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阅读语段
胡同文化阅读理解及答案
![胡同文化阅读理解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2706ef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40.png)
胡同文化阅读理解及答案胡同文化阅读理解及答案教读《胡同文化》一课时,记忆的湖面一下子就浮现出作者汪曾祺老人的形象来。
那年初夏的闽南,阳光如水又似风,纯净、和煦而宽阔,站在绿叶如宽大手掌的木棉树下,耳畔总萦绕着不远处九龙江隐约的流动声。
那水面该是浮光跃金吧。
初夏的某个日子,我就坐在漳州师院简陋的教室里,聆听汪老的文学讲座,如风行水上。
几年前汪老驾鹤西游,我记忆里忽然涌出那个初夏如水的阳光。
那一次,汪老从文字中走出,坐在我面前,一边啜茶,一边与我娓娓而谈北京胡同、市民生活和他们“睡不着,眯着”的文化心态。
此刻我的身边似乎又荡漾着漳州初夏的空灵阳光。
走到街上,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汪老会冷不丁地从某个胡同里钻出来,与我匆匆打一个照面,留下一抹纯净的笑意,然后消失在人群之中。
汪老与我想像的迥然不同。
不是鹤发童颜,也没有仙风道骨。
他头发稀疏花白,仿佛一蓬离披的衰草;脸上皱纹倒不多,但浮肿的眼袋特别明显;他穿着灰白色的衬衣,下摆很随意的塞进皮带里,衬得他更加瘦削。
不知怎地,我忽然想起“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诗句,这位曾写过许多柔情似水小说的人老了,但他没有丝毫的感伤,他的脸上隐约的透露出一种儿童般纯真的光芒和历经沧桑之后的波澜不惊。
有些人的人生一步步地向老境迈去,汪老却从老境一步步地迈出,仿佛他的心灵和年龄还停留在锦瑟华年,从来不曾老去。
其时他已年逾古稀。
汪老喜欢宋儒的两句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时同。
”大概他善于“化动为静”吧,即使是至痛的事,在他心里浸泡几下,也会变得平和起来。
汪老的“老”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人生智慧的结晶。
他的眼睛很小,有点迷蒙,仿佛还滞留着江南水乡的烟雨。
假如你不细瞧,还真会以为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糟老头”,或许,汪老更愿成为这样的人。
他小说中的悲天悯人的人道情怀,如果不是普通人中的一员,是不可能具备的。
汪老在《自报家门》一文中,说他最喜欢的是更实在的两句诗:“顿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
谁有《胡同文化》的阅读答案?
![谁有《胡同文化》的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e7b2a0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47.png)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选出注音全对的一组()A、储存(zhù)薪水(xīn)酱油(jiànɡ)B、噌(cēnɡ)惊闺(ɡūn)房檩(lǐn)C、崩塌(tā)庠序(xiánɡ)摞(luò)D、骄阳(jiāo)虾蟆(xiā)低徊(huái)提示:A项中“储”应读“chǔ”;B项中“闺”应读“guī”;D 项中“虾”应读“há”。
答案:C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喧闹安份守己挪窝不约而同B、伺候莫不关心精义休戚相关C、房檐逆来顺受万贯冷眼旁观D、荣华满目荒凉精采置身事外提示:A项中“安份守己”应为“安分守己”;B项中“莫不关心”应为“漠不关心”;D项中“精采”应为“精彩”。
答案:C3、给文中的胡同名称分类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雅宝胡同、王广福胡同、高义伯胡同B、高义伯胡同、小羊宜宾胡同、王皮胡同C、手帕胡同、羊肉胡同D、无量大人胡同、王皮胡同提示:高义伯胡同是按照人名来命名的。
小羊宜宾胡同是按照地名来命名的。
王皮胡同是因为曾经住过一个姓“王”的皮匠。
答案:B4、填空。
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中国现代作家,江苏高邮县人。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_______等。
本文是作者为摄影艺术集_______写的序。
答案:汪曾祺《受戒》《胡同之没》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______________。
(2)忍着吧!——______________。
(3)各人自扫门前雪,______________。
答案:(1)“破家值万贯”(2)“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3)休管他人瓦上霜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约而同:约,约定。
B、安土重迁:重,重新。
C、冷眼旁观:冷,冰冷。
D、忠心耿耿:耿耿,心事重。
提示:“重”应解释为“难”。
答案:B3、体会下面几句话的含意。
《胡同文化》教材全解通
![《胡同文化》教材全解通](https://img.taocdn.com/s3/m/aa915f68f46527d3240ce09e.png)
胡同文化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客家人的土楼,傣族的竹楼,草原的蒙古包,黄土高坡的窑洞,它们无不具有各自鲜明的特色,洋溢着各自不同的文化氛围。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要涉及到一种建筑样式,它是老北京的一种象征,也代表了老北京的一种文化,它就是“胡同”。
有一首歌里也曾经唱道:“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汪曾祺老先生的《胡同文化》,去品味北京胡同独具的风味吧。
Œ感悟课程新理念文题背景感悟【走近作者】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当代著名作家。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
虽是江苏人,但他大半辈子都在北京度过,对北京文化有深厚感情。
其写作风格和沈从文相似,取材自由,讲历史、掌故、花鸟虫鱼、四方食事。
其作品以营造气氛为手段来抒发情感,语言平实自然,较多使用口语,很有表现力。
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创作心语:1、我是一个中国人,一个人是不能脱离自己民族的。
民族最重要的东西是它的文化。
