子都有一个未参与杂化的p轨道,它们都和丁二烯分子所在的平面垂直,因此这四个p轨道互相平行,在四个碳原子之间都有电子云交盖,从而电子也并不固定在两个原子之间,从而发生离域。
也就是说四个电子在四个原子轨道形成的共轭体系中流动,并不固定在某一位置。
2 共轭二烯烃的性质A 1,2—加成和1,4—加成共轭二烯烃和卤素,氢卤酸等都容易发生亲电加成,但可产生两种加成产物,如下所示:(1,2—加成产物和1,4—加成产物的键线式)1,2—加成产物是一分子试剂在同一个双键的两个碳原子上的加成,而1,4—加成产物则是一分子试剂加载共轭双键的两端碳原子上,同时原来的双键变为单键,而双键之间的单间变为双键。
1,3—丁二烯之所以有这两种加成方式,与其共轭结构有密切关系。
下面以溴化氢与丁二烯的加成来说明这一原理。
丁二烯与溴化氢的加成第一步也是H+的进攻,加成反应可能发生在C(1)或者C(2)上,然后生成相应的碳正离子(I)和(II)对于这两种碳正离子来说,双键上的碳原子,以及带有正电荷(在键线式中所表达出来的)的碳原子都是sp2杂化,而在(I)碳正离子中,三个碳原子剩余的p轨道均平行于三个碳原子锁组成的平面,因此它们之间存在共轭效应,从而正电荷并不只是单纯的聚集在同一个碳原子上,电荷因共轭效应而被分配到三个碳原子上,并且在C(2)和C(4)上的正电荷相对较多,从而分子比较稳定,生成(I)碳正离子所需要的活化能相对更低,而(II)碳正离子则没有共轭效应,因此反应总是向着(I)碳正离子的方向进行。
第4章--二烯烃 共轭体系
CH2Cl 高温高压
+
高温
CH2Cl HC Na
HgSO4/H2SO4
O
4.5.4 周环反应理论解释
福井谦一
伍德沃德
Robert Burns Woodward
霍夫曼 Roald Hoffmann
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
4.5.5 聚合反应
丁钠橡胶
Na n CH2 CH CH CH2 60 oC
*
CH2
4.5.2 1,4-加成的理论解释 第一步:亲电试剂H+的进攻
1
2
3
4
CH2 CH CH CH2 + H
空p轨道
H
CH3
CC
HC
H
H
CH2 CH CH CH3
稳定
CH2 CH CH2 CH2
4.5.2 1,4-加成的理论解释 第二步:溴离子( Br- )加成
共轭二烯烃的亲电加成产物1,2-加成和1,4-加成产物之比 与分子结构、所用试剂和反应条件(溶剂、温度、反应时 间)有关。
4.1.2 二烯烃的命名 主链必须包括两个双键在内,同时应标明两个双键的位置
顺反异构现象
H
H
H3C
CC
CC
CH3 S-反-(2Z, 4Z)-2,4-己二烯
H
H
s = single bond
4.2 二烯烃的结构
4.2.1 丙二烯的结构 sp sp2
H C C CH2
H 0.108nm 0.131nm
共振理论--是鲍林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应用量子
力学的变分法近似地计算和处理象苯那样难于用价键 结构式代表结构的分子能量,从而认为:苯的真实结 构可以由多种假设的结构,共振(或叠加)而形成的共 振杂化体来代表。
二烯烃,共轭体系
一二烯烃分子中含有不止一个双键的开链烃,按照双键数目的多少,分别叫做二烯烃,三烯烃.....至多烯烃等。
其中以二烯烃最为重要。
而根据二烯烃中双键位置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三类:a 累积二烯烃:两个双键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B 共轭二烯烃:两个双键之间,有一个单键相隔。
C 隔离二烯烃:两个双键之间,有两个或以上的单键相隔。
在这里主要介绍共轭二烯烃的性质。
1共轭二烯烃的结构以及共轭效应:1,3—丁二烯是最简单的共轭二烯烃,下面就以它为例来说明共轭二烯烃的结构。
在丁二烯分子中,四个碳原子和六个氢原子都处在同一个平面上。
其每一个碳原子都是sp2杂化,它们以sp2杂化轨道与相邻的碳原子相互交盖形成碳碳单键,与氢原子的1S轨道形成碳氢单键。
分子中一共形成了三个碳碳单键和六个碳氢单键,sp2杂化碳原子的三个σ键指向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个σ键相互之间的夹角都接近120°。
