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诗界革命的尝试及实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讲诗界革命的尝试及实绩
诗界革命,是清末资产阶级文学家和进步
诗人,适应维新、革命运动发展的社会潮
流和民主、民族思想启蒙的时代要求,在
古典诗歌基本形式范围内,突破传统创作
原则,转换诗歌发展方向,革新诗歌内容
性质,寻求语言和某些形式解放的一场诗
歌变革运动,是诗歌近代化的一个重要阶
段。
1899年,梁启超总结黄遵宪探索“新派
诗”、谭嗣同与夏曾佑尝试“新学诗”的
经验和教训,明确提出“诗界革命”口号,
提出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三长具备”
的纲领和取法欧西的方向,标志诗界革命
的正式发动。《清议报》、《新民丛报》开
辟“世界潮音集”专栏,发表了一百多位
作者的八百多首诗,形成了影响广泛的运
动。康有为、丘逢甲、蒋智由等也自觉地
推进诗界革命,并取得创作实绩。
诗界革命的尝试及实绩——黄遵宪
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日本国志》,今人辑其诗文为《黄遵宪集》。
《人境庐诗草》计11卷,为诗人生前手
定而成,收入其1868-1904年所作古近体
诗642首,是诗人一生心血的凝聚。《人
境庐诗草》为风云变幻的时代、为命运多
舛的中国留此存照,同时也真实地记录了
一位“无师无友,踽踽独行”的乡村书生
成为“东西南北人”的心路历程。
黄遵宪诗学主张
1、诗外有事与诗中有人:
《人境庐诗草》中,写太平天国,甲午战
争,庚子事变被称为“诗史”的诗作之所
以为人所看重,是因为此类诗描写了“今
人所遭之时势”;写轮船、电报、东西半
球昼夜相反,四时鲜花杂供一瓶等海外风
情人物诗之所以为人所珍视,是因为此类
诗所写为“今人所用之器”,“所历之境”。
诗人频频以立宪、变法、国会、帝制入诗,
其所言又是“今人所见之理”,此皆是“诗
外有事”。
诗人徘徊于科举与功名、汉宋之学与诗学
之间的苦闷,走出国门,亲历世界,触见
异域文明的惊奇与喜悦,由尊王攘夷,所
可变者轮船铁道,所不可变者伦常纲纪的
士大夫立场,到“人言廿世纪,无复容帝
制。举世趋大同,度势有必至”的维新派
境界,其心路历程于诗中脉络可见。此可
谓“诗中有人”。
2、出入古今,转益多师,融会新旧。生活在“东西文明,两相结合”的时代,黄遵宪对古与今、新与旧的冲突融合保持着积极健康的态度。
新派诗的理想境界
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
①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离情别思迹象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飞转,顷刻间已经绕了千万圈。轮,早期蒸汽机轮船两侧的双轮。
②并立:合力,一起。
③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轮船和火车)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稍有缠绵之意。须臾,片刻、短时间。绸缪,这里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
④万钧柁:几万斤重的船舵。万钧,形容分量重或力量大。
⑤绕指柔:这里形容发动机转动之灵活。
⑥打头风:迎面吹来的风,逆风。
⑦石尤,即石尤风。传说古代有商人尤某娶石氏女,情好甚笃。尤远行不归,石思念成疾,临死叹曰”吾恨不能阻其行,以至于此,今凡有商旅远行,吾当作大风为天下妇人阻之。“后因称逆风、顶风为石尤风。
⑧倏:疾速,忽然。
⑨烟波杳悠悠:此句化用了唐人崔颢《黄鹤楼》诗中“白云千载空悠悠”“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形容轮船驰去之迅疾,让人远望兴叹。
⑩留滞:路途阻塞。
今别离”题目来自《乐府诗集·杂曲歌
辞》,其中录有崔国辅的《今别离》。从题
目选择看,黄遵宪是有意与《古别离》相
对举。唐代诗人孟郊有《古别离》:“欲
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
向临邛[qióng]去!”