一个中国人,即使没读过什么书,也是在文化传统里生活着的。
2、做菜要有想象力,爱捉摸,如苏东坡所说:忽出新意。
要多实践,学做一样菜意要失败几次,方能得其要领。
也要翻翻食谱。
在我所看的闲书中,食谱占一个重要地位。
……做菜的乐趣第一是买菜。
我做菜都是自己去买,到市场要走一段路,这也是散步,是运动,我什么功都不练,就练“买菜功”。
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市,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
……做菜最大的乐趣是看家人或客人吃得高兴,盘盘见底。
做菜的人一般吃菜很少。
我的菜端上来后,我只是每样尝两筷,然后就坐着抽烟、喝茶、喝酒。
从这点说起来,愿意做菜给别人吃的人是比较不自私的。
作家背影: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汪先生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他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
《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297a4eff80eb6294dd886c91.png)
文化涵义:
文化一词多义,大致有三:
一是把它视为一种教育状况或知识程度。比方说某某 人“有文化或没文化”“文化高或文化低”。
二是作为一种考古用语。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
三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主要 指精神财富。
读城,也就是读人,读文化。城市并不 仅仅是房屋和街道、店铺和城墙。城市 是人的生存空间。这个生存空间,是由 每一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街 道建筑、历史传统和人文氛围构成的。 因此,不同城市中的人,就有不同的活 法,即生活方式;也有不同的个性,即 文化性格。生活方式和文化性格,是互 为因果的两个东西。
忍
中国人有一种哲学,叫做 “忍”.我小时候听过“百忍堂” 张家的故事,就非常讨厌。现在一 些名胜古迹卖碑帖的文物商店卖 的书法拓本最多的:一是郑板桥的 “难得糊涂”,二是一个大字 “忍”。这是一种非常庸俗的人 生哲学。
(《汪曾祺全集·六》116页)
胡同特点和胡同文化有什么关系?
① 封闭的建筑格局,导致人们思想意识的封闭。 ② 劳苦大众多居于此,好不容易得到一处栖身之
读城,读的是他们的“活法”。
——易中天《读城记》
比较窄小的胡同
比较宽大的胡同
生字注音
胡同(tòng) 约鸡蛋(yāo) 镊(niè) 噌(cēng)
檩(lǐn) 挪(nuó) 腌(yān)
当差(chāi)
伺候(cì·hou) 庠(xiáng) 摞(luò) 拴(shuān)
虾蟆(há·má同“蛤蟆”) 怅(chàng) 低徊(huí)
6.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答:________。 7.下面的描写反映了北京胡同文化的什么特点? 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
胡同文化课文精讲
![胡同文化课文精讲](https://img.taocdn.com/s3/m/44800900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6b.png)
《胡同文化》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胡同文化》这篇文章可以按照其内容和结构划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介绍北京胡同。
这部分首先概述了北京城的整体布局,即“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并指出这种方正的布局不仅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接着,介绍了胡同的取名来源,胡同的数量之多,以及胡同与大街的关系,即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最后,作者在第5自然段明确指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第二部分(第6~12自然段):分析胡同文化的特征。
这部分首先指出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然后详细描述了北京人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点,如讲究“处街坊”、易于满足、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等。
最后,作者在第10~12自然段中总结了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第三部分(第13~15自然段):探讨胡同文化的衰落。
这部分首先指出北京的胡同正在衰败、没落,然后表达了作者对胡同消失的无奈和惋惜之情,最后以“再见吧,胡同”作为结尾,表达了对胡同文化的深深眷恋和怀念。
《胡同文化》这篇文章可以按照其内容和结构划分为三大部分,即介绍北京胡同、分析胡同文化的特征、探讨胡同文化的衰落。
这样的划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二、文章赏析《胡同文化》是一篇深情描绘北京胡同及其所承载的文化的散文。
文章以平实的语言,细腻地描述了胡同的形态、取名来源、与大街的关系,以及胡同里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点,展现了胡同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章通过描述胡同的形态和取名来源,生动地勾画出了胡同的形象。
胡同大多取自各种行业,如“羊肉胡同”“裤子胡同”等,这些名称既具有生活气息,又富有民俗特色。
胡同的走向大多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这种方正的布局不仅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这种布局使北京人形成了强烈的方向感,也使得胡同成为了北京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深入剖析了胡同文化的特征。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胡同文化》解析
![《胡同文化》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f1bf5c8b8f67c1cfbd6b814.png)
作者赋予北京胡同哪些文化内涵?