由于每一个碳原子的σ键都排列在一个平面上,所以就形成了分子中所有σ键都在一个平面的结构,此外,每一个碳原子都有一个未参与杂化的p轨道,它们都和丁二烯分子所在的平面垂直,因此这四个p轨道互相平行,在四个碳原子之间都有电子云交盖,从而电子也并不固定在两个原子之间,从而发生离域。
也就是说四个电子在四个原子轨道形成的共轭体系中流动,并不固定在某一位置。
2 共轭二烯烃的性质A 1,2—加成和1,4—加成共轭二烯烃和卤素,氢卤酸等都容易发生亲电加成,但可产生两种加成产物,如下所示:(1,2—加成产物和1,4—加成产物的键线式)1,2—加成产物是一分子试剂在同一个双键的两个碳原子上的加成,而1,4—加成产物则是一分子试剂加载共轭双键的两端碳原子上,同时原来的双键变为单键,而双键之间的单间变为双键。
1,3—丁二烯之所以有这两种加成方式,与其共轭结构有密切关系。
下面以溴化氢与丁二烯的加成来说明这一原理。
丁二烯与溴化氢的加成第一步也是H+的进攻,加成反应可能发生在C(1)或者C(2)上,然后生成相应的碳正离子(I)和(II)对于这两种碳正离子来说,双键上的碳原子,以及带有正电荷(在键线式中所表达出来的)的碳原子都是sp2杂化,而在(I)碳正离子中,三个碳原子剩余的p轨道均平行于三个碳原子锁组成的平面,因此它们之间存在共轭效应,从而正电荷并不只是单纯的聚集在同一个碳原子上,电荷因共轭效应而被分配到三个碳原子上,并且在C(2)和C(4)上的正电荷相对较多,从而分子比较稳定,生成(I)碳正离子所需要的活化能相对更低,而(II)碳正离子则没有共轭效应,因此反应总是向着(I)碳正离子的方向进行。
第四章 二烯烃和共轭体系
(2Z,4E)-2,4-庚二烯 (3E,5E)-1,3,5-庚三烯
顺,反-2,4-庚二烯
反,反-1,3,5-庚三烯
二烯烃的两种不同构象
CH2=CH—CH=CH2
H2C
CH2
C—C
H
H
1,3-丁二烯
s-顺-1,3-丁二烯 或s-(Z)-1,3-丁二烯
H
CH2
C—C
CH2
H
s-反-1,3-丁二烯 或s-(E)-1,3-丁二烯
反应称1,4-加成反应。
同样丁二烯与HBr的加成也有类似的现象。
1,2-加成 Br
HBr
3-溴-1-丁烯
1,4-加成
Br 1-溴-2-丁烯
在1,4-加成反应中,共轭双烯是作为一个整体参 加反应的,与单烯加成有明显不同,因此,
1,4-加成也称共轭加成,共轭加成是共轭双烯 的特征反应。
1,4-加成反应机理
H43H
CC 2 1 H
电子离域(P95)H C C
H
H
丁二烯分子中,1,2,3碳处于同一平面中,而2,3,4碳
也处于同一平面,所以整个分子在同一个平面中,4
个C原子以sp2方式杂化,C2-C3间以sp2-sp2重叠形成 键,C-H间以sp2–s成键。4个C原子均有一个未杂
化的p轨道垂直分子所在平面并互相平行,因此,不
的能量有所降低,使体系稳定。
由于电子离域,使得其中一个键受到其它分子的 影响而发生极化时,也必然影响到另一个键,并
使其发生同样的极化,从而产生了“交替极性”。
丁二烯由于存在“交替极性”,使其性质与单烯的
性质有着明显的不同。
共轭效应
在丁二烯中,单双键差别不如单烯明显,产生了共
有机化学第四章二烯烃共轭体系
➢动力学控制或速度控制—— E1﹤ E2,反应速度快,(或活性中间体更稳定)。
➢热力学控制或平衡控制—— 1,4加成产物的能量低(产物稳定),一但在 所需较高温度生成,不易逆转(E2,﹥E1,),故在高温时以1,4加成为主。
4.5.4 双烯合成
➢Diels-Alder反应: • 反应物:共轭二烯 烃、、烯或炔
CH2=CH-CH=O
CH2=CH-CH2
H CCH
H
CH2=CH-CH2 CH2=CH-CH2
共轭效应强到弱:
π-π p-π σ-π σ-p
1.试比较下列分子或离子的超共轭效应大小。
CH3CH=CH2, CH3CH2CH=CH2, (CH3)2CHCH=CH2
A
B
C
ABC
H3C C CH3
H3C C H
H
C H
H
H
HH
C
C
H
H
+
H
C
H
➢上图中碳的空的P轨道与甲基上C-Hσ键的电子云可
部分重叠,
➢使电子离域并扩展到空p轨道上。使正电荷有所分
散,使孤电子得以稳定,
➢这种作用称为 -p超共轭效应
➢ 参与超共轭的C-Hσ键越多, 自由基越稳定:
稳定性依次减弱
30C·﹥ 20C·﹥ 10C·﹥ H3C·
C H 3 C+ H C H 3
H
4.3 共轭体系与电子效应
➢ 参与超共轭的C-Hσ键越多,超共轭效应越强 :
H
H
H
< < δ
δ
R C CH CH2
δ
δ
H C CH CH2
δ
δ
H C CH CH2
4、有机化学:二烯烃和共轭体系(4H).
