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关爱、耐心、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不断提高地理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识:理解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掌握地球的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等概念,以及地球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重难点突破设想:通过实物模型、动态演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结合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计算地球的表面积和体积,增强理解。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深入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设计实践活动,如制作地球仪、绘制地图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地球环境、珍惜地球资源的情感态度。
2.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自豪感,认识到我国在地理科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a.地球为什么是椭球体?
b.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c.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对我们了解宇宙有何帮助?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a.画出地球的形状,并标注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
b.计算地球的表面积和体积。
c.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举例说明。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纠正错误。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等关键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仍处于初级阶段,他们对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已有初步的认识,但大部分学生的知识来源于日常生活经验,缺乏系统的地理知识。在此基础上,本章节的教学应充分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可能存在误区,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和具体实例进行纠正和巩固。
2.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限,对经纬度、地球仪等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教师应运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3.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地球形状与大小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探索地理知识。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作业布置
1.结合课堂学习,请同学们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地球形状证据,如地平线的弯曲、船只的消失等现象,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些现象与地球形状的关系。此作业旨在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练习题包括:
-判断题:关于地球形状的描述,正确与否?
-选择题:地球的基本参数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应用题:运用经纬度知识,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地球的形状、大小、经纬度等知识要点。
2.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地理学习中。
3.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养学生熟练操作地球仪,进行地理观测和位置判断的能力。
教学设想:
1.利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资源,如地球仪、卫星图片、动画演示等,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降低学习难度。
-通过对比地球仪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平面地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的球形特征。

2019-2020年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单元 第1课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2019-2020年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单元 第1课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2019-2020年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单元第1课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一、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说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古老的“盖天说”认为的“天圆地方”“浑天说”认为的“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现代探测技术证实“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问题的结论很简单,关键是让学生能领悟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地球有多大”这部分内容通过图片以及地球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说明地球的大小,其中三个数据是重点内容。

知识与技能: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知道地球的大小,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2、通过组织学生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我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像力。

2、比较教学法:三、组织教学:[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看看窗外的大地,想想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讨论回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真面目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地球上。

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漫长曲折的探索过程。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的真实形状。

一.地球的形状。

1 / 21、古代凭直觉臆测。

——“盖天说”、“浑天说”2、16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圆球体”3、近代精测——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学习方法]让学生独自阅读材料并思考下列问题。

1、“盖天说”、“浑天说”分别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是什么时候,从哪个国家出发,依次经过哪些大洋,绕地球一周用了多长时间?3、地球的真实形状是怎样的?二.地球的大小:三个重要数据平均半径:6371km;赤道周长:约4万km;表面积:约5.1亿km2[学习方法] 这部分内容少,很枯燥,但是是重点内容。

新浦区师院附中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新浦区师院附中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思考: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1)我们应该学习前人为了认识自然,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2)树立破除迷信,抵制邪教,实事求是,崇尚科学的观念;(3)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

)思考:假如你要驾船做一次远洋航行,除了必备的生活用品外,还需要携带哪些工具?(需要带些药品、新鲜水果或维他命、多带些淡水、指南针、信号弹、救生衣。

)(二)地球的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思考:比较赤道半径、极半径,你对地球形状有什么新的发现?(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学生思考、回答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参照教材图,说、认、记。

学生思考、回答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用知识解决实行问题。

培养学生读图、记忆能力。

用数字得出地球的真实形状,学生容易接受。

课堂练习 1.读下图,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先后过程是(B)学生完成巩固本节所学内容。

8。

2人口和经济开展1。

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2001年亚洲人口达37。

2亿,约占世界总人口数的60。

7%。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亚洲,也是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

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日本的人口均超过1亿。

(中国、日本位于东亚;印度尼西亚位于东南亚;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位于南亚〕2.东亚、南亚人口密集,其主要原因是本区平原面积广阔,气候温湿,自然条件优越;同时又是人类发祥地之一,居住历史悠久,农业经济根底好。