1、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文化形态) 2、北京人很讲究“处街坊”,但过往不多。 (人际观念) 3、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物质生活) 4、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 (人际交往) 5、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 训练自己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能力。 • 体味文章清新流畅又不失风趣幽默的语
言风格。
生字注音
胡同(tòng) 约鸡蛋(yāo) 镊(niè) 噌(cēng) 檩(lǐn) 挪(nuó) 腌(yān) 当差(chāi) 伺候(cì·hou)庠(xiáng)摞(luò) 拴(shuān) 虾蟆(há·má同“蛤蟆” 怅(chàng) 低徊(huí) )
• ①因为胡同文化具有封闭性的特点它决定了北京人传 统的生活方式的保守,安土重迁、交往不多、易于满 足、爱看热闹、不爱管闲事、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忍”贯穿始终:安土重迁是因为能忍耐种种不如意 甚至艰难困苦,交往不多缺少比较,心中没有不平促 其忍,易于满足则是忍已经成为习惯,条件稍好便觉 安逸;爱看热闹,不爱管闲事则是忍的具体表现,安 分守己逆来顺受是忍的结果。所以忍是胡同文化的精 义。
导入正题
• 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 • ——建筑
• 北京民居建筑的主要形式
• ——胡同、四合院
?
北京胡同
巷称胡同,始自公元720年前兴建的元大都制定的 坊巷胡同制度。
“街巷”(广州)
胡同的别名
“里堂”、“弄堂”(上 海)
学习目标
• 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并由此产生对中 国文化博大精深、兴衰存亡的随想。
作者对胡同,对胡同中的市民生活,对胡 同文化的同情、理解、 对胡同文化的封闭和保守的善意的嘲讽和 批判 对胡同、及胡同文化的衰败和没落的怀旧、 留意略带伤感 对商品大潮的席卷,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最 终将会消失的淡淡忧虑无可奈何。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胡同文化》练习题2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胡同文化》练习题2](https://img.taocdn.com/s3/m/0b2bd86a852458fb760b5626.png)
《胡同文化》阅读练习一、阅读语段,完成1-5题。
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
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
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作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笛的声音。
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
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
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
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
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
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四合院是一个盒子。
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
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
“远亲不如近邻”。
“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不这样就不合“礼数”。
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除了有的街坊是棋友,“杀”一盘;有的是酒友,到“大酒缸”(过去山西人开的酒铺,都没有桌子,在酒缸上放一块规成圆形的厚板以代酒桌)喝两“个”(大酒缸二两一杯,叫做“一个”);或是鸟友,不约而同,各晃着鸟笼,到天坛城根、玉渊潭去“会鸟”(会鸟是把鸟笼挂在一处,既可让鸟互相学叫,也互相比赛),此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1、本节一开始谈胡同里的市民活动以显,表明北京市民生活的与,接着说“胡同两边是若干个四合院连接起来的”,指出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这一段可以说点出了,接下去两段写出了胡同文化的和北京市民的,、、是胡同市民最典型的文化活动。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分题库附精品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分题库附精品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9bc2f9c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d9.png)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分题库附精品答案单选题(共30题)1、在某次“写作”教学的主题研讨活动中,教师们特别讨论了“写作”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A.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B.鼓励学生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意见C.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课堂时间,让学生随意写作,字数随意D.设计写作情景,根据情景进行合理想象,表达自己的心声【答案】 C2、教学某版高中语文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时教师设置了下面的导入:A.这段教学导入完全是传统套路的“开局”,方式陈旧,内容单一,使学生没有任何新鲜感B.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开局”索然寡味,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求知欲C.这段教学导入意在让学生在进入课文前对人物背景有初步认知D.教学导入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故不能使用背景导入,而应使用激疑导入、故事导入、多媒体导入等富有趣味性的导入方式【答案】 D3、学习《兰亭集序》时,教师在课堂上亲笔撰写了一幅书法作品,让学生判断是什么字体(行书),“大家说说,有我国‘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作品是什么?”(《兰亭集序》)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作品,让学生感知行书行云流水之美。
“今天,让我们一起看看这篇作品写了什么内容。
”对该教学行为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A.导入形式新颖,有助于展示教师的特长B.课堂上撰写作品,时间略长,导入稍显拖沓C.导入比较好地引入了教学内容D.丰富了课堂,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答案】 A4、教师在讲授刘禹锡的《陋室铭》中“何陋之有?”一句时,提到了宾语前置的句法现象,并准备列举其他宾语前置的句子,引导学生掌握这类句式的特点。
下列不适合被选用的是()。
A.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忌讽齐王纳谏》)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C.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答案】 D5、在校本课程“阅读与感悟”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向学生推荐了几篇以对比手法揭露“人性美丑”的外国文学作品。
《胡同文化》阅读语段讲解学习
![《胡同文化》阅读语段讲解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1d1ab0a6f111f18582d05a31.png)
⑶这两段折射出怎样的哲理?
10、根据第 5-8 段,回答: ⑴运用俗语来表现北京人的特点,是所选文段的一大特点,请说说下面两句话说明了北
京人的什么特点? ①“远亲不如近邻”说明了什么?
精品文档
②“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说明了什么?
⑶对“北京胡同市民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的性格”,你是如何理解?