H2C=CH-CH=CH2 1,3-丁二烯
CH3CH2CH=C=CH2
1,2-戊二烯
H2C=C-CH=CH2 CH3
2-甲基-1,3-丁二烯/ (俗名:异戊二烯)
CH3
1,3-环戊二烯
3-甲基-1,4-环己二烯
H2C C
H
CH2 C
H
H2C C
H
H C
CH2
single bond
的电子效应叫做共轭效应,它对有机物的性质会带来
显著的影响。
第三节 共轭二烯烃的性质
一、1, 2-加成和1, 4-加成
4 321 CH2=CH-CH=CH2
Br2
Br
Br
CH2=CH-CH-CH2 + CH2-CH=CH-CH2
Br
Br
HCl CH2=CH-CH-CH3 + CH2-CH=CH-CH3
s-顺-1,3-丁二烯/ s-(Z)-1,3-丁二烯
s-反-1,3-丁二烯/ s-(E)-1,3-丁二烯
H3C
H
CC
H
或
H
CC
H
CH3
反,反-2,4-己二烯/(2E,4E)-2,4-己二烯
H3C
H
CC
CH3
H
CC
或
H
H
反,顺-2,4-己二烯/(2E,4Z)-2,4-己二烯
第二节 二烯烃的结构
一、聚集(或累积)二烯烃 以丙二烯烃为例,它的两个π 键相互垂直,
1、顺丁橡胶
Ziegler-Natta 催化剂 nCH2=CHCH=CH2
T. P
CH2 CH2
C=C
n
H
第四章_二烯烃和共轭体系
在1,3-丁二烯分子中,两个双键还可以在碳碳(C2和 C3 之 间 ) 单 键 的 同 侧 和 异 侧 存 在 两 种 不 同 的 空 间 排 布 , 但 由 于 C2 和 C3 之 间 的 单 键 在 室 温 仍 可 以 自 由 旋 转 。 因此,这两种不同的空间排布,只是两种不同的构象,而
不 是 构 型 的 不 同 , 分 别 称 为 s- 顺 式 和 s- 反 式 [ s 指 单 键 (singlebond)],或以s-(Z)和s-(E)表示。
极性溶剂有利于1,4-加成
反应温度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一般低温有
利于1,2-加成,温度升高有利于1,4-加成。 例如:
4.4.2 共轭二烯烃1,4-加成的理论解释
共轭二烯烃能够进行1,4-加成可利用共轭效应进行 解释。例如,1,3-丁二烯与极性试剂溴化氢的亲电加成 反应,当溴化氢进攻1,3-丁二烯的一端时,1,3-丁二 烯不仅一个双键发生极化,而且整个共轭体系的电子云 发生变形,形成交替偶极。
第四章 二烯烃 共轭体系
主要内容
4.1 二烯烃的分类与命名 4.2 二烯烃的结构 4.3 电子离域与共轭体系 4.4 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本章重点
共轭二烯烃 共轭体系与共轭效应
电子离域 1,4加成 电环化反应 周环反应 Diels-Alder反应 (双烯加成)
本章难点
1,3丁二烯分子轨道 共轭体系与共轭效应
H2C=CH CH=CH2
在共轭分子中,任何一个原子受到外界的影 响,由于π电子在整个体系中的离域,均会影响 到分子的其余部分,这种电子通过共轭体系传递 的现象,称为共轭效应。 由π电子离域所体现的共轭效应,称为π,π-共轭效应。
4个π电子扩展到四个碳原子之间:电子的离域
4二烯烃和共轭体系
2、加氯或加溴: 、加氯或加溴:
1,2
H2C
CH
CH
CH2
+
Cl2
常常
1,4
CH2Cl CH2Cl
CHCl CH (60%) CH HC (40%)
CH2 CH2Cl
H2C CH CH CH2 H2C C CH3
C(CH3)2 CH CH2
CH
CH2
3.隔离二烯烃:两个双键被多个单键隔开。 隔离二烯烃:两个双键被多个单键隔开。 隔离二烯烃
H2C CH CH2 CH CH2 H3C CH CH
第五章 二烯烃
二、命名 1. 选含两个双键的最长碳链为主链; 选含两个双键的最长碳链为主链; 2. 从靠近双键的一端开始编号,双键位置和最小; 从靠近双键的一端开始编号,双键位置和最小; 3. 写出名称,每个双键的位置都需要标明; 写出名称,每个双键的位置都需要标明; 4. 有顺反异构者,需标明。 有顺反异构者,需标明。
.. .