3。

北亚、中亚、西亚人口稀疏,但原因不同,北亚是气候寒冷,中亚和西亚那么是气候干旱。

4.亚洲生活着1000个左右的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超过了10亿。

5。

亚洲各国的经济开展差异很大,除日本为兴旺国家外,其余均属开展中国家。

6.亚洲绝大多数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是:曾长期遭受殖民统治。

7。

亚洲“四小龙"是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的总称.8。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在地球仪上寻找我们生活的地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表格式教案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在地球仪上寻找我们生活的地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表格式教案

第一章寻找我们生活的地方
第一节在地球仪上寻找我们生活的地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教学设计思路
对南辕北辙这句成语的再认识“人们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是球体可不是一帆风顺的啊!”接着出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的漫画,让学生阅读课文讲故事,来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景。

营造出活泼、愉快的课堂氛围后让学生看图、识图、提取数据,计算等来掌握地球的形状,学会用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让学生始终在兴趣中学习知识和增长技能。

二、教学目标
1. 使用地图、图片、数据及相关资料,掌握地球的形状,用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列举地球是球体的证据,理解人的认识规律,了解我国古代科技成就,感受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列举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培养科学意识
2. 正确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
四、教学方法讲述法
五、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七、板书设计
第一章第一节在地球仪上寻找我们生活的地方
赤道半径和极半径巨大的不规则球体漫长的认识历程八、教学反思:。

7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新)

7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新)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xíngzhuàn)与大小【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目标】1、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同学们知道地球的大小和形状,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难点)2、学会运用赤道周长、表面积和平均半径等数学参考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重点)【教学模式】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演示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多媒体、地球卫星照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暑假中有许多同学都外出旅游了,但也有些同学没有出去。

不过不用遗憾,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一趟地理科技馆中的——“地球馆”参观一下。

(展示馆内展厅的组成)请大家不要喧哗,紧跟队伍,我们要进馆了!首先让我们进入第一展厅——“远古的呼唤”。

利用学生喜欢参观旅游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一)远古的呼唤1、看图说出远古人们认为地球是平整一块还是球体呢?2、远古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3、在《敕勒歌》中,一、认识地球的形状(一)看后的直觉学生观看第一展厅的图片,并阅读P3“天圆地方”图文资料,谈自己的见解。

1、无论是古中国、古埃及、还是古俄罗斯、古印度等地区的人们认为地球是平整的一块。

2、远古的人们结论来自与眼睛通过简介世界不同地区的远古人们对地球的认识,明白科技的重要。

有一句经典的诗句,最能反映古人对天地的认识,你知道吗?的观察,但是他们目视的范围有限,在目视范围内大地看起来是平的,因而,他们就得出了这一结论。

3、学生背诵:“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过渡承接古代的人们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如果你通过穿越到达了古代,想要告诉先民们大地并不是平面一块,在没有其它现代科技元素的情况下,你怎样来证明你的观点呢?(允许学生进行即兴讨论)让我们到第二展厅——“弯曲的大地”来体验一下,或许这里对你有帮助的。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地理
教学课例名
《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能够用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描
教材分析 述地球的大小。
3、科学精神的培养。
4、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的能力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
释疑 步骤三互助巩固 5 分钟 环节 1:师友共同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环节 2:师友互相检查,教师巡视点拨 步骤四互助提高 10 分钟 环节 1:自主完成练习题 强化练习 5、人类的家园是指() A、每个人的家庭 B、自己的家乡 C、我们的祖国 D、地球 6、最早提出地球是个球体的人是() A、孙思邈 B、亚里士多德 C、祖冲之 D、麦哲伦 7、人类第一次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在,船队
从西班牙出发向西航行,该船队依次经过了洋、洋、洋,
最终又回到西班牙。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成功,结束
了人们关于地平、地方与地圆的争论。 教学过程
3、1961 年 4 月,“东方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宇航员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亲眼目睹地球是个球体
的人。
4、地球的表面积约为平方千米,赤道周长约千米,
平均半径为千米。
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
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目标
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
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
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
形成。)
学生是七年级刚接触地理,对地球的理解力较弱。 学生学习能