精品文档
《胡同文化》阅读语段
一、阅读第 13-15 段,回答问题。 1、解释“挺着”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本义指“勉强支撑”,文中指“多余地存在”。 2、根据划线句子“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作者为什么说“无可奈何”?(用原文语 句回答)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3、作者说“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有什么根据? 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已残破。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 石,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 4、作者为什么会提到“虾蟆陵”和“乌衣巷”这两个地名? 虾蟆陵和乌衣巷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古都繁华之地,现在已荡然无存。用这两个地名类 比,奈。 5、“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再见吧,胡同”这两句话包含的作 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区别? 前一句充满了作者对胡同的古板、陈旧的批评,后一句则隐含了作者惋惜、留恋之意。
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序”就是《胡同文化》的副标题,选段中,有的语句直接扣住 了副题,有的既扣住了副题,又扣住了正题。 ①扣住了副题的具体语句是哪句?( 9 个字) 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 ②有的既扣住了副题,又扣住了正题的具体语句是哪句? 再见吧,胡同。 ⑵划线语句“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是不是比喻 句?请作简析。 不是。“像”表示举例。 ⑶这两段折射出怎样的哲理?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任何旧事物终将被新事物所取代。 10、根据第 5-8 段,回答: ⑴运用俗语来表现北京人的特点,是所选文段的一大特点,请说说下面两句话说明了北 京人的什么特点? ①“远亲不如近邻”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北京人善处街坊,重视邻里关系。 ②“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北京人一般少问甚至不管他人事情的冷漠心态。 ⑵从这几段文字看,北京市民的典型文化活动有哪些? 下棋、喝酒和会鸟。 ⑶为什么说“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因为胡同、大街把北京切成一个个方块,这种方正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⑷作者说“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这种“大白菜文化”反映了北京人 的什么心理和性格特点? 反映了北京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一辈子吃大白菜也能满足。 ⑸这几段文字分别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北京的胡同文化?请分条概述, 每条不超过 15 字。 ①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②北京人讲究处街坊。 ③北京人易于满足。 11、根据“四合院是一个盒子。……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回答: ⑴试概括出第 1 段中北京市民典型的文化活动。 下棋、喝酒和会鸟。 ⑵作者在第 2 段话中说“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谈谈你的见解。 “大腌萝卜,……嘿!”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北京人对生活的无限满足感。
《胡同文化》阅读附答案
![《胡同文化》阅读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9d588302020740bf1e9b44.png)
《胡同文化》阅读附答案阅读《胡同文化》,完成第后面小题。
(共15分)胡同文化汪曾祺①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城里有大街,有胡同。
大街、胡同的方位走向大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
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
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
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
这是外地少有的。
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
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②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有的是计数的;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有的是这条胡同里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物;有的是某种行业集中的地方;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状的;有些胡同则不知道何所取义。
③胡同有的很长,如交民巷胡同;有些胡同很短,如一尺大街;有些胡同很宽,如灵境胡同;有些胡同很窄,如小喇叭胡同;有些胡同拐弯很多,如九道弯胡同;有些胡同竟还断断续续,如庆平胡同。
到底北京有多少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
④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它的位置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
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
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作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笛的声音。
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中的环境更加安静了。
⑤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
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⑥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
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
《胡同文化阅读语段
![《胡同文化阅读语段](https://img.taocdn.com/s3/m/75185a0ad0d233d4b04e690b.png)
《胡同文化》阅读语段一、阅读第13-15段,回答问题。
1、解释“挺着”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2、根据划线句子“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作者为什么说“无可奈何”?(用原文语句回答)3、作者说“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有什么根据?4、作者为什么会提到“虾蟆陵”和“乌衣巷”这两个地名?5、“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再见吧,胡同”这两句话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区别?二、根据全文,回答问题。
1、对第1段中“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京城方正、规范的格局,对北京人讲究规矩、遵行传统的思想作风的形成确实有一定影响。
B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
C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
D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2、第14段中“无可奈何”表达出的感情,最突出的一点是()A产生怀旧情绪。
B有些伤感。
C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D胡同和胡同文化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
3、对文章结尾段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以“再见吧,胡同”作结,是“序”的需要,点明“胡同之没”的主题,读者将要与照片中的胡同告别。
B以“再见吧,胡同”作结,是“序”的需要,点明“胡同之没”的主题,目的是强调《胡同之没》这本影集的价值。
C以“再见吧,胡同”作结,体现了汪曾祺先生那种怀旧甚至有些伤感的无可奈何之情,然而“胡同之没”又是历史的必然。
D“再见吧,胡同”是汪曾祺先生面对历史发展的必然发出的无可奈何之词;又是在理智上对胡同必然走向终结得出的冷静之语。
4、第4段中“很近”“很远”分别指什么?5、第4段中“偶尔”一词能否删去?在文中有何作用?6、第4段中最后一句话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什么样的环境特点?将这句话改为“这些声音不显得喧闹,而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可以吗?为什么?7、第6段中说“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请分条概括住在胡同里的居民的封闭性表现在哪些方面?8、根据地8段文字,回答:⑴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什么?⑵“大腌萝卜,……可以待姑奶奶”反映了北京胡同文化的什么特点?句中的“滴”能否换成“撒”?为什么?⑶请用简洁的语言评价“哪儿也比不了北京。
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ac60d631eefdc8d376ee324c.png)
默读6-12段,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依照课文北京胡同文化有什么基 本特征?
2、胡同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3、胡同文化有哪些具体表现?
特征
表现
安土重迁
核心
封 闭
独门独院 易于满足 不管闲事 逆来顺受
忍
4、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的依据是 什么?
