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鲁迅作品的写作思维
【教案】从《拿来主义》看鲁迅杂文的“破”与“立”
从《拿来主义》看鲁迅杂文的“破”与“立”【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杂文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2.领会鲁迅的思维方式;3.理解鲁迅批判继承外国、传统文化的理性态度。
4.透析鲁迅破民族之弊、立理性之人的追求。
说明:写作显示思维,思维饱含人文。
鲁迅选择破立结合的方式进行杂文创作,与他的思维方式、创作目的有密切的关联。
《拿来主义》在形式上采用了先破后立的议论方式,表明作者对待外国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态度。
鲁迅“破”、“立”的背后,是鲁迅深刻的思维和塑造民族人格的追求。
只有体会到了鲁迅的思维方式,及鲁迅对人的关怀,才能真正理解鲁迅,并明白当下学习鲁迅的缘由。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鲁迅杂文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理解鲁迅理性对待外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学难点:2.难点:领会鲁迅的思维方式;理解鲁迅破民族之弊、立理性之人的追求。
说明:高二作文教学中重视议论文教学,鲁迅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提供了借鉴。
同时鲁迅所立之批判继承的“拿来主义”态度,体现了鲁迅的理性,在当今仍具有积极意义。
因而把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和拿来主义的内涵作为教学重点。
鲁迅更为可贵的是他杂文背后的独特思维。
鲁迅持什么依据“破”,目的是什么?又何以“立”,欲“立”什么,其间显示的鲁迅思维和精神追求,更为核心。
所以把理解鲁迅的思维和追求作为本文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思路点拨】《拿来主义》关注对外国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态度,这仍然是当代人要面临的问题。
鲁迅对此的态度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解读此文也可多方调动资料,更全面地了解鲁迅对外国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认识。
解读此文也可以此作为教学重点。
鲁迅的智慧还体现在他幽默的语言中,幽默的不同方式中可显示鲁迅的思维和精神追求,也可从幽默语言的品味入手解读此文。
【练习举隅】1.鲁迅在其杂文《华盖集——青年必读书》中说:“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
”与本文对待传统文化要占有、挑选的态度有冲突吗?2.阅读《阿Q正传》,了解鲁迅幽默方式,体会幽默中的价值判断、精神追求。
鲁迅先生作品的现实意义
鲁迅先生作品的现实意义鲁迅先生作品的现实意义一、鲁迅先生的作品是一部引导人们思考思维的经典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鲁迅先生在小说创作中潜移默化地思想性十足,深刻地表现了个人追求真理、排除虚伪的思想精神,将历史、文化、思维、哲理渗透于作品之中,并以此启发人们思考人生,探讨社会发展。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作品,都旨在让人们认识到社会的不公,发挥改变社会的积极作用,让人们认清虚伪,追求真理,勇于改变自身,进而改变社会。
二、引领读者思考开拓进取鲁迅先生的作品旨在引导人们开拓思维,激发思考热情,从不同侧面审视问题,形成多元的观点,以获得全面的、客观的思维,并勇于探索开拓,以谋求新的发展。
《围城》等作品中,以特殊环境描绘人性和社会发展,主人公模拟社会,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深刻的寓意,鼓励人们勇于创新开拓,坚持正义,不放弃,勇于面对困难。
三、表达对社会的真实态度鲁迅先生的作品描写社会的真实状况,表达他对社会的真实态度,如《发条橙》里描写的黄昏描写的每个人都被压迫和无奈被动的生活;《故事新编》中描写了在当时社会中,因为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而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彷徨》中探讨的是当时社会部分矛盾如何影响迷茫的主人公;《呐喊》描写的是旧社会环境下年轻人的野心、希望、志向和决心,以及希望改变这个社会的热情。
四、以一种深刻的眼光阐释社会鲁迅先生的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现社会问题,以一种深刻的视角去解读社会,比如《故事新编》中有着狠毒的描写,讽刺当时现实社会,强烈地表达出对社会的不满;《围城》中描写的是一种封闭的社会环境,但是在这种社会里,往往有一种自律的秩序,也就是说,在社会的非理性中,总是有着一种自我约束力,也有着它的内在逻辑。
总之,鲁迅先生的作品既揭露当时社会的弊端又带有对未来的展望,其深刻的思想令人动容,它的现实意义可以引导我们正确认识社会,洞察社会生活,获取真理,以便更好地进行未来的规划,追求真正的进步。
论鲁迅的批判性思维
论鲁迅的批判性思维我们深知鲁迅是个民族伟人,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社会风气败坏,人心惶惶,民不聊生……有很多“正人君子”迫害百姓。
国家正在走向灭亡。
迫使鲁迅成为一个批判家,揭露社会的黑暗,那么为何鲁迅对那些人,那些事那么仇恨?这种仇恨又带给他了什么?使他改变的转折点又有哪些?要完整的透析鲁迅的批判思维就要明白这两点。
一、鲁迅批判性思维的成因我们都已经读过《朝花夕拾》了。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们能够理清鲁迅的成长经历为:7岁启蒙,12岁进入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随后到南京水师学堂读书——《琐记》;然后去日本留学——《藤野先生》;最后回国,开始揭露社会的黑暗。
——《范爱农》。
鲁迅在与阿长交往的过程中,在百草园或在三味书屋中都没有受到过外界污物的影响,从《阿长与山海经》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的童年是快乐的。
但在鲁迅13岁时,鲁迅的生活彻底改变了对此鲁迅自述曰:“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
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一年多,死去了。
”这段文字看起来简单。
事实上,正是这段生活成就了后来的鲁迅——他性格中的冷峻与多疑,他对世道人心的洞透与深刻,都与这段生活脱不了的管系!在鲁迅文中这么写道:“好。
那么,走罢!但是,那里去呢?s城人的脸早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
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去寻为s城人所诟病的人们,无论其为畜生或魔鬼。
那时为全城所笑骂的是一个开得不久的学校,叫作中西学堂,汉文之外,又教些洋文和算学。