C H Cl
H H
.
C
电子数大于原子数,双键或三键碳原子上连接的原子带有孤对电子。 电子数大于原子数,双键或三键碳原子上连接的原子带有孤对电子。 轨道和π轨道参与的共轭 由p轨道和 轨道参与的共轭,叫p-π共轭 轨道和 轨道参与的共轭, 共轭
4.5.3.缺电子共轭 键(p-π共轭 : 缺电子共轭π键 共轭) 缺电子共轭 共轭 电子数小于原子数,双键或三键碳原子上连接的原子带有空的 轨 电子数小于原子数,双键或三键碳原子上连接的原子带有空的p轨 如烯丙基正离子。 轨道和π轨道参与共轭 共轭。 道,如烯丙基正离子。也由 轨道和 轨道参与共轭,叫p-π共轭。 如烯丙基正离子 也由p轨道和 轨道参与共轭, 共轭
有机化学--第四章 二烯烃和共轭体系
电环化反应的显著特点是具有高度的立体专一性, 即在一定的反应条件下(热或光),一定构型的反应物只 生成一种特定构型的产物*。例如:
加热顺旋被允许,光照对旋被允许。
4.2.3 双烯合成 (Diels-A1der反应 )
共轭二烯烃及其衍生物与含有碳碳双键、三键等的化合物进行 1,4-加成生成环状化合物的反应,称为双烯合成,亦称Diels-A1der反 应(周环反应的一种)。这是共轭二烯烃的另一特征反应。例如:
共轭二烯烃进行加成反应的特点,就是不但可以进行1,2-加成, 而且可以进行1,4-加成。
具体到某一个反应,究竟是以1,2-加成为主,还是以1,4-加成为 主,则取决于很多因素,如反应物的结构、试剂和溶剂的性质、产 物的稳定性及反应温度等。例如,1,3-丁二烯与溴在-15℃进行反应, 1,4-加成产物的百分数随溶剂极性的增加而增多。
②键长趋于平均化 例如:π,π-共轭效应使1,3-丁二烯的碳碳单键键长相
对缩短,使单双键产生了平均化的趋势。虽然1,3-丁二 烯的构造式用CH2=CH—CH=CH2表示,但应牢记分 子中的单双键已不是普通的单键和双键。
③折射率高 由于共轭体系的π电子云更易极化,因此它的折射
率也比相应的隔离双二烯烃高。例如:
周环反应与一般自由基型反应和离子型反应不同,其主要特 点是:
(1)反应过程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同时进行、一步完成的, 是经环状过渡态进行的协同反应;
(2)这类反应受反应条件加热或光照的制约,而且加热和光照所产 生的结果也不同,一般不受溶剂极性、酸碱催化剂和自由基引发 剂及抑制剂的影响;
(3)这类反应具有高度的立体化学专属性,即一定立体构型的反应 物,在一定的反应条件下,只生成特定构型的产物。
2-氯-1,3-丁二烯聚合则生成氯丁橡胶:
4二烯烃和共轭体系
CH3 CH2 C CH CH2 + HCHO + H2O
(二) 共轭二烯烃的工业制法 (2) 2-甲基-1,3-丁二烯的工业制法
(丁) 由丙烯制备
Ziegler-Natta
CH3
2 CH3 CH CH2 催化剂 CH2 C CH2 CH2 CH3
H+ 异构化 CH3
CH3 C CH CH2
650 ~ 800 oC
CH3
CH2
CH3 C CH
CH2 + CH4
(二) 共轭二烯烃的工业制法 (2) 2-甲基-1,3-丁二烯的工业制法
(戊)由丙酮和乙炔反应制备
CH3 C CH3 + CH CH O
KOH
CH3
CH3 CC
OH
CH H2 Pd-BaSO4
CH3 CH3 C CH CH2
OH
Al2O3
CH3 CH2 C CH CH2 +
(五) 电子离域与共轭体系(2)超共轭
H
H
H
C
C
C
H C CH CH2
H
H
H
H
H
丙烯分子中的超共轭
这种涉及到σ轨道与π轨道参与的电子离域作用称 为超共轭效应, 亦称σ,π -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比 π,π-共轭效应弱得多。
(五) 电子离域与共轭体系(3)碳正离子的超共轭
与烯烃相似, 许多碳正离子和自由基也存在超共轭效应。
如:2,3-二叔丁基-1,3-丁二烯
由于空间位阻,不能形成 s-顺式 构象, 故不发生双烯合成反应.