所谓“今别离”,实际上可以视为与古
代别离(古别离)相对的现代别离,即是
一种现代的离别体验。
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像柳永的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
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
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
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
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
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去矣
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
轻气球。”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
浓、悲。
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古人喜欢
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对于那一
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而《今别
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写出的
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3.“我手写我口”,追求“适用于今,通行于俗”语言与文字合一的诗歌文体和诗歌语言。
三、诗歌主要内容1、关心国家命运
反对列强侵略
2、变法维新思想
3、新意境(异国风光、科学文明等
四、黄遵宪的影响与评价1902年,梁启超写作《饮冰室诗话》时,盛推黄遵宪其人为二十世纪诗界中独辟境界的大家,其诗是能镕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者的典范。这一时期受梁启超文学革命热情的鼓舞感染,黄遵宪别创诗界、致力于古典诗学传统转换的创新意识,更趋明确与活跃。黄遵宪论诗主张世变无穷,诗文也当随世随时而变。在《与严复书》中论严复与梁启超关于文界革命的争论时,黄遵宪以为;“以四千余岁以前创造之古文”,“书写中国中古以来之物之事之学,已不能敷用,况泰西各科学乎?”因而造新字、变文体势在必行。文学之道,当以“人人遵用之乐观之”为准则。适应现时代人交流使用,为现时代人所喜闻乐见,应成为文学文体革新的依据和出发点。文学文体的变革,又当以言文合一为基本方向。步入生命晚年的黄遵宪,成为梁启超倡导的文学界革命的支持者和实践者,也正是在文学界革命的推动下,黄遵宪别创诗界的视野得到了大大的拓展与深化。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
在亘古未有的社会变革中,选择“诗外有
事,诗中有人”的诗学路径,力主以今人
所见之理,所历之境,所遭之时势入诗,
为了无生气的诗坛吹嘘进若干时代与生
命的气息;在近代古今中外新旧杂陈的文
化矩阵中,自觉调整自己的认识和心态,
以兼容宏通的气度,致力于古典诗学传统
的现代转换;穿越诗坛复古拟古的迷雾,
以“我手写我口”的胆识和倡言,昭示并
身体力行于诗体、诗歌语言变革创新之
路。一生以“别创诗界”自期的黄遵宪,
因此而成为中国诗歌从古典走向现代历
史过程中一位承先启后的探索者开拓者。
谭嗣同、夏曾佑、梁启超创作于 1896至 1897年间的“新学诗”,原称“新诗”,又名“新学之诗”。他们不仅首次提出了“新诗”这一诗歌史上具有变革语言和解放诗体内涵的诗学概念,而且还进行了迥异于古典诗歌的“新诗”创作实践,成为诗体探索、新诗尝试的肇始和走出传统、面向世界的起点,并由此构成了中国诗歌近代化历程的第一阶段。“新学诗”不等同于“诗界革命”,它是“诗界革命”的先声,同时也对 2 0世纪初年南社青年诗人的创作产生了直接影响。从概念、理念到创作,“新学诗”的出现,都意味着新诗的自觉。
夏曾佑、谭嗣同康有为
梁启超
梁启超不仅是诗界革命的倡导者,也是实
践者。现存四百余首诗、六十余首词,大
部分作于在日本的十余年间,而作者致力
于“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实践的作品,又
集中在东渡后的1899年至1902年。梁诗
对“欧风卷亚雨”理想的追寻,对“牺牲
一身觉天下”志向的描述,使用了很多新
语句,也创造了很多新意境。
在风格上,他确实努力于打破传统形式,自由抒写,走向散文化,运用新思想、新知识、新名词和口语入旧体诗,表现一种乐观主义、自豪感和追求理想的精神。
丘逢甲
丘逢甲诗歌的主要内容:
1、丘逢甲的诗诞生在故土沦陷、国势日危、救亡图存的壮阔背景之下,其最重要的主题便是倾诉台湾沦于异族的悲愤,抒写思念故园的拳拳深情和恢复失土的壮志雄心
2、丘逢甲诗的另一重要主题是,感愤国事,哀虑时局,希冀维新自强。《闻胶州事书感》
3、1899年前后,诗人与康有为、梁启超
以及黄遵宪等维新党人往来频繁。在他们
的影响下,丘逢甲的诗无论内容还是形式
都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诗人热烈支持和积
极参与“诗界革命”。在内容上,诗人进
一步突破文人诗歌感事抒怀的逼仄天地,
更加注重“直书时事”,以新的题材开辟
“诗中新世界”,写了一些反映新世界的
奇异风物以及新思想的诗。《送季平之澳
门兼定来约》
丘诗最鲜明的艺术风格就是凌厉雄迈、悲
凉慷慨。诗所以言志也,邱逢甲夙负大志,
惜时运不济,平生不得志十之八九,但诗
人始终坚信“凤皇语大鹏,冲天终有时”
(《凤皇别寄季平》),故其诗往往既悲且
壮、沉郁之中有豪气。
丘氏论诗“贵真”,强调“真气”。丘逢甲的诗,始终洋溢着真挚而充沛的感情,元气淋漓。用情深,动人亦深,这也是丘诗的显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