然而已经成为众矢之的了;”说明鲁迅在窘境中离开故乡。
之后便一直流离在外,我从各个文章统计过,大概鲁迅回家的次数在6次以下,说明了鲁迅对家乡莫名的反感.结合资料,鲁迅到日本留学的经过是这样的:192019年4月,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
鲁迅记叙文作文手法赏析
鲁迅记叙文作文手法赏析
鲁迅的记叙文手法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
鲁迅说,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又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
鲁迅总是在首先强调杂文的思想性、战斗性的同时,也强调它的艺术感染力,强调它必须通过生活的形象和语言的魅力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
自然,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决不是抚慰和麻痹,而“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它是统一于战斗也是为了战斗的。
所以这跟艺术至上主义者强调的所谓艺术,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鲁迅对杂文提出了卓越的观点,这是他长期的创作实践的概括,他的全部杂文完美地体现了这些观点。
《鲁迅散文选》中的社会观察与批判思维培养
《鲁迅散文选》中的社会观察与批判思维培养1. 引言1.1 概述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作家和革命先驱,他的散文作品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不公,并揭示了旧时代观念对人们思想意识的束缚。
《鲁迅散文选》集结了他最为重要的散文作品,通过对社会观察与批判思维的塑造与培养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鲁迅散文中蕴含的思想内涵。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六个部分来探讨《鲁迅散文选》中的社会观察与批判思维培养。
首先,我们将概述整篇文章,并陈述文章目录以让读者对整体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鲁迅及其散文选作品的背景和重要性,为后续分析打下基础。
随后,我们将探讨社会观察与批判思维培养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并探索二者之间的关系和互补性。
然后,我们将详细分析《鲁迅散文选》中的社会观察主题及其特点,包括对现实生活中社会问题的观察与揭示、对封建制度和旧时代观念的批判和抨击以及对个人和社会心态的剖析和揭露。
接着,我们将探析鲁迅散文中批判思维培养方法与技巧,包括锐利而深入的分析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结合以及强化社会责任感与价值观念。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社会观察与批判思维培养在鲁迅散文中的重要作用,并探讨其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和启示。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鲁迅散文选》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中蕴含的社会观察与批判思维培养途径,并阐述其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通过这样的研究,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散文作品背后所传达的思想,同时也可以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借鉴和应用相关培养方法与技巧,从而提升自身的社会观察力、批判思维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与价值观念。
2. 鲁迅散文选简介2.1 鲁迅简介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山,号南湖。
他是中国现代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先驱,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并因家境窘迫于1903年前往日本留学。
鲁迅作品 思维路径
鲁迅作品思维路径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现象,充分展示了他独特的思维路径和创作风格。
首先,鲁迅的思维路径是充满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种种弊病和痼疾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例如《狂人日记》中反映的“压抑人性”的思想,以及《阿Q正传》中展现的“自卑感”等等。
他深刻地认识到,要想改变一个国家甚至整个社会的境遇,必须从多角度深入分析,揭示其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因此,鲁迅的思维方式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分析性。
其次,鲁迅的思维路径是与其独特的创作风格紧密相关的。
他以其独特的文风和笔触,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和情感,让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不仅仅是被其说服,更是深入参与到了其中,对作品中所涉及的问题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鲁迅凭借其独特的文学才华和思维路径,创作了一系列极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最后,鲁迅的思维路径体现了他对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深刻探索。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和真理一直是鲁迅所追求的目标,但他并不满足于简单的继承和传承,而是坚持要在现实生活的实践中实现文化的更新和发展。
他在不断挖掘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过程中,从传统文化中发掘出更多真理,从而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和见解。
对于鲁迅而言,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不应该是以否定为主,而应该是以批判为基础,超越以往的局限,寻求新的突破。
综上所述,鲁迅的思维路径是与其出色的文学作品密不可分的。
他的思维方式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分析性,在揭示社会问题方面非常敏锐,其文学风格则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新性,不同寻常的文笔与独特的思想理念构成了他一生所追求的完美融合。