明确:居民大都安于住在盒子般的
四合院里,不大愿意搬家,向往住 独门独院。平时过往不多, “各人 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2、第二段对于胡同的取名,采用了什 么方法? 明确:分类别和举例的方法。 3、在介绍胡同的大小及数目时以什么 为证? 明确:举胡同名和引北京人的俗语为证。 4、第四段介绍了胡同的什么特点? 明确:离闹市很近但很安静。
思考: 1、文章标题是”胡同文化”,可是起笔却 是从北京的城建格局写起,这是为什么? 这是为引出胡同和北京城建格局的关系! 2、北京的城建格局有什么特点?胡同在北 京城建格局中起什么作用? 北京城建格局的特点: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 正.北京的胡同与城建格局的关系:大街,胡同, 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还附带说到” 四方四正”对北京人生活与思想的影响,为 后文铺垫.
第10—12:突出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 “忍”。 其中: 第11段,举《八月骄阳》中的对话来证明 “忍”; 第12段,举两位“老北京”的话来证明“忍”。 第13段:从居民住房已残破不堪,有些胡同已 有名无实角度,指出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第14段:指出北京的胡同和胡同文化在消失。 字里行间充满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眷恋以及对胡 同和胡同文化即将消失的无可奈何。 第15段:与胡同“再见”,表达了无限惆怅之
明确:采用四个四字句,节奏整齐,句 内的平仄又中规中矩,读来音韵和谐,遣词 造句又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渲染悲凉气氛的 用词。 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 说明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胡同文化》阅读语段
![《胡同文化》阅读语段](https://img.taocdn.com/s3/m/85e02b33a0116c175f0e48fd.png)
《胡同文化》阅读语段一、阅读第13-15 g,回答问题。
1>解释“挺着” 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2、根据划线句子“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作者为什么说“无可奈何”(用原文语句回3、作者说“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有什么根据?4、作者为什么会提到“虾蟆陵”和“乌衣巷”这两个地名?5、“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再见吧,胡同”这两句话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区别?二、根据全文,回答问题。
1>对第1段中“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京城方正、规范的格局,对北京人讲究规矩、遵行传统的思想作风的形成确实有一定影响。
B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
C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 但又似很远。
D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2、第14段中“无可奈何”表达出的感情,最突出的一点是()A产生怀旧情绪。
1B 有些伤感C 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D 胡同和胡同文化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
3、对文章结尾段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以“再见吧,胡同”作结,是“序”的需要,点明“胡同之没”的主题,读者将要与照片中的胡同告别。
B 以“再见吧,胡同”作结,是“序”的需要,点明“胡同之没”的主题,目的是强调《胡同之没》这本影集的价值。
C 以“再见吧,胡同”作结,体现了汪曾祺先生那种怀旧甚至有些伤感的无可奈何之情,然而“胡同之没”又是历史的必然。
D“再见吧,胡同”是汪曾祺先生面对历史发展的必然发出的无可奈何之词;又是在理智上对胡同必然走向终结得出的冷静之语。
4、第 4 段中“很近”“很远”分别指什么?5、第 4 段中“偶尔”一词能否删去?在文中有何作用?8、根据地8 段文字,回答:⑴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什么?6、第 4 段中最后一句话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什么样的环境特点?将这句话改为“这些声音不显得喧闹,而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可以吗?为什么?7、第6 段中说“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请分条概括住在胡同里的居民的封闭性表现在哪些方面?2⑵“大腌萝卜,……可以待姑奶奶”反映了北京胡同文化的什么特点?句中的“滴”能否换成“撒”?为什么?⑶请用简洁的语言评价“哪儿也比不了北京。
《呐喊》自序《胡同文化》复习总结
![《呐喊》自序《胡同文化》复习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60550246bd97f192279e94e.png)
《<呐喊>自序》课后练习一、基础知识⑴文学常识1.鲁迅先生一生创作的小说收在三个集子中,它们分别是、、。
2.鲁迅先生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散文集是,散文诗集是。
⑵熟悉课文3.根据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所述个人经历,按顺序填入相应的地名。
①______侍疾②______求学③______学医④______从文⑤_______抄碑⑥______写作⑶选择题4.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质铺(质:典当、抵押)苦楚(楚:地方)B.久违:好久没见未曾经验(经验:动词,经历过)C.侮蔑:轻视、轻蔑无端(端:来由、缘故)D.卒业(卒:完毕、结束)不惮(惮:害怕)二、课文阅读⑴说说下面语段中画横线词语的含义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铁屋子”指的是“熟睡的人们”指的是“大嚷起来”指的是⑵阅读下段文字,完成1—4题。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1)但或者也还未能记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2)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甲)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乙)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
(丙)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1.将划线句)改写成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句子。
