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鲁迅作品的写作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州大学
期末论文
(2012届)
学生陆小露
学号 12469111
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
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121
题目分析鲁迅作品的写作思维
_——以《藤野先生》为例校内指导教师李承辉
二○一四年六月
分析鲁迅作品的写作思维
——以《藤野先生》为例
陆小露
常州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江苏常州
摘要:鲁迅先生的作品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构思技巧,基本上是取材于客观现实生活,然后再通过艺术手法加以渲染,从而使文章的主题深刻立体。《藤野先生》这篇散文,意在讴歌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同时也始终贯穿着爱国主题这一线索。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写作技巧及思维模型,故从立意思维、路径思维、张力思维以及赋形思维这几个方面来分析了解《藤野先生》这部作品的写作思维和精神内涵。
关键词:鲁迅;藤野先生;写作,思维
作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一生中创作了众多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论文、散文、翻译等等,比较著名的有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鲁迅作品的特色:一方面具有不同凡响的反抗精神,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对民族国民有着深入的解读和思考;另一方面也具有带有浓郁的地域文化和乡土气息的风格。他的作品大多蕴含丰富的写作技巧和思维,现以《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性散文来看看鲁迅先生的写作思维是如何体现的。
一、立意思维
鲁迅先生创作《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怀念藤野先生,讴歌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和伟大的人格魅力。在鲁迅前往日本学医的那个时期,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成为战败国,大多数日本人应该是瞧不起中国人的,而藤野先生不仅对学生一视同仁,而且可以说藤野先生对“我”这个学生是有点偏爱的,他给予了“我”学业上的诸多帮助和鼓励。这点让“我”对藤野先生很是感激,在文章的最后,鲁迅先生也点出:“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藤野先生》这篇散文的立意也体现了“真”、“善”、“美”的价值评估,描写的是真人真事,描写歌颂的是善良高尚的具有人格美的藤野先生。立意也比较高妙多样,通过赞美怀念藤野先生,也交代了鲁迅先生弃医的原因,表达了对中国人精神上生病的深切同情和痛心,也蕴涵着鲁迅先生对中国民众能够早日觉醒的殷切期望[2]。
二、路径思维和张力思维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中,不仅有赋形思维的存在,而且也包括了路径思维和张力思维。
1. 路径思维
文章是按照路径思维的过程分析来构架全文的,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地点的变化以及事件的发展来展开全文的。首先,文章的开头先写了“我”对东京的感受——厌烦;然后离开东京,去了仙台学医,在仙台受到学校的照顾;后来又写“我”遇到藤野先生,正面描写了藤野先生这个人以及藤野先生对“我”的关照;接着写了“泄题事件”和“幻灯片事件”;最后写“我”离开仙台,惜别藤野先生。在日本人的眼中,中国是战败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考试不应该及格,而“我”却通过了,所以他们认为“我”作弊了,是藤野先生漏题给“我”了。因为“我”到日本学医的时候,中国处于清朝统治的没落期,经历过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以后,中国在亚洲的称霸地位被日本所取代,中国国力也十分衰弱。这里对学生会干事们对于“我”的诬蔑作了比较简要的背景分析。
当然,文章中也有多处原因分析,比如说“我”敬重藤野先生的原因。因为藤野先生治学严谨,很用心地修改“我”的讲义,就连文法错误也不放过,这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藤野先生希望“我”把杰出的医学技术带回中国,起到传播现代医学的作用,这点也说明了藤野先生对于医学的热爱和
科研精神。而藤野先生对“我”格外地帮助和关照,也凸显了他思想中的人格平等意识。再比如说,《藤野先生》这篇散文中也有对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中“弃医”的原因分析。文中的“我”是鲁迅先生本人,鲁迅先生之所以学医,是想要医治像他父亲一样的病人,想要医治好国人身体上的病痛,可是在仙台医专的那场“电影风波”,让“我”明白了:即使再高再好的医术,也治不了国人的病,因为他们的病已经深入到了精神层面,是医学所解决不了,所以“我”决定离开仙台,放弃学医[2]。
2. 张力思维
《藤野先生》一文中,张力思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处:文章开头部分,实写的是清朝留学生,虚写的是藤野先生,实则意在引出下文对藤野先生高尚品格的描写。虚实相生,蕴含张力,体现了文章的空间美感,使得文章立体化。另外,《藤野先生》中,存在着差异、矛盾和冲突,但是在相反的张力中获得了和谐。文章中,藤野先生的“善”与学生会干事们的“恶”是一组矛盾和冲突,但是最后达到了和谐,突出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也增添了文章的空间美感和张力。文章中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是较为详略,叙述节奏较为缓慢,而描写“泄题事件”和“幻灯片”事件时,比较简洁,叙述节奏也比较快。
三、赋形思维
所谓“赋形思维”,是指在关于文章主题展开的内容章法、段法、句法生成规律的美学性思维,即“写什么”的章法结构赋形思维原理,同时,还包括在写作的行文措辞的语言艺术活动中艺术技巧生成、文采生成、语言艺术美感生成的关于“怎么写”的赋形思维原理。赋形思维的基本操作模型是“重复”与“对比”[1]。《藤野先生》这篇散文中就有多处体现了“重复”与“对比”的思维操作模型的存在。
1. “重复”性思维操作模型
文章中写“我”到仙台医科学院学医,受到了优待,不仅学校不收学费,而且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然后是藤野先生在学校里对“我”很是关心,不仅认真批改“我”的讲义,而且还细心地教导“我”画解剖图,担心“我”不肯解剖尸体。这两处的描写,采用了“重复”性的赋形思维操作技术,细致地描写了“我”在学校所受到的关心、照顾,也为文章奠定了一种温暖的情感基调。另外,文章中写到“幻灯片事件”时,一群中国人观看给俄国做探子的中国人被日本人枪毙的影片而拍掌欢呼,而那声欢呼“我”听得却很刺耳;后来,“我”回到中国,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如酒醉似的喝彩。这里的“重复”性描写,体现了“我”对国人生活麻木不仁的表现的无奈以及同情,也渲染了一种哀伤悲痛的情感氛围。
2. “对比”性思维操作模型
文章中不仅包含“重复”性的赋形思维技术,更多的也有“对比”性的赋形思维技术的体现。比如说,在介绍藤野先生的时候,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这体现了他在生活上面是比较粗心马虎的。而藤野先生在批改我的讲义时,从头到尾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有一次,因为“我”把一条血管的位置稍移了一点,也立即被藤野先生指出了,这些描写突出了藤野先生在学术上的严谨作风。通过生活上的粗心与学术上的严谨作对比,更加凸显了藤野先生的人格魅力,使得他这个人物形象深刻、立体,富于多面性。再比如说,学生会干事诬蔑藤野先生漏题给“我”,才让“我”有那样的成绩。干事们的“恶”与藤野先生的“善”形成了一组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爱以及他思想中的平等意识。另外,文章中,最突出的一组对比应该是“幻灯片事件”时,围观者们的精神麻木、冷血与“我”的那种民族意识觉醒的对比,围观的中国人因同胞被杀而欢呼,而“我”却感觉声声刺耳,这深刻地揭示了当时国人的精神麻木、已近病态化,也更加地显示了“我”的那种民族精神和意识觉醒的重要性。
3. “起、承、转、合”理论章法
作为赋形思维最优模型的“起、承、转、合”章法,在《藤野先生》这篇散文里也有很好的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