鲁迅与现代小说
鲁迅与现代小说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他的作品对于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以其犀利的社会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而闻名,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成为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鲁迅的文学观、写作风格以及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鲁迅的文学观鲁迅认为,文学应该贴近生活、触动人心,揭示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悲哀。
他主张以人为本,关注底层人民的生存状况和人性的困境。
他以清晰的思维和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黑暗。
他的作品以其真实的写作风格和刺痛人心的描写方式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和赞赏。
二、鲁迅的写作风格鲁迅的写作风格独特而犀利,他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将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痛苦展现得酣畅淋漓。
他的作品常常以悲悯和愤怒的笔调揭示社会的弊病和人性的虚伪。
他用深沉而犀利的思考,表达了对于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于人性的强烈探索。
鲁迅的写作风格直接而富有感染力,使读者深入反思社会的问题并思考现代人的生存处境。
三、鲁迅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鲁迅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对于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的写作风格以及对人性的思考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作家和文学创作。
鲁迅探索了小说的新领域,将小说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用犀利的笔触抨击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悲哀。
他的作品不仅为中国现代小说注入了新的血液,也为后来作家提供了创作的启示与模板。
鲁迅的作品深入揭示了社会问题,反映了人性的悲剧。
他关注底层人民的遭遇和生存状况,倡导人道主义和追求真实、正义的精神。
鲁迅的作品通过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共鸣,他的作品成为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在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历程中,鲁迅的影响力无法忽视。
他对于小说创作的探索和批判性思维,推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进一步发展。
他的作品以其真实、深刻的写作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和后来作家的认可和借鉴。
鲁迅的文学思想和写作风格对于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鲁迅的文学作品与思想
鲁迅的文学作品与思想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学作品与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鲁迅的文学作品鲁迅的文学作品风格独特,篇幅短小精悍,富有压抑的力量。
其中《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孔乙己》等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
《狂人日记》以狂人的视角描述了社会的黑暗和无奈,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拷问。
这篇小说打破了传统文学思维方式,开创了新的文学表达形式。
《阿Q正传》则通过阿Q一个自命不凡、却不屈服于命运的艰辛历程,描绘了落后社会中人性的悲哀和丑陋。
阿Q快乐地追求胜利而不是奋斗,他的个体主义对传统文化的低估和歧视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药》则揭示了女性在社会中的无助和无奈,通过一个女子毒杀丈夫的故事,探讨了家庭暴力和女性困境等社会问题。
《孔乙己》则以孔乙己一名酒馆酒保的形象,平凡而又富有文学意义,寓意着人民群众在封建社会下政治上的孤立和苦难。
二、鲁迅的思想鲁迅的文学创作伴随着他对中国现实社会的思考。
他深刻认识到中国社会的落后和腐败,对封建道德和价值观的批判十分坚决。
在他看来,中国现代化必须彻底摒弃封建文化和传统道德,走向现代化,让国家走向富强,使人民走向幸福。
鲁迅强烈反对唯美主义、故步自封的文学创作方式,为中国文学的新生命和新格局奠定了理论基础。
他认为,文学的最高追求是真实、革命和自由,文学的价值在于把真实的生活带到读者面前,把阶级斗争和社会矛盾呈现出来。
三、鲁迅的影响鲁迅的文学作品和思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中国文学的独特符号。
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深远,他的文学思想和语言风格为中国现代文学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同时,鲁迅对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坚定立场也激励了众多读者和后来的文学创作者对现实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剖析。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拥有粉丝,更得到文学、哲学等领域的认可。
最后,鲁迅的文学作品和思想成为了儒家、道家、佛家以及东方哲学多元合一的文化表达,为推动民族文化多元发展,注入了不可估量的力量。
《祝福》的强化艺术——从写作思维学的角度看鲁迅小说一例
2 她 仍 然 头上 扎 着 白 头绳 ,乌裙 ,蓝 夹袄 , 月 白背 心 , .
与 其 说 强 调 的 是 不 幸 婿 娴 本 身 ,不 如 说 是 强 调 婚 盘 所 导 致 脸色青黄 ,只是 两颊上 已经消失 了血 色,顺着眼,眼角上带 f j { 的不 幸 后 果 。 为 在 他 看 来 , 旧 中 嘲妇 女 人 都 难 逃 不 幸 婚 些 泪痕 ,眼 光 也 没有 先 前 那样 精 神 了。
儿 次 婚姻 不 幸 ?在 鲁 迅 看 来两 次 就够 了 ,就 足 于使 其 “ 投 走
、
对祥 林 嫂 两 次 不幸 婚 姻而 导 致其 前 后 两 次到 鲁 镇 做