(不超过30字)2.“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
”指的是:[]A.鲁迅认识到“我决不是振臂一呼应者云的英雄”。
B.曾“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
【名师讲题】汪曾祺《胡同文化》阅读训练及答案
![【名师讲题】汪曾祺《胡同文化》阅读训练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8a15b1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81.png)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胡同文化汪曾祺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城里有大街,有胡同。
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
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
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
这是外地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别标明是斜街,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
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
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胡同原是蒙古语,据说原意是水井,未知确否。
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有的是计数的,如东单三条、东四十条。
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库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这条胡同里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物,如无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老娘是接生婆)胡同。
大雅宝胡同原名大哑巴胡同,大概胡同里曾住过一个哑巴。
王皮胡同是因为有一个姓王的皮匠。
王广福胡同原名王寡妇胡同。
有的是某种行业集中的地方。
手帕胡同大概是卖手帕的。
羊肉胡同当初想必是卖羊肉的,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状的。
高义伯胡同原名狗尾巴胡同。
小羊宜宾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
大概是因为这两条胡同的样子有点像羊尾巴、狗尾巴。
有些胡同则不知道何所取义,如大绿纱帽胡同。
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
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
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共建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
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
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
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
《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9d3d69bb2f60ddccdb38a001.png)
《胡同文化》作者介绍汪曾祺,当代著名作家,剧作家,祖籍江苏高邮。
以散文和短篇小说见长,代表作品有《职业》《幽冥钟》《受戒》《云致秋行状》《复仇》《八月骄阳》《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国子监》等。
汪曾祺的散文似“水”,他的散文是“水”孕育出来的,具有鲜明的“水性”。
归于胡同,又具有浓郁的“胡同”味。
这种“胡同”味,是汪散文显示的一种综合的北京胡同的地方特色:它既表现在取材、构思和抒情习惯上的平民性,同时在语言上也具有北京胡同的京腔京调的韵味。
汪曾祺曾在他的《自选集》中“自序”中写道:“我的散文大都是记叙文,间发议论,也是夹叙夹议。
我写不了伏尔泰、叔本华那样闪烁着智慧的论著,也写不了蒙田那样渊博而优美的谈论人生哲理的长篇散文,我也很少写纯粹的抒情散文。
我觉得散文的感情要适当克制,感情过于洋溢,就像老年人写情书一样,自己有点不好意思。
我读了一些散文,大概继承了一点明清散文和五四散文的传统,有些可以看出张岱和龚定庵的痕迹。
”背景介绍关于胡同北京胡同的格局形成于13世纪,遍布城内外的数千条胡同一向是最基层的百姓聚居之地,也是富有京韵京味的胡同文化形成、演化的依托。
北京市有街巷名称的胡同约有4000多个。
“胡同”即小街巷,在上海(南方)称“弄”,过去认为“胡同”是蒙古语城镇的音译或蒙古语“水井”的借词,因为凡有居民聚住处必有水井。
北京城区以水井为中心,分布居民区由来已久。
重点剖析一、了解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这是一篇序文,但却写得自由活泼。
文章的开头,并没有直接写什么是胡同文化,而是从大处着笔,写北京的城建和胡同的特征以及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第二自然段,写胡同的来历,第三自然段写胡同的大小和数量,到第四自然段,才谈到胡同文化。
可见前面几段是为后面写胡同文化作铺垫的。
什么是胡同文化作者说:“我们通常所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胡同文化的呢首先写居住和休闲,透露出北京人生活的封闭、平和和安宁。
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a8091bc3b14e852458fb57f7.png)
作者对胡同复杂的感情
一方面作者对胡同的没落是深怀叹惋之情,毕竟对多年生活的 胡同和四合院有很深的感情,受过胡同文化的熏染。作者的人生信念 和价值观,许多和胡同水乳交融。比如知足常乐,安分守已。 •欣赏、着恋
另一方面,作者对胡同文化又有所反思,有所批判。清 醒地认识到胡同和胡同文化在经济大潮的席卷下,总有一 天会消失。 •反思、批判 封闭 忍 逆来顺受(作者曾想为被打的小姑娘主持正义)
最宽的胡同——灵境胡同。位于北京市西单地区一条东西向的胡同,东 起府右街,西至著名的商业街西单北大街,中与枣林大院、西黄城根 南街、东斜街、新建胡同、背阴胡同相交,因先后扩充现最宽处已达 到32.18米。 最长的胡同——东交民巷。西起天安门广场东路,东至崇文门内大街, 全长近3公里,是老北京最长的一条胡同。 最短的胡同——一尺大街。坐落于琉璃厂东街东口东南,桐梓胡同东口 至樱桃胡同北口。一条胡同、一尺大街、十来米长、只有6家门脸、 店铺,是北京胡同的缩影。 拐弯最多的胡同——九湾胡同。位于宣武区东部,东口与铺陈市胡同相 连,西口从校尉营胡同通出,全长约390米,弯曲之处不下于13处, 堪称北京城弯道最多的胡同。
历数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胡同名字 胡同里人们生活方式的安宁、平和,闲逸恬淡 讲究“处街坊”,懂礼数,杀棋喝酒会鸟,和乐相 处,风俗淳朴 知足常乐 小吃
作者对胡同的没落有点伤感,有点无可奈何,但又理智 豁达地向它告别,“再见吧,胡同”。
再 见 吧, 胡 同!