2024年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2024年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2024年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一章认识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的依据;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观察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图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类追求真理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通过了解我国在地球形状和大小认识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相关资料和图示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能够得出地球是个球体的结论。

难点:如何正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绘图纸、剪刀、胶水等。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和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一个小游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我们今天来做一个游戏,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的绘图纸和剪刀,随意剪出各种各样的形状,然后请大家想一想,怎样用你们手中的图形拼出地球的形状?学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互相讨论如何拼出地球的形状。

教师总结:通过大家的讨论和动手操作,我们发现,任何不规则的图形都无法完整地表现出地球的形状,只有球形才能最贴切地表达出地球的形状。

那么,地球的形状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相关资料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教师提问:人类在古代对地球形状有哪些认识?学生回答:通过对相关资料图片的观察,学生能够回答出“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等说法。

教师讲解:这些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朴素认识,但是它们都是不准确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也越来越准确。

教师提问: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下,我们如何证明地球是个球体?请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通过卫星照片、雷达扫描等现代科技手段,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地球的形态,它是一个类似于球体的形态。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优秀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优秀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所经历的漫长过程, 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难点)2. 能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准确描述地球的大小,逐渐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教学模式】问题探究、合作竞学【教学方法】启发诱导、读图思考、演示观察等【教具准备】伞、纸船、日地月运行仪、地球仪、运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当堂达标】1.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不能说明地球是球体的是()A.月食的图片B.日食的图片C.“神九”上拍摄的地球照片D.麦哲伦环球航行2.关于地球大小的说法,错误的是()A.平均半径6371千米B.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C.在赤道纪念碑处,“坐地日行八万里”D.极半径比赤道半径长21千米3.读右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请你在图上填出对应的数据。

(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_____千米,表面积是______亿平方千米。

(3)从人造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上,我们看到的地球是一个 _____体。

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_____,赤道略_____的不规则球体。

(4)假如你从M点出发向东绕地球旅行,若每天走50千米,再回到M点时,你已经走了_______天。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三个优点:一是分组实验演示法运用恰到好处,通过分组演示,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度高,学习效果好。

二是条理清晰,通过参观地理科技馆这条主线,将人类探索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历程再现出来,三是课堂小结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将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提炼出来,让人感到课堂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有一点需要注意:演示月食的形成对于七年级学生有些困难,有些学生可能理解不了,教师也可用Flash动画演示。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并能够提供实例证明地球是球形天体。

2.能够运用有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难点: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辅助工具】1.多媒体课件。

2.表演用道具。

【主要训练形式】1.小组研讨。

2.道具演示。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周一升旗仪式在操场举行,直观感受操场的地表形态是平的。

但我们的知识告诉我们,人类生活的大地是球体。

古人的科技水平低,无法直接看到地球的形状,所以,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经历了几千年。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二、教学过程(一)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1、古人对大地形状的直观感受----盖天说(1)古代诗歌《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了解古人对天地的认识---天圆地方。

(2)“天圆地方”解释不了天与地结合部位的问题,开始猜测“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3)图片展示“盖天说”---天总是在地的上方,“天上地下”2、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臆想---地球是曲面的。

(1)张衡提出“浑天说”(图片展示)---天是包着地的圆球,“天外地内”(2)亚里士多德观察日食(动态图片展示),猜测地球是曲面的。

(3)毕达哥拉斯海岸观船(图片展示),猜测地球是曲面的。

(4)道具演示小船在平面和曲面上的运动。

3、麦哲伦环球航行,亲身验证地球是球体。

(1)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麦哲伦环球航行。

(2)动画展示环球历程,了解经过的大洋。

4、宇航员拍摄地球照片,确认地球是球体。

图片展示1、太空第一人:加加林;2、航拍仪拍摄地球照片。

5、小结:图片展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基本过程。

(二)描述地球的大小。

1、给地球量“身材”,先量“腰围”---赤道。

1.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教案(粤教版七年级上)