工 的重 复强 调 ,构 成 了 小说 情 节 的基 本 框 架 和 主要 内容 ,并 无 路 ”和 沦 为 “ 乞 ” 了 。 此 ,从 写 作 思 维 学 的角 度 来 由此 揭 示 出人 物 命 运 的重 大 变 化 。 作 为 一个 旧中 同妇 女 , 祥林 嫂 的 不幸 ‘ 来 自其 婚娴 和 先
这 次是 为 了逃 生 。从 两种 后 果 来看 ,无 疑逃 生 比逃 婚更 惨 , 冈为 直 接 关涉 生 计 问题 。对 祥林 嫂 而 言 , 一旦 连这 份 工 也 打 不 了 了 ,生 计 题 就 成 了 当 F的 最 大 问题 。 她 最 后 沦 为 乞
,
二 程 之 巾 。所 谓强化 艺术 ,从 写 作 思维 学 的 角度 看 , 即指 作 家 人 。第 次 则是 由于 夫死 子 夭 ,孤 苦 无 依 , 大伯 又 来 收屋 赶
将 感 知觉 和 思维 力 量集 中在 少 数认 知 对 象 I,使 那些 容 易 被 :
读 者 忽 略 的 “ ”或 “ 略 ”的 内容 ,通 过 语 言 的强 化 刺 小 粗 激 , 引起 读 者 的注 意和 币 视 。强化 思 维方 法 有 多 种 ,如 重 复 强 调 、详 略 强调 、夸 张 强 凋等 ,这 些 办法 具 体 运 于小 说 创
从鲁迅的思维角度分析《我之节烈观》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没有多少人能够用一纸一笔铿锵有力地剖析出社会国家民族的种种病态以及扭曲的人性,鲁迅当属一个。
一直以来,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鲁迅对封建节烈观念和等第思想十分憎恶,单从他写的一些文章就可以感受。
在《我之节烈观》中,他说“社会上多数古人模模糊糊传下来的道理,实在无理可讲;能用历史和数目的力量,挤死不合意的人。
这一类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里,古来不晓得死了多少人物;节烈的女子,也就死在这里。
”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上的所谓道理也就是旧社会的封建思想是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正是有了这个的存在,导致古时多少烈女因此而死。
典型代表就是旧封建社会的贞节牌坊,每一处牌坊下,不是埋葬了一个活泼的生命,至少也埋葬了一个女子数十年的青春。
鲁迅曾多次在自己的乡土小说中描绘了这一种现象。
像《祝福》中的祥林嫂,无意识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毁灭的悲剧形象。
旧时的社会是一个奴性的社会,从老祖宗手上传递下来的一个观念就是男尊女卑,作为旧社会大家族的女人,本身就没有多少地位。
拜天祝福是男人们的事,女人只能躲在堂下,更可笑的是,对于一个再嫁的女人在他们看来就是败坏风俗的,只能做些粗贱的活,烧饭做菜祖宗是不吃的……。
被称作善女人的柳妈竟认为当初祥去受苦”。
可见当时人们的封建等级观念多么沉重,故而《我之节烈观》中指出“倘若将来丈夫死了,决不再嫁;遇着强暴,赶紧自裁!”为的就是那所谓的一个贞洁,一块冰冷的牌坊?实在可笑至极。
对于《祝福》中“讲理学的老监生”的鲁四老爷,其厅堂的布置,几案的摆设,处处显示出令人窒息的死气。
要知道中国的宋明理学对于处在封建等级制最底层的劳动妇女来说是最残暴最苛虐的一种思想体系。
他们崇尚的“存天理,灭人欲”,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类,稍有触犯则赐死、沉塘。
“男子决不能将自己不守的事,向女子特别要求。
”这是鲁迅在《我之节烈观》中提出的,但往往都是男子无法做到的事却要强求女子达成,就像世间多妻主义的男子,又有何资格来评判女子的失德与否。
鲁迅论艺术对鲁迅艺术观的深入探讨
鲁迅论艺术对鲁迅艺术观的深入探讨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家和思想家,他对艺术的看法和观点具有深刻的独到之处。
本文将对鲁迅论艺术对鲁迅艺术观的深入探讨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鲁迅的艺术观点鲁迅认为,艺术应该是真实的反映社会和人性的,不能空泛陈述,更不能美化现实。
他主张文艺作品应该具有真实感、生动感和思想性。
只有通过揭示社会黑暗和人性弱点,才能引导读者正确认识和反思现实,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对于艺术的批判在鲁迅看来,许多传统文艺作品只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
他批评说,这些作品犯了一种形式主义的错误,只在装饰上用心,而对于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却没有深入探讨。
鲁迅坚信,真正的文艺应该关注人民大众的利益和生活,并且要勇敢地表达自己对社会不公和人性弱点的批判。
三、艺术的社会责任在鲁迅的艺术观中,艺术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承担着社会责任。
鲁迅强调,艺术家应该有责任去描绘真实的社会生活和人性弱点,通过文学作品唤起社会的良知和改革的呼声。
他认为,只有在作品中体现艺术家对社会的思考和关切,才能使艺术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四、对艺术形式的思考鲁迅对于艺术形式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和探讨。
他认为,写作应该力求真实和生动,要避免空洞、虚伪的表达。
他提倡形象思维,通过生动的形象描写来引起读者共鸣。
此外,鲁迅还提倡文艺作品的大众化,他认为只有当作品能够接近人民大众,才能更好地发挥艺术的社会作用。
五、对传统文艺的启示鲁迅对传统文艺的批判和思考,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他的艺术观可作为我们创作和欣赏文艺作品时的重要参考。
鲁迅的艺术观强调真实、生动和思想性,告诫我们在创作和鉴赏文艺作品时要注重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要有良知和责任意识。
结语鲁迅论艺术对鲁迅艺术观的深入探讨,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艺术的本质和社会责任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的批判思想和思考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参考和启示,使我们在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时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艺术的真正价值和社会意义。
论鲁迅小说独特的思维方式与思维品格
( 宝鸡文理 学院 中文 系,陕西 宝鸡 7 10 ) 20 7
摘
要: 鲁迅的 小说有 着与 同时代 的作 家完全不 同的思 维方式和 思维品格 。在 小说 创作上他 采 用的是直 觉思维 、 情感 思
维、 隐喻 思维和单 向思维方式。他 的 小说 常常采取 的是冷抒情的调子 , 面冷漠 , 表 实际上 是浓缩 了情感 , 独特 的思 维方式与 思 维品格极 大增 强 了鲁迅小说的 艺术魅 力和艺术震撼 力。
关键词 : 鲁迅 小说 ; 觉思 维; I 06 2 文 献标 识号 : A 文章编号 :0 4 . 9 5 2 1 )6- 0 5- 4 10 _9 7 (0 0 0 -0 9 -0 . - - -
收 稿 日期 :0 0— 9— 8 2 1 0 1