CH3
CH3 C CH3 CH2 CC
CH2 CH3 C CH3 CH3
(三)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4) 聚合反应与合成橡胶 (甲)定向聚合
有机化学第四章二烯烃-共轭效应PPT课件
唯一一个两次单独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
23
4.4.2 书写极限结构式的基本原则 (1)
(1) 极限结构式要符合价键理论和Lewis结构理论。
H 2 CC HC H 2
1 4
H 2 CC HC H 2
1 4
提示:
➢极限结构之间只是 电子排列不同
➢共振杂化体不是极 限结构混合物
➢共振杂化体也不是 互变平衡体系
-
22
美国化学家莱纳斯·鲍林
Linus Pauling,1901.2.28-1994.8.19. 1925 年获物理化学博士学位
荣获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贡献是阐释化学键 的本质,并将其应用于解释复杂物质的结构。 1962年诺贝尔和平奖。
RCC CH2 CH CH2
CH3 CH CH
CH3
稳
定
性
CH3 CH2
降
低
CH3 CH CH3
CH3
CH3 C
CH3
-
19
中间体稳定性小结
碳正离子:缺电子,含空p轨道。供电取代基的+C 效 应即p-p和p-π共轭效应以及σ-p超共轭效 应作用较明显。
自由基: 电中性。p-π 共轭效应作用较明显,受取 代基电负性影响很小。
➢极限结构之间只是 电子排列不同
一个分子所具有的极限结构式越多,分子越稳定。➢共振杂化体不是极
不同极限结构对共振杂化体的贡献不同
限结构的混合物
➢共振杂化体也不是
-
互变平衡体系 21
共振论的基本思想
当一个分子、离子或自由基的结构可用一个以上不同电子排列的经典 结构式(共振式)表达时,就存在着共振。这些共振式均不是这一分子、 离子或自由基的真实结构,其真实结构为所有共振式的杂化体。
第四章-二烯烃-共轭体系-共振论PPT课件
2021
22
碳正离子的稳定性:
C
C H 3C HC HC H C H 3>CC>H 2CC HC H 2 C
C
H
> C C >C C >CH2 CH
H
H
烯丙型 > 3°> 烯丙基 > 2°> 1°> 乙烯型
2021
23
4.4 共振论(Resonance theory)
共振论是美国化学家鲍林(Pauling L.)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 提出来的,它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当时经典化学结构理论所不
2021
8
4.2 二烯烃的结构
4.2.1 丙二烯的结构
sp2
H
118.4° C C CH2
H
sp
0.131 nm
H C C CH2 H
图4.1 丙二烯的结构示意图
2021
9
4.2.2 1,3-丁二烯的结构
2021
10
(2) 共价键理论的解释
4个 C 原子都是 sp2杂化, C-Cσ键: sp2-sp2 交盖, C-Hσ键: sp2-1s 交盖,
烯丙基型正离子的生成 (II)
(I): 仲碳正离子; (II): 伯碳正离子
稳定性: (I) > (II)
2021
39
第二步: 正负离子的结合
1,2-加成 H2C CHCH CH2
δ+
δ+
H 2 CC HC HC H 3+B r
1,4-加成
2021
24
例:醋酸根通常表示为:
O CH3 C O
电子衍射光谱法测定醋酸根中两个C-O键长相等,负电荷均匀 分布在两个氧上,所以上述表示法不能准确反映醋酸根的真 实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