第一部分(第1—4段): 介绍北京胡同。
第二部分(第5—12段): 了解北京胡同文 化的内涵。
胡同
方正
安静
封闭
文化
封闭(自私)
易于满足
冷漠(冷眼旁观)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fbd6ff2a647d27284b73515a.png)
作者对胡同复杂的感情
一方面伤感,叹惋。毕竟对多年生活的胡同和四 合院有很深的感情,受过胡同文化的熏染。作者 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观,许多和胡同水乳交融。
另一方面,有所反思,有所批判。作者认识到胡同 和胡同文化在经济大潮的席卷下,由于其自身的封 闭性,使它失掉了吸收外来养料、发展进步的机 会,没有发展的文化注定消耗完自身储备后走向 衰亡。
《茶馆》王利发 《八月骄阳》文化大革命 电梯事件 认错 思考:1.这句话中,作者的感情色彩? 2.这三个例子可不可以颠倒顺序?为什么? 北京人,真有你的 !
形状:方正 取名:来源多 数量:多 网络:方便 安静
胡同特点和胡同文化有什么关系?
① 封闭的建筑格局,导致人们思想意识的封闭。 ② 劳苦大众多居于此,好不容易得到一处栖身之 所,知足常乐。 ③ 命运掌握在他人手中,自家性命尚且难保,那 有能力关照他人?所以养成置身事外、冷眼旁 观的性格。
比较一下下面两句话中的“文化”的含 义。
A.现在这社会,没有文化是不行的。 B.北京大学有很浓厚的文化氛围。
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 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 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 种综合体。——英•泰勒《原始文化》
第六段 第八段 第九段 第十至十二 段
北京胡同
巷称胡同,始自公元720年前兴建的元大都制定的 坊巷胡同制度。 胡同的别名
“街巷”(广州) “里堂”、“弄堂”(上 海)
胡同 ng) (tò
约鸡蛋(yāo)
镊 (niè)
噌 (cēng) 摞 (luò)
庠 (xiáng)
檩 (lǐn) 虾蟆 胡同。 了解北京胡同文 第二部分(第5—12段): 化的内涵。 第三部分(第13—15段):胡同的衰落与 作者的感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同文化》阅读语段一、阅读第13-15段,回答问题。
1、解释“挺着”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2、根据划线句子“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作者为什么说“无可奈何”?(用原文语句回答)3、作者说“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有什么根据?4、作者为什么会提到“虾蟆陵”和“乌衣巷”这两个地名?5、“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再见吧,胡同”这两句话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区别?二、根据全文,回答问题。
1、对第1段中“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京城方正、规范的格局,对北京人讲究规矩、遵行传统的思想作风的形成确实有一定影响。
B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
C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
D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2、第14段中“无可奈何”表达出的感情,最突出的一点是()A产生怀旧情绪。
B有些伤感。
C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D胡同和胡同文化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
3、对文章结尾段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以“再见吧,胡同”作结,是“序”的需要,点明“胡同之没”的主题,读者将要与照片中的胡同告别。
B以“再见吧,胡同”作结,是“序”的需要,点明“胡同之没”的主题,目的是强调《胡同之没》这本影集的价值。
C以“再见吧,胡同”作结,体现了汪曾祺先生那种怀旧甚至有些伤感的无可奈何之情,然而“胡同之没”又是历史的必然。
D“再见吧,胡同”是汪曾祺先生面对历史发展的必然发出的无可奈何之词;又是在理智上对胡同必然走向终结得出的冷静之语。
4、第4段中“很近”“很远”分别指什么?5、第4段中“偶尔”一词能否删去?在文中有何作用?6、第4段中最后一句话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什么样的环境特点?将这句话改为“这些声音不显得喧闹,而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可以吗?为什么?7、第6段中说“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请分条概括住在胡同里的居民的封闭性表现在哪些方面?8、根据地8段文字,回答:⑴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什么?⑵“大腌萝卜,……可以待姑奶奶”反映了北京胡同文化的什么特点?句中的“滴”能否换成“撒”?为什么?⑶请用简洁的语言评价“哪儿也比不了北京。
……五味神在北京”这句话。
9、根据第14、15段,回答:⑴《胡同文化》是汪曾祺先生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因此,可以说,“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序”就是《胡同文化》的副标题,选段中,有的语句直接扣住了副题,有的既扣住了副题,又扣住了正题。
①扣住了副题的具体语句是哪句?(9个字)②有的既扣住了副题,又扣住了正题的具体语句是哪句?⑵划线语句“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是不是比喻句?请作简析。
⑶这两段折射出怎样的哲理?10、根据第5-8段,回答:⑴运用俗语来表现北京人的特点,是所选文段的一大特点,请说说下面两句话说明了北京人的什么特点?①“远亲不如近邻”说明了什么?②“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说明了什么?⑵从这几段文字看,北京市民的典型文化活动有哪些?⑶为什么说“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⑷作者说“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这种“大白菜文化”反映了北京人的什么心理和性格特点?⑸这几段文字分别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北京的胡同文化?请分条概述,每条不超过15字。
11、根据“四合院是一个盒子。
……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回答:⑴试概括出第1段中北京市民典型的文化活动。
⑵作者在第2段话中说“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谈谈你的见解。
⑶对“北京胡同市民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的性格”,你是如何理解?《胡同文化》阅读语段一、阅读第13-15段,回答问题。
1、解释“挺着”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本义指“勉强支撑”,文中指“多余地存在”。
2、根据划线句子“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作者为什么说“无可奈何”?(用原文语句回答)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3、作者说“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有什么根据?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已残破。
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
4、作者为什么会提到“虾蟆陵”和“乌衣巷”这两个地名?虾蟆陵和乌衣巷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古都繁华之地,现在已荡然无存。
用这两个地名类比,更能表现出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消失的惆怅、无奈。