基金项 目: 陕西省教育厅 2 1 科研 项 目“ 0 0年 艺术 隐喻研究” 2 1J 03 ( 0 OK 1 ) 作者简介 : 赵玲 (9 3 ) 女 , 1 6 一 , 陕西宝鸡人 , 宝鸡文理学 院中文 系副教授 。
鲁迅的一生 , 虽然没有给我们 留下太多的小说作 大 人 民群众 精 神几 近麻 木 。 因此 , 迅小 说 的思 维指 鲁 甚 品, 但他的小说 的影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却没有任 向便是 他最 为关 注 的 、 至 是 唯一关 注 的处 在封 建重
小说 表现 出与众 不 同的 、 人 难 以企 及 的艺术 魅力 。 穿 透力 , 以纵 向深掘 的方 式深 刻 揭示 了中 国国 民的 他 他
劣 根性 。
对 于处 在 下 层 、 受 封 建 压 迫 之 苦 的悲 剧 性 人 深
鲁 迅 有一 句 名 言 : 沉 默 啊 !沉 默 , 在 沉 默 中 物 , “ 不 鲁迅 先 生 的态 度 常 常是 “ 其 不 幸 , 其 不 争 ” 哀 怒 , 爆发 , 就在 沉 默 中灭亡 。 ”这是 一 句辩 证 的话 , 审 美 这 里 的“ ” 少 有 三 层 含 义 : 从 怒 最 一层 是 “ ” 建 统 治 怒 封 情 感上 说 , 当然 是 要爆 发 , 在 鲁 迅 的时 代 诸 多 国 民 者 愚弄 百姓 , 层是 “ ” 而 一 怒 被统 治 者 的不 觉 悟 , 还有 一 “ 选择 ” 的却是 随遇 而 安式 的无 异 于 死 亡 的道 路 。鲁 层 是 “ ”自己 的无 能 为力 。在 这 里 , 迅 先 生 丝 毫 怒 鲁
《鲁迅文集》中的社会责任与批判思维
鲁迅文集中的社会责任与批判思维1. 引言鲁迅(1881-1936)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和思想家,在他的文集中,展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思维。
本文将就鲁迅在其代表作品中所体现的社会责任与批判思维进行探究。
2. 鲁迅对社会的观察和关注鲁迅作为一个敏锐的观察者,深入洞察当时中国社会的弊病,并对这些问题充满忧虑。
他通过小说、散文等各种文类,揭示了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脆弱性、封建礼教的虚伪以及统治阶级和知识分子的蜕化堕落等问题。
3. 社会责任意识体现鲁迅毫不回避地批评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并提出了自己对于改变社会命运的建议和期望。
他呼吁人们要拥有反抗压迫、真求真理、恪守正义等社会责任意识,努力改善国民素质和社会风气。
4. 批判思维的运用鲁迅是一位具有极强批判思维能力的作家。
他通过剖析社会现象和个体命运,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源,并批判性地指出了封建礼教、道德沦丧、社会不公等问题所带来的危害和负面影响。
5. 鲁迅作品中的反映与启示鲁迅的文学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热风》等,以及其散文集如《朝花夕拾》,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国当时社会现实和人性的缺陷。
这些作品令人深思,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和自身责任的思考。
6. 影响与意义鲁迅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才华为后来的文学家和知识分子树立了榜样,并对中国近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坚持真实记录社会现实,启发了后世作者勇于表达对社会不满之情,并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7. 结论通过对鲁迅文集中的社会责任与批判思维的分析,可以看出鲁迅深深关注着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并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揭示和批判。
他强调个体责任与社会责任相辅相成,通过文字将社会问题呈现在人们面前,促使人们思考并行动起来改变社会。
该文共计XXXX字。
注:以上所述为个人理解和写作,仅供参考。
鲁迅写作风格
鲁迅写作风格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巨匠。
他的著作极具哲理性,深刻地剖析了社会现实,他的文学风格也独树一帜。
鲁迅的文学风格,以语言特点最为明显。
他往往以简洁、犀利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他把复杂的文学内容用最简单的语言语句描绘出来,使文章迅速过渡,更加吸引人眼球,使人更容易理解、更触动心弦。
鲁迅的文章没有过多的花哨,却风格鲜明、句式凝练,犹如刀锋般的利器,让人一读就受到精神上的震撼。
此外,鲁迅文章中穿插着丰富多彩的想象,他用简单的文字描述出了精彩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沉浸在他创造的世界。
他善于运用多种象征和比喻,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增添文章的表现力,让读者感受到耐人寻味的文学魅力。
最后,鲁迅文章中不乏豪迈的艺术感染力,他的文学创作有着极强的反传统的、自由的精神,他超越常规,创出一种新的文体,不但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激发了一种另类的思维和文化观念。
总之,鲁迅的文学风格犹如一道亮丽的箭,一支犹如活龙活现的剑,将丰厚的内容倾注在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里,令人叹为观止。
他的文学成就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发展历程,他的文学风格也影响着后世的读者,让我们从中学习,感受他那不朽的文学精神。
- 1 -。
电影的教训——论鲁迅的思维形态与杂文写作(之二)
电影的教训——论鲁迅的思维形态与杂文写作(之二)电影的教训——论鲁迅的思维形态与杂文写作(之二)鲁迅,现代中国文化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与思想家,以其深刻的思考和敏锐的洞察力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坛上引起巨大影响,而且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杂文是他最重要的写作形式之一,通过杂文,他不仅剖析了社会现象,还向人们传递了许多教训。
本文将探讨鲁迅思维形态与杂文写作的关系,以及从电影中所获得的教训。
杂文是鲁迅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通过这种写作方式,展示了他独特的思维形态与价值观。
首先,鲁迅的思维形态以忧虑与痛苦为出发点。
他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思熟虑,使他能够客观地观察和分析问题。
其次,鲁迅的价值观注重正义与人道主义。
他关注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揭示了人性中的丑陋与残酷。
他通过文字将这些问题暴露在阳光下,呼吁人们对社会问题负责。