1.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教案(粤教版七年级上)

第一章认识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学目的:1、通过有关的实验活动、有关的例子和卫星照片,让学生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2、通过做“活动”的问题,认识地球的大小。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提出自己对“如何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看法。

教学重点:通过有关的实验活动、有关的例子和卫星照片,让学生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教学难点: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圆的吗?怎样知道地球的大小呢?(板书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略)。

三、出示自学指导:1、2个不同的“活动小实验”中,得出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最终证明了地球是怎样的?2、在远古的时候,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呢?是如何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最终得出什么结论?3、地球赤道的长度是多少?地球的平均半径大约是多少?四、学生围绕问题自学约5分钟后,进行小组讨论。

五、检测、点评。

1、请个别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活动”,并让学生说出2个实验的结果,其他学生作补充,老师作小结。

小结:在正方体上,先看到小船的船头,再看到船身;在球体上先看到小船的船帆,再看到船身。

证明地球是圆的。

2、指名回答问题2,其他同学补充,老师作点评。

(通过“天圆地方说”、“浑天说”、“卫星照片”进行说明。

得出: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请个别学生回答问题3,老师补充。

(赤道的长度是4万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是6378、140千米)4、老师提出问题:还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六、学生质疑,老师释疑。

七、师生小节本节课的内容。

八、检测:1、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经科学家精密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的不规则球体。

2、赤道的长度是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是千米。

最新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最新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课题】七上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知道地球的形状;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2.认识地球的形状学会运用赤道周长、表面积和平均半径等数学参考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重点)3.能认识并熟练运用地球仪【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五主四环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问题导学、合作探究、启发引导、当堂训练【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教学过程】第一次先学后教第一次先学后教展示自学指导一内容:阅读课本P2-P4时间:4分钟要求:1.把知识点标记在课本2.尝试理解记忆问题: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三个阶段古代___近代___现代___(将符合填到横线上)2.有哪些证据证明地球是球体?哪种证据首次证实地球是球体?哪种证据最能直观的证明?一、学生阅读课本P2-4页内容,独立完成自学指导部分的题目。

二、小组讨论:将个人自学成果与其他成员进行探讨,如有解决不了的疑问,4分钟后由组长举手发问。

三、4分钟内尝试达到记忆让学生根据自学指导独立完成自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根据学情进行点拨多媒体展示:1、月食图(提醒学生:课本中提出是日食还是月食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变教、学为学、教,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才教,提升课堂效率2、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3、人造卫星上拍摄到的地球图片4、海岸观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通过目标二提问,学生基本能回答出月食、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这3个证据,通过多媒体展示,进一步让学生明确:①月食能证明地球是球体,而非日食②最早提出地球是球体的是______③首次亲身证实地球是球体的是___④证实地球是球体的最直观证据是___________结合练习让学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⑤了解生活中的例子如:海岸观船、站得高看得远都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承转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如果要你为地球做一件衣服,需要多少布料你知道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地球的大小第二次先学后教展示自学指导二内容:阅读课本P5-P7时间:4分钟要求:1.把知识点标记在课本上2.理解记忆问题:1.指出地球仪各部位名称(①-④)2.用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归纳地球的形状。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五篇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五篇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师应该根据学⽣实际情况,从⽣活⼊⼿,激发学⽣好奇⼼和求知欲,让学⽣们感知地理与⽣活的密切关系。

整理了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地球的形状和⼤⼩教学⽬标知识与 技 能让学⽣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与⾚道的平均半径以及⾚道周长过程与 ⽅ 法通过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滑动和相关事例,⽤简单的⽅法证明地球的形状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探索地球奥秘的好奇⼼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地球的⼤⼩教学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教学具器材地图导 学 过 程批 注(⼀)新课引⼊课前:[欢迎画⾯]⾃制欢迎画⾯:世界地图和⼀个⼩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地理知识殿堂!(制造⼀个研究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字和⼥孩头像使⽓氛严肃⽽不失亲切。