5、“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再见吧,胡同”这两句话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区别?前一句充满了作者对胡同的古板、陈旧的批评,后一句则隐含了作者惋惜、留恋之意。
二、根据全文,回答问题。
1、对第1段中“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京城方正、规范的格局,对北京人讲究规矩、遵行传统的思想作风的形成确实有一定影响。
B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
C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
D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2、第14段中“无可奈何”表达出的感情,最突出的一点是( C )A产生怀旧情绪。
B有些伤感。
C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D胡同和胡同文化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
3、对文章结尾段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以“再见吧,胡同”作结,是“序”的需要,点明“胡同之没”的主题,读者将要与照片中的胡同告别。
B以“再见吧,胡同”作结,是“序”的需要,点明“胡同之没”的主题,目的是强调《胡同之没》这本影集的价值。
C以“再见吧,胡同”作结,体现了汪曾祺先生那种怀旧甚至有些伤感的无可奈何之情,然而“胡同之没”又是历史的必然。
D“再见吧,胡同”是汪曾祺先生面对历史发展的必然发出的无可奈何之词;又是在理智上对胡同必然走向终结得出的冷静之语。
4、第4段中“很近”“很远”分别指什么?⑴“很近”指胡同离闹市很近。
⑵“很远”指环境安安静静,没有车水马龙,不像闹市那么喧闹。
5、第4段中“偶尔”一词能否删去?在文中有何作用?⑴不能。
⑵因为“偶尔”在这里起修饰限制作用,说明下面所写的几种声音不常有,正因为如此,才显得胡同总是安安静静的。
6、第4段中最后一句话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什么样的环境特点?将这句话改为“这些声音不显得喧闹,而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可以吗?为什么?⑴以动衬静或反衬。
⑵突出了环境动中取静、闹中取安的特点。
⑶因为原句中的“不但……倒……”是递进关系,突出了动中显静的环境特点。
而“不……而……”是并列关系,改变之后,意思发生了变化。
7、第6段中说“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请分条概括住在胡同里的居民的封闭性表现在哪些方面?⑴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⑵有人在胡同一住几十年,舍不得挪窝儿。
8、根据地8段文字,回答:⑴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什么?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⑵“大腌萝卜,……可以待姑奶奶”反映了北京胡同文化的什么特点?句中的“滴”能否换成“撒”?为什么?①易于满足②不能。
原句以香油之少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如果把“滴”改为“撒”,就不能很好地表达这个意思。
⑶请用简洁的语言评价“哪儿也比不了北京。
……五味神在北京”这句话。
这句话反映了北京人易于满足的性格,但出自于曾经“在国子监当过差,……老人”之口,而且心意满足的神情跃然纸上,使文章中心就更加鲜明突出了。
9、根据第14、15段,回答:⑴《胡同文化》是汪曾祺先生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因此,可以说,“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序”就是《胡同文化》的副标题,选段中,有的语句直接扣住了副题,有的既扣住了副题,又扣住了正题。
①扣住了副题的具体语句是哪句?(9个字)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
②有的既扣住了副题,又扣住了正题的具体语句是哪句?再见吧,胡同。
⑵划线语句“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是不是比喻句?请作简析。
不是。
“像”表示举例。
⑶这两段折射出怎样的哲理?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任何旧事物终将被新事物所取代。
10、根据第5-8段,回答:⑴运用俗语来表现北京人的特点,是所选文段的一大特点,请说说下面两句话说明了北京人的什么特点?①“远亲不如近邻”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北京人善处街坊,重视邻里关系。
②“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北京人一般少问甚至不管他人事情的冷漠心态。
⑵从这几段文字看,北京市民的典型文化活动有哪些?下棋、喝酒和会鸟。
⑶为什么说“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因为胡同、大街把北京切成一个个方块,这种方正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⑷作者说“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这种“大白菜文化”反映了北京人的什么心理和性格特点?反映了北京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一辈子吃大白菜也能满足。
⑸这几段文字分别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北京的胡同文化?请分条概述,每条不超过15字。
①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②北京人讲究处街坊。
③北京人易于满足。
11、根据“四合院是一个盒子。
……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回答:⑴试概括出第1段中北京市民典型的文化活动。
下棋、喝酒和会鸟。
⑵作者在第2段话中说“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谈谈你的见解。
“大腌萝卜,……嘿!”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北京人对生活的无限满足感。
⑶对“北京胡同市民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的性格”,你是如何理解?一个“闹”字和“过”字,准确地写出了他们置身事外、冷眼旁观的性格,尽管这是过去,不是现在,也说明他们的麻木,但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暗含的一种批评的态度来。
三、根据下文,完成以下问题: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
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
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
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
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
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这两段的中心句,分别是:1、①第1段的中心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30字)(2分)②第2段的中心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12字)(2分)2、从语序的角度分析,第1段有—个倒装式句子,请注意筛选:①这个句子的倒装部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②若将全句梳理和调整一下,其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3、语段告诉我们胡同里的居民有何种心态?其封闭性表现在何处?①居民的心态,可概括成两个方面,即: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字)(1分)b.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