与鲁迅的思维形态相契合,电影作为一种强大的媒介形式,也能够带给观众深刻的启示与教训。
电影通过图像、音乐和故事情节,能够激起观众情感,并引发他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在鲁迅的作品中,他曾多次谈到电影的潜力和影响力。
正因为如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电影与鲁迅的思维形态存在着奇妙的互动。
当我们从电影中获得教训时,我们绝对不能忽视鲁迅的杂文写作。
鲁迅的杂文以尖锐的批判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
鲁迅的杂文作品不仅揭露了社会的丑陋面,还针对人类罪恶的根源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这种思维方式使他能够从大众视角观察和分析问题,从而引发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反思。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类似于鲁迅杂文的表现方式和主题。
电影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和对社会问题的探索,用生动且多样化的方式呈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和人性的丑恶面。
例如,电影《活着》通过讲述一个富家子弟的经历,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苦难与变迁。
同样,电影《霸王别姬》通过两个戏剧演员的故事,展示了人性的扭曲和对爱情的追求。
通过电影,观众能够获得与鲁迅杂文类似的教训。
鲁迅格式的特别例子(一)
鲁迅格式的特别例子(一)“鲁迅格式的特别”简介鲁迅是中国现代作家、思想家,他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批判著称。
他的写作风格也有其独特之处,常被人们称为”鲁迅格式”。
鲁迅格式的文章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简练明确:鲁迅的文章用词准确,语言简练,条理分明,展示了他深刻的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批判。
2.批判意识:鲁迅的作品常常针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包括封建社会、旧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传统等,鲁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剖析社会问题的本质。
3.冷嘲热讽:鲁迅的作品常以冷嘲热讽的方式表达观点,他通过讽刺和用词的特别方式,揭示问题背后的荒谬和虚伪。
例子1. “狂人日记”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鲁迅格式的典型例子。
该作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描写了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疯狂世界。
作者通过这个疯狂世界的描写,暗指封建社会的愚昧和腐败。
•语言简练:作者运用简洁的语言,以清晰的笔触描述主人公的疯狂心理和周围的社会现象。
•冷嘲热讽:作者用讽刺的方式描述社会,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愚昧和虚伪。
•批判意识:作者通过主人公疯狂的心理状态,批判了社会制度对人的摧残和压迫。
2. “阿Q正传”《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鲁迅格式的典型例子。
该作以主人公阿Q为中心,通过他的遭遇和心态来揭示当时中国社会的穷困和腐败。
特点:•简练明确:作者以简洁的语言,清晰地展示了阿Q的思想和情感变化。
•批判意识:通过描述阿Q虚伪自大的形象,作者批判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矛盾和腐败。
•冷嘲热讽:作者通过描写阿Q的悲剧遭遇和愚昧行为,以讽刺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评。
《药》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作品,也展现了鲁迅格式的特别。
特点:•简练明确:作者用简洁的语言、鲜明的画面描写,表达了人的虚伪和社会的冷酷。
•批判意识:通过主人公对社会的绝望和对人性的怀疑,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个人的摧残和毁灭。
•冷嘲热讽:作者以冷嘲热讽的方式,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现象的荒谬。
《2024年电影的教训——论鲁迅的思维形态与杂文写作(之二)》范文
《电影的教训——论鲁迅的思维形态与杂文写作(之二)》篇一电影的教训——论鲁迅的思维形态与杂文写作(之二)一、引言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其独特的思维形态与杂文写作方式不仅对当时的文坛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启示。
本文以电影为载体,深入探讨鲁迅的思维形态与杂文写作的艺术魅力,旨在从电影的创作与表现中提炼出鲁迅杂文写作的精髓,从而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与欣赏鲁迅的作品提供新的视角。
二、鲁迅的思维形态1. 批判性思维:鲁迅的思维形态以批判性为主,他善于从社会现象中发现问题,通过深入剖析揭示其背后的本质。
在电影中,这种批判性思维体现在对剧情、人物、情节的深刻剖析上,使电影具有更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2. 人民性关怀:鲁迅的作品始终关注人民的命运,关注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
这种人民性关怀使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情感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在电影中,这种关怀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使电影更具感染力和共鸣力。
3. 现实主义精神:鲁迅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他通过描绘社会现实,揭示出人性的弱点与社会的弊端。
这种现实主义精神在电影中表现为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反映,使电影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三、鲁迅的杂文写作艺术1. 独特的语言风格:鲁迅的杂文语言简练、明快,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他的语言既有白话文的通俗易懂,又有文言文的文化底蕴。
在电影中,这种语言风格体现在对台词的创作上,使电影更具文学性和艺术性。
2. 独特的写作技巧:鲁迅的杂文写作善于运用象征、讽刺、夸张等手法,使文章更具深度和力度。