这对刚刚进⼊地理学习的学⽣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激发他们热爱地理科学,愿意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

)(⼆)新课讲授上课:欢迎⼤家进⼊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个地球⼈,你合格吗?(⽼师亲切地说,配合⿊板⽂字进⾏。

)[合格地球⼈的考察]:(根据课堂内容,联系⽣活实际,设计1﹏5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学⽣的同事引⼊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

)1、你观察到的太阳、⽉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2、⼩时候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说明吗?4、你怎样⽤数据描述篮球的⼤⼩?地球的⼤⼩呢?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回答,也可以⼤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过程,是师⽣交流过程,学⽣讨论过程,也是从⽣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

让学⽣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活中的地理。

问题1:太阳是圆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结论;⽉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样,实际上也是球体,⾄于为什么不⼀样,有的学⽣也许能够说出来,说不出来也不要紧,告诉学⽣以后我们会研究;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的,只是因为离我们太远,就缩⼩成点了……问题2:实话实说,⿎励学⽣多思考,多观察。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1章第1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1)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1章第1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1)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材分析】本节是进入初中真正学习地理知识的第一节课,对学生形成学习地理的方法和了解地理课学习的地理内容有很大作用。

通过序言部分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后续具体知识的学习中,也要沿袭这一目标,将地理知识化难为易,轻松有趣地转化为学生感兴趣并易于接受的东西。

【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明确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每个人都肩负着继续探索的重任。

2.从数学的角度,学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球的大小各项数据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及过程【教学模式】五环节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展示法、疑问导学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多媒体【教学过程】登高望远──大地不是平的2.月食──地球也是圆的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4.地球卫星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承转:科学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而来的,今天认为正确的真理,明天也许就会被推翻,所以我们要相信科学但不能迷信书本,要敢于质疑并勇于证实之观察与思考、总结(问)虽然我们已通过视频、图片知道了地球是圆形的,那具体是什么形状呢?探究二:地球的大小1.名词解释:(板书)赤道、两极、极半径、赤道半径从地心到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叫作地球半径。

其中,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半径叫极半径;从地心到赤道上任何一点的半径,叫赤学生自己画一个球体图,并图中指出各个名词(答)极半径有两条,赤道半径有无数条。

(答)地球是正球体。

(答)地球是两极长的球体。

培养学生树立起科学的地球概念使学生明白,精确的数据,对说明问题很重要道半径。

请大家观察图形思考它们各有多少条?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的长度同地球形状有什么关系,如果二者相等,地球是什么形状?如果极半径大于赤道半径呢?地球的大小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请看课本上图书所注的具体数字。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及教学反思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及教学反思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是什么,大小是多少。

2.了解产生不同季节的原因及时间。

3.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了解一天、一年产生的原因。

4.能够理解不同时区的概念,掌握时间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难点:不同时区的概念、时间的概念。

教学内容和方法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形状是什么,大小有多少。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地球是扁球体,它的面积和体积有什么不同。

2. 地球自转和太阳直射带(1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实物模型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通过太阳直射带的示意图,讲解产生不同季节的原因及时间。

3. 不同时区的概念(15分钟)教师通过时区地图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时区的概念。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在不同的时区,同一时间会发生什么。

4. 时间的概念(15分钟)教师通过钟表、时间轴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时间的概念。

让学生学会计算时间和时差的方法。

教学后续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制作三维模型,表现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

通过教师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学生对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自转和公转等知识的掌握较为熟练。

2.教学难点:不同时间区的概念、时间的概念难度较大。

对于时间概念的教学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引导学生理解,同时也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来解释不同地区不同时差的计算方法。

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步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例如,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调整讲解的顺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难点知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调整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生动性。

例如,可以让学生到操场上观察太阳的影子,体验太阳直射带对季节的影响。

4.课堂氛围较为轻松,教学效果较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知识,同时还加入了趣味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初一人教版地理上学期教案:1.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初一人教版地理上学期教案:1.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目的】1.知道地球的形状,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2.会运用相关数据描绘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观察才能和科学思维才能。