在电影中,这些写作技巧可以体现在画面、音乐、剪辑等方面,使电影更具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3. 深刻的思想内涵:鲁迅的杂文思想深刻,关注社会问题与人性的探讨。
在电影中,这种深刻的思想内涵可以通过剧情、人物形象、情节等元素得以体现,使电影具有更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四、电影中的鲁迅元素在电影创作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融入鲁迅的思维形态与杂文写作艺术:1. 主题选择:选择具有社会现实意义和人性探讨的主题,如社会问题、人性的弱点等。
《2024年电影的教训——论鲁迅的思维形态与杂文写作(之二)》范文
《电影的教训——论鲁迅的思维形态与杂文写作(之二)》篇一电影的教训——论鲁迅的思维形态与杂文写作(之二)一、引言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其独特的思维形态与杂文写作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众多艺术形式中,电影作为一种现代传媒艺术,亦受到了鲁迅思想与写作风格的启发。
本文将探讨鲁迅的思维形态及其在杂文写作中的体现,并分析其在电影创作中的影响与教训。
二、鲁迅的思维形态鲁迅的思维形态独特且深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批判性思维:鲁迅的思维具有强烈的批判性,他善于从社会现象中发现问题,并深入剖析其本质。
他的思维不满足于表面的现象,而是追求深入骨髓的真理。
2. 人文关怀:鲁迅的思维充满了对人的关注和关怀,他始终将人的命运和社会的进步联系在一起。
他的思维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色彩,关注社会底层的苦难与不公。
3. 历史意识:鲁迅的思维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他善于从历史的角度看待问题,将现实问题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加以考察。
他的思维具有深刻的历史洞察力,能够看出问题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
三、鲁迅杂文写作的风格鲁迅的杂文写作风格独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犀利:鲁迅的杂文语言犀利,讽刺幽默,直戳时弊。
他的文字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要害,让人警醒。
2. 结构严谨:虽然鲁迅的杂文多以随笔形式出现,但其结构严谨,逻辑清晰。
他的文章往往能够从一个小小的切入点入手,逐步展开,最终得出深刻的结论。
3. 情感真挚:鲁迅的杂文充满了对社会的关切和对人的同情,他的情感真挚而深沉,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四、鲁迅思维形态与杂文写作在电影中的影响与教训1. 批判性思维的体现:电影作为一种反映社会现实的艺术形式,常常需要批判性地看待问题。
鲁迅的批判性思维可以为电影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使电影能够深入剖析社会现象的本质。
同时,电影可以通过具体的画面和情节,将鲁迅的批判性思维生动地呈现给观众,增强电影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2. 人文关怀的体现:电影作为一种叙事艺术,需要关注人的命运和社会的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州大学
期末论文
(2012届)
学生陆小露
学号 12469111
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
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121
题目分析鲁迅作品的写作思维
_——以《藤野先生》为例校内指导教师李承辉
二○一四年六月
分析鲁迅作品的写作思维
——以《藤野先生》为例
陆小露
常州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江苏常州
摘要:鲁迅先生的作品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构思技巧,基本上是取材于客观现实生活,然后再通过艺术手法加以渲染,从而使文章的主题深刻立体。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意在讴歌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同时也始终贯穿着爱国主题这一线索。
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写作技巧及思维模型,故从立意思维、路径思维、张力思维以及赋形思维这几个方面来分析了解《藤野先生》这部作品的写作思维和精神内涵。
关键词:鲁迅;藤野先生;写作,思维
作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一生中创作了众多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论文、散文、翻译等等,比较著名的有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鲁迅作品的特色:一方面具有不同凡响的反抗精神,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对民族国民有着深入的解读和思考;另一方面也具有带有浓郁的地域文化和乡土气息的风格。
他的作品大多蕴含丰富的写作技巧和思维,现以《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性散文来看看鲁迅先生的写作思维是如何体现的。
一、立意思维
鲁迅先生创作《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怀念藤野先生,讴歌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在鲁迅前往日本学医的那个时期,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成为战败国,大多数日本人应该是瞧不起中国人的,而藤野先生不仅对学生一视同仁,而且可以说藤野先生对“我”这个学生是有点偏爱的,他给予了“我”学业上的诸多帮助和鼓励。
这点让“我”对藤野先生很是感激,在文章的最后,鲁迅先生也点出:“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他的性格,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的立意也体现了“真”、“善”、“美”的价值评估,描写的是真人真事,描写歌颂的是善良高尚的具有人格美的藤野先生。
立意也比较高妙多样,通过赞美怀念藤野先生,也交代了鲁迅先生弃医的原因,表达了对中国人精神上生病的深切同情和痛心,也蕴涵着鲁迅先生对中国民众能够早日觉醒的殷切期望[2]。
二、路径思维和张力思维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中,不仅有赋形思维的存在,而且也包括了路径思维和张力思维。
1. 路径思维
文章是按照路径思维的过程分析来构架全文的,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地点的变化以及事件的发展来展开全文的。
首先,文章的开头先写了“我”对东京的感受——厌烦;然后离开东京,去了仙台学医,在仙台受到学校的照顾;后来又写“我”遇到藤野先生,正面描写了藤野先生这个人以及藤野先生对“我”的关照;接着写了“泄题事件”和“幻灯片事件”;最后写“我”离开仙台,惜别藤野先生。
在日本人的眼中,中国是战败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考试不应该及格,而“我”却通过了,所以他们认为“我”作弊了,是藤野先生漏题给“我”了。
因为“我”到日本学医的时候,中国处于清朝统治的没落期,经历过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以后,中国在亚洲的称霸地位被日本所取代,中国国力也十分衰弱。
这里对学生会干事们对于“我”的诬蔑作了比较简要的背景分析。
当然,文章中也有多处原因分析,比如说“我”敬重藤野先生的原因。
因为藤野先生治学严谨,很用心地修改“我”的讲义,就连文法错误也不放过,这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藤野先生希望“我”把杰出的医学技术带回中国,起到传播现代医学的作用,这点也说明了藤野先生对于医学的热爱和
科研精神。
而藤野先生对“我”格外地帮助和关照,也凸显了他思想中的人格平等意识。
再比如说,《藤野先生》这篇散文中也有对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中“弃医”的原因分析。
文中的“我”是鲁迅先生本人,鲁迅先生之所以学医,是想要医治像他父亲一样的病人,想要医治好国人身体上的病痛,可是在仙台医专的那场“电影风波”,让“我”明白了:即使再高再好的医术,也治不了国人的病,因为他们的病已经深入到了精神层面,是医学所解决不了,所以“我”决定离开仙台,放弃学医[2]。
2. 张力思维
《藤野先生》一文中,张力思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处:文章开头部分,实写的是清朝留学生,虚写的是藤野先生,实则意在引出下文对藤野先生高尚品格的描写。
虚实相生,蕴含张力,体现了文章的空间美感,使得文章立体化。
另外,《藤野先生》中,存在着差异、矛盾和冲突,但是在相反的张力中获得了和谐。
文章中,藤野先生的“善”与学生会干事们的“恶”是一组矛盾和冲突,但是最后达到了和谐,突出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也增添了文章的空间美感和张力。
文章中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是较为详略,叙述节奏较为缓慢,而描写“泄题事件”和“幻灯片”事件时,比较简洁,叙述节奏也比较快。
三、赋形思维
所谓“赋形思维”,是指在关于文章主题展开的内容章法、段法、句法生成规律的美学性思维,即“写什么”的章法结构赋形思维原理,同时,还包括在写作的行文措辞的语言艺术活动中艺术技巧生成、文采生成、语言艺术美感生成的关于“怎么写”的赋形思维原理。
赋形思维的基本操作模型是“重复”与“对比”[1]。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中就有多处体现了“重复”与“对比”的思维操作模型的存在。
1. “重复”性思维操作模型
文章中写“我”到仙台医科学院学医,受到了优待,不仅学校不收学费,而且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然后是藤野先生在学校里对“我”很是关心,不仅认真批改“我”的讲义,而且还细心地教导“我”画解剖图,担心“我”不肯解剖尸体。
这两处的描写,采用了“重复”性的赋形思维操作技术,细致地描写了“我”在学校所受到的关心、照顾,也为文章奠定了一种温暖的情感基调。
另外,文章中写到“幻灯片事件”时,一群中国人观看给俄国做探子的中国人被日本人枪毙的影片而拍掌欢呼,而那声欢呼“我”听得却很刺耳;后来,“我”回到中国,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如酒醉似的喝彩。
这里的“重复”性描写,体现了“我”对国人生活麻木不仁的表现的无奈以及同情,也渲染了一种哀伤悲痛的情感氛围。
2. “对比”性思维操作模型
文章中不仅包含“重复”性的赋形思维技术,更多的也有“对比”性的赋形思维技术的体现。
比如说,在介绍藤野先生的时候,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这体现了他在生活上面是比较粗心马虎的。
而藤野先生在批改我的讲义时,从头到尾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有一次,因为“我”把一条血管的位置稍移了一点,也立即被藤野先生指出了,这些描写突出了藤野先生在学术上的严谨作风。
通过生活上的粗心与学术上的严谨作对比,更加凸显了藤野先生的人格魅力,使得他这个人物形象深刻、立体,富于多面性。
再比如说,学生会干事诬蔑藤野先生漏题给“我”,才让“我”有那样的成绩。
干事们的“恶”与藤野先生的“善”形成了一组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爱以及他思想中的平等意识。
另外,文章中,最突出的一组对比应该是“幻灯片事件”时,围观者们的精神麻木、冷血与“我”的那种民族意识觉醒的对比,围观的中国人因同胞被杀而欢呼,而“我”却感觉声声刺耳,这深刻地揭示了当时国人的精神麻木、已近病态化,也更加地显示了“我”的那种民族精神和意识觉醒的重要性。
3. “起、承、转、合”理论章法
作为赋形思维最优模型的“起、承、转、合”章法,在《藤野先生》这篇散文里也有很好的体
现。
《藤野先生》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对藤野先生高贵品格的歌颂。
文章一开头明写的是清朝留学生的丑态,暗写的是“我”和藤野先生,是为了衬托“我”和藤野先生辛勤治学的品行,这是“反起”:中间部分首先正面叙述藤野先生认真教学、科研的精神和对“我”和蔼善良的态度,这是“承”;“起”和“承”都是描写藤野先生,构成了“重复”。
接着叙述“泄题事件”和“幻灯片事件”中日本学生会干事们的丑恶行径,这是“转”;“转”的恶与“起”、“承”的善构成“对比”。
最后,描写藤野先生劝“我”学医,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从而讴歌了藤野先生的高尚精神和人格魅力,这是“合”;“合”的情感基调又和“起”、“承”构成“重复”[1]。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用白描的手法,几笔就勾勒出了一个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重点突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文中充满着对藤野先生的尊敬、爱戴和怀念,语言朴素,没有用那些华丽的溢美之词,就能够在那三言两语的叙说中,精炼深刻,让读者体会到鲁迅先生内心深处的那种真挚情感。
文章内容丰实,笔意纵横,发人深省,一条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线索贯穿了全文,使得文中每个看似平淡的生活片段都闪耀着耀眼的光芒,给人以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正平. 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第二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张学义. 弃医从文精神创痛的深情抚慰——《藤野先生》研究【J】. 鲁迅研究月刊,2007(7).。