【教学重点】利用相关数据描绘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利用相关的地理自然现象证明地球的形状。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由“中秋赏月〞,我们所看到的月球形状引发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考虑。

自学互研生成才能学习活动一认识地球的形状【自主探究】学生阅读课本P2—P3页的内容,完成以下任务:1.说一说: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1:蓝色的。

学生2:美丽的。

学生3:圆形的。

学生4:球形的。

老师: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很清楚地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老师小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以下历程:①天圆地方(直觉)②太阳和月亮(推测)③麦哲伦环球航行(实证)④地球卫星照片(直观)2.议一议: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学生讨论结果略)3.考虑:读课本P3页阅读材料【合作探究】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你能用身边的事例来推测地球是一个球体吗?学生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

(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可做实验演示)学生2: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局部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学生3:站得高,看得远(或者引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能作图来说明更好)老师小结:同学们列举的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但可以准确说明地球形状的还应该是地球卫星照片。

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老师小结:通过人类探究地球形状困难而漫长的历程说明: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同时我们更应该坚信科学技术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方法。

七年级地理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及反思

七年级地理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及反思

七年级地理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材分析“熟悉地球”是七年级地理的第一章,也即初中义务教育时期地理学科的起首章,而本节又是其中的起首章。

由此本课假想通过量媒体和充分利用章首页、设计动手探讨活动来激发学生探讨地球隐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爱好。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术让学生明白地球是个不规那么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和赤道的周长2.进程与方式通过设计讨论地球形状的活动和相关事例,用简单的方式证明地球的形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讨地球隐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爱好,体验科学探讨的方式,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地球的大小教学难点地球形状的熟悉教学案例[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讨头像及欢迎词:欢迎进入地理知识殿堂!上课:欢迎大伙儿进入咱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教师亲切地说,配合屏幕文字动画进行)[合格地球人的考察]:1. 你观看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2. 小时候你是不是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3. 此刻你以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4. 你能用数听说明描述地球的大小吗?这些问题能够指定学生回答,也能够大伙儿讨论回答,回答的进程确实是谈话的进程,是师生交流的进程,那个进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进程。

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问题1:太阳石圆的,引申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刻形状不同,事实上也是球体,至于什么缘故不一样,有的同窗说的出,有的同窗说不出来也没关系,以后咱们是要讨论的;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只是离咱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

问题2:实话实说,鼓舞学生多观看,多试探。

问题3:球体,这一点学生已经明白,什么缘故呢?不同窗生取得的来源不同,尽情表达,重在激发爱好,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追问:若是只是依照你观看的现象,你以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平的……前人也和你们有一样的方式,围绕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下面咱们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讨进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谢谢!
【课题】七上第一章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明确人类对自然界
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每个人都肩负着继续探索的重任。

(难点)
2.从数学的角度,学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重点)
【教学模式】五环节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

【教具准备】地球仪、经纬网地球仪、地球卫星照片。

【教学过程】
如对您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谢谢!
【当堂达标】
1、下列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是
A.月食的图片
B.日食的图片
C.“神九”上拍摄到的地球照片
D.麦哲伦环球航行
2、假如你沿赤道步行绕地球一圈,每天走50千米,需要
A.80天
B.800天
C.1200天
D.8000天
3、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的关系是
A.前者长于后者
B.后者长于前者
C.一样长
D.无可比性
4、关于地球形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是一个似皮球的圆球体
B.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C.地球是一个赤道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D.地球是一个赤道部位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5、关于地球大小的说法,错误的是
A.平均半径6371千米
B.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C.在赤道纪念碑处,“坐地日行八万里”
D.极半径比赤道半径长21千米
6、读图1.1,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标出赤道、南极、北极、赤道半径、极半径。

(2)在图中标出赤道周长、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的长度。

【教学反思】
1、由诗歌导入、点题,讲解地球形状的发现、认识过程,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2、准确提出画图要求,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尤为重要。

(枣庄十五中西校 郭桂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